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9 18:14: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課改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市課改考察材料
20*年秋季,一場轟轟烈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38個實驗區揭開了序幕,整個教育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深刻的變革。這場變革,對于每位想有所作為的教師來說是一個機遇,更是嚴峻的挑戰,如何盡快了解新課改、走進新課改、實施新課改即是必須面臨的課題。根據河南省教育廳的安排,我們河南省小學數學骨干教師考察團一行二十余人,專赴山東省青島市就課改工作進行了考察。20*年*月*日上午,我們抵達青島,受到了市課改辦公室賀主任及市南區教研中心程主任的熱烈歡迎,在聽取了市南區太平路小學的一節課改研究課后,又與青島的市、區領導、太平路小學的領導及作課教師進行了座談,下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青島市的一些做法
1.政府高度重視。
⑴及時成立各級課改領導機構,對課改工作進行統籌安排、科學規劃、相互協調。譬如專設課改辦公室,成員由教研員及師訓人員組成,主要負責籌備大型會議,出臺相關的文件、意見、通知、建議,進行專項調查和調研以及對外接待等工作。僅20*年下半年,他們就對外接待來50多個考察團。又如,市里又專門成立了教材評議委員會和教材選用委員會這樣的臨時機構,負責教材的評議和選用工作。更為值得一提的是,青島市主管教育的市、區領導,凡遇課改的重要會議或重大活動,一概參加!⑵設立課改專項基金。以市南區為例,僅課改一項,區里設50萬元作為課改工作的經費保障。
⒉加大教師的培訓力度。
他們選派教師參加國家級的課改培訓,組織市、區的專門培訓,進行校本培訓,這些培訓的開展,都極大地推動了課改工作順利進行。
課改研究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英語課程標準》為指導,圍繞我校新學期工作目標,進一步加強課改教育理論學習,切實轉變教學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努力創設良好的英語教學環境,為學生的終生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主要學習內容:
1、有關報刊雜志刊登的教改方面的理論、實踐文章。
2、專家講座。
3、課堂教學改革經驗交流。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探索課改 課堂活躍
編者按:
新課程實驗已經3年有余,對課改實驗,廣大實驗區的教師投入了滿腔熱情,付出了艱辛勞動。新課程給實驗區教學帶來了新氣象,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變化。但是,隨著新課程實驗的深入,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隨之出現,如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問題,如何防止兩極分化問題,等等。
正如一位教育局長所感嘆的:“課堂是教育教學改革最終歸屬與落腳的地方,新課程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新天地,但要真正達到課堂教學的理想境界,卻有無數個‘結’等待著我們去解。”
新課程倡導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然而真正要做到這一點,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課改實驗區的調查發現,有的教師“千呼萬喚”,學生就是不動,有的教師又哄又獎,也只有少數學生動。可當學生真地動起來后,新的擔心又產生了——有的課堂熱熱鬧鬧,該講的未講清楚,該聽的未聽清楚,紀律難以控制,教學任務難以完成。
有的課從表面上看學生是動起來了,小組合作學習也開展起來了,課堂氣氛也很活躍,但仔細觀察便會發現,這些課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熱熱鬧鬧,沒有真正激發學生深層次的思維。課堂上,學生一會兒忙這,一會兒忙那,教室里亂糟糟、鬧哄哄,為活動而活動。尤其是教師不善于捕捉學生發言中有價值的東西,引導學生深入討論,只滿足于課堂此起彼伏的熱烈場面。請看一個教學案例:一位教師在上《節約用水》這一課時,有位學生指出洗車場用水很多,很浪費,而另一位學生卻認為,洗車就需要用很多水才能洗干凈。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恰恰是引導學生深入討論的焦點,而教師卻輕描淡寫地給予簡單的肯定“很好”。如果教師能就這兩個學生的發言引導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如何解決“需要用水”和“節約用水”的矛盾,是不是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據了解,這種現象在一些實驗區較為普遍。
