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利用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9 17:24: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可持續利用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土地可持續利用論文
論文關鍵詞:土地沙漠化防治
論文摘要:沙漠化已成為我國北方地區一個重大的環境和社會經濟問題。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程度是沙漠化發展或逆轉的主導因素。
一、土地的沙漠化
沙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濕潤地區由于人類不合理經濟活動與自然資源環境不相協調所產生的以風沙活動為主要標志的土地退化。我國北方沙漠化的發生發展伴隨著人類的文明歷史,而且尤以近一個世紀以來的發展速度為最快。沙漠化過程使土壤的風蝕—風積作用加劇,破壞了土壤的理化性質,降低乃至喪失了土地生產潛力,并使自然環境趨于惡化,給國民經濟造成巨大損失,也嚴重影響廣大農牧區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存環境。
二、沙漠化的發展趨勢
我國北方的土地沙漠化過程按其發生性質可以分為沙質草原沙漠化、固定沙丘(沙地)活化和沙丘前移入侵
土地整理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探討
摘要:土地整理是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對農田、水資源、公路、樹林以及村落進行綜合整治,以提高耕地質量,增加可利用的耕地面積,從而改善農業生態條件和生態環境的一種主觀行為。本篇文章將針對如何加強土地整理展開研究,進一步闡述土地整理工作對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意義。
關鍵詞:土地資源;整理;可持續利用
1前言
近年來,我國對待各方面發展的要求都要以可持續發展為目的,而資源又是可持續發展的源泉。由于國家經濟飛速發展,建筑行業不斷擴大建設規模,導致很多農用耕地被大量占用,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我國應對現有的土地資源進行土地整理工作,展開充分的調查和統計,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求,結合國家土地使用現狀,采取經濟調控、法律規范、技術支持等必要手段,調整土地利用結構,重新分配土地資源,從而提高土地使用率和產出率,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而促進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
2我國土地資源情況概述
據完全統計,截止2015年末,我國的農用地面積近65000萬公頃,其中農用耕地面積近11350萬公頃,約21億畝,田園用地近1440萬公頃,林地近25300萬公頃,牧草地近22000萬公頃;建設用地近3900萬公頃,包含城鎮、鄉村礦產用地近3150萬公頃。
水資源保護及可持續利用方法
摘要:伴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工業發展和城市發展導致水資源分配競爭加劇。為此,必須確定與水資源保護相關的主要問題,以尋求有效的解決辦法。政府部門、社會企業和個人應共同努力,提高水資源保護效率,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與環境合理利用的社會。
關鍵詞:水資源保護;可持續利用;方法分析
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與土地資源并不協調,許多地區存在地下水位下降和河流干涸現象,可能進一步導致國家水資源短缺,對社會發展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現階段迫切需要解決水資源浪費和污染問題,加強水資源保護,但我國水資源保護目前存在一些問題,對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產生不利影響。所以,本文將對水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進行詳細介紹,分析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水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有效措施。
1我國水資源的特點
1.1水資源有限且可再生
水蒸氣與空氣中的塵埃或微粒結合,在光合作用下,當水不能承受重力時就會產生降雨。地表水體在地下水中循環一段時間,有利于地下水的凈化和再生。
單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論文
日前,本站嘉賓訪談欄目約請了劉樹坤教授,他就我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南水北調工程建設中應當注意的問題闡明了自己的觀點:
這是兩個非常重要,又非常大的問題,國內的許多專家和學者傾注了多年的心血進行了深入地研究,我認識的專家中許多人把一生的精力潛心于南水北調工程研究,終于看到了南水北調工程的開工,與他們相比我沒有更多的發言權,因此只是作為一個研究者、觀察者來談一些看法。由于問題太大,無法細談,只能就一些重要觀念略抒己見。
談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首先要理清它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是被普遍接受的新觀念,它是在充分總結了20世紀后五十年人口膨脹、發達國家經濟高速發展對地球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的現實經驗,對人類社會發展提出的一項重要基本原則。但是,作為一種理論它還是很不成熟的,盡管已經發表了相當多的論文,可供操作的成果很少。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我們水行業為了支持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出的,在可持續發展理論沒有進入成熟階段之前,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也只能停留在觀念階段。但是,由于水資源在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社會可持續發展理論指導下提出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非常有遠見的。
