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建設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5 13:48: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和諧社會建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和諧社會建設

和諧社會建設思考

黨的**屆**全會決定指出,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社會的公平正義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十分豐富。其中,人事公正是社會公正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社會公平正義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努力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把人事公正放在重要位置。

一、人事公正體現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

人事工作的本質和直接目的,是謀求人與事的恰當配合,做到因事求人、因才施用、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使人與事以及共事人之間的相互關系達到最佳狀態,以最優的方式和途徑達到組織目標。在人事活動的直接目的之上還有更高的目標和價值追求,這就是人事公正。公正,即公平、正義。公平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當一個公平的狀態被打破后,它必將往一個新的公平狀態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正義的價值導向作用,決定著公平的發展方向。當前,我國的人事公正,就是要充分體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培養和選拔各方面人才的過程中,促進和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人事公正的目標和要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起點公正。公正體現在權利平等和政治民主兩個方面,其最基本的表現就是機會均等。一般情況下,機會均等等于公正。因而,人事公正必須確保具有相同資格條件的人,具有均等的參與人事中各種資源及利益競爭和分配的機會,以保證起點的公正。二是過程公正。在干部選拔任用的過程中,無論是進退去留,還是升降調轉,都要嚴格按照規定的制度和辦法,進行實施和監督,包括競爭規則的公正和實施規則的公正。三是結果公正。人事制度、人事工作最本質的目標就是培養選拔適合職位要求的人才。否則,其制度和工作就是不公正的。這既是崗位的要求,也是人們的期盼。

人事公正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才是生產力中最關鍵的因素。人事不公,經濟社會建設所需要的各方面優秀人才難以脫穎而出,社會生產力得不到持久的發展,沒有人才基礎和物質基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難以實現。

二、我國的人事制度在根本上是公正的

查看全文

和諧社會建設思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組織部門作為黨委的重要職能部門,在和諧社會建設中肩負著十分重要的職責。各級組織部門和廣大組工干部要從組織路線為政治路線服務的戰略高度,把握大局,積極創新,加強和改進組織工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一、以長效機制建設為根本,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發揮廣大黨員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模范作用

黨員是黨的細胞,分布在各行各業、各條戰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組織基礎。我們要積極探索使黨員“長期受教育、永葆先進性”的長效機制,發揮廣大黨員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模范作用。建立健全黨員長期受教育的學習機制,堅持和完善“”、中心組學習、黨員電化教育、專題培訓等制度,全面提高黨員的素質和能力;建立健全純潔黨員隊伍的管理機制,探索建立黨員管理工作新機制,完善組織生活會制度、民主生活會制度、談話談心制度、黨員定期匯報制度、民主評議黨員制度、黨費收繳制度等,積極推行“在職黨員進社區”和“農村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工作;建立健全黨員密切聯系群眾的服務機制,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建立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定期征求群眾意見制度,廣開言路,暢通民意表達途徑,及時了解基層群眾所需、所急、所憂、所盼,為他們排憂解難。

二、以干部選拔任用為關鍵,強化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發揮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骨干作用

構建和諧社會,關鍵在黨,關鍵在領導干部。作為組織部門,要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干部隊伍,著力提高各級干部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要以提高素質、增強本領為目標,認真落實大規模培訓干部任務,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智力支持。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加強和改進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加大經濟、法律和社會管理等知識的培訓力度。要以擴大民主、群眾公認為取向,不斷從操作層面和制度層面推進選人用人的公開、民主、公正,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骨干力量。以健全選拔任用和管理監督機制為重點,建立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用人機制,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的優秀干部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來。對那些長期在條件艱苦、工作困難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高看一眼;對那些不圖虛名、踏實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對那些埋頭苦干、注重為長遠發展打基礎的干部,絕不能虧待,真正在干部隊伍中形成“心齊、氣順、風正、勁足”的和諧局面。要以科學考察、嚴格考核為重點,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責任制和干部實績考核評價體系,增強選人識人的公正性、科學性和準確性。要客觀、準確地評價干部的德才表現和工作實績,引導各級干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牢牢把握發展這個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三、以“三級聯創”活動為載體,深化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發揮基層組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核心作用