教師們反映,課堂放開了,學生活躍了,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甚至是老師始料不及的問題,真不知如何回答。還有的教師面對學生的爭論感到無所適從,有的置之不理,有的給予的評價一律都是“好”。這樣,教師的作用得不到充分體現。
音樂課改感言
不應該還是沿用激進習慣和教學模式,4課堂教學內容和模式要多元多樣。既:地道地圍繞一個音樂作品以歌唱、欣賞為主的教學,或者是歌曲和欣賞綜合的教學。應該建立更多樣的教學模式,如,主題下的音樂要素體驗與探索的綜合音樂感教學(節奏、旋律、力度、音色)如,民族基本舞步、歌曲創作、打擊樂器等的教學。努力拓寬教學內容和模式,讓學生感受更豐富的藝術文化獲得更生動而多樣的藝術養分。
深刻感到音樂規范》中關于音樂課程價值理念的表述,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時推進。課程總目標的建立:以及要求從“感知與鑒賞”表示”發明”音樂與相關”四個領域構建教學內容和標準,強調了學生經驗與學科知識與社會發展三方面內容的整合,標明了突破激進上以(學科知識)教材為中心的舊格局,上升到一切從學生的需要和發展為出發點,培養學生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整合發展的新局面。
一、課改帶來的驚喜是什么:
以培養學生興趣音樂為動力,1教學理念的滲透。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因為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覺體驗是音樂學習的基礎,教師聲情并茂地演唱、學生的齊唱,對唱,領唱、小組唱、聽錄音機中的對歌曲不同處理的合唱等等,都是圍繞“聽”聽覺的體驗)這個中心來進行。引導學生參與聽覺體驗這個音樂教學中心環節,讓學生通過聆聽深刻地感受到歌曲的美妙,學生就會有了學習歌曲的欲望。
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2教師角色的轉變。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師生間互敬互愛,給相互建立一種健康,向上的學習與合作的氛圍,對課堂教學無疑是積極的音樂課上老師關注不只是音樂知識和技能,而是協助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提高音樂感知和鑒賞能力,拓展音樂綜合文化視野,從而形成對周圍世界和自己的一種積極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審美的探索、發明的態度與方式。因此在這樣的認識的前提下的教學老師和學生都比以前愛上音樂課,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音樂實踐活動。整個教學活動中,欣喜地看到教師與學生走到一起,教師以組織者、參與者的身份呈現在學生之中,對于學生回答的各種答案始終面帶微笑,讓學生能大膽地發表自己的具有獨特的看法,因為音樂不追求統一答案,音樂盡量不結束真理。教師既是遜色的導演又是忠實的觀眾,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要求學生掌握的音樂知識通過教學活動不知不覺地讓學生接受。
重視學生音樂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整合發展。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對學生資源的合理開發。教師不是全才,3以生為本。更不是完人,學生也不可能可能永居老師這下,面對飛速而來的多種媒體,學生受教育的范圍已不只僅局限于學校課堂,為此我課堂應該及時改變教學模式,讓課堂不公成為學生學習的場所,更是學生展示自己能力才干的天堂,這節課中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學習,教師從中傾聽、觀察、隨后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出判斷,借助小組活動,學生資源開發通過通過小組的學習活動可以得到很好的體現。每個小組成員能力各有高低,小組學習可以協助他取長補短、互幫互助,更有利于學生的交流合作。表示”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學習音樂的基礎內容,培養學生音樂表示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本節課利用了有效的教材資源,運用了多樣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各種音樂實踐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實踐中用,實踐中學習思考,學會汲取,學會總結,最終將知識的獲取過程自覺轉化為一種實際的學習能力。總以為學生隨著年齡的長大,自我表示的意識,對成功的體驗,沒有年齡小的學生強,孰不知,只要給他機會,給他時間,比任何時候都喜歡將自己的才干展示進去,這是始料未及的面向全體學生,發展學生的個性,大膽放手展現自我課堂氣氛活而不亂,學生的小組合作,交流配合,讓聽課老師都深受感染,這是這節課最亮的閃光點。達到讓學生興趣音樂先讓其喜歡上音樂課的目的
課改匯報材料
兩年來的課改實驗,讓我們在苦澀的迷惘中,嘗到了甜頭,看到希望,收到點滴收獲,當這一切都成為過去,我們也開始學會了冷靜的思考,我們做了些什么?我們得到了什么?
