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情況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13:33: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歷史情況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歷史情況

憲法歷史情況分析論文

我是在1954年初從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借調到國務院政法委辦公室的,但去不久又將我借調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當時,我的直接領導是彭真和秘書田家英,田家英當時也是中央政治局的秘書。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20次會議作出決定,成立以為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負責憲法的起草工作。1953年12月24日帶著當時的中央政治研究室的主任陳伯達,副主任田家英和胡喬木等到杭州,在親自領導和參加下進行工作。1954年1月7日到3月9日,共兩個多月,期間草擬了100條條文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最初稿,并編輯了三輯資料,叫《憲法參考資料》。第一輯是1918年蘇俄憲法和1924年蘇聯憲法;第二輯是美、英、法、德意志和瑞士憲法;第三輯是從清朝、北洋軍閥到國民黨的憲法和憲法性文件。這三輯資料于1953年3月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辦公廳的名稱印刷后發放,發給所有憲法起草委員會的委員以及參與憲法起草工作的有關人員。在杭州期間,還由董必武、彭真、張際春等組成研究小組,聘請當時著名的法學家周鯁生、錢端升為法律顧問,葉圣陶、呂淑湘為語文顧問。對杭州起草的憲法草稿,中共中央前后又討論了三次,每次都作了很多修改,由于許多情況包括不進去,因此從100條增加到110條,即又增了10條,當時總想弄個整數。這樣形成了一個憲法草案初稿。1954年3月23日將這個憲法草案初稿提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第一次討論,由陳伯達做了說明。講了8個問題:(1)工作經過;(2)工作方向;(3)憲法草案是以共同綱領為基礎,同時又是它的發展;(4)憲法草案反映了我們國家過渡時期特點;(5)憲法草案規定的國家政治制度和蘇聯以及各人民民主國家是同屬于社會主義類型的;(6)憲法草案保證公民的各種權利,同時規定了逐步擴大物質保證的措施;(7)憲法草案保證國家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礎上友好、互助、合作;(8)憲法草案的結構。主要講了為什么要制定1954年憲法的原因;一是為了鞏固革命成果;二是總結人民民主革命的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出現的社會關系的偉大變革;三是保證人民能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的共同愿望。陳伯達這個人很懶,在起草憲法中沒干什么事,卻搶著要去做這個說明,而這個說明也不是他寫的,他不干實事,出風頭的事非干不可。我國第一部憲法的制定過程是由1953年1月到1954年9月,共一年零九個月,是搞的很仔細的,是在充分民主基礎上進行的。最初是由中共中央提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建議開始籌備憲法起草,再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建議。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組織了以為首的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共32人,包括了中國共產黨、各派、各人民團體的負責人、社會公眾領袖和專家們。

憲法草案經過了三次規模巨大的群眾性討論。

第一次:1954年3月中共中央提出憲法草案初稿,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在北京組織了17個討論單位,朝鮮的中國人民志愿軍、中國人民解放軍共成立了18個討論單位,共8千多人討論了兩個多月,提出意見經過整理后共6千多條,經過憲法起草委員會修改補充后,由中央人民政府通過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這次討論實際上把中共中央關于憲法草案的建議變為各派、各人民團體、各界人士領導人的共同建議。最后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成為正式的憲法草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決定于1954年6月14日公布,交付全民討論。

