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模式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3 11:41: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理財模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理財模式

企業理財模式創新

一、企業分拆的基本原理

一般而言,對于企業資源的整合,有兩種方式可以選擇:一是使企業資產規模擴張,其手段是收購和兼并;二是使企業資產規模收縮,其手段是資產剝離。企業資產剝離通常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資產的出售(Sell—off)即出售剝離資產的所有權以收回現金;另一種是分拆(Spins—off)。所謂分拆是指一個母公司通過將其在子公司中所擁有的股份,按比例地分配給母公司現有的股東,從而在法律上和組織上將子公司的經營活動從母公司中分離出去使其成為獨立法律地位的會計實體。

(一)投資者“主業突出”偏好學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全球企業界盛行多元化發展思路,認為多元化經營可以有效地分散投資風險,更多地占領市場,做到“東方不亮西方亮”。但實踐表明,這種思路是行不通的。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對非本行業的業務領域缺乏經驗,盲目擴張的結果是原有的主營業務優勢也不復存在,整個企業集團的盈利能力受到拖累。作為認真研究和反思的結果,許多企業有計劃地放棄了一些與本行業聯系不甚緊密、不符合企業長遠發展戰略、缺乏成長潛力的業務和資產,收縮業務戰線,培植主導產業和關聯度強的產品群,提升公司的市場競爭力。進一步研究發現,企業在采取上述措施,使主營業務再度突出后,其股票就會得到投資者的追捧,反映出投資者對其“主營業務突出”的強烈偏好。

(二)管理效率學說企業特別是公開發行股票的企業普遍存在著資產總量(企業規模)及資產結構(業務多元化)擴張的內在沖動。管理效率學說表明,當資產總量擴張和多元化經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存在著一個規模報酬遞減的臨界點,并將產生一定的負協同效應。分拆則可以消除企業盲目追求做大所造成的弊端。它通過對母公司和子公司業務的重新定位,在確定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可以使它們更加集中于自身的優勢項目或產業,有利于增強其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

(三)選擇權學說認為購買企業發行的股票是投資者的一種選擇權。企業分拆后,股東擁有了兩種選擇權,而且只對兩個企業各自的債務承擔有限責任,分拆后形成的兩個企業之間也不存在連帶責任關系,投資風險降低,投資價值就隨之提高。企業分拆增加了資本市場的投資品種,而分拆后的兩企業擁有不同的財務政策與投資機會,可以吸引不同偏好的投資者。兩企業采用不同的分紅比例、留存收益比例或提供不同的資本收益平臺,使投資者因此獲得了更多的投資機會。

(四)債權人的潛在損失學說認為分拆企業的股東財富的增加來源于該企業債權人的隱性或潛在損失。企業分拆減少了債權的資產保證,由此導致的債權風險上升相應減少了債權的經濟價值,而企業股東卻因此受益。正因如此,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企業的許多債權人都會與企業或股東訂立有關股利分配或資產處置(包括企業分拆)等方面的限制性合約,以盡可能維護其自身經濟利益。

查看全文

小議企業理財模式創新

關鍵詞:企業分折資產經營風險控制

摘要:本文著重論述了企業分拆的基本原理及其廣闊的應用前景,指出在充分發揮企業分拆的各種優勢的同時,應控制和防范其中的風險。

一、企業分拆的基本原理

一般而言,對于企業資源的整合,有兩種方式可以選擇:一是使企業資產規模擴張,其手段是收購和兼并;二是使企業資產規模收縮,其手段是資產剝離。企業資產剝離通常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資產的出售(Sell—off)即出售剝離資產的所有權以收回現金;另一種是分拆(Spins—off)。所謂分拆是指一個母公司通過將其在子公司中所擁有的股份,按比例地分配給母公司現有的股東,從而在法律上和組織上將子公司的經營活動從母公司中分離出去使其成為獨立法律地位的會計實體。

