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的風險控制范文

時間:2023-11-06 17:55: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理財產品的風險控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理財產品的風險控制

篇1

【關鍵詞】個人外匯理財;實施策略;風險控制

一、前言

目前,個人外匯理財實現的途徑較少,絕大多數投資者都是通過兩種貨幣間的投資操作來獲取收益,按照低買高賣的操作方法獲取盈利。因此這類投資方式需要投資者具備一定的專業水平和市場敏感度,關注包括各國政治經濟形勢、軍事動態、央行政策以及突發事件在內的多項因素。因此,投資者在個人外匯理財業務上的投資必須要考慮的流動性、收益性和風險性情況來預防投資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從而進行規避,以平衡三個投資特點之間的平衡,再去追求利益最大化。

二、外匯理財業務概述

外匯理財業務類型多樣,交易類外匯理財業更是多種的。外匯寶業務即人們常說的個人炒匯業務就是通過各大銀行外匯交易平臺進行的,因其快捷方便而成為個人外匯交易的主要形式。除了個人外匯買賣,外匯實盤買賣、投資B股市場和期權買賣也是交易類外匯理財業務。這幾種業務進行投資交易是直接運用自有外匯資產的,和其它略有不同。

外匯資產要有增值盈利,這就需要外匯買賣,在當今社會,基本上只有比較專業的投資者可以從事,因為這是要了解各種外匯匯率相互間的波動,然后買入賣出轉換不同的交易幣種;除了這些,還要具備對國際宏觀經濟發展的了解,這包括各種因素;同時還要判斷外匯市場的走勢。

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都是外匯風險中較高的,外匯買賣是需要轉換各種外匯的,但是不同的國家的貨幣利率是完全不一樣,可能會遇到高低利率的轉換,如果是從高利率轉換到低利率,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存在極大的利率風險,因為這是可能帶來潛在損失的;在當前階段,國際經濟整體狀況不太好,各主要經濟體的貨幣匯率不穩定,風險較大,除此之外,還有利率波動因素,如果無法準確預測利率的變化,利率上升必然增加利息支出成本,所有這些都導致了匯率風險,這是外匯買賣中最直接的風險。所以,采取措施控制風險,獲取各種經濟信息是理性的投資措施,當然這是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他們要運用自身的專業知識進行綜合判斷。

就目前來看,預防匯率風險有多種方法,在這里來列出三種較為直接重的:第一種方法是有不同地區的貨幣,且不能同時買賣一個經濟區的貨幣,這種投資可以在匯率波動中減少風險。原因很顯然,一個經濟區的經濟特性是比較相似的,就比如歐元和英鎊,它們的匯率波動是非常趨近的。這種情況就可能會造成極大的風險了。第二種方法是將軟化幣轉換成硬化幣。利率和匯率風險都可以通過這種方法規避。原因很簡單,利率低的貨幣疲軟,利率高的貨幣堅挺,這也是因為利率和匯率之間的因果關系造成的。但是這種方法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就是在投資決策時要注意到降息通道時期的貨幣,盡管其利率水平高。因為這種貨幣的風險極大。第三種方法是確立目標貨幣。這種操作是比較簡單的,只需要在反復操作中保持最終的外匯盈虧反映到這種貨幣上,因為這樣可以很容易的隨時了解到收益和盈虧。

三、外匯理財產品類型

外匯理財不只有交易類,還有通過銀行購買的,這種外匯理財分為外匯結構理性財產品和固定收益的外匯理財產品。而這兩種外匯理財是有一定的區別,后者對投資者的要求低,因為有專業的投資人員來指導投資行為,而且還有條款即產品事先設計的指導,它不需要投資者對其做出判斷,所以是有一定的不同。

1.固定收益類產品

投資者選擇固定收益產品是一種較為理性的方式。因為它的收益較高,遠優于相同幣種的外匯存款,投資者可以轉換為高利率的外匯,以銀行存款的形式保值,’因為其不僅收益高,更重要的是風險也是非常小的,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當然這種選擇是投資者充分考慮過匯率風險,因為這種固定收益的外匯理財產品是和資產掛鉤,或者外匯債券為投資方向。為了保證資金的流動性,規避風險,投資者可以選擇短期的理財產品。因為在固定收益類的外匯理財產品中,流動性較差,不可以提前贖回。

2.結構性產品

結構性外匯理財產品又有可以分為動態和靜態兩種。在目前,結構性產品有一個最低保本額,但是產品掛鉤標決定其浮動收益。可以和股票價格或指數、大宗商品、境外市場、對沖基金等掛鉤,投資范圍和所掛鉤的衍生品廣泛。動靜態性理財產品又有極大的區分,動態較靈活,可以對市場作一定的調整,而靜態的設計結構不會有任何變化,即使在產品發行后。

四、外匯理財產品存在的風險分析

在上述中,固定性和結構性是有很大的區別,目前,普通投資者對產品設計的條款很難深入了解,而其風險更是難以被理解,造成這種狀況是由于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銀行在設計結構性外匯理財產品時選用了更為復雜的程序,除此之外,結構性產品的收益很不穩定,也可以說是收益風險非常大。本節可以使投資者規避風險,但是還要考慮投資結構性外匯理財產品的其它幾方面的風險。

1.收益風險

首先,結構外匯理財產品的投資標準和指數、黃金等商品價格、國際市場利率、匯率、股票價格掛鉤,有雙邊掛鉤和單邊掛鉤兩種方式。其中,雙邊掛鉤的觀察值的確立方法有多種,而取最大、小值就是其中之一,當然還可以用加權平均的方式。所以它又掛鉤價格波動的絕對值。而單邊掛鉤的獲益就比較唯一了,除了掛鉤標的的價格全部下降或上漲,其它情況單邊掛鉤就不能獲益。而結構性外匯理財產品不只是在本市場的,它是要跨市場操作的,所以掛鉤標的的實際表現即觀察值便是銀行決定到期的收益水平的條件。由于一些無法預測的外部條件,雙向掛鉤方式則更加適當,因為影響雙向掛鉤產品的因素較少,它只受掛鉤資產價格的波幅絕對值影響,價格有波動就可以獲益,至于實際波動方向則和它沒有關系。所以,結構性理財產品還是比較困難的獲得預期收益。

2.贖回風險

目前外匯理財產品銀行可以終止合同,不過只是部分銀行,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客戶擁有提前贖回的權利,這是依據客戶投資的金額做的決定的;另一種是客戶沒有提前終止產品協議的權利,除非繳納一定的違約金,但是銀行可以在支付收益時終止產品。而銀行在對自己不利的情況下終止合同時,投資者便可以獲得最高收益。

3.流動性風險

外匯理財產品有一定的風險,它的流動性差,當理財產品和市場利率出現不同步時,那么在持有期間產品的實際收益水平就會下跌。因為投資者是不被允許提前終止合同的,所以一旦資金出現困難,那投資者資金則會周轉困難。

4.信息披露風險

有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到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其中之一便是設計復雜的外匯結構性產品。因為設計復雜,投資者沒有辦法了解相關信息,理財產品說明書的條款內容太過生澀,投資者不能及時知道投資標的的實時狀況,只能依靠銀行的產品賬單了解收益情況。還有一種情況便是投資者的忽視。因為條款內容披露內容太過專業化,所以投資者便全部信任銀行人員,而忽視了外匯理財產品的條款說明。除此之外,投資者易被高收益迷惑,忽略無保底情況或不利的收益情況(銀行產品說明中)。上述幾種情況是信息披露風險,銀行銷售宣傳的收益是總收益,并不是年收益,當銀行提前終止合同時,投資人可能沒有辦法得到當初預期的收益。這也是一種風險。

