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問題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6 16:25: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環境問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環境問題

淺探貿易環境問題

環境和貿易一直有著密切的聯系,環境保護政策和措施對貿易的影響在過去并未構成問題。近十多年來,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趨于惡化,人類的生存空間受到威脅。公眾對環境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環境的關注程度甚至超過了對經濟增長的關注。各國開始對環境嚴加管理,并將環保措施波及到國際貿易領域,許多貿易政策正日益成為服務于環境目標的工具。因此,深入地研究貿易與環境的關系,思考采取的對策,這不僅是個學術問題,更是一個迫在眉睫的經濟問題。

一、貿易帶來的環境問題

1.貿易使環境問題地區化

簡單地說,環境問題的地區性有兩個基本起因。首先是,發生在一個地區的活動可能會影響另一個地區的環境。其次是,對環境有損害作用的活動可能會再轉移到另一個地區或國家。

貿易引起的環境問題可以分成如下幾類:生產過程中的環境問題,產品被消費或成為廢棄物時發生的環境問題。以石化工業為例,在中間階段,該工業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可被認為來自石油消費或塑料制品。消費與生產的影響可以使局部性的,也可以是越境性的。

當污染及其產生的環境污染跨越國界時,或者當環境影響的誘因-某種產品或某個生產者,跨越國界時,環境問題就被國際化了。貿易同人類影響自然界生命支持系統之間的聯系可按以下方式來歸納:

查看全文

探索環境問題與城市環境設計的關聯

摘要: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生態設計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指導下,形成以生態倫理觀和生態美學觀為基本的出發點的城市發展,規劃和設計理念。通過回顧和認識所在城市中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生態設計,分析中國現階段城市發展中面臨的嚴峻的生態問題,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設性的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方法。

關鍵詞:環境生態設計城市環境藝術設計**新區

一、環境的含義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活動的場所,也是向人類提供生產和生活所必須的自然資源的供應基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明確指出:“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其中,“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就是環境的科學而又概括的定義。它有兩層含義: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所說的環境,是指以人為中心的人類生存環境,關系到人類的生存與毀滅。同時,環境又不是泛指人類周圍的一切自然的和社會的客觀事物整體。比如,銀河系,我們并不把它包括在環境這個概念中。所以,環境保護所指的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環境,是作用于人類并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外界事物。

(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環境這個概念也在發展.如現階段沒有把月球視為人類的生存環境,但是隨著宇宙航行和空間科學的發展,月球將有可能會成為人類生存環境的組成部分。

查看全文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五四制初中三年級第五課第一框)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本框教學,⑴使學生初步掌握以下概念:環境、環境問題、生態平衡;⑵識記以下內容:環境要素、環境問題的具體表現;⑶理解掌握以下內容: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著重大影響、環境問題的嚴重危害。

2、能力方面:讓學生初步學習用歷史的觀點看待環境問題,用聯系的觀點認識環境問題的危害。

3、覺悟方面:通過學習,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義務。

查看全文

礦山生態環境問題及策略

【摘要】礦產資源是我國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大作用,為經濟建設提供了能源保障。但是在對礦山進行開采時,人們為了利益進行瘋狂開采,逐漸使礦山出現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這也使得經濟利益與生態環境的保護產生了矛盾。對礦山不管是對它進行露天開采還是進行井下作業,都會對礦山的原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從而影響生態平衡。本文就對礦山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行認真分析,并針對相應的問題,提出相應的預防和解決對策,從而提高礦山的生態環境,并且保證煤礦生產所產生的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礦山生態環境;存在問題;預控策略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世界地位也得到了提高,但是伴隨著經濟發展而帶來的環境問題也日益嚴峻。就拿礦山開采領域來說,開采礦石的過程無非就是一種機械式破壞大自然的過程。所以,如果不加強對環境破壞的監督和管理,那么它所帶來的資源與環境問題就會更加嚴重,這樣一來,生態問題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就也會更加突出,也不利于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礦山生態環境中存在的問題

