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論文

時間:2022-07-02 11:21:00

導語:單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單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論文

日前,本站嘉賓訪談欄目約請了劉樹坤教授,他就我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南水北調工程建設中應當注意的問題闡明了自己的觀點:

這是兩個非常重要,又非常大的問題,國內的許多專家和學者傾注了多年的心血進行了深入地研究,我認識的專家中許多人把一生的精力潛心于南水北調工程研究,終于看到了南水北調工程的開工,與他們相比我沒有更多的發言權,因此只是作為一個研究者、觀察者來談一些看法。由于問題太大,無法細談,只能就一些重要觀念略抒己見。

談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首先要理清它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是被普遍接受的新觀念,它是在充分總結了20世紀后五十年人口膨脹、發達國家經濟高速發展對地球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的現實經驗,對人類社會發展提出的一項重要基本原則。但是,作為一種理論它還是很不成熟的,盡管已經發表了相當多的論文,可供操作的成果很少。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我們水行業為了支持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出的,在可持續發展理論沒有進入成熟階段之前,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也只能停留在觀念階段。但是,由于水資源在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社會可持續發展理論指導下提出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非常有遠見的。

可持續發展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實現社會經濟、人口與資源、環境、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前一階段是非常熱門的話題,很多省、市都制定了各自的可持續發展規劃,但是都是很難操作的。目前流行的可持續發展理論最大的問題是普遍忽略了“流域”的概念,我認為可持續發展必須以流域為“單位”,離開流域的大背景談行政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缺少必要的邊界條件和制約條件。我認為目前要解決好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首先要解決好以下三個問題:

首先大力強調流域在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因為:①流域是天——地——生大系統的基本單元,具有明顯的獨特天象(天文、氣象等)、地象(地形、地質、土壤等)特征,以及由此決定的生態特征;②流域除了具有上述的自然特征之外,經過長期的流域內生活人群與流域自然條件(特別是水、土等資源條件)的相互作用,還形成了流域獨特的人文特征和經濟特征,即社會特征。③對大多數流域來說,水資源往往成為流域可持續發展的制約條件,面臨水資源不足、水域污染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態環境惡化。流域的水文特征、自然特征、社會特征都會直接影響到流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流域是客觀的存在,是不容忽視的。所以需要我們重新考慮流域在現代社會的重要地位,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來指導我們的流域管理工作,發揮流域水資源科學管理對流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服務功能。

第二個問題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理論缺少定量的分析模型。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生態等五項考核指標之間,在定量上如何評價和把握是否在協調發展的范圍之內。其中社會人口、經濟的發展是主動因素;資源、環境、生態等三項是被動因素。對被動因素要研究它們的承受能力,人口和經濟的發展不能超過它們的承受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資源承載力、環境承載力、生態承載力。需要強調的是三項承載力的計算也必須以流域為單位,首先評估流域的三項承載力,再以此為背景分析流域內某一地區的承載力。由于現代流域具有相當的開放性,在考慮流域的資源承載力時,還要考慮與流域外的資源交換條件。關于流域三項承載力的研究還剛剛開始,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深化,其中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正確把握“人與自然的協調”和“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等重要概念。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究竟要保護到什么程度?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同,三項承載力的評價結果也不相同。在這方面受人為因素的影響還比較大。一般來說還存在著重視人類自身的需求,輕視其他生物的需求;重視社會經濟的發展,輕視對環境的改善。這恰恰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

第三,發揮水利行業的主動性,抓緊研究以流域為單位的可持續發展理論,主動參與,制定以提高流域安全度、舒適度、富裕度為目標,以流域國土綜合整治為基礎的流域可持續發展規劃。同時制定相應的流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協助各省、市制定與流域可持續發展規劃,協調地方的可持續發展規劃,提高流域管理機構在流域可持續發展中的參與、協作、服務、指導作用。最近我提出了“以流域為單位,流域——區域——地域相協調的三層次可持續發展理論”,就是為了突出強調流域在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方面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加大社會經濟的調整力度,形成節水社會、控制水域污染、加緊流域生態修復。在水資源十分緊缺的地區,如何保障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需的環境用水和生態用水是非常困難而又十分迫切的問題。作為我們水利行業應當抓緊研究,盡快制定相應的法規和保障措施。同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目標的實現需要有全社會廣大民眾的參與,加強宣傳,開展多種形式的志愿者活動,在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管理等各個環節將公眾參與制度化,滿足水資源利用過程中居民的多方面要求,接受公眾的監督,都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關于南水北調,經過多年的激烈爭論,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經過充分的協商,國家已經做出了實施南水北調的決策。對于過去有過爭論,現在已經決策了的問題,就不去談了。還有些問題,目前還在進行研究或討論的過程中,如南水北調工程的水價和調度管理問題,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自然會有合理地解決,不是什么大問題。我在這里還是想談一下與流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有關的問題。