五、外匯產品風險控制的措施

外匯理財產品和人民幣理財業務是不同的 具有很大的風險,而風險最低的是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但低風險低收入。不過國際外匯市場不穩定,通過銀行投資進行購買的外匯理財產品風險遠低于直接操作外匯買賣。 在上面的分析中,可以清楚的發現但凡是外匯理財產品都是有極大的風險,所以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要了解各種風險,規避風險,仔細選擇投資產品。

了解自身風險承受能力是首要條件,結構性外匯理財產品適合承受能力高的,但如果承受能力較低可以選擇固定收益類外匯理財產品,當然銀行定期存款則是更好的選擇。在規避外匯產品風險時,投資的產品特性是必須要知道的,然后合理的投資計劃就會誕生了。除此之外,投資時要考慮多方面內容,要綜合考慮其風險性,不能只看收益率和時間的長短。而外匯買賣交易可以被那些有較高的承受能力和具備專業知識的投資者考慮。

其次,交易規則和掛鉤資產情況也是購買外匯理財產品要考慮的要素。 資本市場的穩定性較差,比貨幣市場更容易造成劇烈波動,所以其潛在的風險水平大于掛鉤貨幣市場的理財產品。波動風險根據掛鉤資產的不同,其風險差別很大,選擇黃金指數為目標的外匯理財產品則是較為理智的,因為黃金市場的波動較小,所以遭受損失的風險也就較小。

再次,流動性是投資者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因為在上面說過,若流動性差,而投資者又急需資金,那么便會使投資者資金周轉困難,所以,如果投資者財務不好,那么流動性較高的便是投資者要認真選擇的,雖然會舍棄部分收益,但是這種流動性高的或是可以提前贖回條款的短期理財產品可以確保資金的周轉。

最后,普通投資者在選擇外匯理財產品時可以選擇以本幣作為交易結算的,因為匯率風險是不可避免的最大風險,而普通投資者又沒有沖和遠期交易的技能,不能規避匯率風險,所以普通投資者的這種選擇可以減少匯率風險。 不管如何選擇,規避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是最重要的,其中有一種外幣結算方式是尤為重要,投資者通過利率較高的外幣選擇目標幣種,鎖定止損或收益,當然宏觀經濟較好的也是目標幣種的選擇。

六、結論

目前的外匯理財產品有復雜的設計,條款太過專業化,是一種比較高端的投資行為,所以無論哪種措施都無法完全規避風險,作為一個普通投資者,需要有清醒的頭腦,不能盲目跟風,能分析自己的財務,是否選擇固定性理財產品,還要知道產品的風險,因為目前的外匯理財產品的復雜程度連專業投資者都無法了解清楚,所以普通投資者要做到上面的建議,這樣才能更大程度的保證外匯財富的增值。

參考文獻:

[1]童暉平. 個人外匯結構性存款理財產品的收益風險分析[J]. 統計與決策,2015,19:70-71.

[2]于一. 分門別類選擇外匯理財產品[J]. 大眾理財顧問,2015,05:28-30.

[3]高瑩,鄒懌. 我國商業銀行個人外匯理財業務風險及對策研究[J].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4:321-324.

[4]安欣. 淺析我國商業銀行個人外匯理財產品[J]. 科技信息,2013,08:112-113.

[5]劉曉敏. 銀行理財產品洗錢風險及防范對策[J]. 金融與經濟,2013,03:73-74.

[6]李淑穎,耿軍會. 我國商業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發展對策[J].企業經濟,2014,06:176-180.

[7]劉淑瓊. 淺談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及防范對策[J]. 南方論刊,2014,11:57-59.

[8]殷鵬. 理財產品研究報告[J]. 現代經濟信息,2009,07:228-229.

[9]王治儒. 外匯理財必要技能:匯率影響因素分析[J]. 國際金融,2009,03:64-68.

篇2

【關鍵詞】股份制商業銀行 理財產品競爭力 對策分析

一、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主體多元化

柳州市場上開展銀行理財產品銷售業務的商業銀行現有三大類,共12家,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的大型商業銀行5家,股份制商業銀行6家以及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日常經營活動中大量的存貸業務客戶是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理財產品的自然客戶或潛在客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以其長期經營、品牌效應、市場規模等方面的優勢,正在大量將自己的這部分存貸客戶轉化為理財產品客戶,因而發行了相應規模的理財產品來滿足客戶在理財市場方面的需求。

二、柳州金融市場股份制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競爭力分析

與傳統的有形商品市場競爭相同,作為無形商品的銀行理財產品,其在市場競爭力評價指標中同樣重視對市場的占有率和盈利能力。不同的是銀行理財產品自身所含有的風險,和以貨幣作為經營對象的特點,需要商業銀行在市場競爭中長久地生存和穩定發展的綜合性能力,以獲得市場當中客戶的信任。

本文從內部競爭力和外部競爭力兩大方面8個指標建立評價體系。內部競爭力是銀行理財產品自身的產品特點和結構決定的固有實力,具體表現為銀行理財產品的實際理財能力。外部競爭力主要指的是商業銀行對于銀行理財產品的營銷能力。

銀行理財產品內部競爭力評價。依據行業慣例,銀行理財產品內部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市場發行能力、收益能力、風險控制能力和信息披露規范性四個方面。本文也將從這四個方面對銀行理財產品內部競爭力進行分析評價。

(一)市場發行能力

銀行為了實現滿足投資者個性化投資需求的目的,其所設計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就應該考慮該產品覆蓋各類投資者的范圍。因此,考察銀行理財產品的市場發行能力,應該從產品發行數量、產品類型的多樣性、投資幣種的豐富度及理財期限的多樣性四個方面進行。.

據和訊網公布的銀行理財產品發售信息,2011年1月至6月柳州市場上6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在柳州范圍內共發售銀行理財產品達1742支。從圖1中可以看出,以浦發銀行、光大銀行、招商銀行為代表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分別以20.84%、22.39%、29.16%,共同占據了該市場的半壁江山,發行規模相當可觀。

目前,浦發銀行在柳州市場上擁有匯理財穩利計劃、債券盈添利計劃等品牌,光大銀行擁有T計劃、理財套餐計劃等品牌,招商銀行擁有節節高升-安心回報系列、焦點聯動系列等品牌,每期都有較大的發行量。

在投資幣種方面,人民幣和美元是主要的理財幣種,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也會適當地選擇如澳大利亞元、歐元為代表的非傳統貨幣進行投資,增加銀行理財產品的豐富程度。

在投資期限上,1個月內的超短期理財產品以及1個月至3個月的短期理財產品是目前市場上的主導。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保證理財產品豐富程度,會保留少量1年及其以上期限的理財產品。

在投資標的方面,低風險、收益穩定的國債、企業債、銀行間債券市場、銀行承兌匯票等債券、票據、信貸業務,是商業銀行的必備投資對象。

從柳州市場上的六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理財指標分布上來看,招商銀行、浦發銀行和光大銀行表現出在市場發行能力方面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二)產品收益能力

部分客戶容易把商業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上的預期收益率當作實際利率,其實這兩者之間是存在很大差別的,預期收益率是理財產品的理想收益率,是商業銀行根據概率統計設計出來的,因為市場存在著不可預知的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理財產品的到期收益率和預期收益率之間將會發生偏差。預期收益率僅僅是發行時,商業銀行對客戶做出的預期承諾。而實際理財收益,則按照理財產品到期時的到期收益率決定。預期收益率不一定等于到期收益率。