第二次:憲法草案的全民討論。這是參考了蘇聯1936年憲法草案的全民討論決定這樣做的。這時,決定要對草案的條文寫一個解釋性的材料,經過的同意,由田家英帶領我和其他幾位同志及陳伯達的兩個秘書(史敬棠和姚洛),再加上田家英的秘書逢先知(現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曾著有《和他的秘書田家英》一書,逢先知曾長期為管理圖書,當時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工作。)和田家英警衛員共十人到北戴河中共中央療養院進行工作。此時一本雜志為配合憲法草案的全民討論,登載了一篇從蘇聯法學雜志上翻譯來的關于1936年蘇聯憲法草案的全民討論情況的文章。對這篇文章看得很仔細,用鋼筆劃了許多他認為重要的地方,有的地方劃了兩道,還加上圈的。他對蘇聯全民討論中關于憲法草案公民基本權利義務和國家機構部分提出意見數量的百分比特別注意,,劃了好幾條筆黑線,將這篇他看過的文章批示立即給北戴河的田家英及我們看,看后退給他。當時是十分認真的。我們當時的工作是很緊張的,但也是很愉快的,田家英平易近人,常愛開玩笑,他知識面很廣,吟詩猜迷,文人作風,大家叫他田夫子,他喝酒很厲害,常常喝醉,都知道他喝酒厲害。有一次他去那里(毛當時來北戴河休養,中央警衛局的部隊站雙崗我們就知道毛來了),見他來了說,田家英來了給他最厲害的酒。田在毛那里喝了最厲害的酒后,回到我們這里還是要喝,他的酒量很大,一小瓶二鍋頭一口氣就能喝完。他喝醉酒后有一個特點即不會亂說、胡說和耍酒瘋,他和我說:“我酒醉心明白。”他長期跟隨鍛煉得十分慎重,他說:“主席要求很嚴,我作為他的秘書,不能出一點差錯。”我曾勸他少喝酒,對身體沒有好處,也難免會出差錯。有一次他喝醉之后,給我講了的一些事,醒來后囑咐我說:“中南海里的事不能講出去。”要我保密,實際上我到現在也沒有對任何人講過。他常常一夜能把蘇聯民法教材看完,看完后就喝酒,第二天早上就向我提出這本教材的好處和不足之處,他沒有專門學過法學,但能提出許多令人吃驚的意見。這是由于他有比較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和相當高的智慧,提的意見十分中肯,讓人欽佩不已。

憲法條文的解釋完成一半多就送給去看,讓中央機要局印發給當時在京的中央委員和中央候補委員。這時我們感到這種對條文的解釋不妥,如果發生問題是以條文為主還是以這個解釋為主,而正式的解釋權只有全國人大常委會才有,因此我向田家英同志建議向請示,決定立即停發這個材料,并收回,不再搞條文解釋。

查看全文

我國憲法歷史情況論文

我是在1954年初從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借調到國務院政法委辦公室的,但去不久又將我借調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當時,我的直接領導是彭真和秘書田家英,田家英當時也是中央政治局的秘書。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20次會議作出決定,成立以為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負責憲法的起草工作。1953年12月24日帶著當時的中央政治研究室的主任陳伯達,副主任田家英和胡喬木等到杭州,在親自領導和參加下進行工作。1954年1月7日到3月9日,共兩個多月,期間草擬了100條條文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最初稿,并編輯了三輯資料,叫《憲法參考資料》。第一輯是1918年蘇俄憲法和1924年蘇聯憲法;第二輯是美、英、法、德意志和瑞士憲法;第三輯是從清朝、北洋軍閥到國民黨的憲法和憲法性文件。這三輯資料于1953年3月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辦公廳的名稱印刷后發放,發給所有憲法起草委員會的委員以及參與憲法起草工作的有關人員。在杭州期間,還由董必武、彭真、張際春等組成研究小組,聘請當時著名的法學家周鯁生、錢端升為法律顧問,葉圣陶、呂淑湘為語文顧問。對杭州起草的憲法草稿,中共中央前后又討論了三次,每次都作了很多修改,由于許多情況包括不進去,因此從100條增加到110條,即又增了10條,當時總想弄個整數。這樣形成了一個憲法草案初稿。1954年3月23日將這個憲法草案初稿提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第一次討論,由陳伯達做了說明。講了8個問題:(1)工作經過;(2)工作方向;(3)憲法草案是以共同綱領為基礎,同時又是它的發展;(4)憲法草案反映了我們國家過渡時期特點;(5)憲法草案規定的國家政治制度和蘇聯以及各人民民主國家是同屬于社會主義類型的;(6)憲法草案保證公民的各種權利,同時規定了逐步擴大物質保證的措施;(7)憲法草案保證國家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礎上友好、互助、合作;(8)憲法草案的結構。主要講了為什么要制定1954年憲法的原因;一是為了鞏固革命成果;二是總結人民民主革命的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出現的社會關系的偉大變革;三是保證人民能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的共同愿望。陳伯達這個人很懶,在起草憲法中沒干什么事,卻搶著要去做這個說明,而這個說明也不是他寫的,他不干實事,出風頭的事非干不可。我國第一部憲法的制定過程是由1953年1月到1954年9月,共一年零九個月,是搞的很仔細的,是在充分民主基礎上進行的。最初是由中共中央提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建議開始籌備憲法起草,再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建議。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組織了以為首的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共32人,包括了中國共產黨、各派、各人民團體的負責人、社會公眾領袖和專家們。

