歷史知識網絡體系論文
時間:2022-08-02 10:11:00
導語:歷史知識網絡體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是一門知識性很強的學科,教與學的優劣首先取決于對知識的掌握。如何掌握知識?《考試說明》能力要求的第一個方面“再認、再現歷史知識”中,除了再認再現重要的歷史事實、歷史結論外,還有再認再現歷史概念、歷史的階段特征、基本線索等。這就告訴我們,絕不能把基本史實當作孤立分散的知識點,而要抓住史實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由基礎知識、階段特征、基本線索構成的有層次的歷史知識網絡體系。同時要求我們,改變傳統中學歷史教學中重史實、輕理論,重結論、輕分析,重記憶、輕理解的狀況,對教學要從根本上進行改革。本文就如何在高三歷史復習中建立知識網絡體系,談談自己的作法和看法,僅供批評研究。
突出歷史概念,加強基本史實的聯系
基礎知識是歷史知識網絡體系中的點,亦是最基本的單位。基礎知識主要是指基本史實(內含結論)和歷史概念。基本史實是在歷史的點、線、面、體中不可缺少的史實,其能力要求是準確記憶。歷史概念是史實內在的本質屬性的反映。歷史概念的形成是經過分析史實之間的聯系、對史實的表象抽象概括而成的。其能力要求側重于理解。歷史概念是基本史實的拓展和深化,在知識網絡結構的形成中更為重要。
由于現行教材中沒有對歷史概念進行集中完整的概括,因此在基礎知識的教學中應該在狠抓基本史實的同時,突出歷史概念的分析和概括。例如,凡爾賽體系這個綜合性很強的歷史概念。在要求學生準確掌握巴黎和會、凡爾賽和約、巴黎和約、戰后新興國家、國際聯盟這些基本史實的基礎上,分四個層次闡明何為凡爾賽體系。第一,體系的構成:《凡爾賽和約》連同協約國同戰敗國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土耳其簽定的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第二,體系的作用是建立了帝國主義在西方的統治秩序。首先,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脫離俄國獨立;波蘭復國;德國疆界重新劃分;奧匈分立;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建立。其次,改變了中東的政治格局:土耳其只保有歐洲的伊斯坦布爾和亞洲的小亞西亞,成為單一的民族國家。再次,改變了帝國主義在中東和非洲的統治秩序: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土耳其的屬地,由戰勝國以委任統治的形式加以瓜分。第三,維系體系的國際機構是英法控制的國際聯盟。第四,體系的影響:凡爾賽體系隱含著許多矛盾。對戰敗國的掠奪,加深了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特別是德國與英法的矛盾,后來成為納粹撕毀和約發動戰爭的口實。分贓不均,加劇了戰勝國之間的矛盾:英美爭奪世界霸權的矛盾;英法爭奪歐洲霸權的矛盾;美日爭奪亞、太地區的矛盾等。犧牲弱小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與帝國主義的矛盾。這些矛盾的發展,對二三十年代的國際關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通過對凡爾賽體系的分析、概括可以看出,突出歷史概念的教學,有利于加強對基本史實內在聯系的理解,有利于把基本史實放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發掘隱性聯系的前因后果,并起到深化基礎知識、加強知識結構化的效果。
揭示階段特征,加強歷史的橫向聯系
不同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征是歷史網絡體系中的“緯線”。歷史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在空間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內容上,涵蓋政治、經濟、民族、軍事、文化等。而這些方面又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這就使歷史知識本身具有一種橫向的網絡結構。階段特征揭示歷史不同時期各個方面發展的共性,在對歷史的認識中,起著統括全局、加強橫向內在聯系、加強知識結構化的作用。
在教學中,首先需要正確地劃分歷史發展階段。例如,把世界近代史劃分為三個階段:工場手工業時期、資本主義國家的誕生(1640—19世紀2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19世紀30年代—1871年);第二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1871—1917年)。
幫助學生揭示時代特征,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及時進行階段小結。就以世界近代史第三階段為例。在小結時首先讓學生自己列舉出這一時期的主要事件或歷史現象:從1871—1917年,進行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壟斷、政黨政治、列寧主義、亞洲的覺醒、第一次世界大戰等。然后指導學生分析這些事件或現象的特點和聯系: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在自然科學有了重大突破的條件下產生的技術革命,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生產方式的變化,以科技為依托、壟斷為組織形式、提高生產率為主要手段的資本主義生產模式最終形成。經濟基礎的變化引起上層建筑的改變,壟斷資產階級控制國家政權的國體和議會政治、政黨政治為政體的資本主義政治模式定型。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這些變化影響到工人運動,各國工人政黨普遍建立,合法斗爭和經濟斗爭增多,列寧主義誕生。最后,在教師指導下概括出時代特征。