1.1礦山基層管理部門和企業業主的對生態環境保。護觀念薄弱對于礦山的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督和管理過程中,地方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政府決策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生態環境保護的效果。然而,在現實管理中,地方政府對經濟發展太過重視,導致資源開發過度,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這也就使得礦山的基層管理部門和企業重視生產,輕視生態環境的現象非常普遍,長此以往,管理部門更加重視業務管理,對生態環境的監督和保護的力度越來越弱。人們總是看到眼前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發展,從而使得礦山的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劣。1.2對于礦山生態環境保護中執法能力較弱。當前的生態環境法律規章制度中,對于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的有關內容非常少,在很多環境問題上沒有明確的規定,這也是目前礦山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執行力度上,我國有些地區對礦山生態環靜保護工作上還是十分薄弱,例如,政府執行機構的體系不健全,在很多環保部門內部,沒有單獨的生態環境保護科室,其次部門管理人員的素質低,不重視環境保護工作,缺乏環境監理的專業人才,政府投入的資金力度不夠,由于上述種種問題,才使得我國礦山生態環境問題一直沒能得以有效的保護。1.3礦山生態環境的監督管理的職能相互脫節。當前階段,環保局雖然礦山生態環境監督管理方面漸漸的加大了力度,但是與實際要求比較,還沒有達到。政府的有關部門在礦山生態環境管理職能上缺少明確的規定,各部門的職責和義務都沒有明確規定,各相關部門之間由于隸屬于不同的科室,造成彼此之間信息的閉塞,在安排具體任務時,由于各部門各自為陣,在工作過程中就難免會出現紕漏。在辦理礦山開發的相關證件的審批過程中由于各政府部門之間缺乏交流與溝通,就達不到審批過程中受到監督的規定。1.4礦山生態環境問題嚴重,治理環境的資金缺乏。礦上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們為了經濟利益,對礦產資源進行過度開發,違背了大自然的生態規律。在礦山的開采過程中,不管是新建礦山還是老礦山、閉坑礦山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但由于老礦山和閉坑礦山的礦產資源開發已臨近枯竭,而企業的負擔過重,經濟效益變差,歷史欠賬太多,使得很多企業已經無力恢復和治理已經被破壞的礦山生態環境。由于礦山環境的治理缺乏充足的資金支持,這就需要政府和企業多渠道、多方面的籌集資金,加大環境保護的專項資金的投入。

2解決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的對策建議探究

查看全文

礦山環境問題與治理措施

礦山環境問題

礦山的開發,不僅帶來了巨大的生產效益,也造成了生態環境破壞與環境污染。它不僅產生大量三廢,而且破壞原有地形、地貌和地質結構,引起一系列嚴重的礦山環境問題。根據甘孜藏族自治州環境監測站歷年來對全州區域內的礦山企業監測數據顯示,目前甘孜藏族自治州主要存在的礦山環境問題主要有資源破壞、礦山災害及環境污染三類。

(一)資源破壞礦山開采是以礦山地質條件為背景的,以礦產開發為誘發因素,受礦區構造特征及與之相關的區域地殼穩定性和人類經濟活動等因素控制。礦山開采由于采礦回采率低、貧化率高和選礦回收率低;綜合利用率低,許多共生、伴生礦產資源白白流失無回收;亂采亂挖現象嚴重存在,破壞礦產資源的埋藏條件,使許多礦山的開采壽命急劇縮短等原因,礦產資源流失現象相當嚴重,使許多礦山迅速貧化枯竭,導致環境的嚴重破壞和資源的流失。同時,礦山資源開采導致土壤結構以及地表植被的完全破壞,并且其造成的土壤環境破壞幾乎不可恢復。由此而引發的水土流失加劇,淤塞污染水體,增加揚塵,導致植被破壞、地質遺跡破壞、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影響破壞等,嚴重破壞生態環境資源。

(二)礦山災害無論是地下采礦還是露天開采,都要剝離覆蓋巖層,開掘大量的井巷,將會產出大量的廢石、排土和尾砂(露天開采一噸礦石通常削離5-10噸覆蓋的巖土),堆存它們將需占用大量的地表面積。因此,礦山的長時間開采,累計開采厚度的增大,廢石和尾礦的堆存不當和礦山開采不當極易造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水土流失、尾礦庫潰壩、礦井突水等災害,更有可能因為堆存不善,治理措施不合理而導致土地荒漠化的危險。如地下開采常引發地表沉陷,其主要特征是地表下沉、產生附加坡度和裂縫等,導致地下水被疏干,地表水漏失;高潛水位礦區常常由于地表下沉引起土地鹽漬化和沼澤化,導致土地喪失耕種能力。