可持續發展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實現社會經濟、人口與資源、環境、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前一階段是非常熱門的話題,很多省、市都制定了各自的可持續發展規劃,但是都是很難操作的。目前流行的可持續發展理論最大的問題是普遍忽略了“流域”的概念,我認為可持續發展必須以流域為“單位”,離開流域的大背景談行政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缺少必要的邊界條件和制約條件。我認為目前要解決好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首先要解決好以下三個問題:
首先大力強調流域在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因為:①流域是天——地——生大系統的基本單元,具有明顯的獨特天象(天文、氣象等)、地象(地形、地質、土壤等)特征,以及由此決定的生態特征;②流域除了具有上述的自然特征之外,經過長期的流域內生活人群與流域自然條件(特別是水、土等資源條件)的相互作用,還形成了流域獨特的人文特征和經濟特征,即社會特征。③對大多數流域來說,水資源往往成為流域可持續發展的制約條件,面臨水資源不足、水域污染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態環境惡化。流域的水文特征、自然特征、社會特征都會直接影響到流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流域是客觀的存在,是不容忽視的。所以需要我們重新考慮流域在現代社會的重要地位,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來指導我們的流域管理工作,發揮流域水資源科學管理對流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服務功能。
第二個問題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理論缺少定量的分析模型。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生態等五項考核指標之間,在定量上如何評價和把握是否在協調發展的范圍之內。其中社會人口、經濟的發展是主動因素;資源、環境、生態等三項是被動因素。對被動因素要研究它們的承受能力,人口和經濟的發展不能超過它們的承受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資源承載力、環境承載力、生態承載力。需要強調的是三項承載力的計算也必須以流域為單位,首先評估流域的三項承載力,再以此為背景分析流域內某一地區的承載力。由于現代流域具有相當的開放性,在考慮流域的資源承載力時,還要考慮與流域外的資源交換條件。關于流域三項承載力的研究還剛剛開始,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深化,其中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正確把握“人與自然的協調”和“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等重要概念。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究竟要保護到什么程度?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同,三項承載力的評價結果也不相同。在這方面受人為因素的影響還比較大。一般來說還存在著重視人類自身的需求,輕視其他生物的需求;重視社會經濟的發展,輕視對環境的改善。這恰恰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
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立法研究論文
[摘要]:實現長江流域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關系到長江流域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從目前長江流域水資源的危機和立法現狀談起,闡述了制定《長江法》和完善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法律制度體系的必要性,初步建構了其體系,從管理體制、水權交易、污染防治等方面提出了立法建議。
[關鍵詞]:流域管理,水資源保護,水權交易,《長江法》
近年來,長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現狀令人擔憂,已經出現了因不合理開發利用長江流域水資源而嚴重影響整個流域乃至全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國內許多專家、學者紛紛建議制定《長江法》,如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的馬驤聰先生曾撰文呼吁應“研究制定專門的《長江法》,對流域的開發、利用、保護作出全面系統的法律規定”。1999年末,《半月談》等多家新聞刊物先后登載了“全國人大正醞釀制訂《長江法》、《黃河法》,以保護長江、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的消息。2002年8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水法》進行了修訂,明確了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流域管理的地位和職責,進一步為《長江法》的制定提供了法律及理論基礎。
一、長江流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進行立法的必要性:
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水資源既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又是生態和環境的基本要素。長江流域地處亞熱帶,降水充沛,是我國水資源豐富地區之一,良好的水資源條件為長江流域的發展提供了自然物質基礎,長期以來,長江流域的農業、工業、商業、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等方面都是我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長江流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可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構成危害的水資源利用方式,不僅指長江流域水資源作為生產資料的開發、利用、節約、管理,還包括作為環境價值的水環境保護,防治污染,防治水害等。長江流域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長江流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一)長江流域水資源面臨嚴重危機:
