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推廣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0 03:23: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科技推廣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科技推廣

基層農業科技推廣探究

摘要:中國是農業大國,一直以來非常重視發展農業,農業科技推廣尤其是基層農業科技推廣則是解決實際生產力問題的關鍵,是科教興農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鑒于基層農業科技推廣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探究其針對性策略,提高基層農業科技推廣效果。

關鍵詞:農業科技;基層推廣;不足與策略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對農產品品質提出越來越嚴格的要求,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農業生產中的成本增加、質量安全與環境等壓力不斷增大,思考基層農業科技推廣的不足,找出應對策略,對增加農業科技含量、提高基層農業科技推廣水平、進一步完善農業科技體系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基層農業科技推廣的不足

從當下的情況看,盡管基層農業科技推廣在農業發展中做出較大貢獻,但依舊存在不足之處,不利于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基層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與農業科技推廣不配套,導致基層農業科技推廣條件不佳,并且農業發展基本沿用舊的推廣方式,保持小農經濟模式,不利于提高收益。第二,基層缺少科技示范戶,科技推廣缺乏輻射作用,使得成果轉化率較低,很多實用的、先進的科技停留在成果鑒定和驗收階段,不能在農業生產實踐中推廣。第三,基層推廣隊伍的整體素質水平不高,忽視更新知識,也缺乏對先進技術的應用,導致基層農業科技推廣缺乏人才保障。

2基層農業科技推廣的策略建議

查看全文

畜牧科技推廣的現狀及策略

1畜牧業發展特點

1.1規模養殖比重越來越大

以母豬為例,2012年12月份,黃陂區能繁母豬為4.9萬頭,其中,散養不足1萬頭,比例為3.9∶1。規模養殖戶對于科技服務較之散養戶提出了更高要求。

1.2養殖戶的養殖水平和政策水平不斷提高

經過多年市場風雨的不斷洗禮和綠證培訓、陽光培訓等多項培訓,多數養殖戶越來越注重養殖政策和科技投入,從各種渠道來增加自己的養殖信息量,素質明顯增強。

1.3畜牧產業化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查看全文

農業科技推廣現狀與對策

摘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了提高我國農作物產量,必須加強農業科技的推廣。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農業完成了從原始耕作到人性化管理的飛躍與進步,如何順應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要求,實現勞動力的實質性轉換,成為當前農業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將以蘆溪縣為例,闡述農業科技推廣的發展思路及對策。

關鍵詞:蘆溪縣;農業;科技

蘆溪縣位于江西省西部,總面積1251.0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約1.64萬公頃,約占總面積的6%,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但由于地處丘陵地帶,土壤貧乏,務農人口少,因此并不是農業大縣。接下來筆者將對蘆溪縣現階段農業科技推廣工作進行分析。

1蘆溪縣農業科技推廣現狀

1.1主要成就。2011年以來,我縣全年完成糧食總產量12.1萬噸,且每年呈上漲趨勢,完成糧食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建設,能繁母豬補貼到位率100%,保險覆蓋率90%以上,100%完成水稻、油菜良種補貼資金面積核實及發放等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從未出現因強農惠農政策補貼資金不到位而出現的上訪情況。陽光工程、沼氣建設等配套資金落實完畢,在基層農業科技推廣及合作社的建立上都有了巨大的進步[1]。1.2存在問題。我縣山地面積占到83.1%,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6.5%,森林覆蓋面積廣,因此農業機械化發展程度不高。

2發展思路及對策

查看全文

水利局科技推廣計劃

為進一步促進水利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廣,支持先進適用技術(產品)在我縣水利建設管理各領域中的應用,圍繞科技興水戰略,結合我縣2011年水利建設項目實際,特制定以下實施計劃:

一、水利科技推廣項目

1、山區雨洪集蓄灌區:庫(塘壩)渠相連、渠(管)池相通、田間蓄水、管網配套、形成灌區。擬建郭家壩2萬畝柑桔和茅坪2萬畝茶葉雨洪集蓄灌區,建成具有山區特色有效利用雨洪資源的灌區。