(三)環境污染由于生產技術水平的限制,礦山開采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三廢”,會對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植被和大氣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礦山的固體廢棄物(尤其采礦的圍巖廢石和選礦的尾砂尾礦)由于經營管理以及生產地理位置的限制,廢石的堆場和尾礦壩選址的不合理,會經過滲濾、揚塵等途徑污染土壤、地下水和大氣環境;同時,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含粉塵、煙塵和SO2、CO、氮氧化物等廢氣,如不經過很好的處理以達標排放,會對礦區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采、選、冶生產過程產生含懸浮物、鹽類或礦業廢水中的COD、懸浮物、化學鹽類油類物質、氰化物、砷、汞、鉛、鎘、六價鉻等有毒、有害物質,如不經處理,任意排放,會對礦區周邊水、土壤造成嚴重污染,危害礦區周邊的農牧業生產。

防治對策

查看全文

農村環境問題對策思考

當前,環境問題已廣為媒體、公眾關注,在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中環境保護的精力主要放在城市工業污染的防治上,污染防治的投資幾乎全部投向工業工業和城市,而占國土面積90%以上的廣大農村的環境問題卻長期不為人們所重視。農村環境的加劇和農業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聽任起繼續發展下去,勢必瓦解農業的基礎條件,這不符合“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目標。因此,在建設新農村這一惠及廣大農民群眾偉大工程的時候,務必重視新農村環境問題。

一、當前農村環境的主要問題

1、化肥、農藥的不合理使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但這種發展主要是依靠化肥、農藥等化學物品投入的大幅度增長,導致土壤有機質降低、肥力下降。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還會對大氣造成污染,氮素化肥淺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氨的逸失,硝態氮在通氣不良的情況下進行反硝化作用,生成氣態氮而逸入大氣,對大氣造成污染。

農藥在農業生產中因其使用見效快、防治效果高、防治面廣,保證了作物的豐產、增產,因此在全球范圍內被迅速推廣使用。農藥的大量使用還會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物種多樣性減少,使農村本來就較脆弱的農業生態系統更加脆弱。在使用殺蟲劑時,一些農業害蟲的天敵如:青蛙、七星瓢蟲、赤眼蜂,甚至一些食蟲鳥,也由于食物鏈的關系或直接毒害而大量死亡,破壞生態平衡。

2、城市污染向農村轉嫁加速農村的環境污染

查看全文

農村城鎮化環境問題研究論文

[摘要]農村城鎮化過程中,往往更注重其直接的經濟效益,而容易忽視其間接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從而導致一系列環境問題與農村城鎮化建設相伴而生,進而影響到城鎮的持續健康發展。本文在對農村城鎮化環境問題具體表現進行探討的基礎上,重點對農村城鎮化環境惡化的原因進行了剖析。

[關鍵詞]農村城鎮化環境問題

農村城鎮化是農業人口向城鎮地域集中和農村地域轉化為城鎮地域的過程,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農村城鎮化進程的關鍵在于搞好小城鎮建設,而搞好小城鎮建設又勢必無法回避城鎮的生態環境問題。如果我們對城鎮化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問題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就會與城鎮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相背離,進而直接影響到當地城市化、工業化戰略的實施。在新形勢下如何兼顧城鎮化與生態環境保護,選擇一條既能保護生態環境、又能實現城鎮經濟、環境與資源協調發展的城鎮建設之路,對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宜居城鎮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城鎮化環境問題的具體表現

1.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和自然之間應該說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從一定意義上講,農村城鎮化既可使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以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但同時也會加重城鎮水、電、燃氣等資源消耗的負擔,增加生活垃圾、廢氣、污水等廢棄物的排放。農村城鎮化的發展,自然伴隨著人口增長。但如果城鎮的人口增長過快,一旦其產生的各種廢棄物排泄量超出了城鎮環境的承載能力和自凈能力,就會帶來城鎮環境污染。

2.生物多樣性減少。生物界多種多樣的物種是大自然的基本組成部分,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必要基礎,而我國則是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在農村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由于缺乏合理規劃,加之管理人員的環境保護意識相對淡薄,濫砍樹木、亂占耕地、隨意改造河塘等現象不時發生,破壞了生物的固有棲息地,致使城鎮周圍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進而制約了城鎮經濟、社會以及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查看全文

