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學前課程歷史演進及啟示

時間:2022-07-25 10:55:26

導語:英國學前課程歷史演進及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國學前課程歷史演進及啟示

英國學前教育主要是指基礎階段(theFounda-tionStage)和初等教育第一階段(theKeyStage1),即以5歲為分界,基礎階段的教育屬于非義務教育,初等教育第一階段的教育則屬于義務教育[1]。在英國學前教育“漸進式”發展過程中,學前課程改革一直是熱門的話題,本文旨在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學前課程演進過程,闡明對我國學前課程改革的借鑒意義。

一、英國學前課程的歷史演進

(一)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雙軌模式”的學前課程

19世紀中葉英國經歷了工業革命的洗禮,率先進入工業社會。一方面,英國工商業資產階級積極尋求新的方式對其子女進行幼兒階段教育,另一方面,工商業資產階級與工商業無產階級之間矛盾加重,低工資的女工和童工急劇增加,幼兒的安全和教育問題日益顯著。于是,英國中上層階級開始設立私立幼兒學校,然而幼兒學校服務的對象卻按階級劃分為窮人和富人子女,于是形成了“雙軌制”的學前課程模式。19世紀末,福祿貝爾思想開始傳入英國,但是由于幼兒學校數量有限,福祿貝爾思想滲透較為緩慢,福祿貝爾幼兒園也多為貴族幼兒學校。19世紀20年代,歐文(Owen,R)在新拉納克創立幼兒學校,主要招收貧兒。歐文從“性格形成”哲學出發,認為在幼兒學校中早期的性格培養將對兒童以后性格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課程的終極目標應該是使兒童得到全面的發展,即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等方面全面發展[2]。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的傳播,興起了“兒童中心”課程,將兒童視為有潛力的個體,要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自由的教學內容使兒童多方面的潛能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隨著1870年《初等教育法》(ForsterAct)的頒布,福祿貝爾教育思想在英國廣為傳播,為貴族子女設置的福祿貝爾幼兒園,主張以游戲課程為主,不主張過早教授讀寫算知識。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學前課程發展的特點是:第一,課程設計雙軌模式。招收貧兒的幼兒學校重視兒童性格的形成,強調兒童接受全面教育。歐文認為人的性格從出生之日起就是受外力而形成的,歐文更傾向于社會的力量對幼兒的影響,而教育就包括在社會的力量之中,因此,歐文認為幼兒學校的目的是通過創設良好的環境,使兒童形成良好的性格。而為貴族子女設置的福祿貝爾幼兒園教育目的是希望通過游戲和活動充分發揮兒童潛能。第二,課程內容基礎性、多樣性并存。福祿貝爾設置了幼兒園課程,包括游戲和歌謠、恩物、作業、運動游戲、自然研究等,不主張過早的接受讀寫算的教育,課程內容體現了多樣性。歐文創辦的幼兒學校主要是針對貧窮家庭子女,其課程“主知主義”傾向嚴重,強調幼兒基礎的讀寫算的訓練,使其進入工廠之前能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識,課程內容呈現基礎性。因此這一時期學前課程內容因不同階級的需要而呈現出基礎性、多樣性并存的特點。

(二)20世紀初到70年代“兒童中心取向”的學前課程

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產生于19世紀末并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進步理論源自盧梭、裴斯泰洛奇和福祿貝爾等人的教育思想,并深受現代科學影響[3],杜威的教育理論對進步教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時,福祿貝爾思想已滲透到幼兒學校中,自由活動和自我創造在幼兒學校中掀起一陣熱潮。一般認為,英國的幼兒學校是英國實施兒童中心的進步主義教育方法的真正發源地。1933年《哈多報告》(HadowReport)即《關于幼兒學校以及保育學校》(theInfantandNurserySchool)的報告中提出了課程的基本原則,即“應該根據活動和經驗,而不是那些需要掌握的知識和需貯存的事實去考慮課程”,“將‘課程(curriculum)’一詞完全運用到幼兒學校的教學是非常危險的,也是與幼兒學校長期形成的自由主義方法背道而馳。”19世紀60年代,兒童中心的進步主義教育思想在實踐中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幼兒學校中[4]。此時,在英國掀起了“開放學校運動”和“鄉村學校實踐”,開放學校力圖摒棄傳統的課程分科以及學科相應的教學大綱,根據兒童的活動組織課程,在教學組織形式上,以小組活動或個別活動代替傳統的班級教學,打破兒童年齡限制,崇尚兒童的自由學習,發現學習和創造性學習。雖然兒童中心的思想對英國學前教育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在這之前它尚未在學前教育機構中得到廣泛的實施,直到20世紀60年代《普羅登報告》(ChildrenandPrimaerySchool),才將“兒童中心”課程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20世紀初到70年代英國學前課程的特點是:第一,“兒童中心”課程。課程重視兒童社會的、情感的和智力發展的需要,不要給兒童任何內在的壓力和競爭性的考試。第二,課程內容呈現靈活性。將福祿貝爾“作業”和“恩物”等分散學前課程整合到“活動課程”中,將讀寫算課程延遲到幼兒園結束后開設,更關注“興趣中心”課程,包括:訓練技能的勞動、音樂、戲劇、自然研究以及演說訓練游戲、語言訓練等。課程依據學生的興趣劃分為幾個班級主題活動,這些興趣通常來自社會和環境研究,包括藝術、模具制造的工藝課、實踐中的數學課、以及富有想象力的寫作課等[5]。第三,國家開始干預學前課程。《費舍法》將保育學校納入國民教育制度中,地方教育當局開始管理保育學校,《哈多報告》的出臺是英國政府開始干預學前教育的文獻,《普洛登報告》標志著進步主義教育在英國學前教育中的影響達到頂峰,也標志著英國學前課程管理的改革劃時代的轉變。

