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標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7 06:27: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會計標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會計標準

財務共享中心會計標準化建設研究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以及各行業改革的逐漸深入,現階段財務共享中心模式下會計標準化建設研究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要想實現高效的會計標準化建設對于會計長遠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就需要重視應用先進的科學方式和先進技術,成功實現會計標準化。本文對財務共享中心模式下會計標準化建設進行了簡要分析,以促進現代會計標準化建設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財務共享中心模式;會計標準化建設;分析研究

1前言

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應用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模式開展行業研究具有顯著的優勢。例如,在會計行業研究發展過程中,應用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模式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對會計內部行業和業務流程的重組,進而將財務中心的業務集中在一定的平臺上。這種重組方式和分工模式具有顯著的優勢,不僅可以提升會計行業整體運行效率和工作質量,而且同時可以深化當前階段會計行業財務管理水平和運行程度。因此,對財務共享中心模式下會計標準化建設進行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現階段我國應用財務共享中心模式的優勢分析

我國應用財務共享中心模式的優勢分析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和復雜性,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分析和探索。

查看全文

中外央行會計標準差異與優勢借鑒

摘要:本文首先闡述央行會計標準含義,其次,采用比較分析法分析中外央行會計標準在制定與實施方面存在的差異,闡述央行會計標準改革的重大意義,最后結合我國央行實際情況,借鑒國外央行會計管理中先進方法,對如何完善我國央行會計標準提出應認識到對外披露信息、提高會計信息透明度是人民銀行應當履行的職責;通過披露完善的會計信息,有利于社會公眾監督人民銀行履行職責,有利于社會公眾更好地、更加全面地理解人民銀行制定的各種貨幣、信貸政策;有利于社會公眾更好的認識當前經濟、金融環境;認識到會計標準不僅與會計計量、會計核算、會計信息披露有關,而且進一步影響央行資產負債報表等,對中國人民銀行履行維護國家金融穩定、實行貨幣政策等相關職能也會產生影響。

關鍵詞:中央銀行;會計標準;差異分析

一、國內外央行會計標準的差異

(一)會計確認計量基礎

目前,我國央行處理外匯相關業務采用權責發生制,即以權利和責任是否發生為依據決定各類費用和收入是否應計入本期損益。央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均采用收付實現制,即以是否已經收到或付出款項作為核算標準,來確定本期損益的方法。我國政府部門實行收付實現制財務預算體制,中國人民銀行作為行政機關,使用國家預算資金,接受國務院財政部門的預算執行監督。國外大部分央行都采用權責發生制,如:英格蘭銀行、日本央行、歐洲央行、美聯儲銀行等。

(二)會計計量原則

查看全文

我國會計標準國際化現特點論文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會計標準國際化市場環境的差異中國論文職稱論文

摘要:隨著現代經濟的日益全球化和中國的加入WTO,會計標準的國際化正成為當今我國會計發展的大趨勢。會計標準的國際化與國家、化在現代會計發展中勢必形成一對矛盾。我們在盡量與國際會計慣例保持協調的同時,還應該充分考慮中國國情的需要,國際化不能照抄照搬。我國目前會計標準國際化進程中應遵循的一項原則是:充分關注國際會計標準所指向的市場環境與中國目前所處市場環境的差異。

會計是一門國際公認的商業語言,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會計工作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1993年進行的會計改革,改變了我國40多年來以計劃經濟為基礎的會計模式,完成了會計模式的轉換,實現了與國際慣例的初步協調,我國正逐步建立以《會計法》為核心的會計法律、法規、規章制度體系。隨著現代經濟的日益全球化和中國加入WTO,我國經濟發展在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時,中國會計界也面臨著一個新的理論課題———會計標準的國際化。所謂會計標準國際化,主要是指在大的會計理論、會計結構、會計準則、會計慣例、會計行為、會計信息共享等方面的統一,這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