(1)預期收益率是銀行理財產品收益能力的表現,消費者可以從預期收益率中可以預知理財產品的未來收益,以此來判斷自身的理財收益。

(2)E/I值(到期收益率/同期限理論存款利率)是市場上評價銀行理財產品收益能力的重要指標。根據和訊網提供的6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到期收益率數據計算,收益能力排名前三的是興業銀行、光大銀行和招商銀行,2011年上半年6個月平均E/I值分別為1.18、1.15和1.08。到期產品收益波動較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這三家商業銀行的理財收益能力。

因而在產品收益能力方面,興業銀行、光大銀行和招商銀行表現出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可以為客戶帶來相當不錯的收益回報。

(三)風險控制能力

(1)招商銀行對其理財產品實行風險評級制度,在產品設計階段給予產品不同的風險評級,為其銷售中客戶對于理財產品的選擇提供風險控制依據。

(2)興業銀行對其理財產品的風險評級,分為基本無風險級別、低風險級別、較低風險級別、中等風險級別、較高風險級別。

(3)浦發銀行、光大銀行在其理財產品說明書當中,對風險使用“較高、較低、低”等進行分級,區分度不高,不能對產品起到較好的風險控制作用。

(4)華夏銀行、中信銀行僅針對理財產品進行常規的風險提示,對于理財產品自身的風險控制以及相關評級無詳細資料描述,風險控制能力未知,會影響投資客戶對于理財產品風險的認識,增加了客戶購買產品的風險性,削弱產品競爭力。

對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控制評估,除了產品說明書對于產品的風險評級外,還應看到股份制商業銀行實際市場風險,即“零負收益”理財產品的表現情況。

(四)信息披露規范性

筆者仔細研究了柳州市場6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銀行網站,對銀行理財產品信息披露情況進行整理,從銀行客戶對于銀行理財產品的數據需求出發,對產品信息獲取的便捷性,產品信息更新的及時性,及產品說明書的完整性三個方面,對各家銀行進行考察。

(1)光大的銀行網站,“陽光理財”項目出現在首頁靠前位置。項目設置上不僅有相應的信息披露欄目,同時設置了關鍵字檢索、查詢、理財工具等特色欄目。對于理財產品的運行、到期情況也都有相應的板塊披露,及時更新。唯一的缺憾就是理財產品介紹過于簡單,沒有完整的可以提供下載或者在線閱讀的產品說明書。對于投資者,只有到銀行柜臺才可以看到產品的全貌。

(2)招行在銀行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上,通過主頁的金葵花理財可以快捷的進入理財產品相關界面。在理財產品檢索上,設置了專門的篩選界面,從銷售狀態、產品系列、理財期限、風險等級等幾個可以進行檢索的項目。并且在查詢中,提供了完整的PDF版產品說明書以及相關的風險管理、產品收益計算等信息,可供投資者方便的了解該產品各方面的具體情況。

(3)浦發銀行網站在個人網銀界面設置了“輕松理財”理財產品項目,投資者可以輕松地進入,進行理財產品信息查詢。雖然沒有設置檢索查詢系統,但浦發銀行產品系列及具體產品相關特征信息查詢便捷,一目了然,并且附有信息披露項目。產品名稱點擊后,顯示出簡化版理財產品說明書,客戶可以清楚地了解該產品的詳細信息。不足之處是信息披露項目下顯示信息過于簡單,客戶不能對產品的運營情況有清晰的了解。

(4)興業銀行、中信銀行、華夏銀行理財產品,雖然最終都能查詢到理財產品說明書以及信息披露項目,但這三家銀行理財產品板塊均未設置檢索項目,查詢相對比較繁瑣。同樣表現出運營情況描述過于簡單和信息更新不及時的問題。

“發行頻率加快、發行期限趨短、預期收益率走高”已經成為2011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的關鍵詞。面對金融危機的陰魂不散,國內通貨膨脹嚴重,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持續萎靡不振,銀行理財產品以其投資期限短、投資回報高的特點吸引各方投資者關注和熱捧。這一切都在說明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競爭之激烈。

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競爭的加劇,從一個方面反應了消費者對于理財的需求在不斷提升。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更好地打理手中的資金,是人們最為關心的話題。經過這幾年宣傳,現在理財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百姓不再局限于存款這一單一的方式。越來越多的百姓通過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來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

篇3

應當通過市場的合理機制,保障和維護理財產品是健康的,具有生命力的,并且蘊含成長空間的。同時,這些產品應當是如實、公開、有效的讓投資者了解和選擇。使投資者贏利的追求具有真實的可能性。這是我們最急需,但又是最缺乏的。

目前我國在投資領域并沒有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和運作機制,所以投資領域“亂象叢生”,這是現實的難題。

對于理財產品的選擇標準主要是看它是否具備“優質資產”和“良好的經營”兩大基本要素。

一、選擇“優質資產”。對于優質資產的判斷除了法律要素之外,需要投資者對“優質資產”有常識性認識,而更重要的是選擇一個具有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的理財機構;

二、選擇“良好的經營”。理財產品本身不會滋生利益,而必須依賴具有優秀素養的機構予以良好的經營,因此,對于理財機構應當要有嚴格的甄別、選擇。其基本方法有兩個方面,其一,了解理財團隊的專業素養。其二,理財機構的業績和口碑;

篇4

從發行主體類型來看,股份制銀行仍然是產品發行主力,其發行數量占比為35.06%,雖然國有銀行發行數量不及股份制銀行,但其發行規模占據絕對市場份額,估計在60%以上。

從期限類型來看,理財產品短期化趨勢進一步加劇,產品主要集中在1-3個月,該期限類型產品發行數量占比為57.66%。

從投向類型來看,債券與貨幣市場類產品發行數量占比為49.51%,環比上升6.42個百分點;組合投資類產品發行數量占比為45.25%,環比上升0.98個百分點。可見,這兩類產品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并且在逐漸攀升。

關于監管政策,2013年度以8號文“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單獨核算”的要求為基礎,陸續推出了對銀行理財業務影響較深的政策。4月,債市核查風暴下,中債登要求銀行自營賬戶與理財產品債券賬戶以及理財產品債券賬戶之間不得辦理債券交易結算,同時外匯交易中心規定同一金融機構法人的所有債券賬戶之間不得進行債券交易,此規定意在減少利益輸送并促使“資產池”產品向獨立核算產品轉變。四季度開始試點的銀行理財資產管理計劃和理財直接融資工具,也是為了提升商業銀行在泛資產管理時代下的自主管理能力,同時意欲“去通道化”。

發行能力:建行、中行和興業居前三

2013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能力排名前10位的銀行依次是: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興業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廣發銀行、平安銀行和中信銀行。

從銀行類型來看,股份制銀行全年發行量最多,其次是國有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國有銀行發行量平均發行2765款,其中建設銀行發行量最大,為4954款;股份制銀行平均發行1660款,其中興業銀行發行量最大,為3155款;城市商業銀行平均發行163款,其中南京銀行發行量最大,為1206款;農村商業銀行平均發行74款,其中上海農村商業銀行發行量最大,為366款;外資銀行平均發行155款,其中恒生銀行發行量最大,為422款。

從投資對象來看,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理財產品依然是理財產品的主要投向,其中,建設銀行債券類產品發行量最大,達4004款。組合投資類產品發行量位列第2位,其中,工商銀行該類產品發行量最大,達2349款。

結構性產品、融資類產品和其他類產品合計發行量占比僅為5.23%。結構性產品中,恒生銀行發行量最大,渤海銀行、南洋商業銀行、廣發銀行、匯豐銀行、工商銀行和招商銀行該類產品的發行量也相對較多;融資類產品中,建設銀行發行量最大,浦發銀行、工商銀行、中信銀行和興業銀行發行量也較為居前。

表1:發行能力排行TOP10(2013年度)