做為課改核心校,我們始終根據上級部署,認真貫徹落實教育局提出的:“以課堂教學改革為核心,抓實三項重點工作”的精神,樹立一個觀念,圍繞一個中心,落實三項突破性課改工作,扎實地推進課改實驗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樹立一個理念——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為了擺脫應試教育思想的束縛,切實轉變教育觀念,牢固樹立“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我們組織全體教師進行新課程通識培訓,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上級有關文件,聆聽專家講座,開展了人才觀、價值觀、教育觀等主題討論活動,學校領導帶頭學習新課程理念,從自身教育理念轉變開始,每一次的新課程培訓、教研活動、公開教學、社會宣傳等。學校領導都認真組織、參與,做好各項準備工作。通過理念學習與研討,促進教師新舊教育觀念的激烈碰撞,產生新的思想火花,使每一位教師的認識在學習中提高,觀念在討論中更新,行為在交流中轉變,從而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圍繞一個中心——課堂教學
我校課堂教學十分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上多下工夫,對各種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調控、激勵、點撥。從而提高“學”的質量和效率。提倡誘導、引導、指導、疏導;導目標、導疑點、導方法;把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導”上,把“導”的重點放在“質疑”上,把“質疑”的重點放在“方法”上。最終把重點放在“學會學習”和“培養能力”上。我們的口號是:教師的精彩,喚起課堂的精彩,從而造就學生的精彩。至使我校教學成績,課改工作始終走在我區教育前站的行列。
農職中課改的實踐
一、明確中職課改的方向———圍繞學生職業發展做課改
中職學生多數文化基礎差、學習習慣差,是傳統應試教育的失敗者,但是動手能力卻較強,他們來職校學習的目的是想學得一技之長,為將來順利就業,成功創業打基礎。而職業發展是一個人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好體現,也是一個人努力學習的最大動力。因此職業學校的課程改革應圍繞學生的職業發展,分析學生所學專業將來適合的就業崗位及創業方向,探索滿足這些崗位需求所需的知識和能力,從而確定所教內容和教學方法。職業行動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即學生既需要具備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技能與其相應的知識,包括單項的技能與知識,綜合的技能與知識;也需要具備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學習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計劃的步驟,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獨立學習新技術的方法,評估工作結果的方式;還需要具備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行為能力,包括人際交往、公共關系、職業道德、環境意識[1]。因此,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關注到學生職業發展對這些能力的迫切需求,安排合適的教學內容,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提升職業行動能力。關于中職學校課程改革的方向,《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指導委員會章程》早已明確指出:職業學校教學改革的方向是要完成“五個對接”,即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的對接。這“五個對接”分別從專業設置、課程開發、教學模式、學習評價、學制體系五個方面指出中職學校課程改革要緊密圍繞學生的職業發展。
二、選準中職課改的抓手———課堂教學、課題研究、教材開發、課例研發
課程改革函蓋的內容很廣,包括:課程功能、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管理,但針對目前中職學校的具體情況,不能面面俱到,需選取重點逐步推進。根據目前農職中的實際情況,課程改革的抓手可概括為以下幾點:第一、課堂教學課堂是全部學校行為的“核心過程”。因此,中職學校的課程改革應首先以課堂教學為抓手。《江蘇省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行動計劃》中要求各中職學校,要積極探索與新的課程體系相適應的教學模式,改變目標單一的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法,構建體現項目課程特性的新型教學關系,逐步形成以行動導向法為主要特點的教學模式,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學習者學習方式的根本改變。