第一、我們應當用什么樣的心態來看待南水北調工程。

南水北調的北方廣大受水區域,目前實際上已經處于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特別是廣大的華北平原,長期靠超采地下水來維持區域的經濟發展。包括深層地下水大幅度下降,地區的生態環境持續地惡化。這固然是由于區域水資源不足使然,然而在過去的發展中、經濟結構不合理、水資源的浪費,超出了水資源的承載能力也是重要的原因。在今后如果不解決受水區域自身存在的問題,過分地依賴跨流域調水,即使可利用的水資源量增加,也難以實現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不能以為調水成功就解決了大問題,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還必須首先解決本地區的節水和經濟結構的調整,減少社會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壓力,使受水地區的生態環境逐步得到改善。

第二、南水北調工程調來的是救命水,要充分作好用水計劃。

南水北調工程完成后,受水區域的缺水問題將得到緩解,必然會推動區域的經濟發展,并有可能刺激耗水產業增長。這樣就有可能在短期內出現新一輪的水資源危機,耗巨資興建的南水北調工程也就失去了原來的意義。只不過是刺激了一下受水地區的經濟發展,而依然是處于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從根本上說,受水地區出現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是社會自己本身的問題,調水解決不了社會機制本身的問題。在受水地區水資源嚴重不足,很多地區水源嚴重污染,飲用水質威脅居民身體健康的情況下,首先把調來的水作為救命水,優先滿足生活用水和城市用水。特別是中線的優質水,要用到最恰當的地方。如果作一個比喻,目前的受水地區可以比作是一個不健康的人,自身功能失調,而南水北調工程可以比作是輸液管,在需要的時候適當輸液可以幫助恢復健康,但是如果將輸液當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則永遠不能屬于健康狀態。

把南水北調的水比作救命水,一方面說明它的重要性,在受水區域出現水危機時,調水可以緩解危機,保持社會的正常運行和穩定發展。另一方面由于調水的成本較高,而且水體的物理、化學、生物特征與受水地區的原有水體有所差別,還很難普遍地用于改善受水地區的生態環境,但是調來的優質水可以替換等量的城市用水,這部分水可以考慮優先用于改善生態環境。由于調水的重要性和高成本,在調水和用水過程中必須注意水的保護,防止浪費和污染,首先要作好用水和水資源保護計劃。

第三、用調水的契機作好受水區域的生態修復規劃。

南水北調的受水區域主要在黃淮海大平原,在近半個世紀的開發中,成為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心,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由于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美麗、富饒的華北大平原的生態環境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而且生態環境的修復不僅需要一定的水資源,還需要有較長的時間。南水北調無疑給華北大平原的生態修復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增加受水地區的水域和綠地面積,減少沙塵、增加濕潤性,提高人居環境的舒適度,逐步地增加生物多樣性。作為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實現這樣的基本生態環境目標應是起碼的要求,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所以在今后的用水計劃中如何通過節約用水保障生態環境用水量,仍然是最重要的課題。但是在華北大平原地下水嚴重超采的現狀條件下,實現這一目標的困難也是相當大的。而且,很多人認為在水資源如此緊缺的條件下,談論保障生態環境用水是不現實的,從眼前的利益出發這種看法無可厚非,但是從流域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利益來看,這種觀點又是非常有害的。所以即使在實現了南水北調的情況下,也還是要以調整為主調,適當地抑制社會的用水需求,優先改善地區的生態環境,逐步實現流域的可持續發展。

最后我再概要地總結一下我的主要觀點:

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對受水地區應對水資源危機,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條件。但是調水不能解決受水地區社會發展機制本身存在的問題,受水地區不能過分地依賴調水,而是應當充分利用南水北調所創造的有利條件,抓緊對社會發展機制的調整,實施以增加流域水綠面積為主的生態修復,提高流域的安全度、舒適度和富裕度。如果借調水之機,盲目發展經濟,則可能失去流域生態修復的難得機會,而且不久就可能出現新一輪的水資源危機,后果可能比現在還要嚴重。

作為受水地區的流域管理機構,應當抓緊以流域為單位的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研究,擴大水利行業的視野,發展大水利,積極介入以流域為單位的國土綜合整治規劃,編制流域的可持續發展規劃,以此為基礎指導流域內的省、市編制地方可持續發展規劃。為實現這一目標,流域管理機構在體制、功能、管理權限等方面也要進行相應的改革,強化流域管理是實現以流域為單位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今天所談論的觀點,是我正在研究和思考的一些問題,尚不成熟,僅供各位參考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