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經濟模型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4 14:35: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計量經濟模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數理經濟模型與計量經濟模型探索論文
摘要:一些研究人員在進行計量經濟分析的時候,直接把數理經濟學里面的數學模型當作計量經濟模型使用,并且把這類數學模型所設置的各種假定當作計量經濟分析理所當然的前提。本文指出,數理經濟模型和計量經濟模型分別屬于兩門不同的學科,擔負著不同的任務,不能把二者混為一談。計量經濟分析擔負測算因果效應和預測兩種不同的任務,在兩種不同的任務下對計量經濟模型的要求不同。因此強調指出,不論是測算因果效應還是預測,直接簡單地把數理經濟模型當作計量經濟模型使用都是不妥當的。
關鍵詞:數理經濟模型;計量經濟模型;經濟增長模型;生產函數
一、引言
作為索洛-斯旺經濟增長模型的一個具體形式,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柯布和道格拉斯提出下列生產函數:
Y=Kα(AL)1-α,(0<α<1)
式中,K表示資本,L表示勞動,A表示“知識”或“勞動的有效性”,AL表示有效勞動,α是參數,Y表示產量。這就是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柯布和道格拉斯用美國1899-1922年制造業的生產統計資料來估計模型的參數,得出:
GDP的計量經濟模型分析論文
提要本文建立了1952~2007年中國GDP的計量經濟模型(ARIMA模型)。對有指數趨勢的原始序列用單位根法和自相關圖法判別差分后序列是否平穩,先通過最小BIC值建立計量經濟模型中的時間序列模型,然后利用AIC和SBC準則判別所建立的模型是否為最優,然后用條件最小二乘法對模型的參數進行估計,并進行白噪聲檢驗和參數顯著性檢驗,預測2008~2015年GDP的發展水平。
A時間序列是指按照時間順序得到的變量的觀測值,而按時間順序得到的經濟變量的觀測值即為經濟時間序列。
文中討論的ARIMA模型是一類常用的隨機時序模型,它是一種精度較高的時序短期預測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某些時間序列是依賴于時間t的一族隨機變量,構成該時序的單個序列值雖然具有不確定性,但整個序列的變化卻有一定的規律性,可以用相應的數學模型近似描述。通過對該數學模型的分析研究,能夠更本質地認識時間序列的結構與特征,達到最小方差意義下的最優預測。我國GDP總量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受經濟、政策、科技水平、自然等多因素的影響。
GDP總量或人均GDP預測的理論及應用研究非常多。國內外學者對我國GDP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種:(1)時間序列方法:研究GDP隨時間發展的規律。通過時間序列的歷史數據揭示現象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建立ARMA、ARCH等模型,將這種規律延伸到未來,從而對該現象的未來作出預測;(2)協整檢驗的計量經濟學模型:通過分析影響GDP發展的本質因素,研究GDP與這些因素的協整關系,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3)生產函勢,并具有很強的非平穩性。
2、數據平穩化。對于含有指數趨勢的時間序列,可以通過取對數將指數趨勢轉化為線性趨勢,然后再進行差分以消除線性趨勢。取對數過后的GDP依舊存在非平穩性,需要對其進行差分,先進行一階差分,繪制一階差分后的時間序列圖。
從圖中很難看出一階差分后的序列是否平穩。于是,首先考察序列的樣本自相關圖,從直觀上檢驗該序列的平穩性;其次,我們對該序列進行ADF單位根檢驗。從自相關圖中發現序列的自相關系數一直都比較小,延遲一階后始終控制在2倍標準差的范圍以內,可以認為該序列在零軸附近波動,具有短期相關性,因而可以直觀地判別一階差分后序列平穩。從單位根檢驗結果看,由于Tau統計量的P值都小于0.05,可以認為該序列平穩,不存在一個單位根,即有指數趨勢的序列,經過取對數、一階差分后序列平穩。對差分后序列進行純隨機檢驗,發現延遲各階的P值顯著地小于α(α=0.05),拒絕原假設,即可以認為序列為非白噪聲序列。
計量經濟模型分析論文
一、環太平洋計量經濟模型
在本模型中,具體推算將圍繞戰后環太平洋地區的美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臺灣省、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共10個國家或地區的數據進行。另外,由于篇幅的限制,無法寫出全部方程式。感興趣的讀者請參照大西廣著:《環太平洋諸國的興衰與相互依存》(京都大學出版會),以及京都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的主頁(pacific.kyoto-u.ac.jp/text/index.htm)。