查看全文

和諧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廣泛開展和諧創建活動,形成人人促進和諧的局面。著眼于增強公民、企業、各種組織的社會責任,把和諧社區、和諧家庭等和諧創建活動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結合起來,突出思想教育內涵,廣泛吸引群眾參與,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把廣泛開展和諧創建活動作為建設和諧文化的重要載體,表明我們黨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深入持久地開展和諧創建活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開展和諧創建活動的重要意義

所謂和諧創建活動,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著眼于增強公民、企業和各種組織的社會責任,把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的任務落實到城鄉基層,廣泛開展以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和諧單位、和諧家庭等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性創建活動。

(一)開展和諧創建活動是對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豐富和發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全國各地開展的“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1996年10月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明確提出“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及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三大系列創建活動。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不斷創新和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三大系列創建活動呈現出勃勃生機,取得了巨大成就。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顯然,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機結合為主要目的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難以涵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要求。因此,必須在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基礎上,增加開展一種更加符合“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群眾性創建活動。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提出了“廣泛開展和諧創建活動”。和諧創建活動與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都是群眾性創建活動,它們有各自側重的領域,又具有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重在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和諧創建活動重在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通過這兩個群眾性創建活動的有機結合,共同促進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二)開展和諧創建活動是大力加強和諧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開展和諧創建活動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有效載體。任何一種文化形態的生成與發展,都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建設和諧文化同樣需要一個持續推進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開展和諧創建活動的過程。和諧創建活動能夠承載和諧文化建設的全部內容,能夠反映和諧文化建設的內在規律。人是社區中的一員、村鎮中的一員、單位中的一員、家庭中的一員,社區、村鎮、單位、家庭是社會的組成細胞,只有每個人自身實現了和諧,每個社會“細胞”實現了和諧,全社會和諧才具有廣泛堅實的文化基礎。因此,我們一定要把和諧文化建設的目標、任務、要求貫穿于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和諧單位、和諧家庭創建活動始終,堅持重在建設、常抓不懈,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從具體事情抓起,通過春風化雨的方式,讓和諧精神、和諧理念入腦入心,使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和諧單位、和諧家庭的創建過程成為推動全社會強化和諧理念、踐行和諧精神的過程,從而充分發揮和諧文化對人們思想的引領和啟迪作用、對人們精神的撫慰和激勵作用、對社會矛盾的疏導和緩解作用、對全社會的親和和凝聚作用。

(三)開展和諧創建活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動力。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共同建設、共同享有”揭示了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發展道路、實踐主體和根本目的,表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任務。這就需要我們黨把廣大人民群眾最廣泛地發動起來、組織起來,參與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去。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和諧創建活動,就能夠激發廣大人民群眾進行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增強公民、企業和各種組織的社會責任感,培育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礎和奮斗目標;就能夠整合社會各方面的力量,調動方方面面投身改革發展的積極性,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就能夠促進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完善社會調節機制,增強社會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保持社會的長期穩定。因此,一定要把開展和諧創建活動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工程,把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和諧單位、和諧家庭等和諧創建活動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結合起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和諧創建中的主體作用,真正形成促進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查看全文

以和諧海關建設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社會整體的和諧,是以構成社會的千千萬萬個組織和單位的和諧為基礎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各個組織和單位都要出一份力、盡一份責。位于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圖們市的圖們海關積極履行把關和服務的職能,努力構建和諧海關,實現海關與地方的共同發展。