2、微潤灌溉:為解決長期以來田間水池至農作物使用管灌的方式,大力推廣國家“863”科技推廣項目“微潤灌溉”技術,實施500畝柑桔和1500畝茶葉微潤灌溉。

3、生物慢濾:該技術在2008年以來我縣主要運用于小型集中水廠建設,效果明顯,水質達標達96%以上。2011年主要探索和試驗:一是“千噸萬人”水廠的生物慢濾水處理技術試驗,擬在茅坪鎮九里建設日處理能力一千噸的生物慢濾水廠。試驗成功后將在城鎮有推廣的廣闊前景。二是推廣單戶生物慢濾技術,“一管一池一罐”模式,在有水源的地方進行“先濾后蓄”,在沒有水源的地方進行“先蓄后濾”,擬推廣1000戶。

4、渠道防滲:采用抗冰凍新材料替代混凝土進行渠道防滲,在我縣海拔800米以上地區試驗。

查看全文

墾區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研究

摘要:黑龍江墾區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是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糧食戰略后備基地,墾區農業科技推廣以滿足墾區農業生產科技需求為出發點,為推進墾區現代化大農業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墾區農業科技推廣的重點是支持綠色高效種植技術、畜牧養殖及糞污處理綜合技術、智能化農機裝備和信息化技術等。今后,墾區應發揮體制優勢和人才優勢等,在推進機構建設、加強隊伍建設、培育示范主體、重視技術研發、創新信息體系、完善服務機制等方面采取措施,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充分發揮科技排頭兵的作用。

關鍵詞:農業科技;推廣;黑龍江墾區

黑龍江墾區地處東北亞經濟區位中心,位于我國東北部小興安嶺山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區,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是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糧食戰略后備基地。黑龍江墾區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8.2%,科技成果轉化率達82%,居世界領先水平。黑龍江墾區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深入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以滿足墾區農業生產科技需求為出發點,緊密圍繞墾區當前及未來農業生產領域亟需解決的難題,充分發揮墾區科技排頭兵和助推器的作用,提高了墾區農業科技競爭力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推進墾區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

1墾區農業科技推廣的重要作用

農業科技推廣的主要作用,就是在農業科技成果和現實生產力之間建立起橋梁和紐帶。實現新時期北大荒現代化大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最根本要靠科技,農業科技對北大荒變成北大倉,貢獻巨大,功不可沒[1]。2018年,黑龍江墾區承擔國家、省科研項目87個課題,組織實施總局重要科研項目71個課題,組織驗收、鑒定總局重點科研項目80項,審定農作物新品種32個,授權專利120件,實現科技轉化為成果并形成規模化是農業科技推廣的重要任務。農業科技推廣促進了墾區農業由數量增長型轉型為質量增長型,由粗放經營轉變為集約生產,對于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產品質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墾區持續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效能,加大新技術、新品種的試驗示范與集成推廣力度,通過示范輻射帶動作用,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墾區現代化大農業持續深度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

2墾區農業科技推廣重點

查看全文

農業科技推廣情況調查與思考

去年以來,我市提出了發展都市農業的新定位。發展都市農業,首先要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充分發揮農業科技人員的作用,加快農業新科技的推廣和應用。針對當前我市科技推廣情況,我辦組織了深入調研。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一、基本情況

我市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相對健全,有家市級農口部門承擔農業科技推廣職能,即農業局、林業局、水務局、畜牧局、農機局、蔬菜局、農廣校。根據我市年出臺的革意見,鄉鎮街道農技站、林業站、水利站、農廣校等個涉農事業單位合并,設立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具體承擔以前各站擔負的農業事業發展和科技推廣任務;鄉鎮農機管理站、獸醫站則改為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截止目前,我市現有在編農業科技人員第一學歷中專以上或具有中級以上農業系列職稱的人,其中在市直農口局機關包括農、林、水、牧、機、菜、農廣校個單位及其直屬單位工作的人,在鄉鎮街道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農機管理站、獸醫站及其它單位工作的人其中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人,分別占%和%。農業科技人員中第一學歷為中專的占,大專學歷的占%,本科學歷的占%;具有高級職稱的占%。現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人員中,在編不在崗的人。近年來,廣大農技推廣服務人員緊緊圍繞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實現農業產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加大了農業科技推廣力度,提高了農業科技水平。