(三)20世紀70年代以來“統一標準”的學前課程

1973年,英國受石油危機的影響,經濟嚴重衰退,失業率急劇上升,進步主義教育影響下的英國教育弊病叢生,教育質量不斷下降,引發了很多人對進步主義教育的質疑,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關于傳統教育與進步教育的教育大辯論開始了。教育大辯論要求建立統一的國家課程。1988年英國撒切爾政府頒發了《教育改革法》(EducationReformAct1988)設立了國家課程(thenationalcurriculum)。國家課程包括三門核心課程,英語、數學和科學;七門基礎課程,歷史、地理、工藝學、藝術、音樂、體育以及現代外語(現代外語不屬于學前教育的范疇)。對于5歲以下兒童沒有實施國家統一的課程,但是出于幼小銜接的考慮,需要參考國家課程,在此基礎上保持一定的靈活性[4]。2000年英國布萊爾政府“教育和就業部”頒發了《基礎階段課程指南》(theFoundationStageCur-riculumGuideline)首次在基礎階段(TheFounda-tionStage)設立了統一的國家課程。統一后的課程強調基礎階段的“六大領域”的課程,第一,學生個體的、社會的、情感能力;第二,交流、語言和讀寫能力;第三,數學能力;第四,對世界的理解能力;第五,身體發展;第六,創造力。實際上,指南提出的六大課程標準是為了支持、促進和發展兒童未來的學習,使兒童獲得個人的、社會的、情感的幸福,正確的學習態度、堅持認真的品格,社會技能、身體健康、讀寫算的基本技能、對世界的理解、創造性的發展。2010年卡梅倫政府上臺后,將“兒童、學校和家庭部”更名為“教育部”,2011年7月,政府著力對兒童早期教育中心進行改革,將要消減0~5歲早期教育課程,重點關注兒童入學準備和學習能力,將69條具體課程目標減少到17條。為了確保兒童健康快樂的學習,改革將主要關注兒童教育三大核心目的:個人、情感和社會的發展;身體發展;語言交流能力,發展四項重要技能:讀寫能力、數學能力、表達藝術以及對世界的理解和構想能力,同時將基礎階段學習與初等教育第一階段學習內容緊密銜接[6]。20世紀70年代以來英國學前課程的特點是:第一,統一的課程標準。進步主義教育影響下的課程由于社會經濟危機的影響而備受抨擊,于是,崇尚用立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英國人,開始尋求法律的權力來設立全國統一的課程。第二、課程重構傳統。20世紀以前,工業革命的發展要求英國的學前教育加強對學生讀寫算基本技能的訓練,然而進步主義教育關注活動課程,70年代以來,隨著進步教育弊端的凸顯,人們開始尋求一種嶄新的課程,讀寫算等課程重新回歸人們的視野,然而,進步主義仍對英國的學前課程產生影響,于是,英國學前課程在強調核心課程的同時,也兼顧了對兒童個體潛能的發揮,無疑這是對傳統的回歸,但卻不是直線式的回歸,而是對傳統的重新建構,基于傳統卻超越傳統。第三,課程設計走向自由化。布朗政府上臺后對學前教育進行了改革,認為削減課程標準可以使教師自由地和幼兒交流,也可以減少對教師進行書面評價的風險,教師可以自由安排課程內容,這對教師和幼兒來說都是相對自由的[7]。

