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演進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14:51: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歷史演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歷史演進

國際排球科研演進歷史

前蘇聯情報學家依林娜•馬沙科娃和美國情報學家亨利.斯莫爾于1973年分別提出文獻共被引的概念。一般認為同被引用的文獻在主題上具有或多或少的相似性。而共被引分析可以找到每個時期被其他文章多次共被引的文章,并在網絡中顯示出來,而文章在一段時期內多次被引,說明檔段時期內該文獻可以代表本時期研究的熱點。通過閱讀該文獻,我們可以了解該時期研究的主要內容,而多個時期集中起來,可以顯示一個學科的歷來的研究熱點,也就是一個學科的演進過程。

1、數據來源、研究方法與技術手段

本文數據來自國際知名引文數據庫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了包含體育學科在內的170個學科領域近6000種核心學術期刊,其選刊明確,標準嚴格。數據的檢索策略是“TS(主題)=Volleyball,文獻類型=(Article),數據庫=SCI-EXPANDED,CPCI-S,CCT-EXPANDED,IC.入庫時間=1982-201。共檢索到773篇記錄,文獻類型為“Article”,檢索時間為2011年4月12日,保存方式選擇包括參考文獻的全紀錄格式,保存文件名以“download”開頭,以“.txt”結尾,如“download-volleyball-1-500.txt”。

2、結果與分析

2.1、軟件操作與結果

Citespace具體的操作如下:時間段為1982-2011年,年份切片選擇每3年為一切片,術語類型選擇“none”,節點類型為“citedreference”,閾值的設置為TOP25,即選擇每一時間段被引次數最高的25篇文獻最后得到由177個節點、744條連線組成的共被引網絡。在次基礎上,運行Citespace的自動聚類和用標題詞標示聚類,點擊timeline視圖模式,得到文獻共被引聚類的時間線圖(圖1)。圖1:文獻共被引圖譜我們得到了以下聚類,依次為大眾排球(聚類0)、精英女排(聚類1)、反饋(聚類3)、心搏量(聚類4)、彈性能量儲備(聚類5)、應激和代謝(聚類6)、典型損傷(聚類7)、腕關節疲勞(聚類8)、球的流體力學(聚類9)、訓練指導(聚類10)。(圖譜中由于個別聚類距離很近、研究內容相近并且研究時期基本一致,故將其合為一個聚類)

查看全文

國外審計模式與歷史演進論文

【論文關鍵詞】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審計模式會計師事務所

【論文摘要】目前,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應用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在這一背景下,本文通過對國內外風險導向審計的比較,主要借鑒美國和德國審計模式的創新思路,從國外審計模式與目標的歷史演進、審計環境對審計模式的影響等幾個方面,對國外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發展及現狀進行了梳理分析,并且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對風險導向審計在我國的運用進行了對比分析。

一、國外審計模式與目標的歷史演進

審計模式的改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根據審計環境的變化而改進和完善。審計模式的發展歷程大致如下。

20世紀40年代之前為賬項基礎審計模式,主要以查錯防弊為審計目標;20世紀40年代后為制度基礎審計模式,主要以驗證財務報表的公允性為審計目標;20世紀70年代后為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主要以查錯防弊與驗證財務報表公允性并重為審計目標;20世紀90年代后為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主要以降低信息風險為審計目標。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作為一種嶄新的審計模式,已經得到在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充分重視,并率先在CPA審計中得以實施。該種模式下,CPA不僅要從更高層面評價會計報表的公允性、揭露管理層舞弊,還要分析企業經營風險對會計報表的影響程度,從而為報表使用者正確評估企業價值和進行相關決策提供了較為充分的審計保障。

查看全文

法律演進歷史時空環境論文

摘要:近代西方的世界性擴張不僅在地理空間方面結束了各古老區域性文明的相互隔絕狀態,實現了全球范圍內的關系整合,也在時間方面結束了各古老民族的循環時間觀念的命運,把西方工業化社會內部所呈現的以“歷史進步”為特征的線性時間邏輯客觀地強加于各古老民族。在西方擴張的進程中,中國社會與法律和其他非西方民族的情況一樣,成為“擴張”和被“擠壓”的對象。在時間方面,傳統與現代的矛盾被壓縮在有限的時間范圍里,緊急啟動的工業化進程對法律改革施加了時間壓力,外部因素構成了制約中國法律改革時間表的重要因素。在空間方面,近代法律的社會地理空間被嚴重擠壓,法律演進從遵循自然秩序的靜態空間被迫轉換為追求社會進步的動態空間,法律的價值選擇及自主創新空間也被大大壓縮。本文借助人文地理學家戴維??哈維(DavidHarvey)“時空壓縮”概念并加以適當轉換,提出了“時空擠壓”理論,用以描述中國近現代法律演進的歷史時空環境。

