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經濟增長和就業效應的實證分析

時間:2022-08-27 03:32:00

導語:基于經濟增長和就業效應的實證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于經濟增長和就業效應的實證分析

[內容提要]本文運用國際貿易理論定性的分析了FTA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并通過建立計量經濟模型定量的分析了FTA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出口導向率對總產出有促進作用,進口滲透率對總產出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凈出口額增量占GDP比值對就業人數增長率有積極的拉動作用。表明FTA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推動作用。

[關鍵詞]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總產出;就業增長率;

一、引言

世貿組織機制下的多邊貿易談判,現在越來越演化成一種程序之爭,在曠日持久的談判中達成一種均衡。國際貿易政策向強化雙邊貿易關系傾斜在世貿組織解決爭端的能力弱化時,另一類實惠的國際性合作機制開始快速發展,這就是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在各國的發展中,國際貿易對決定各國經濟的增長與發展能力,以及一國經濟地位的強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最近幾年,商品、勞務和生產要素的國際間交易日趨增加,各國都力圖從中獲得更多的好處,國際貿易的重要性正在不斷提高。這可從中國的發展中看出,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離不開利用“兩種資源”和打開“兩個市場”經濟戰略思想的指導。充分利用國內資源和國外資源,積極打開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并學會組織國內建設的本領和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本領,使我國對外經貿進入了迅猛發展的歷史新階段。進出口總值由1978年的206.4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6207.7億美元,增長了30倍。2002年我國外貿總量已位居世界第5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近半。2003年我國外貿進出口規模上升新臺階,大進大出的格局基本形成,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2003年全年進出口總額達851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1%。其中出口額4384億美元,增長34.6%;進口額4128億美元,增長39.9%。目前,我國對外貿易在GDP增長中穩穩占據著三駕馬車之一的作用。在經濟全球化日趨明顯的今天,可以說,在我國內需不足的情況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能有效刺激國內需求,從而為進一步促進GDP穩定增長發揮積極作用。總之,無論在長期還是在短期,對外貿易在中國的經濟增長中都充分發揮了“發動機”效應,這也是古典經濟學和現代經濟學對于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問題基本上達成的共識。

但是,中國入世后所面對的國際經濟環境并不寬松,是一個競爭日益激烈,區域經濟集團會發揮更大優勢的國際市場。世界銀行《2001年世界經濟發展報告》指出,中國大陸作為國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容量的擴張是有限的,特別是它無法滿足舊經濟行業的銷售需求,也就是說中國大陸的傳統市場馬上就將陷入飽和狀態。如果中國大陸與有關國家,特別是亞太地區的重要貿易伙伴有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或者某個產業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抑或某項專項市場的共同開發計劃,那么中國產品在海外主要市場上的境遇就會大不相同。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談判啟動,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的順利進展,以及中國—南非商簽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節奏加快,從此中國步入“后WTO時代”。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將繼續改變著世界經濟格局。據WTO統計,到2002年底,全球有255個區域貿易協定(RTA),其中超過170個RTA已經實施。在所有RTA中雙邊FTA約占90%。至2003年4月底,WTO146個成員中絕大多數都參加了一個或一個以上的雙邊FTA。2002年1月至2003年5月,全球新建立19個雙邊FTA,另有70多個雙邊或區域FTA正在談判準備實施之中。WTO估計,按照目前的態勢,到2005年底,全球RTA將到達300個。但是,相比而言,中國到目前為此,仍沒有參加任何一個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這顯然與中國作為一個貿易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為了保持中國貿易大國的地位,為了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和逐步建立要素自由流動,內外經濟相互融合的開放性經濟體制,我國除了繼續通過參與全球多邊貿易自由化獲取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和更多機會之外,還應當積極加入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本文將先從理論上分析雙邊貿易協定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然后再通過建立計量經濟模型來定量分析雙邊貿易協定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為了衡量雙邊貿易協定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本文將使用總產出和就業增長率這兩個指標來評價其影響。最后得出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非常積極作用的結論。

二、理論分析

自由貿易協定(FreeTradeAgreement,簡寫為FTA)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包括獨立關稅地區)根據WTO相關規則,為實現相互之間的貿易自由化所進行的地區性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區則指自由貿易協定的締約方所形成的區域。簽署FTA的實質就是雙方根據各自的條件逐步消除貿易壁壘,減少政府對貿易活動的直接干預,逐步擴大開放程度,將一種受保護的貿易體制轉向自由的貿易體制。這幾年FTA的范圍也擴大了,不僅包括商品貿易市場的開放,而且還涉及服務貿易、投資、政府采購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更多領域的相互承諾。