二、英國學前課程歷史演進的基本特征

(一)在傳統與變革之間,英國學前課程遵循漸進式的發展模式

“現代社會在英國的出現,似乎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傳統與變革和諧的交織,恰似在同一長河中…當人們自以為是涉足在繼承傳統的源流中時,變革卻如清新之水,已注入傳統而融合與其中了”[8]。英國的學前課程也在傳統與變革中,實現了漸進式的發展。主要表現在:第一,通過立法的方式解決某一具體的問題。英國是一個重視立法的國家,如19世紀初期,學前教育多半是慈善機構或民間團體興辦,其發展顯得分散而缺乏科學的設計。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力圖建立公立教育制度。福祿貝爾教育思想深入英國幼兒學校后,理念主義的課程模糊了對教育的精確把握。1933年《哈多報告》的出臺第一次以立法的方式將學前課程定位為“活動課程”,使學前課程的發展有了清晰的方向。進步主義教育思想對英國幼兒教育的影響可是說是根深蒂固的,然而,進步主義課程的弊端也很顯見,1988年《教育改革法》統一了國家課程,將個體潛能的發揮與全面的發展結合起來,適應了時代的要求。第二,發展的進程是基于傳統卻又超越傳統。英國是一個典型傳統的民族,它率先完成工業革命進入工業社會,“教育的工業模式”非常明顯,自由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傳統主張最小政府的信條。濃厚的等級觀念和貴族精神造成英國教育中長期存在雙軌制度。然而,保守的英國人卻沒有囿于傳統的藩籬,站在傳統的基點上重構了傳統,例如,自由主義的傳統深深影響了英國人,即使在布朗政府出臺的課程標準中,自由的理念依然貫穿在教育改革中,雖然削減了課程,但是其主要目的還是給予教師和學生更大的自由,更好的發揮自己的潛能。

(二)在多樣性和靈活性之間,英國學前課程走向了統一國家課程

英國政府不干預教育的傳統,使得英國的教師有了更多的操作自由,學校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以及教科書等都由校長和教師自行決定。進步主義影響下的學前課程雖然整合了課程,但是由于沒有統一的課程標準,學前課程凸顯了多樣性和靈活性,這也導致英國學前教育質量一直落后于其他工業發達國家。針對這種情況,撒切爾政府上臺后,利用1988年《教育改革法》統一了國家課程,繪制了以核心課程和基礎課程為框架國家課程藍圖,此舉也表明,英國政府摒棄了不干預教育的傳統,英國的教育管理體制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學前教育在政府的干預和支持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三)在預設與生成之間,英國學前課程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連

歷史的邏輯預設是一種基礎性的敘事,它的生成和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人們去認知歷史時,必須通過對歷史時間和空間的還原,將諸多的人類行為的特殊樣式以抽象的哲學思辨的方式體現出來,才能深刻反映歷史生成和預設的統一,也才能深層次的揭示人類發展過程的經驗和教訓[9]。歷史的每一步推進似乎都在鑄造著一個嶄新的物態世界。工業革命的發展邏輯將對人類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發生徹底的、結構性的顛覆。然而,這種發展邏輯從它的辯證性來看,其輝煌的一面掩蓋不了令人憂慮的另一面,資本對人性的侵蝕、財富的兩極分化以及社會制度的不平等這一系列工業文明帶來的社會弊端。英國的教育中不平等的雙軌制正是這種社會制度下的產物。縱觀英國學前教育的每次歷史演變,無不與當時英國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因此,英國學前課程的歷史演變與其說是教育本身發展的結果,不如說更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三、啟示

首先,政府干預是學前課程發展的堅實支撐。英國政府一直重視課程立法,各屆政府都通過頒發一系列法律來解決學前課程發展中的問題,保障學前教育質量。對學前教育給予經費支持、引導、規范和管理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學前課程需要更高層次的法律規范。在我國,幼兒園最為混亂的是課程,教師最不明白的也是課程,課程在準入政策、審核政策等方面管理不到位[10]。因此,亟需完善學前課程立法,進一步促進和保護幼兒受教育權。其次,本土化是學前課程發展的實踐訴求。英國的學前課程雖然也受福祿貝爾、進步主義的影響,但始終沒有摒棄英國的傳統,課程的發展總在回歸和超越中實現歷史的進步。但是從國外移植來的課程,終究是一種異質的課程,在中國的實踐中必須要進行修正和轉換,目前我國的學前課程理論體系也已基本形成;不僅有國家課程還出現了園本課程,一些幼兒園也開始對國外先進的學前課程理念進行試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實踐證明,在中國發展學前教育,必須根植在中國的土壤中。最后,與時俱進是學前課程發展的時代使命。與時俱進強調了課程發展的動態性,這種動態性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學前課程的發展要和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在英國學前課程歷史演變的過程中,每一次都是適時的和必須的。第二是學前課程的發展要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相一致。因此,學前課程不是固化的,其發展要緊跟時代的步伐,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緊密相連,才能實現學前課程服務國家社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