礦區地質環境問題與防治研究

1礦區開采概況

瀏陽市永和鎮七寶山礦區開采歷史悠久,清朝嘉慶年間的《瀏陽縣志》記載,其開采始于明代。已探明Cu、S、Pb、Zn、Au、Ag、Fe等多種礦產[5]。礦床淺部老窿遍布,深度達80m。新中國成立后,當地政府組建采礦工區,逐步提高開采能力。近十幾年來,經歷多次的礦山關閉與整合,目前主要為七寶山硫鐵礦,其由原七寶山硫鐵礦、七寶山鄉磺礦、鐵錳黑土型金銀礦、鐵帽型金銀礦四個礦山整合而成,采用露天-地下聯合開采方式。

2礦區地質

2.1地形地貌。七寶山礦區為剝蝕丘陵與溶蝕堆積谷地地貌,地勢為一向西開闊的狹長谷地。礦山中部(鐵山地段)為大面積壺天灰巖分布的溶蝕堆積谷地地貌,因風化、溶蝕強烈,形成一向西撒開的狹長谷地,南北寬為1000~2200m,為第四系沖積層覆蓋。區內最高點為七寶山頂峰,標高為476m,最低處是七寶山河床,標高為116m,最大高差達360m,相對高差一般為50~150m。丘陵地區地形坡度一般為15°~30°。區內地形為淺切割的小起伏山地,植被覆蓋率高,地形條件中等。2.2地層與構造。七寶山礦區位于揚子準臺地南緣江南地軸中部的連云山斷隆帶,屬瀏陽~衡東新華廈系斷褶帶與安化~瀏陽東西向構造帶復合部位,位于次級構造永和向斜東端。斷裂構造發育,出露地層由新到老主要有:第四系、石炭系、震旦系和冷家溪群。七寶山礦區區域地質略圖如圖1所示。2.3礦體頂底板。礦體直接頂板為石英斑巖、灰巖。石英斑巖多被風化,部分呈黏土狀,灰巖巖溶發育,溶洞內充填黏土和碎石充填物等,礦體頂板巖石穩定性較差。礦體底板為千枚巖、板巖及石英斑巖。千枚巖、板巖巖石完整,穩定性較好,除裂隙相對發育地段外,一般不需要支護,無垮塌現象。石英斑巖,風化強烈,巖體完整性差,穩定性差,坑道中常見冒頂、底鼓、片幫等不良工程地質問題,坑道需要加強支護。