(一)投資者“主業突出”偏好學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全球企業界盛行多元化發展思路,認為多元化經營可以有效地分散投資風險,更多地占領市場,做到“東方不亮西方亮”。但實踐表明,這種思路是行不通的。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對非本行業的業務領域缺乏經驗,盲目擴張的結果是原有的主營業務優勢也不復存在,整個企業集團的盈利能力受到拖累。作為認真研究和反思的結果,許多企業有計劃地放棄了一些與本行業聯系不甚緊密、不符合企業長遠發展戰略、缺乏成長潛力的業務和資產,收縮業務戰線,培植主導產業和關聯度強的產品群,提升公司的市場競爭力。進一步研究發現,企業在采取上述措施,使主營業務再度突出后,其股票就會得到投資者的追捧,反映出投資者對其“主營業務突出”的強烈偏好。

(二)管理效率學說企業特別是公開發行股票的企業普遍存在著資產總量(企業規模)及資產結構(業務多元化)擴張的內在沖動。管理效率學說表明,當資產總量擴張和多元化經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存在著一個規模報酬遞減的臨界點,并將產生一定的負協同效應。分拆則可以消除企業盲目追求做大所造成的弊端。它通過對母公司和子公司業務的重新定位,在確定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可以使它們更加集中于自身的優勢項目或產業,有利于增強其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

查看全文

剖析家庭投資理財模式

家庭投資與理財是一個幫助其實現資產合理配置和增值保值的過程,既要滿足家庭中短期發展目標的需要,又要實現江某夫婦終身的財務自由,根據江某提供的資料(現有資產:一座小二樓,價值9.2萬元,一輛手推車和機動三輪運輸車,價值3.8萬元,其它固定資產價值4萬元,銀行定期存款5萬元,手持現金2萬元),提出下列建議。

一在廢品回收的基礎上,生產再生顆粒塑料,拓展經營范圍

江某每年可回收廢舊塑料約巧噸為均可制成再生塑料顆粒和木塑復合材料的原料。在廢品回收的基礎上,拓展經營業務、進行再生資源的深加工,是江某從廢品回收專業戶邁上民營小企業創業的階段。近年來,國家關于民營經濟的發展政策很寬松,特別是江某生產再生顆粒塑料屬于循環經濟系統的再循環,對廢棄物循環利用以回收資源并減輕環境壓力。這種專業化廢棄物收集、分類、加工處理、再利用是循環經濟社會的勞動密集型產業。2(X抖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地確立了“循環經濟”的地位,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帶來了好機遇。循環經濟的核心是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因此,江某的實業投資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在當前和今后均有生存和發展空間。

二根據宏觀經濟走勢.積極審慎增加金融資產份額并及時變換金融資產品種

家庭資本的投向基本上是儲蓄、投資和消費。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周期性變化的特征,[l]處于不同的宏觀經濟環境(表征經濟增長速度的CDP增長率、物價水平、就業水平、利率變化等)應采取不同的投資策略。[l一,」家庭理財也要關注宏觀經濟的發展趨勢(特別是存貸款利率的變化),要根據宏觀經濟周期性變化及時調整。當前市場利率處于上升通道中。預計我國經濟從2(X巧年起將進人新一輪較快增長期并將持續10年左右。在這種環境下,家庭投資與理財應密切關注宏觀經濟的變化,采取審慎而積極的投資策略。

