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知識性質及地位論文
時間:2022-08-02 11:14:00
導語:歷史知識性質及地位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什么是歷史知識?這似乎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有時難免被忽略或誤解。比如,常有人以為歷史知識就是指歷史本身所發生的事,從而把歷史原本與歷史知識混為一談。從認識論的角度上去考察,歷史原本與歷史知識的關系,是客觀實在與主觀認識的關系。所謂歷史知識,實際上是人們對客觀歷史的認識。正是歷史認識的性質與特點,決定了歷史知識的性質與特點。因此,人們在論述歷史知識時,實際上是在論述對歷史的認識;歷史教師傳授歷史知識,實際上是在傳授對歷史的認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實際上是在學習對歷史的認識。
首先,我們來看看“歷史”這一概念。無論在中文還是在西文中,“歷史”這一概念至少含有這樣兩層意思:一是指過去所發生的事情,二是指對過去所發生事情的了解及認識。平時我們在用“歷史”這個詞時,常常是從比較泛指的意義上使用的,也就是把“歷史”的這兩種含義混用,比如大學的“歷史系”,并不是指“過去”的系,而是指對過去進行研究的“歷史學”的系?!皻v史”這一概念的兩種含義,后一種是更為主要的,這是因為過去所發生的事情只有被人們了解和認識才有意義。馬克思認為:“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須產生一樣,人也有自己的產生活動即歷史,但歷史是在人的意識中反映出來的,因而它作為產生活動是一種有意識地揚棄自身的產生活動。”②從這一意義上來講,所謂“歷史”,是過去的客觀存在在人的意識上的反映,是對過去的主觀認識。
我們再來看看什么是知識。對“知識”的定義,比對“歷史”的定義要更為單一。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皮亞杰認為:“知識是由主體與環境或思維與客體相互交換而導致的知覺建構,知識不是客體的副本,也不是由主體決定的先驗意識。”③我國學者對知識的界定亦是如此,比較權威的解釋是:“所謂知識,就它所反映的內容而言,是客觀事物的屬性與聯系的反映,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雹苓@就是說,知識源于客觀存在,是反映客觀存在的,但知識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而不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簡單重復。所以說,知識是人們的意識對客觀存在的主觀認識。
現在,我們可以概括地說,所謂“歷史知識”,是人的主觀意識對人類過去的客觀存在(即歷史的發展過程)的反映。它以人類的過去為認識對象,是對這一特定的認識對象的主觀認識。如果說有客觀的歷史知識,實際上是指客觀地對歷史發展過程所進行認識的結果,而不是說歷史知識本身是不以人們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歷史知識的這種性質,正是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的歷史學的性質所決定的。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科學,是以科學的唯物史觀作為理論指導來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的,是史與論的科學統一,這也決定了我們所說的歷史知識的性質。
以上所說的歷史知識,實際上還是泛指歷史學科的知識。作為學校教學中的歷史知識,與歷史學科的知識有必然的、內在的聯系,但又不能完全絕對地等同于歷史學科的知識。因為,學校歷史教學中的知識,還要從學生學習發展和認識發展的角度來認識。國外的課程學專家認為,要從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角度上研究知識是什么,可從以下幾點來考慮:
(1)知識應包含基本的工具;
(2)知識應便于學會任何學習;
(3)知識應適用于現實世界;
(4)知識應促進學習者的自我認識的技能以及個人完善的觀念;
(5)知識應由許多形式和方法構成;
(6)知識應使個人為科技世界作準備;
(7)知識應使個人為政治世界作準備;
(8)知識應容許個人重新獲得舊的信息;
(9)知識的獲得應是終生的過程;
(10)要在原本的價值上教知識。⑤
這就是說,教學中的知識要具有使學生能夠學習與發展的意義和性質。但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某一門課程中傳授的知識,與相應的科學或學科的知識,往往是被等同看待的,“因而造成了由于知識和次要材料太多,致使教學大綱和教科書過分繁重的情況”⑥,從而因知識的過于系統、嚴密和繁多,加重了學生學習的負擔,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也就削弱了知識的意義和作用。對此,國外的教學論專家指出:“不能把學科視為‘適于兒童而剪裁的科學的概要的復寫’那樣的東西,它不是科學內容的簡略化、淡薄化或縮約。學科內容是從科學中,遵照教學的目標、課題以及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選取那些可以傳遞各門科學、技術、藝術的基本概念的事實、知識與方法?!雹咧袑W歷史教學中的歷史知識,也要具有能使學生進行學習、認識的性質。
