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治理工程范文

時間:2024-02-05 17:50: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荒漠化治理工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荒漠化治理工程

篇1

關鍵詞:水土保持 策略分析 荒漠化防治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號:1672-3791(2017)01(c)-0102-02

土地資源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搖籃,水構成了我們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生命的搖籃。所以,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危害非常大,會嚴重致使地球上生命數量減少,甚至物種遭到滅絕,從而致使減少了物種的多樣性。更有言論稱,和已經滅絕的動物一樣,也許人類也將會因為水土流失現象而自掘墳墓,這是另我們非常痛心的。所以,為了保護人類自身的利益,我們應該提高對水土流失現象的認識,切實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1 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的概念和成因

水土流失指的是水力、風力和重力等外力對水土資源所造成的破壞和損失的現象。荒漠化現象指的是人類由于人為過度地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平衡造成了破壞,導致平原地區出現了沙漠化現象,甚至造成了自然環境退化的現象。

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都會造成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現象。諸如氣候、植被、地貌以及土壤本身的性質等自然的力量都是實際客觀的存在,這是我們無法輕易改變的。在我國的北部地區,存在大面積的黃土資源,由于沒有植被的保護,加上本身缺少水資源,這些黃土就非常容易被侵蝕,我國的季風氣候,在夏季雨水量大且集中,就會導致水土流失現象。土地荒漠化現象往往是人為破壞和過度放牧等導致的。

2 水土流失與荒漠化帶來的危害

盡管各個地區造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這種現象都會給我們帶來危害。首當其中是危害到農業生產。在荒漠化地區進行農業播種時,由于受到大風沙塵的影響,幼苗就會被風沙所掩蓋,見不到太陽,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生產緩慢甚至不會生長。土地荒漠化的地區會發生草地退化的現象,這會使牛羊等牲畜的糧食減少,給牧民帶來損失。水土流失現象發生的時候,土壤的性質就會發生變化,導致土壤的肥力降低,農作物的水分流失,得不到營養,產量就會減少,這就會造成糧食短缺,帶來糧食危機。因此,水土流失和土地的荒漠化,會給經濟和人體健康帶來不利影響,制約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 保持水土的措施

3.1 水土的保持工程

我們通過改變地形地貌、增加土壤的滲透、攔蓄地表的河流等工程來保持水土。我們要根據地形、地理位置和實際作用的不同來建造不同的工程,例如:建設溝道的治理工程、坡面的治理工程及泥石流排導等工程。例如:小地形的治理最好建設山坡防護工程,能夠有效就地攔截雨水或雪水,阻止坡地的水土流失現象發生,有效預防形成面徑水流深入到農田、林地和草地等地表,增加土壤水分。小型蓄水和用水工程可以把坡地徑流和地下潛流攔截和儲蓄起來,這樣不僅能夠防止水土流失現象,同時水分還可以澆灌農田,從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其中蓄水藏流、淤泥造田和引水上山等都屬于這類工程。山溝的治理工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預防溝床下切和擴張,調節洪峰流量,降低溝床縱坡的坡度,降低山洪或泥石流中的有害物質,幫助山洪安全排泄,降低對房屋、農田、工廠、道路等場所的危害。

3.2 水土保持植被的種植

栽種綠色植物是幫助保護水土最為有效的手段之一,是水土保持中的生物措施。所以種植綠色植被在需要保護或者已經發生了水土流失現象的位置上,能夠有效地幫助保持水土。這里我們需要注意的有:關于水土保持植被的選擇。植被的選擇主要從3個方面進行考慮:首先,所選植物最根本的功能效益是要具備很強的保持水土的能力;其次,所選擇的植被還要能夠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這主要從經濟效益方面進行考慮;最后,所選用的植物要能夠得到大部分人的認可,要能夠產生很強的社會效益。改造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持水土不再造成大量的流失現象,有效地促進當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經濟效益是其次要達到的,如果植物能夠很好地適應當地的生態環境,并且帶來一定的經濟價值,肯定會大受歡迎,調動起當地人民的積極性,種植更多的植物,從而使環境的保護也得到了加強。在上面這3種效益中,水土保持的效益肯定是最重要的。關于水土保持的植被配置問題。植被的配置涉及到多方因素,包括地理地形、氣候、植被防護以及物種間的關系等等。在配置的過程中,要做全面的考慮,主要是對于植被生長情況和是否能夠改善環境等問題的考慮。具體的配置方式一般有以下兩種形式:一種是經驗性,這種可選擇性比較小,在對當地區域內的植被進行充分調查的基礎上,需要靠參照之前的植被物種的相關搭配資料來決定如何配置。另一種是人為因素影響較大的配置方式,這就要求重點考察當地種植地條件是否滿足要求,即土壤、溫度、水分等影響因素是否滿足。要綜合考慮植被的特殊性質,根據當地的水土保持防護要求進行植物的配置。

4 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分析

4.1 建立防風固沙的林帶

在沙漠邊緣要形成防風固沙林帶。最好栽植沙生植物,比如:耐旱性較強的喬木、灌木和紫花苜蓿草等,用來緩解和防止沙丘恣意移動。針對已經沙化的土地的治理,要因地制宜,緊盯重點,解決難點。尤其是針對我國風沙活動的地域性差異,要抓好農牧交錯地帶的防風固沙工作,做到以點帶面,以面帶體,建立起更多的防護林帶。

4.2 保護現有沙漠植被的措施

第一,加強天然防護林的保護。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不斷地根據實際情況加以完善,使其嚴格落實,做到有法可依。要令行禁止并遏制土地荒漠化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實施過程中,要重點執行“三禁”措施,主要是濫開墾、濫放牧和濫樵采;第二,加大人工防護林的營造力度。具體措施包括在河流馬路旁邊種植以落葉松為主的常綠樹木,不斷把植樹種草的面積擴大,以達到有效防止土地荒漠化擴張和蔓延的效果。

4.3 推廣植樹種草和退耕還林的措施

植樹種草、退耕還林,無疑是治理土地荒漠化的重要措施。在風沙危害比較嚴重的地區,要使停止耕種、退耕還林的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展開,大力向當地農民、牧民推廣新型的耕作方式。此外,在遵循因地制宜原則的前提下,相關管理部門應當引導農民科學地開發種植。與此同時,在劣質土壤中種植容易生存的植被也要加強管理,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避免對新種植的植被造成破壞,從而使森林和植被的恢復工作穩步開展。

4.4 圍欄封育,科學地進行放牧

草原地區的土地荒漠化現象,往往是由于畜牧壓力過大和牧民過度放牧造成的。因此為了減緩荒漠化現象的發生,相關政府部門需研究討論,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政策,給牧民開辟一條新的增收創收渠道,而不再是依靠單純的牧業經營來維持牧民的生活。這樣草原地區的牲畜數量將得到控制,降低了牧業對植被的破壞程度。科學放牧是一種保護草場資源和草原綠色生態環境,有效減輕荒漠化程度的合理放牧方式。

4.5 控制人口增長,科學地種田

人口的快速增長,導致人們對糧食的需求量急劇增加,開墾新的耕地是維持糧食供應的主要手段,但經過長時間的耕地開墾會嚴重破壞荒漠化地區生態環境。因此合理地控制人口增長速度,不僅是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政策,更是符合生態需求的決策。其次,糧食缺乏的問題需要通過科學的土地治理和開發,合理有效地利用水土資源加以解決。怎樣在有限的土地耕種面積基礎上,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糧食產量是關鍵。最后,要積極利用風能、水能、太陽能和地熱能等可再生資源和綠色能源,充分發揮能源的優勢,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篇2

當今世界,公益慈善行為正成為一種時尚選擇,一種社會潮流。許多富人認為,財富只是被他們“臨時托管”,最終要歸還給社會;許多企業在創造利潤的同時,更加注重承擔社會責任,支持公益慈善事業;許多普通民眾每月都自動從工資中捐贈出一份愛心。公益慈善已不僅僅是捐錢那么簡單,它更多地是在詮釋著一種人生態度,一種人生境界。在同土地荒漠化做斗爭的長久過程中,治理沙漠,改善環境亟待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積極參與。

近日,國家林業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防沙治沙辦公室主任劉拓,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博士生導師孫保平,環境保護雜志社副社長沙劍,廣汽本田汽車有限公司總經辦主任杜志堅等數位權威人士就“讓孩子的天空更蔚藍”的共識集體亮相。

■亟待破局的沙漠化

陳清(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國際聯絡部部長):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土地退化的過程我們叫荒漠化,治理荒漠化就是遏制和抑制土地退化的過程。我們不僅達到了抑制的作用,而且達到了恢復的作用,這在國際范圍內也是得到公認的。我們在荒漠化區域幫助一些需要我們幫助的當地居民。治理荒漠化,歸根到底是為了人。很多荒漠化區域有恢復的可能,有它的經濟價值,由于當地的農牧民不了解、不掌握知識,不知道在現有環境里面怎么樣去保護環境。實際上,保護環境的過程當中能夠使他們的生活環境和經濟效率都產生收益。在這種情況下教育他們,給他們技能,讓他們知道怎樣去從當地有限的惡劣環境中,在恢復生態環境的同時又能夠使自己的生活富裕起來,這是很重要的。真正治理荒漠化要做的是打破負循環的鏈條,貧困帶來對荒漠的惡意開墾,破除貧困是打破這個惡性循環鏈條的一個重要方法。

沙劍(環境保護雜志社副社長):從媒體的角度在荒漠化治理上有三點個人看法。第一,媒體起到輿論引導的作用。第二,搭建橋梁。第三,社會監督。今天生活在北京、住在城里的老百姓,有多少人知道離你最近的沙漠在哪里,不治理明天是否要騎著駱駝出門?沙漠治理是一項公益行動,也是一種經濟行為,我們作為媒體也好,作為老百姓也好,更多從全新的角度觀察它思考它,是不是扶持沙漠經濟、引導民間的資本投入這樣的產業?