一是科技人員到一線服務邁出了新步伐。連續三年開展了“農業科技創新年”、“農業科技推廣年”等活動。借鑒“病人選醫生”的方式,在電視和報紙上將具有中級及以上職稱的農技人員的姓名、專業特長、聯系方式等介紹給農民,促進了農民與科技人員的對接。圍繞都市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成立了專家課題組,分別選定課題,定攻關內容,定人員,定經費,定考核獎懲。中級以上職稱科技人員到鄉鎮、到村、到項目開展技術服務。今年春季,結合科技入戶工程的實施,市農業局派出名科技人員與個村的戶結成科技幫扶對子,為探索建立農業科技人員與服務對象的長效聯接機制積累了一定經驗。

二是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創新了科技服務方式。在開通“農業”熱線的基礎上,依托農村會計集中記賬中心網絡系統,新建了農業信息中心,更新了農村網站,與中國農業信息網、山東農業信息網鏈接,并借助市、鄉、鎮、村三級為民服務網絡,及時了解、掌握、解決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提供市場銷售信息等服務,成為加快農業科技推廣、信息交流和農產品流通的重要平臺。

三是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應用實現新突破。近年來,與山東農科院、農業大學等農業科研院所密切合作,每年組織實施多項農業科技推廣項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去年,在章丘大蔥主產區引進推廣了頻振燈殺蟲新技術,不僅每畝降低成本元,而且為大蔥的無公害生產創造了條件。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技術,面積達到萬畝,有個農作物品種被認證為“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大力推進農作物良種化,薄皮核桃、早熟蘋果、花菇、白硬冬小麥、黃顙魚、五彩棉等多個新品種被成功引進,人工授精、農田保護性耕作等其他實用新技術得到有效推廣,種養效益進一步提高。全市農業科技推廣初步形成了“服務到村到項目,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新格局。

查看全文

農業科技推廣問題研究

1農科類高職院校農業科技推廣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農科類高職院校在農業科技科研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學科門類設置比較全面,師資力量雄厚,發展歷史悠久,科研基礎和科研能力比較強,但高校畢竟是專門的科研機構,直接面向農村和農民的機會較少,因此,很多農業科技成果僅僅是實驗室里的實驗成果或者試驗田的成果,農民田間很少使用先進的技術,這就很難轉化為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造成提高農業生產力的效果不佳。農科高職類院校農業推廣力度不足已成為影響農業科技成果應用的重要問題。協同創新和產學研結合是農科類高職院校發展的特色,相對于本科院校還存在一定劣勢。農科類本科高校社會認可度較高,在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和協同創新方面比農科類高職院校占優勢,這就導致很多企業與附近的本科高校合作,企業和本科高校聯合培養人才,在人才招聘方面也會向本科高校傾斜。農業科技推廣離不開政策的支持,農科類高校的科技成果和培養的農科類人才需要有政策支持,才能順利走向基層。基層農村工作環境相對于城市的工作環境和實驗室的科研條件不在同一水平,農村條件艱苦,科研條件落后,很多高職類畢業生都不愿意去農村一線工作,沒有合適的激勵和獎勵機制,缺乏到農村推廣農業科技的動力。