1.關于資本輸出與經濟增長的計量模型
考慮如下模型:
Y=f(BC)f′>0(1)
該式中,Y表示GNP,BC表示資本輸入額,f(·)表示Y由BC決定。但BC并非直接決定各國的生產力水平(Y),直接決定Y的是資本存量(設其為K),即:
環太平洋計量經濟模型
一、環太平洋計量經濟模型的理論意義
在本部分,我們將對上面建立起來的計量模型進行驗證,并探討其理論意義。
1、“不均衡發展”模型的表現
計量模型對現實經濟的解釋進行了多種嘗試,在此,由于篇幅關系,我們將重點放在“不平衡發展”的表現能力上。首先,請看表1,這是對環太平洋諸國(或地區)從1995年到2025年期間以5年為一個階段的實際增長率的預測(以美元計價)。由于這個預測是在1998年初即亞洲金融危機深化期間進行的,因此,有人評價這個預測結果“過于樂觀”,但是,總的看來,其后的發展證明這一預測大致是正確的。包括該預測期間在內,1950年后的約75年間,如果以線段表示各國、各地區以美元計價的高速增長時期,其結果如圖1。如圖1所示,不管哪個國家或地區,肯定會有30~50年間左右的高速增長時期,所謂各國、各地區之間的不平衡發展只不過是高速增長時期在它們之間的移動。
附圖
附圖
環太平洋計量經濟模型研究論文
一、環太平洋計量經濟模型的理論意義
在本部分,我們將對上面建立起來的計量模型進行驗證,并探討其理論意義。
1、“不均衡發展”模型的表現
計量模型對現實經濟的解釋進行了多種嘗試,在此,由于篇幅關系,我們將重點放在“不平衡發展”的表現能力上。首先,請看表1,這是對環太平洋諸國(或地區)從1995年到2025年期間以5年為一個階段的實際增長率的預測(以美元計價)。由于這個預測是在1998年初即亞洲金融危機深化期間進行的,因此,有人評價這個預測結果“過于樂觀”,但是,總的看來,其后的發展證明這一預測大致是正確的。包括該預測期間在內,1950年后的約75年間,如果以線段表示各國、各地區以美元計價的高速增長時期,其結果如圖1。如圖1所示,不管哪個國家或地區,肯定會有30~50年間左右的高速增長時期,所謂各國、各地區之間的不平衡發展只不過是高速增長時期在它們之間的移動。
附圖
附圖
計量經濟模型及含義論文
一、環太平洋計量經濟模型
在本模型中,具體推算將圍繞戰后環太平洋地區的美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臺灣省、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共10個國家或地區的數據進行。另外,由于篇幅的限制,無法寫出全部方程式。感興趣的讀者請參照大西廣著:《環太平洋諸國的興衰與相互依存》(京都大學出版會),以及京都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的主頁(pacific.kyoto-u.ac.jp/text/index.htm)。
1.關于資本輸出與經濟增長的計量模型
考慮如下模型:
Y=f(BC)f′>0(1)
該式中,Y表示GNP,BC表示資本輸入額,f(·)表示Y由BC決定。但BC并非直接決定各國的生產力水平(Y),直接決定Y的是資本存量(設其為K),即:
政府支出與國民經濟的計量經濟模型
1
國民經濟是指一個國家社會經濟活動的總稱,是由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經濟環節、經濟層次、經濟部門和經濟地區構成的。國民經濟這一概念突出強調經濟的整體性和聯系性。
中國宏觀經濟計量模型以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為對象,應用現代經濟計量學方法,分析探討1978-2005年期間中國國民經濟運行和宏觀經濟活動。在此基礎上分析政府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進而由國內生產總值影響居民消費與社會投資,因而政府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起到直接的影響而對居民消費、社會投資則起到間接的影響。
政府支出規模隨經濟的增長而擴張。我國的GDP近年來處于持續高速增長的階段,就2005年而言,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8232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9%,屬于“高增長階段”。根據“瓦格納法則”,當國民收入增長時,政府支出規模會以更大比例增長;與此同時,R•A•馬斯格雷夫認為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演進,政府支出的規模逐漸增長。因此,本文想探討一下在未來的時間里,政府支出的變化對于國內生產總值、社會投資、居民消費的影響。
2模型設計
2.1模型結構
解析房地產價格決定緣由計量經濟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走好,房價持續上漲。房地產價格已經成為了社會生活的熱點問題。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影響房地產的價格.而房地產價格又為什么會持續上漲呢?