所謂概括,就是把事物的共同點進行歸納,從特殊中找到一般。上述六大事件同源于第二次工業革命,而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政治模式、國際關系、工人運動、民族解放運動的特點無不與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形成相聯系。所以,可以將世界近代史第三階段的時代特征概括為第二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
揭示階段特征,加強歷史橫向聯系的過程,也就是幫助學生掌握分析、歸納、概括等邏輯思維方法的過程。如果沒有對事件個別特征的分析,沒有由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沒有對事物共同點的概括,就無法揭示時代特點。因此,知識體系的建立與思維能力的培養,有不可分割的聯系。
把握基本線索,加強歷史的縱向聯系
基本線索是知識網絡體系中的“經線”。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歷史的這種發展性,使歷史知識具有一種有別于一般知識系統性的鏈式結構,即其發展包含著必然性、漸進性和質變的內涵。把握基本線索,不僅能貫通來龍去脈,更能起到明確趨勢歸宿、揭示變化規律的作用。
教會學生把握基本線索,一般是在高三的第二輪復習中。教學中最大的誤區是把基本線索講成了知識線索。例如,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線索有三條: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并形成世界體系的歷史,國際工人運動的歷史和民族解放的歷史。如果在教學中,按上述專題,機械地把孤立、松散的知識點串聯成線,還不能稱之為基本線索。因為其仍然僅僅局限于知識內容,至多是積累了、描述了歷史過程的個別方面,而沒有揭示出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因而只能稱之為知識線索。
基本線索則側重事物過程的階段性變化,從部分質變到質的飛躍的規律性變化的過程。以第一條線索為例: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初,處于工場手工業時期的英、美、法的新興資產階級,依靠人民通過革命戰爭推翻舊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政權,社會發生了轉型的巨變。19世紀中期,伴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普遍展開,出現了自上而下的革命、改革和統一戰爭,俄、日、意、德等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由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形成;政治模式定型;世界被瓜分完畢,以資本輸出為主要形式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與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聯系為統一的經濟整體;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總之,只有這樣把資本主義的發展概括為三個階段性變化,揭示出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規律,才能使學生從社會發展的趨勢中把握歷史的脈絡,構成歷史知識體系的框架。
把握基本線索,加強歷史縱向聯系的過程,也是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過程。世界近代史最主要的基本線索: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并最終形成世界體系的歷史,即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過程。它具體而生動地體現了社會發展最一般的規律,即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深刻地說明了社會進步最根本的標志是生產力的提高。因此,建立知識體系的過程有機地滲透了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教學。
總之,通過建立歷史知識網絡體系的教學,我深深地體會到,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之所以稱之為歷史科學,絕不是單純地復述歷史,而是在科學的認識上闡述歷史。歷史知識的網絡體系客觀地再現了歷史的進程。在幫助學生建立這個體系的過程中,一改過去教學中重記憶輕理解、重結論輕過程的弊病,記憶、理解、運用能力的培養是積累性的,互相融合而為一體的。當然,無論是知識體系的內化還是能力的養成,僅僅依靠課堂講解示范都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輔之以必要的練習。
- 上一篇:歷史唯物主義難點分析論文
- 下一篇:高考歷史科能力訓練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