2農科類高職院校農業科技推廣現存問題的解決對策

2.1強化農業科技推廣力度。建議農科類專家走出實驗室,走出試驗田,走向農村,走向田間,指導農民科技種田、科學施肥。讓農民朋友看到科學種田的益處,認識到科技興農的重要性,只有取得良好的效果,才會提高科技種田的積極性,才能讓更多的農民接受科技種田。同時,當地政府要配合農科類高職院校做好前期宣傳工作,通過“鄉村通”“鄉村廣播站”和宣傳彩頁等多種形式做好宣傳工作,并對后期農作物的生長和收成進行跟蹤報道[1]。2.2強化高職類院校的協同創新能力建設。第一,農科類高職院校可以與農科類本科院校和農科類研究所進行深入交流合作。與此同時,還可以協同地方之間學校、研究機構及不同單位之間的校外資源的整合,共同促進協同創新發展,摸索出一套多樣化的模式。打造出一個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核心,以相關的產業和產品為突出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從而推動整個地方專業化、規模化、社會化、標準化發展的生產模式,共同提升科技服務能力、創新能力。將自己的教師定期輸送到科研院所和高校進行培訓,也可以通過鼓勵本校教師在職讀研的方式,來提高師資的綜合素質。第二,農科類高職院校要積極走出去,跟企業進行洽談,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高職院校可以每年為企業定向培養和輸送農科類技術人才,為農科類企業提供智力支持。同時,農科類企業也可以定期輸送企業的技師到高校講學,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形成人才雙向流動的機制。2.3強化對高職類院校農業科技推廣的政策支持力度。第一,在教師團隊建設方面,應重視對工作人員積極性的培養。可以把現有的工作人員按照教學目標分為科研人員、教學人員、推廣人員等。對于各類專職的或者兼職的工作者要有所區別。改變以往的以科研、課題為導向的績效考核體系,可以從薪資水平、崗位晉升晉級、津貼等多個維度出發,制訂一套滿足現有需求的激勵機制。同時,可以出臺一些政策文件,從制度上保障科教人員的權益,從而提高大家的工作熱情。也可以從制度上保障相關推廣人員的地位,將其與服務科研的教師團隊給予同等對待,指引和激勵科研人員走進農村,走進企業生產一線。第二,出臺相應的政策激勵機制,鼓勵高職類農科人才走向基層。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意識和擇業觀。嘗試打造一批批學習農業、喜愛農業和愿意發展農業的建設者。比如,在日常的課程學習、論壇講座中,通過一些出名的在農業方面有突出成績的專家、企業家等,分享他們的真實經歷和成功經驗,讓同學真真切切感受到從事農業的成就感和價值。也可以利用寒假、暑假開展一系列農業科技推廣、“三下鄉”調研等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農業產業活動交流,讓他們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掌握目前國家在這方面出臺的相關政策,讓農科專業高職類畢業生喜歡農業和農村,樹立服務基層、扎根農村、科技興農的決心[2]。農科類高職院校在農業科技推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發揮好農科類高職院校的作用,可以推動現代農業發展,進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高農民收入,為“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張夢雪.農業院校大學生村官在農村進行農業科技推廣的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4.

查看全文

農業科技推廣的難題與策略

合肥市耕地面積21.6萬hm2,鄉村人口276萬人。該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春溫多變,秋高氣爽,梅雨顯著,夏雨集中;年平均氣溫15.7℃,降雨量近1000mm,日照時數逾2100h。農技推廣機構的職能主要是從事農業技術推廣、試驗示范及科技培訓等農村公共服務工作。目前,一個以縣農技中心為龍頭、鄉鎮農技站為依托的縣級農技推廣體系基本形成,已成為合肥市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要生力軍,為合肥市的農業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做出了較大的貢獻。現將合肥市農業科技推廣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建議總結如下。

1合肥市農業科技推廣現狀

1.1推廣服務機構設置及人員組成

目前,全市共有國家公益性推廣服務機構1個,市級推廣機構有4個(推廣中心、植保站、土肥站、種子管理站),縣區級推廣機構有9個(三縣一區共4個中心,三縣共3個種子管理站、肥西縣植保站和土肥站),鄉鎮級推廣機構57個。合肥市三縣農技推廣部門現有在職農技推廣人員共193人,其中國家技術干部164人,工人29人。從專業職稱來看,高級職稱24人,中級職稱61人,初級職稱79人,高、中、初級職稱人員比例為0.15:0.37:0.48;從文化素質看,本科以上學歷38人,大專學歷65人,中專學歷70人,高中學歷8人,初中以下學歷12人,人員比例為0.20:0.34:0.36:0.04:0.06;從年齡結構來看,35歲以下68人,36~49歲92人,50歲以上33人。三縣鄉鎮級農技推廣部門現有在職農技推廣人員共294人,其中國家技干203人。國家技干中從專業職稱來看,高級職稱13人,中級職稱42人,初級職稱148人,高、中、初級職稱人員比例分別為0.06:0.21:0.73;從文化素質看,大專以上學歷109人,中專及高中學歷86人,初中以下學歷8人,人員比例分別為0.54:0.42:0.04;從年齡結構來看,35歲以下94人,36~49歲91人,50歲以上18人。