關鍵詞:法律現代化,中國法律演進,時間擠壓

作者:蔣立山,副編審,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

至少20世紀最后20年里,國內法學界對法律現代化問題的法學思維仍經常局限于一國范圍之內。這并不是說法學家們不重視對國外經驗和理論的了解,許多法學家的理論思維其實已經十分“西洋化”了,從概念述語到理論分析模式,其運用技巧都已初步嫻熟。比如說,一些學者在研究中國法律問題時大多會從西方法律史中截取某一段經驗性的結論,以此對照中國的歷史與現實進行某種橫向的比較,看似有了一種國際比較的視野,或是經常是從世界范圍內對各國的法律現代化進行某種類型劃分,并以此作為理論分析的前提,但接下去的研究就會或多或少地出現一些局限,主要是沒有把外部世界與中國的情況內在聯系起來,對外部因素對中國法律現代化進程的影響和制約把握不足,對世界歷史對中國法律演變方向的制約重視不夠。所以,一些看似較重要的結論和較有影響的觀點,單純從中國內部看是合理的(單純從西方歷史看自然也是合理的)。然而,一旦將討論的問題置于世界范圍之內,從國際大環境中看問題,其中的立場局限和學者的一廂情愿的東西就顯露出來了。對此,我想說的、也是醞釀已久而遲遲難以恰當表述的一句話就是:研究法律現代化問題,要從世界歷史角度看中國。

就本文所關心的問題而言,從世界歷史角度看中國,就是要研究自1840年這個標志性的歷史轉折點以來,外部世界對中國產生了一種什么樣的持續性影響,構成了一種什么樣的規定性,從而使中國法律的歷史演變表現出了某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情形,而沒有出現另外的、甚至說是可能更符合人們所希望的樣子。從世界歷史角度看中國法律的演變,可供選擇的分析角度和方法是多元性的,馬克思主義的方法、依附理論的方法和世界體系論的方法,都直接有所提示。在本文中,我將主要從時間因素和空間因素方面來分析。比方說,中國法律變革的時間條件和改革時間表,以及法律變革的價值選擇空間,并不完全是由中國人按照自己的愿意安排決定的,雖然在這方面,中國的情況比世界上許多非西方國家的情況要更好一些。自清末以來,中國沒有被完全殖民化,在形式上依然保持著政治主權的相對完整,沒有哪一種外國勢力能夠完全左右中國的內部事務及它的改革進程,歷屆中國政府和社會力量都一直努力表現出了一種自己把握自己命運的決心和勇氣。但是,中國社會的政治法律演變依然無法完全按照其內部的意愿和因素進行,它的現代化進程在時間和空間方面仍必然受制于它的外部歷史環境,受制于由這種歷史環境所賦予它的內部矛盾和必然性。這方面的已有文獻,較近的是景天魁借用戴維??哈維(DavidHarvey)“時空壓縮”概念提出的中國近現代歷史時空結構的理論(1)。更早些時間的、90年代初期的學術文獻,也是更為國內學界較熟悉的,是孫立平對國外現代化理論的研究,特別是不同類型的現代化所表現出來的時間特點的研究(2),后者點至少在法學界已經成為人所共知的研究法律現代化問題的前提性理論。本文擬在吸取“時空壓縮”的概念成果基礎上,通過適當的概念轉換,提出和闡述“時空擠壓”概念,以表征20世中國法律演進所處的特有時空環境。