憲法草案經過了三次規模巨大的群眾性討論。

第一次:1954年3月中共中央提出憲法草案初稿,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在北京組織了17個討論單位,朝鮮的中國人民志愿軍、中國人民解放軍共成立了18個討論單位,共8千多人討論了兩個多月,提出意見經過整理后共6千多條,經過憲法起草委員會修改補充后,由中央人民政府通過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這次討論實際上把中共中央關于憲法草案的建議變為各派、各人民團體、各界人士領導人的共同建議。最后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成為正式的憲法草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決定于1954年6月14日公布,交付全民討論。

第二次:憲法草案的全民討論。這是參考了蘇聯1936年憲法草案的全民討論決定這樣做的。這時,決定要對草案的條文寫一個解釋性的材料,經過的同意,由田家英帶領我和其他幾位同志及陳伯達的兩個秘書(史敬棠和姚洛),再加上田家英的秘書逢先知(現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曾著有《和他的秘書田家英》一書,逢先知曾長期為管理圖書,當時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工作。)和田家英警衛員共十人到北戴河中共中央療養院進行工作。此時一本雜志為配合憲法草案的全民討論,登載了一篇從蘇聯法學雜志上翻譯來的關于1936年蘇聯憲法草案的全民討論情況的文章。對這篇文章看得很仔細,用鋼筆劃了許多他認為重要的地方,有的地方劃了兩道,還加上圈的。他對蘇聯全民討論中關于憲法草案公民基本權利義務和國家機構部分提出意見數量的百分比特別注意,,劃了好幾條筆黑線,將這篇他看過的文章批示立即給北戴河的田家英及我們看,看后退給他。當時是十分認真的。我們當時的工作是很緊張的,但也是很愉快的,田家英平易近人,常愛開玩笑,他知識面很廣,吟詩猜迷,文人作風,大家叫他田夫子,他喝酒很厲害,常常喝醉,都知道他喝酒厲害。有一次他去那里(毛當時來北戴河休養,中央警衛局的部隊站雙崗我們就知道毛來了),見他來了說,田家英來了給他最厲害的酒。田在毛那里喝了最厲害的酒后,回到我們這里還是要喝,他的酒量很大,一小瓶二鍋頭一口氣就能喝完。他喝醉酒后有一個特點即不會亂說、胡說和耍酒瘋,他和我說:“我酒醉心明白。”他長期跟隨鍛煉得十分慎重,他說:“主席要求很嚴,我作為他的秘書,不能出一點差錯。”我曾勸他少喝酒,對身體沒有好處,也難免會出差錯。有一次他喝醉之后,給我講了的一些事,醒來后囑咐我說:“中南海里的事不能講出去。”要我保密,實際上我到現在也沒有對任何人講過。他常常一夜能把蘇聯民法教材看完,看完后就喝酒,第二天早上就向我提出這本教材的好處和不足之處,他沒有專門學過法學,但能提出許多令人吃驚的意見。這是由于他有比較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和相當高的智慧,提的意見十分中肯,讓人欽佩不已。