排名 銀行名稱 發行能力得分

1 中國建設銀行 18.00

2 中國銀行 17.49

3 興業銀行 17.06

4 交通銀行 16.98

5 中國工商銀行 16.62

6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 16.58

7 招商銀行 16.39

8 廣發銀行 16.38

9 平安銀行 16.17

10 中信銀行 15.90

資料來源:普益財富

收益能力:中國銀行位列第一

收益能力排名前10位的銀行依次是:中國銀行、東莞銀行、興業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泉州銀行及晉商銀行。

中國銀行位居收益能力單項排行榜首位。該行到期產品的平均EI值為1.9100,較市場平均水平低0.2412。但該行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產品數量高達3924款,在納入排名的銀行中具有絕對優勢。同時,該行到期產品EI值的波動程度在納入排名的銀行中最小。因此,該行憑借產品數量和EI值的波動程度的最優表現,獲得收益能力單項排名榜首位置。

東莞銀行因其較高的產品EI值而獲得收益能力排名第二。雖然該行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產品數共計731款,在所有納入排名的銀行中僅位列第18位,但其產品平均EI值高達3.2345,在納入排名的銀行中位居第一。

興業銀行憑借較高的到期收益表現和較多的到期產品數量,在2013年度收益能力排名中位居第三。該行公布了到期收益表現的產品共有1879款,產品數量在所有銀行中排在第5位。其到期產品的平均EI值為2.4466,相比市場平均水平高出0.2954,在納入排名的銀行中排名第5位。

從到期產品平均EI值來看,表現較好的前10名銀行依次為東莞銀行、泉州銀行、鄞州銀行、張家港農商行、興業銀行、廣東華興銀行、浙江民泰商業銀行、湖北銀行、晉商銀行和富滇銀行。同時也可以看到,超過EI值平均表現的銀行中,除興業銀行、民生銀行兩家,其余均為城商行、農商行等區域性商業銀行,原因在于當前理財產品“類存款”情況下,小型銀行在與大中型銀行的競爭中多采取提高產品定價以吸引客戶的手段。

從到期平均EI值的波動范圍來看,波動較小的前10名銀行依次為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浦發銀行、工商銀行、民生銀行、交通銀行、上海農村商業銀行、光大銀行、農業銀行和恒豐銀行。其中,國有銀行占據五個席位,股份制商業銀行占據四個席位。可以看出,大中型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定價較區域性銀行更加穩定,各期產品的定價與同期限存款利率保持較為一致的比例差價。

表2:收益能力排行TOP10(2013年度)

排名 銀行名稱 收益能力得分

1 中國銀行 14.64

2 東莞銀行 14.06

3 興業銀行 13.66

4 中國建設銀行 13.42

5 交通銀行 13.37

6 中國民生銀行 12.74

7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 12.22

8 中國光大銀行 11.92

9 泉州銀行 11.79

10 晉商銀行 11.62

資料來源:普益財富

風險控制能力:光大、中信、華夏排名前三甲

2013年度,銀行理財風險控制能力排名前10位的銀行依次是:光大銀行、中信銀行、華夏銀行、青島銀行、晉商銀行、齊魯銀行、興業銀行、南京銀行、浦發銀行以及民生銀行。

光大銀行繼續表現出較強的風險控制實力,風險控制能力單項排名位居首位,原因在于其風險控制措施、收益實現能力、收益穩定性、風險控制相關問卷得分均表現優異。該行發行產品數量為1139款,具備風險控制措施的產品數量為826款,其中有159款保本型產品,其余非保本型產品大量運用了收益權分級的風險控制措施,因此該行風險控制措施得分在納入排名的銀行中位居第9位。

中信銀行位居風險控制能力第2位。該行1800款發行產品中,有1084款產品具備風險控制措施,此數量在所有納入排名的銀行中位列第三。同時,該行收益實現能力和風險控制相關問卷得分均表現優異,這些因素共同促進了該行獲得風險控制能力的較高排名。

華夏銀行憑借收益實現能力以及風險控制相關問卷上的表現優異,而獲得了風險控制能力第3名。該行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產品共計1445款,這些產品均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它們均實現了預期最高收益率,因此該行收益能力得分較高,在納入排名的銀行位居第3位。

從銀行類型角度來看,國有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能力整體上優于區域性商業銀行。此外,恒生銀行在風險控制措施以及風險控制相關問卷方面表現優異,成為進入風險控制能力排名前二十的唯一一家外資銀行。

綜合理財能力:光大、農行、民生居前三甲

2013年度,理財能力綜合排名前10位的銀行依次是光大銀行、農業銀行、民生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交通銀行、華夏銀行、中國銀行以及南京銀行。其中,股份制商業銀行6家,國有銀行3家,城商行1家。

光大銀行在2013年度的分類指標測度中,各個單項能力排名均位居前15位。其中風險控制能力位居第1位,收益能力位居第8位,評估問卷得分位居第8位,發行能力、理財服務豐富性、信息披露規范性分列第11至15位,因此該行優秀的單項表現使得其位居綜合理財能力排行榜首位。

農業銀行在綜合理財能力排名中位居第二,主要得益于:該行信息披露規范性表現最優,特別是產品運行信息和到期收益信息的透明度強于眾多納入排名的銀行;其評估問卷得分位居第5位;此外,發行能力、收益能力、風險控制能力以及理財服務豐富性也都排在前15位之內。

民生銀行在收益能力、風險控制能力、信息披露規范性、評估問卷等四個方面均有上佳表現,分別位列各個單項排名前10位,促使該行在綜合理財能力排名中位居第三。

在納入排名的銀行中,2013年度理財能力綜合排名后10位的包括6家城商行以及4家農商行。其中,贛州銀行排名倒數第一,主要原因在于該行發行能力、理財服務豐富性以及信息披露規范性等三個單項表現均位居倒數十名之內,同時收益能力、風險控制能力也都位居中下游水平。洛陽銀行除了理財服務豐富性排名位居中上游水平,其余單項能力表現均較差,特別是發行能力和收益能力分列倒數第一和倒數第二,到期其綜合理財能力排名倒數第二。鄭州銀行綜合排名倒數第三,主要是因為該行各單項能力排名均位居下游水平,特別是信息披露規范性和發行能力表現較差,分列倒數第二和倒數第六。總的來說,綜合理財能力處于下游水平的銀行普遍在發行能力和信息披露規范性方面表現不佳,其中信息披露規范性方面通常這些銀行未對產品運行信息進行披露。

篇5

關鍵詞:商業銀行;個人理財;問題;對策

一、引言

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帶來的個人收入和民間資本的空前增加,人們面臨著如何處置閑置資產的問題,對資產管理的渠道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目前,個人理財業務已經成為國內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領域之一。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股票市場不景氣、房地產市場泡沫、存款利率下調、通貨膨脹等問題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調整投資方向,尋找穩健的投資渠道,以實現閑置資產的保值增值。與此同時,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以及監管的放松,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商業銀行、保險公司、信托公司之間的競爭壁壘被打破,資產管理行業競爭加劇。這些現象表明我國已經進入“大資管時代”。

對個人投資者而言,由于家庭、工作的影響,投入到理財計劃中的精力有限,難以充分掌握每個投資品種的信息,因此需要專業的理財機構為其制定投資計劃,投資。居民參與理財業務可以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規避通貨膨脹風險,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穩定生活預期。