在中文里,“時空壓縮”與“時空擠壓”是一對近義詞,其間有著某些細微的差別。主要是,“壓縮”概念一般是表示受到了周圍方面的壓力而產生了收縮的效果,受到壓力的事物有可能仍處于原有的位置上,而“擠壓”概念則一般表示事物受到了來自某一特定方面的壓力,受到擠壓的事物可能要產生方位上的變化。同時,“壓縮”概念暗含著一種空間縮小的結果,這不完全適合于描述中國法律近代演變的情況。因為,近代中國法律的發展空間,一方面是被壓縮了,另一方面則是被拓寬了,只不過是被一種外部力量推動著拓寬的。所以,我認為,中國法律演進的時空結構,在時間方面上表現出了壓縮的特點,在空間方面則表現出了受到“擠壓”的特點,而不是簡單的“壓縮”。

查看全文

借鑒字母意義的歷史演進設計教學

1研究背景與問題提出

“用字母表示數”是由自然的“算術語言”向抽象的“代數語言”過渡的起始,是學生代數學習的入門知識,是學習方程、不等式等的重要基礎.大量研究發現學生對“用字母表示數”存在認知困難,如薛文敘[1]、虞琳娜[2]、ClementJ[3]、BardiniC[4]等等,從各個不同的側面進行研究,發現學生對“用字母表示數”的理解存在很多問題.HartKM等人研究11~16歲兒童對字母的理解,發現兒童對字母的理解大體分為6類:給字母賦值、忽略字母意義、當成物體、特定未知量、廣義的數、變量[5].HarperE在上世紀80年代前后曾對英國兩所文法學校1~6年級的學生,使用丟番圖《算術》中的名題:“已知兩數的和與差,證明這兩個數總能求出.”進行測試,獲得研究結論:學生對符號代數的認知發展過程與符號代數的歷史發展過程具有相似性[6].Radford[7]、汪曉勤[8]等人的研究證實:學生對某些數學概念的認知與概念的歷史發展之間具有相似性.據此,若能以恰當方式將數學概念的歷史發展與學校教學融合起來,必將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與認知發展.那么,現在的學生對“用字母表示數”的理解情況是怎樣的?對此,確定如下兩個研究問題:(1)學生怎樣理解、運用字母?(2)學生對“字母表示數”的認知發展過程和該知識的歷史發展過程是否印證已發現的相似性?

2“用字母表示數”的歷史概述

追溯“用字母表示數”的歷史發展進程,可以沿宏觀與微觀兩條路徑進行.宏觀上考察符號代數的歷史發展階段;微觀上查閱史料,理清字母意義的歷史演進過程.

2.1符號代數的歷史發展階段在中國,“代數”一詞源自清代數學家李善蘭和英國傳教士偉烈亞力(AWylie)于1859年合譯的第一部符號代數教材《代數術》.李善蘭所創“代數”一詞,正是取“用字母代替數”之義.通常數學史家認為代數學的發展經歷了大致3個主要階段:修辭?縮略?符號.如NezzelmannGH在其著作《希臘代數》(1842)中就是這樣劃分的.人們往往將丟番圖以前時期的代數稱作“修辭代數”.在那時,人們沒有使用符號表示未知數,所有問題的討論解決都是用長篇文字說明.“縮略代數”階段以引入字母表示未知量為典型特征.丟番圖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人物.他用一個特殊的記號“?”表示未知量,用專門的符號表達乘冪、減號等.后來,使用不同字母表示不同數,但是可以看到字母總是表示未知量.隨后的代數學家,如阿里耶波多(AryabhataⅠ)、花拉子米等雖朝向符號代數有所接近,但只在字母表示數的類型與方程解的一般性上做出了貢獻,而不是嘗試表達“一般量”或說“一類量”.“符號代數”應歸功于16~17世紀法國杰出的數學家韋達(FrancoisViète)與笛卡爾(RenéDescartes).韋達在其著作《分析引論》中第一次有意識地使用系統的代數字母與符號,以輔音字母表示已知量,元音字母表示未知量,他把符號代數稱作“類的算術”,同時規定了算術與代數的分界,認為代數運算施行于事物的類或形式,算術運算施行于具體的數.這就使代數成為研究一般類型的形式和方程的學問.笛卡爾則主要對韋達的符號系統進行了改進.

2.2字母意義水平的歷史演進過程對應符號代數的歷史發展過程,用來表示數的字母在具體意義上的歷史演進過程為:記數?未知?一類.伴隨著人們對字母表示數意義的認識水平的提高,字母表示數的功能逐步得到發展與完善,而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從公元前3世紀算起,從最初用字母只表示“記數符號”的代數思想萌芽開始,經過若干人的摸索與不斷推進,直到16~17世紀,用“字母”表示“一類量”思想的形成,跨越了2000多年的時間.歷史史實等呈現如表1所示.