促進海關內部和諧。圖們海關堅持以人為本,實施人性化管理,努力促進海關內部的和諧。一是建設團結務實、干事創業的領導班子。進一步完善領導班子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保證班子成員之間發揚民主、充分信任,共謀海關發展大業。二是合理配置人力資源,進一步理順內部關系。2005年,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對機構和人員進行了整合,著力解決忙閑不均的問題,充分調動干部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三是建立運轉高效的內部工作機制。修訂完善各項工作制度,靠制度管人、按制度辦事。堅持每月召開業務協調例會,使各部門之間的協作配合較以前更為融洽,業務流程更為順暢。四是通過組織各種文體活動,營造誠信友愛的人際關系和充滿活力的工作氛圍。

促進海關與地方和諧。統籌海關與地方的關系是構建和諧海關的重要內容,也是海關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一環。圖們海關自覺將中心工作放在地方經濟發展大格局中去謀劃,根據國家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先后出臺了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多項措施,并與地方建立溝通交流機制,定期向地方領導通報海關工作。當海關總署出臺重大政策之時,及時同地方溝通,方便地方及時了解政策信息,調整外經外貿工作重點;對于地方需要海關支持的工作,積極予以支持。同時,與口岸聯檢單位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協商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提高圖們口岸的整體通關效率。

促進海關與企業和諧。服務經濟發展是海關的一項重要職能。圖們海關把與企業建立良好關系作為工作著力點之一,樹立“支持縣域經濟突破,促進海關事業繁榮”的理念,積極開展創建文明窗口活動和換位思考活動,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努力改善服務質量。積極探索“屬地報關,口岸驗放”的快速通關監管模式,實行“5+2”工作制、節假日預約通關制等,為企業創造寬松便捷的通關環境,實現了口岸貨物零滯留。積極支持民營企業發展,除上門進行政策服務外,還建立了海關咨詢熱線,便于企業隨時與海關進行溝通。全面實施關務公開,加強海關作風建設,定期走訪管理相對人、商務部門和行風主管部門,并通過發放無記名調查問卷、召開座談會、簽訂廉政共建協議書等形式,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和建議,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

查看全文

和諧社會建設思考

**鎮從自身實際出發,按照“建一流隊伍、樹一流形象、創一流業績”的要求,著力打造六支隊伍,不斷增強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努力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堅強的政治、組織保證和人才支持。

一是以“團結、創業、形象”為重點,突出抓好領導干部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一盤棋”工作和決策機制,切實增強領導班子的整體合力;建立健全班子成員定期通報和溝通制度,著力提高領導班子統攬全局、推動落實的能力;繼續堅持領導干部聯系村(居)和企業制度,要求領導干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一線調查研究、解決問題、推動工作,以實際行動作好表率,以優良作風樹好形象。

二是以“環境、素質、作風”為重點,強力推進機關干部隊伍建設。科學整合鎮機關工作力量,大力開展“五不要”和“五必訪”活動,積極營造寬松和諧的發展環境和工作環境;繼續深化爭做“五種人”活動,大力錘煉愛崗敬業、嚴謹細致、雷厲風行、清正廉潔的優良作風,使全鎮機關干部真正成為學習帶頭人、發展引路人、工作實在人、群眾貼心人、穩定責任人。

三是以“教育、管理、關懷”為重點,扎實推進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加強對基層干部的教育管理,進一步健全村居干部考核制度、浮動工資獎勵制度、工作季度評價制度和繼續教育等制度,強化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充分激發基層干部謀發展、干事業的內動力。

四是以“導向、鍛煉、成長”為重點,切實加強后備干部隊伍建設。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有序推進處級后備干部推薦和科級、村級后備干部選拔工作,不斷充實和完善后備干部庫;加強對后備干部的實踐鍛煉和教育培養,建立后備干部定期學習、交流制度,使其盡快成長、早日成熟,確保全鎮各項事業后繼有人。

五是以“創新、引進、培養”為重點,大力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按照黨管人才方針和人才發展規律,突出政策支持、事業感召、項目集聚、成長關懷,進一步探索完善新形勢下的人才引進、培養、管理、使用、激勵等長效機制,留住現有人才,用好各類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努力為他們展示才華創造平臺。

