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管制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7 08:14: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會計管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會計管制理論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會計管制是一種制度選擇和安排,其范圍、方式一直在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而改變。應構建科學合理的政府會計監管機制,提高管制效率。
關鍵詞:會計管制,制度變遷,管制替代
古典經濟學所崇尚的自由市場的失靈,引發了凱恩斯時代的政府干預,現代意義上的政府干預,是行政機構通過頒布準則或采取特定行動來改變消費者和廠商供求決策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市場機制的行為。會計管制是現代市場社會政府干預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功能主要是對會計信息供求關系、會計信息數量質量以及表現形式的管制(吳聯生,2001)。顯然,會計管制實際上是對會計信息的管制,是對會計信息確認、計量和披露等信息生成過程的管制。
一、會計管制的制度變遷
依照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思的觀點: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范,主要用于約束人的行為、調整人們相互之間的利益關系。就總體而言,制度是相對穩定,但伴隨著社會發展和環境的變遷,制度會不斷地被修訂、調整,亦可能被另一種新的制度所取代,從而構成所謂制度的變遷。一般來說,制度變遷的基本動力是基于行為主體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制度變遷的主要誘因則在于經濟利益主體對獲取最大的潛在利潤的渴望,即寄希望于通過制度創新來攫取已有制度安排中所無法獲得的潛在利潤。假如一種制度安排仍蘊涵著巨大的潛在利潤,就意味著這種制度安排還沒有達到帕氏最優。制度變遷還取決于收益與成本的比較,只有當收益的預期大于成本的預期時,制度變遷的主體就會推動制度轉換,一項新的制度安排才會出現。顯然,會計管制正是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會計管制所涉及到的各利益相關者(企業、注冊會計師行業、投資者等)為會計管制的創設與廢除不斷進行著利益的博弈。因此,會計管制的范圍、方式等并非固定不變,它會隨著市場條件和經濟背景而發生變化,管制目標和管制制度也會發生轉變。
會計管制制度始見于20世紀初的美國,當時會計信息的生產、加工、提供,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是由各經營主體依據自行確定的處理方法來完成的。根據1906年赫本法案授權的州際商業委員會制定的統一會計制度,美國鐵路部門是最先受到會計管制的部門,其會計信息的處理是按照相關規范來進行的。一戰以后,美國政府把擁有財富看成公民天經地義的權利并主張不干涉,鼓勵經濟的自由放任,否定政府的積極干預。到1925年,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已放松了對公司的控制。當時的美國企業在財務上進行弄虛作假是沒有任何障礙的,而且會計界提倡保密性,企業可以在保密的借口下肆無忌憚地在財務與會計上作假。1929年證券市場的大崩潰,使得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一片蕭條,生產大幅度下降、物價暴跌、失業狀況空前。經濟危機后,當人們認為放任自流、缺乏規范、缺少誠信的會計市場是危機的根源時,政府也就責無旁貸地全面介入會計監管,擔負起重建會計市場誠信的責任。美國國會于1933年和1934年頒布了《證券法》和(證券交易法),按照這兩項法律的規定,國會授權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負責會計和財務報告方面的業務,依靠SEC規范公司的財務報告,滿足公眾有關公司信息方面的需求。SEC實際上控制著美國會計準則的制訂和執行,這樣一來,美國逐漸形成市場化的會計管制模式。1960年以后,貨幣主義等新自由主義的崛起,放松管制成為了各國政府改革的方向選擇。到1990年,經過近30年的自由放任,那些在資本市場中自覺或自發形成的中介機構在放松管制后,相互監督和自我約束的機制被削弱。上市公司接二連三爆發財務丑聞,社會各界強烈要求改進現行的管制體系,以堵塞管制體系中的漏洞。美國SEC先后出臺了9項新法規,內容涉及到審計市場的重新規范,資產負債表表外安排,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的獨立等多個方面??梢钥闯?,會計管制的范圍、方式一直在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管制通常是對經濟事件和市場感應的特殊回應。
