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座談會上的講話

時間:2022-04-27 04:55:00

導語: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座談會上的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座談會上的講話

防治荒漠化干旱

在紀念第十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之際,我們召開這個座談會,目的就是為了認真總結交流荒漠化防治工作經驗,進一步推進荒漠化防治工作,使之更好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今天,全國人大常委會許嘉璐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張思卿副主席在百忙之中出席會議,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視和關心。我受周生賢局長委托,代表國家林業局向出席今天會議的各位領導和同志們表示熱烈歡迎,向長期奮戰在荒漠化防治第一線的廣大干部、群眾、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科技工作者表示親切問候,向關心、支持我國荒漠化防治事業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謝!

一、我國荒漠化防治工作成績斐然,為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作出了積極貢獻

荒漠化是我國當前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黨和國家歷來十分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進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推動了荒漠化防治事業快速發展。在組織機構上,成立了以國家林業局局長為組長、由18個相關部委組成的中國防治荒漠化協調小組,對協調各方力量搞好荒漠化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重點工程上,進一步突出了荒漠化防治特別是防沙治沙的地位,六大林業重點工程中,京津風沙源治理和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都以防沙治沙為主攻方向,是我國防治荒漠化的骨干工程。在政策機制上,貫徹了“誰治理、誰所有,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進一步激活了各種社會資源,投資荒漠化防治事業。在科技創新上,通過技術、模式的研究和推廣,為提高荒漠化防治水平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在法制建設上,《防沙治沙法》的頒布實施,使我國防治荒漠化事業進一步步入了法制化軌道。在發展戰略上,《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研究》的圓滿完成,為實現我國防治荒漠化工作的快速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并以此為指導,編制了《全國防沙治沙規劃》。在對外履約上,按照《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要求,認真履行各項義務,《國家行動方案》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亞洲荒漠化監測與評價網絡運轉良好,防治荒漠化公約國際培訓中心也在籌建之中,GEF-防治土地退化項目即將啟動,重點為我國西部六省區(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內蒙古)退化土地綜合防治和生態系統綜合管理提供有力支持。經過長期努力,我國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產生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截至2003年底,全國累計治理沙化土地2050萬公頃,有12%的沙化土地得到了治理,重點治理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據統計,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區有1600多萬人在工程建設中直接受益,與工程啟動前的1999年相比,工程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了近1100元,工程區產業結構逐步得到優化,發展后勁得到進一步增強。

二、我國土地荒漠化特別是沙化形勢仍很嚴峻,搞好防治工作意義深遠據監測,全國現有荒漠化土地267.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9%。沙化問題尤為突出,全國沙化土地174.3萬平方公里,并且仍以年均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土地沙化是導致沙區群眾經濟困難最為重要的原因,在我國目前尚未脫貧的人口當中,有一半生活在沙區。由于沙化危害,使地力衰退,草場退化,糧食減產,影響畜牧業發展,農牧區基礎設施、生產設施遭受破壞,降低了生產能力。沙患不止,窮根難除。今年我國確定荒漠化日的主題就是“防沙治沙與農民增收”。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今年,中央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事關全局的大事放在了突出位置。搞好防沙治沙工作,對于增加沙區農民收入至關重要。我們要充分認識這項工作對于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和落實中央關于加快農民增收指示精神的重大意義。第一,防沙治沙是我國生態建設的重要任務。我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異常脆弱,是全國生態建設的重點,土地沙化問題表現最為突出,已成為制約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沙化問題不解決,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的生態環境就不可能根本改善。

第二,防沙治沙是維護國土生態安全的根本措施。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多、土地資源匱乏的國家顯得格外重要。目前我國近1/5的國土受到沙化危害,并且沙化仍在不斷擴展,這對于本來就人地關系緊張的中國而言,更是嚴峻的挑戰。防沙治沙,恢復和建立以林草植被為主體的生態防護體系,是捍衛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空間的迫切需要。

第三,防沙治沙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沙化是貧困的根源和結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沙區。據統計,我國有近4億人口受沙化影響,全國重點沙區2003年的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東部省份相比差距更大。因此,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必須努力改善沙區的生態環境,加快農牧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開創防沙治沙工作新局面

防沙治沙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尊重科學,遵循“以防為主,保護優先,積極治理,合理利用,恢復植被,協調發展”的原則和防、治、用結合的方針,促進生態、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第一,要以人為本,積極創新思路。我國的土地沙化,主要是濫墾、濫牧、濫采、濫挖、濫用水資源等因素造成的,其深層原因是環境的人口容量問題,人口過多,生存與發展對自然資源消耗過度。解決這個問題,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要充分發揮沙區的資源優勢,在不斷改善生態狀況的前提下,積極培育沙區產業,增加沙區群眾收入,促進沙區經濟發展。實行分類指導,分區施策,對農牧交錯帶、沙化草原區、城鎮周圍、江河源區、綠洲區、沙漠周邊等地區,采取生態重建和生態恢復等措施進行綜合防治,對生態惡劣、不具備人居條件的地區,實行生態移民。

第二,要強化管理,抓好重點工程建設。加快我國防沙治沙步伐,必須突出抓好國家重點工程。國家投入巨資實施防沙治沙工程,要求我們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切實加強工程管理,確保工程建設取得實效。要嚴格執行好“四到省”的工程建設責任制度,把任務、資金、目標、責任真正落實到地方各級政府,并嚴格監督和考核。要嚴格資金管理,確保工程建設資金安全運行,發揮資金最大效率。第三,要依靠科技,提高治理成效。科技是推動防沙治沙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防止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都離不開科技的強力支撐。要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科技攻關,研究開發林草植被保護和營造技術,促進多林種、多樹種的復合型防護體系建設;有針對性地對現有科技成果進行組裝配套、發展創新和推廣應用,建立一批高起點、高效益的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努力提高防沙治沙的整體水平。

第四,積極履約,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要按照《公約》的要求,認真履行好各項義務,進一步鞏固和提高我國在防治荒漠化領域的國際地位。同時,也要利用好《公約》這個平臺,廣泛開展國際間技術、經濟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國外資金和技術,多渠道、多形式積極爭取合作項目,全面提高我國防沙治沙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工程建設水平。發揮地區優勢,積極參與跨區域合作,努力尋求爭取外援的新途徑。

荒漠化防治是本世紀上半葉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保證。我們要在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勤奮工作,求真務實,為實現祖國的山川秀美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