憲法條文的解釋完成一半多就送給去看,讓中央機要局印發給當時在京的中央委員和中央候補委員。這時我們感到這種對條文的解釋不妥,如果發生問題是以條文為主還是以這個解釋為主,而正式的解釋權只有全國人大常委會才有,因此我向田家英同志建議向請示,決定立即停發這個材料,并收回,不再搞條文解釋。

查看全文

探索亞洲的音樂歷史和研究情況

一、亞洲音樂的史料及其性質

東西方音樂的歷史記載,在其形態的表述中有著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是由于音樂本身的性質與敘述音樂史料的性質的不同而形成的,實際上也是構成音樂史特征的重要依據。樂譜、傳記、手稿等在歐洲的音樂史研究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它們在亞洲音樂史中卻并非如此,樂譜在音樂演奏和實踐中并沒有扮演重要的角色,與西方音樂相比可以說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和重視,其數量也十分微少(相對來說中國和日本較多一些)。但不同的是理論書籍、美術、戲劇卻相當豐富。以中國為中心,日本、朝鮮在一般的史書中以音樂制度、樂律理論、歷史沿革以及音樂美學等的記錄得到了充分地整理和敘述。它與音樂家的傳記不同,音樂史敘述的整體與音樂的本身同時得到記錄。在亞洲,除文獻史籍外,考古資料也豐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竽、瑟,三號墓出土的筑等樂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編磬;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發掘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骨笛、陶塤等。除了出土文物外,美術上的壁畫、浮雕等也十分豐厚多量,我國新疆地區的庫車、吐魯番,甘肅的敦煌、麥積山,以及柬埔寨的吳哥(Angkor)、印尼爪哇島中部的婆羅浮屠(Borobudur)遺址等都記錄了豐富的音樂歷史資料。這里值得注意的還有,現藏于日本奈良正倉院的大量隋唐時期傳入日本的絲綢之路樂器實物,從公元752年收藏至今天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它們都是現在世界上極其寶貴的歷史資料。