一、會計標準國際化的背景及提出

(一)世界經濟一體化是會計標準國際化的前提條件

21世紀的經濟是超宏觀經濟,信息與貨幣在全球的運動,正在從根本上改變各國政府的宏觀經濟功能。各個國家不斷增長的經濟需求必須在世界整體性發展中才可能滿足。在世紀之交,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步伐的加快,世界貿易自由化的進一步發展,將更廣泛、更深入地把世界聯系起來,跨國公司正在突破國界,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經濟的格局,并促進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在高科技時代,會計作為一種通用的提供信息的方式,其信息的揭示、傳遞、交流理應不受國別和地域的限制,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正促使世界各國的會計沖出國界,到世界范圍去協調,會計標準的國際化正成為當今會計發展的大趨勢,適應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要求,我國應積極參與會計標準國際化的進程。

查看全文

會計標準強化經營管理論文

[關鍵字]:會計標準會計標準強化經營管理

一、商業銀行會計標準存在的新問題

(一)會計標準本身存在的新問題

自1993年開始實施的銀行業新會計制度,對正確反映商業銀行的經營活動、增強其風險抵御能力,以及搞好穩健經營等,均發揮了一定的功能,但由于制度本身不夠完善,某些規定不甚合理,使其功能的發揮受到了限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核算資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1.會計制度規定的呆壞賬預備金提取方法不符合商業銀行的實際情況。按照現行規定,商業銀行的壞賬預備金按年初應收利息余額的3%差額提取,呆賬預備金按年末貸款余額的1%差額提取。這種“一刀切”的提取方法明顯地存在三方面的缺陷摘要:一是忽略了不同質量的貸款資產和不同賬齡的應收利息的不同風險;二是提取的總量過少,目前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呆賬存量規模已高達2000多億元,而每年可消化的呆壞賬僅達400多億元的水平,根本無法實現及時化解風險的目的;三是不利于真實反映商業銀行的損益,由于呆賬預備金按年末貸款余額的1%差額提取,這就為商業銀行人為地調節賬面利潤提供了方便,當要虛減賬面利潤時,可采取年末突擊放款,次年初再收回的方法虛增成本,當要虛增賬面利潤時,則可采取相反的方法操作。

2.權責發生制和商業銀行所處的經營環境相沖突。在采用權責發生制確認損益的條件下,商業銀行面臨著收入的軟約束和支出的硬約束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因經濟結構調整不到位,企業效益增長乏力,大量應收利息難以如期收回,名義上是收入,實際上是前景堪憂的債權,構成了事實上的虛假收入;另一方面,銀行的各項費用支出,以及按虛假收入及由此而產生的虛假利潤計算出營業稅、所得稅等,又必須按期如數繳納,不得拖欠。這種狀況使商業銀行受到了極不公正的待遇,許多銀行名為盈利,實為虧損,雖然財政部規定逾期一年以上的貸款所產生的應收利息不再計入當期損益,而是納入表外核算,但是逾期不足一年的貸款的應收未收利息卻已經對損益的真實性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查看全文

探索EVA對傳統會計標準的影響

終止確認經濟增加值(EVA)對傳統企業會計準則的挑戰□邵春燕新經濟的發展使傳統的會計準則愈發顯得不實用,而經濟利潤——經濟增加值卻非常準確地度量了企業的經營效益。原因之一,是因為會計收入大大低估了資金成本。會計師通常不扣減因使用權益資本而產生的成本。這樣,就無法保障股東的權益能真正被關注,并獲取合理的回報。如果使用經濟增加值,利潤則是指扣減包括股東基金資本的“所有資本使用成本”后的余額。由于根據會計準則編制的財務報表對公司績效的反映存在部分失真,在計算經濟附加值時需要對一些會計報表科目的處理方法進行調整。具體來說,新經濟條件下傳統會計準則的一些指標、觀念、做法已不再適用,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會計利潤指標不再適用

新經濟環境下,傳統的會計利潤無法反映公司經營的全貌,因為會計利潤大大低估了企業的資本成本。會計師通常不扣減因使用權益資本而產生的成本,認為留存收益是可以無償使用的,這樣,就無法保障股東的權益能真正被關注,并獲取合理的回報。另外,會計師們所度量的借貸成本,通常也低于實際的借貸資金的成本,因為考慮到公司使用借貸資金而帶來的財務風險,其資金成本高于會計賬上所記的稅后利息支出。