FTA對自由貿易與經濟的影響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指由于自由貿易區域內成員相互間取消關稅和貿易數量限制措施之后,各成員間貿易增加所產生的直接影響;第二類是貿易自由化后,資源可以在區域內重新優化配置,進而提高經濟活動效率,導致各成員經濟增長加快的間接效用。

在國際貿易理論中,常用“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換效應”來描述第一類影響。貿易創造效應主要指區域內成員相互之間由于交易成本下降和貿易限制取消,導致本國的高成本產品被區域內其他成員低成本商品所代替以及本國的低成本商品在貿易限制取消后出口擴大,從而給區域內進出口雙方帶來更多貿易機會和經濟利益。建立自由貿易區就可以減少相互之間的交易成本,增加貿易需求,使區域內各成員的產業分工更加合理,進而推動各成員經濟增長。根據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理論,Y=C+I+G+X-M(Y代表總產出,C代表居民消費,I代表投資,G代表政府支出,X代表出口,M代表進口)。我們知道,出口對總產出有正向作用,進口對總產出有負向作用。如果出口額大于進口額,則總產出將增加;如果出口額小于進口額,則總產出將減少。就業與總產出存在正相關關系,假定其他條件不變,總產出增加,就業率將上升;總產出減少,就業率將下降。

貿易轉移效應是指原有與區域外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由于區域內交易成本的降低而可能被區域內成員之間的貿易所取代。這樣區域內成員就可以減少對外部經濟的依賴,有利于提高區域內各成員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增長潛力。

第二類影響主要包括“市場擴張效應”和“促進競爭效應”。市場擴張效應是指貿易規模擴大,使生產和流通產生規模效益,并帶來產業集聚效果。促進競爭效應是指隨著區域統一市場的形成,將促進區域內壟斷行業的競爭,提高生產率。根據C-D生產函數Y=AγKαLβ(K是資本存量,L是勞動力數量,A是技術水平),我們知道,技術水平提高,總產出將增加。假定用市場效率來代指技術水平,則建立自由貿易區后就可以促進區域內的競爭,提高市場效率,進而促進區域內各成員總產出的增長。

三、實證分析

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就是使協議雙方之間的貿易盡可能的自由化,而貿易自由化程度的直接度量為關稅的下降,非關稅措施和其它貿易限制的減少。但由于發展中國家的名義關稅和實際關稅往往存在巨大差異,且非關稅壁壘措施的定量化存在困難,數據難以收集,因此許多經濟學者用貿易自由化的結果來近似地表示貿易自由化的程度。在本文中,我們采用進口滲透率(進口額與總產出的比值)和出口導向率(出口額與總產出的比值)作為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后雙邊貿易自由化的衡量指標。

1、總產出的計量經濟模型

研究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對總產出的影響,本文采用了Solow提出的含體現型技術進步的生產函數模型。此模型把技術進步要素作為一個變量,體現出其他要素質量的提高使得相同數量的要素投入量具有不同的產出效果。生產函數模型為:

Yt=AγtKαtLβt(1)

式中,Yt為T期的總產量,Kt是T期的資本存量,Lt是T期使用的勞動力數量,參數α、β、γ分別是資本,勞動力與技術進步的產出彈性。At是T期的技術水平,是隨時間變化的量,根據Romer(1986)、Lucas(1988)等的新經濟增長理論,貿易開放主要通過加快本國技術進步,提高要素生產率來促進經濟增長。我們采用Hine和Wright(1998)創建的模型,即:

At=eλ(M/Y)ηt(X/Y)δt(2)

式中M/Y為T期的進口滲透率,X/Y為T期的出口導向率,λ、η、δ為參數。

我們將(2)式代入(1)式,并對方程取對數,可推出總產出與進口滲透率,出口導向率,資本存量及勞動力數量的關系。據此可建立回歸方程:

LnY=C(1)+C(2)Ln(M/Y)+C(3)Ln(X/Y)+C(4)LnK+C(5)LnL(3)

2、就業增長率的計量經濟模型

研究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對就業增長率的影響,我們先引用恒等式:

