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6 10:43: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荒漠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梭梭荒漠造林論文
1育苗
1.1選擇苗圃地
培育梭梭可建臨時苗圃,每年更換苗圃地;也可建固定苗圃,但要設置輪換區。苗圃地要選擇地勢平坦、排水良好、便于灌溉的沙質土壤。
1.2整地
苗圃地要深翻,然后整平,耙耱,于10月5日前后灌足底水。
1.3播種
西部土地荒漠化探究論文
土地荒漠化既是自然現象,又是社會現象,可以說是人類活動作用于自然環境的結果。因此,我們在研究西部土地荒漠化原因的時候,必須從自然和社會兩方面入手。
從自然方面來看,中國西部存在著容易導致土地荒漠化的條件。中國西部是我國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與高原和高原與盆地的結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復雜,生態環境非常脆弱。據竺可楨先生研究,歷史時期中國氣候大致可分為四個溫暖期和四個寒冷期。溫暖期氣候溫熱,水草增加;寒冷期氣候干涼,風力強勁。在由暖到寒或由寒到暖的過渡階段,氣候振蕩,災害頻繁,往往對西部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負面的影響。盡管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但無論是干旱的西北地區,還是多水的西南地區,都曾因風力侵蝕和水力侵蝕而發生過土壤退化的事。西北地區深處內陸,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氣候干燥,沙漠較多。陜西、甘肅、寧夏、內蒙古大部分地方及新疆北部的一些地方年降水量在100毫米至700毫米之間,而內蒙古西部和新疆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均在10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年降水量甚至不足20毫米。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加之氣候干旱,蒸發量大,所以一年中濕度差別較大,容易出現水災、旱災和風災。歷史時期西北地區此類災害屢見不鮮。如明憲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關中連年大旱,百姓流亡殆盡,出現“人相食”的悲劇。再如1983年4月27日,沙暴吹襲陜北,頓時天地昏黑,伸手不見五指。在野外耕牧的農民來不及躲避,或迷路失足,或為狂風卷起,或被沙塵窒息,死傷者多達數十人。水災的直接后果是造成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就意味著地力下降,開始向荒漠化的方向發展。旱災的后果是造成土壤水和地下水大量蒸發。而土壤水、地下水與植物生長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在降水量極少的西北干旱地區,土壤的含水量主要靠地下水毛管供給。當地下水位下降,毛管上升水不能達到地表或植物根系層時,植被開始衰退,覆蓋度降底,受到沙化的潛在威脅。如果地下水位進一步下降,土壤發育成干旱土時,植物便會干枯死亡。而當土壤上層長期處于干燥狀態,植被衰敗以后,就容易受到風蝕破壞,從而出現沙漠化。地下水位越深,荒漠化的可能性越大,植被越少,荒漠化等級越高。風災對土地荒漠化的影響更為明顯。風是沙漠擴展的原動力,地表一旦失去植被保護就會受到風蝕。在風蝕的作用下,地表的枯枝落葉層、粗腐殖質層、腐殖質層、泥炭層、鹽聚層逐漸被風吹掉,形成光板地。當風沙流作用于裸露的地表時,會產生線狀風蝕擦痕,擦痕加深,形成略微凸起的土墩與風蝕線狀凹地。隨著風蝕作用的不斷發展,光板地演變成風蝕劣地,被吹蝕的物質形成風沙流。當風沙流速度降低或遇到障礙時,所挾沙塵下落堆積,受不同風向的影響而形成各種類型的沙丘,從而使該地變成沙漠景觀。
從社會方面來看,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大大加速了西部土地荒漠化的進程。歷史時期在西部的許多地區都曾發生過濫墾濫牧的事。濫墾主要發生在西部傳統的農業區域和農牧交錯地帶,其結果往往與土地荒漠化相聯系。如在塔里木河上游的阿拉爾地區,1959年至1996年,耕地面積從22870.6公頃發展到37691.7公頃,增加14821.1公頃。同期下游阿拉干地區沙漠化土地則由137120公頃發展到149420公頃,增加12307公頃。而塔里木河下游的鐵干里克農耕區1970年后因缺水灌溉被迫棄耕的16600公頃土地已經沙化。濫牧主要發生于草原區,其結果也與草場退化聯系在一起。如內蒙古的錫盟草原在20世紀80年代放牧超載15.4%。由于放牧過度,導致大量草場嚴重退化,迫使175戶牧民遷往他鄉。這樣的事例在史籍中俯拾即是,不勝枚舉。