孫保平(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博士生導師):在全世界范圍之內,荒漠化遍布各個大洲,這個問題是全世界相關地域100多個國家都在關心的。如何在經濟發展當中關注我們的防沙治沙,關注荒漠化?最近的新聞里面看到國企有6000億元左右準備投入到新疆,可是我沒有看到一個國企或一個大企業說我拿出多少錢投入到防沙治沙,我們的政策、我們的社會、我們所有的環境還沒有達到從東部到西部,從富裕向貧困地區這樣一個流動過程。

我們現在也有很多企業比如內蒙古的伊利集團在庫庫提沙漠里面做了很多事情,一個企業家能夠做到這樣已經很不容易。如何利用土地資源、沙資源、植物資源,形成綠色經濟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并帶動當地的農牧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單靠農民,在缺少技術、缺少資金、缺少人才的情況下,怎么能夠走出這樣一個困境?怎么組織?金融模式、管理模式、技術參與模式、資金投入模式等都需要探討。

鄭元潤(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近現代以來的荒漠化主要是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造成的。自然界是最好的老師,什么地方可以種樹,什么地方不能種樹。過去我們講沙漠化的定義包括荒漠化的定義,一般的公眾不是特別清楚,荒漠和荒漠化、沙漠和沙漠化不一樣,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體現了近現代的變化。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國家發生沙漠化主要是西北部降雨量非常低,確實不能種樹,現在多管齊下,宜草則草,宜灌則灌,宜林則林,大部分地區不適合造林,有些有特殊需求的地區是可以的,但是大部分的區域以草為主,輔以灌木,適當的地方可以考慮喬木。

■行動的責任

劉拓(國家林業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防沙治沙辦公室主任):

在我國治理沙化土地面積過程當中采取的辦法就是宜封則封、宜荒則荒、宜治則治,地質時期形成的沙化土地應該說是無數的,對這一部分土地人們不可以再去擾動它,采取宜荒則荒的辦法。宜治的地方經過監測以后發現有50多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是可治的。

從政府層面,當前采取的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制度是執行法律的要求,也是國務院要求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要求的。通過最后沙化治理的成效多方面反映防沙治沙到底搞得好還是不好,考核的辦法就是采取上下結合、定量定性結合、看歷史問題和現實情況結合、看工作過程和工作結果相結合。結果向中央組織部進行報告,由中央組織部在考慮各個省的績效過程當中,對各個省干部的任命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

政府在支持民間治沙,支持社會治沙方面應該說有一系列的政策和要求。具體講,第一承包期70年允許繼承轉讓;第二免稅,投資期間沒有獲利的情況下免稅一直免稅到第三年;第三貼息,申請貸款以后給予貼息;第四,綠化基金會還有一個特殊政策,基金會參與防沙治沙,捐助的這部分要實行抵扣所得稅。從政治的角度和社會的角度來說,我們對凡是參與防沙治沙的企業、個人和社會團體都給予褒獎,我們實行五年一次的獎勵制度,現在已經有兩個獲得了全國治沙英雄,治沙英雄政府一次獎黃金一斤,一個是黃有德,一個是時光吟。他們帶領老百姓參與防沙治沙,企業在獲得掌聲的同時也獲得了經濟效益。

王書文(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當地的人也是最好的老師,阿拉善這樣一個半干旱草原,SEE這些企業家組織起來到阿拉善參加治沙的時候,很多人想到種樹,但是對于阿拉善年降雨量100毫米這樣一個地區顯然是不可能的。從政府角度來看,主要是封禁,破壞的地方封閉起來。再有把人搬出去,減輕當地的生態壓力。人多了遷人,牲畜多了以后把它固定下來,這種方式其實起不到綜合的生態系統的改善。阿拉善生態協會決定通過社區方式來做荒漠化治理。主要是考慮草原的生活是人、草地、牲畜構成的生態系統,這三者之間是不能分割的,分割以后就不是正常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我們認為,影響荒漠化的問題是一個環境問題,同時是一個社會問題。我們做的工作是建立牧民自己管理的合作社、管委會,我們把它叫做社區保護地模式。依靠當地人來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監督,達到這樣一種保護的模式。

杜志堅(廣汽本田汽車有限公司總經辦主任):廣本是一個企業也是一個社會的公民,它理所當然地要去承擔社會責任。我們知道,環保問題是困擾現代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一個有責任的企業,如果不去很主動地承擔起社會責任的話,我們未來留給子孫后代的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地球?

從2001年起,剛剛成立的廣本就聯合其他兄弟單位向中國綠化基金會捐款300萬元,用于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小壩子鄉的防沙治沙工程,3年時間種植了公益林2600多畝,為當地的環境改善作出了

應有的貢獻。在別的地方我們不敢說,在豐寧種樹是管用的。此外在2009年和2010年,廣本分別組織了100個車主以及來自全國的30個環保家庭到內蒙古,親身體驗環境惡化的情況,倡導和我們一起為環保共同努力。

今年是廣本開始植樹的第十年,廣本組織了“十年樹木”大學生環保DV大賽,帶領中國傳媒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等全國8所重點高校的大學生去豐寧,用他們手中的DV攝像機記錄豐寧防沙治沙之路。借助這個契機向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的一代傳播環保的意識和理念,讓他們深刻體會到作為未來的主力軍他們有責任在環保方面肩負起更大的責任。

費勇(中國綠化基金會外聯處處長):綠化基金會成立于1985年,是比較早期的幾大基金會之一。我們的宗旨是推進國土綠化,維持生態平衡,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我們的項目在種植方面一般是委托當地的林業主管部門來進行實施。植樹造林是三分種七分管,種下去沒有管護,3年保存率核查的時候達不到效果。每個治沙的項目拿過來一定要在當地實施,沒有當地老百姓的支持,項目很難成功。豐寧項目實施非常好,包括捐贈者、受贈者還有當地林業部門非常滿意,原因在于企業捐贈力度比較大,且在項目后期本田又出資近20萬元用于后期管護費用,使得當地老百姓包括當地的林業主管部門能夠更加精心管護。如果有的企業前期捐了后期沒有管護費怎么辦?一方面歸當地的林業部門進行管護,包括樹林保護、病蟲害防治、防火、封山育林等等。另外,種植生態經濟林,讓老百姓參與扶貧,有的是果樹經濟樹種,在西部甘肅地區種的沙棘生態林,老百姓自己有積極性、有收益,跟老百姓結合起來會有更好的管護積極性。

■鏈接:

2010年第四次荒漠化監測顯示,我國無論是荒漠化還是沙漠化土地呈現整體得到遏制局部拓展的現狀,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沙化面積持續縮減。從2004年到2009年的5年間,全國沙化土地面積凈減少8587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變為現在年均縮減1717平方公里,相當于一個中等縣的面積由沙化土地變成非沙化土地。

2 沙化程度減輕。中度、重度、極重度沙化土地2009年比2004年減少3.5萬平方公里,減幅達2個百分點。

3 沙區植被得到進一步改善,平均蓋度由2004年的17.03%提高到2009年的17.63%,提高了生物多樣性程度,治理項目區生物多樣性指數由治理前的1.80提高到治理后的2.13。

4 重點治理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以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為例,與2001年相比,工程區土壤風蝕總量減少5.2億噸,土壤水蝕總量減少2.87億噸,地表釋塵量減少1352萬噸,分別減少了44%、82%和43.3%,有效減緩了沙塵天氣對京津地區的影響。

5 沙區特色產業發展取得成效。特色種植、養殖、加工和生態旅游等支柱產業不斷發展,農民就業增收渠道日益拓展,脫貧致富步伐明顯加快。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區有1600多萬農牧民直接受益,工程區農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2313元增加到2009年的5844元,增長了1.5倍。

今后治沙工作發展方向:

第一,依法劃定封禁保護區,積極推廣并實施禁樵、禁牧、禁墾措施,逐步形成穩定的天然荒漠生態系統。在生態狀況極其惡劣、缺乏基本生活條件的地方,要積極穩妥地進行生態移民,使他們退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第二,狠抓沙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轉變,防止因濫樵濫采破壞沙區植被。

第三,大力推廣適宜不同類型沙區生長的抗旱、抗寒、抗堿、抗病蟲害植物良種,以及先進適用的造林種草技術和治理模式。建立健全防沙治沙技術推廣和服務體系,建設好防沙治

沙示范區、示范點。定期組織開展全國土地沙化監測,掌握土地沙化動態變化情況,為評價工程建設成果、檢驗各地防治成效提供客觀依據。

第四,防沙治沙、改善生態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嚴格保護和有效治理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沙區光、熱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沙區特色種植業、養殖業和精深加工業。具備條件的地方還可以發展沙區旅游業及其他產業。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帶動沙區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產業化經營、促進農牧民增收。

第五,加大對破壞沙區植被和野生動植物資源、非法征占沙化土地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適時開展集中專項執法行動。對于造成嚴重沙化的典型案例,要予以重點查處和曝光。要加強相關法制宣傳教育,增強人民群眾保護沙區植被的意識和履行治沙義務的自覺性。

篇3

關鍵詞:礦山開采;地質環境問題;環境保護和治理恢復

中圖分類號:F40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隨著我國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國力的不斷增強,上世紀末期各類礦山無序開采引發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因礦山開采引發的地表塌陷、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給國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并威脅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各類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內及國道、省道及高速公路兩側各種建材廠及礦山的開采形成大量高陡掌子面,基巖直接,無植被覆蓋,而其周邊植被發育正常,從而導致掌子面基巖與周邊環境不協調,宛如一個個傷疤分布在青山綠水中,整體形象極不和諧,嚴重影響視覺效果。

1、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⑴、礦山地質災害問題

由于傳統礦山開采很少進行礦坑回填,造成地質塌陷等情況極易發生。按照地質災害發生的時間快慢,可將其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突變地質災害,如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水土流失等。另一類為緩變性地質災害,如沙漠化、荒漠化、地面沉降等。由于礦山開采對周邊水資源的污染和水位的下降影響了植被的生長,造成礦山巖層出現松動,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發生創造了條件。在礦山開采過程中,巖石的應力發生改變,以前的巖石應力均衡被破壞,以及礦石廢渣的亂堆亂放,已造成邊坡的不穩定,在外力的誘發下,極易產生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災害。