一、理論分析
決定房地產價格的因素有很多,而且它們對房價的影響也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筆者認為房地產價格主要決定于供需因素,經濟因素,人口因素。供需因素包括供給和需求,供給因素包括房地產開發量,房地產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等等,影響需求的因素有居民人均收入,居民對未來房價的心理預期,居民對房地產的投機需求等等。經濟因素包括,GDP,物價指數,存貸款利率等。人口因素就是指人口密度。除了以上這些因素外,影響房價的還有房屋空置率,房地產開發成本,房地產所處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等等。房地產開發商的因素在決定房地產價格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內部管理。房地產本身的屬性頁決定了其價格,房地產的結構,外觀,采光等等。在決定房地產價格的諸多因素中,有些因素是有很大影響的,而有些因素的影響程度就不是很大。我們在研究房地產價格的決定問題時,要分離出主要的影響因素,而對那些次要因素可以忽略不計。
二、計量經濟模型
針對以上的理論分析,筆者采用計量經濟模型對房價的影響問題進行定量分析。
根據決定房地產價格的眾多因素,選取人均收入指數,GDP,CPI,房地產竣工套數,住宅投資五個變量作為解釋變量,房地產價格指數作為被解釋變量。計量經濟模型如下:
航空業競爭與高速鐵路運營探討
摘要:近年來中國高速鐵路飛速發展,同時面臨著航空業的激烈競爭,通過分析競爭對手航空業的客運需求量、機票價格,利用航空客運需求數據,運用計量模型以中國三大航空公司為例分析高速鐵路對航空公司客運需求和機票價格的影響,研究高速鐵路及其運行特征對航空運輸需求的影響及價格彈性,證實高速鐵路服務的進入對航空運輸需求有很大影響。為更好地適應客流及其需求特性,高速鐵路應考慮開行與航空航線平行的班列,充分發揮技術經濟優勢,更多開行兩點間的直通列車,并重點優化運行時間或速度。
關鍵詞:高速鐵路;航空;競爭;優化;需求;線路
中國第一條高速鐵路線路于2008年開始在北京和天津之間運營。截至2020年12月底,中國高速鐵路線路里程約3.8萬km,占全球高速鐵路里程的2/3以上。此外,中國高速鐵路網絡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到2025年中國80%的國內航空市場將被高速鐵路線路覆蓋。許多研究發現,高速鐵路服務的進入在乘客需求和機票價格方面給航空公司帶來了競爭壓力。例如,日本新干線的開通大大減少了航空客運量,韓國2004年高速列車(KTX)的開通影響了韓國航空業的乘客需求和機票價格。自2008年首次亮相以來,中國高速鐵路客運量年均增長率超過30%。目前高速鐵路是航空運輸的有力競爭對手,特別是在距離400~800km的路線上,但如何更好地優化高速鐵路列車的開行,吸引更多的客流到高速鐵路上來,對鐵路來說是仍然是個重要的課題。以往對歐洲客運市場的研究發現,高速鐵路運行時間的快慢會影響空中交通量,但高速鐵路的發車頻率對空中交通量的影響并不明顯。隨著中國高速鐵路的快速發展,旨在通過研究高速鐵路的旅行時間和頻率以及票價差異對航空客流的影響,來確定高速鐵路開行優化的關鍵項點。為了更好地研究高速鐵路對航空客運的影響,構建航空客運需求計量經濟模型來進行分析。
1計量經濟模型構建
計量經濟模型包括1個或1個以上的隨機方程式,表示經濟現象及其主要因素之間的數量關系。以結構分析對所研究的經濟關系進行定量的考察,分析當其他條件不變時,模型體系中的解釋變量發生一定的變動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程度。分析高速鐵路的開行對航空業會帶來的影響,適合使用計量經濟模型,模型建立關鍵在于確定影響因素,即確定模型的變量。Oum等[1]研究了航空旅客需求的綜合影響因素,Fischer,Fageda,Bilotkach,Murakami等[2-5]也進行了該領域的研究,鑒于數據的可用性,參照上述文章的模型設定,可確定關鍵因素。以下4個因素最常出現:機票價格、人口、國內生產總值和航線距離。Castillo-Manzano,Fu等[6-7]研究發現高速鐵路和低成本航班的開行對航空旅客需求也有很大影響,因此可設置低成本航空的變量LCC。Alamdari,Fageda等[8-9]研究表明旅游業和季節也會影響航空運輸需求。機場樞紐聚集了比預期更多的乘客或服務,北京、上海、廣州機場的客運量名列前三位,客流變化明顯、代表性強,利于研究。因此,為了研究航空樞紐產生的影響,定義樞紐虛擬變量SH和GZ分別表示上海和廣州機場,并設置北京為基準默認值(即當SH和GZ都取0時,北京取1)。采用2種計量經濟模型來確定中國高速鐵路開行優化的重點項目。第1個模型用以分析高速鐵路的進入對中國國內航空運輸市場的影響和高速鐵路進入后航空需求的價格彈性。第2個模型考察了高速鐵路運行時間、頻率以及票價差異對航空客流的影響。第1個計量經濟模型如下。