自2(X)1年下半年以來,中國股市的大調整沖擊了傳統的投資理念,原來的投資策略、選股思路、操作技巧許多已失效。由于股權分置,上市公司總股本刀3左右的國有股、法人股不流通,導致同股異價異權的現象是中國證券市場存在的最根本的結構性問題和運作中最根本的制度性缺陷。此外,上市公司、證券服務中介機構、證券分析師的誠信缺失以及股市運作中的監管不力等,導致中國股市持續好些年的大熊市。[’]近年來,股市投資者的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實力雄厚的機構投資者(如投資基金、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社保基金)成為股市的主力軍,他們在信息獲取、資金實力、投資分析手段等方面比散戶等中小投資者有優勢。ts1基于上述情況,江某不宜直接進人股市投資。雖然企業債券也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要靠利率來推動。至今,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價格基本上是按1卯3年(企業債券管理條例》規定“企業債券的利率不得高于銀行相同期限居民定期存款利率的百分之四十”確定利率的。從2叨3年起,我國銀行貸款利率市場化有較大進展,允許商業銀行實行差別利率,即在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基準貸款利率的基礎上,允許上下浮動10%,根據我國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的基本趨勢,企業債券利率會有較大提高,可能會允許按銀行貸款的最高利率發行企業債券。[0J但宏觀經濟處于利率上升通道,因此,暫不宜投資于固定利率的企業債券。

查看全文

剖析工商管理學生的理財鍛煉模式創新

1理財能力概述

理財能力就是生存能力,財商已成為繼智商、情商之后又一被廣泛認同的現代社會人的基本素質之一,理財能力對于工商管理類學生是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也是理財意識、責任感和習慣的綜合體現。

理財能力通常表現為財商。財商是用以表示個人的理財水平,是一種特殊能力,它是在理財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是指個人理解、認識和應用資本及資本運動規律的能力,它是由觀念、知識和能力三個層次所構成的。清崎和萊希特認為,財商是由四個方面的專門知識所構成的:第一是會計,也就是財務知識;第二是投資,即錢生錢的科學;第三是了解市場,它是供給與需求的科學;第四是法律,它可以幫助有效運營一個進入會計、投資和市場領域的企業,并實現爆炸性地增長。筆者認為,理財能力是一種綜合素質和能力的體現,以立體交叉的知識結構為基礎,以競爭意識、協作能力、評價能力為保障,把握資本供給與需求變動的規律,洞察資本市場的瞬息萬變,捕捉最佳的投資渠道和時機,具有使資本保值和增值的能力。

2工商管理類學生理財能力培養對策

2.1引入模塊化課程體系,以崗位驅動設置核心專業模塊

將現行的工商管理類課程體系進行優化重組,去除一些落后于時代的課程,保留以前課程體系的核心精華部分,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以理財能力培養為基礎,培養目標是企業管理一線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整個課程體系由兩大模塊組成:基礎能力培養模塊和創新能力進階模塊,各模塊又由諸多小模塊組成,將實踐環節貫穿于兩大模塊之中,每一模塊內容選擇的依據是:教學內容應該體現適應學生個性的不同。兼顧綜合素質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應用創新能力的提高,同時還顧及工商管理教學的能級累進特點。

查看全文

企業理財模式創新論文

一、企業分拆的基本原理

一般而言,對于企業資源的整合,有兩種方式可以選擇:一是使企業資產規模擴張,其手段是收購和兼并;二是使企業資產規模收縮,其手段是資產剝離。企業資產剝離通常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資產的出售(Sell—off)即出售剝離資產的所有權以收回現金;另一種是分拆(Spins—off)。所謂分拆是指一個母公司通過將其在子公司中所擁有的股份,按比例地分配給母公司現有的股東,從而在法律上和組織上將子公司的經營活動從母公司中分離出去使其成為獨立法律地位的會計實體。

(一)投資者“主業突出”偏好學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全球企業界盛行多元化發展思路,認為多元化經營可以有效地分散投資風險,更多地占領市場,做到“東方不亮西方亮”。但實踐表明,這種思路是行不通的。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對非本行業的業務領域缺乏經驗,盲目擴張的結果是原有的主營業務優勢也不復存在,整個企業集團的盈利能力受到拖累。作為認真研究和反思的結果,許多企業有計劃地放棄了一些與本行業聯系不甚緊密、不符合企業長遠發展戰略、缺乏成長潛力的業務和資產,收縮業務戰線,培植主導產業和關聯度強的產品群,提升公司的市場競爭力。進一步研究發現,企業在采取上述措施,使主營業務再度突出后,其股票就會得到投資者的追捧,反映出投資者對其“主營業務突出”的強烈偏好。