⑵、礦山廢棄物問題

礦山廢棄物的治理是地質環境治理的基礎,礦山廢渣、廢石、棄土對于礦山地質環境有著重要的影響。廢棄物的堆積造成礦山周邊壓占土地、破壞植被,影響了原有地貌景觀及周圍水環境。另外有的礦山廢棄物長期受陽光照射、雨水淋濾、空氣的風化,廢棄物中存有的重金屬對礦山周邊環境會造成污染。因此,要加強對廢棄物的治理。

2、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方法

⑴、礦坑回填

合理利用廢棄礦渣進行礦坑回填,可以極大地降低礦坑回填資金的使用。通過廢棄礦石與沙石的合理配比進行回填,一方面減少了回填使用材料帶來的資金與物質浪費,另一方面也對廢棄礦渣有了很好的處理。

⑵、水資源治理

礦山環境治理中水的治理非常重要。應加快礦山選礦過程中水處理設備的投入,選礦水重復利用,將污水進行處理后再進行排放。同時,加快礦山植被的恢復,通過樹木種植、草皮移植等方法恢復礦山植被,防治滑坡、泥石流的發生。由于礦山生產過程中地下水資源的疏排,造成水資源的減少,甚至會造成地表河流及泉水的干涸、植被的消失。另外礦山由于排水,疏干了附近的地表水,淺層地下水得不到補充恢復,影響植物生長,破壞了周圍的生態環境,最終使礦區土地石化和沙化。這種情況的治理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通過水資源治理、植被治理,逐漸恢復礦山周邊土壤水分以及植被,恢復土地含水量是治理礦山土地荒漠化的唯一方式。

3、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與保護的意義

礦業的開采雖然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是,也對礦山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針對我國礦山環境現狀,加強我國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通過復合治理方式,攔、排、護、整、植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方法,加快我國礦山環境與保護,這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

⑴、加強礦業地質環境保護制度建設,推進我國礦山環境保護。為了更好的推進我國礦山環境保護工作的進行,國土資源部下達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第44號國土資源部令;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做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審查及有關工作的通知》等有關規定、規范,并在全國范圍內組織了數期學習班,對此進行了認真的講解與學習。

⑵、加快我國礦業開發與環境保護人才培養,促進我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推進。礦山環境必須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實施。加強科學技術在礦山環境保護中的應用,特別是要加強對礦山的綜合利用和尾礦、煤矸石、礦渣等開發利用的科研投入和生產開發研究工作。這樣既可減少環境地質問題,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又可以避免資源浪費。另外,還要通過高等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以及對在職人員的再培訓等方式,加快我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人才培養,促進我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實施。

⑶、加快礦業“三廢”回收利用技術的應用,促進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實施。在礦山開采過程中,“三廢”的回收、利用,對于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有著重要意義。通過采用先進的采選技術和加工技術,提高礦山資源利用率,對于加快我國礦山環境保護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⑷、關于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與防護的分析。在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防護過程中,要系統開展地質環境調查與研究,加強區內地質環境監測。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機制,治理區內環境。保護環境的成功經驗說明,加強科學技術研究和應用,推進礦山“清潔生產”,發展“綠色礦業”。加強對礦山開采導致的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的防御和治理的研究。

4、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項目的體會

⑴、亟待建立災害治理項目預算標準體系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項目工藝復雜,采取治理措施形式較多,本人在進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過程中發現現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只能借鑒參考《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預算定額標準》(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工程勘察設計收費標準》(發改委、建設部)等相關標準。不同單位、不同項目采用標準不一,亟待有關單位出臺統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及施工、監理等相關收費標準,對地質災害治理行業收費進行規范。

⑵、要深入研究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形成的機理

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形成機理要通過采取地質調查、工程鉆探、地球物理勘探及地球化學勘探等多種手段,查明形成的機理、根源及影響和控制要素。

⑶、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設計

所有環境地質問題的產生根源要依靠勘查工作去查明,作為設計工作的基礎,勘查工作要根據不同的災害類型及其所處地質環境等條件采取不同的勘查手段。要充分研究地質災害的成災機理,針對問題的根源進行治理設計,在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設計的適用性和實用性,既要經濟合理,又要科學可行。

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相結合

在災害治理施工中要充分考慮施工措施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同樣也要考慮到施工措施可能引發新的地質災害,要做到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地質災害; 礦山地質; 災害預防

中圖分類號:TD8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是一個礦業生產大國,黑色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稀土等產量均位于世界產出量的前列。而且隨著工業迅猛快讀的發展,礦產資源以及礦產品的需求量及消耗量也越來越大,而采掘業的發展使礦產資源的開發力度、廣度和深度也越來越大。目前國內礦石開采從品位較富、埋藏較淺,易采易選、交通方便的礦床已優先開采。但礦床開采的趨勢趨于深部復雜地層即便如此也達不到當今礦產品需求關系的平衡。因此礦產違章開采,亂采盜采的現象層出不窮。從而導致在礦石開采過程中疏忽披露,為及時按照有關規程開采,治理,從而導致地質災害頻發。礦山在開采資源的同時,不僅有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變性地質災害的可能,而且有誘發地面沉降、土壤荒漠化、水環境惡化、生態環境惡化等緩變性地質災害的可能性的發生。本文就礦山地質災害以及如何預防進行說明。

一、要想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就必須要先了解什么是地質災害地質災害是指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 自然科學界的定義簡稱地災。以地質動力活動或地質環境異常變化為主要成因的自然災害。在地球內動力、外動力或人為地質動力作用下,地球發生異常能量釋放、物質運動、巖土體變形位移以及環境異常變化等,危害人類生命財產、生活與經濟活動或破壞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資源、環境的現象或過程。不良地質現象通常叫做地質災害,是指自然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造成的惡化地質環境,降低了環境質量,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類安全,并給社會和經濟建設造成損失的地質事件。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巖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巖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堿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基本原則

1、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災減災

由于所有的地質災害,直接或間接的對礦山職工和礦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因此“治病需以防病為主”不能等到真正地質災害發生了,矛盾激化了,才亡羊補牢。地質災害防止工作要從預防做起,由防控災,防災減災的原則,對正在開采的礦山以及廢棄礦山、閉坑礦山進行監測預防,從而減少甚至避免地質災害的發生。因此礦山環境治理首先要保證礦區免遭礦山開發誘發的各種地質災害的危害,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從礦山開發設計時就應考慮到地質災害治理方面工作。

2、因害設防、綜合治理、減少損失

針對礦山地質環境破壞的特點、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點和主要關鍵環節,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可適當采用攔、排、護、整、填、植等方面的綜合治理措施對礦山環境進行治理。治理原則目的為降低已發生地質災害影響面,減少地質災害發生所造成的國家、人民財產損失。條件允許情況下可以在地質災害發生后穩定后,對地質災害發生區域進行綠地回復,植物配置等綠化處理。

3、注重效益、分清主次、分期實施、有序進行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礦山開采過程中必須在遵守生態社會效益優先,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的前提下。進行逐級實施。并要區別開不同的礦山所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采取不同方式方法實施治理措施。同時礦山自身根據資金情況、礦山地質所存在的環境問題危害的大小、輕重緩急,分期、分階段進行治理。做到邊生產邊治理,生產治理兩不誤同時進行的工作原則,力爭做到礦山開采完畢后,治理工作也相應結束或者接近尾聲。避免由于礦山開采已久未進行治理所造成的遺留問題,增大防治治理難度。如遼寧撫順西露天礦,目前存在的大面積山體滑坡問題,已很難治理,甚至無法治理。因此礦山治理工作要引以為戒,要認識到早防早治,早治好治的重要性。

4、地災防治要做到工程與生物雙方法相結合

在礦山環境治理過程中只有將工程方法與生物種植緊密結合,才能達到礦山環境治理的最終目標。真正意義上的達到一勞永逸。因此就要求地災治理人員,要科學的運用各種工程方法、生物方法對所在礦山地災進行綜合性治理工作。但其缺點是前期投資稍大,但此種方法可以一勞永逸避免重新治理,總體上節約了治理成本以及人力物力的動用。此方法所治理的礦上,不進能控制住地災的發生,而且在某些程度上可以改善小范圍內的氣候環境,應廣泛應用于礦山環境治理中。

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具體措施

以地下采空區為例,進行論述。

地下采空區和礦山疏干排水導致地面沉陷、形成地裂縫,會影響到地面的農田和建筑物。采空區的定義是是地下固體礦床開采后的空間及其圍巖失穩而產生位移、開裂、破碎垮落,上覆巖層整體下沉、彎曲并引起的地表變形和破壞,在地面上常可見到圓形塌陷坑及平行于地下開采巷道的地裂縫。由于疏干排放地下水,改變了地下水流的自然滲流、徑流條件,水浮力消失,水的潛蝕作用使充填物流失,形成空洞,在真空吸蝕力和重力作用下也可造成塌陷。對采空區的治理主要是為了預防與控制地表殘余沉陷的發生。此類方法可細分為3種:

1、全部充填采空區支撐覆巖,以徹底消除地基沉陷隱患。充填法可以分為: 干石充填法、尾砂充填法、膠結充填法、注漿充填、水力充填和風力充填等。其中,以注漿法應用最廣泛、效果最好;但此種方法的費用過高,某些大型礦山不適合此方法,如本溪彩屯采空區,深度在地下500米左右,如果采用全部充填法來處理的話,則不適合,而且造價非常高。因此建議采取其他方法處理。因此此方法適合采空面積較小區域,或者建筑物下溶洞區域處理。

2、局部支撐覆巖或地面構筑物,減小采空區空間跨度,防止頂板垮落。常用的方法有注漿柱、井下砌墩柱和大直徑鉆孔樁柱或直接采用樁基法等,此種方法適合面積較大,且留有支柱的采空區進行實施。特點工作量相對較小,是全部充填的1/10-1/20左右。適合大面積采空區處理。