查看全文

文明演進角度看歷史論文

有一個歷史現象很令人關注,即19世紀和20世紀中葉的中外對比。19世紀中葉,西方先進國家正處于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從蒸汽時代邁向電氣時代之際。那時的中國卻是太平天國起義,清廷忙于鎮壓起義,以及西太后發動政變、總攬朝政之時,與先進的歷史潮流毫不相干。20世紀中葉,西方工業大國進行了第三次科技革命,進入信息時代,發展迅速,日新月異。中國則是“”加“”,更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這是我們的悲劇,總需教育青少年一代懂得,今后中國人再也別做蠢事和傻事了。中國本是文明古國,在世界上處在領先地位之上,一直延續到15世紀。16世紀起逐漸落后下來。近代時期則屢遭侵略,備受欺凌。在先進行列中過了幾千年,怎么變成這么落后了呢?歷史究竟是怎么演變的?確實需要人們去思考。實際上,全部歷史就是一部人類文明演進史。你的文明發展程度高,那就處于先進行列之中,否則就要落后。古代中國的先進,都是在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之時,西歐商品經濟發展起來后,仍處在自然經濟狀態下的中國就難免落后了下來。如果說歷史教人以智慧,那么首先就應從文明演進的角度去看待歷史、認識歷史、研究歷史。

多年來人們一直在說,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是一部階級斗爭史,除去自然科學與技術外,一切社會現象都有階級性。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但卻存在絕對化的誤差。社會上有許多現象用階級斗爭的理論是解釋不通的。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是客觀規律,如何用階級斗爭來解釋?對于古往今來那些貪贓枉法、恃強凌弱、損公肥私、腐化淫逸的現象,任何時代的任何階級都將其視為邪惡之事。相反,剛直不阿、清正廉潔、憂國憂民、扶危濟困等等,則被視為美德。這是公理自在人心,無法判斷其階級性。就是某些政府頒行的政策,也是沒有階級性的,如人口政策、保護環境政策、食品衛生政策等等。所以,把一切社會現象都歸結為階級斗爭,既不科學又無法做到。

文明是個廣泛的概念,不同于文化。文化是指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包括文學與藝術以及風情民俗等等;文明則是指人類的一切創造,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制度、法規、生活方式等都屬于這個范疇。從最早的人類靠采集、漁獵為生,到今天的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人類的生活質量、文明程度已有了多么大的提高!簡直是判若云泥。依筆者淺見,探索這一過程才是史學工作者的基本使命。

當人類脫離其他獸類出現在世界之上時,他們在主觀上并不知道自己已是區別于那些獸類的會制造工具的“人”,也不懂得同類相殘是一種罪惡。甚至到進入文明時代之后,還有以屠殺人來祭祖的做法,還有強迫活人殉葬的野蠻行徑。可以說,在漫長的歲月里,人類經過反復的探索,遭受了無數苦難,才漸漸有了精神覺醒,逐步反省了大量的問題,慢慢懂得了社會進步與自我完善的許許多多道理,生活得越來越文明了。

其實,階級斗爭本身也是文明演進中的組成部分。從同類相殘到部族混戰,再到階級斗爭;從氏族組織到建立國家;從城邦林立到大國并存;從仇殺到戰爭,再從戰爭到對話與談判;從自然經濟到商品經濟;從武力占領到經濟滲透;從嘯聚山林的造反活動到爭取人權的斗爭;從人治到法治;從專制制度到代議制民主;從孤立分散到形成世界體系,等等,無一例外都是文明進步的表現,也是人類在精神上逐步覺醒的反映。自古以來,我們人類就在不斷探索和認識客觀規律,在不斷總結和吸取歷史經驗之中前進。在付出了不知多少沉重甚至慘痛的代價后,才逐漸提高了自己的文明程度。例如,先人們付出了數不清的流血與犧牲的代價,才使今天大多數人明白了戰爭并非是解決問題的惟一手段;自古以來有無數人遭受疾病折磨,又有大批有志之士長久探索,才使醫學和藥物學取得了那么多突破性的成果。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演變,不都同樣屬于這個道理嗎?