由于濫墾濫牧、毀壞森林、草原的事件時有發生,其后果是森林和草原不斷縮減,有些地方甚至成為濯濯童山。這種情況在黃土高原地區表現得尤為明顯。黃土高原地區曾經存在過大片的森林和草原。在原始社會末期,黃土高原東南部、秦嶺山脈、中條山、呂梁山、豫西諸山及渭河、涑汾河、伊洛河諸平原都屬于森林地帶,黃土高原西北部地區則屬于草原地帶或森林草原地帶。春秋戰國時期,由于人類活動的加強,黃土高原的平原河谷地帶逐漸被開墾成農田,平原河谷地帶的森林隨之縮減。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農業區的擴大,平原地區規模較大的森林逐漸消失,除關中地區的上林苑中尚有較多林木外,其他平原上已經很少有森林的記載。平原地區的森林消失以后,隴山以西、秦嶺、晉西北諸山及陰山山脈的森林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唐宋時期黃土高原地區的森林和草原繼續縮小。到了宋代,秦嶺、隴山、黃龍山、嵐州、石州、汾州等地的林木被大量破壞。明清時期,黃土高原地區的森林和草場進一步縮小。由于大量屯田,過度開墾,加之濫砍濫伐,平原地帶自不必言,丘陵和山區的森林也迅速減少。陜北地區的森林,主要分布在黃陵、洛川、富縣、延安、延長、宜川等縣的某些山區。據說在周至至洋縣的300里間,砍伐林木的人經常不下數萬。如此亂伐,自然對森林的存在構成巨大的威脅。此外,清代對河套等地的大規模開墾,不僅使草原面積越來越小,而且也使畜牧區、半農半牧區和農耕區的植被大量減少。據民國《橫山縣志》講,“草地僅十之二三”。森林和草場的毀滅,使土壤失去了應有的屏障,不僅難以含養水分,而且在風力、水力侵蝕的作用下日益退化,甚至就地起沙。這兩個原因互為表里,惡性循環,使土地荒漠化情況愈演愈烈,不少地方因此變成了沙漠。
此外,對水資源使用不當也曾導致土地荒漠化的發展。如塔里木河兩岸在漢、唐時期曾有不少規模較大的城鎮,天然植被良好,農業發達,但過度開墾用水,使河流萎縮,水系變遷,從而導致大片土地荒漠化,昔日繁榮的城鎮也相繼淪為廢墟。土地荒漠化嚴重地制約著西部經濟社會的發展。治理荒漠化的土地已經成為西部大開發的當務之急。
【論文關鍵詞】土地荒漠化;原因
梭梭荒漠造林技術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梭梭;荒漠;造林
論文摘要:從育苗、苗木出圃、造林地選擇、造林和撫育管理等方面介紹了梭梭荒漠造林技術,以期為人工梭梭林建設提供參考。
梭梭是防風固沙、改善沙漠戈壁環境的優良樹種,也是人工固沙造林的先鋒樹種,人工栽植的梭梭生長速度快,防風固沙效果好,在荒漠地區無需灌溉,能夠自然生長成林?,F將梭梭荒漠造林技術介紹如下。
1育苗
1.1選擇苗圃地
培育梭梭可建臨時苗圃,每年更換苗圃地;也可建固定苗圃,但要設置輪換區。苗圃地要選擇地勢平坦、排水良好、便于灌溉的沙質土壤。
梭梭荒漠造林技術論文
論文關鍵詞:梭梭;荒漠;造林
論文摘要:從育苗、苗木出圃、造林地選擇、造林和撫育管理等方面介紹了梭梭荒漠造林技術,以期為人工梭梭林建設提供參考。
梭梭是防風固沙、改善沙漠戈壁環境的優良樹種,也是人工固沙造林的先鋒樹種,人工栽植的梭梭生長速度快,防風固沙效果好,在荒漠地區無需灌溉,能夠自然生長成林?,F將梭梭荒漠造林技術介紹如下。
1育苗
1.1選擇苗圃地
培育梭梭可建臨時苗圃,每年更換苗圃地;也可建固定苗圃,但要設置輪換區。苗圃地要選擇地勢平坦、排水良好、便于灌溉的沙質土壤。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由來歷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國家環??偩钟嘘P負責人今日向媒體2007年“六·五”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污染減排與環境友好型社會”,并了主題標識。
這位負責人說,聯合國環境署確定的2007年世界環境日主題為“冰川消融,后果堪憂”。為呼應這一主題,結合我國環境保護的中心任務和重點工作,展示中國政府和人民減少污染物排放、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決心和行動,環保總局將今年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確定為“污染減排與環境友好型社會”。
這位負責人表示,中國政府在經濟社會“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提出要實現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目標,并將這一約束性指標層層分解、落實到各級政府各相關行業。當前,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工作力度明顯加大,約束性指標的導向作用開始顯現。推動污染減排、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不僅需要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加大工作力度,而且需要取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持,動員最廣泛社會力量踴躍參與。將“污染減排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今年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旨在加大宣傳力度,鼓勵公眾參與,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減少污染物排放、與環境友好相處成為每個單位、每個企業、每個社會成員的自覺行動。