lnQkt=α0+α1lnPkt+α2lnPOPkt+α3lnGDPkt+α4lnDISTk+α5lnTOURkt+α6HSRkt+α7LCCkt+α8SHk+α9GZk+α10spring+α11summer+α12autumn+εkt⑴式中:Qkt為中國三大航空公司(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在t期間k航線上的總客運周轉量(以乘客公里計);Pkt為3家航空公司在t期間k號航線的收益率;POPkt為t時期由k線路連接的2個城市的人口總和;GDPkt為2個城市的平均人均生產總值;DISTk為k線路連接的2個城市的距離,TOURkt為0-1虛擬變量,表示連接的2個城市是否為福布斯所列的中國重點旅游城市;HSRkt為0-1虛擬變量,代表時期t、線路k上是否有平行的高速鐵路進入;LCCkt為0-1虛擬變量,代表是否有航空公司在該線路上開行低成本航班;SHk,GZk分別為上海和廣州2個城市的虛擬變量,表示線路k是否連接這2個城市;spring,summer和autumn則是季節虛擬變量;α0為截距項;εkt為誤差項;α1至α12為解釋變量系數。第2個計量經濟模型如下lnQkt=β0+β1lnPdiffkt+β2lnHSRFreqkt+β3lnHSRTimekt+β4lnPOPk+β5lnGDPkt+β6DISTk+β7lnTOURkt+β8LCC+β9SHk+β10GZk+μkt⑵式中:Pdiffkt為時期t線路k高速鐵路和航空的線路差價;HSRFreqkt為時期t線路k上高速鐵路發車頻率;HSRTimekt為時期t線路k上高速鐵路的運行時間;β0為截距項;μkt為誤差項;β1至β10為解釋變量系數。數據來自中國三大航空公司,航線層面的日數據,時間跨度從2010年1月1日到2013年6月30日,共92條航線,包括北京、上海、廣州之間的線路,以及這3個城市到所有省會城市(拉薩除外)和副省會城市的直飛線路。選取此時間段數據的原因:一是截至2013年6月與北京、上海、廣州之間的航線并行的高速鐵路干線,如京滬高速鐵路(北京南—上海虹橋)、京廣高速鐵路(北京西—廣州南)、鄭徐高速鐵路(鄭州東—徐州東)等已經開通,這3個城市到其他主要城市的高速鐵路也大部分開始運營,且運營了一段時間。二是這段時期正是高速鐵路服務進入的初期階段,屬于競爭沖擊明顯期,選取這段時期的數據進行分析,更具有代表性。三是選取的是航線層面日數據,不等同于年數據或月數據,分析精度會更高。在92條航線中,截至2013年6月30日有22條有平行的高速鐵路服務,而這其中有20條是在2010年7月1日以后開通的平行高速鐵路服務,所以選取沒有高速鐵路服務進入的2010年1—6月與高速鐵路服務一段時間以后的2013年1—6月數據進行分析。2010年和2013年1—6月航空客運需求如表1所示,在沒有高速鐵路服務的70條航線上,客流量上升了17%,收益率下降了3%。在22條平行高速鐵路服務的航線上,客運量和收益率都下降了7%。這些比較表明,在高速鐵路的直接競爭下,航空運輸需求和收益率都顯著下降。
2高速鐵路對航空運輸需求的影響
基于經濟增長和就業效應的實證分析
[內容提要]本文運用國際貿易理論定性的分析了FTA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并通過建立計量經濟模型定量的分析了FTA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出口導向率對總產出有促進作用,進口滲透率對總產出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凈出口額增量占GDP比值對就業人數增長率有積極的拉動作用。表明FTA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推動作用。
[關鍵詞]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總產出;就業增長率;
一、引言
世貿組織機制下的多邊貿易談判,現在越來越演化成一種程序之爭,在曠日持久的談判中達成一種均衡。國際貿易政策向強化雙邊貿易關系傾斜在世貿組織解決爭端的能力弱化時,另一類實惠的國際性合作機制開始快速發展,這就是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在各國的發展中,國際貿易對決定各國經濟的增長與發展能力,以及一國經濟地位的強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最近幾年,商品、勞務和生產要素的國際間交易日趨增加,各國都力圖從中獲得更多的好處,國際貿易的重要性正在不斷提高。這可從中國的發展中看出,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離不開利用“兩種資源”和打開“兩個市場”經濟戰略思想的指導。充分利用國內資源和國外資源,積極打開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并學會組織國內建設的本領和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本領,使我國對外經貿進入了迅猛發展的歷史新階段。