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對投資理財的影響

時間:2022-07-27 02:40:52

導語:社交媒體對投資理財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交媒體對投資理財的影響

近有個現象引起了大家的熱議:春節前基金投資出現了所謂的“飯圈化”,年輕的公募基金投資者們給表現優異的明星基金經理建立了“后援會”,擁有大批粉絲,一時間明星基金經理備受投資者關注。而春節后,事情發生了巨大的反轉,從造神般的造勢到一路質疑,中間只隔了一段市場的劇烈波動。但今天我們想討論的是,社交媒體這一傳播路徑可能對投資理財帶來的影響。基金“飯圈化”首先興起于社交媒體,而后來的質疑也來自于此。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警惕:社交媒體已經在我們的投資理財中悄然生根,切實影響著我們的投資行為。不可否認,社交媒體作為一種傳播迅速且來源廣泛的渠道,可以降低過往投資理財中的信息障礙,減少其中的信息不對稱。過往的投資者需要通過專業媒體或者行業雜志獲取信息,現在只需每天瀏覽社交媒體的推送即可滿足需求,大眾獲取信息的難度大大降低。但是,這種良性的影響并不是事情的全部,社交媒體也可能給我們的投資理財帶來負面影響。例如,隨著人們越發普遍地通過社交媒體關注家人和朋友的消費習慣、財務狀況和投資理財行為,大家難免會產生攀比心理。這會導致人們進行超出自己經濟承受能力的支出,而忽略儲蓄的重要性。此外,社交媒體還會對我們的投資理財帶來以下潛在影響。

信息負荷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中,各種各樣的通信方法和設備層出不窮,包括信件、電話、電報、傳真等。而如今,所有的通信都可以通過單一的平臺,即互聯網來完成。社交媒體也一躍成為人們相互聯系、分享觀點的重要溝通渠道。隨著公眾對社交媒體的使用頻率日趨上升,企業也逐漸習慣通過社交媒體公司信息。這一平臺不僅可以幫助企業更高效地進行品牌塑造和市場營銷,還能拉近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使之實時了解消費者的需求。但眾多的信息來源難免導致信息負荷。如果投資者面臨信息過載,可能會無法有效篩選出與投資相關的正確信息,從而降低投資決策質量。嘉信理財和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嘉信—高金)聯合的《2020年中國新富人群財富健康指數》就指出,社交媒體上紛繁的信息,可能導致新富人群在金融投資時無法專注于自己的長期財務目標。放大行為偏差社交媒體對投資者帶來的第二大負面影響,是它可能會加劇人們在投資理財中的認知偏差。傳統金融理論的一大基本假設,是市場是有效的、信息是完全的、投資者是理性的。但事實上,市場并不有效,個體更是無法完全理性。因此,有別于傳統金融學的假設,行為金融學提出投資者會存在認知偏差,例如過度自信、厭惡損失等。美國金融服務公司RaymondJames在2019年3月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在自認為“精打細算”的投資者中,超過四成表示他們的情緒對其投資決策有極大的影響。此外,約45%的受訪者稱,新聞標題是影響他們投資決策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些數字表明,即使是那些自認為理性、合乎邏輯的投資者也可能會讓情緒和外部因素影響他們的財務選擇。而這種認知偏差,容易在社交媒體的影響下被放大。

從理論上講,網絡上的海量信息有助于個人接受更好的投資者教育,并讓大家接觸到新思想、新信息。但是由于社交媒體的信息來源無法被嚴格管控,導致謊言和事實相摻雜。每條微信推送、微博或朋友圈都傳達了別人的意見乃至“偏見”,這其中有幾分真實就必須靠我們自己甄別。然而,如此爆炸式的信息量完全超過了人們日常可以處理的范疇,以至于人們無法始終對信息的真偽作出準確判斷。于是,人們總是能從這些紛繁的信息中找到支持自己觀點的內容,在內心反復自我強化。前文所提到的基金投資“飯圈化”現象雖有娛樂玩梗的意味,卻也流露出投資者反復自我強化和尋找“同類”觀點信息的痕跡。這無疑會影響到投資者的財富管理。對于那些厭惡損失的人來說,有關市場低迷或潛在市場波動的新聞可能引發其條件反射的投資行為。例如,當他們看到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新聞或帖子后,厭惡損失的情緒會使他們作出倉促而非理性的投資決定。而當他們因看到社交媒體上遍布短期拋售和市場調整的信息而感到危險和不安時,他們便無法專注于長期投資目標。在社交媒體時代,投資者面臨的另一大常見挑戰是“羊群效應”,即一種“其他人都在做”的心態,或者是“害怕錯過”的狀態。而許多信息者非常懂得如何利用“羊群效應”來吸引大家的注意。他們會一些有引導性的標題,比如“你錯過的三種投資趨勢”“你從沒想過的五種省錢方法”,或者“讓你成為百萬富翁的秘密”。

沒有人想落后于他們的同伴,不管他們的同伴是否正確。然而在投資理財中,這種隨大流的心理可能意味著投資者無法從潛在回報中獲益。因為每個人的財富管理目標不盡相同,因此適合某個人的投資理財方式對其他人未必合適。受騙上當一份來自融360維度的調查結果顯示,30.22%的受訪者承認自己遭遇過理財投資陷阱或騙局,從騙局發生渠道來看,社交媒體、電話短信和網站APP廣告推送是受訪者遭遇投資理財騙局最多的三個渠道,以社交媒體最甚。在遭遇騙局的受訪者中有超過半數表示,自己是在社交媒體渠道上遭遇投資理財騙局。近年來,短視頻直播日益火爆,作為大眾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也被欺詐團伙盯上成為投資理財騙局高發之處。融360維度調查數據顯示,32.99%的受訪者表示,在短視頻直播平臺上遭遇過投資理財騙局。從這個數據來看,社交媒體不僅僅是影響到我們正常的投資決策這么簡單。普通投資者若缺乏審慎意識和足夠的信息辨別能力,便極有可能使犯罪分子乘虛而入。而社交媒體正逐漸成為這些金融犯罪分子的重要作案工具,損害到我們的財產安全。提升金融素養正當時那么,對普通個人投資者而言,我們難道要屏蔽所有的社交平臺信息嗎?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我們必須了解如何抵御社交媒體對投資理財的負面影響。首先,我們要提高自身的金融素養,正確認識投資理財產品的屬性和風險。同時理性看待社交媒體信息對自身的影響,識別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偏見,在接受信息時進行自我過濾,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在《2020年中國新富人群財富健康指數》報告中也提到,金融素養越高的人在投資中受社交媒體信息的影響越低,越能夠保持專注。其次,為了避免陷入認知偏差中無法對焦,我們可以尋找一位專業的投資顧問作為咨詢對象,一同梳理投資者的財富管理目標和路徑。此外,投資顧問也可以幫助投資者有效地過濾信息,從而確定哪些信息與投資者的投資組合和財務計劃最相關。現如今,金融監管機構對社交媒體影響的關注也在日益提升。可以預見的是,社交媒體對日常生活和投資理財的影響將長期存在。利用好社交媒體的信息便捷性將更好地助力投資者教育。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投資者會以更妥善的方式處理各類信息,去偽存真,盡量避免這些“噪聲”對我們的長期財富管理目標所產生的影響。

作者:吳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