二、中國古代的音樂文獻史料

在亞洲的歷史文獻中,中國的史料占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中國在殷商時期就出現了甲骨文,春秋戰國便有了大量記載音樂的文獻著作。另外,從漢朝開始,在中國的史料中,皇帝的敕撰史書可以視為正統的、高學術價值的史料。在這一類史書中以西漢司馬遷首創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為開端,形成了后來的“二十五史”,被稱作正史。它以紀傳體編輯,體例上分為三大類:①以天子、國家大事的編年記錄為中心的“本紀”;②記錄文物典章制度的“志”;③重要人物的傳記,其身份從皇后到奴隸兼有的“列傳”。各項的分類之中有數卷“樂志”(“音樂志”或“禮樂志”)。書中對各王朝的音樂(主要是宮廷、國家、貴族、官僚等上層階級所享用的音樂)從歷史沿革、音樂制度,到律學、歌詞等進行詳細分述,但沒有樂譜。除此之外,敕撰書中還有專門記載文物制度的“九通”,即《通典》(卷141-147樂典)、《通志》(卷49、50、64為樂志)、《文獻通考》(卷128-148樂考)的“三通”與清乾隆時官修的《續通典》、《清通典》、《續通志》、《清通志》、《續文獻通考》、《清朝文獻通考》六書,再加上1921年成書的劉錦藻編的《清朝續文獻通考》,共為“十通”。此外,唐朝以后出現了集歷代政治、經濟、藝術等之大成并進行分門別類敘述的會要體樣式——北宋王溥的《唐會要》(樂類共16個條目,32—34卷)、清徐松及其后多人的《宋會要輯稿》(樂類42—44卷)等是其代表性的作品。會要體屬典志斷代史的體裁,在分類上比正史更為細致,史料也甚豐厚,使用上十分便利。在上述的史籍中《通典》(唐)、《文獻通考》(元)、《唐會要》(五代)等與“二十五史”樂志構成了古代音樂史料的主體。其次,除上述的正史外,春秋戰國以來還出現了各種關于音樂的論著。以內容來劃分,思想、美學方面的有公孫尼子的《樂記》、荀子的《樂論》、呂不韋所輯的《呂氏春秋》(戰國)、阮籍的《樂論》(三國);樂律學方面有《管子·地員》、元萬頃等奉武則天之命所作的《樂書要錄》(唐)、蔡元定的《律呂新書》(宋)、朱載@①的《樂律全書》(明)、康熙、乾隆敕撰的《律呂正義》(清)等;在古琴方面有蔡邕的《琴操》(東漢)、朱長文的《琴史》、朱熹的《琴律說》(南宋)、朱權的《神奇秘譜》(明)等;另外從斷代史來看,除正史外,隨筆、筆記、詩詞以及小說等都是記載當時歷史現狀中不可缺少的資料,如有關唐代音樂有崔令欽《教坊記》、段安節《樂府雜錄》、南卓《羯鼓錄》、(清彭定求等)《全唐詩》,有關宋代音樂有沈括《夢溪筆談》、陳@②《樂書》、郭茂倩《樂府詩集》等。有關宋代音樂的除上述文獻外,還有王灼的《碧雞漫志》、陳元靚的《事林廣記》、灌圃耐得翁的《都城紀勝》、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張源的《詞源》等,也是研究唐宋時期音樂不能缺少的文獻。另有元朝的戲曲曲藝專著、明代以后的大量樂譜等都是構成中國音樂史的重要資料。像這樣全面系統的文獻史料在印度、西亞伊斯蘭教地區以及在歐洲都很少,尤其是像“二十五史”、“十通”這樣詳盡、系統的史料書籍,為中國惟有的史料資源。

唐代以后,中國的學術、歷史書籍得到了系統化的整合梳理,形式上出現了稱之為“類書”的體例樣式,相當于今之百科全書。這類書籍大致有《初學記》(唐)、《玉海》《太平御覽》(宋)、《荊州稗編》《三才圖會》(明)、《古今圖書集成》(清)等。上述書籍不管是敕撰的還是非敕撰的,它們都是從大量的古籍中被梳理、羅列出來,分門別類地進行排列說明的書籍。因此,作為史料非常便于使用。但由于在各代的編輯過程中有訛傳、誤抄的可能,使用中應以批判的眼光去對待這些史料。

在中國的音樂理論書籍中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即音律、音階論占據了大量的篇幅,這同中國儒教的學風有著密切的關系,他們對古事件的解釋存在著反復論述的傾向。這一現象從春秋戰國時期就初見端倪,像從《管子》、《淮南子》、《呂氏春秋》、《漢書·律歷志》的五聲、十二律、三分損益法開始,后由西漢京房的六十律、南朝宋錢樂之的三百六十律、唐天寶年間的俗樂二十八調、南宋蔡元定的燕樂調與十八律,到明朱載@①的新法密律,他們對三分損益法所存在的旋相不能還宮的理論進行了近兩千年的求索、換算。到了16世紀下半葉,當這個千年不解的轉調問題得到徹底解決時,卻又被束之高閣、沉睡于書齋樓閣之中。這些理論幾乎都沒有真正得到實踐。

查看全文

古城遺址和歷史文化保護開發情況的調查報告

關于**古城遺址和歷史文化保護

開發情況的調查報告

歷史文化名城是歷史的記錄與再現,是民族最寶貴的資源之一。保護并開發好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個永恒關注的話題。**作為我市唯一一座擁有近千年歷史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委、縣政府立足全縣經濟發展的新階段、新特點,做出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快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的重要決策,這也是xx作為欠發達地區促進社會經濟跨越式發展,推進城市化進程的一項重大舉措。為此,針對惠民古城遺址及歷史文化的現狀進行了專題調研,并就如何做好古城保護開發提出了幾點建設。