會計管制問題研究論文
摘要:近年來,國內出現了一系列證券市場虛假會計信息事件。公司報告虛假,信息失真,這對國家經濟正常運行是不利的。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實行會計管制,治理不正?,F象。必須認真研究會計管制理論,主要是公共利益理論、利益集團理論和公平理論。同時解決會計管制問題的方法。一是對會計信息披露的管制,解決信息不對稱、經理人的道德風險問題。二是解決會計信息外部性問題,將之內部化。三是處理好內部控制,使財務報告真實、可靠,保護資產安全。
關鍵詞:會計;管制理論;方法
會計管制一直是會計理論界討論的熱點,如管制的必要性、管制的依據、管制適度等。近年來,國內外出現了一系列有關證券市場虛假會計信息的事件,如銀廣廈、安然等,這更促進了會計管制的研究。會計管制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有重大影響。從經濟學角度看,需要會計管制,一是外部性和搭便車,這是實行管制的顯著原因,因為只依靠市場力量是不夠的,管制者必須采取措施,使之生產、經營正?;6切畔⒉粚ΨQ,在商業交易中,有些人可能比其他人具有信息優勢。解決這種信息不對稱,實行會計管制就是有用的和必需的了。保護其他者的利益,保護社會利益。
一、會計管制的理論
1.公共利益理論與利益集團理論
會計管制的公共利益理論實際已經隱含在我們對準則制定過程中,這一理論認為管制是公眾對糾正市場失靈的需求所產生的。在這一理論中,當權者———也可稱為準則制定機構或準則制定者,代表公眾利益,他盡力通過管制使社會福利最大化。因此,管制行為被認為是管制成本與市場運作改善后所帶來的社會收益之間的權衡。公共利益理論所存在的問題在于確定恰當的管制數量的復雜性。對于信息這一復雜的商品來講,難題尤為突出,它不可能有效地滿足每一個人的要求,因此,在如何確定管制程度的問題上有待解決。管制的利益集團理論認為一種行業是在各種利益集團的存在下運作的,這種利益集團被看作管制的需求者。注意,在各種利益集團之間,他們所需的管制的性質及程度各不相同。政府也可以被看成利益集團,它又提供管制的權力。因此,它的利益就在于保住這種權力。因而,他們要為那些最有效的幫助他們保住權力的利益集團提供管制,準則制定機構便坐鎮其中。作為準則得以提供的工具,它試圖在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平衡利益集團各方的需求。它比公共利益理論更能解釋現在的會計管制的制定。
會計管制與會計尋租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深化會計經濟后來學說的內涵,研究了會計管制與會計尋租之間的互動關系,并認為會計管制不一定導致會計尋租,而會計尋租的存在則表明存在某種程度的會計管制,會計尋租一旦存在就會以其慣性促使會計管制及會計設租現象的持續存在,因而會計尋租在一定條件下只能被適度控制而不可能徹底消除,而會計尋租的存在會導致社會經濟資源租值的耗散,從而引起社會福利的損失。我國經濟的轉型特征及我國會計規則的“雙軌”運行,表明我國現在乃至將來都將存在會計尋租現象,會計尋租將隨我國政治經濟生活的民主化進程的加快而日益普遍,因此開展會計尋租研究具有較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經濟后果會計管制會計尋租租值耗散適度控制
社會經濟資源在配置過程中,出現權利真空或所謂的“公共領域“而存在“租值”未被界定時,各社會經濟主體就會耗費資源去提取它,同時對他人利益造成損害,這就是尋租(rent-seeking)。會計作為社會經濟資源配置的重要制度裝置之一,其運行具有直接的經濟后果,而規范會計配置資源機制運行的規則一般又通過政治程序制定且難以做到絕對公平,因而誰能夠對會計運行規則施加有利于自己的影響,誰就能夠提取社會經濟資源配置過程中的“公共租”,于是會計尋租就成為作為“經濟人”的各社會經濟主體進行非生產性尋利(unproductiveprofit-seeking)的直接手段。
一、經濟后果:會計尋租研究的邏輯起點