3、注漿加固和強化采空區圍巖結構,充填采動覆巖斷裂帶和彎曲帶巖土體離層、裂縫,使之形成一個剛度大、整體性好的巖板構有效抵抗老采空區塌陷向上發展使地表只產生相對均衡的沉陷以保證地表構筑物的安全,此方法適合沿江、沿海地區采空區的處理。

篇5

1.1國際評價方法

國際上對森林生態效益的研究起步早,經過一定的發展階段已經達到一個比較成熟的水平。根據國外對森林生態效益的定性、定量分析,主要有替代市場技術類評估方法和模擬市場技術類評估方法。替代市場技術類評估方法替代市場技術利用替代市場和影子價格來計算公共商品的經濟價值,其中著名的有市場價值法、機會成本法、費用支出法、旅行費用法等。從環境效益有正負來看,替代市場技術又可分為2類[4]。(1)效益評價法。這種方法是先根據森林提供的公益效果,計算出效果的定量值;其次求出森林公益效果的影子價格;最后再計算生態效益的年總經濟價值。從理論上講,這是一種合理方法,但實際上森林環境效益種類繁多,同一種效益的效果也多樣,其對產品的影響很難定量,實際評價時比較困難。效果評價法的主要4種方法為①商品價值法;②代替價值法;③費用價值法;④還原價值法。(2)損失評價法。這種方法是根據森林遭受破壞后的損失量計算森林經濟效果的方法,然后根據其影子價格來計算經濟價值。主要有旅行費用法(TCM)。其基本而簡單的設想是:觀察游客的來源和消費情況,推出一條游憩需求曲線,以計算出的消費者剩余作為無價格的游憩效用價值[5]。模擬市場技術類評估方法對于有些公益效益,根據西方經濟學可以采用模擬市場技術或稱假設市場技術。先假設公共商品的交換市場存在,再以人們對該商品的支付意愿來表達其經濟價值[6]。模擬市場技術以支付意愿(WTP)和凈支付意愿(NWTP)來表達環境商品的經濟價值。Davis(1964)首次提出并運用了條件價值法的報價技術。Bradley等人根據多次研究結果,首次提出WTP和WTA(補償意愿)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7]。Bishop(1979)等人提倡“超市場的商品”價值測量可以用直接詢問法。其主要方法———條件價值法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在一系列假設前提下,假設某種“公共商品”存在并有市場交換,通過調查、詢問、問卷、投標等方式來獲得消費者對該“公共商品”的WTP或NWTP,綜合所有消費者的WTP和NWTP,即可得到環境商品的經濟價值。

1.2國內評價方法及應用

自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對森林生態效益的評估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產生了很多自主的科學研究成果。鄧宏海用級差地租論,建立一個森林生態經濟系統效益評價的指標體系,提出了3種對森林生態效能進行經濟評價的方法:直2江蘇林業科技第40卷接計量法、間接計量法、生態經濟計量法[8]。張建國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提出了森林綜合效益的整體性、發展的階段性、計量的復雜性和人類的主體性特征等一套較系統的理論。我國的生態經濟效益評估方法主要是引用國外的研究成果,在利用多種資源或生產成果的過程中,對資源和生產成果進行全面的評價[9]。

1.3已有研究總結

我國對森林效益的研究,根據其主要理論依據大概可分為2類,即以經濟學為主要理論依據的計量研究和以生態學為主要理論依據的定量評價。綜合對于森林生態效益方面的研究,其以森林水源涵養和保護土壤方面的研究較多,而多為單一的生態效益,研究缺乏多角度、全方面的研究。同時存在評價標準不系統,評價研究范圍大,評價技術支持手段落后,替代的選擇缺乏合理性等問題。如在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生態效益評價中,由于標準不統一經常出現評價指標不準確、不科學的現象,使得之后的研究缺乏連貫性,橫向的比較因為標準的不統一缺乏可比性。同時,對于各種方法求出的生態效益,并未進行深入的分析,具體指導性不強。本文借鑒有關研究成果與方法,得出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生態效益的年增長變化量,同時進一步選取有關影響因子,考察其與工程新增生態效益的關系,并藉此就北京市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提出了相關建議和對策,為有關部門提供借鑒和參考。

2北京市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生態效益評價與分析

2.1評價指標選取原則

借鑒已有研究,確立了本研究指標選取基本原則:(1)系統層次性原則:通過一系列指標因子構成一個體系,能夠全面地表征工程的生態效益,這些指標因子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且依據這種關聯性將其分門別類,劃分層次,以便于分析研究。(2)前瞻性原則:該工程的實施及影響是一個長期過程,指標的設立是工程調控的方向性指標,具有一定的超前性。(3)特色化原則:表征工程建設的生態效益評價指標體系體現了該工程的特色,滿足當地生態建設的需求。(4)可操作性原則:指標的易得性和簡明性相結合,指標體系可操作、可測,便于把握,指標體系能夠予以計算研究和分析。(5)數量適度性原則:指標數量不宜過多或過少,避免了指標過多時的難度大和指標過少時的不穩定[10]。

2.2評價指標體系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是一項以生物防治,輔之以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生態工程。由于該工程復雜,在評價其生態效益時,就不能采用單一的指標或標準,而必須采用能夠反映工程本質和行為軌跡的量化指標和定性分析進行科學、全面、準確的評價,即既要體現工程本身的發生、發展規律,也要闡明其帶來的社會經濟影響,以為有關工作的開展提供借鑒和參考。從工程本身生態效益構成的復雜程度出發,在大量閱讀有關文獻的基礎上,如中國生態林業工程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并結合北京市京津風沙源工程的實際特點,對各因子的貢獻程度進行了分析,選取主要的因子,建立了最終的指標評價框架,指標體系分為目標層、狀態層和要素層3個等級。其中目標層指標1個,狀態層指標5個,要素層指標8個(見圖1)。關于各個指標的權重,鑒于有關文獻在科學計算的基礎上已經得出了比較可靠的權重數據,主要選擇了有關文獻的權重指標,并進行平均,得到本研究的權重指數,然后構造移動平滑回歸模型作為研究工程生態效益的模型。3.3具體指標調查方法具體各項指標調查主要采用資料收集方法,參考資料包括2002~2011年《北京市統計年鑒》,2000~2009年《北京市水土保持公報》,《北京市環境狀況公報》,2002~2011年《中國林業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等,統計數據包括水源涵養功能、改善環境作用、防風固沙作用、水土保持作用、維持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的12項指標。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是一項大型的生態建設工程,投資大,涉及面廣,所以對其進行定量評價存在一定的難度。本文參考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概括了北京市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建設內容和規模,分析了北京市京津風沙源治理的工程背景、實施原因、工程規劃以及實施進展情況后,在總結國內外已有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綜合效益評價的基礎上,旨在從生態效益方面(以北京為例)闡述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成效。借鑒林業生態工程生態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各項指標調查主要采用資料收集方法,以每年林業固定投資額(x1)、森林面積覆蓋增加率(x2)和林業從業人員數據(x3)為自變量,以每年增加的工程總生態效益為因變量Y,使用了回歸擬合方法,得到擬合方程:Y=-405624.29+6.87x1+2044931.08x2+ei(ei為隨機擾動項)。通過可決系數的檢驗(R),95%的置信度下,r2=95%,說明回歸平方和在總的平方和所占的比重較大,樣本回歸方程對因變量觀測值擬合較好,即所觀測到的每年增加的工程總生態效益的值與其均值的偏差平方和中有95%可以通過每年林業固定投資額和森林面積覆蓋增加率來解釋。通過對回歸參數的顯著性檢驗(T檢驗),得到x1和x2的P值分別是0.03,0.002,可以作為參數使用,且x1、x2的系數為正數,說明自變量和因變量是正相關關系,即當每年林業固定投資額和森林面積覆蓋增加率增加時,工程每年增加的總生態效益也會增加,同時可以看到林業從業人數對于工程生態效益的關系影響并不明顯。

3.2建議

在工程建設中出現的情況和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包括資金保障難,成果鞏固難,效益評價難等問題。并提出以下建議:

3.2.1保證工程建設資金投入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統籌安排工程建設任務和資金,抓緊把國務院批準調整后的規劃任務分解到地方(單位)、分解到年度,落實到山頭地塊;在國債資金逐年減少的情況下,國家應繼續增加對工程建設的投入[3],如改善林業投資環境,加大基礎設施投入,保持和適度增加投資補貼標準[12],并保持其連續性和穩定性,避免出現工程建設任務的大起大落。

3.2.2建議加大管護扶持力度,增加管護資金投入通過數據分析,得出森林面積覆蓋增加率與工程每年增加的總生態效益具有正相關關系,故增強林木養護管理工作是不可或缺的,通過完善管護責任制,簽訂護林合同,落實管護責任[13],做好森林消防、病蟲害防治、林木撫育等養護管理工作,來提高林分質量和林木保存率,切實鞏固建設成果,以達到增加生態效益的目的。

3.2.3抓緊研究建立工程建設的長效機制要提高工程的生態效益,不能靠大量增加林業從業人數的方法,需要走新型林業發展道路。建立健全工程建設的監測體系、標準體系、考核評價體系;研究制定指導性意見,采取財政貼息、稅費減免等綜合措施,對生態建設工程的后續產業發展予以扶持,促其加快發展;增加補植補造、病蟲害防治、防火等專項資金,加強工程后期管護;落實重點科技支撐項目,加強科技支撐投入,提高工程科技含量;繼續探索多元化投入機制和有效管護機制,廣泛吸引社會資金,加快生態治理[14]。

篇6

關鍵詞:退化草場;封育時間;封育措施;植物特征值;重要值;多樣性指數

中圖分類號:Q948.15+6;X1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9-4619-04

多年來干旱半干旱草場與牲畜之間是一種非平衡的動態反饋關系,通常形成了一種自然或半自然生態系統,這種系統的干擾形式主要是放牧[1]。對于干旱草場的可持續經營,這種關系的維持十分重要[2]。近年來干旱草場已經發生了嚴重退化,這與快速增長的牲畜數量有關。