(二)管理效率學說企業特別是公開發行股票的企業普遍存在著資產總量(企業規模)及資產結構(業務多元化)擴張的內在沖動。管理效率學說表明,當資產總量擴張和多元化經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存在著一個規模報酬遞減的臨界點,并將產生一定的負協同效應。分拆則可以消除企業盲目追求做大所造成的弊端。它通過對母公司和子公司業務的重新定位,在確定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可以使它們更加集中于自身的優勢項目或產業,有利于增強其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

(三)選擇權學說認為購買企業發行的股票是投資者的一種選擇權。企業分拆后,股東擁有了兩種選擇權,而且只對兩個企業各自的債務承擔有限責任,分拆后形成的兩個企業之間也不存在連帶責任關系,投資風險降低,投資價值就隨之提高。企業分拆增加了資本市場的投資品種,而分拆后的兩企業擁有不同的財務政策與投資機會,可以吸引不同偏好的投資者。兩企業采用不同的分紅比例、留存收益比例或提供不同的資本收益平臺,使投資者因此獲得了更多的投資機會。

(四)債權人的潛在損失學說認為分拆企業的股東財富的增加來源于該企業債權人的隱性或潛在損失。企業分拆減少了債權的資產保證,由此導致的債權風險上升相應減少了債權的經濟價值,而企業股東卻因此受益。正因如此,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企業的許多債權人都會與企業或股東訂立有關股利分配或資產處置(包括企業分拆)等方面的限制性合約,以盡可能維護其自身經濟利益。

查看全文

農村經濟發展下農戶理財模式分析

摘要:近幾年,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明顯增加。但農村家庭傳統的攢錢觀念和不合理的理財方式導致農村理財狀況不佳。本文以魚臺縣農戶為訪談對象,對魚臺縣農民的理財模式進行分析研究,進而對農民理財模式的改進提出建議。

關鍵詞:農村居民;理財模式;理財建議

近些年,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為了進一步降低貧富差距,國家也越來越注重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并不斷地出臺一些有利于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使得農村經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農民的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農村居民長期受到傳統理財理念的制約,農村居民的實際理財狀況與其收入增長狀況并不協調。農村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狀況將對我國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對于如何完善我國農村居民的理財模式,提高我國經濟的整體健康度,是目前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魚臺縣農民經濟收入現狀

山東省濟寧市魚臺縣周樓村現有農戶100余戶,村民近500人,以種植大蒜、棉花、玉米、小麥等為主,還有很多農戶以種植蔬菜、喂豬養羊為輔業。此外,很多農戶在閑暇時會外出打工,甚至還有一些常年在外打工。因此,他們的收入包括務農收入和務工收入兩部分。無論是純農戶還是外出打工者,2013年到2014年其收入整體都呈現上升趨勢,其中外出打工者的收入要比純農戶高一些。通過對農戶訪談可以發現,2014年的人均收入普遍高于2013年的人均收入,其中種植業仍然是農戶收入的主要來源。另外,隨著近幾年養殖業熱潮的推進,周樓村一些農戶還通過飼養豬、羊以及各種家禽來進一步擴大收入,由于飼養規模并不是很大,其承擔的風險也相對較小,所以收入也比較穩定。

二、魚臺縣農村居民理財模式分析

查看全文

淺議當前企業理財模式的革新

一、企業分拆的基本原理

一般而言,對于企業資源的整合,有兩種方式可以選擇:一是使企業資產規模擴張,其手段是收購和兼并;二是使企業資產規模收縮,其手段是資產剝離。企業資產剝離通常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資產的出售(Sell—off)即出售剝離資產的所有權以收回現金;另一種是分拆(Spins—off)。所謂分拆是指一個母公司通過將其在子公司中所擁有的股份,按比例地分配給母公司現有的股東,從而在法律上和組織上將子公司的經營活動從母公司中分離出去使其成為獨立法律地位的會計實體。