Y=C+I+G+XN(4)

式中,Y代表GDP,C代表居民消費,I代表投資,G代表政府支出,XN代表凈出口額,根據凱恩斯的消費理論,C=a+b(1-t)Y,其中a為常數,b為邊際消費傾向,t為稅率。我們可以得到方程:

Y=a+b(1-t)Y+I+G+XN(5)

令1/[1-b(1-t)]=λ,我們可以得到方程(5)的全微分方程:

ΔY=λΔI+λΔG+λΔXN(6)

式中,ΔY代表GDP的增量,ΔI代表投資的增量,ΔG代表政府支出的增量,ΔXN代表凈出口的增量。我們假定經濟增長符合索洛的經濟增長模型,即

ΔY/Y=αΔA/A+βΔN/N+γΔK/K(7)

ΔY/Y是產出的增長率,即經濟增長率,ΔA/A是技術進步率,ΔL/L是勞動力增長率,ΔK/K是資本增長率。

根據內生增長理論,技術進步率ΔA/A可以被內生化,它能被經濟中用于研究和開發的資源所占份額所影響。許多實證證據證明在人力資本、教育和培訓上的投資可以提高經濟增長率。技術的長期增長率依賴于參與技術生產的人員數量,因而我們假定,

ΔA/A=CNA(8)

其中NA為參與技術生產的人員數量,C為系數。

由方程(6)(7)(8)我們可以建立就業增長率的回歸方程:

ΔL/L=C(1)+C(2)ΔI/Y+C(3)ΔG/Y+C(4)ΔXN/Y+C(5)NA+C(6)ΔK/K(9)

3、數據來源與處理

本文采用的數據為中國1988——2002年的數據,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海關統計年鑒》相應的年份。在數據選取中,資本存量取資本形成總額,投資取當年的資本形成總額減去上一年資本形成總額所得的值,勞動力數量取全國各行業年底從業人員數,參與技術生產的人員數量因沒有具體的統計數據,只好用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從業人數代替。在1995——2001年期間,世界經濟和國內經濟環境都發生了重大變化。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貨幣貶值,使中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從而較大影響了中國商品的進出口。美國的9.11事件及其后的一系列反恐行動都給世界經濟帶來很大的影響。從國內環境來看,各種體制改革也在加大力度,通貨緊縮和內需不足也制約著經濟的發展,導致了不少國有企業出現不景氣的現象,從而造成不少工人下崗和失業,對于這種國內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對總產出和就業的影響,本文通過建立年度虛擬變量,將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和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對總產出和就業造成的影響分離開來。為此兩計量經濟模型重新表示為:

LnY=C(1)+C(2)Ln(M/Y)+C(3)Ln(X/Y)+C(4)LnK+C(5)LnL+C(6)D96+C(7)D97+C(8)D98+…+C(9)D99+C(10)D2000+C(11)D2001+μ(10)

ΔL/L=C(1)+C(2)△I/Y+C(3)△G/Y+C(4)△XN/Y+C(5)NA+C(6)△K/K+C(8)D96+C(9)D97+……+C(10)D98+C(11)D99+C(12)D2000+C(12)D2001+μ(11)

其中以1995年為基礎,D96,D97,D98,D99,D2000,D2001分別為1996,1997,1998,1999,2000,2001年的年度虛擬變量,它們可以反映不同年宏觀經濟變量對總產出和就業的影響,回歸變量的系數和常數項用C(N)表示,N=1,2,3………12。

4、回歸結果

本文通過對中國1988——2002年的數據進行回歸,得到兩個回歸模型,總產出計量經濟模型:

LnY=-16.692-0.704Ln(M/Y)+0.578Ln(X/Y)+0.848LnK+1.693LnL+……

(-4.70)(-4.219)(4.121)(14.978)(5.020)

-0.071D97-0.078D98+0.073D2000+[AR(1)=0.405]

(-1.89)(-1.969)(2.577)(1.857)

R-squared=0.998D-W=2.102

AdjustedR-squared=0.995F=305.927

就業增長率計量經濟模型:

△L/L=4.970-5.532△I/Y-64.456△G/Y+4.161△Xn/Y+1.692△K/K-0.027NA+…

(8.393)(-6.916)(-8.722)(3.873)(6.433)(-8.136)