人工封育即是把草場劃分成若干小區,使圍起來的退化草地因牲畜壓力的消除而自然恢復[3]。作為恢復退化草場的重要措施之一,人工封育主要有投資少、見效快的優點[4]。關于封育措施國內外已經進行了大量研究,很多國內開展的關于封育措施對草場植被影響的研究表明,通過封育,草場的生產力得到了明顯提升,草場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明顯增加[5,6],即草場生態系統的恢復是建立在減少或是排除牲畜對其影響并依靠自身彈性基礎上的。研究選取的區域是寧夏鹽池柳楊堡地區,其地處北方農牧交錯帶,并且是全國荒漠化定位監測點。因此,結合國家的荒漠化定位監測項目,通過分析該地區多年來的固定樣地調查資料,分析不同封育時間與不同封育措施下植被的結構特征,探討植被恢復中封育圍欄的作用、人工封育的最佳時長,從而對全面禁牧與輪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1 研究區概況

鹽池縣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東部,位于北緯 37°04′-38°10′,東經 106°30′-107°41′。該地區在地理位置上是一個從南向北的過渡性地帶,其北與毛烏素沙地相連,南靠黃土高原,即南高北低,海拔為1 295~1 951 m。從而造成了半干旱區向干旱區過渡氣候與干旱草原向荒漠化過渡的植被特征。鹽池縣主要是剝蝕的準平原地形,屬于典型的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8.1 ℃,多年平均最高氣溫是34.9 ℃,多年平均最低氣溫是-24.2 ℃,年降水量為250~350 mm,年均無霜期為165 d。土壤類型以灰鈣土為主,其次是黑壚土和風沙土,此外有黃土,還有少量的鹽土、白漿土等。植被類型有灌叢、草原、草甸、沙地植被和荒漠植被,其中灌叢、草原、沙地植被數量較大,分布也廣。鹽池縣內沒有天然森林,只有大面積的灌木林和少量的人工喬木林,其中有小葉錦雞兒(Caragana microphylla)灌叢和北沙柳(Salixpsammophilia)灌叢。草原類型為干旱草原和荒漠草原,因而其常見植物種類以旱生和中旱生類型為主,典型草原植被包括百里香(Thymusserphyllum var. mongolicus)、大針茅(Stipa grandis)、長芒草(Stipa bungeana)等類型,荒漠植被包括鹽爪爪(Kalidiu foliatum)、貓頭剌(Oxytro pisaciphylla)、西伯利亞白刺(Nitraria sibirica) 和川青錦雞兒(Caraganatibetica)[7]。

2 研究方法

2.1 樣地布設

結合國家荒漠化定位監測項目,依據當地主要土地利用類型和主要荒漠化治理工程種類,采用GPS進行監測定位,選擇有代表性地段分別設置固定樣地。選取距離鹽池縣城20 km的柳楊堡人工封育區為研究地點。封育方法為設置核心區(E)、邊緣區(E1)和區(E2)。其中核心區作為全國第一批防沙治沙試驗示范區,使用了完全排除野生動物與家畜影響的鐵絲網圍欄的方法;邊緣區與區都于2002年采取封育措施,但是區依然會受到放牧等人為干擾。3個封育區相接且按照從東北向西南的方向處于一條直線上,因此自然條件相似。

2.2 野外調查方法

調查方法為設置樣方,分別調查樣方內的植物名稱、種數、株數、蓋度、高度、生物量等。從E開始沿著樣帶隨機布設樣方,在E、E1、E2內分別均勻布設10個樣方。調查時間為2008~2012年。

2.3 數據分析處理

2.3.1 重要值計算 重要值的計算方法如下[8]:

3 結果與分析

3.1 封育時間對植物物種重要值的影響

各封育年度植物物種的重要值變化如表1。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年份主要建群種像絲葉山苦荬的重要值呈現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在2010年達到最大,為13.91,從2008年到2009年其重要值從6.38增加到8.20,從2011年到2012年其重要值從10.05降低到6.62。有類似變化規律的物種有刺沙蓬、中華隱子草、草木樨狀黃芪等,但也有部分物種因受降雨量影響,表現其他趨勢。

3.2 封育時間對植物物種多樣性的影響

豐富度指數反映了樣地植物物種的豐富程度,而樣地植物物種豐富程度主要取決于各種生態、非生態因子,如土壤養分狀況、土壤含水量、生境梯度、地形地貌、人為活動等。在研究區里植物生長的主要限制因子是土壤水分。如表2所示,隨著封育年限的延長,邊緣區和區的豐富度指數總體上都出現先增大的情況,邊緣區隨后降低,而區則呈穩定后繼續增大的趨勢。邊緣區的R從2008年到2011年持續增加,從12增加到最大值18,隨后下降,在2012年降為16;區的R從2008年到2010年大幅度增加,由8增加至15,隨后穩定至2011年,在2012年增加至18。豐富度指數先升高是因為封育措施減少了放牧等人畜的影響,恢復了草場的植被,增加了草場物種的多樣性。邊緣區達到最大值后開始降低是因為隨著封育年限的延長,封育區的優勢種占據了大量的資源空間,使其他物種逐漸喪失生存空間直到消失;區出現平穩后增加的情況則是由于2012年降雨量增多。

綜合多樣性指數受豐富度指數和均勻度指數雙重影響,綜合反映了區域植被的特征、植物物種的多樣性。從表2可以看出,綜合多樣性指數的變化不明顯,邊緣區D、H呈現先增后降再增的趨勢,區D呈增加趨勢,H呈現先增后降再增的趨勢,并都于2012年達到最大值。考慮到2012年降雨增多的因素,這種趨勢與豐富度的變化情況基本一致。綜合多樣性指數的變化總體上說明了封育增加了植物的多樣性。

均勻度指數反映了植物空間分布的均勻程度。均勻度指數越大,植物的空間分布越均勻,反之,植物分布越集中。群落均勻度和群落優勢度是兩個相反的概念,群落優勢度越高說明群落優勢種明顯,優勢種的個體數和蓋度明顯高于一般種而群落均勻度降低[10]。從表2可以看出,各年份的均勻度指數變化不明顯。

3.3 封育時間對植被蓋度的影響

由表3可知,邊緣區與區的植被蓋度最大值均出現在2010年,邊緣區達到了50.50%,區達到了45.50%,之后的2011年下降,到2012年稍有回升,這主要是因為隨著封育年限的增加,地表出現了土壤與生物的結皮,限制了土壤水分的入滲,從而使植被蓋度的增加呈現減緩趨勢,王曉云等[11]、李新榮等[12]關于毛烏素沙地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結論。

3.4 封育時間對植被生物量的影響

3.5 不同封育措施對植被生長的影響

3.5.1 不同封育措施對植被蓋度的影響 如圖1所示,各年份植被蓋度除2010與2011年外其余年份均是區最大,其次是邊緣區,除了2008、2011年外邊緣區植被蓋度大于或等于核心區,核心區植被蓋度2008與2009年大于新翻區,2010、2011與2012年新翻區大于核心區。總體上植被蓋度大小順序為區、邊緣區、新翻區、核心區。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隨著封育時間的延長,核心區和邊緣區均出現了地表結皮,對水分的入滲產生了較大影響,而區雖然也產生地表結皮,但由于經常有人畜活動而被破壞,促進了水分入滲,新翻區由于翻動土壤,雖然并未產生地表結皮,但土壤結構被破壞,種子翻到他地,植被蓋度并未增加。

3.5.2 不同封育措施對植被生物量的影響 如圖2所示,不同的封育措施下,區的植被生物量除2010與2011年外其余年份均最大,而核心區的植被生物量在各年份里均最小,其原因與封育措施對植被蓋度影響的原因類似,新翻區的植被生物量要高于核心區,比邊緣區低,這主要是因為新翻區土壤結構遭到破壞,保水能力較差,較低的土壤水分含量影響了植物生長。

4 結論與討論

1)不同封育年限植物優勢種的重要值大多呈現先升高再降低的趨勢。

2)不同封育年限里,植物的豐富度指數邊緣區呈現先增加隨后下降的趨勢,區呈現先增加后穩定再上升的趨勢;邊緣區D、H呈現先增后降再增的趨勢,區D呈增加趨勢,H呈現先增后降再增的趨勢;均勻度指數變化不大。說明封育對物種多樣性的增加有一定幫助。

3)不同封育措施中,植被的蓋度和生物量均是區最大,說明對草場進行有計劃的利用有利于提高草場植物的多樣性與生產力,一味地長期封育并不可取。

4)雖然封育初期對草場植物的多樣性與生產力提高有一定的效果,但隨著封育年限的增加,效果并不明顯,說明長期的完全封育并不能明顯改善半干旱沙地草場植被的生產力及放牧功能。根據草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原理,草地圍欄封育不應該是無限制的,長期的封育會產生枯草與結皮,抑制了植物的生長與幼苗的形成,對草場植物的正常生長與繁殖更新有害。因此,為了保持草場生態系統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良好的狀態,進而維持草場的生態系統平衡,草場應該在封育一段時間以后適當利用。封育時間的長短應該根據草地退化與草地恢復情況而定[13-15]。就本研究而言,建議每隔4年或5年允許適當放牧或刈割。在寧夏鹽池農牧交錯帶,對于封育一定年限草場的處理措施,帶狀翻耕明顯是不適合的,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WESTOBY M, WALKER B, NOY M I. Opportunistic management for rangeland not at equilibrium[J]. Journal of Range Management, 1989, 42: 265-273.

[2] OBA G, STENSETH N C, LUSIGI W. New perspectives on sustainable grazing management in arid zones of sub-Saharan Africa[J].Bio-Science,2000,50(1):35-51.

[3] 周華坤,周 立,劉 偉,等.封育措施對退化與未退化矮嵩草草甸的影響[J].中國草地,2003,25(5):15-23.

[4] 王啟基,周興民,沈振西,等.不同調控策略下退化草地恢復與重建的效益分析[A].中國科學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高寒草甸生態系統(第4集)[C].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 343-352.

[5] 李永宏.內蒙古典型草原地帶退化草原的恢復動態[J].生物多樣性,1995,3(3):125-130.

