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借鑒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6 01:00: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經驗借鑒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經驗借鑒

歐洲農業科技經驗借鑒

1歐洲農業科技創新模式

1.1法國農業科技創新模式。1.1.1構建完善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法國建立了從基層從業人員到大學研究院的農業教育體系,又通過各省級農協業會有效地將中央、地方的產學研工作緊密地銜接起來。1.1.2研發環保農業新技術。通過這些農業環保新技術,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技術,改善現代農業對于環境和自然的破壞帶來的負面影響。1.1.3研發農產品加工新技術。法國農業主要是出口導向型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是法國出口的支柱產業。其中奶類和肉類,谷物、面包糕點和葡萄酒等的加工規模居世界前列[1]。1.2英國農業科技創新模式。1.2.1構建農業科技質量保障體系。農業科技投入公開透明,接受社會監督;成果接受同行業專家的評估;農業科研成果必須有實用性。1.2.2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力度。完善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法規,獲得國家創新項目,將學者和企業結合在一起;特別重視農業種植及畜牧業對于新型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工作。全國專門從事農作物育種的科研單位有16個,分工明確,研究內容各有側重,避免重復交叉[2]。1.2.3補貼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實際應用。英國用歐盟共同農業政策(CAP)給予的農業退稅資金,對農民應用農業創新成果進行補貼,并且會有機構每年審核農民是否將資金運用到技術創新中。1.3德國信息化生態型農業科技創新模式。1.3.1研用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建立農業信息數據庫,德國農業企業實現信息采集系統每天甚至每小時獨立完成信息更新。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動物飼養機械化。德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整合應用動物識別和飼養呼叫技術,在家禽家畜飼養領域將物聯網技術引入動物的身份識別上[3]。1.3.2研用現代農業生物技術。德國在麥類產品的研發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績,如培育出高品質的啤酒大麥。而且可再生能源發電發展迅速,風力發電已經有取代傳統水力發電的趨勢。1.3.3實施生態農業發展計劃。為滿足歐洲和美洲市場對于生態綠色食品的需求,德國現在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大力發展有機食品,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2歐洲農業科技創新模式對于我國的借鑒意義

2.1科學規劃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完善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是各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此,加快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今后農業科學技術服務工作的重中之重。2.2準確把握農業科技創新方向要走德國的精準農業道路,要求農業投入產出比,不能過分強調高產高效的農業生產方式。我國發展現代農業應始終堅持五大發展理念,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做到合理輪耕和休耕,整合我國現有的土地資源。2.3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的多元化農業科技投入機制。政府的科研項目是我國農業科技發展資金的主要來源,并且資金占比小,與目前國際平均水平1%相比有較大差距。借鑒西歐國家的發展經驗,我國更需要加大對于農業科技創新領域的支持,保證政府資金和社會資金的投入能夠與國家發展速度保持一致。

參考文獻

[1]孟莉娟.美國、法國、日本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及其經驗借鑒[J].世界農業,2016(2):138-141.

查看全文

國外保險支持農村信貸經驗借鑒

農村借款人主要有單個的農戶、各種中小企業及農業專業化合作團體等。農村信貸面臨的風險主要是農業生產中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個人和企業的信用風險以及借款人自身遭遇的人身風險[1]。本文主要介紹國外保險支持農村信貸的一些做法。

一、菲律賓農業保險對農村信貸的支持

農業生產過程中面臨著較高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如果想引進農業新品種或新項目面臨的風險會更高,因此,從事農業生產的借款人想從農村信貸機構獲得融資的可能性較低。農業保險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農業生產者的損失,也能降低農村信貸機構的風險,增加農業生產者獲得信貸融資的可能性。菲律賓是發展中國家較早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國家之一,它將農業保險和農業信貸較好地結合,不僅降低了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也擴大了農業保險的業務面。它的農業保險與農業信貸結合的業務涉及農民、涉農金融機構、農作物保險公司和政府四個方面。政府注資成立了菲律賓農作物保險公司(PCIC),并通過多種途徑對農業保險進行補貼、扶持。它的農戶可分為兩種[2]:貸款農戶和自籌資金農戶,后者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內。貸款農戶種植的農產品被視為自動參加農作物保險,貸款申請書即作物保險單,保費直接從貸款中扣除。菲律賓農作物保險公司與所有涉農金融機構如商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村鎮銀行及其他貸款機構等都有聯系。這些機構是農作物保險公司授權的地方,他們代表農作物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業務并收繳保險費,同時將保險涉及的農業生產及保險單副本上報農作物保險公司。農作物保險公司還與農業部、部建立合作關系。這些部門的工作人員主要為農作物保險公司提供農業生產的收獲狀況、損失金額等數據,農作物保險公司支付他們一定的傭金,這樣不僅節約了人力、物力和財力,也使得農作物保險公司獲得更加可靠的第一手資料。