盡管會計的經濟后果學說自斯蒂芬·A,澤弗(StephenA.Zeff,1978)在其一篇著名論文中首先提出,引起了人們對會計準則制定程序的廣泛關注,并因此而使人們對制定會計準則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但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經濟后果”學說,只引起了人們對會計準則最終運行結果的公平性的重視。其實,會計通過資本市場對資源配置的作用本身就說明了會計天然就具有經濟后果,只不過在此之前,人們更多的是關注會計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的效率而已。從這個角度說,會計或會計準則的經濟后果就應該是指各社會經濟主體通過利用會計信息在他們中間進行財富的非公平性轉移而帶來的社會性后果,當然其表現就是“會計報告對企業、政府、工會、投資人、債權人決策行為的影響”,更具體的表現就是一個公司會計政策的選擇對其市場價值產生影響。
經濟后果學說在美國提出后,使人們更加注意到會計準則及其制定過程的公平性、公開性,進而使得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演變成了一種政治程序或政治博弈。而事實上美國在制定會計準則過程申,確有許多利益集團乃至參議院、眾議院的議員們都參與了會計準則的制定、評論過程中。其基本特點是對擬出臺的會計準則進行政治游說,陳述“經濟后果”,對準則制定人員施壓等,而且往往取得成功或至少獲得折衷的博弈結果。
會計應收賬款運作與管制
一、應收賬款概述
《企業會計準則》對應收賬款的定義:企業因對外銷售產品、材料、供應勞務等而應向購貨或接收勞務單位收取的款項。具體說來是應向購貨單位或接收勞務單位收取的款項或代墊的運雜費等。對企業而言,應收賬款是企業的一種債權,在應收賬款發生時,企業一般會與客戶簽訂購銷合同或勞務合同,以及簽訂還款協議。
二、我國企業應收賬款的現狀
賒銷是目前公司普遍使用的信用促銷手段,我國企業應收賬款占流動資產比重大、帳齡老化、壞賬比率大。由于我國企業信用觀念較差,財務管理水平較低等原因,絕大部分企業對應收賬款的管理還是基本上是簡單的“收賬”管理,根本不存在制定詳細的信用政策;應收賬款日常發生額的監督和控制;采取嚴格的逾期賬款收回措施這一系列事前預防、事中監督控制和事后嚴格收回的科學的、系統的管理辦法。
三、應收賬款的成因分析
企業利用應收賬款實現銷售固然是市場經濟的一種有效機制,但也會給企業帶來不利的影響。當前,我國不少企業應收賬款狀況惡化,以致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正常運行。
源自單位核心競爭力的戰略管制會計深究
內容摘要:企業戰略管理的需要和傳統管理會計的局限性產生了戰略管理會計。戰略管理會計是當今理論界和實務界探討的熱點問題。本文從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角度出發,對戰略管理會計、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相關內容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剖析,指出戰略管理會計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植與提升提供信息支持。
關鍵詞:核心競爭力戰略管理
戰略管理會計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強和信息社會化的發展,企業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求生存、謀發展,成了企業界日益關注的問題。戰略管理會計的產生適應了企業戰略管理的需要,為保持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戰略管理會計已經成為企業戰略管理所需要的決策支持系統。
一、戰略管理會計的主要內容
(一)提供戰略決策的信息支持。戰略決策和一般決策的主要區別是對于市場環境變化的重視以及是否具有長遠目標,要關注外部市場中顧客需求及競爭者實力的有關信息及變動趨勢。如在北京奧運會的巨大商機面前,韓國企業界立即開始行動,規劃三大戰略,一是高科技戰略,對華投資從過去的傳統產業轉為尖端核心產業;二是當地化戰略,改變過去把在我國當地工廠當做單純生產基地的作法,轉為在當地完成或生產、銷售、流通、再投資的全過程;三是知名度戰略,在中國展開有關奧運會的各種贊助和促銷活動,提高企業在中國的知名度。
(二)戰略成本管理。戰略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管理會計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是一個對投資立項、研究開發與設計、生產、銷售進行全方位監控的過程。戰略成本管理主要是從戰略的角度來研究影響成本的各個環節,從而進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徑。作業影響動因,動因影響成本。成本動因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與企業生產作業有關的成本動因;另一類是與企業戰略有關的成本動因。相對于作業成本動因而言,戰略成本動因對成本的影響更大。因此,從戰略成本動因來進行成本管理,可以避免企業日后經營中可能出現的大量成本浪費問題。一般來說,企業可以通過采取適度的投資規模、市場調研、合理的研究開發策略等途徑來降低戰略成本。