新的課改形勢下,課應該如何上,如何能夠讓中職的課堂“動起來、活起來、笑起來、效果好起來”[2],從而真正讓學生通過我們的教學提升職業行動能力,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第二、課題研究雖然課堂是學校行為的“核心過程”,但課程改革的工作卻不能僅僅兩眼只盯著課堂。成功的課堂教學需要先進的理念來支撐,而先進的理念需要不斷學習來豐富,學習的方式除了參予培訓外,還有一個很好的學習方式,就是確定一個和本專業課堂教學相關的課題,不斷實踐和思考,發現問題去尋找答案,也就是把課堂教學工作作為一個課題來做。課題研究是教師成長重要途徑,通過課題研究可以促使教師在預設中探究、在反思中前行、在總結中提高、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長。立足本專業的教學實際和崗位需求,緊密圍繞“教什么”和“怎樣教”作深入細致的研究。第三、教材研發一個有吸引力的課堂更需要實用科學的教學內容為載體,只有所教內容與學生將來從事的職業密切相關,學生才會有興趣、有動力參與進來。因此,根據學生的崗位需求確定合理的教學內容———研發校本教材也應該是課程改革工作要關注的主要工作。農職中各學科到底應該“教什么”是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促進中職學校良性發展的關鍵一環。通過校本課程的建設,對所使用的教材和內容進行重新梳理和編排,可實現教材的二次開發。根據中職的課改方向,教材建設的編排順序需由學科體系向職業體系轉變。其內容的篩選和編排的依據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以用人單位對一線崗位從業者素質的現實需要和經濟社會發展對勞動者素質提升的長遠需要為依據;二是以中職畢業生職業生涯發展和轉崗、晉升更新知識、技能的需要為依據;三是以中職學生入學文化水平起點和學習能力特點為依據[3]。也就是以學生職業發展的崗位需求為依據,圍繞專業崗位需求梳理、挑選出真正適合學生職業發展的教學內容,并進行合理編排,最終形成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第四、課例研發項目教學法是目前一些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實踐性”較強的教學方法,是一種典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是一種非常適合中職學生現狀的教學方法。但項目教學法的實施,教師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如確定項目內容、任務要求、工作計劃,設計評價方案,設想在教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情況以及學員對項目的承受能力,時刻準備幫助學員解決困難問題等等,這些都可以通過項目課程課例設計來解決。通過項目課程課例的研發可提高專業課程課堂教學的效能,實現資源共享。基于以上分析,根據目前實際情況,農職中課程改革的直接抓手是課堂教學,圍繞課堂教學還應做好課題研究、教材開發和課例研發工作。然后以點帶面,逐步深入,做好其它課程改革工作。
三、實施中職課改的方法———機制引領、培訓幫助、團隊互助、活動推進
面對中職課改目前存在的問題,如何更有效的進一步推進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改革,使之出成果、見效益,筆者認為作為中職學校應從機制引領、培訓幫助、團隊互助、活動評比等幾個方面入手。
初中語文課改
1語文教改感悟
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非我們的教學目標,而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方法和途徑。語文學習中用什么樣的學習形式來實現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都取決于教學目標的要求。
②“語文教學應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之上”。這里的“平等”絕不是師生在任何事務上都是絕對平起平坐,更不是說教師與學生具有平等的知識水平。教師在尊重學生平等地位的同時又是高于學生的,他們要引導學生掌握更廣泛且更有深度的語文知識。如果教師不加鑒別地肯定學生所有的言論,而不對其進行一定的點評和拔高,學生是很難獲得進步的。因此,教師應在堅持學生平等地位的同時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學生。
③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們在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都要實現該教學目標,而是憑借語文活動使學生感受到課文內容中豐富的人文內涵,“潤物細無聲”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最佳教學境界。