關于歷史知識的特點,我國的歷史教學工作者已有很多的研究,提出了不少看法,諸如過去性、具體性、科學性、思想性、系統性、綜合性、階段性、時序性、因果性,等等。這些都對我們認識歷史知識的特點有重要的價值。雖然這些特點中有些是其他學科的知識也具有的(如科學性、系統性、綜合性、階段性等),但基本上是屬于科學的歷史認識所具有的特點,或者說是歷史科學的知識所具有的特點,這是符合我們以上所說的歷史知識是對歷史的認識這一觀點的。然而,需要進一步探討的是,既然歷史教學中的知識不僅具有歷史學科的認識屬性,而且要有使學生進行學習和認識的屬性,那么,也就應從學習的角度上來認識歷史知識的特點。從這樣的意義上講,歷史知識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時空的確定性。歷史知識既然是對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認識,這就決定了所認識的客觀對象,曾經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下發生和存在的,而現在則不存在或只留下痕跡。要對這種歷史上的客觀事物進行認識,不論是具體的還是抽象的,都要在一定的時空觀念下進行,這是歷史認識的首要條件,正如列寧所說的“馬克思的方法首先是考慮具體時間、具體環境里的歷史過程的客觀內容”,⑧這就是說,脫離時間和空間的歷史知識必定會是錯誤的。對于已經發生并過去了的人類活動,只能根據現存的歷史信息(例如史料)進行間接的認識。歷史知識的這種時空的確定性,同時也反映出其認識對象的特征和認識方法的特征。
相對的系統性。歷史認識所反映的對象是廣泛的,涉及人類歷史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及其相互之間內在的聯系。歷史知識的內容所具有的這種廣泛性和綜合性,在認識上必然需要有一定的系統性,才能反映出歷史發展的必然邏輯和內在關系。同其他學科的知識一樣,每一個單獨的知識必須置于整體知識的結構體系中才具有意義。但是,反映歷史實際發展及其內在聯系的認識,其系統性又是相對的。也就是說,對歷史的認識是有不同層次的,歷史知識的結構體系也不可能是絕對完整的,只能是相對的完整。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知識體系就具有這種相對的系統性特點。
廣泛的社會性?!叭说膫€體的認識及其發展,是在正常社會生活中形成和發展的,沒有正常的社會生活,沒有人際交往,沒有言語交流,沒有文化影響等社會因素,就不可能有人的認識?!雹釟v史知識也具有這種認識上的社會性特點,它是源于社會歷史,反映社會歷史,認識社會歷史的,并且受著現實社會的存在與發展的影響。學生所學習的歷史知識,就知識的來源、途徑、方式等方面說,都會受到社會的影響,也都反映出這種社會性特點。
潛在的發展性。雖然過往的歷史是特定的,但人們對歷史的認識是處于不斷發展之中的。歷史知識就其內容和形式來說,都不是完全封閉的和絕對固定的,而是具有潛在的發展性。一方面,歷史學科的發展會促使歷史知識的發展變化;另一方面,學生對歷史的認識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這就是說,歷史認識本身是活動著的,具有開放性、能動性,因此,歷史知識的建構不可能是一次完成又終久不變的,歷史知識可以逐步地擴展、深入,可以不斷地修定、調整,可以進一步地充實、完善。
以上我們所說的這些歷史知識特點,是歷史知識所具有的歷史認識的性質決定了的。這些特點對于歷史課程的編制、歷史教材的編寫、歷史教學方式方法的運用、歷史學習的指導等,都具有參考意義。
二、傳授歷史知識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地位
知識的傳授在教學中占有什么樣的地位,如何看待知識教學的重要性,怎樣理解知識學習的意義,這些是教學理論中反復研討的問題?!霸趥鹘y教育中,知識的授受被看作是教育的中心,甚至把教育等同于知識的授受。這樣,傳統教育中的智育,不過是知識的灌輸。在新的教育中,不僅要考慮知識本身的問題,而且要考慮知識在課程中所處的地位和對學習者的意義。”①0
1.歷史知識的傳授是歷史教學活動的基礎
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片面地強調知識學習中的被動接受、記憶、背誦和復述,因而受到越來越多的激烈抨擊,甚至知識傳授的意義也遭到否定。但從當代教學理論的發展趨勢看,知識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不能輕易否定的,而是要從新的角度上去認識傳授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和學生的全面發展中的基礎作用。美國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指出:“最近,由于更多地強調智慧訓練,從而便促進了把獲得知識看作一種有重要意義的目的這樣一種觀點加以高度重視的趨勢?!雹?布盧姆也認為,應該把知識“作為學習該領域的方法論基礎,作為解決該領域里各種問題的基幢,甚至認為知識是培養學生的情感、興趣、態度等方面的基礎①2我們應該全面地、辯證地看待傳授知識的意義,尤其知識在教學與發展中的基礎作用。
如果我們不把歷史知識看作是死的知識,而是看作對歷史的認識,如果我們不是把歷史學習單純地看成是對書本知識的記誦,而是要學習如何全面地、客觀地、發展地、辯證地看待和處理歷史的和社會的問題,那么,歷史知識的學習就會是一種有意義的學習,歷史知識的傳授就是開展這種學習的基本條件。歷史教學任務的具體實施和全面完成,是以歷史知識的教學為基礎的;學生的能力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發展的,掌握知識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品德的重要條件;歷史教學活動的展開,歷史教學方法的采用,都與歷史知識的授受有著必然的聯系。我們應該從歷史知識教學的這種基礎作用上,來認識在中學教學中傳授歷史知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歷史知識的掌握是歷史學習的關鍵