二、日本農業信用擔保保險制度對農村信貸的支持

在日本的農村金融體系當中,農業信用擔保保險制度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日本農業信用保險系統是一項專門服務于農民的信用補充政策,它是在日本政府的參與下,對農協金融進行的政策性保障。日本農業信用基金由兩部分組成,農業信用基金協會和農業信用保險協會。各基金協會主要的服務對象是當地的信用農協聯合會、農協、農業生產者、市轄村部分公共團體等。其主要資金來源是都道府縣的補助金、儲備金的余額、各會員的出資等,主要業務是為農協等機構提供資金支持和向生產者提供農業債務擔保。農業信用保險協會的主要資金來源是各信用基金協會、日本政府以及農林中央金庫等。它的主要業務是向農業信用基金協會的債務擔保提供保險和利率較為優惠的貸款,目的在于補充并增強農業信用基金協會的擔保能力[3]。此外,它對那些沒有經過農業信用基金協會擔保而直接向信用農協聯合會、農林中央金庫申請貸款的農業經營者直接提供有關貸款保險的服務。中央保險公庫由中央政府設立,它主要是分散農業信用保險協會的風險,這與日本中小企業的兩級擔保體系有相似之處。具體流程:農業經營者按時向農業信用基金協會繳納足額擔保費用,當其向農協等部門申請貸款時,應先向農業信用基金協會申請委托擔保,獲得書面承諾以后,便能夠從農協等金融機構得到貸款援助,如果貸款人無法按時償還貸款,農業信用基金協會將代其償還所欠金額。農業信用基金協會按時足額向信用保險協會交納保險費。此后,如果發生代位償還,信用保險協會可以支付農業信用基金協會代替償還資金總額的70%。在回收債權以后,農業信用基金協會需以相同的比例向信用保險協會繳納回收資金。目前,超過25%的農協貸款都享受著農業信用擔保保險,這一制度對保證信貸資金的正常運作起到了促進作用。

三、國外保險支持農村信貸的借鑒意義

查看全文

酒店經驗借鑒研究論文

酒店業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行業之一,自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有外資進入中國酒店業,如今外方管理的中國酒店數量已經相當多了,而引進國外酒店管理集團的管理也是中國酒店業在自我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步。外方管理酒店是指由外方獨資、中外合資或中方獨資并由外方參與管理的中國酒店。國外酒店管理集團由于起步早,管理科學、形成了先進的管理制度和經營方式,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中國的酒店正在快速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先進的理念加以引導,再加上中國入境游市場的迅速發展,外方管理的酒店能夠更好的為外國游客提供服務,使外國游客產生親切感和安全感,因此,許多中國的中高星級酒店都選擇國外酒店管理集團進行管理,外方管理酒店在中國也取得了比較好的經營業績。

外方管理酒店作為中國旅游業改革開放的重要標志之一,經過近20年的發展,已經由嘗試性發展進入到運作成熟、快速擴張的新時期。這些酒店已由過去僅僅關注外國客人市場轉向國內和國際并重、由主要城市向二級城市邁進、由沿海地區向內陸擴展,并開始了對中國酒店業的全方位影響。外方管理酒店成功經營的原因除了在政策上有一定優惠之外,其充分利用人力資源以獲得競爭優勢的人力資源戰略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中國大陸由外方管理的主要幾大集團酒店,如香格里拉、假日、喜來登、萬豪、希爾頓等。其人力資源管理上值得借鑒的經驗有以下幾點:

首先,在用人制度上較為靈活、科學。由于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外方管理酒店在國際范圍內的人才聘用基本上沒有限制,而且由于實行合同制,人員的聘用和解聘更加靈活。尤其受裙帶關系影響較小,人員安排更為科學。

其次,外方管理酒店普遍重視對員工的培訓。幾乎所有的外方管理酒店都設有獨立的培訓部門,有些還建立專門的培訓學校,或者聯系國內外有關院校對員工進行培訓,希望通過培訓來提高員工素質,從而提高酒店的競爭力。

第三,在員工待遇上,外方管理酒店略為優厚。首先是付給本地雇員的工資基本上高于或持平于行業平均水平,其次在對中方雇員的獎勵計劃上,較為容易依據自身經營業績作出決定。而很多中方管理酒店由于投資主體原因往往需經上級部門批準,企業難以獨立決策。

第四,成功推行了人才本土化戰略。80年代初,國內幾家主要集團酒店的外方人數曾最高達150多人,占總員工數的10%。進入90年代,隨著中方管理人才的成熟,許多外方管理酒店已經順利實現了人才本土化,成為外方管理酒店維持其競爭力的核心戰略。

查看全文

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經驗借鑒

一、發達國家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分析研究

世界各國在發展農村醫療過程中都經歷了各自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介紹下幾個國家:

(一)聯邦德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分析研究

在歐洲聯邦德國,大方的農村大部分地區都由政府實行了對農民健康保險的強制性制度。他們的具體做法是由分布在聯邦德國各個州的20家針對農民的醫療管理和相應的照料公司來進行經營。參加農村農民醫療保障人數已經達到65萬,這個數字約占聯邦德國總人口的0.8%,而在聯邦德國,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僅僅2.4%,因此說這個比例是比較高的。在他們的國家內,保費繳納的多少與每個公民的現實收入相掛鉤,通過政府的這種做法使農村合作醫療得以順利進行下去。他們的主要做法一是政府繳費的強制性,二是實行與收入關聯的繳費制度,三是保險資金運營市場化,四是由聯邦政府財政的巨額財政補貼兜底。

(二)日本農村的醫療保障制度分析研究

眾所周知,日本在二戰后是戰敗國,日本為促進國民素質的提高和國民的健康,動員全國農民積極參加社會醫療保險。國民所交納社保的基金主要來源于被保險人參保所繳納的保險費,同時國家和地方政府對于國民的參保也相應地進行財政補貼。日本采用按照保險費收取的標準進行參保,并且規定參保人員的年收入應當具有一定的比例,并且要求每年進行一次核定。通過日本農村醫療保障的做法在實踐中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對策措施:第一方面是日本國家具備了健全的醫療保障法制體系,第二個方面是日本具有完備的業務運營保障體系,第三個方面是日本具有相對完善的各個監督體系,第四個方面是日本具與其他國家相比有相當數量的政府補貼錢款。

查看全文

法學教改及經驗借鑒

我國的法學教育可以追溯到三國魏明帝時期。據《三國志•衛覬傳》記載:明帝即位,覬奏曰:“請置律博,相傳教授。”“律博士”即專司法學教育的職官。不過,近代意義的法學教育至晚清才始得在我國創立。1898年,京師大學堂成立并設法科,開法學教育之先河。此后,清朝覆滅,民國興起,歷經北洋軍閥和國民黨統治時期,法學教育依托綜合性大學興辦的法學院系,以及若干諸如朝陽大學、東吳大學、法商大學等專攻法學的專門性大學,不斷發展繁榮。新中國成立后,法學教育伴隨法制建設的曲折歷程,歷經反復,終于在改革開放后步入正軌。迄今為止,我國的法學教育已獲得長足進步,取得矚目成就。我國已經形成空前龐大的法學教育規模,建成以普通高等教育為主體、成人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為補充的法律教育體制,以及包括法學學士、法學碩士、法律碩士和法學博士在內的學位制度,足以為法治建設培養各類、各層次的法律人才。總體上,我國的法學教育結構已經相對完善,層次已經基本齊備。但是,法學教育質量不高、學生實務能力欠缺、法學理論與法律實踐脫節等問題在滿足法律人才數量需求之后逐漸凸現出來,法學教育迫切需要改革。這種改革勢必建立在國內已有改革實踐的基礎之上,并積極借鑒域外優秀的法學教育經驗,形成中國特色的法學教育模式。