由此可見,從人類文明演進的視角去看歷史,實際上是把握了歷史發展的總綱。這是一種境界和高度,也是一種歷史觀。抱著這樣的歷史觀去認識和研究歷史,就把握了真諦,也有利于真正接受祖先留下的歷史遺產,有利于總結歷史的經驗與教訓。

查看全文

解析道德規范表現形式的歷史演進

摘要:道德規范的產生和形成,有著深刻的社會經濟根源,是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社會關系決定的。道德規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具有歷史性和繼承性。在人類漫長的道德生活中,道德規范曾有過形態各異的表現形式,大體可以概括為圖騰、禁忌、禮儀、風俗、茂言、準則、義務、責任等幾種主要的表現形式。道德規范表現形式的歷史演進,是一個由蒙昧到理性、由自發到自覺、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

關鍵詞:圖騰禁忌禮儀風俗蔑言準則義務責任

道德規范是人們的道德行為和道德關系的普遍規律的反映,是一定維上會或階級對人們行為和關系的基本要求的概括,也是評價人們行為善惡的標準。在社會生活中,道德規范對于促使人們追求道德完善,逐步從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具有極其重要的道德歷史作用。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規范的產生和形成,有著深刻的社經濟根源,是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社會關系決定的。道德規范不是人們抽象思維的產物,而是對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形成的一定道德關系的反映和概括。道德規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具有歷史性和繼承性。

在人類的道德生活中,道德規范作為人們道德行為的準則,從古到今,曾有過形態各異的表現形式,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從原始人的道德規范到現代人的道德規范,如果僅從形式上進行抽象,大體可以概括為圖騰、禁忌、禮儀、風俗、咸言、準則、義務、責任等幾種主要的表現形式。

一、圖騰

查看全文

師德師風歷史演進及建設路徑

摘要:探討中國師德師風的歷史演進、現狀及建設路徑,為加強師德師風個人修養、推動師德師風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師德師風;歷史演進;現狀;建設路徑

師德是教師職業道德的簡稱,是指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1]。師風是指教師的風尚和氣度。師德師風是一種將教師為人、品德、修養、育人統一起來的綜合性表述[2]。儒家重要經典《禮記》中所說的“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師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都說明師德師風的重要性。我國師德師風發展源遠流長、內涵豐富,但當前仍然存在諸多弊端。作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加強師德師風的學習和研究,探索師德師風建設和發展的路徑,為師德師風建設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1中國師德師風歷史演進

1.1中國古代師德師風溯源

馬克思主義觀點認為,教育起源于勞動。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于是產生了專門從事腦力勞動的教師[3]。教師的起源目前已無法準確考證。《尚書·舜典》中有“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的典故,講的是舜帝提拔契擔任“司徒”一職,負責對百姓進行“敬敷五教”(即五種道德規范教育)。《列女傳》解釋說是因為“契之性聰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其中“聰明”是指天賦和見識,“仁”是指愛心和品格,而契兼而有之,因此后世永遠銘記他。“聰明而仁”是我國比較早的教師職業道德標準。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老師,孔子提出了大量有關師德師風的原則。在對待學生時,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誨人不倦”;在對待過錯時,孔子強調“聞過則喜”和“過則勿憚改”;對待學習,孔子倡導“三人行必有我師”,而且能做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他還特別強調言傳身教的作用,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著名觀點。孔子的師德師風對當時學子而言可謂如沐春風,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后世尊稱孔子為“萬世師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查看全文

英國學前課程歷史演進及啟示

英國學前教育主要是指基礎階段(theFounda-tionStage)和初等教育第一階段(theKeyStage1),即以5歲為分界,基礎階段的教育屬于非義務教育,初等教育第一階段的教育則屬于義務教育[1]。在英國學前教育“漸進式”發展過程中,學前課程改革一直是熱門的話題,本文旨在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學前課程演進過程,闡明對我國學前課程改革的借鑒意義。