查看全文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思考

前不久,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1次集體學習時,同志強調:只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才能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堅持科學發展觀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間的內在聯系,確立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總體思路。實現社會和諧,是科學發展觀在社會發展形態上的根本要求。科學發展觀所蘊含的科學精神、原則和方法,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根本的指導意義和促進作用。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穩步、健康、扎實地向前推進,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新世紀新階段的重大戰略任務。

一、科學發展觀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根本指針

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們黨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它從發展的角度科學回答了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問題,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指南。

第一,科學發展觀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本質要求。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本質。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正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社會和諧的實現程度,就是人自身發展需求的現實滿足程度。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除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上,使全體社會成員的尊嚴都得到維護,權利都得到保障,價值都得到提升,從而促進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人不僅是社會和諧的受益者,更是社會和諧的推動者。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既是為了最廣大人民,同時也要依靠最廣大人民。只有動員全體社會成員自覺參與,和諧社會的建設才能不斷進入更高境界。可以說,離開了科學發展觀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原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就失去了根本意義和力量源泉,就不可能獲得成功。

第二,科學發展觀集中反映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基本規律。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科學發展觀突出強調了發展的為民性、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這實際上就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必須始終遵循的基本規律。古往今來,貧困是社會不和諧最主要的根源,而發展是消除貧困的根本途徑。富裕不一定和諧,但貧困必然導致不和諧。馬克思曾經指出,如果沒有生產力的充分發展,就只會有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然重新開始爭奪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離開發展這個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和諧社會建設所要求的發展,就是科學發展觀所規定的發展。只有堅持發展的為民性,才能使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睦相處,不斷煥發參與和諧社會建設的熱情;只有堅持發展的全面性,才能從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為和諧社會建設創造有利條件;只有堅持發展的協調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矛盾,減輕社會振蕩,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良好環境;只有堅持發展的可持續性,才能使和諧社會建設利在當代、惠及子孫,始終充滿旺盛的生機和活力。一句話,只有遵循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科學發展觀確立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必須始終堅持的根本原則。科學發展觀既把發展作為永無止境的目標追求,同時又把和諧作為發展的應有之義,堅持了社會發展與和諧的有機統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一開始就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所規定的這一正確原則,努力在發展中促進社會和諧,在和諧中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是在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高的情況下著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如果離開發展去片面追求社會和諧,結果不僅會使和諧本身失去應有的價值,而且還會使整個社會停滯不前;另一方面,我國又是在社會利益格局深刻變動以及由此引發的不和諧因素日趨增多的情況下來建設小康社會的,如果只顧發展而無視人們對社會和諧的迫切要求,不僅難以更快更好地發展,就是發展起來了,也只能是一個廣大人民無法接受的畸形社會。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戰略任務,就是為了把發展與和諧歷史地統一起來,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

查看全文

利益和諧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

一、利益理論是和諧社會建設的理論基礎

人們對利益的追求是一切社會向前發展的內在動因,利益關系貫穿一切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因此,利益理論是和諧社會建設的理論基礎。1.利益關系是一切社會關系的根源。社會不是偶然產生的個人的集合體,而是人們為了滿足個體生存需要,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生活共同體。在生產過程中,人們之間必定會形成一定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實質上是一種利益關系。利益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人類所從事的社會實踐活動無疑是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因此,人類從事的一切社會活動,無論是改造自然的活動還是改造社會的活動,都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利益。正如恩格斯所說,每一種既定的經濟關系首先表現為利益。對利益的追求是人類社會活動的根源和動力,和諧社會建設要重視人的利益訴求,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2.生產關系實質上是利益關系。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一階段的生產力狀況決定了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其中,生產力是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實質是人的利益需求與自然滿足人的利益需求之間的關系。而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本質上是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都反映了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實質上是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矛盾。因為經濟基礎作為生產關系的總和,其實就是一定社會的利益關系。3.協調利益關系是和諧社會建成的關鍵。追求利益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動因,“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1](P82)社會總是由不同的人組成的社會,在利益主體多樣化條件下,因占有資源不同,實現利益手段不同,社會層級不同,人們之間的利益矛盾和沖突必定會發生。比如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的矛盾,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之間的矛盾,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等。任何社會形態都有利益差別,差異就在于私有制社會中,生產資料私有制決定了利益沖突的對抗性;而社會主義社會中,生產資料公有制決定了利益矛盾和沖突的非對抗性。但是,我國存在著舊的分工及不同所有制關系所導致的利益差別,如果處理不好,這些利益差別可能會出現暫時的對立和沖突。因此,和諧社會建設要協調好人們之間的利益沖突,實現利益和諧。