美國商行會計管制的主要特征及啟示
會計是商業銀行業務運作的基礎性平臺,良好的會計管理系統對于商業銀行的高效、穩健經營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擬分析美國商業銀行會計管理的主要特點及其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啟示。
一、美國商業銀行會計管理的主要特點
(一)會計管理集權化程度較高,會計機構布局側重于總行
會計管理涉及商業銀行前中后臺的業務運行,會計管理的模式與商業銀行的經營特點密切相關。
目前,美國主要的商業銀行大都采取“大總行、大部門、小分行”的經營模式,大量業務、特別是高端的投行咨詢業務、資金托管業務、大型企業集團服務等均集中于總行的各相關部門完成。商業銀行的分行雖然很多,但主要是營銷中心企業和個人客戶,職能相對單一。這種經營模式的形成主要是出于提高效率、控制風險、降低成本的需要。在各個分行,其職能重合率較高,如按“塊塊管理”的業務運行模式來進行操作,一方面分散了全行有限的專業力量,另一方面,加大了全行的成本支出。而按產品線、業務線由總行各個部門來進行“條條式管理”,可以節約成本,也更有效率。這種經營模式決定了美國商業銀行的會計管理具有集權化程度高,機構布局側重于總行的特點。
以美國歷史最悠久的紐約銀行為例,其各個領域的業務主要集中于總行及總行直屬機構。只有中小企業業務、個人業務由總行和分行共同完成。與之相應,紐約銀行的會計管理機構設置高度集權,布局側重于總行。該行在總行設有龐大的財務會計部,其下又劃分了多個二級部。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制研究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制研究摘要:本文探討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效市場假說信息披露管制之間的關系,分析了在現實非有效市場環境下,必須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管制的根源性誘因是由于會計信息不對稱、投資者經驗能力不豐富、不均衡,會計程序、方法在公司之間運用上的差異,無意義會計數據的存在及其干擾,內幕信息、粉飾乃至虛假性行為的存在以及信息披露成本的存在等因素綜合造成的信息失真、決策無效,投資者及一般證券市場難于在效益不同的企業之間作出區分。筆者在對帕累托法則、公共產品理論、委托關系以及信息披露的壟斷性的研究基礎上,認為政府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管制是比較符合客觀現實的做法。但筆者進一步認識到:政府對信息披露管制的效率和弊端難以克服,單一形式的強制披露、嚴格管制終非長久之計: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信息市場的發展,會計信息披露成本的增長,信息在當代社會顯示出其巨大的價值潛能等經濟條件及社會環境的變遷,都為會計信息商品化和會計信息市場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此,大力發展有償信息市場,將信息披露融入市場運作,將是信息披露發展的最佳選擇。
關鍵字:信息披露、有效市場、信息披露管制、公共產品、會計信息市場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與證券市場有效運行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是證券市場有效運行的基礎;另一方面,證券市場的有效運行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從質、量及表現形式等方面提出了要求。然而,我們仍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證券市場中,上市公司會自覺或自發地披露符合證券市場有效運行所需要的會計信息,還需不需要政府以各種形式實施信息披露管制?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與信息披露管制