(一)投資者“主業突出”偏好學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全球企業界盛行多元化發展思路,認為多元化經營可以有效地分散投資風險,更多地占領市場,做到“東方不亮西方亮”。但實踐表明,這種思路是行不通的。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對非本行業的業務領域缺乏經驗,盲目擴張的結果是原有的主營業務優勢也不復存在,整個企業集團的盈利能力受到拖累。作為認真研究和反思的結果,許多企業有計劃地放棄了一些與本行業聯系不甚緊密、不符合企業長遠發展戰略、缺乏成長潛力的業務和資產,收縮業務戰線,培植主導產業和關聯度強的產品群,提升公司的市場競爭力。進一步研究發現,企業在采取上述措施,使主營業務再度突出后,其股票就會得到投資者的追捧,反映出投資者對其“主營業務突出”的強烈偏好。

(二)管理效率學說企業特別是公開發行股票的企業普遍存在著資產總量(企業規模)及資產結構(業務多元化)擴張的內在沖動。管理效率學說表明,當資產總量擴張和多元化經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存在著一個規模報酬遞減的臨界點,并將產生一定的負協同效應。分拆則可以消除企業盲目追求做大所造成的弊端。它通過對母公司和子公司業務的重新定位,在確定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可以使它們更加集中于自身的優勢項目或產業,有利于增強其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

(三)選擇權學說認為購買企業發行的股票是投資者的一種選擇權。企業分拆后,股東擁有了兩種選擇權,而且只對兩個企業各自的債務承擔有限責任,分拆后形成的兩個企業之間也不存在連帶責任關系,投資風險降低,投資價值就隨之提高。企業分拆增加了資本市場的投資品種,而分拆后的兩企業擁有不同的財務政策與投資機會,可以吸引不同偏好的投資者。兩企業采用不同的分紅比例、留存收益比例或提供不同的資本收益平臺,使投資者因此獲得了更多的投資機會。

(四)債權人的潛在損失學說認為分拆企業的股東財富的增加來源于該企業債權人的隱性或潛在損失。企業分拆減少了債權的資產保證,由此導致的債權風險上升相應減少了債權的經濟價值,而企業股東卻因此受益。正因如此,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企業的許多債權人都會與企業或股東訂立有關股利分配或資產處置(包括企業分拆)等方面的限制性合約,以盡可能維護其自身經濟利益。

查看全文

經濟危機視野下企業理財模式

蔓延全球的經濟危機攪亂了理財市場,破壞了市場環境,也給企業和銀行上了一堂生動的“風險教育課”。在這種環境下,我國企業應時刻做好準備,積極尋找辦法,注重理財方式的變革,力求最大限度地化解經濟危機帶來的經營管理危機。

一、經濟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一)經濟危機對企業理財的影響

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由于人們消費能力不足,企業的產能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因此在投資、籌資和分配環節都要采取與經濟繁榮時期不同的策略。1.投資環節。在經濟危機階段,企業要停止生產規模擴張,出售多余的廠房設備,停產不利產品,停止長期采購,削減存貨,減少雇員。根據經濟周期理論,在經濟危機階段,要籌劃復蘇階段的經濟增長點,適時調整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向,實行有進有退,同時開展新業務,積極面對經濟危機帶來的困難,為迎接經濟的全面好轉做好準備。2.籌資環節。在經濟危機時期,貨幣供應緊縮,資本市場和債務市場籌集資金比較緊張,公司理財重點研究的是如何進行結構調整,實行資產和債務重組,提高自有資產的利用效率。3.分配環節。在公司收益分配中,公司能控制的主要是股利分配。在經濟危機時期,如公司沒有好的投資項目,投資回報比較低,可適當提高股利分配水平,以提高股東對公司的信心,從而獲取更多的資金,解決公司當前的危機困境。相反,在繁榮時期,公司各方面投資比較豐厚的情況下,可執行不分紅的政策,通過公司財富增長,實現股東權益最大化。