二、利益實踐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實踐基礎

利益作為關系范疇,是利益主體和利益客體的辯證統一。利益主體是從事生產活動以滿足自身需要的人,利益客體是利益主體追求并滿足需要的對象。人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能動地改造外部自然的、社會的環境,從而獲取物質利益,以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2](P91)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利益主體的實踐活動是圍繞三個層面展開的。1.人對自然的實踐活動。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為了生存,必須從自然中獲取衣、食、住、行等各種生活資料。相對于有限的自然資源而言,人的需求總是無限的。這樣有限的資源與無限的人類需求之間就形成了一種矛盾關系。在人對自然的實踐中,建立人與自然間的和諧關系就是維持人與自然之間的動態平衡。恩格斯指出,我們對自然所取得的每一次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人與自然是共生的存在,人類只有善待自然,自然才會善待人類。因此,和諧社會建設中,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定位也是對和諧社會建設認識的深化。2.人對社會的實踐活動。一方面,人與社會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關系。社會的發展以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和諧為前提,社會和諧與發展的終極目標是為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人的發展不是抽象的,個人是社會發展的落腳點,和諧社會只能在人的全面而充分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建成。和諧社會建設就是要實現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統一。另一方面,人與社會之間又存在一種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關系。社會通過利益形成人們之間的競爭關系,不同的人利益需求也不盡相同。利益差異的存在使得人們在實現個人利益的過程中推動了社會發展。但如果利益分化嚴重,人們就會對社會公正失去認同,社會的凝聚力就會下降,社會就會陷入一種無序的混亂狀態中,這種情況下就不可能實現社會的和諧。3.人與人之間的利益實踐活動。和諧社會是真正實現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社會。人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核心力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社會就會和諧。馬克思把人的發展分為“人的依賴關系”、“物的依賴關系”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三個階段。社會主義的建立,使人擺脫了“人的依賴關系”,但是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限制,我們現在仍然存在著物質匱乏的情況。因此,我們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應該是在大力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擺脫“物的依賴”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三、人類發展史表明,利益關系尖銳對立是社會更替的決定性因素