3主要地質環境問題與防治

20世紀70年代中期始,數百家大小礦山采取掠奪式粗放型經營,將環境成本外部化,積累了一系列地質環境問題。3.1土地資源。礦山企業的礦部、工業廣場、公路等地面建設及4個廢石堆、3個露采場、3座尾礦庫占用土地總面積約117hm2,主要占用采礦用地、林地及住宅用地。礦區生產主要固體廢物為采礦剝離廢石和尾礦[6]。整個礦山區域以砷污染最為突出,污染嚴重地帶土壤砷(As)含量超過三級標準,平均量達到57.9mg/kg,為三級標準的4倍。土壤銅(Cu)含量平均值為122.9mg/kg,己達到三級污染標準。土壤鎘(Cd)、汞含量平均值分別為0.49mg/kg和0.51mg/kg,土壤鋅(Zn)、鉛(Pb)含量平均值分別為247.6mg/kg和287.4mg/kg。3.2水資源。1997年以來,石橋沖小溪流經的浮田段因巖溶地面塌陷曾出現溪水漏失、斷流,溪水倒灌井下,造成淹井。2001年4月,因停電停止抽排水造成淹井后,水位曾恢復到+136m標高,已干涸的井泉恢復,塌陷區大面積積水。2005年9月礦井恢復生產后,雞公灣礦段開采到+75m標高,礦井排水量為130m3/h,井泉再次出現干涸,塌陷區積水消失,局部水田變旱地。目前,七寶山硫鐵礦開拓至-40m中段,礦井排水量一般為175~204m3/h,最大為294m3/h[7]。礦井排水使地下水位超常降低,最大降深達176m,形成以礦井為中心的降落漏斗,影響半徑約為1500m。在靠近降落漏斗西側的石橋沖谷地、浮田塅一帶,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與壺天灰巖巖溶裂隙水直接接觸,組成統一含水層。礦井排水使巖溶水滲入開采巷道,致使浮田塅一帶南北長約700m、東西寬約600m范圍地表井泉干涸,而且地表形成大面積巖溶地面塌陷,造成當地人民群眾飲水困難。3.3水環境。該礦區廢水包括礦坑水、選廠廢水、廢石淋濾水、尾礦水及生活廢水等。礦坑水及選廠廢水呈酸性,pH為3.5~4.0,含重金屬離子及其他污染物。幾十年來,各礦山廢水未經有效處理直接排入寶山河,夾帶的硫精砂和淤泥使河床抬高,河道內已淤積達1.5m厚的污染沉泥。河底中Cu、Zn、Pb、As等重金屬大量超標,入大溪河后迅速降低。在河流底泥峰值地段,Cd在水體中含量超過飲用水和灌溉水標準,Zn超過飲用水標準;寶山河下游已符合飲用水標準[5]。3.4采空區地面。沉陷(變形)經調查,老虎口礦段4~11線間已采空區上方及雞公灣礦段地面局部地段曾發生過采空區地面塌陷變形。變形塌陷區內無居民點和耕地,也無重要基礎設施,危害對象為灌木林地和荒草地。礦山及時組織機械設備充填恢復,消除了安全隱患。3.5巖溶地面塌陷。因抽排地下水,礦區自20世紀70年代相繼發生過小規模的點狀巖溶地面塌陷,井巷相對穩定。1996年以來,采礦井巷多次遇灰巖溶(裂)隙、溶洞突水。1997年后,產生地面塌陷、沉降的頻率及規模日趨加大[8]。在浮田塅~大坡坳一帶,巖溶地面塌陷區面積為37hm2,塌坑直徑范圍為1~8m,可見深度為2~5m。塌坑多分布于農田、旱土中,還有的在寶升公路上及居民房屋旁。這曾造成72棟居民房屋受損,但未造成人員傷亡;石橋沖小溪斷流,300多畝農田漏失、地面沉裂,多處公路、橋梁受損。

查看全文

地質環境問題與地質災害研究

摘要:分析了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關系及相互影響的方式以及各種地質環境問題之間的因果關系。尤其對突發性地質問題——地質災害,通過了解其現狀、發展趨勢、危害等建立并完善不同的防治措施體系,保證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關鍵詞: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1.地質環境問題與地質災害含義

1.1地質環境問題的含義。地質環境問題主要指的是由地質作用導致的環境問題,這一類問題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會產生較大的危害,不利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地質問題是由地殼和地層相互作用而引發的,包括自然地質作用、人為地質作用和兩者之間的耦合作用,其中地質作用的驅動力則來自內動力地質作用、外動力地質作用和兩者綜合的作用。正是由于地質作用的存在,從而引發地質現象及其持續的時間過程,這些地質現象的產生又將影響自然環境中一定范圍內的人群或者個體,對其生產生活有較大的影響,出現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的現象,即為地質災害。地質環境問題分類較為多樣性,按照地質作用類型可以分為原生地質問題和次生地質問題。顧名思義,原生地質問題主要是由自然環境引起的,受到強烈的地質作用,如地質現象和地質過程,包括火山噴發、地震、洪水等。次生地質環境問題是指由人類活動導致或誘發的地質現象及其他地質作用產生不利于人的地質現象和過程,如礦山開采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按照地質作用的動力學形式可以分為突發性地質環境問題和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突發性地質環境問題即是地質災害,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是指地質環境系統以漸進方式失穩而伴生的地質現象和地質過程,如水土流失、荒漠化、鹽漬化、海平面升高等。1.2地質災害的含義。在地球生物和生態的逐漸演化和變化中,由于受到各種環境因素或是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逐漸引發地質災害。地質災害具有諸多特點:比如具有偶然性、經常性和多發性的特點,地質災害比漸進環境問題造成的影響更大,往往會造成較為慘痛的人員傷亡事件,給社會帶來財產損害。所以在地質環境影響中,地質災害的影響較大。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質動力災害和地質災害結果,地質災害的形成與力的作用分不開,包括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因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人類不斷進行著生產活動,于是在生態環境和地球表面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破壞力。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一直充當著重要角色,不斷地進行著生產活動,在生態環境和地球表面形態及物質組成產生巨大影響,改變或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即在引發地質災害的過程中,人為活動在引發地質災害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2.地質災害與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的關系