而經濟增加值指標則能修正會計利潤指標的這一缺點,公司每年創造的經濟增加值等于稅后凈營業利潤與全部資本成本之間的差額。其中資本成本包括債務資本的成本,也包括股本資本的成本。也就是說,會計利潤和經濟增加值之間十分重要的區別就在于對資本成本的處理不同。比如,運用新技術的優越性之一,是減少資金在企業運作過程中的占用。按照原有的會計標準,6天或60天的存貨時間對利潤的影響是沒有差別的。而事實上,縮減存貨時間,提高資本的營運效率,可以降低資金成本,就可以提高企業經濟增加值。這正是新經濟經營模式為公司經營帶來的革新之一。

今天許多精明的管理人員都在積極地營造網絡,將他們的客戶、公司自身和供應商更緊密地聯結起來。他們利用互聯網傳輸實時信息,加快運作速度。這些經營模式通過加速資金周轉、降低資金占用、減少資金使用成本,從而達到增加經濟利潤的目的。原有的會計利潤不能全面反映這些新興的、高效的經營模式,而經濟利潤則能夠準確地予以度量。經濟增加值能夠非常精確地體現這些經營效率的提高,而會計利潤則不能予以全面的體現。會計利潤僅僅體現了成本的節約部分,而經濟增加值則還包含了因節約資本而帶來的收益。簡言之,減少資金的占用意味著創造了更多的經濟增加值。

總之,新經濟的核心就是增長,增長的關鍵是能夠利用新技術,降低成本,這也包括降低資金的使用成本。同會計利潤相比,經濟增加值不僅是一個全面衡量經濟效益的指標,而且利用經濟增加值原理,企業還能夠選擇最佳的發展戰略。

查看全文

會計標準的詮釋: 源于產權論視角的簡析

摘要:會計與產權之間歷來存在著密切聯系,本文從會計的產權出發,引入產權的基本原理,從產權論的視角重新審視會計準則的性質。認為會計準則是有助于降低交易費用、提高產權效率和有助于規范會計信息披露的產權制度,并對其進行了具體分析。

關鍵詞:會計準則性質產權理論交易費用

產權論的起源與產生,是用產權的觀點和產權思想來揭示某些經濟現象,闡釋1些社會經濟問題,且具有1定的說服力。許多會計理論研究者基于這1角度出發,遂將產權理論引入了會計學問題的研究,在拓展視野的同時,也使得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更加豐富。近年來的會計理論問題研究中,許多學者針對會計目標、會計假設、會計政策等諸多會計問題,從產權論的視角進行分析,提出了1些全新的觀點,極大地推動了會計理論研究的發展。本文也擬從產權的視角來重新審視會計準則的性質問題。

一、產權理論的起源及發展背景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產權的產生是以資源的稀缺性為基本前提的,當資源的稀缺性達到1定程度時,人們為了合理地配置資源,以滿足其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需要通過建立產權制度來界定人們在利用稀缺資源中的權利關系。因此,產權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1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從經濟學角度看,所謂產權(PropertyRights)是指擁有財產主體的1種行為性權利,包括歸屬權、占有權、支配權和使用權(黃少安,2004)。這些行為性權利規定了人們在生產和交換中使用財產時,必須遵守的社會經濟法律規范。因而,產權實質上是產權主體(包括公有主體和私有主體)之間圍繞或通過財產客體而形成或建立的1種經濟權力關系。