水資源保護及可持續利用論文
摘要:保護水資源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實際要求出發,著力解決好與人身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水資源問題,遵守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充分考慮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力。妥善處理開發和保護的關系,防止人類活動對水的侵害。
關鍵詞:水資源;水資源保護;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水資源:水資源分為地表水及地下水。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冰川等,其動態水量河川經流量,一般稱為地表水資源。地下水儲存量是歷史時期積累形成的動態水量都比較小,主要靠地表水和降水入滲補給。
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水資源保護及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堅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治水思路。烏拉泊水庫清淤工程、烏拉泊水庫清理搬遷工程、烏拉泊水庫清淤質利用及生態恢復建設工程正是順應了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使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三效的和諧統一。
一、水資源保護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及《烏魯木齊市水源保護區管理條例》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水資源管理和水環境保護,積極推進節水型社會,擬定應對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預案。
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管理論文
陜西省地處內陸腹地,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分屬大陸性氣候。境內干旱少雨,水資源匱乏,多年平均降水量僅680mm;全省擁有水資源總量442億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1340m3,每畝耕地平均占有水資源量為772m3,分別占全國平均水平的54%和42%。
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使得有限的水資源在時空、地域上分布不均,且與人口、耕地和工業布局極不相稱,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秦嶺以南的長江流域,土地面積占全省的35%,而水資源量占全省的71%;秦嶺以北的黃河流域,土地面積占全省面積的65%,而水資源量僅占全省的29%。其中在全省社會經濟中占有主導地區的關中地區,人均占有水源量285m3,每畝耕地平均占有水資源量為215m3,僅為全國水平的1/6和1/8,是全省最缺水的地區。
長期以來,缺水不僅影響農業發展和工業生產,同時制約著城市建設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成為我省實施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2陜西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面臨的挑戰
2.1水資源供需形勢將日趨嚴峻
經過多年建設,陜西省累計建成了20多萬處水利工程,其中建成水庫1097座,具有灌溉和城鄉供水能力的百萬方以上水庫158座,總庫容41.2億m3,形成了在中等干旱年86億m3的供水能力。但由于全省的水源工程不足,現有水源工程調蓄能力差,尤其是流徑我省主要江河干流上都沒有控制性工程,目前的水源供給難以滿足國民經濟的發展要求。據統計,現狀年缺水多達26億m3,其中農業缺水18億m3,城市和縣城缺水5億m3,工業生產缺水近3億m3。從全省水資源總體供給狀況來看,地處黃河流域的關中及陜北地區水資源供給形勢更為嚴峻,普遍存在城鎮與農業爭水的問題,一方面由于城市發展的需要,引起對地下水的過量開采,導致地面下沉、地裂縫加劇,造成地下管線等一些相關市政設施的損壞;另一方面,由于抑農保城、保工,不可避免地造成農業損失。
城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研討論文
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水資源面臨著可持續利用的嚴峻挑戰。分析了我國城市水資源的現狀和問題,并提出城市今后應從開源、節流、治污、結構調整和完善管理等方面著手,促進城市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而保障城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城市水資源工業可持續利用
1我國城市水資源利用狀況
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1萬億m3,居世界第6位,按13億人口計算,人均水資源僅為2251m3,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是世界上公認的13個水資源匱乏的國家之一。從城市的狀況看,由于人口密集、工業發達,用水需求過度集中,人均擁有的可利用淡水資源量就更加稀少,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布極不平衡,西北內陸、長江以北、長江以南3個區域水資源量的比例大致為5∶15∶80,長江以南地區大中型以上的城市較少,長江以北地區卻較多。這種水資源分布格局與城市分布不相適應,加劇了我國城市水資源短缺的矛盾。
城市用水主要包括城市工業用水、城市農業用水、城鎮生活用水和城市生態用水。我國城市工業用水呈逐年增長的趨勢。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工業用水量迅速增加,到1999年工業用水量已達到1159億m3,占全國用水總量的20.7%。我國工業取水量一般要占全國水利設施供水量的11%,占城市總取水量的60%~80%。城鎮生活用水分為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設施用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政府對供水投入的加大和城鎮人口的快速增加,城鎮生活用水也將迅猛增長。