④很多教師認為,新課標的最終目標應是“學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動起來”,在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下,達到大家都動起來的最終目的。其實不然,語文學習中的調動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學生在調動的外表下內部的思維一直處于停滯狀態,這也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不管課堂上采取哪些調動方式,只有那些能讓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活躍狀態,學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相反,如果學生在熱鬧的形式下內部的思考一直處于停滯狀態,這樣的“動”也無益。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任務是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的同時更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啟動學生的情思,這才是真正的“動”。
2課堂教學注意問題
課改研究分析論文
走進課改這幾年,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悉心的研究,推動了課改工作的深入進行。在理念的更新與實踐的操作中,我們進入了教育的新境地。當我們靜下心來,用辯證的視角來觀照這一新境地時,我們發現浮躁與功利充斥著新的教育空間,許多教師迷失了方向,滑離了課改的本真要義。這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回歸課改的初衷。
一是理想向現實的回歸。起初走進課改時,我們對新教育充滿的是無限的激情與美好的愿望。為了能夠讓教師們在思想上提速進入課改,大面積鋪開課改工作,教育行政部門,特別是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專業機構,開始了全員性的、轟轟烈烈的課改動員。通過開會——統一思想、學習——更新觀念、交流——共同提高、研討——提升理念等多種形式,讓廣大教師認識新課程、熟悉新課標、接受新理念、掌握新教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許多學校和教育研究機構通過開展多種的研討活動,不斷地將新課改的理想圖景呈現在我們面前。但是,理想的教育是可以描繪的,卻不是馬上可以取得成功的。教育是需要理想的,教育學者對中國教育的理想設計是值得推許的,但這并不是我們教育的惟一選擇。當教師們有了課改的意識后,我們應該面對現實,靜下心來,針對各校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從“轟轟烈烈”的理想回到“扎扎實實”的現實中來。如對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本意是打破僵化的、一統的教材制約,給基礎教育松綁。但是,我們現在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開始背離了課改的初衷,變得華而不實。無組織、無系統的所謂資源開發,不僅浪費了許多財力和人力(各校紛紛印制所謂的校本課程),還打亂了原本正常的課程教學。校長、教師不但沒有體驗到課改的美妙,反而感覺到身心疲憊,苦不堪言。我們應該靜心回歸到現實的校園,回歸到生動的課堂,回歸到教育的起點——培養快樂成長的人。
二是生成向預設的回歸。生成是新課改中提出的一個新理念,是對傳統教學中全程預設的一種挑戰,打破了機械式的、程序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新的課堂中,我們高興地看到了是師生尤其是學生在知識的生成過程中個性的充分張揚,看到了課堂教學中的生命活力。正是因為生成,使得現今的課堂變得熱鬧非凡,許多教師認為這樣的課好上了,課前的教學準備變得不那么重要了,對課堂的進程不再需要過多的預見和控制,似乎這樣的課就是改革了,就是尊重了學生的主體需要,就是迎合了新課程的理念。但是,我們靜心思考,認真研究一下,就會發現:我們這些課早已遠離了課程教學的系統性目標,丟棄了教學內容的主體,因而教學也沒有了主線。面對為了體現合作學習的“假討論”、“假交流”,我們應該思考一下生成的本質。其實,知識的建構過程有多種途徑,但是,作為教師,這樣的建構生成應該是我們所能夠預見的,是我們在課前的教學準備能夠感覺到的。預設的本領是我們教師搞好課堂教學的基本功,我們不應忽視教學前的準備,即教學預設。教師應該有預設的本領,包括對課堂生成的預見,估計會出現哪些生成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方向,對偶然出現的“真生成”的資源要有處理的本領,在“真預設”中引導“真生成”,在生成中掌握預設的知識。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我們教師認真鉆研教材,研究學生,認真地備好課。