對商業銀行而言,發展個人理財業務是銀行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必然要求。發展個人理財業務有助于商業銀行拓寬收入來源,緩解流動性過剩的資金壓力,提高化解風險的能力,進一步提升銀行形象。近些年,國內商業銀行都推出了帶有自己品牌的理財業務,但發展水平還不夠成熟。同時,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和互聯網金融的開放,國內商業銀行面臨的競爭壓力日益增大,尤其是高端客戶資源的爭奪。為留住優質的客戶資源,在個人理財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商業銀行、外資銀行、民營企業等企業紛紛推出各類理財產品,如花旗銀行推出的“貴賓理財”、招商銀行推出的“金葵花系列理財”、阿里巴巴發行的“余額寶”、騰訊推出的“微信理財通”等。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會擠占商業銀行個人理財市場的部分份額。但是,由于監管空間的不足,網絡理財的風險也不可忽視。

中國農業銀行作為境內較早推出個人理財服務的銀行之一,其理財業務發展情況是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一個縮影。與國內其他商業銀行一樣,農行一直重視本行理財業務發展,樹立品牌,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研究這些問題,有利于農行進一步拓展個人理財業務,從而在整個金融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因此,十分有必要對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進行深入的探討,提出未來發展的策略。

二、中國農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存在的問題

1.理財產品品種較少,同質化嚴重

理財品種的豐富性是吸引客戶的一個重要因素,會直接影響個人理財業務的未來發展前景。至2013年年末,中國農業銀行共發行個人理財產品40959億元,但是理財產品的設計與其他商業銀行類似,尚處于粗放式發展階段,產品大眾化、同質化現象明顯。目前農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整體技術含量較低,幾乎都是證券、基金、外匯、保險等投資產品的組合,缺乏創新產品,不能滿足消費者差異化的需要。

2.分業經營限制了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

我國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政策,這雖然可以保障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健運行和風險控制,但極大的限制了商業銀行業務的進一步拓展,也削弱了商業銀行在個人理財業務上的獲利能力。雖然自2012年以來,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監管有一定的漏洞,混業經營態勢有所顯現,但是由于銀行理財業務缺乏法律主體投資地位,在投資過程中仍舊需要依靠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計劃完成。

目前,中國農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實際操作過程多數是在理財產品推出之前,農行已經在市場上持有了理財資產,然后根據這種資產的預期收益情況來確定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最后再向客戶募集資金。這雖然有益于做好理財產品收益和期限的匹配,但實際上是農業銀行將收益讓渡給了客戶,理財產品的定價策略、投資組合范圍受到限制,影響了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

3.缺乏高素質的專業理財人員

個人理財業務是一項綜合性的金融服務,要求從業人員不僅掌握理財的專業知識,還需了解證券、保險、投資、衍生品、房地產等各方面的金融知識。作為業務與客戶之間的“橋梁”,從業人員所扮演的銷售兼顧問的角色舉足輕重,其素養不僅關系到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率,還會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決策。

目前,農行擁有16000余名國內金融理財師、2100余名國際金融理財師以及700余名理財管理師。但是,由于理財從業人員準入門檻較低,“重銷售輕金融”的情況比較普遍。理財一線人員缺乏服務意識和責任感,通常為了完成指標,許多理財經理在沒有充分揭示風險的情況下就與客戶簽訂理財協議。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個人理財業務的操作風險,同時也會制約商業銀行提供優質理財服務的能力。

4.風險控制能力較弱,個人理財業務潛在風險較大

由于個人理財業務起步較晚,中國農業銀行缺少專門的理財服務系統支持,尚未建立專業的客戶資料分析系統。這使得農行在提供理財服務時不能對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全面分析和監控,不利于理財業務的進一步開展。為了吸引客戶,農行為理財產品標注的了較高的預期收益率,保本型理財產品一旦不能達到預期收益率,農業銀行將會動用持有的現金頭寸去彌補損失,這會影響其流動性,加大運作風險。

在開展外幣理財產品時,其投資標的主要為外幣結構性存款、高等級債券、股指期貨、拆放境外同業等;而目前中國農業銀行對衍生產品的風險對沖手段還不夠完善,尚未形成健全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風險控制能力較弱。如農業銀行的“金鑰匙如意”系列理財產品,由于受到黃金價格下跌、外幣貶值等影響,沒有實現預期最高收益。

三、中國農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對策

1.細分市場,引導市場,創造市場需求

中國農業銀行有著豐富的網點資源,縣域資源作為農行獨特的市場定位是其保持競爭力的最大優勢。農行應強化客戶的投資理財意識,大力推廣“投資組合”理念,在留住高端客戶的同時積極發展中低端客戶,擴大目標客戶范圍。樹立“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以效益為目標”的信念,注重將客戶關系經營和個人理財業務有效結合,和客戶保持良好持久的信任關系,提升績優客戶的擁有率,促進理財業務與存貸款業務、銀行卡業務、網銀業務等不同業務捆綁銷售和聯動效應的實現,從而增加零售金融業務對農業銀行營業收入的貢獻度。

個人理財業務作為低風險的中間業務,對優化銀行資產結構、增加銀行利潤具有重要作用。農行應繼續發揚“金鑰匙”的理財品牌形象,通過準確的服務定位和文化內涵,贏得客戶的持久信任,從而提升農行理財業務的市場競爭力。

積極研發新型理財產品,變革業務創新模式,賦予真正貼近市場、了解客戶需求的基層從業者自主創新權限和空間,建立信息反饋機制。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多樣化的市場需求,研發團隊要積極推出富有農行特色、適應性強、反應迅速的新型理財產品。

2.加強金融機構間合作,共同促進理財市場的發展

隨著國外商業銀行的涌入和互聯網金融的開放,使得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面臨著空前激烈的市場競爭。同時,商業銀行還不能直接在銀行間市場以外的市場進行投資,國內理財市場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因此,商業銀行加強與其他金融機構的合作成為必然趨勢。

農業銀行在今后的發展中應加強與信托投資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期貨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外資銀行等合作,探索新的理財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理財服務和產品的層次。加強機構間的合作,可以共享高新網絡技術平臺,從而提高農行理財業務的熟練水平和服務質量,從而滿足市場需求,促進農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全面發展。

3.提高從業人員素養,強化理財團隊建設

農行應充分發掘理財人才,加強對理財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其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理財服務的能力。完善績效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科學考核理財人員的業績水平和服務情況,做到責、權、利相匹配,從而調動其工作的積極性。

個人理財業務的開展,不僅需要素質較高的理財經理,還需要能管理金融產品的管理人才和相關的計算機軟件開發人才。農行應建立一個市場信息共享的平臺,有利于理財人員及時獲取市場信息,在分析市場走勢的基礎上為客戶進行投資分析。加強理財團隊建設,發揮已有理財人員的優勢,擴大人才儲備,從而提高農行個人理財業務的整體水平。

4.建立健全理財業務風險管理體系

個人理財業務有其天然的不確定性,如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建立并完善理財業務市場風險管理制度和管理體系至關重要。農行須建立包括個人客戶信息、個人客戶資信評級、個人客戶信用風險管理在內的系統,降低風險,實現動態金融服務。

同時,農行在研發、銷售和管理理財計劃時,應對其成本收益、風險控制、內部價格轉移能力等方面進行測試,評估其可能出現的結果,制定相應的風險處置和應急預案。在未來的理財資金投向上應更多的投向債券等標準化資產;在理財資金的運作上應走向透明化,降低潛在風險。堅持穩健創新的風險偏好,完善風險組織體系和管理工具,不斷提升風險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把理財業務風險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王小丹.中國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模式探討[J].財經界(學術版), 2011(10).

[2]劉哲.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趨勢研究[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8(19).

[3]殷劍峰.中國理財產品市場發展與評價[M].北京市: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07).