一、燦爛的文化有待于進一步挖掘

**歷史悠久,秦朝置縣,北宋筑城,____年來,歷為郡、州、府治所,專署駐地。歷史文化資源是**的巨大財富和榮耀,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源泉,也是應對區域綜合實力激烈競爭的王牌和優勢,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

一是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但保護粗放,破壞嚴重。在惠民這塊豐饒的土地上,產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和彪炳史冊的歷史人物,遺留下了難以計數的歷史遺存。縣境內發現的古文化遺址近處,有xx莊園、xx遺址等文物保護單位余處。**館藏文物豐富,現存文物余件,其中國家珍貴文物余件。xx博物館以文物的藏量之豐、品位之高位于全省的前列。但由于歷史欠帳等多種原因,**歷史文化遺存的現狀及保護所面臨的形勢不容樂觀,縣內文物古跡或自然毀壞或人為破壞,多數已不完整,有的已蕩然無存,一些文物建筑年久失修,甚直被占作他用,使最直觀、最有說服力的歷史見證失去了價值,確認歷史文化名城資格的重要證據正在逐步消殆。

查看全文

初中歷史智慧課堂運用措施

摘要:在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下,歷史教學應當從傳統教育模式出發,發揮出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在課堂中展現真實的歷史事件,提升教學的直觀性。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就要從打造智慧課堂出發,展現現代教育技術優勢,充實教育內容,培養學生歷史思維,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初中歷史;智慧課堂

在現代教育技術中涉及了比較豐富的教育軟件與系統等,而將現代教育技術與初中歷史知識融合在一起,能夠提升教學的趣味性,轉變初中歷史中的不足。在智慧課堂中可以為學生營造多樣化情境,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產生出主動學習欲望,在積極探索與學習中掌握歷史知識。

一、現代教育技術下初中歷史智慧課堂開展意義

(一)促進理念更新

在初中歷史教材中涉及了許多歷史人物、事件等,如果學生沒有準確區分與記憶,那么很容易出現記憶混淆等問題。加之部分歷史知識比較復雜,學生難以完整地記憶歷史知識,使得歷史教學質量并不理想。但是在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下,所打造出的智慧課堂能夠幫助教師及時更新教育理念,辯證地面對學生的差異性,針對具體情況設計出不同的教育內容,確保學生能夠主動理解歷史知識,掌握歷史知識背后所蘊含的道理,為因材施教開展提供支持。

查看全文

初中歷史教學歷史故事的運用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引入歷史故事是一個既能提高教學效率,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歷史的傳承很多是通過故事來作為載體,而故事當中又蘊含著歷史,這兩者相輔相成。現代歷史課堂教學不應再重復“填鴨式”教學,而是要通過拓寬教學方法,切實能夠讓學生學到歷史知識,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引入歷史故事,對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都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歷史故事很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教學中的選擇和應用要做到科學合理,這就對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具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專業的教學技能,更要學會和當前情況相結合,做到歷史教學的與時俱進。本文對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研究。

1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選擇遵循的原則

所謂正確的教學方法能夠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同樣的道理,選擇合適的歷史故事在歷史課堂中運用也是如此,因此,筆者對歷史故事選擇的原則進行了分析,主要從以下幾點來談:(1)明確主題和思路。選擇歷史故事,一定要和當堂課程的知識相符,有明確的主題和思路,切忌偏離主題。此外,還要能夠達到層次清晰的目的,讓學生通過故事就能大概推測出所包含的歷史知識。倘若選擇的故事和主題和思路都違背,會造成學生思維混亂,對學習歷史失去興趣的后果。在通過歷史故事講解歷史的時候切記要做到循序漸進,把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都表述清楚,這樣學生聽起來也覺得有趣味,不要本末倒置,讓人聽起來厭煩。(2)通過情景式圍繞大綱教學。歷史故事的選擇要緊扣課本教學大綱,特別是針對重難點,以故事的方式便于學生輕松記憶。教師在講歷史故事的時候可以通過創設情景的方式,讓課程緊密結合,以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方式啟發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其綜合能力得以提升。(3)形式要多,內容要深刻。歷史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對班級學的整體情況要有所了解,然后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歷史故事,不能僅憑自己的主觀臆斷去選擇,要綜合分析學生的因素,切實把學生放在首位。歷史故事的選擇在形式上盡量多樣化,做到讓學生感興趣,融入學生喜歡的元素,在內容上一定要和課本相一致,而且內容盡量深刻,能夠以此感染學生,對其留下積極向上的印象,這對學生養成良好的三觀也很有幫助。