2.1地質災害與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可以同時發生。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中,除地震之外,一般的地質災害呈現出單獨個體的形態發育,其不具備面狀的特點,如崩塌、滑坡、不穩定邊坡等,可以用“災害點”的形式來表述。但也存在地質災害的影響超出了以“點”形式的規模,形成一個范圍較廣,影響面積較大的地質環境系統,就會使得環境系統打破其平衡,經過逐步累積,就會改變地質環境內部的結構特性,從而產生地質災害,也會產生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2.2地質災害與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相互影響。了解了地質災害與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的存在形式及相互作用,亦可知地質災害的發生可以加劇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這種相互影響在四川汶川地震中表現的尤為突出,當發生地震時,除了由地震引發的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還會造成地表植被遭到毀壞,動物失去棲息地,水土流失嚴重,這些都是在地震中相伴而生的。以上可以表明地質災害的發生可以加劇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的惡化程度。同樣,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的持續發展可以為地質災害的發育創造條件,如過度開采地下水,在城鎮中心或附近形成較大的降深漏斗,地下水位大幅度的波動,導致土層結構疏松,荷載力下降,從而引發地表建筑的變形及損壞,或造成局部的邊坡失穩,從而產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二者相互影響,互為因果。2.3地質災害的發生前都有一個短暫的漸進性變化過程。地質災害的發生是一個短暫的漸進性變化過程,特別是在一些大的災害發生過程前,都會有一些以漸進性變化為特征的異常現象,如地震、滑坡、地面塌陷發生前會出現墻體開裂移位、坡腳冒水、地下水位異常等現象。這些現象的表現形式與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的表現形式有諸多相似之處,所以在對地質災害研究工作中,要重視災害發生的地質背景和成因分析。

查看全文

貿易與環境問題研究論文

CATT/WTO框架內有關環境政策討論的歷史回顧和理論沖突

貿易和環境問題并不是一個新的問題,它經歷了30年的風風雨雨,而GATT/WTO框架內有關環境政策的討論也走過了從休眠期、活躍期到成熟期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71—1991年)為休眠期。1971年11月,在關貿總協定各締約方參加的理事大會上,各方一致同意設立一個“環境措施與國際貿易小組(EMIT)”。這個小組的成員向所有的GATT締約方開放。第二階段(1991—1994年)為活躍期。1991年,歐洲自由貿易協會(EFTA)的成員國向GATT秘書長提議盡快召開EMIT小組會議,就與貿易有關的環境問題進行磋商,以迎接次年即將召開的聯合國環發大會。該提議得到了各締約方的積極回應。第三階段(1994—2001年)為成熟期。1994年4月,在馬爾喀什舉行的部長級會議上,與所有烏拉圭回合達成的協定一起簽署的還有《建立世界貿易組織的馬爾喀什協定》。這個協定不僅創造了一個新的多邊貿易組織,而且也迎來了貿易與環境問題討論的新階段。世貿組織成立后,盡管仍然存在著難以調和的分歧,WTO各成員終于在2001年達成了一致,決定就貿易與環境問題展開新一輪的多邊貿易談判。貿易與環境問題也就正式成為“多哈回合”談判(亦稱“發展回合”)的一個新議題。

然而,從貿易與環境問題在GATT框架內開始討論起,就伴隨著自由貿易主義者與環境主義者之間的激烈交鋒。在自由貿易主義者與環境主義者對峙的背后,眾多的經濟學家也對貿易與環境的關系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理論分析和探討。圍繞上述交鋒的內容和WTO的實踐,理論沖突的內容主要是以下三個基本問題:

(一)貿易自由化與環境狀況:自由貿易是否會導致環境惡化

在這個問題上,目前大致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自由貿易對環境是有利的,以自由貿易者為代表。他們認為,從福利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自由貿易有助于實現環境資源的最優配置,從而保證生產活動能夠按照最有效的方式進行。自由貿易不僅有助于克服一個國家此前面臨的資源對經濟增長潛力的限制,而且還有助于增加有利于環保的潔凈產品、服務和技術的交換。另外,貿易自由化還有利于消除那些扭曲貿易的政策措施如補貼和稅收等,而這些措施都被證明是不利于環境保護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