1我國的法學教育改革

近年來,我國若干法律院校開始借鑒美國做法,探索建立法律診所、模擬法庭等教學模式。這一改革努力具有內外兩方面的推動力。就外部力量而言,外國基金會例如美國的福特基金對此類教育改革頗為支持。而縱觀國外法學教育改革經驗,法律診所在培養法科學生的實踐能力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但上述改革最根本的動力還是學界、教育界對消除我國法學教育固有弊端的愿望和努力。長期以來,我國法學教育主要采用解釋概念、注釋條文、闡述理論、抽象議論等途徑,即使之后也嘗試案例教學、課堂討論并注重實習,但均未改變現有教育模式概念化、教條化、形式化的特征。這種狀況與我國注重立法而忽略法律實施的傳統密切相關。首先,我國的立法立足于相關學者和立法者較長時間的理論論證,每一項法律條文都蘊含一定的法律觀念或者理論,而法學界絕大部分學者的工作就是圍繞這一立法工作展開,即便不能親歷法律起草,也廣泛地對法律的具體設計進行討論。其次,關注立法的學者們在教授法學知識時,更注重剖析蘊含在立法中系統、深奧和復雜的法學理論,而對法律應用及其相關知識關注不足。進而,法律實施中諸如如何發現、重構和證明事實,如何協調法律與其他社會規范的關系,如何平衡宏觀正義與個案正義等重要問題也沒有在法學教育中獲得應有的重視。縱觀各法學院校的培養方案,就可以發現少有課程致力于法律應用能力的訓練和培育。顯然,上述弊端難以在現有的法學教育模式中獲得消解。新興的法律診所、模擬法庭等注重實踐的課程或成為突破以上困境的有效的途徑。截至目前,我國已有10余所法學院系開設了法律診所課程,更多的法學院系設立模擬法庭。

2外國的法學教育經驗

法律診所和模擬法庭都是我國法學教育對外國法學教育經驗的借鑒,但可資借鑒的域外經驗不僅于此。總體而言,英美等西方法治發達國家將法律人才劃分為應用型和學術型兩類,并根據不同類型法律人才的特點設計不同的培養模式。以美國為例,其應用型法律人才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人、法律顧問等,學術型法律人才則主要是大學教授和高級研究人員。作為典型的精英教育,無論是應用型還是學術型法律人才的培養,都要求學生在研習法律之前已獲得必要的科學知識。實際上,美國法學教育的起點相當于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報考法學院的學生通常已獲得學士學位且通過了法學院的入學考試。顯然,這種精英教育對我國而言,尚不可取。但其對應用型和學術型法學人才的分類及其相應的教學模式設計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并大膽借鑒。再以和我國法學教育模式相近的日本為例。日本高校的法學教育也大致屬于講解模式,但教師對法條的講解分析并不囿于通說觀點或者統一的法學教材,而會向學生灌輸不同學說、理念,允許學生當堂提問,還會要求學生撰寫大量的案例報告。因此,法科學生課后必須翻閱許多案例,并對不同的判例和學說進行比較、分析。與我國的教育模式相同,日本高校也有期末考試。但不同于我國主要考查學生對教材上統一觀點的掌握,日本的法學教師對試卷的判分會更注重考查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以鼓勵學生以恰當的角度看待和解決問題。除此之外,廣泛的模擬教學也是日本法學教育的一大特色。較之于我國覆蓋面窄且常常流于形式的模擬法庭教學,日本每位法科教師的課堂都可成為一個模擬法庭。采用模擬教學法的教師一般會給出十幾個真實案例供選修其課程的學生自主選擇,而學生選擇主攻案例后還可進一步自主決定擔當案例原告、被告或法官。在一學期的模擬法庭式學習中,學生對案例以及角色的選擇還可以變化,從而有助于他們從不同角度思考、分析案件,提出不同主張并論證自己的觀點,還可以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協作學習團隊作戰策略。簡言之,日本的模擬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教學。教師在其中僅給予有限的引導和點評,而學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性進而使自覺性和積極性都很高。