一、英國學前課程的歷史演進

(一)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雙軌模式”的學前課程

19世紀中葉英國經歷了工業革命的洗禮,率先進入工業社會。一方面,英國工商業資產階級積極尋求新的方式對其子女進行幼兒階段教育,另一方面,工商業資產階級與工商業無產階級之間矛盾加重,低工資的女工和童工急劇增加,幼兒的安全和教育問題日益顯著。于是,英國中上層階級開始設立私立幼兒學校,然而幼兒學校服務的對象卻按階級劃分為窮人和富人子女,于是形成了“雙軌制”的學前課程模式。19世紀末,福祿貝爾思想開始傳入英國,但是由于幼兒學校數量有限,福祿貝爾思想滲透較為緩慢,福祿貝爾幼兒園也多為貴族幼兒學校。19世紀20年代,歐文(Owen,R)在新拉納克創立幼兒學校,主要招收貧兒。歐文從“性格形成”哲學出發,認為在幼兒學校中早期的性格培養將對兒童以后性格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課程的終極目標應該是使兒童得到全面的發展,即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等方面全面發展[2]。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的傳播,興起了“兒童中心”課程,將兒童視為有潛力的個體,要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自由的教學內容使兒童多方面的潛能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隨著1870年《初等教育法》(ForsterAct)的頒布,福祿貝爾教育思想在英國廣為傳播,為貴族子女設置的福祿貝爾幼兒園,主張以游戲課程為主,不主張過早教授讀寫算知識。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學前課程發展的特點是:第一,課程設計雙軌模式。招收貧兒的幼兒學校重視兒童性格的形成,強調兒童接受全面教育。歐文認為人的性格從出生之日起就是受外力而形成的,歐文更傾向于社會的力量對幼兒的影響,而教育就包括在社會的力量之中,因此,歐文認為幼兒學校的目的是通過創設良好的環境,使兒童形成良好的性格。而為貴族子女設置的福祿貝爾幼兒園教育目的是希望通過游戲和活動充分發揮兒童潛能。第二,課程內容基礎性、多樣性并存。福祿貝爾設置了幼兒園課程,包括游戲和歌謠、恩物、作業、運動游戲、自然研究等,不主張過早的接受讀寫算的教育,課程內容體現了多樣性。歐文創辦的幼兒學校主要是針對貧窮家庭子女,其課程“主知主義”傾向嚴重,強調幼兒基礎的讀寫算的訓練,使其進入工廠之前能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識,課程內容呈現基礎性。因此這一時期學前課程內容因不同階級的需要而呈現出基礎性、多樣性并存的特點。

(二)20世紀初到70年代“兒童中心取向”的學前課程

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產生于19世紀末并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進步理論源自盧梭、裴斯泰洛奇和福祿貝爾等人的教育思想,并深受現代科學影響[3],杜威的教育理論對進步教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時,福祿貝爾思想已滲透到幼兒學校中,自由活動和自我創造在幼兒學校中掀起一陣熱潮。一般認為,英國的幼兒學校是英國實施兒童中心的進步主義教育方法的真正發源地。1933年《哈多報告》(HadowReport)即《關于幼兒學校以及保育學校》(theInfantandNurserySchool)的報告中提出了課程的基本原則,即“應該根據活動和經驗,而不是那些需要掌握的知識和需貯存的事實去考慮課程”,“將‘課程(curriculum)’一詞完全運用到幼兒學校的教學是非常危險的,也是與幼兒學校長期形成的自由主義方法背道而馳。”19世紀60年代,兒童中心的進步主義教育思想在實踐中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幼兒學校中[4]。此時,在英國掀起了“開放學校運動”和“鄉村學校實踐”,開放學校力圖摒棄傳統的課程分科以及學科相應的教學大綱,根據兒童的活動組織課程,在教學組織形式上,以小組活動或個別活動代替傳統的班級教學,打破兒童年齡限制,崇尚兒童的自由學習,發現學習和創造性學習。雖然兒童中心的思想對英國學前教育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在這之前它尚未在學前教育機構中得到廣泛的實施,直到20世紀60年代《普羅登報告》(ChildrenandPrimaerySchool),才將“兒童中心”課程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20世紀初到70年代英國學前課程的特點是:第一,“兒童中心”課程。課程重視兒童社會的、情感的和智力發展的需要,不要給兒童任何內在的壓力和競爭性的考試。第二,課程內容呈現靈活性。將福祿貝爾“作業”和“恩物”等分散學前課程整合到“活動課程”中,將讀寫算課程延遲到幼兒園結束后開設,更關注“興趣中心”課程,包括:訓練技能的勞動、音樂、戲劇、自然研究以及演說訓練游戲、語言訓練等。課程依據學生的興趣劃分為幾個班級主題活動,這些興趣通常來自社會和環境研究,包括藝術、模具制造的工藝課、實踐中的數學課、以及富有想象力的寫作課等[5]。第三,國家開始干預學前課程。《費舍法》將保育學校納入國民教育制度中,地方教育當局開始管理保育學校,《哈多報告》的出臺是英國政府開始干預學前教育的文獻,《普洛登報告》標志著進步主義教育在英國學前教育中的影響達到頂峰,也標志著英國學前課程管理的改革劃時代的轉變。