[6] 楊曉暉,張克斌,侯瑞萍.封育措施對半干旱草場植被群落特征及地上生物量的影響[J]. 生態環境,2005,14(5):730-734.

[7] 張克斌,李 瑞,侯瑞萍,等.寧夏鹽池縣不同荒漠化治理措施植物多樣性研究[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4,2(4):66-72.

[8] 鄭翠玲,曹子龍,趙廷寧,等.渾善達克沙地南緣農牧交錯帶棄耕地植被的演替規律[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5,3(1):72-76.

[9] 馬克平,劉玉明.生物群落多樣性的測度方法:Ⅰ.α多樣性的測度方法(下)[J].生物多樣性,1994,2(4):231-239.

[10] 曹成有,蔣德明,阿拉木薩,等.小葉錦雞兒人工固沙植被恢復生態過程的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2000,11(3):349-354.

[11] 王曉云,霍建林,漆建忠.灌木林放牧利用對沙地水分的緩解作用[J].水土保持通報, 1994,14(7):15-21.

[12] 李新榮,趙雨興,楊志中,等.毛烏素沙地飛播植被與生境演變的研究[J].植物生態學報,1999,23(2):116-124.

[13] 程積民,鄒厚遠.封育刈割放牧對草地植被的影響[J].水土保持研究,1998,5(1):36-54.

篇7

關鍵詞: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S759.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2003703

1引言

巖溶地區喀斯特石漠化即石質荒漠化,是指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條件和巖溶極其發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為活動干擾,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壞,導致土壤嚴重流失,基巖大面積或礫石堆積的土地退化現象[1~4],也是巖溶地區土地退化的極端形式,或稱“石化”、“石山化”、“巖漠化”。喀斯特石漠化直接導致了生態環境惡化、耕地減少、自然災害頻繁,危及江河和水利水電設施安全,加劇了區域貧困,嚴重威脅喀斯特地區群眾的生存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阻遏了區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5~7]。

2008年福泉市被國家列為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試點縣,其中喀斯特土地面積1816.69 km2,占土地總面積1973.8 km2的92.04 %;潛在石漠化面積580.64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29.42 %;石漠化面積635.49 km2,其中:輕度石漠化面積377.71 km2,中度石漠化面積184.25 km2,強度石漠化面積73.53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32.2 %。中度及以上石漠化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13.1%,是貴州喀斯特石漠化面積較大縣份之一。福泉市人多地少,環境條件差,如不及時進行石漠化治理,石漠化面積將不斷擴大,生態環境將不斷惡化。同時,由于石漠化,降雨難以停蓄,造成河流陡漲陡落,常引起中下游地區的洪災,導致巨大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不僅對福泉市而且對貴州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都會產生巨大生態和經濟危害。

本文福泉市境內喀斯特石漠化較為典型的浪波河小流域為例,系統地對該小流域內石漠化治理提出對策,以期對今后福泉市石漠化治理提供技術參考。

2研究區概況

浪波河小流域位于福泉市東部陸坪鎮,流域覆蓋松江村、浪波河村、翁羊村,流域面積124.42 km2。流域內地貌類型多樣,平均海拔900 m,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同時又具有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的特點。年平均溫度14.80 ℃,年積溫42500~45000 ℃,年日照時數1208.2 h,年降雨量1100 mm,無霜期為266.5 d。土壤以水稻土、黃壤、石灰土為主。小流域內主要土地利用詳見表1。

3治理對策

以整個小流域為規劃對象,以流域四周分水嶺為界,不受行政區劃的限制,從分水嶺到坡腳,從溝頭到溝口,從上游到下游,進行全面規劃,建成完整的防御體系。

根據流域內各類土地適宜性和生產發展的需要,確定土地利用規劃,分別設置相應的防治措施:在宜農的坡耕地配置坡改梯工程和各類小型蓄水工程,在宜林宜牧的未成林造林地,荒地上配置造林種草措施,在潛在石漠化區域布置公益林管護、土地整理措施,在水源涵養林、疏林地布置封禁措施,在各類溝道配置各項治溝措施,做到治坡與治溝、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緊密配合。①封禁防治:對宜林地、疏林地以及低質、低效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實行封禁、人工補植補造措施,對需要改良的天然草地采取封坡育草、草場改良措施。②人工造林:對火燒跡地進行補植,對廢棄礦山渣場進行客土造林。③其他項目工程建設:因地制宜地安排各項工程,并根據防護、防治和群眾生產生活需要,合理確定工程規模。

4建設內容

4.1林業植被建設和保護

福泉市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綜合治理重點縣實施方案(2015~2017年)林業植被建設實施的人工促進封山育林范圍,涉及浪波河小流域的陸坪鎮(街道辦事處),共3個村,共設計封山育林面積1200 hm2。并根據外業調查數據,結合項目區的立地條件和植被類型,本次設計封育類型為喬木型和灌木型2個。即對封育小班采用喬木補植措施,加上原有一定數量的喬木、灌木樹種分布,通過封育管護培育為喬木型或灌木型。為盡快達到人工促進封育成林的目的,設計封育方式為全封。封育區內禁止木材采伐、野外用火、放牧和其它一切不利于植被保護和恢復的人為活動。根據封育區的封育條件、封育方式和封育目的,確定每個封育區的封育年限均為5年。即在5年內,通過封育管護,使森林植被得到恢復郁閉,覆蓋率增加,達到封山育林驗收標準。

4.2人工造林

本小流域內共計設計人工造林200 hm2(其中:經濟林100 hm2,防護林100 hm2)。按照適地適樹原則選定的造林樹種,根據各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和生態學習性、結合經營目標等因素進行造林類型設計,共設計2個造林類型,詳見表2。

4.3草地建設和草食畜牧業發展

在本小流域內共設計3個建設工程點,分別是翁羊工程點、浪波河工程點、地松工程點。實施地點在陸坪鎮的松江村、浪波河村、鳳凰村、翁羊村、福興村。以秋播為主,人工種草20 hm2,其中多年生黑麥草、鴨茅和白三葉按4∶5∶1的比例種植。并結合草地建設,發展草食畜牧業,該小流域內設計建設棚圈建設4100 m2(羊舍、牛舍),青貯池建設300 m3,飼料加工機械16臺。

4.4機耕路布置

根據本小流域內灌面分布特點以及工程地質條件,在機耕路選線布置時,依照運行安全,方便實用,便于管理,工程量省,能控制較大作業面,保證作業面交通暢通等原則進行機耕路工程的布置,共設計機耕道路6 km。機耕道每隔300 m設計匯車道,匯車道寬3.0 m,長10.0 m,與道路呈45°角相連,且盡量修建在不占用好土的地方。所有機耕道寬3.5 m,路肩基石必須深入老土且不能小于0.3 m。通過機耕路及田間作業便道的建設,從而達到農業機械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使項目區形成農機社會化服務網絡,打破落后的耕作方式,以緩解春耕、三秋以及季節性勞力緊張的矛盾,提高勞動生產力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5結語

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的實施,不僅可以提高當地農民群眾的經濟收入,改善生態環境,同時對于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和解決“三農”問題等都會產生深遠的社會效益。

(1)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改良農村生產方式,改善生產條件,促進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穩步發展。通過項目治理工程的實施,糧食單產提高,林地、果園、草場面積增加,農村產業結構發生變化,以糧食為主的農業結構將得到調整并趨于合理,很大程度上促進土地利用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有效改善當地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土地生產力和利用率,同時,隨著項目的建設將會帶動當地農副產品、建筑材料以及其他商品的流通,拉動內需,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項目實施后,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從而增強自身發展能力。

(2)提供社會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奮斗目標起到強有利的推動作用。隨著項目的實施,經濟林、牧草種植將獲得大規模發展,并帶動林果業、畜牧業,以及果品儲運與加工、木材生產與加工等產業的發展,為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更多的社會就業機會,尤其是增加農村婦女的就業機會,解決就業人口2500人左右,有利于民族團結和社會安定。

參考文獻:

[1]

Legrand H E. Hydrological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of karst regions: Hydrological actions on limestone regions cause distinctive ecological problems [J]. Science, 1973,179( 4076) : 859~864.

[2]張信寶,王世杰,曹建華,等.西南喀斯特山地水土流失特點及有關石漠化的幾個科學問題[J].中國巖溶, 2010,29( 3) : 274~279

[3]熊康寧,盈斌,羅婭,等. 喀斯特石漠化演變趨勢與綜合治理: 以貴州省為例[J]. 世界林業研究, 2009, 22 (特刊): 18~23.

[4]王世杰,李陽兵,李瑞玲.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與治理[J]. 第四紀研究, 2003, 23(6): 657~666.

[5]彭建,楊明德.貴州花江喀斯特峽谷水土流失狀態分析[J].山地學報,2001,19(6): 511~515.

[6]蘇維詞.西南喀斯特山區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因子及其導向模式初探[J]. 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 2007,23(2):152~157.

[7]胡寶清.陳振宇.饒映雪西南喀斯特地區農村特色生態經濟模式探討: 以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為例[J].山地學報, 2008,26(6): 684~686.