3我國法學教育的完善改革

查看全文

老師經驗借鑒交流動員會

很高興能參加新教師成長、經驗交流會。首先,借這個機會對學校給我們提供這個交流的平臺表示感謝。像這種成長、經驗交流會對于我們新教師的成長獲益良多,通過互相經驗交流,可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作為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我總有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感覺。一邊教學,一邊總結,可能是我們目前普遍狀態的真實寫照了。今天參加交流會,我有點誠慌誠恐,感覺沒有什么拿得出來的經驗,只能就我個人談一些體會和感想,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大家不吝賜教。

一,多渠道學習,提高教學業務水平。

學校給我們配備了師傅,這無疑大大有助于我們的成長。但我們在平時虛心向師傅學習請教之外,也不能忽視了其他渠道的學習。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我覺的除了向師傅學習外,我們還可以借助來學習提高,比如網絡就是一位很好的老師。現在大家上網都比較方便,有時間可以上網找找相關的資料,比如網上的一些課堂實錄,教案等,我們不一定要模仿別人,但要學習借鑒別人的一些優點,將別人的一些好的做法,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

二,重視知識的積累和材料的搜集。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老教師、優秀教師之所以教學水平比較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材料,量變到了一定階段必然發生質變。我們現在剛走上教學崗位,在教學中肯定有很多不足和缺失,但只要我們平時多花時間學習,積累,爭取每天進步一點點,日日有進步,年年有進步,相信在不久的以后我們也會由量變到質變,從新手成長為熟手。

查看全文

國際自由貿易港發展模式經驗借鑒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金融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升,自貿區對國內經濟發展帶動作用日益明顯,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外貿發展對自貿區開放程度提出更高要求,研究國際自由貿易港管理發展模式,可為我國自貿區建設提供經驗借鑒。

關鍵詞:自由貿易港;自貿區;經驗借鑒

自由貿易港是各國外向型經濟發展過程中,為滿足貿易投資便利化而設立的特殊經濟監管區域。截至目前,國際上發展相對成熟的模式,有受地域特點影響,以物流轉口為主的香港、新加坡自由貿易港模式;還有覆蓋綜合保稅區職能的荷蘭鹿特丹港和比利時安特衛普港模式。

一、國際自由貿易港管理模式及特點

(一)對自由貿易港內貨物實行“境內關外”管理。對出入轉口貨物的報關、報檢不需行政審批,只做數據統計。如香港特區,對于轉口和轉運的貨物,不需報關,貨主需要提前備案貨物信息,使監管部門可以追根溯源,避免貨物非法流轉造成對港口商業名譽的損害。在稅務處理上,免征相關關稅及進口環節增值稅,但免征稅費貨物僅限定在允許經營商品范圍內。(二)外資企業在自由貿易港內準入設立限制少。香港特區對外資企業實行積極的不干預政策,外資企業準入無行業、注冊資金和持股比例方面的限制。僅針對部分行業準入時提高要求:在允許經營行業中,博彩業是受政府管制最嚴格的行業;電訊、廣播等少數行業有條件進入;銀行、保險少數特殊行業需申領牌照進行設立。香港特區對公司注冊資金無金額限制,公司成立后也可隨意增加注冊資本,手續便捷。新加坡自由貿易港對企業經營范圍沒有限制,除國防相關行業和個別特殊行業外,新加坡對外資進入沒有行業限制,商業、外貿、租賃、營銷、電信等市場完全開放;對外資企業進入金融、保險、證券等特殊行業需向主管部門進行備案。禁止新增外資銀行進入本地零售業務市場、限制外資銀行對本地銀行的持股比例;限制新聞業、廣播業的外資持股比例。在注冊資金方面,新加坡公司法規定設立公司最低注冊資本10萬新元,實行認繳制,股東可隨時決定提高注冊資本和繳足資本,且只需在商業注冊局填寫表格和交納費用即可。(三)金融市場開放程度高。國際自由貿易港開放資本管制,資金匯兌自由、金融服務發達。香港特區允許國際投資者自由投資當地發行的債務工具。在資金跨境結算自由,對包括外資本金和股金調回沒有限制;完全放開了黃金和外匯市場。貿易融資渠道通暢,對借貸無額度限制,金融服務覆蓋面廣。新加坡自由貿易港金融市場監管經歷了由離岸市場分離轉變為離在岸一體管理模式,外資企業按照銀行要求提供文件即可開立銀行賬戶并向金融機構申請融資業務。(四)良好的監管環境。一是跨部門聯合的網絡一體化數據管理體系。如新加坡通過“一站式”網絡通關系統,連接海關、檢驗檢疫、稅務、軍控、安全、經濟發展局、企業發展局、農糧局等35個政府部門,與進出口、轉口相關的申請、申報、審核、許可、管制等都可通過該系統進行。二是完善的報關、通關、配額、檢驗檢疫配套監管制度。香港特區內豁免報關商品無須報關;豁免報關商品以外的商品,承運人只需向海關報告商品相關信息并提供相應資料即可。進出口配額環節限制少,檢驗檢疫局環節便利。三是健全的法制體系。香港法律體系以經濟法為主,構成了自由競爭的法律體系。新加坡繼承了相對完整的英國法體系,《自由貿易區法》是新加坡自貿區運行的核心法律,對自貿區定位、功能、管理體制、優惠制度、監管制度等進行了全面的規定。