(二)經濟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以美國次級貸為導火索的經濟危機沉重打擊了實體經濟,經濟衰退將深入到經濟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雖然我國還保持一定的貿易順差,但是出口的減少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仍然較大。我國一些出口導向型和加工型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社會就業形勢嚴峻,鋼鐵、有色、化工、造船等行業經濟效益下滑,房地產市場低迷。經濟減速壓力持續加大,企業的利潤和財政收入明顯回落,很多行業都出現了負增長。其中,外貿行業受經濟危機的影響最大。

查看全文

互聯網金融對農戶個人理財的影響

與傳統理財不同,由于有互聯網的支撐,互聯網金融下的理財產品更新速度更快,產品創新程度更大,各種理財產品繁多。所以,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農戶選擇理財產品時更加困難。此外,由于互聯網在我國農村的普及率還不夠高,大部分農戶對于互聯網的認識仍然比較薄弱,這也增加了互聯網金融下農戶個人理財的難度。因此,加強農戶對于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認識,探究互聯網金融背景下農戶的理財策略,使農戶的理財有更加合理的規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互聯網金融概述

(一)互聯網金融內涵

互聯網金融(ITFIN)是指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在互聯網平臺的基礎上,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支付、投資、融通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的金融業務模式。互聯網金融并不是互聯網與傳統金融行業的簡單結合,而是在互聯網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隨著用戶的熟悉接受而產生的新型模式和業務,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結合而產生的。

(二)互聯網金融業務模式

第一,傳統金融通過互聯網提供服務的模式,即廣為人知的網銀。在這種業務模式中,傳統銀行以互聯網為平臺為用戶提供服務。第二,P2P模式。這種模式把資金提供方和需求方結合在一起,更多的是提供中介服務。P2P模式發展至今,共衍生出四類子模式:擔保機構擔保模式、宜信模式、大型金融機構推出的互聯網服務平臺、綜合交易模式。第三,在互聯網的基礎上,通過交互式營銷實現傳統營銷渠道和互聯網營銷渠道的結合,進而將金融業的重心由“產品中心”轉向“客戶中心”,同時與其它金融機構共同打造開放共享的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業務模式。主要包括專業P2P模式、金融混業經營模式和金融交叉銷售模式三類。第四,由大型電商提供支持的服務模式,比如阿里金融。在這種模式中,互聯網所發揮的作用在于通過大數據收集和分析等技術,為金融服務提供充分的信用支持。

查看全文

銀行理財發展措施

近幾年來,中國諸多商業銀行分支機構頻繁地營銷、推廣各種理財產品。這些豐富多樣的理財產品,不僅滿足了居民的各種理財需求,而且提升了中國商業銀行的整體服務水平和競爭能力。但在中國,這兩種模式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有所不同。為了更全面地分析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未來的發展,本文探討了金融混業經營模式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未來發展策略。

1分業經營與混業經營模式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差異

1.1相關政策與制度不同分業經營模式中,法律嚴格限制金融業不同行業間的業務交叉,因而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無法有效地開展。20世紀90年代中國確立起以《商業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信托法》為核心的金融法體系,建立了對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體制,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第43條規定:“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托投資和股票業務”,《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第113條規定:“禁止銀行資金違規流入股市”[1]。這些法律法規嚴重阻礙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創新。同時政策方面也有諸多約束,利率、匯率的嚴格管制,貨幣政策缺乏獨立性及其他金融管制制約著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混業經營模式下,為了使混業經營有法可依,國家從法律上確立混業經營模式,全面解除阻礙各類金融機構之間業務交叉、合作的法律限制,促進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推陳出新,推動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如為了進一步推動金融業混業經營的國際化趨勢,1999年11月,美國國會通過了《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核心內容是促進銀行、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之間的聯合經營,從而廢除了禁止銀行從事混業經營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明確商業銀行控股公司的合法性,以立法的方式為美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開發提供有利條件[2]。2000年初,美國國會又通過《金融服務現代化法〈實施細則〉》,全面推進商業銀行混業經營模式,深入發展商業銀行理財業務。