進出口總值由1978年的206.4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6207.7億美元,增長了30倍。2002年我國外貿總量已位居世界第5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近半。2003年我國外貿進出口規模上升新臺階,大進大出的格局基本形成,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2003年全年進出口總額達851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1%。其中出口額4384億美元,增長34.6%;進口額4128億美元,增長39.9%。目前,我國對外貿易在GDP增長中穩穩占據著三駕馬車之一的作用。在經濟全球化日趨明顯的今天,可以說,在我國內需不足的情況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能有效刺激國內需求,從而為進一步促進GDP穩定增長發揮積極作用。總之,無論在長期還是在短期,對外貿易在中國的經濟增長中都充分發揮了“發動機”效應,這也是古典經濟學和現代經濟學對于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問題基本上達成的共識。
但是,中國入世后所面對的國際經濟環境并不寬松,是一個競爭日益激烈,區域經濟集團會發揮更大優勢的國際市場。世界銀行《2001年世界經濟發展報告》指出,中國大陸作為國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容量的擴張是有限的,特別是它無法滿足舊經濟行業的銷售需求,也就是說中國大陸的傳統市場馬上就將陷入飽和狀態。如果中國大陸與有關國家,特別是亞太地區的重要貿易伙伴有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或者某個產業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抑或某項專項市場的共同開發計劃,那么中國產品在海外主要市場上的境遇就會大不相同。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談判啟動,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的順利進展,以及中國—南非商簽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節奏加快,從此中國步入“后WTO時代”。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將繼續改變著世界經濟格局。據WTO統計,到2002年底,全球有255個區域貿易協定(RTA),其中超過170個RTA已經實施。在所有RTA中雙邊FTA約占90%。至2003年4月底,WTO146個成員中絕大多數都參加了一個或一個以上的雙邊FTA。2002年1月至2003年5月,全球新建立19個雙邊FTA,另有70多個雙邊或區域FTA正在談判準備實施之中。WTO估計,按照目前的態勢,到2005年底,全球RTA將到達300個。但是,相比而言,中國到目前為此,仍沒有參加任何一個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這顯然與中國作為一個貿易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為了保持中國貿易大國的地位,為了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和逐步建立要素自由流動,內外經濟相互融合的開放性經濟體制,我國除了繼續通過參與全球多邊貿易自由化獲取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和更多機會之外,還應當積極加入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本文將先從理論上分析雙邊貿易協定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然后再通過建立計量經濟模型來定量分析雙邊貿易協定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為了衡量雙邊貿易協定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本文將使用總產出和就業增長率這兩個指標來評價其影響。最后得出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非常積極作用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