信息披露(Disclosure),所謂信息披露就是用公開的方式,通過一定的傳播媒介,用一定的格式,將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以及其他各種資料公布于眾。信息披露是證券所有權市場化和信息需求社會化的必然結果。實施信息披露基于這樣的認識:證券市場各參與者都能夠利用公開披露的信息進行決策,從而使證券價格反映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披露的本質是信息的公開,在證券市場中,通過傳遞財務和其他經濟數據是企業廣泛籌集資本的重要條件。證券市場中的信息披露是通過一定的制度來實現的,這就是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是證券市場的基石,是確保建立公平、公正、公開證券市場的根本前提。美國大法官路易斯·布蘭戴斯(LouisBrandeis)早在1914年就指出:"(信息)披露才能矯正社會及產業上的弊病,因為陽光是最佳的防腐劑,燈光是最有效的警察"。莫茨和夏洛夫(Mautz&Sharaf)也指出,"信息披露本身就是限制舞弊和差錯,這樣做的理論依據是公眾有知情權,要求通過立法來預防盤剝行為"。通常意義上的管制,是指依據一定的規則對構成特定社會的個人和構成特定經濟的經濟主體的活動進行限制的行為。管制依據其主體不同,可分為"私人管制"和"公共管制"。私人管制是由私人來約束私人的行為,公共管制是由社會公共機構如司法機關、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等對私人以及經濟主體的行為實施的管制。戴奈爾F·斯巴爾珀在《管制與市場》一書中將"管制"定義為"行政機構為直接或通過改變消費者和廠商供求決策而間接干預市場分配機制所頒布的法規或采取的特定行動。"信息披露管制即為政府對會計信息披露的干預,包括對會計信息的供求關系、披露要求及會計信息質、量以及表現形式的管制。從會計信息生成過程看,信息披露管制包括對會計信息的確認、計量和披露全過程的管制。由于會計確認、計量是會計披露的基礎,因而,信息披露管制集中體現在對會計報告所披露的會計信息的供求關系及其內容與表達方式的管制上。
二、有效市場假說和信息披露管制
根據經濟學的價格理論,在確定的條件下,競爭驅使經濟利潤(經濟利潤是扣除了資本市場投資報酬率后計算出來的)趨于零。美國芝加哥大學財務教授尤金·法瑪(EugeneFama)1970年提出的"有效市場假說"理論(EMH)。詹森(Jeson)把有效市場定義為:對于一組信息θt,如果根據該組信息從事交易而無法賺取到經濟利潤,那么市場就是有效的。具體來說,如果某組信息θt(譬如,《金融時報》上公布的上市公司會計贏利信息)被證券市場的投資者廣為了解,那么證券市場的競爭就會驅使證券價格處于這樣的水平:投資者根據該組信息進行的交易只能賺取按風險調整的平均市場報酬率,即平均經濟利潤趨于零。"有效市場假說"理論認為有效證券市場是一種能夠充分反映已知信息的市場。有效市場假說蘊含著信息競爭,有效市場假說本質上是由零利潤均衡狀態擴展為不確定性情況下競爭市場的動態價格行為。市場競爭驅使投資者和財務分析家從公司的財務報告、甚至公司之外的一切渠道獲取公司的信息。在證券資本市場中,有無數的個人、企業、機構和政府部門作為資金的需求方進入市場,尋求合理成本的資金;同時,亦有無數個人、企業、機構和政府部門作為資金的供應方進入市場,尋求投資,獲得盈利機會。如果證券市場的信息是暢通的,誰也不能操縱證券價格。"有效市場假說"理論把證券價格對不同信息的反映程度劃分為三種形式:弱式市場、半強式市場和強式市場。在弱式市場中,證券價格反映了歷史上的公開信息;在半強式市場中,證券價格完全反映所有公開信息;在強式市場中,證券價格完全反映所有公開和內幕的信息。法瑪教授所提出的"有效市場假說"理論實質上是把信息披露作為左右證券行情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現存的證券資本市場都非純粹的有效市場,往往存在著諸多信息不對稱情況,證券市場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管制的根源性誘因便是投資者及一般證券市場無法在效益不同的企業之間作出區分。形成這種無法區分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制研究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制研究摘要:本文探討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效市場假說信息披露管制之間的關系,分析了在現實非有效市場環境下,必須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管制的根源性誘因是由于會計信息不對稱、投資者經驗能力不豐富、不均衡,會計程序、方法在公司之間運用上的差異,無意義會計數據的存在及其干擾,內幕信息、粉飾乃至虛假性行為的存在以及信息披露成本的存在等因素綜合造成的信息失真、決策無效,投資者及一般證券市場難于在效益不同的企業之間作出區分。筆者在對帕累托法則、公共產品理論、委托關系以及信息披露的壟斷性的研究基礎上,認為政府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管制是比較符合客觀現實的做法。但筆者進一步認識到:政府對信息披露管制的效率和弊端難以克服,單一形式的強制披露、嚴格管制終非長久之計: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信息市場的發展,會計信息披露成本的增長,信息在當代社會顯示出其巨大的價值潛能等經濟條件及社會環境的變遷,都為會計信息商品化和會計信息市場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此,大力發展有償信息市場,將信息披露融入市場運作,將是信息披露發展的最佳選擇。