1.2利率管制條件不同分業經營模式下,利率市場化內在條件并不成熟,制約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開發及金融業務的發展,主要表現:一是商業銀行提供的理財產品風險梯度不夠完整,導致客戶的風險偏好選擇和需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二是商業銀行的套期保值操作和風險管理難以有效開展[3]。混業經營模式下,利率市場化不斷深入,市場決定利率,即金融市場主體把握利率風險,因此豐富了金融風險因子。隨著基準利率的逐步完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不斷創新,為客戶提供更加完整的風險梯度,得以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風險偏好和收益目標[3]。同時,利率市場化的變革對商業銀行進行套期保值操作、風險管理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競爭中非理性因素給商業銀行可能帶來的損失。

1.3經營范圍不同由于分業經營規定各金融機構不能混業經營,導致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拓展空間嚴重受阻,理財產品的種類單一,理財業務以結算類為主,重點放在儲蓄和消費貸款上,層次低、品種少,商業銀行只能擴張儲蓄新品的功能,組合存儲和貸款產品,通過結算工具幫助客戶保值增值。由于商業銀行不能涉足保險、證券等金融市場,致使商業銀行僅能夠為客戶提供咨詢、建議等層面上的服務,而不能針對客戶具體情況提供更深層次的服務,最終不可避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同質化。面對這些同質的理財產品,客戶不僅眼花繚亂,也感覺不到理財產品的吸引力。混業經營模式則要求以混業經營中的金融控股公司為主導,實現集團混業或允許商業銀行加強與基金、證券、保險、信托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合作,為理財服務范圍的拓展提供市場空間。金融控股公司作為金融組織的創新,建立分級經營、統分結合的集約經營網絡體系,同時健全具有自身特色的經營機制[4],其最終目的是通過整合其子公司從事的不同領域的業務獲取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實現金融控股公司經營上的協同效應,分散并降低金融風險。同時,指引商業銀行擺脫單純保險、基金、證券、信托銷售等簡單的理財模式,整合各種資源,適時研制推出具有自身特點的理財業務品種,比如代銷其他非銀行金融產品及為客戶提供資金轉移等服務,提供有關居家生活、旅行、退休、保健等方面的理財產品[5]。

1.4市場定位和營銷機制不同分業經營模式下,金融機構之間溝通有限,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商業銀行缺乏正確的市場定位。一是理財規劃建議單一。目前各商業銀行提供的理財服務只有、轉賬、代收代付、通存通兌等日常業務,理財經理無法提供包括保險、證券在內的綜合性理財服務。二是理財服務沒有滿足客戶的需要。目前個人理財普遍只對客戶資產提供有關儲蓄和國債方面的靜態的理財建議,卻沒有為客戶資產提供有關投資方面的動態理財建議[6]。三是個人理財門檻偏高,中國國內商業銀行一般“門檻”都在5萬元以上,有的商業銀行甚至要求更高。另外,分業經營模式中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市場營銷觀念不強,廣告宣傳做得不深不透。多數銀行理財人員以“坐、等、靠”的方式被動地進行產品營銷[7],且大多數商業銀行根據著名的“二八定律”,將個人理財定位于高端優質客戶,服務門檻過高,導致客源極其有限。混業經營模式中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豐富多樣,商業銀行理財市場競爭激烈。各商業銀行為了爭奪大量客戶資源,進行市場細分,即根據客戶的社會階層、生活方式、個性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制定目標市場,對不同客戶提供有針對性、差別化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不同層次客戶的不同需求。為了提高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力,混業經營模式中商業銀行不斷完善市場營銷機制,加強營銷和產品創新以引導市場消費[8];營銷方式上則拓寬品牌營銷的接觸面如強化品牌意識、裝修網點、包裝產品、統一員工服飾和言行舉止等,以走進社區、聯手商場等形式,通過各種媒介加強廣告宣傳,傳達理財產品,挖掘客戶群體。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