查看全文

小議道德發展的歷史演進

論文關鍵詞:圖騰禁忌禮儀風俗蔑言準則義務責任

論文摘要:道德規范的產生和形成,有著深刻的社會經濟根源,是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社會關系決定的。道德規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具有歷史性和繼承性。在人類漫長的道德生活中,道德規范曾有過形態各異的表現形式,大體可以概括為圖騰、禁忌、禮儀、風俗、茂言、準則、義務、責任等幾種主要的表現形式。道德規范表現形式的歷史演進,是一個由蒙昧到理性、由自發到自覺、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

道德規范是人們的道德行為和道德關系的普遍規律的反映,是一定維上會或階級對人們行為和關系的基本要求的概括,也是評價人們行為善惡的標準。在社會生活中,道德規范對于促使人們追求道德完善,逐步從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具有極其重要的道德歷史作用。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規范的產生和形成,有著深刻的社經濟根源,是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社會關系決定的。道德規范不是人們抽象思維的產物,而是對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形成的一定道德關系的反映和概括。道德規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具有歷史性和繼承性。

在人類的道德生活中,道德規范作為人們道德行為的準則,從古到今,曾有過形態各異的表現形式,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從原始人的道德規范到現代人的道德規范,如果僅從形式上進行抽象,大體可以概括為圖騰、禁忌、禮儀、風俗、咸言、準則、義務、責任等幾種主要的表現形式。

一、圖騰

查看全文

高校管理會計歷史演進及特征

【摘要】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管理會計在體系建設及應用方面取得較大進展,高校管理會計的應用也隨之演進及發展,在不同時期呈現出相應的發展特征。通過對高校管理會計各個發展階段的梳理,并結合社會經濟背景進行分析,發現正是政府的引導性政策與高校的自發性實踐,使高校管理會計經歷了從最初的“引進來”到目前的“創新”階段,呈現出三個方面的演進特征,分析探討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管理會計演進的三個方面趨勢,有必要在政府有關政策的指引之下,采取漸進式發展路徑,擴大管理會計在高校的應用范圍,推進中國特色高校管理會計體系建設及應用。

【關鍵詞】高校管理會計;歷史演進;發展特征;應用前景

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管理會計成為我國會計界探討的熱點話題之一,但對于管理會計在高校財務領域應用方面的研究則較少。通過不斷引進西方管理會計理論與工具,并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加以規范化運用,我國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制度體系,實現了管理會計體系的完善與發展。高校管理會計作為管理會計體系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推動管理會計整體水平提升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黨的報告將“推動”變為“實現”,強調了內涵式發展對于“雙一流”大學建設的必要性,要求高校重視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財務管理面臨諸多新難題和新挑戰。高校財務領域需要加強供給側改革,需要擴大管理會計的應用范圍。高校管理會計的應用是加強高校內部經濟活動管理,提高經濟事項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擬對改革開放40年以來高校管理會計的發展歷程及其演進的特征、趨勢加以研究探討。