二、對我國自貿區發展啟示

查看全文

商務英語人才培養之德國經驗借鑒

摘要: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是我國目前地方性院校轉型發展的緊迫任務,但就目前國內地方性院校的辦學模式和師資水平來看,要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應用技術型大學轉變還存在一定差距。商務英語是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快速發展而設置的一個相對年輕的專業,近年來在地方性院校中發展迅速,規模可觀,但普遍存在趨同和資源短缺問題。德國二元職業教育模式為地方性院校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提供了經驗借鑒,走內涵式發展、去同質化和凸顯地方特色是地方性院校商務英語轉型發展的主要目標。

關鍵詞:德國二元職業教育;商務英語;內涵式發展;應用型人才培養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又提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可見,我國高教領域又一重大改革正醞釀出爐——加快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立學分積累和轉換機制,打通從中職、專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導一批普通地方高校向應用技術型轉型。但是,就目前我國高校的辦學層次來看,雖然大致區分為研究型大學、應用型院校和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三類,同時也明確意識到各自的職責——研究型大學著力于培養理論研究性專才,應用型院校即地方性本科院校側重于培養應用型通才,而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著重培養應用型專才,但由于各類學校的辦學歷史、辦學層次、辦學規模等不盡相同,所以各類大學想要盡善盡美地培養不同層次的人才,滿足區域經濟、文化、教育發展的需要,目前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商務英語是適應時展而逐步興起的一個新專業(方向),目前大部分地方性院校均設有該專業或方向。地方性院校在轉型過程中如何來建設商務英語專業(方向)、以適應國內外經濟快速變化的形勢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特別是我國提出“經濟新常態”方針后,國內企業的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日趨成熟,企業急需懂外語、精業務、有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這無疑為商務英語專業(方向)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為企業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怎么培養是擺在地方性院校商務英語專業(方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商務英語專業發展勢頭良好但面臨轉型我

國商務英語學科和專業的發展得益于上世紀末商務英語研究會的成立。2003年在上海召開的第三屆商務英語研究會主任聯席會議明確提出了“要將商務英語作為專業獨立設置”的工作目標,會議決定成立若干個課題組,“就近十年來商務英語的招生就業、課程體系、教材建設、理論研究等做進一步的調研和總結,形成書面報告,盡快遞交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和相關學術機構,以便為以后的專業設置決策提供依據。”2006年教育部根據變化的形勢對英語專業教育做出適應性調整,批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增設商務英語本科專業。此后,商務英語專業(方向)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在全國各高校設立,截至2012年,我國擁有商務英語專業的高等院校共有146所,商務英語專業學生9201人,而僅在2014年全國獲批商務英語專業的高校就有36所,可見商務英語專業和學生數仍保持增長勢頭。商務英語之所以發展迅猛,這與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強有關。隨著現代物流、電商、網購等新型交易平臺的成熟,全球商業活動十分活躍,國際商務公司、外資企業、三資企業、民營企業、金融機構、跨國公司中國分公司、境外中國公司、涉外機構、商場、賓館、企事業單位辦公部門等用人單位都青睞于既有專業知識又無語言障礙的商務英語畢業生。他們非常適合從事國際貿易、進出口貿易、跨境電商、商務談判、翻譯、涉外文秘和管理等工作。設想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快,中國和世界的聯系也會越來越強,未來我國人才需求更加轉向技術密集型和科技創新型發展,因此,傳統的“經院式”人才培養模式很顯然滿足不了現代產業升級和全球競爭加劇的需要,專業型、技術型和特色化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將成為商務英語轉型發展的一大趨勢。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適應新形勢的變化,辦出特色、辦出水平才是地方性院校商務英語的辦學思路。