2我國城市水資源的可持續問題
林特產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研究
【摘要】作為我國最大的天然林分布區域,東北林區特產豐富,種群繁多,儲量巨大,在發揮林業資源優勢,促進農林經濟向林區深入,增強林業經濟效益,強化民生擔當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本文從林業經濟種類、資源損益入手,對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發展林業經濟與資源可持續利用問題進行深入探究。
【關鍵詞】東北林區;林業經濟;可持續利用
1研究背景
東北國有重點林區,由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完達山等主要山脈組成,其中主要為原始森林分布區,近些年通過天保工程等人工修復,人工林面積劇增,生態環境得到了良好的恢復,以其龐大的森林面積和完整的種群分布,在我國乃至全球環境和氣候方面,都成為了重要的組成部分和影響原。廣袤的森林,孕育了完整的種群,飽含了豐富的森林資源。野生農林特產,種類齊全,產量巨大,給林區乃至整個東北地區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近些年,隨著農林技術的長足進步,通過人工干預、人工培育等手段,人參、鹿茸、五味子、食用菌、藍莓、紅松果等種養殖產業發展迅猛。在S市,成熟的大型企業和完整的產業鏈條迅速崛起,給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動力。當前,特色林產主要以森林采伐物為基礎,進行粉末和枝干截取為依托;以采伐跡地為種植基地;以冠下種群為飼料進行發展。資源消耗量大,修復難度大,可持續發展性差,經濟發展后續動力明顯不足。深入研究林產行業內容,各種類對資源的依賴程度和消耗方式,對分析行業發展問題和改善行業發展路徑,探索可持續發展方式具有重要意義[1]。
2S市林產現狀
S市屬于東北重點國有林區,森林資源儲量大,物產豐富。據不完全市場調查結果,S市林業經濟主要分為采摘和種養殖。采摘以野生食用菌、山野菜、漿果、野生人參、靈芝為主,如野生榛蘑、刺五加、五味子藤等。野生林產采摘,主要依賴森林資源自產,人工投入高,行業附加值低,對資源依賴性極強,受氣候變化影響極大,對森林資源損耗相對較低,但是對野生動物食物鏈底層影響較大,一定程度上干擾了野生動物的生存,對生態環境產生了間接破壞。林產種植行業,近些年發展的如火如荼。以人參、靈芝、刺五加、藍莓、五味子、木耳、香菇、葡萄等為主。其中,人參、刺五加、藍莓、葡萄等大部分種植物種,主要以采伐跡地或者短期承包采伐跡地為種植基地。靈芝、木耳、香菇等物種主要依賴采伐剩余物,進行截段、粉末后進行利用,制作菌類培養基進行種植。林產種植,對資源損耗極大,依賴性極強,切可循環利用性極差。如人參種植,需要施用大量的農藥、化肥,不僅浪費森林資源,同時對土壤、大氣以及地下水資源都造成了難以修復的污染傷害。養殖業,以蠶、黃牛、黑山豬、家禽等為主,主要以冠下嫩枝葉、草本、灌木和昆蟲為飼料,重點分布在河流、小型濕地等水資源豐富的區域。養殖業對冠下底層灌草生態系統破壞較大,對林木幼苗的天然生長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另外,如養蠶業,由于養殖特點,需要控制柞樹高度,防控鳥類和鼠蟲等侵害,會布置相應措施,對鳥類生存和生態環境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傷害。
小議捕撈漁業可持續利用的制度探討
論文關鍵詞:漁業可持續發展產權
論文摘要: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但近幾年漁業的情況卻不容樂觀。由于產權制度的缺陷和管理的不利,漁業資源面臨普遍的過度開發,長此以往將難以為繼。本文對我國漁業資源狀況以及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進行了分析,進而比較了幾種糾正這種低效率的理論和政策,指出其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提出完善法律制度與健全市場相結合,政府政策規范與微觀經濟主體自主管理相結合,共同維護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政策建議。
1我國漁業資源的現狀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漁業生產國,改革開放以來,漁業產量迅速增長,除中國以外的世界漁業產量在1980年代以后就趨于穩定并逐漸下降的趨勢,而中國則在改革開放以后迎來了漁業的大發展。2003年中國漁業總產量為4704.6萬噸,比上一年增加3%。總產出中捕撈產量為1649.2萬噸,約占總產量的35%。漁業對于我國農村發展和提高農民收入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影響,漁業也是我國出口創匯的一個重要渠道,此外,合理發展的漁業還對生物多樣性有著重要意義。
我國漁業總產量逐年增加,但增長率卻是逐年下降。捕撈業先是經歷了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飛速增長階段,這主要是經濟體制改革打破了計劃經濟的桎梏,給與微觀經濟部門自主經營權,提高了經濟效率,帶來了漁業的大發展。到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增速突然減慢,這是由于經濟體制改革帶來的增長動力已經趨于衰弱,需要其它因素來推動產量增加。此后,隨著漁業產業工業化的發展,捕撈技術的提高,又帶來了一個新的漁業產量增長的高潮。而且到九十年代末,漁業產量增速明顯下降。
漁業產量特別是捕撈產量的下降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包括人口的增長,海上項目的建設,污染物對大海的過量排放等。最重要的原因是對漁業資源缺乏管理所引起的過度捕撈,捕撈區域的擴大和捕撈強度的加大,造成漁業資源的嚴重破壞。漁業資源雖然是可再生資源,但它的使用不是無限度的。漁業資源的特點是當捕撈量不超過其自我更新量的情況下,可以獲得穩定的產出,一旦超出其自我更新的能力,產量就會下降,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將會使整個物種喪失再生能力,成為不可再生資源。世界糧農組織的報告顯示世界各地普遍出現對漁業資源過度開發的情況,在中國所在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已經有8%的漁業資源達到了耗竭的水平,形不成漁汛;有76%的漁業資源處于完全開發狀態,產量已達到極限;只有16%的漁業資源處于適度開發狀態。而我國近海海域的情況由于地理特點的原因還要更加嚴重。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0可持續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