關鍵字:信息披露、有效市場、信息披露管制、公共產品、會計信息市場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與證券市場有效運行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是證券市場有效運行的基礎;另一方面,證券市場的有效運行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從質、量及表現形式等方面提出了要求。然而,我們仍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證券市場中,上市公司會自覺或自發地披露符合證券市場有效運行所需要的會計信息,還需不需要政府以各種形式實施信息披露管制?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與信息披露管制
信息披露(Disclosure),所謂信息披露就是用公開的方式,通過一定的傳播媒介,用一定的格式,將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以及其他各種資料公布于眾。信息披露是證券所有權市場化和信息需求社會化的必然結果。實施信息披露基于這樣的認識:證券市場各參與者都能夠利用公開披露的信息進行決策,從而使證券價格反映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披露的本質是信息的公開,在證券市場中,通過傳遞財務和其他經濟數據是企業廣泛籌集資本的重要條件。證券市場中的信息披露是通過一定的制度來實現的,這就是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是證券市場的基石,是確保建立公平、公正、公開證券市場的根本前提。美國大法官路易斯·布蘭戴斯(LouisBrandeis)早在1914年就指出:"(信息)披露才能矯正社會及產業上的弊病,因為陽光是最佳的防腐劑,燈光是最有效的警察"。莫茨和夏洛夫(Mautz&Sharaf)也指出,"信息披露本身就是限制舞弊和差錯,這樣做的理論依據是公眾有知情權,要求通過立法來預防盤剝行為"。通常意義上的管制,是指依據一定的規則對構成特定社會的個人和構成特定經濟的經濟主體的活動進行限制的行為。管制依據其主體不同,可分為"私人管制"和"公共管制"。私人管制是由私人來約束私人的行為,公共管制是由社會公共機構如司法機關、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等對私人以及經濟主體的行為實施的管制。戴奈爾F·斯巴爾珀在《管制與市場》一書中將"管制"定義為"行政機構為直接或通過改變消費者和廠商供求決策而間接干預市場分配機制所頒布的法規或采取的特定行動。"信息披露管制即為政府對會計信息披露的干預,包括對會計信息的供求關系、披露要求及會計信息質、量以及表現形式的管制。從會計信息生成過程看,信息披露管制包括對會計信息的確認、計量和披露全過程的管制。由于會計確認、計量是會計披露的基礎,因而,信息披露管制集中體現在對會計報告所披露的會計信息的供求關系及其內容與表達方式的管制上。
二、有效市場假說和信息披露管制
根據經濟學的價格理論,在確定的條件下,競爭驅使經濟利潤(經濟利潤是扣除了資本市場投資報酬率后計算出來的)趨于零。美國芝加哥大學財務教授尤金·法瑪(EugeneFama)1970年提出的"有效市場假說"理論(EMH)。詹森(Jeson)把有效市場定義為:對于一組信息θt,如果根據該組信息從事交易而無法賺取到經濟利潤,那么市場就是有效的。具體來說,如果某組信息θt(譬如,《金融時報》上公布的上市公司會計贏利信息)被證券市場的投資者廣為了解,那么證券市場的競爭就會驅使證券價格處于這樣的水平:投資者根據該組信息進行的交易只能賺取按風險調整的平均市場報酬率,即平均經濟利潤趨于零。"有效市場假說"理論認為有效證券市場是一種能夠充分反映已知信息的市場。有效市場假說蘊含著信息競爭,有效市場假說本質上是由零利潤均衡狀態擴展為不確定性情況下競爭市場的動態價格行為。市場競爭驅使投資者和財務分析家從公司的財務報告、甚至公司之外的一切渠道獲取公司的信息。在證券資本市場中,有無數的個人、企業、機構和政府部門作為資金的需求方進入市場,尋求合理成本的資金;同時,亦有無數個人、企業、機構和政府部門作為資金的供應方進入市場,尋求投資,獲得盈利機會。如果證券市場的信息是暢通的,誰也不能操縱證券價格。"有效市場假說"理論把證券價格對不同信息的反映程度劃分為三種形式:弱式市場、半強式市場和強式市場。