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太平洋計量經濟模型

時間:2022-03-08 05:22:00

導語:環太平洋計量經濟模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太平洋計量經濟模型

一、環太平洋計量經濟模型的理論意義

在本部分,我們將對上面建立起來的計量模型進行驗證,并探討其理論意義。

1、“不均衡發展”模型的表現

計量模型對現實經濟的解釋進行了多種嘗試,在此,由于篇幅關系,我們將重點放在“不平衡發展”的表現能力上。首先,請看表1,這是對環太平洋諸國(或地區)從1995年到2025年期間以5年為一個階段的實際增長率的預測(以美元計價)。由于這個預測是在1998年初即亞洲金融危機深化期間進行的,因此,有人評價這個預測結果“過于樂觀”,但是,總的看來,其后的發展證明這一預測大致是正確的。包括該預測期間在內,1950年后的約75年間,如果以線段表示各國、各地區以美元計價的高速增長時期,其結果如圖1。如圖1所示,不管哪個國家或地區,肯定會有30~50年間左右的高速增長時期,所謂各國、各地區之間的不平衡發展只不過是高速增長時期在它們之間的移動。

附圖

附圖

2.透過國際資本移動看國際相互依存關系

除了上述內容之外,我們的模型還顯示出其它種種饒有趣味的結果。表現國際相互依存關系是該模型的目的之一,因此,在表2中顯示了:10個國家或地區中的其中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資本積累增加對其它國家或地區GDP的影響。

附圖

我們來看一下受影響的國家或地區。由表中可知,除了極少數外,該影響大都為正。這表明,“過剩”的資本會導致利潤率下降,進而導致他國(地區)流入該國(地區)的資本減少或者該國(地區)資本向他國流出擴大。因此,本模型中的這個機制會對其他國家(地區)的經濟產生正面影響。

從日本經濟的發展過程來看,我們不能完全否定“產業空洞化”。“產業空洞化”是日本經濟增長的結果,是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其成果的活動。這一“轉移”盡管對日本來說意味著某種程度的“停滯”,但從世界范圍來看卻意味著經濟發展。只要上述國際相互依存關系存在,日本就可以通過某種方式分享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好處。

3.生產率提高對他國(或地區)的影響

下面的表3顯示了:某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率提高對其它國家或地區GDP帶來的影響。

附圖

相對于前述資本積累總體上正面影響占主導地位來說,該表的首要特征是,負面影響是主要的。其原因在于,該國家或地區的生產率提高,提高了該國家或地區相對于其它國家或地區的相對利潤率,進而帶來了吸引其他國家或地區資本的效應。

在該表中,尤其值得提醒讀者注意的是,第1行中所示的美國的生產率提高對其它國家或地區的波及效應。其發生作用的方向如上述,在這點上并沒有什么特別,但如果將該機制與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結合起來思考,則其寓意十分深遠。這是由于,近年來美國經濟的繁榮吸走了泰國、韓國等國家或地區的國際資本,這成為亞洲金融危機的導因之一。該影響對日本來說是正面的,這作為模擬的結果似乎有問題;但是,我們應該理解,日本經濟的蕭條另有原因。日本不是資本輸入國而是資本輸出國,日本經濟與泰國或韓國等不同,不依賴他國資本。日本經濟的蕭條現象必須通過別的機制加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