三是社會向課堂的回歸。教育來自于生活,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教育源于生活,為社會發展服務。但是,教育的主陣地應該在學校,應該歸結到學校的一堂堂課中來。在前一階段的理論探討中,我們強調讓教育走向生活,當然是對教育最好的詮釋,出現了許多生活化的教育理論,豐富了教育研究的領域。但是,我們一走進研究,一走進課堂,就成了“教學生活化”“生活教學化”,一線的教師暈頭轉向,分不清到底應該怎樣教學了。現在,需要我們靜下心來,認真研究課堂教學,研究一下新的學習方式如何在我們的課堂中體現,如何讓我們的學生真正地從“接受性”學習過渡到“探究式”、“發現式”學習中來。這一次課程改革似乎有些的取向,本來我們將學生帶入社會去體驗、去思考、去實踐是件好事,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提供了學生學習的機會,但是一味地強調將學生交給社會,學生真的能將知識學好嗎?我們不要忘記,教育的本體是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是對文化的一種傳承,在基礎教育階段,這種功能還得依賴于學校教育,還得回歸到課堂中來。四是多元向本元的回歸。評價問題是這次課改的核心問題。多元智力理論的引進,讓新課改的評價充滿了人情味。我們的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的回答不敢妄加評論。“真好”“還可以”“也行”“差不多”這些詞在我們的新課堂中被反復地當作經典式的語言使用。這些完全人文化的評價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大有幫助。但是,眾所周知,對于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說法,但是真理只有一個。對文本的解讀總是“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能會對知識的產生負面影響,甚至于對學生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產生影響。作者在寫一篇文章時,總是有他的時代背景的,有許多特定因素。我們如果對文中的人物事件作隨心所欲、摸棱兩可的分析,那就不僅失去了知識性,更失去了真實的人文性。我們總不能在判斷一個答案是否正確時,這樣說也對,那樣說也對,讓教的人和學的人陷入相對主義的迷霧中。關鍵是我們面對學生的多元,如何加強合理的引導,回歸到教育的本元,回歸到教育的主導價值上來。
五是校本向人本回歸。進入課改,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提出,給各基層學校帶來的是機遇,更是挑戰。課改實施幾年來,各級的校本課程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為了能夠在課改中有所建樹,有的學校一下子開發了多個校本課程,表面上是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在這些成果的背后,花掉了我們學校師生,特別是學校教研骨干許多的心血。明明是個興趣小組活動的內容,也編成文字讀本,冠之曰“課程”。原本專家們早已研究過的內容,卻仍要我們師生花費大量的精力再去探究。有的地方為了能夠體現對課改的感悟,產生了新的“拿來主義”。比如研究茶文化,我們有的學校地處農村或城市,周邊根本就沒有產茶的特色,就是喝茶的人也只是少數,卻偏偏要讓師生們去研究,還編出所謂的校本教材。這樣的開發與研究,既花精力,又花財力。這些內容還要提升到課程的層面上,讓專長課堂教學的“教師”來作“課程專家”。這樣的研究還有什么意義呢?教育本“以人為本”,要針對地區特點,針對師生的承受能力,能開發的就開發,不能開發的干脆就丟掉。讓人快樂地實施教育、接受教育,才是我們課改的主要目的。
六是特色向模式的回歸。為了能夠和其他學校有所區別,課改一開始,學校都在積極創立自己的特色。砌了幾張乒乓球臺,似乎就是乒乓球特色;讓幾個參加文化館培訓的學生表演一下書法,似乎就是寫字特色。我們當然要創立學校的特色,但這個特色應該是實實在在的,針對自己的特定條件和獨有資源,抓好常規教育,在這個基礎上,實現特色的建設。不要為了標新立異而丟掉了常規。制定好了特色的內容,還必須致力于將這種特色發展成為學校教育的模式,常抓不懈,使之真正地成為自己的辦學特色。
農村小學課改論文
一、要做好觀念轉變工作
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所以深刻,就在于從根本上改變了舊的教學觀念。新課程要求教師提高素質,更新觀念,改變角度,如果教師的教學觀念不更新,教學方式不改變,課程改革也將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但觀念的轉變是需要時間的、更需要成功經驗作為支撐的。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一線教師如果沒有行為變化在先,教學理念的轉變是不可能深刻的。而要真正讓一些先進教學理念扎根于教師,運用于課堂,外顯于學生的發展,要允許他們有一個感悟和積累的過程,有一個親身實踐、體驗、感受成功的過程。因此,在課程改革實踐中,要始終緊抓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新的課程觀念這個根本不放松。把好“觀念”的脈搏,抓住有利時機,及時開展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工作。