在弱式市場中,證券價格反映了歷史上的公開信息;在半強式市場中,證券價格完全反映所有公開信息;在強式市場中,證券價格完全反映所有公開和內幕的信息。法瑪教授所提出的"有效市場假說"理論實質上是把信息披露作為左右證券行情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現存的證券資本市場都非純粹的有效市場,往往存在著諸多信息不對稱情況,證券市場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管制的根源性誘因便是投資者及一般證券市場無法在效益不同的企業之間作出區分。形成這種無法區分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論管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摘要:本文探討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效市場假說信息披露管制之間的關系,分析了在現實非有效市場環境下,必須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管制的根源性誘因是由于會計信息不對稱、投資者經驗能力不豐富、不均衡,會計程序、方法在公司之間運用上的差異,無意義會計數據的存在及其干擾,內幕信息、粉飾乃至虛假性行為的存在以及信息披露成本的存在等因素綜合造成的信息失真、決策無效,投資者及一般證券市場難于在效益不同的企業之間作出區分。筆者在對帕累托法則、公共產品理論、委托關系以及信息披露的壟斷性的研究基礎上,認為政府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管制是比較符合客觀現實的做法。但筆者進一步認識到:政府對信息披露管制的效率和弊端難以克服,單一形式的強制披露、嚴格管制終非長久之計: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信息市場的發展,會計信息披露成本的增長,信息在當代社會顯示出其巨大的價值潛能等經濟條件及社會環境的變遷,都為會計信息商品化和會計信息市場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此,大力發展有償信息市場,將信息披露融入市場運作,將是信息披露發展的最佳選擇。
關鍵字:信息披露、有效市場、信息披露管制、公共產品、會計信息市場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與證券市場有效運行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是證券市場有效運行的基礎;另一方面,證券市場的有效運行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從質、量及表現形式等方面提出了要求。然而,我們仍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證券市場中,上市公司會自覺或自發地披露符合證券市場有效運行所需要的會計信息,還需不需要政府以各種形式實施信息披露管制?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與信息披露管制
信息披露(Disclosure),所謂信息披露就是用公開的方式,通過一定的傳播媒介,用一定的格式,將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以及其他各種資料公布于眾。信息披露是證券所有權市場化和信息需求社會化的必然結果。實施信息披露基于這樣的認識:證券市場各參與者都能夠利用公開披露的信息進行決策,從而使證券價格反映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披露的本質是信息的公開,在證券市場中,通過傳遞財務和其他經濟數據是企業廣泛籌集資本的重要條件。證券市場中的信息披露是通過一定的制度來實現的,這就是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是證券市場的基石,是確保建立公平、公正、公開證券市場的根本前提。美國大法官路易斯·布蘭戴斯(LouisBrandeis)早在1914年就指出:"(信息)披露才能矯正社會及產業上的弊病,因為陽光是最佳的防腐劑,燈光是最有效的警察"。莫茨和夏洛夫(Mautz&Sharaf)也指出,"信息披露本身就是限制舞弊和差錯,這樣做的理論依據是公眾有知情權,要求通過立法來預防盤剝行為"。通常意義上的管制,是指依據一定的規則對構成特定社會的個人和構成特定經濟的經濟主體的活動進行限制的行為。管制依據其主體不同,可分為"私人管制"和"公共管制"。私人管制是由私人來約束私人的行為,公共管制是由社會公共機構如司法機關、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等對私人以及經濟主體的行為實施的管制。戴奈爾F·斯巴爾珀在《管制與市場》一書中將"管制"定義為"行政機構為直接或通過改變消費者和廠商供求決策而間接干預市場分配機制所頒布的法規或采取的特定行動。"信息披露管制即為政府對會計信息披露的干預,包括對會計信息的供求關系、披露要求及會計信息質、量以及表現形式的管制。從會計信息生成過程看,信息披露管制包括對會計信息的確認、計量和披露全過程的管制。由于會計確認、計量是會計披露的基礎,因而,信息披露管制集中體現在對會計報告所披露的會計信息的供求關系及其內容與表達方式的管制上。