要正確地理解歷史知識教學的任務,很重要的方面在于全面認識知識掌握的含義是什么。如果像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那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基本職能是傳授現成的知識,而學生的基本職能,則是接受、認知、記憶和復現所傳授的知識,教學過程形成著學生的復現認知活動,未能充分地發展他們的創造性的思維”,①3傳授知識就和灌輸知識成了同義語,學習知識就成了被動接受的活動,從而使知識教學的意義不能充分地展現出來。在教學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僅僅是對知識了解的問題。當代教學理論認為,知識的掌握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的含義:一是知曉,指“由不知到知”,即曉得知識所反映的事物;二是理解,指“知其所以然”,即了解知識所反映的事物的內在聯系;三是運用,指“行”,即將所學的知識在實際中加以運用,用于解決新的問題。從“學會學習”的角度上講,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是更為重要的,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尤為重要?!皼]有理解,歷史就降為鸚鵡學舌式的學習和評論一種空談記憶的游戲?!瓕W習歷史的重要目標必須是理解地獲得知識”;①4沒有運用,歷史知識就會成為死知識而失去其價值,歷史知識的教學任務也就不能成為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任務的基矗所以,全面地掌握歷史知識,不僅是指所掌握的知識要全面,而且是指對知識的掌握要全面,即從知曉、理解、運用等方面對知識全面地掌握,這是歷史學習的關鍵所在。
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在對歷史知識的全面掌握中,理解和運用歷史的理論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傳統的歷史教學比較注重使學生了解歷史的具體知識,所以在歷史學習中,對史事的記憶就成了掌握歷史知識的衡量標準。“在社會學科教育中,知識目標本身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產生了變化。長期以來,基本的知識目標是以歷史事實和歷史境況為基矗對重要史實知識的記憶,是社會學科課程,尤其是歷史和政治課程的基矗隨著行為科學的出現和在社會學科中對概念的重視,社會學科課程從強調史實,轉變為強調作為教學基礎的重要觀點和重要概念。”①5這種轉變,也反映出在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運用上,歷史的理論知識所起的關鍵作用。
3.歷史知識的學習是發展歷史思維的條件
對于掌握知識,列寧曾有過很精辟的論述:“我們不需要死記硬背,但是我們需要用對基本事實的了解來發展和增進每個學習者的思考力,……不僅應該掌握知識,而且應該用批判的態度來掌握這些知識,不是用一堆無用的垃圾來充塞自己的頭腦,而是用對一切事實的了解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沒有這種了解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現代有學識的人?!雹?在這里,列寧不僅指出了知識學習的意義及作用,而且提出了對知識的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問題,而這恰恰就是當代教學理論所關注的知識學習與思維發展的關系問題。在這一關系中,知識的重要性體現在:“知識提供的是思維的原始材料,使人們可以運用它來思考。知識的價值在于作為思考的焦點激發各種水平的理解,而不是作為固定的信息讓人們接受?!雹?從這一意義上講,“知識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知識是邏輯、直覺、分析、樹立假設的思維發展過程的手段,也是個人發展的媒介?!雹?歷史教學的過程是使學生學習歷史、認識歷史的過程,這是使學生的歷史思維得以發展的過程,可以說,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是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但是,在歷史思維的培養上,歷史知識構成了思維的基本內容,是歷史思維展開的必要條件,只有重視歷史知識的教學,學生歷史思維的培養與發展才具有可行性。
總之,我們應該全面地理解歷史知識教學任務的地位,才能在歷史教學實踐中更好地完成這一任務。
※※※
當前,我國中學歷史教學面對著社會的持續進步和歷史學科的不斷發展,承擔著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使命,在繼續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必須進一步端正教學觀念,全面、正確地認識和理解歷史知識教學的任務,以使中學歷史教學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培養出全面發展的跨世紀的人才。
- 上一篇:民主主義革命性質論文
- 下一篇:歷史教學與國情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