篇8

關鍵詞:石漠化;現狀;治理對策;瀘溪縣

1 引言

石漠化是指在亞熱帶濕潤地區巖溶極其發育的自然環境背景下,受人為活動的干擾和破壞,造成森林植被減少,土壤嚴重侵蝕其巖沙礫堆積,地表呈現類似荒漠化景觀的土地退化,是巖溶地區生態惡化的頂級形態。

瀘溪縣作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屬于《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公布的全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武陵山片區中的一員,是國家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也是新時期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且瀘溪縣還是一個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聚集區,石漠化面積大,水土流失嚴重,少數民族貧困人口眾多。長期以來,脫貧致富工作任務相當艱巨。為此就瀘溪縣的石漠化問題進行了調查和研究,以期探索出適合瀘溪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的新思路。

2 瀘溪縣石漠化現狀

瀘溪縣位于湖南省西部、沅江上游、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南部,位于東經109°40′~110°14′,北緯27°54′~28°28′之間,東鄰辰溪縣、沅陵縣,南鄰麻陽縣、鳳凰縣,西交吉首市,北與古丈縣接界,總面積156600hm2。全縣共轄8個鎮,7個鄉,1個國營林場,150個村(社區、居委會),共有人口29.58萬人。縣境地處武陵山脈向雪峰山脈過渡地帶,屬第四紀燕山運動形成,地貌西高東低,西部最低山區,中部為中低山區,東部為沅水流域的沖積平原,地勢相對低平。土壤成土母質母巖以砂頁巖為主,石灰巖及風化形成的石灰土。全縣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林業資源豐富。

通過2011年12月第二次石漠化監測查明,瀘溪縣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縣境的中部及南部,集中在白沙、武溪、洗溪、浦市、白羊溪、永興場、小章、解放巖、興隆場、石榴坪等10個鄉鎮。全縣共有巖溶地區總面積51056.5hm2,占全縣土地總面積32.6%,其中石漠化土地26193.9hm2,占巖溶土地總面積的51.4%,潛在石漠化土地總面積14321.3hm2。占巖溶土地總面積的28.0%,非石漠化土地10541.3hm2,占巖溶地區總面積的20.6%。石漠化土地中極重度石漠化面積45.4hm2,重度石漠化面積930hm2,中度石漠化面積11287.1hm2,輕度石漠化面積13931.4hm2。

3 瀘溪縣石漠化的危害

瀘溪縣土地石漠化的嚴峻形勢,已引起縣委、縣政府高度關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全縣結合“消滅宜林荒山”、速生豐產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世行貸款造林、八百里綠色行動等林業重大工程項目,對部分石漠化土地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形式進行治理,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石漠化地區環境惡劣,立地條件差,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的難度較大,治理成本較高,加之瀘溪縣屬于國家級貧困縣,經濟落后,投入跟不上,治理進度還非常緩慢。尤其是局部地方不但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理,而且石漠化還在進一步加劇。巖溶地區土地的石漠化涉及到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危害嚴重,影響深遠。

3.1 水土流失加重,旱澇災害頻繁

石漠化是導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瀘溪縣的水土流失類型有面蝕、溝蝕、崩塌三種,其中以面蝕為主,占總流失面積的90%以上。由于石漠化程度高,巖溶地區土地面積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32.6%,從而導致水源涵養能力下降,表層帶巖溶泉枯竭。由于松散土和植被的減少,地面徑流的調節能力減弱,流失的土壤一部分充填了地下水道與蓄水空間,淤積了水庫山塘,使得可調蓄利用的水資源減少;使得地下徑流變化幅度增大,導致部分泉和地下河枯季流量大幅度減少,甚至干涸,進而導致旱季更加缺水,旱災加重。

旱災是瀘溪縣的主要自然災害。據調查,2005年8月至2007年9月,全縣干涸山塘115口,溪河干枯38條5.67km。全縣稻田干旱面積8212.71hm2,占全縣現有稻田面積的80.5%,糧食減產1231.83萬kg,人均13.9kg;旱地干旱面積2154.23hm2,占全縣旱地總面積的82.4%。人畜飲水困難,8093戶農戶缺水,占全縣總農戶數的9.3%。全縣16個鄉(鎮、場)無一幸免。

3.2 土地退化嚴重,糧食產量下降

巖溶地區山高坡陡、石多土少,水土流失現象普遍存在,從而引起的土地退化,最初表現為土層變薄、土壤顆粒及其所吸附的營養元素易轉移到水中,造成土壤養分含量減少,土壤肥力下降,耕作層日趨粗化,并引發農作物的大面積枯死,病蟲害頻發,最終造成糧食產量降低。據初步統計,瀘溪縣近年來因石漠化因素缺水和土地退化導致糧食年平均減產204.5~471萬kg,減產在5%以上,從而導致貧困面擴大,脫貧難度增加。

3.3 生存環境惡化,農民生活貧困

石漠化地區的一個顯著生態特征就是缺水少土。巖溶地貌的生態系統非常脆弱,由于人類長期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干擾破壞,森林覆蓋率下降,森林水文效應、調蓄地表水和地下水能力降低,繼而導致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惡化。據初步調查,目前瀘溪縣石漠化地區有4.05萬人,存在人畜飲水困難,給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3.4 生態系統退化,自然景觀價值降低

由于森林植被減少,覆蓋率降低,生態系統脆弱且呈退化趨勢,引起小氣候環境變化,導致年降雨量減少。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不到有效遏制,造成植被結構簡單化,植被種群數量下降,破壞了生物種群多樣性。

此外,由于得不到森林植被的庇護,生態自然景觀、旅游資源綜合價值得不到體現,每年的旅游收入不高,影響了生態景觀資源的開發利用。如沅水風光帶、天橋山、軍亭界、浦市“千年古驛道”等旅游資源開發價值與利用受到較大影響。

4 瀘溪縣石漠化治理對策和建議

4.1 科學編制瀘溪縣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加大治理力度

石漠化綜合治理應堅持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地編制綜合治理規劃,指導全縣石漠化地區生態修復工作。明確治理目標,做到長期、中期、短期相結合。制定操作性強的可行性方案,分期、分片,多部門參入的具體治理措施。短期目標應以保護好石漠化地區現有林草植被和通過封山育林解決缺水固土和生活能源問題,以改善石漠化地區生態環境和從根本上遏制石漠化繼續擴大態勢為目的,以保護為主配套治理措施:中期目標以恢復重建生態環境和富民增收并重為目的;長期目標是實現瀘溪縣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山川秀美的總體目標。

4.2 采取人工造林措施,恢復石漠化地區的森林植被

石漠化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土壤瘠薄,水土流失嚴重,植被稀少,生物多樣性貧乏,導致生態惡化,土地退化,耕地資源消減,嚴重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嚴重威脅國土空間。因此,在石漠化土地中選擇基巖度小于70%、土壤厚度不小于40cm、適宜造林或改造的林地,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選取適應性強、生長較快的優良鄉土樹種上山;最大限度地利用造林地內現有植被,禁止全砍和全面煉山等毀壞原有植被的措施,見縫插針,局部整地,采用營養袋苗造林、抗旱保水劑、生根粉等技術措施提高造林成活率;采用喬灌草相結合原則,恢復石漠化地區的森林植被。

4.3 借助國家生態保護政策,保護石漠化地區現有植被

利用瀘溪縣實施退耕還林和國家生態公益林保護政策,對全縣10個鄉鎮石漠化和潛在石漠化的162829hm2有林地、40496hm2疏林地、142884hm2灌木林地及30151hm2未成林幼林加強現有植被保護,進行封山育林,采取全封或半封的方式,制定封山育林的管護措施,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在保護的基礎上提高林地質量,完善林種結構,增強石漠化地區保土、蓄水基本生態功能。

4.4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生態修復

石漠化地區要改變種糧為主的傳統觀念,以生態修復為切于點,針對種植結構單一、耕作粗放和群眾貧困的特點,把石漠化綜合治理與調整農村農業產業結構密切結合,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脫貧致富為重點,因地制宜人工營造柑橘、油茶、板栗、杜仲等果林及經濟林,并在林下套種藥材,做到以短養長。

4.5 加快綠色能源建設步伐,鞏固石漠化治理成果

薪柴是瀘溪縣石漠化地區的主要生活能源之一,由于過去長期過度采伐導致石漠化發展趨勢越來越嚴重。為鞏固石漠化綜合治理成果,關鍵要加大石漠化地區綠色能源建設投入力度,解決好農村能源問題。一是幫助群眾轉變生產、生活方式,改善生存條件;二是充分利用瀘溪縣實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專項資金,調整石漠化地區能源結構,加快農村沼氣池和節柴灶等能源項目建設步伐,切實緩解群眾生活對植被的壓力,鞏固治理成果。

5 結語

石漠化治理工程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工作難度大,技術要求高,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瀘溪縣石漠化問題與對策研究事實證明,只要石漠化這個“地球癌癥”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以科學技術方法綜合治理石漠化,就一定能遏制和治理好石漠化之災,瀘溪縣一定會山清水秀,人民富足,社會和諧。

參考文獻:

[1] 譚子幼,李興水,黃始勇,等.瀘溪縣巖溶地區第二次石漠化監測報告[R].瀘溪:瀘溪縣林業局,2011.

[2] 張開福,曾昭軍.瀘溪縣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總體規劃[R].瀘溪:瀘溪縣林業局,2010.

篇9

[中圖分類號]F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07)05-0038-01

審計部門作為國家支農惠農政策實施的具體監督者,應在支農資金的籌集、分配、管理和使用等過程中,擔負起監督和保駕護航作用,為支持和保護農業,保證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服務。

一、圍繞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開展審計監督

1.加強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專項資金審計。國家為了發展農村經濟投入了大量的專項資金。這些資金使用得怎么樣,效果如何,是否存在截留挪用的問題,都需要逐級審計。審計人員應從微觀著手,宏觀著眼,注重分析本地區農業產業結構是否合理,農業是否增效,農民是否增收,農業基礎地位是否增強等問題,及時向政府提出建議,宏觀指導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投資方向。

2.繼續抓好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審計。當前,對農業綜合開發資金開展審計,應抓住項目和資金、工程決算和財務決算兩條主線,檢查其內在聯系,沿著項目和資金運行的方向審計,全面地反映各個項目的建設情況。要通過審計檢查,督促有關部門和單位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于農業綜合開發的政策和措施,嚴格按照上級批準的項目計劃及時撥付、使用資金和落實地方配套資金, 檢查、督促有關部門和單位把資金按工程進度及時足額撥到用款單位,資金使用專款專用,有償資金使用按時足額回收,資金占用費按規定收取,確保農業綜合開發建設項目任務順利完成。

二、圍繞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開展審計監督

1.應重點關注國家對農村的公共設施建設投入。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國家在農村的公共建設項目的投資比重逐年上升。審計部門要重點關注這些資金,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資金、農村能源建設資金、農村公路建設資金、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金農”工程資金。通過檢查項目實施情況,重點查處有無擅自變更項目計劃、虛報冒領項目工程資金和截留挪用支農資金的問題。關注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工作,防止大拆大建,加重農民負擔。