二、有效市場假說和信息披露管制
根據經濟學的價格理論,在確定的條件下,競爭驅使經濟利潤(經濟利潤是扣除了資本市場投資報酬率后計算出來的)趨于零。美國芝加哥大學財務教授尤金·法瑪(EugeneFama)1970年提出的"有效市場假說"理論(EMH)。詹森(Jeson)把有效市場定義為:對于一組信息θt,如果根據該組信息從事交易而無法賺取到經濟利潤,那么市場就是有效的。具體來說,如果某組信息θt(譬如,《金融時報》上公布的上市公司會計贏利信息)被證券市場的投資者廣為了解,那么證券市場的競爭就會驅使證券價格處于這樣的水平:投資者根據該組信息進行的交易只能賺取按風險調整的平均市場報酬率,即平均經濟利潤趨于零。"有效市場假說"理論認為有效證券市場是一種能夠充分反映已知信息的市場。有效市場假說蘊含著信息競爭,有效市場假說本質上是由零利潤均衡狀態擴展為不確定性情況下競爭市場的動態價格行為。市場競爭驅使投資者和財務分析家從公司的財務報告、甚至公司之外的一切渠道獲取公司的信息。在證券資本市場中,有無數的個人、企業、機構和政府部門作為資金的需求方進入市場,尋求合理成本的資金;同時,亦有無數個人、企業、機構和政府部門作為資金的供應方進入市場,尋求投資,獲得盈利機會。如果證券市場的信息是暢通的,誰也不能操縱證券價格。"有效市場假說"理論把證券價格對不同信息的反映程度劃分為三種形式:弱式市場、半強式市場和強式市場。在弱式市場中,證券價格反映了歷史上的公開信息;在半強式市場中,證券價格完全反映所有公開信息;在強式市場中,證券價格完全反映所有公開和內幕的信息。法瑪教授所提出的"有效市場假說"理論實質上是把信息披露作為左右證券行情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現存的證券資本市場都非純粹的有效市場,往往存在著諸多信息不對稱情況,證券市場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管制的根源性誘因便是投資者及一般證券市場無法在效益不同的企業之間作出區分。形成這種無法區分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投資控股企業會計信息產權界定及治理
摘要:會計信息產權在企業的價值分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為其決定了會計信息質量,會計信息是具有產權屬性的。股份公司的會計信息產權界定是以企業的所有權作為基礎,會計信息產權的維護力量是會計管制和道德。根據基本的邏輯,會計信息的產權是由企業所有權、倫理道德、會計管制和聲譽機制四種因素組合管理的。
關鍵詞:投資控股;會計信息產權;界定治理
會計信息是反映產權結構、維護產權利益和協調產權關系的一個企業價值變量,與產權具有著天然的聯系,所以具有產權屬性,也是企業所有權的基礎,影響著企業的價值確認、披露和計量的權利,將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和解除受托責任作為目標。通過有效的界定和合理的治理機制,維護企業的會計信息產權,有效的監督和激勵產權主體,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實現企業價值。
一、企業會計信息產權界定及必要性
作為產權主體中影響經濟決定因素的一項重要的內容,會計信息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群體企業在不同程度上因會計信息取得的經濟效益不同,具體表現為是獲益還是受損。所以就要明確界定會計信息的實際產權,來分析并決定因為會計信息獲益或受損的具體個人或群體,減弱矛盾。一般來說會計信息界定就是間接界定企業價值歸屬。會計信息產權就是在企業產出的代替變量和分配形式出現的一般作用,可以對企業的產出價值和個人的直屬利益產生影響。錯誤的會計信息產權界定還會使企業喪失會計信息市場的競爭性,所以正確的會計信息產權界定是很有必要的。錯誤的會計信息產權界定還會模糊在會計信息中供求雙方的相互關系,在企業中的管理人員如果沒有對會計信息進行全面的了解可能會造成會計信息供求雙方的責任和權利關系混亂,并且會計信息的提供也容易受到內部強勢主體的操控,很難達到會計信息的公正性獨立性。
二、會計信息產權界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