二、借鑒德國經驗、結合自身優勢培養商務英語人才

查看全文

農業服務貿易發展及經驗借鑒

我國農業服務貿易尚處于初級階段,存在農業產業化服務鏈條短、服務貿易結構單一、貿易主體競爭力偏弱等問題,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在相關方面已經積累了較成熟的經驗,對我國農業服務貿易的促進有一定借鑒意義。農業服務貿易是我國服務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農業服務貿易可以促進我國農業資本、技術、標準、人才向農業產業鏈高端服務環節集聚,有助于提升我國農業研發、農資、加工、營銷及相關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的國際競爭力,推動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總體來看,相對于貨物貿易,我國農業服務貿易尚處于初級階段,存在農業產業化服務鏈條短、服務貿易結構單一、貿易主體競爭力偏弱等問題,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與此同時,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在相關方面已經積累了較成熟的經驗,對我國農業服務貿易的促進有一定借鑒意義。

我國農業服務貿易發展現狀

農業服務貿易,指農業服務業的進出口,是一國向國外提供或者購買與農業相關服務的貿易形式,通過農業領域技術、人員、資金、數據等要素的國際間流動促進農業服務領域的國際經濟合作。農業服務貿易包括三個層面:一是與農業中農林牧漁生產和經營相關的服務貿易。從產業鏈的角度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均可能產生農業服務貿易,涵蓋涉農生產、加工、研發、包裝、儲運、營銷、消費等各環節的服務進出口。二是傳統服務業中涉農部分的服務貿易,如跨境鄉村旅游、跨境農業技術培訓等。三是農業貨物貿易中的服務投入,融入產品生產過程中,目前被計算為國際貨物貿易。1.總體規模偏小我國農業服務貿易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與貨物貿易相比規模懸殊,這與我國服務貿易的總體發展態勢一致。2020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6617.2億美元,僅次于美國,排名第二,但卻遠低于同期貨物貿易總額的46462.6億美元,僅為14.2%。據初步測算,從農業領域來看,我國農業服務貿易規模占服務貿易總額的比重較低,2020年如果按最高估值算,占比為4.2%;按最低估值算,占比僅為1.3%。2.模式單一從國際服務貿易提供方式看,長期以來,商業存在是農業服務貿易最重要的提供方式。近年來,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導致境外消費和自然人移動幾乎中斷,但隨著服務數字化轉型加快,跨境電商銷售、數字農業服務、在線教育等線上消費出現暴發式增長,跨境交付模式下的農業服務貿易增長迅速。根據WTO預測,未來隨著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以數字網絡方式提供的跨境交付在貿易提供方式中的占比可能擴大。3.產業中低端長期以來,品種選育、農化服務、精深加工和品牌營銷等高端環節主要被發達國家的跨國農業企業掌控,我國在作物育種、農業生產資料、農機、農業技術等技術知識密集型領域,面臨供應不足和走出去困難等問題。以農藥行業為例,我國生產了世界農藥中70%的原藥,但目前占全球70%市場份額的公司僅有先正達一家屬于我國,其余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包括:德國拜耳、巴斯夫,美國科迪華、富美實,日本曹達、住友、日產、石原等。4.政策不完善目前,我國農業服務貿易配套支持政策不足,綜合服務水平較低,在知識產權、金融和保險等領域的規則和標準不健全。與此同時,農業服務貿易所需的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生產要素瓶頸突出,流動也存在諸多障礙。從國際合作的外部環境來看,迄今為止,我國已簽訂和正在談判的自貿協定涉農領域大多以貨物貿易降稅和原產地規則為主,基本未參與服務領域談判,在農業服務貿易規則制定方面話語權不高。