2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研究

2.1了解并掌握語言的魅力。歷史學科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教師講課時候要把握語言的準確性,避免因為不同的字而產生歧義。講歷史故事要做到聲情并茂,盡量用上肢體語言和心理暗示,讓學生有如身臨其境的感覺,能夠真正被吸引。另外,歷史故事的講解要充分表達出自己的觀點,比如講英雄事跡時要做到慷慨激昂,講革命烈士時要大意凌然,講名人趣事時要興趣盎然,通過自身情緒的帶動,讓學生明確大是大非,對善惡要有所區別,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因為選擇的歷史故事具有引導作用,教師在講課時要做到客觀公正,不但要分析正面內容,也要對反面內容進行講解,讓學生正確理解歷史知識,做到一分為二看待問題,此時教師的講課語速要適中,注意和學生的理解能力相聯系,避免太快學生聽不懂,也避免太慢影響講課效率。2.2講課時要抓住時機。歷史課上要選擇時機加入歷史故事,不能通堂課都講。要在學生失去興趣時以此帶動學生,使其保持注意力集中。有研究表明,一般學生在講課20分鐘左右后會進入一個疲倦期,此時注意力就會分散,教師要在此時引入歷史故事,以此提起學生興趣,保持實現高效課堂,這樣既讓學生在思想上放松,也可以緩解課堂氣氛,對教師的講課質量也是提高。另外就是在攻克歷史知識重難點的時候加入歷史故事,有些歷史知識理論性比較強,學生難理解,此時可以通過恰當的歷史故事來降低難度,加深學生理解的深度。

3結語

查看全文

對中學歷史教學評價的思考

摘要:當前轟轟烈烈的新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為了貫徹國家關于歷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進一步推動歷史課程改革的發展,有必要研究制定符合歷史課程改革基本理念新的教學評價標準,用這個評價標準來引導和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使歷史教學改革沿著正確的軌道順利發展。

關鍵詞:歷史教學新課程新的教學評價標準

一、歷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都對歷史課程的基本理念有明確的表述。由于在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學生的年齡不同,認知能力和心理特征不同,歷史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在對其功能、學科體系構建、內容選擇、課程設置上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高、初中的歷史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在教學上都強調三個有利于,即: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有利于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轉變;有利于歷史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進。

1、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和掌握,忽略了發現和探索,學生的學習成了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影響了學生思維和智力的發展,不利于把學習過程中發現、探究、研究等認知活動凸顯出來。

查看全文

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研究

摘要:作為高中教育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教學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不斷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成為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任務。本文通過簡要介紹探究式教學的積極作用,指出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措施,以期能夠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質量,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高中歷史;積極作用;措施

在社會競爭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人才的競爭已經成為各個國家競爭的重點,而人才素質的高低則歸因于教育質量的好壞。因此,在積極實行新課改的形勢下,革新傳統的教育理念,改進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斷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任務[1]。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入探究式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該根據歷史教學的實際情況,有效應用探究式教學模式,不斷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以促進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發展。

1探究式教學的積極作用

所謂探究式教學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一種教學方法。歷史知識具有明顯的時代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探究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詳細了解歷史背景、掌握歷史知識點,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可以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2]。同時,歷史知識具有豐富性、階級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利用探究式教學模式,讓學生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可以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實現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2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措施