產權范疇的復雜多樣性,使其備受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尤其是當今社會,人們對產權的認識又有了極大的拓展,從而使產權理論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形成了系統而嚴密的理論體系。現代產權理論的產生和發展與交易費用理論是分不開的。交易費用(Transactioncosts)是現代產權經濟學的基本的、核心的范疇,交易費用理論是整個現代產權理論的基礎,貫穿或隱匿于整個產權理論發展的始末。其由著名經濟學家科斯于1937年和1960年的兩篇著作———《企業的性質》和《社會成本問題》中提出,科斯通過引入交易費用這1概念,成功地把產權和制度因素重新納入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中,從而推動了現代產權經濟學和產權理論的發展,后人又對其進行了相應的補充和完善。該理論的基本思想是:市場機制的運行是有成本的,人與人之間的1切交易也都是有成本的,它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通過界定和調整產權規則、降低交易費用,從而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因此,交易費用理論是分析和評價產權制度優劣以及在其影響下資源配置效率高低的基本依據。由于產權經濟學家們的努力,現代產權理論在解釋個人的激勵行為、企業與市場的替代、企業制度變遷、經濟發展等許多重大問題上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僅使其成為現代經濟學的重要學科,而且對于經濟學和管理學等諸多相關學科的發展均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查看全文

會計標準轉變壓力下債務重組

一、研究背景

企業由于經營不善或受到外界因素影響易陷入債務困境,導致債務重組活動頻發,促成了債務重組準則的產生。我國首部債務重組準則于1998年頒布,2001年和2006年先后對該準則進行了較大的修訂,主要圍繞債務重組計量模式和債務重組利得的處理方式進行。2006年新債務重組準則相比2001年準則發生很大變化,新準則重新使用公允價值計量,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當期損益。新準則與國際慣例接軌,但也引發了2007年、2008年的債務重組熱潮,一些上市公司,尤其是ST、*ST公司企圖利用債務重組準則讓公司利潤扭虧為盈,粉飾報表,維持公司盈利形象,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決策的目的。此類債務重組行為不僅容易誤導財務報表使用者,而且不利于我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

二、文獻綜述

債務重組有兩個原因,一是財務困難,二是出于摘帽保牌的盈余管理動機。謝德仁研究發現上市公司是否發生債務重組與其是否陷入財務困境的關聯度不高,上市公司并非因財務困難而必須發生債務重組,其中也有部分債務重組公司是為了避免虧損而進行債務重組。嚴玉康研究發現有的公司發生債務重組是為了獲得股權再融資資格。發生債務重組收益的上市公司,其資產負債率較高,且大多是扭虧公司和ST公司。ST類公司更傾向于以債務重組實現摘星摘帽,保殼上市。張鳴、陳全、聶晶(2011)通過對2007年和2008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樣本分析后發現,2006年新債務重組準則下進行債務重組的公司主要是已經連續兩年虧損面臨摘牌風險的公司,而僅有一年虧損的公司對這一極端盈余管理手段的使用則相對比較謹慎,并不傾向于利用債務重組交易來避免被特別處理。孫錚、王躍堂、陸宇建對虧損和扭虧的上市公司統計分析發現上市公司的收益率在微利和嚴重虧損區間分布比較集中。這是因為虧損上市公司把當年的利潤遞延到下一年,采用“巨虧-微利-巨虧”的模式來保殼。

三、我國債務重組準則的內容及變遷

我國債務重組收益確認標準的變遷,分別出現在1998年、2001年和2006年,經歷了“計入利潤———計入資本公積———計入利潤”,債務重組的計量屬性也相應經歷了“公允價值———賬面價值———公允價值”的變遷。財政部于1998年制定《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首次引入公允價值的概念,規定轉讓的非現金資產或股權采用公允價值的計量方式,債務人以低于債務賬面價值的資產償還債務,所得的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營業外收入”。但是當時我國生產資料市場和產權市場尚未完全建立,公允價值難以真正“公允”,企業利用公允價值和債務豁免操縱利潤扭虧為盈,為虧損上市公司粉飾財務報表創造了機會。為此,財政部于2001年1月1日起實施修訂后的債務重組準則。新準則取消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改用“賬面價值”計量。同時,債務重組利得確認為所有者權益要素,計入“資本公積”賬戶。2006年2月,財政部再次對會計準則進行了修訂,《企業會計準則12號———債務重組》。2006年的新債務重組準則有三方面的突出變化:一是重新引入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二是允許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當期損益;三是重新定義債務重組。此次改革標志了我國會計準則開始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