篇6

1、郵政銀行是全國網點最多的銀行之一,保險理財產品也是銀行創收的主要方式之一,而郵政銀行每年的保險代銷非常大。

2、銀行代銷保險理財產品是非常可靠的,銀行會選擇理財產品時對其進行風險控制,低收益保險理財產品本身是不會投高風險項目。

3、郵政儲蓄銀行代銷保險理財產品可靠性不錯,但收益率大多數不如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建議朋友們可以分開買保險和銀行理財,收益會更好。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關鍵詞:理財產品;風險;商業銀行

2011年4月,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將中國長期本幣發行人違約評級展望從穩定降至負面,長期本幣發行人違約評級被確認為AA一級。這并非是國際市場第一次高調唱空中國銀行業,但本次惠譽提出的“銀行表外或非正式信貸渠道的快速增長”所帶來的風險敞口值得我們引起重視。

根據惠譽的報告數據,自2008年底以來,有5.6萬億元人民幣的貸款和貼現票據被轉移到銀行的貸款組合之外。而銀行各類表外理財產品則是這5.6萬億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源自資金緊張及中間業務發展的雙重壓力,2008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蓬勃發展。2010年發行的理財產品規模約7.05萬億元,而2011年上半年就已上升到8.51萬億元,超過了去年全年水平。相較于理財產品規模的急速擴張,與之相匹配的監管體系卻尚未成熟,導致風險敞口不斷擴大。本文將從銀行角度出發探討理財產品存在的風險。

一、理財產品的分類及投資方向

在了解理財業務風險之前,首先了解一下各類理財產品的實質。銀監會出臺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對于“個人理財業務”的界定是,“商業銀行為個人客戶提供的財務分析、財務規劃、投資顧問、資產管理等專業化服務活動”。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按照管理運作方式的不同,分為理財顧問服務和綜合理財服務。本文所指的“理財產品”,主要指綜合理財服務。

根據本金與收益是否保證,我們通常將銀行理財產品分為保本固定收益產品、保本浮動收益產品與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三類。按照是否列示在資產負債表內分為表內產品與表外產品。一般來說列于資產負債表內的理財產品已經按規定進行撥備,風險敞口相對可控。

保本固定收益類產品主要投資方向為收益相對穩定的債券、票據或利率拆借等市場。客戶將資金投放于銀行的資金池,銀行專業人員利用短期賺取差價的形式為客戶提供更高的收益率。但保本固定收益類產品由于銀行承擔了在二級市場交易的利率風險及違約風險等,因此銀行大多擁有單方面的提前終止權。

保本浮動收益產品大多投資于國際金融市場或商品市場,例如諸多結構性理財掛鉤產品多屬于保本浮動收益。銀行與客戶約定當標的價格達到一定要求時可以獲得一定的收益。在這一過程中,銀行由富有經驗的資金交易員運用理財產品募集的資金在市場上博弈,以期達到最好的收益。

以上兩類產品,由于銀行本質上作為交易一方,承擔損失,列為表內負債。

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是近年來迅速發展壯大的一類,其最大的優勢在于較高的預期收益率。此類產品的投資方向較前兩種擴大許多,廣泛投資于基金、股市、QDII、信托、公司債、部分信貸類資產等。尤其是銀期合作的信托產品,由于預期年收益率一般可達到8%-10%,受到了市場熱捧。而正是這類風險高,又以代客理財的名義列于表外的理財產品造成了日益擴大的風險敞口。

二、理財產品存在的風險

從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向我們可以發現,保本類理財產品投資對象相對波動較小,其主要風險包括因市場利率波動導致投資標的(債券、票據)等未能達到逾期收益造成的違約風險。由于該類產品納入表內,計提撥備,使其風險敞口得到有效控制。同時,部分產品銀行還具備提前終止權的雙重保險。

相對的,表外理財產品的風險則更難控制。

1.部分表外理財產品投資標的(如證券市場、大宗商品市場)價格波動大,標的物本身的投資風險高,增加了理財產品的違約風險。數據顯示今年1-8月,共有18款產品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其中一款甚至為負收益。

在追求預期高收益的形勢下,各類藝術品信托、房地產投資信托(REITS)基金、紅酒理財、普洱茶理財等產品紛紛涌現,投資標的正在向高風險延生。

2.信托類、信貸類表外理財產品因其本身具備融資性質,一旦發生融資方無力償還,極大可能將由銀行承擔后果。

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是表外理財的起源。其操作手法是銀行將自身的貸款資產打包并標準化,以原有貸款利息收入為基礎扣除一定的發行費用后,作為投資者的投資收益。這種方式讓銀行能夠不斷釋放信貸額度,同時吸收存款。以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為基礎,后期衍生出了銀信合作的信托理財產品。信托公司將企業所需貸款的項目“打包”處理成理財產品,由銀行主導設計后發行,向投資者籌集資金。

在銀信合作中,往往會發生銀行為信托投資公司借款等提供擔保或者承諾回購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一旦融資項目出現問題,銀行就要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從理財產品的銷售方轉為信托貸款的保證人,承受貸款保證的風險。

3.表外產品不計入資產負債表,不按要求計提撥備,一旦發生損失,銀行需動用應急資金支付,無可沖減的資金。

事實上,無論是違約風險或者信用風險,經濟損失是可估量的,更嚴重的后果是影響到客戶對銀行的信賴感,從而衍生為一場聲譽風險。

除卻表外理財對于銀行內部監管的風險,龐大的資金游離于監管體系之外是更大的系統性風險。以銀信產品為例,表內的資產、負債通過銷售理財產品的方式轉至表外,銀行體系內實際放出的10萬億信貸資金,最終體現在表內的可能僅有7萬億。這使得政府的宏觀貨幣政策難以有效實行。

另一方面,從近幾個月的情況來看,各家銀行正不計成本的提高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使得理財產品市場升溫明顯。其背后的推手是日趨緊張的流動性資金。央行從去年起多次上調利率及存款準備金率,使得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達到了21%的歷史高位,甚至將保證金存款納入上繳范圍,進一步加劇了銀行的資金緊張。銀行為爭取更多的存款,不得不犧牲銀行收益來提高客戶預期收益率,而高昂的資金成本必將轉嫁至貸款等其他方面,其結果可能不利于銀監局收緊銀根,遏制通脹的本意。

三、加強理財產品監管,逐步縮小風險敞口

考慮到表外理財的風險敞口,銀監會從銀信產品入手,分別于2010年8月下發《關于規范銀信理財合作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2011年1月下發《進一步規范銀信理財合作業務通知》,規范銀信理財業務,以期控制風險。

在今年1月下發的通知中,銀監會明確要求商業銀行在兩年內將銀信理財涉及的表外資產轉入表內,并按照150%的撥備覆蓋率計提撥備,同時大型銀行應按照11.5%、中小銀行按照10%的資本充足率要求計提資本。對設計為開放式的非上市公司股權投資類、融資類或含融資類業務的銀行理財產品和信托公司信托產品,商業銀行和信托公司停止接受新的資金申購,并妥善處理后續事宜。

但在實際操作中,為規避此項要求,部分銀行采用資金池的方式運用理財資金。根據《中國經營網》披露,部分銀行將信托貸款與其他投資標的組合,形成組合產品,而不作為單純的銀信合作產品,不轉入表內。其風險仍然未得到有效控制。此外,銀行開始積極開發委托貸款類理財產品,取代銀信合作,繼續“曲線放貸”。這需要銀監局出臺更多的規范性文件,杜絕“球”,進一步規范表外理財業務市場,降低風險敞口。

同時商業銀行應充分認識到理財產品的內在風險,完善內部風險控制機制,將表外理財產品的風險進一步量化并納入風控口徑。銀行決策層不應將目光僅僅集中在攬儲上,控制風險是銀行的基石,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更穩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關于規范銀信理財合作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銀監會