查看全文

提高學生歷史教學論文

一、當前歷史教學的現狀分析

歷史作為過去發生過的事情,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只有不斷提高學生理解歷史史實的情況,才能夠將歷史的內容進一步完善起來,這樣才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于歷史史實的理解,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教師在其中所發揮的角色就顯得尤為重要。從當前歷史教學的課后教學情況來看,可以看到當前的歷史教學在課后的復習過程中,更多的是讓學生進行有效地記憶,而沒有能夠將歷史史實讓學生理解然后再進行背誦,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對于歷史教學來說,其效率難以達到有效的提高,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多進行思考,才能夠完成這樣的工作。另外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對于歷史課堂的興趣往往不夠濃厚,這里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這些學生往往認為歷史史實距離自己的現實生活相對較遠,不能夠給他們的現實生活帶來具體的影響,這樣就容易導致這些學生難以將自己的日常教學活動更好地連接到一起,這樣就導致了歷史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相對較低,難以達到提高歷史教學效率的目的。

二、提高歷史教學效率的措施

針對當前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應該從教師的角度來進行思考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歷史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的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對于歷史教師來說,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不僅僅需要他們給學生搭建好有效地平臺,而且還需要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協調好學生學習歷史的動力來源。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應該從歷史課堂的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時間段進行統籌安排和規劃,這樣才能夠真正地促進歷史教學效率的提升和完善。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之前就要將歷史課程預習的任務布置下去,讓學生在課下的時候能夠查閱關于這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從這里應該看到的是歷史教學過程中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非重點。課前預習對于學生來說是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手段。另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轉變教學的角色,讓自身從講授課堂理論的角度轉變為與學生共同探討、共同提升的過程,這樣的話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改變,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不僅僅只是空洞的歷史史實,而且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在其中,這樣就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效率,從而更加完善地提升了日常教學的效果。對于教師而言要想提升歷史教學的效率不僅僅應該從多個角度來進行認識,而且還應該努力提升其日常教學的效果,這樣才能夠真正發揮其積極的作用。提升歷史教學效率不僅僅需要教師在其中發揮主觀能動性,而且也需要學生能夠積極配合教師的日常教學安排,這樣才能夠將歷史教學進一步提升和完善起來,從而促進歷史教學效率的進一步提升和完善。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歷史教學效率的提升歷史教師應該做到統籌兼顧,從教師自身到學生、從課前到課后,都應該努力來關注學生學習的效果,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提升歷史教學的效率,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學習的樂趣,同時更好地促進歷史教學的進一步提升和完善,為學生樹立起歷史觀打下堅實的基礎。

查看全文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戰略與相關問題

摘要: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國的寶貴遺產,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已經成為今后發展的必然選擇。當前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在今后必須要結合實際來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這樣做也是為了能夠展現本地文化。本文將結合當前名城保護存在的問題來探討如何實現對歷史文化名城的有效保護。

關鍵詞:名城;保護;開發

中國歷史文化悠久,在五年多年歷史長河中古人為我們留下一座座歷史文化名城,這些名城是重要的遺產。保護和合理開發這些歷史文化名城是當代城市建設管理者的重要職責。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當前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已經成為今后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存在問題

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針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對于實際保護產生了深刻影響。為了滿足實際發展要求在今后工作中就要求認真解決這些問題。具體來看當前實際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保護與開發矛盾突出。保護與開發應該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但是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針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開發已經成為一組非常尖銳的矛盾。近些年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內一度興起一些違章建筑,雖然已經被強制拆除,但是這種風氣仍然沒有得到遏制。有些地方甚至還產生了拆老城、建新房的違規做法。這種做法會對歷史文化名城造成嚴重破壞。與此同時還存在著個別地方過度強調歷史文化名城的商業經濟價值,淡化歷史遺產的文化價值。這樣長此發展下去最終會對歷史文化名城的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