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共同勞動,共同占有勞動成果,人與人之間沒有利益沖突,這一時期的社會是和諧的,不過,因為生產力水平低下,這一時期的和諧是低層次的社會和諧。隨著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現,原始社會解體,階級社會出現。奴隸制國家的建立使得整個社會的生產力得到發展,人們利益實現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利益沖突暫時被協調,奴隸社會進入相對和諧的狀態。到了奴隸社會末期,奴隸制生產關系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利益沖突日益嚴峻并表現為階級斗爭,原來相對和諧的社會狀態被打破。封建社會人們的利益實現方式比奴隸社會更進一步,但對抗性的社會矛盾依然存在。到了封建社會末期,不同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進一步激化,資本主義制度代替了封建制度。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人們擺脫了“人的依賴關系”,有了人身自由,生產積極性提高,整個社會的生產力飛速發展,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社會的利益矛盾也趨于緩和。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家對剩余價值的無限追求導致了社會利益關系日益惡化。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使人們的利益在更高的水平上得以實現。但是這并沒有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性質,更沒有改變舊的分工形態。資本主義越發展,有產者越來越富有,而廣大工人卻越來越貧困。資本主義社會的利益沖突現象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更加復雜、激烈。理論上,資本主義必然滅亡來自于資本的自我否定。首先是無法克服生產過剩的危機。比如每個企業都希望減少工資,縮減成本,但又希望社會的消費者有足夠的購買力來消費,這必然導致生產過剩。其次是無法克服私有制導致的危機。資本要增殖,就要擴大生產,單靠資本自身無法克服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再次,無法消除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利益的尖銳對立。然而現實中,許多資本主義國家“腐而不朽”,有的還是世界強國,原因就在于資本主義國家對利益的協調作用。主要表現在:運用新技術替代勞工以減少利益沖突;直接給工人漲工資以緩和利益沖突;加大社會保障以緩和階級矛盾等。但是這種緩和是有條件的,資本主義國家所采取的種種措施并沒有從根本上消滅階級對立和利益對抗。一旦某種原有的制度阻礙了人們利益的實現,利益矛盾仍然會激化,社會變遷就會發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消滅了階級對抗性利益矛盾存在的基礎。但是我們的社會主義并不是在生產高度發達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舊的分工依然存在,因而利益差別和利益矛盾在我國依然存在。在改革進程中,傳統的工人、農民階級因為利益的分化,衍生出很多階層,我國的社會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不同的階層間的利益矛盾雖說是非對抗性質的矛盾,但是如果處理不當就會以對抗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協調利益矛盾,實現利益和諧是和諧社會能夠建成的基礎所在。

查看全文

以和諧創建活動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廣泛開展和諧創建活動,形成人人促進和諧的局面。著眼于增強公民、企業、各種組織的社會責任,把和諧社區、和諧家庭等和諧創建活動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結合起來,突出思想教育內涵,廣泛吸引群眾參與,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把廣泛開展和諧創建活動作為建設和諧文化的重要載體,表明我們黨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深入持久地開展和諧創建活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開展和諧創建活動的重要意義

所謂和諧創建活動,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著眼于增強公民、企業和各種組織的社會責任,把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的任務落實到城鄉基層,廣泛開展以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和諧單位、和諧家庭等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性創建活動。

(一)開展和諧創建活動是對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豐富和發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全國各地開展的“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1996年10月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明確提出“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及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三大系列創建活動。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不斷創新和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三大系列創建活動呈現出勃勃生機,取得了巨大成就。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顯然,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機結合為主要目的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難以涵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要求。因此,必須在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基礎上,增加開展一種更加符合“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群眾性創建活動。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提出了“廣泛開展和諧創建活動”。和諧創建活動與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都是群眾性創建活動,它們有各自側重的領域,又具有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重在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和諧創建活動重在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通過這兩個群眾性創建活動的有機結合,共同促進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二)開展和諧創建活動是大力加強和諧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開展和諧創建活動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有效載體。任何一種文化形態的生成與發展,都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建設和諧文化同樣需要一個持續推進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開展和諧創建活動的過程。和諧創建活動能夠承載和諧文化建設的全部內容,能夠反映和諧文化建設的內在規律。人是社區中的一員、村鎮中的一員、單位中的一員、家庭中的一員,社區、村鎮、單位、家庭是社會的組成細胞,只有每個人自身實現了和諧,每個社會“細胞”實現了和諧,全社會和諧才具有廣泛堅實的文化基礎。因此,我們一定要把和諧文化建設的目標、任務、要求貫穿于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和諧單位、和諧家庭創建活動始終,堅持重在建設、常抓不懈,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從具體事情抓起,通過春風化雨的方式,讓和諧精神、和諧理念入腦入心,使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和諧單位、和諧家庭的創建過程成為推動全社會強化和諧理念、踐行和諧精神的過程,從而充分發揮和諧文化對人們思想的引領和啟迪作用、對人們精神的撫慰和激勵作用、對社會矛盾的疏導和緩解作用、對全社會的親和和凝聚作用。