2.繼續開展生態環境建設資金審計。國家為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投入了巨大的資金。按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審計機關必須把監督生態環境建設資金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要抓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重點流域(區域)污染治理,重大病蟲害防治,荒漠化治理,山區綜合開發等項目資金的審計,促進節約資源,減少損失浪費。

三、圍繞保護農民切身利益,開展對國家在農村社會事業方面投入資金的審計監督

1.加強對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資金的監督。為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各級財政根據有關規定將農村勞動力培訓經費納入預算,不斷增加投入。通過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培訓機制,提高農民務農技能,增強農民轉產轉崗就業的能力,審計部門要重點關注這些資金的使用。

2.加強對農村義務教育方面資金的監督。審計機關應關注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是否建立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是否全部免除學雜費,對其中的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的貫徹與落實。關注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的保障水平,農村學校財務制度改革以及農村學校收費,進一步減輕農民教育負擔等問題。

3.加強對農村衛生事業方面資金的監督。審計機關要關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試點推進工作,促進中央和地方財政較大幅度提高補助標準的貫徹落實。關注農村衛生人才培養的經費預算,加強對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和醫療救助體系投入資金的監督。

4.加強對農村文化事業方面資金的監督。審計機關要加強各級財政對農村文化發展的投入資金的監督,重點關注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及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建設問題。

5.加強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方面資金的監督。要關注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救助、災民補助等社會救助體系相關的財政資金管理。要加大扶貧資金審計的力度,要通過審計檢查,監督有關部門和單位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扶貧開發政策,嚴格按照上級批準的項目計劃分配撥付和使用資金,及時查處截留、挪用、改變資金用途,損失浪費,甚至虛報冒領、揮霍、貪污私分等違紀違規行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四、要圍繞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健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體制保障加強審計監督

篇10

關鍵詞:朝陽市 生態建設 恢復 研究

隨朝陽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朝陽整體生態環境較脆弱的問題日益突出,已經成為制約朝陽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為此,改善生態環境十分必要,加強生態修復,加快建設生態朝陽勢在必行。

1、朝陽市生態環境現狀

朝陽市地處遼寧省西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8°50′—121°17′,北緯40°35′55″—42°22′。朝陽市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社會、自然條件的影響,屬于生態強脆弱區,形成了向風沙區、干旱氣候區演化的態勢。朝陽市也屬于自然災害頻發區,尤其是旱災和風災最為嚴重,自然災害引起的植被生產力下降、糧食減產等造成的損失慘重,旱情嚴重的地區出現了人畜飲水困難,這嚴重的制約了朝陽市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朝陽市的植被和土地等自然資源破壞嚴重,導致生產力下降。近年來,朝陽市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十分重視生態環境改善,努力恢復脆弱的生態環境,到目前為止,朝陽市的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2%,森林覆蓋率35.6%,完成造林綠化面積 618.135萬畝;坡地造林30.1萬畝;完成遼西北植被恢復退耕還林85.55萬畝;沿遼蒙邊界建成一條532.1公里長、2公里寬的防護林帶;完成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42萬畝;完成綠化鄉鎮、村屯、園區1520多個;公園、廣場和沿河綠化帶196.06公頃;形成人工湖5個、水面面積3400畝;建設自然保護區20個;創建省市級環境優美村鎮169個;建成17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示范村;建設5個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示范村;對全市19個村進行環境綜合整治;建畜禽標準化養殖小區1000多個;有機農業種植面積達70多萬畝,經過多年的努力朝陽市的生態環境得到了一定的恢復。

2、朝陽市生態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朝陽市的生態恢復工作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生態環境問題仍十分嚴峻,生態恢復工作還十分繁重。

2.1 自然條件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還比較突出

朝陽市地處遼西北山部丘陵地區,屬北溫帶半干旱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內干旱少雨,水資源匱乏,水土流失嚴重。同時該區域是沿海向內陸、草原向森林的過渡地帶,林草覆蓋率低,土壤沙化問題突出。惡化的生態和生產環境,加劇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壓力,制約了當地經濟水平的提高。

2.2 朝陽市依然沒有擺脫資源型發展模式

朝陽市是礦產資源較多的地區,礦產開發遍布全市眾多區域,依托資源頂起了全市諸多加工業的發展,比如鐵礦石、膨潤土等的加工項目分布各個縣市區,這一發展模式,導致資源逐步減少,生態環境逐步惡化,一些區域已經觸目驚心,比如建平哈拉道口一帶大理石的開采,大理石枯竭后,留下滿目蒼夷,植被破壞殆盡,水土流失嚴重,地下水位下降,水資源短缺,很多礦山開采閉坑后,留下的景觀基本如此。

2.3 人口壓力仍為生態改善問題結癥

由于區位、自然條件約束和歷史原因,朝陽市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與省平均水平具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由于土地貧瘠、農民收入低,耗竭性墾殖耕地、過度消耗林草資源成為農民增收的常規方式。朝陽市由于農業人口基數大,改善脆弱的生態環境,必須要為眾多的農業人口提供致富渠道,否則很難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惡化的局面。

2.4 公眾對維護生態系統平衡、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還有待加強

一些地區、一些人,只注重眼前經濟利益,未能認識到生態環境的嚴峻性,生態恢復的必要性,現在仍存在著亂砍亂伐、違法采礦等破壞生態環境現象,對礦山植被恢復、退耕還草還林等生態恢復投入缺乏動力,在生產、生活中資源能源浪費現象嚴重,民眾維護生態系統平衡意識淡薄。

3、生態建設的幾點建議

3.1 加大對生態破壞嚴重企業的整治力度

堅決關停一些小的、對生態環境破壞大的礦山企業,減少或禁止露天開采,對尾礦庫要進行生態修復,毛石要合理利用,朝陽市礦點多達500多個而且分布面廣,對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威脅,政府要加大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傾斜支持力度,對礦業開采閉坑后及時進行生態環境修復,逐步恢復原有生態環境,改善區域百姓生存環境。

3.2 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合理利用資源

一些區域礦產資源貧乏,應加強植被恢復,發展多種經濟,投入人員技術培訓,比如發展特色養殖、生態種植、有機產業等增加百姓收入;一些礦產資源豐富的區域,應加強規劃,發展產業園區,促進小城鎮化的進程,搞好周邊區域村屯環境綜合整治,加大礦業開采對生態破壞補償的力度,改善區域生存環境。

3.3 加快青山、碧水工程建設步伐

一是荒山造林工程。首先,對“十一五”期間完成造林綠化面積進一步鞏固提高森林郁閉度。其次要加大剩余荒山的治理力度,這部分綠化難度更大。還要加大圍山禁牧,對人類活動導致的已損林地和退化林地實施封山禁牧,減少水土流失危害,改善土壤肥力,延緩沙化趨勢。二是水土保持工程。首先要加大25度以上坡耕地還林還草力度,有效增加本地區森林覆蓋度。其次要加強凌源市青龍河流域綜合整治、凌源市小流域綜合整治、凌源市河岸堤壩固沙工程建設、什家河龍城區段治理、龍城區老虎山河段流域綜合治理和朝陽市大凌河項目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三是防護林網工程。要拓寬遼西北邊界防護林,使得遼西北防護林屏障作用加強和提高,形成貫穿遼西北北部生態綠色廊道。及時對農田防護林進行更新改造,保證農田防護林體系的完整性,不間斷地發揮防護效益。加快建設新農村綠化工程,指導、協調、配合相關部門和單位,制定新農村綠化方案,因地制宜地探索村屯和校園綠化模式。努力提高現有林地生態質量,加強現有林地的維護與管理,采取人工撫育,針闊混交等多種措施提高森林質量。加快綠色通道的建設,進一步加快公路、鐵路和河道兩翼綠化,形成綠色通道與防護林網縱橫交錯的林網系統。四是沙化治理工程。對凌河灘地實施退灘封育,根據大、小凌河流域不同河段河道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在堤防內側、確權邊界布置生態林帶,確權范圍內河灘地上的現有耕地采取退耕封育,自然恢復生態,利用天然植被,減少水土流失,穩固河岸。加強遼西北沙化治理,在遼西北沙化、荒漠化和退化嚴重的草原上實施圍欄封育、補播改良工程,并對減少效果進行監測和綜合評估。五是草原恢復工程。加大草原資源的恢復,對草權制度進行改革。建設草畜結合生態養殖模式。要加大草原病蟲鼠火災害預警及防治。六是礦區恢復工程。加大礦業結構調整力度,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和礦產品深加工水平,努力實現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促進礦產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加大礦區植被恢復與復墾力度。七是農村環境保護工程。重點加大農村清潔能源的開發與使用、生態村鎮的規劃與建設、村鎮環境綜合整治和飲用水源地保護等方面工作力度。八是保護區建設工程。針對凌河流域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防洪功能不完善,治理和保護管理脆弱等問題,將大,小凌河劃建為自然保護區,進行綜合治理與保護。針對目前總體保護區面積相對較小,保護對象相對單一的狀況,十二五期間要完成更多的保護區建設。其次還要加強保護區保護能力建設,使保護區建設逐步走上規范化、法制化、良性化發展道路。

3.4 加大生態建設投入

朝陽市要緊緊抓住省委、省政府建設“遼西北生態恢復示范區”構想這一有利契機,圍繞市委、政府“生態朝陽”的建設目標,加大對上爭取資金力度。一是積極爭取國家、省資金。二是調動社會力量投入資金。三是政府加大生態建設投入力度。

3.5 加強宣傳教育,營造濃厚的生態建設氛圍

要進一步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對保護生態環境重大意義的認識。要進一步動員全社會力量,提高全社會對生態市建設的關注,強化生態意識、激發原生動力,修復重建生態,調動農牧民群眾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發展生態文化,倡導綠色生產,鼓勵綠色消費,不斷深化全社會的生態理念、環境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廣大市民的生態文明素養。

參考文獻

[1]朝陽統計年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