美國農業服務貿易發展經驗

1.具有完備的農業服務貿易促進體系美國海外農業服務局(FAS)是美國政府唯一關注世界糧食安全和農業貿易問題的機構。FAS與農業服務貿易相關的職能主要有:一是通過執行各種項目計劃為美國農產品出口商在海外開展促銷活動、開拓新市場、出口農產品等提供財政資助。二是通過雙邊或區域合作項目、科學交流和教育培訓活動,在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援助的同時,獲取美國需要的技術和遺傳資源,使合作伙伴增加對美國農產品和技術的認同感。三是利用全球網絡為農產品出口國向外國客戶提供國際農產品市場的重要信息,并提供技術和監管能力建設項目,幫助伙伴國家理解和接受美國農業貿易政策和新技術。2.重視農業科技研發服務美國政府的農業部門一直致力于為農業科學技術部門提供經費支持,同時引導廣大私人科研企業與高校建立合作,并出臺了《農業法案》《復蘇與再投資法案》《知識產權保護法》等系列法案,來保障其運營經費,也鼓勵私人企業開始自主研發農業生產技術。與此同時,美國形成了集教育、科研、推廣“三位一體”,完整的人才培養、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的體系。美國擁有遍布56個州的1200家服務農業的科研機構,農業推廣機構3300多個。尤其是,美國高度重視種業和相關貿易發展。目前,全球70%以上的商業種集中在20多個國家,其中美國排在第一位,占20%左右。3.依托跨國農業公司掌控全球農業服務貿易美國通過支持跨國農業公司發展,逐步向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滲透品和服務。全球四大糧商中,美國有ADM、邦吉和嘉吉公司3家;全球十大食品加工企業中,美國有6家;全球十大食物零售商中,美國有5家。這些大型農產品加工和銷售企業憑借信息、技術研發、資金和營銷等優勢,提高了農產品深加工水平,開拓了國內國際市場,整合各種資源促進了美國農業產供銷、農工商一體化經營程度,直接推動了美國農業服務貿易的發展。

歐盟農業服務貿易發展經驗

查看全文

國外農業保險模式特點與經驗借鑒

1國外農業保險發展的特點和基本經驗

1.1政府為主導的美國

美國是世界上農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具有全球最大的農業保險市場。美國的農業保險模式是以國家專門保險機構為主經營政策性農業保險,經歷了從私營到國營再到現在的公私合營雙軌制的模式演進。從1939年開始實施政府農作物保險計劃至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美國的農業保險有較完善的法律法規作為依托,利用優惠政策誘導商業性組織介入其中,最終實現政府淡出、市場主導農業保險的局面。其農業保險模式具有以下特點。

1.1.1政府主導的商業運作雙軌制經營模式

美國現階段政策性農業保險實行政府主導的商業運作模式,以作為國家專門保險機構的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為主導和政策性農業保險為主要特點。美國農業保險業務的運作分為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私營保險公司、保險人(農險查勘核損人)三個層次。農業保險業務由經政府審批的商業公司經營或,政府和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不做直保業務,主要負責規則的制定,對私營公司的稽核與監督,提供再保險等。美國經營農業保險的財產險公司只有15家,占總數的1.5%,平均每個州不超過兩家。這樣的市場格局和商業保險高度的競爭狀況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些被批準經營農業保險的公司具有充足的資本和良好的信譽,并且都有豐富的農業保險業務經驗,技術強大,能夠滿足農業保險業務拓展的需求。農作物直保業務主要是通過人銷售。農險核損人需要經過農業部風險管理局專業培訓兩年,取得從業資格。核損查勘人可以供職某一家商業保險公司,也可做獨立查勘定損人。美國農業保險采取自愿原則,但帶有強制色彩。聯邦政府規定不參加農作物保險計劃的農民將得不到政府的其他福利計劃,實質上是在自愿保險的基礎上加入了強制性的因素。這樣可以更有效地發揮農業保險的作用,避免逆選擇。對于一般的農作物損失保險,農戶可以自愿選擇。

1.1.2政府制定與完善農業保險相關的法律法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