篇8

【關鍵詞】 商業銀行 個人理財業務 風險管理

自2004年11月光大銀行推出“陽光理財計劃”開創國內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先河以來,我國銀行理財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經經歷了8年的發展歷程。特別是2006年以來,隨著客戶理財服務需求的日益旺盛,銀行理財市場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的態勢。隨著金融市場對于個人理財產品需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金融產品結構的日益復雜。如何才能實現人民資產的保值增值,降低金融理財產品的相關風險,是銀行亟待解決的問題。

1. 個人理財業務的含義及特征

1.1個人理財業務的含義

2005年9月,為了對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進行規范,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頒布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哲行辦法》,其中將個人理財業務定義為“商業銀行為個人客戶提供的財務分析、財務規劃、投資顧問、資產管理等專業化服務活動”,對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做了明確界定。

1.2個人理財業務的特征

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具有以下3個特點:

1.2.1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主要針對客群為特定的中端及高端客戶。在一般情況下,我國商業銀行對客戶首次購買理財產品的起點金額作了明確的規定,例如,該起點金額可能為5萬元、100萬元等。有些商業銀行,除規定客戶首次購買的起點金額外,還要求其在該銀行擁有一定數量的存款或資產并附相應的財力證明。

1.2.2從設計到運作的各個環節,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都具有明顯的專業化特征。在理財產品的設計環節,商業銀行有按照產品市場需求進行創新的專業研發團隊;在理財產品的推廣環節,商業銀行有擁有CFA、 CFP、 AFP、 RFP等理財師資格的頂尖專業人員進行答疑和解惑;在理財產品的運作環節,商業銀行通過專家型團隊來達到理財產品的專業化管理。

1.2.3作為一種根據市場需求創造的金融產品,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具有多樣化特征。商業銀行的研發團隊在創造某種個人理財產品時,一般會根據經濟環境變化、客戶風險及投資領域偏好等做出判斷,并據此設計和推出不同的理財產品。例如若經濟環境較為低迷,則商業銀行主要設計預期收益率較低、期限較短、投資風險也較低的理財產品;若客戶的風險及投資領域偏好保守,則商業銀行主要設計保證收益類、保本收益類及貨幣市場類等理財產品。

2. 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主要面臨的主要風險

2.1市場風險

所謂市場風險,指的是由于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商品價格等各類市場價格的變動,致使相關標的物的價值遭受潛在損失的不確定性。由此可見,市場風險主要包括有利率風險、匯率風險、股票價格變動風險、商品價格風險等。由于我國商業銀行所發行的理財產品主要與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商品價格要素等緊密聯系,因而市場各種價格要素的變化直接影響了產品收益的高低。對于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風險控制而言,其理財產品所面臨的市場風險是商業銀行需要考慮的主要風險之一。

2.2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受銀行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響。內部因素是由于銀行內部管理系統、人員、程序、系統的不完善或失誤造成,外部因素是由于與法律相悖、缺失信譽和一些其他影響操作風險的銀行外部因素。如按照個人理財產品的理念,銀行應根據不同客戶的具體情況設計資產組合。但實際中,在營銷網點從事理財產品銷售的“理財規劃師”多由一線員工擔任。營銷人員缺乏專業的理財知識和對理財產品的充分認識,而且在銀行業務指標的壓力下,很多營銷人員首先想到的是推銷自己的產品。理財產品不能真正實現投資者的目標。這些操作的不規范導致了大量的消費者投訴。

2.3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又被稱為違約風險,指的是由于交易對手沒有按照合同約定履行相關的義務,從而使得另一方遭受經濟損失的不確定性。在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中,如果其理財產品或計劃包含的交易工具涉及到信用風險,則個人理財業務也面臨著對應的信用風險。一般而言,在上述情況下,只要沒有發生信用違約事件,那么銀行理財產品就可以獲得預期收益。

2.4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是資產能否低成本的轉換成現金的能力,理財產品的流動性風險是由資產變現的難易程度決定。銀行理財產品的流動性風險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首先,我國目前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不能提前贖回或終止,即使可以也需要繳納巨額違約金。一旦理財產品不能提前贖回或終止,客戶資產的流動性就會受到限制,流動性風險是銀行理財產品面臨的比較突出的風險。其次,影響理財產品流動性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理財產品在經營管理期間能否質押。

3. 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風險管理

根據銀行理財產品存在的風險,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在開發設計環節做好相關準備。由于理財業務通常都是一個產品組合或投資組合的開發過程,商業銀行應制定新產品、新業務的開發設計管理規定,事前評估和管理理財業務的風險。商業銀行在開發設計新業務、新產品時,應當先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根據銀行的發展戰略制定業務創新活動規劃,制定責任清晰、職責明確的新產品設計開發程序,要綜合考慮業務創新活動對系統資源、專業人才和業務支撐能力的要求,避免“一哄而上”。

二是在投資顧問環節了解客戶需求,做好風險揭示。要按照“了解你的客戶”的要求,客觀評估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意向,提供符合客戶利益的投資顧問服務,并充分揭示風險。

三是在營銷環節合規營銷,防止錯誤銷售和不當銷售。商業銀行要自覺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不能為了短期的局部利益,采取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損害市場的持續發展。

四是投資操作環節,要嚴格控制操作風險。按照客戶的指示或合同的約定進行投資和資產管理活動。

五是后續服務環節。要保持文件和數據記錄的完整性與可靠性充分披露相關信息。

六是商業銀行要能夠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識別、評估、監測和控制新業務的風險,完善有關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在建設風險管理體系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風險管理系統的實用性。商業銀行應當在積極借鑒和吸收國外優秀風險管理體系內在思想和基本原則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實事求是地探索創新業務風險管理規律,尤其在成本核算、產品定價、風險識別和監控方面,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管理制度和措施。

參考文獻:

[1] 陳睿,金紅衛.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風險分析[J].企業導報.2009.05.

[2] 李衛群.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控制探析[J].經營管理者.2011.04.

篇9

什么是信托理財

簡單的說,信托是一種特殊的財產管理制度和法律行為,同時又是一種金融制度,信托與銀行、保險、證券一起構成了現代金融體系。什么是信托理財?信托理財是一種財產管理制度,它的核心內容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財”。信托產品根據信托投資收益的確定程度劃分為固定收益類信托、浮動收益類信托、固定+浮動收益類信托。根據委托人的數量劃分,分為單一信托和集合信托。單一資金信托,是信托公司接受單個委托人的資金委托,依據委托人確定的管理方式,或由信托公司代為確定的管理方式,單獨管理和運用貨幣資金的信托。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是由信托公司擔任受托人,按照委托人意愿,為受益人的利益,將兩個以上(含兩個)委托人交付的資金進行集中管理、運用或處分的資金信托業務活動。除人數外,單一信托的和集合信托的最大區別是委托人的地位。集合信托是典型的信托公司設計創制的產品,信托公司起著主導作用,而單一信托的資金運用方式和對象等在許多情況下都更多地體現了委托人的意愿。

信托理財產品銷售渠道

目前市場可以銷售信托產品的主要渠道為:銀行、信托公司和第三方理財機構。

實物商品的終端銷售價和實際成本相差很大,各級批發銷售商等要從中“抽水”,但信托產品作為不同于實體商品的一種金融產品,中間環節的多少并不意味著費用增加。以一款普通房地產信托產品為例,若發行方的融資成本為20%,給予投資者收益一般在10%至12%,其中9%左右的空間作為信托報酬和渠道費用。同一款產品,通過任何一個渠道,給予投資者的收益和風險都是一樣的,只存在對“9%”進行分成多寡的區別。因此在信托公司買信托產品,客戶的收益率并非會比在銀行買信托理財產品高多少,而且還需要挑選信托公司。目前中國的信托公司有68家,分為A類和B類,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在篩選信托公司及信托理財產品的過程中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并且應具備較專業的能力。因此,在信托公司買信托產品,客戶的收益率可能比在銀行購買信托產品略高,比較適合時間充裕的專業投資者。