1.2經費來源及基礎設施配備

合肥市穩步增加對農技推廣的投入,對公益性農技推廣所需的相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近幾年每年從支農專項中安排300萬元左右用于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對市、縣推廣中心及站所的儀器設備進行更新,配備交通工具,提高監測、實驗手段和水平,改善工作條件。省、市共建農產品檢驗檢測中心,進一步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和農技推廣手段和能力。積極爭取農技推廣項目,抓好項目配套資金的落實。通過重大項目的實施,改善農技推廣機構的服務手段。如通過實施植保工程,在縣區建立完善病蟲害測報點和重大有害生物縣級監控區域站;通過實施沃土工程,建立土肥化驗室,配備相關檢測儀器。目前,三縣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有辦公樓、農業科技示范場等一些基礎設施建設,農技推廣所需的實驗室和實驗設備基本齊全。然而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只有少部分有職工住房和辦公區域,大部分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辦公室和職工住房緊缺;全市鄉鎮基本沒有相應的農業技術推廣實驗儀器設備。

查看全文

畜牧局科技推廣意見

2012年我局確定為“畜牧科技推廣年”,總體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發展現代畜牧業為目標,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努力推進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全市畜牧科技人員要以聯系千場萬戶為紐帶,以科技進步與創新為突破口,大力推廣普及畜牧科技,提高畜牧科技入戶率,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更大貢獻。根據我市的實際,重點推廣普及以下六方面畜牧獸醫技術。

一、奶牛改良與規范化飼養技術

奶業是我市畜牧生產重點產業。為進一步提高奶業生產的整體水平,要繼續實施好奶牛良種補貼項目,推廣人工授精及胚胎移植技術,加速品種改良。堅持高產奶牛凍精細管畜牧系統主渠道供應,爭取高產細管冷配改良奶牛數占適齡奶牛90%以上。要以奶牛養殖小區為載體,大力推廣科學飼養、集中擠奶技術,建立規范化飼養管理及生產方式。根據奶牛不同時期的營養需求特點,制定相應的飼料配方與飼喂方法,確保奶牛的營養品充足與均衡。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增加優質青貯飼料的應用比例。推廣科學的免疫程序和奶牛疫病綜合防治技術,合理用藥,減少獸藥殘留,提高乳品質量和安全性。組織專家進行知識培訓,提高奶農科技素質。

二、水貂飼養管理與疾病防治技術

水貂是我市的優勢產業,近幾年發展迅猛。制定科學合理的飼養配方,重點推廣母貂產仔前后的飼養技術,仔貂的護理和疫病防治技術。對母貂應用配合飼料進行飼喂,降低飼養成本,保證營養價值的全面,生長狀況良好。搞好仔貂疫病綜合防治,降低仔貂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爭取仔貂成活率達到95%以上。定期進行環境消毒,做好傳染性疫病防控工作。

三、瘦肉型豬生產配套技術

查看全文

科技推廣農業技術論文

一、抓示范、建基地

推廣普及增產增效新品種、先進適用新技術。實施水稻統一“供種、供肥、供藥、植保”、小麥統一供種和蔬菜補貼農藥統一供應等惠農措施,全區優質水稻、小麥品種覆蓋率達100%,群體質量栽培、病蟲害綜合防治等主推技術到位率達90%以上;開展糧食高產創建與整建制建設,大力推廣水稻基質育秧技術,水稻機械化生產能力不斷加強;建立千畝糧食繁種基地、有機水稻生產基地、哈密瓜和蠟梅研究所等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基地,先后引進糧油、經濟作物新品種100多個,通過不斷研究培育,4個品種獲得上海市農作物(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二、抓培訓、求實效

努力培育一批適應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本著“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中心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優勢,每年深入鎮、村、戶舉辦農技實用技術、專業農民、示范性、引導性以及專家坐堂等各類培訓與科普活動70余期,萬余人次受益,提高了廣大農戶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種田水平,培養了一批適應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職業農民。2013年,中心首次創新開設田間學校培訓模式,通過自下而上參與式的培訓,工業區25名種植哈密瓜的學員平均增收6000元/戶左右,真正起到了“培訓一戶、輻射一方、帶動一片”的成效,得到了市區相關領導的一致肯定,農民田間學校嘉定示范點掛牌成立。

三、抓指導、推入戶

引導農民學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2008年中心全面推行農業科技入社惠農工程,積極引導合作社及社員學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近五年來,共對本區糧食、蔬菜、園藝經濟作物的96戶次的農民合作社進行了上門入社技術指導,探索出了以合作社為中心進行輻射帶動廣大農民運用科技的科技進村入社(戶)有效途徑,確立了以“指導一社、帶動一片、輻射一方”的技術服務形式,有效提高了農戶學科技、用科技的科學種田水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