二、要加強教師教學基本功的訓練
要想課改有特色,農村小學必須抓好每一個教師的基本功訓練,善于組織教師努力自學,刻苦鉆研,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不斷促進,共同提高。但教師的工作量大,對教師的基本功訓練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有階段性。既要兼顧全面,也要突出重點。使教師過硬的基本功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做到學以致用。
三、要加強課改研討工作
新的課程改革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從新課程理念的構建,到新教材的編寫,到教師教學方法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再到對教學的評價等,這其中有許多問題是沒有現成答案的。要找到答案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創造,要創造就要研究。因此,課改為教研工作提供了廣闊的施展空間。實施新課程教學,應當以課堂為主渠道,以研討為先導。要按年級、學科分別成立課改研討組。由教務主任把關,研討組織負責,研究課改方法。首先,就課改的焦點問題組織教師深入研讀課程標準,進一步明確和掌握新課程理念,認識課改的重要性及積極作用,從根本上接受課堂改革。其次,搜集課改的有關資料,教學實錄及案例,組織教師研討、分析,從中發現課改新思路,農村小學課改經驗。另外,應組織教師就課改思路認真研討教材,研究教法,換位思考。從學生角度出發,深入到每個單元,每節課的教學內容研究中,提倡教師“跳出教材教教材”,即把教材作為活動知識技能、學習經驗的載體,考慮知識生成的基礎,形成的過程,結論的獲得能解決哪些實踐問題。各教研組要定期進行備課、作業展評、領導帶頭、鼓勵先進,為研討開辟新路,加強新老教師教學藝術的切磋,互相學習,從而不斷提高師資課改素質。
課改教學見解
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發展學生、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就目前人們的標準來看,教學質量的核心就是學習成績和升學率,但堅持課改,并不排斥追求學習成績和升學率的提高,教學改革與教學質量本來就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現在校長和老師中有一種將改革和和質量相互對立的觀點,認為搞課改勢必會影響質量,要質量就不要搞課改。他們片面追求考試成績,不惜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加班加點、加大作業量、減少學生的休息時間、死記硬背、搞殘酷的應試訓練,令學生苦不堪言,教師也身心俱疲,這些違反科學的行為是不能真正提升教學質量的,也是不可持續的。如何既搞改革,又保持較高的質量,這需要老師的智慧。大量的實踐證明,只有將提高質量與實行改革緊緊捆在一起,通過改革來提升教學質量,才是根本的出路。只要改革現在的課堂教學方式,把學生的才能和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自覺、自主、自愿地進行學習,體驗并享受學習的樂趣,何愁學習成績和升學率不提高。怎樣才能將推進課改和提高質量有機地結合起來?第一必須改革,第二成績不能降,至于怎么改,就由老師“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我們在以后的教學時,也要將關注學生成績的提高和追究其提高成績的途徑、方法結合起來,因為在不實行改革的前提下,只談向課堂教學要質量,很容易導致上面所說的那些違反科學的行為愈演愈烈。在課改中我的具體做法如下:
-、分析每一個學生,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學生是我們工作的助手,教與學是一對矛盾,沒有學也就無所謂教。要想讓學生學好,就必須了解學生,做到對每一個學生都能了如指掌,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針對的教學。怎么樣才能了解學生呢?
與學生談心是了解學生的第一步。與他們談心就是談心,不能帶有目的性,隨便談,可以談家庭、談社會、談他們的同學,在談話中了解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學習觀、家庭觀。通過談話了解他們最想要的是什么、通過談心了解他如何與家人相處、通過談心了解他們對學習的看法與做法。
分析是全面了解學生的金鑰匙。通過與同學的談話,了解其內心世界,通過家訪了解他們在家的表現,通過其他同學的反映了解他們的日常行為,通過對這些的綜合分析,就可以對學生有一個基本情況的大概了解。
了解學生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第一次的了解后都要做好記錄。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去正確認識學生,掌握學生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