+0.077D96+0.232D97+0.129D98+0.244D99+0.291D2000

(3.888)(6.290)(4.805)(6.318)(6.718)

R-squared=0.977D-W=2.137

AdjustedR-squared=0.90F=12.745

從數據來看,兩模型回歸結果很滿意,方程擬合度高,T、F檢驗合格,變量和方程的顯著性水平符合要求。但總產出計量經濟模型存在一階自相關,我們采用處理自相關模型的標準方法迭代法,即在解釋變量中添入AR(1)項,再檢驗模型,此時D-W檢驗值為2.10,已消除了序列自相關。就業增長率計量經濟模型D-W檢驗值為2.13,不存在序列自相關。我們還采用戈德菲爾特—夸特檢驗兩模型的異方差性問題,發現其無異方差性問題。

由總產出計量經濟模型可知,勞動力是我們經濟發展的主要要素,每增加1%,總產出就增加1.693%,這說明我國經濟仍屬于勞動密集型。出口導向率對總產出有促進作用,出口導向率每增加1%,總產出就增加0.578%,進口滲透率對總產出有抑制作用,進口滲透率每增加1%,總產出就下降0.704%,資本對總產出也有正向作用。

由就業增長率計量經濟模型可知,凈出口額增量占GDP比值△Xn/Y和資本增長率△K/K的增加對就業有促進作用,其中凈出口額增量占GDP比值△Xn/Y對就業有非常明顯的促進作用,每增加1%,就業人數增長率△L/L增加4.16%。但是投資增量和政府支出增量占GDP比值的增加反而對就業人數增長率有負面影響,這可能跟政府最近幾年大力實施人事改革,閑置人員分流,以及鼓勵國企引入私人投資,雖然投資增加卻造成不少國企職工下崗等原因有關。參與技術生產的人員增加對就業人數增長率也有負面影響,這可能是參與技術生產人員的增加就意味著技術水平的提高,而技術水平的提高就可以減少勞動量的需求。

四、結論

當今世界經濟呈現了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各國都努力組成一些經濟聯合體,以便更好地為本國經濟服務。根據本文的分析,出口導向率的增加對總產出有正面影響,進口滲透率對總產出有負面影響,凈出口額增量占GDP比值對就業人數增長率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這表明中國與外國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后,隨著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中國的經濟能夠得到更好地發展。

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是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一種途徑,對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為了實現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長期目標,中國可以將促進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作為重要的戰略目標,但不應僅限于東亞地區。中國可以根據自己的戰略利益,同世界上重要貿易伙伴探索建立雙邊經濟合作或自由貿易協定的可能性,以便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因此,中國要走出困境,僅加入WTO還不夠,必須在構筑雙邊或區域自由貿易體制方面作出努力。以下的調整對中國來說將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制定中國在整體外貿中的基本定位,堅持發展中的人口大國、急需進入全球化與區域化貿易交流這樣一個定位,以此為出發點確定政策取向和尺度。其次,在開放市場的同時,迅速完善中國的非關稅壁壘體系,同時建立非關稅壁壘的啟動機制,包括信息獲取、對策研究、決策等機制。對于非關稅壁壘貿易糾紛,中國政府要協助企業積極參與,并積累經驗。第三,積極參與強化雙邊貿易的活動,如各種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同時采取平等務實的政策取向,以謀求互惠為基本目的,不宜過早體現出主導區域合作的特點。尤其是對于東盟國家的合作,要打消他們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本能的警惕。第四,對內清理與世貿組織不相稱的規則的同時,要積極協助企業進行改革與改造,為其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提供更好的條件與支持。同時要大力發展與國際貿易相關的真正有能力的中介組織。如果說中國加入WTO,參與經濟全球化應是一項基本戰略,那么加強雙邊或區域經濟一體化就應該作為優先策略。

參考文獻:

[1]趙晉平:《從推進FTA起步:——我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新途徑》[J],《國際貿易》2003(6).

[2]Rudiger.Dornbusc、Stanley.Fischer:Macroeconomics(eighthedition)[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3]Lucas.R.OntheMechanismofEconomicDevelopment[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88.22.1.pp3—42.

[4]Hine.RandWrighr.P:TradewithLowEconomies,EmploymentandProducticityinUKManufacturing[J].TheEconomicJournal,1998.September.

[5]李子奈、葉阿忠:《高等計量經濟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