這位負責人介紹說,環??偩謱⒃凇傲の濉逼陂g舉辦大型記者招待會通報2006年中國環境質量狀況,召開全國綠色創建活動表彰大會,舉辦世界環境日主題展覽等多種多樣的宣傳紀念活動。
據了解,今年“六·五”世界環境日的中國主題標識是向社會廣泛征集后經過反復篩選確定的,充分體現了“污染減排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主題。標識整體為地球的形態,標識上半部分的綠葉代表空氣,表現了清新空氣滋養美好環境以及人類以減排治理大氣污染的努力;下半部分的藍色形似一尾暢游的魚,代表了水的概念,寓意為只有潔凈的水才能孕育美好自然。標識圖樣已在國家環??偩志W站()上公布,供免費下載使用。
梭梭荒漠造林分析論文
1育苗
1.1選擇苗圃地
培育梭梭可建臨時苗圃,每年更換苗圃地;也可建固定苗圃,但要設置輪換區。苗圃地要選擇地勢平坦、排水良好、便于灌溉的沙質土壤。
1.2整地
苗圃地要深翻,然后整平,耙耱,于10月5日前后灌足底水。
1.3播種
梭梭荒漠造林分析論文
1育苗
1.1選擇苗圃地
培育梭梭可建臨時苗圃,每年更換苗圃地;也可建固定苗圃,但要設置輪換區。苗圃地要選擇地勢平坦、排水良好、便于灌溉的沙質土壤。
1.2整地
苗圃地要深翻,然后整平,耙耱,于10月5日前后灌足底水。
1.3播種
林業局紀念防治荒漠化講話
同志們:
今年6月17日,是第十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土地荒漠化是全球的生態問題,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大心腹之患。加速以防沙治沙為主要內容的土地荒漠化防治工作,我國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防治工作刻不容緩。
一、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黨和國家歷來十分重視防沙治沙工作,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采取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在工程布局、政策機制、法制建設、科技創新等方面進一步加大了防沙治沙工作力度,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
生態效益明顯,改善了生產條件和人居環境。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啟動以來,累計完成治理任務6400萬畝,工程區植被覆蓋度平均增加20%;與治理前相比,北京市區可吸入顆粒物減少7.8%,密云水庫近四年的泥沙輸入量減少10萬多噸。三北四期工程累計治理沙化土地2000萬畝,其中營造農田防護林300萬畝,新增防護農田3700多萬畝,為確保我國北方糧食的穩產增產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經濟效益顯著,促進了農民增收。防沙治沙在確保生態改善的同時,注重結構調整,發展沙區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寧夏美利紙業集團實施林紙一體化工程,近兩年營造沙地速生豐產林30萬畝,受益農戶年均增收300元。內蒙古自治區化德縣實施圍欄封育,禁牧舍飼,提高了畜牧業生產水平,全縣僅草業一項人均年增收353元。河北省平泉縣利用刺槐發展食用菌生產,2003年實現產值3.5億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30%。據統計,有1622萬人在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中直接受益,與工程啟動前的1999年相比,工程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了1080元。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座談會上的講話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在紀念第十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之際,我們召開這個座談會,目的就是為了認真總結交流荒漠化防治工作經驗,進一步推進荒漠化防治工作,使之更好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今天,全國人大常委會許嘉璐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張思卿副主席在百忙之中出席會議,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視和關心。我受周生賢局長委托,代表國家林業局向出席今天會議的各位領導和同志們表示熱烈歡迎,向長期奮戰在荒漠化防治第一線的廣大干部、群眾、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科技工作者表示親切問候,向關心、支持我國荒漠化防治事業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謝!