第三方理財機構正逐漸成為信托代銷的重要渠道。一般來說,第三方理財機構能夠代銷幾乎所有信托公司的產品,產品選擇面較廣,而且一般第三方理財機構會非常重視客戶的二次銷售,所以理論上,第三方理財機構可以站在比較中立的角度幫客戶選擇合適產品。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三方公司專業度不是很強,銷售人員為了個人收入會以信托的名義推薦一些有些合伙項目,而且標榜收益更高,這是比較有風險的,識別產品是有限合伙還是信托產品,只要看產品名稱里有沒有信托字樣即可。

相比第三方理財機構,信托公司更看重銀行的渠道,銀行仍然是信托銷售的最主要渠道。目前信托業8萬多億元的管理資產規模中,多數是與銀行簽訂的單一信托。銀行在與信托公司簽訂單一信托合同之后,再將信托拆分,以理財產品的方式出售給銀行理財客戶。這就是銀信合作產品的最終歸宿。銀行所獲取的信托項目原則上是優于第三方理財公司,同時,銀行對信托產品的風控要求更嚴,相對風險較小,但在信托產品收益率方面沒有太大競爭優勢。目前,大多銀行審批信托產品往往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原因在于多層審批制。銀行對于信托項目的第一還款來源、質押\抵押物、擔保措施等要求更嚴。另外,銀行渠道最大的優勢在于銀行的品牌價值,銀行最看重的是品牌價值,最擔心的聲譽風險。因此,從某種意義而言,銀行更愿意用資金來挽回聲譽風險。

信托理財產品

與其他理財產品有何不同

通過上面的表格,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信托理財產品與其他理財產品的不同。

信托理財產品的收益為什么可能高于其他理財產品?

首先,與銀行的無風險存款利率及國債相比,信托產品收益率不受限制。融資類信托計劃在發放貸款時,無需參照人民銀行制定的基準利率上下浮動限制,可以在不高于基準利率4倍的范圍內靈活設定利率水平,這意味著信托產品收益更接近真實市場利率水平。

其次,信托公司作為境內唯一可以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實業領域進行投資的金融機構,可以通過貸款、股權、權益、購買債券等進行投資運作,其中一些投資市場是普通投資者不能進入的。跨市場套利機會的存在也是信托重要的高收益來源。

信托理財產品的風險控制

相信無論何種投資,人們最關注的還是風險問題。信托根據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風險控制措施,主要有:抵押、質押、擔保和結構化設計等 。有的產品只采用一種風控措施,有的產品同時采用多種風控措施。

抵押或質押:融資方將其動產或不動產(房產、股權等)抵押或質押給信托公司,若融資方無法按期支付信托產品的本金及收益,信托公司可以拍賣抵押或質押物,以保障投資人的利益;

擔保:對于沒有抵押(或質押)或者抵押率比較高的,信托公司往往會要求融資方對信托財產提供相應的擔保。比如,擔保公司擔保、第三方擔保(融資方的母公司或關聯公司)、公司法人無限連帶擔保等;

結構化設計:所謂結構化設計就是將信托收益權進行分層配置,購買優先級的投資者享有優先收益權,購買次級和劣后級的投資者享有劣后收益權。在固定收益類信托理財產品中,劣后級投資一般由融資方投資,信托期滿后,投資收益在優先保證優先級受益人本金、預期收益及相關費用后的余額全部歸劣后級受益人;若出現投資風險,也先由劣后級投資者承擔。以房地產信托為例:房地產信托貸款,風險控制措施一般為土地或現房抵押,保證擔保;房地產股權投資,風險控制措施一般為信托持股,股權質押,派駐人員,監控資金,回購安排等。

信托理財產品的選擇

挑選信托要看清以下四點:

第一,要選擇信譽好的信托公司的產品。投資者要認真考量信托公司的誠信度、資金實力、資產狀況、歷史業績和人員素質等各方面因素,從而決定某信托公司發行的信托產品是否值得購買。現在信托公司,有央企系、銀行系、地方政府系、上市公司系等等,大型央企控股的“中”字號信托公司由于股東背景實力強,所以相對穩妥一些。同時,各家信托公司風格不一樣,有的比較激進,擅長房地產項目,有的則傾向于票據等穩妥項目,理財風格有所不同,業內經常一些信托公司的評級排行,可以作為參考。

第二,要預估信托產品的盈利前景。目前市場上的信托產品大多已在事先確定了信托資金的投向,因此投資者可以透過信托資金所投資項目的行業、現金流的穩定程度、未來一定時期的市場狀況等因素對項目的成功率加以預測,進而預估信托產品的盈利前景。

篇10

點評人:太雷

2009年10月澳聯儲率先宣布加息,并且自12月份以來連續三次加息,帶動了市場對于全球各央行加息預期的逐漸高漲,更值得關注的是隨著通脹預期進一步加強,各央行的貨幣政策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對于銀行理財產品來說,一旦加息,勢必會使產品收益率上升,而只要存在加息的預期,產品收益率也會受到相應影響。對于大眾投資者而言,不同的幣種、不同的期限以及不同的掛鉤資產均會對產品的未來收益產生影響。

首先,縱觀外幣理財產品投資幣種與掛鉤資產的關系。投資幣種為澳元的結構化理財產品,掛鉤資產多以大宗商品為主,如能源類的石油、農產品類的大豆、基本金屬類的銅以及商品價格指數等;而投資幣種為美元的結構化理財產品,掛鉤資產則多為貴金屬,如2009年一度火爆的黃金。因此,投資者不應該盲目的去投資外幣產品,而是要立足于自身的風險偏好,結合資產配置的需求,來追逐市場的熱點。

其次,外幣理財產品投資期限的選擇。2009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期限以短期化為主要特征。對于外幣理財產品而言,結構化產品期限較長,一般在12個月;而普通類產品則投資期限較短,一般在3-6個月。導致投資期限短期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加息預期,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根據發行時的基準利率確定,而不會隨著基準利率的提高而提高。因此,投資者應選擇一些期限適中,具有較高流動性的產品,以應對實質性加息所帶來的利率風險。

看排行榜買產品行嗎:2009年過去了,近期機構推出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年度排名,像恒生銀行、光大銀行、招商銀行等都名列前茅,請問,今年我選擇排名靠前的銀行買理財產品,是否收益更有保障?

點評人:王伯英

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是多重因素合力的結果,不僅取決于產品的投資方向或掛鉤標的,也取決于產品的結構設計、期限跨度和進場時機等。而這些因素歸根結底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產品研發機構的資產管理能力、風險控制能力以及對金融市場的判斷和把握。因此選擇到期收益排名靠前的銀行夠買理財產品有一定的根據,但投資者還需要明確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銀行理財產品的個性化差異較大,收益年度排名一般綜合發行機構所發產品的平均到期收益得到,有時會存在某款產品收益比較極端的情況,比如產品收益為30%或者-40%,此時會過度拉高或拖低收益排名,從而扭曲發行機構的真實水平。

其二,發行機構的理財產品通常分為幾個系列,每個系列品牌由于結構類型(是否嵌入衍生結構)、投資方向或者設計結構(比如是保本還是非保本)的差異,收益和風險水平迥然不同,因此相同發行機構的不同品牌應差別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