查看全文

會計國際化理性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會計國際化是大勢所趨,實行會計國際化將是我國政府的必然選擇。但是,會計是有經濟后果的,會計國際化背后的實質為各國的利益之爭,因此應理性認識我國的會計國際化問題。

關鍵詞:會計國際化經濟后果利益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作為國際通用商業語言的會計,也必須順應這一潮流,朝國際化方向發展。但是,會計是有經濟后果的,在對各國會計進行協調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種種阻力,會計國際化背后的實質為各國的利益之爭,我們在積極參與會計國際化進程的同時,必須立足于國情,不能不切實際地、一味地向某個國家的會計標準或者不顧條件地向國際會計標準靠攏,這將會犧牲我們自身的利益而得不償失。

會計的經濟后果

經濟后果學說是美國會計學者于上世紀70年代末提出來的,其標志為Zeff(1978)《經濟后果學說的興起》一文的發表。Zeff在該文將經濟后果定義為“會計報告對企業、政府、工會、投資人、債權人決策行為的影響。”

會計的經濟后果使人們對制定會計準則的認識有了質的轉變,使會計準則的制定理論發生了變革,促使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更加理性和成熟。由于會計政策經濟后果的影響,當今各國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與其說是一項專業技術過程,不如說是一個政治過程。

查看全文

中國會計國際化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會計國際化是大勢所趨,實行會計國際化將是我國政府的必然選擇。但是,會計是有經濟后果的,會計國際化背后的實質為各國的利益之爭,因此應理性認識我國的會計國際化問題。

關鍵詞:會計國際化經濟后果利益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作為國際通用商業語言的會計,也必須順應這一潮流,朝國際化方向發展。但是,會計是有經濟后果的,在對各國會計進行協調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種種阻力,會計國際化背后的實質為各國的利益之爭,我們在積極參與會計國際化進程的同時,必須立足于國情,不能不切實際地、一味地向某個國家的會計標準或者不顧條件地向國際會計標準靠攏,這將會犧牲我們自身的利益而得不償失。

會計的經濟后果

經濟后果學說是美國會計學者于上世紀70年代末提出來的,其標志為Zeff(1978)《經濟后果學說的興起》一文的發表。Zeff在該文將經濟后果定義為“會計報告對企業、政府、工會、投資人、債權人決策行為的影響。”

會計的經濟后果使人們對制定會計準則的認識有了質的轉變,使會計準則的制定理論發生了變革,促使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更加理性和成熟。由于會計政策經濟后果的影響,當今各國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與其說是一項專業技術過程,不如說是一個政治過程。

查看全文

會計國際化利益競爭論文

內容摘要:會計國際化是大勢所趨,實行會計國際化將是我國政府的必然選擇。但是,會計是有經濟后果的,會計國際化背后的實質為各國的利益之爭,因此應理性認識我國的會計國際化問題。

關鍵詞:會計國際化經濟后果利益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作為國際通用商業語言的會計,也必須順應這一潮流,朝國際化方向發展。但是,會計是有經濟后果的,在對各國會計進行協調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種種阻力,會計國際化背后的實質為各國的利益之爭,我們在積極參與會計國際化進程的同時,必須立足于國情,不能不切實際地、一味地向某個國家的會計標準或者不顧條件地向國際會計標準靠攏,這將會犧牲我們自身的利益而得不償失。

1會計的經濟后果

經濟后果學說是美國會計學者于上世紀70年代末提出來的,其標志為Zeff(1978)《經濟后果學說的興起》一文的發表。Zeff在該文將經濟后果定義為“會計報告對企業、政府、工會、投資人、債權人決策行為的影響。”

會計的經濟后果使人們對制定會計準則的認識有了質的轉變,使會計準則的制定理論發生了變革,促使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更加理性和成熟。由于會計政策經濟后果的影響,當今各國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與其說是一項專業技術過程,不如說是一個政治過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