一、我國荒漠化防治工作成績斐然,為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作出了積極貢獻
荒漠化是我國當前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黨和國家歷來十分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進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推動了荒漠化防治事業快速發展。在組織機構上,成立了以國家林業局局長為組長、由18個相關部委組成的中國防治荒漠化協調小組,對協調各方力量搞好荒漠化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重點工程上,進一步突出了荒漠化防治特別是防沙治沙的地位,六大林業重點工程中,京津風沙源治理和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都以防沙治沙為主攻方向,是我國防治荒漠化的骨干工程。在政策機制上,貫徹了“誰治理、誰所有,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進一步激活了各種社會資源,投資荒漠化防治事業。在科技創新上,通過技術、模式的研究和推廣,為提高荒漠化防治水平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在法制建設上,《防沙治沙法》的頒布實施,使我國防治荒漠化事業進一步步入了法制化軌道。在發展戰略上,《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研究》的圓滿完成,為實現我國防治荒漠化工作的快速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并以此為指導,編制了《全國防沙治沙規劃》。在對外履約上,按照《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要求,認真履行各項義務,《國家行動方案》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亞洲荒漠化監測與評價網絡運轉良好,防治荒漠化公約國際培訓中心也在籌建之中,GEF-防治土地退化項目即將啟動,重點為我國西部六省區(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內蒙古)退化土地綜合防治和生態系統綜合管理提供有力支持。經過長期努力,我國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產生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截至2003年底,全國累計治理沙化土地2050萬公頃,有12%的沙化土地得到了治理,重點治理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據統計,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區有1600多萬人在工程建設中直接受益,與工程啟動前的1999年相比,工程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了近1100元,工程區產業結構逐步得到優化,發展后勁得到進一步增強。
二、我國土地荒漠化特別是沙化形勢仍很嚴峻,搞好防治工作意義深遠據監測,全國現有荒漠化土地267.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9%。沙化問題尤為突出,全國沙化土地174.3萬平方公里,并且仍以年均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土地沙化是導致沙區群眾經濟困難最為重要的原因,在我國目前尚未脫貧的人口當中,有一半生活在沙區。由于沙化危害,使地力衰退,草場退化,糧食減產,影響畜牧業發展,農牧區基礎設施、生產設施遭受破壞,降低了生產能力。沙患不止,窮根難除。今年我國確定荒漠化日的主題就是“防沙治沙與農民增收”。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今年,中央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事關全局的大事放在了突出位置。搞好防沙治沙工作,對于增加沙區農民收入至關重要。我們要充分認識這項工作對于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和落實中央關于加快農民增收指示精神的重大意義。第一,防沙治沙是我國生態建設的重要任務。我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異常脆弱,是全國生態建設的重點,土地沙化問題表現最為突出,已成為制約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沙化問題不解決,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的生態環境就不可能根本改善。
第二,防沙治沙是維護國土生態安全的根本措施。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多、土地資源匱乏的國家顯得格外重要。目前我國近1/5的國土受到沙化危害,并且沙化仍在不斷擴展,這對于本來就人地關系緊張的中國而言,更是嚴峻的挑戰。防沙治沙,恢復和建立以林草植被為主體的生態防護體系,是捍衛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空間的迫切需要。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由來.來歷
荒漠化是指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亞濕潤干旱地區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一種作用或數種作用結合導致的干旱區、半干旱區和亞濕潤干旱地區雨澆地、水澆地或草原、牧場和林地的生物或經濟生產力的降低或喪失。其中包括:①風蝕和水蝕所引起的土壤物質流失;②土壤的物理、化學及生物學特性或經濟特性的退化;③自然植被的長期喪失?!案珊祬^、半干旱區和亞濕潤干旱地區”是指年降雪量與潛在蒸發散量之比在0.05—0.65之間的地區,不包括極區與亞極區。
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干旱、半干旱和亞濕潤干旱地區人口迅速增長和對地區土地開發日趨擴大,出現了人們史料未及的全球性土地荒漠化問題,涉及各大陸的100多個國家,全球1/6的人口受到危害。截止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積為3600萬平方公里,幾乎等于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我國國土面積的總和,而且正以每年5—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大,相當于每年吞噬一個比利時加丹。
目前世界人口已經超過53億,到2050年預計會達到100億,同時現在發展中國家60%最貧窮的人生活在生態脆弱的地區。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在下一個世紀中葉為預計近乎要翻一番的世界人口提供糧食的任務將變得更為艱巨。1977年聯合國荒漠化會議正式提出了土地荒漠化這個當今世界上最嚴重的環境問題。
1992年6月,包括我國在內的100多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與會、170多個國家派代表參加的巴西里約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荒漠化被列為國際社會優先采取行動的領域。之后,聯合國通過了47/188號決議,成立了《聯合國關于在發生嚴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國家特別是在非洲防治荒漠的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公約談判從1993年5月開始,歷經5次談判,于1994年6月17日完成?!?.17即為”國際社會對防治荒漠化公約達成共識的日子。
在1994年10月14日至15日于巴黎舉行的公約簽字儀式上,林業部副部長祝光耀代表我國政府簽署了公約。
防治荒漠化公約的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套國際合作體制,促進和推動國際社會在防治荒漠化和緩解干旱影響方面的合作。它是國際社會為落實環發大會的任務而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防治荒漠化領域的一個全球性公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