一、高校管理會計的發展階段

改革開放40年來,管理會計在我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演變,而高校管理會計也在不同時期呈現出相應的特征,總體上,高校管理會計的發展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一)引進來階段。1978—1991年,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時期,市場經濟的地位得到加強,該階段以政府監督和控制為主導,高校缺乏辦學自主權。在該階段,我國會計界的學者們紛紛學習吸收西方管理會計的理論與方法并向國內傳播,高校也是其中的傳播平臺之一,但這種“引進來”也并不是一味地盲目吸收,而是在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進行的雙方融合,主要有以下兩點具體表現:一是在傳播西方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的同時,注重結合我國傳統的管理理念與方法。隨著西方管理會計知識理論的引進,管理會計課程開始在我國部分財經類院校中開設,管理會計也成為當時碩士生和博士生的研究方向之一[1],與此同時,我國會計學術界也同國外會計學界開展國際交流,在對話中傳播我國傳統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各高校隨之不斷完善管理會計教材的內容和體系,編寫時注重結合國內企業當時應用管理會計的實例[2]。二是高校在自發進行管理會計方法實踐的同時,注重結合政府政策規定的引導。在國家撥款不足的背景下,部分高校對具有“經營性質”的主體或事項開始實行責任制,隨著內部各責任單位交換關系的增多,20世紀80年代,國內許多高校自發進行“校內銀行”的嘗試,此舉很快引起了國家的關注。隨后《會計改革綱要》明確要求其他各單位也應落實經濟責任制,成立諸如“內部銀行”一類的內部核算機構,強化經濟活動管理。1991年4月,《高等學校“八五”期間財務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又提到:“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試行校內銀行。”政府政策的引導使得校內銀行這一管理會計實踐逐漸變得規范起來。(二)本土化階段。1992年至21世紀初,該階段主要進行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的規范化和創新,國家結合實際情況頒布一系列相關的制度政策,對管理會計的“理論及應用”進行約束規范,使其本土化,體現“中國特色”。高校在財務核算與管理方面得到了國家重視,在國家相關制度的指引下,變得更加規范起來。20世紀90年代先后出臺的《高校財務管理制度》和《高校會計制度》均結合了我國高校的特點,對具體經濟業務做出相關規定,積極引導高校財務核算與管理規范化。與此同時,經濟責任制、成本管理、預算管理等管理會計工具和方法在這一階段得到大力推廣[3],在高校財務領域進行了初步的實踐和應用。20世紀90年代“零基預算”在財政預決算報告中被多次提及,財政部提出要擴大零基預算法在我國各事業單位和政府機構的應用范圍,從而推動零基預算制度的建立與發展,高校當然也不例外。零基預算法在高校的實行,規范了高校預算管理的方法,提供了預算制定的新思路,強化了高校的成本預算理念[4]。經濟責任制在高校的推行也是一個不斷規范化的過程,2000年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高等學校建立經濟責任制、加強財務管理的幾點意見》中規定高等學校必須實行校(院)長經濟責任制,高校財務管理工作必須體現“經濟責任制”內容。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十一五”期間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財務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高等學校要堅持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結合校內具體的管理層級,力求實現責任主體全覆蓋。經濟責任制的推行有利于高校責任會計的實施,規范了高校的責任核算機制,構成我國高校管理會計實踐的一部分。(三)創新階段。21世紀初期至今,該階段以“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為熱點話題。從制度建設角度看,2012年,“互聯網+”概念被首次提出,201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三次對互聯網的提及以及當年《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的出臺都將“互聯網+”建設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戰略高度。2017年“人工智能”又成為政府工作報告的亮點之一,體現了國家發展新興科技的決心,人工智能由此作為一項新興產業得到了國家的重點關注和支持。從工具和方法的應用上來看,我國部分企業開始嘗試運用西方國家先進的作業成本法、平衡計分卡、標桿管理法等管理會計方法,也引發了學者在高校財務領域應用這些工具的積極探索。針對作業成本法,間接費用在人才培養成本中占比較大以及內部經濟活動多樣性程度較高的特點成為高校采用作業成本法的前提[5],可以將此法運用到計算高校生均培養成本[6]、科研間接成本分攤[7]和固定資產管理[8]。針對平衡計分卡,國外學者諸如Chrisetal.得出研究結論,認為其適用于高校管理。而我國高校辦學主要依靠財政資助,不會去過分關注財務指標的高低,全方面發展才是追求的終極目標,這更加符合平衡計分卡的評價機制原理[9]。高校運用平衡計分卡的嘗試具有示范價值,例如西安歐亞學院應用此法的過程就成功展示了平衡計分卡各個步驟在高校的具體操作與實施方法[10]。從管理會計創新角度來看,現代科學技術創新的成果在高校財務領域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例如網絡預約報銷、微信掃描、電子發票、電子簽章等的成功應用使得高校財務管理工作變得越來越自動化,財務報銷流程進一步簡化[11],從而使會計人員能夠縮短處理傳統核算工作的時間,積極參與到高校財務管理決策當中,激發了對具備更高素質和能力的管理會計人才的需求。

二、高校管理會計的演進特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