(三)開展和諧創建活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動力。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共同建設、共同享有”揭示了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發展道路、實踐主體和根本目的,表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任務。這就需要我們黨把廣大人民群眾最廣泛地發動起來、組織起來,參與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去。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和諧創建活動,就能夠激發廣大人民群眾進行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增強公民、企業和各種組織的社會責任感,培育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礎和奮斗目標;就能夠整合社會各方面的力量,調動方方面面投身改革發展的積極性,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就能夠促進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完善社會調節機制,增強社會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保持社會的長期穩定。因此,一定要把開展和諧創建活動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工程,把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和諧單位、和諧家庭等和諧創建活動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結合起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和諧創建中的主體作用,真正形成促進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查看全文

和諧美學與和諧社會建設

黨的*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綱領性文件,落實到整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必將對和諧文化、和諧美學建設產生一個創造性的突破。

首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和諧文化、和諧美學的源泉,和諧美學只是對和諧社會的實踐活動和審美經驗的理論概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將形成一種新的人與對象、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和諧關系,在此基礎上將產生一種新的審美關系,創造一種新的現代的和諧美,形成一種新的和諧美學。這種關系的不同側面,將呈現為不同的美的形態。人與社會的和諧形成新的社會美;人與自然的和諧形成新的自然美;人與人的和諧形成新的人際美。新的和諧的人,以新的和諧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觀念,去審視、概括并審美地反映和表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生活現實,這種和諧的人與藝術的和諧,便形成新的和諧藝術美。在這里關鍵的是新的和諧的人,它是社會美的呈現者,自然美的生成者,藝術美的創造者。而新的和諧的人,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只有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過程中才能被創造出來。沒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沒有和諧社會這個社會存在,沒有和諧人的發展,和諧美學就難以生根、發展,和諧美學就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沒有基礎,沒有前提條件,和諧文化建設就成為一句空談。

其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是和諧文化、和諧美學發展的根本動力。和諧文化、和諧美學的發展有多種因素,如中華文化和諧精神的承傳、世界文化中和諧思想的鏡鑒,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與和諧現實生活的創造這個物質基礎,卻是最根本的動力。沒有這個動力,和諧文化、和諧美學就難于健康地發展,和諧文化、和諧美學即使作了初步的構造,也會因為缺乏這個常活常青的動力,而萎縮甚至停滯。和諧文化、和諧美學隨著和諧社會、和諧生活的發展而發展,隨著和諧社會、和諧生活不斷提高而提高。

再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決定著和諧文化、和諧美學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從總體上說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屬性,和諧文化、和諧美學是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屬性,這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所決定的。但問題卻不能反過來,說任何的和諧文化、和諧美學都是社會主義的文化。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于這種和諧文化、和諧美學是誕生在什么社會制度上,是生長在什么社會存在的基礎上,是活在什么社會現實生活之中。社會主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是和諧文化、和諧美學的靈魂,是必須予以充分重視和強調的。

最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不但為和諧文化、和諧美學的建設提供了基礎、動力和發展方向,同時也為徹底消解和超越近現代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和文化現象提供了條件。二元對立是近現代西方文化的根本特征,近現代西方文化一直是在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的二元對立中嬗變的。雖然馬克思對人與對象、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一系列矛盾早已作了辯證的闡釋,但馬克思之后,西方現代、后現代文化并沒有改變,仍繼續沿著二元對立的路標走向極端化,原因在于畸形的社會制度還存在。隨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一個科學的辯證的和諧文化的新時代真正開始了。

可以肯定,中國當代的和諧美學,作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它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是當代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然是一種和諧的發展,不和諧、不均衡、不協調,發展就會受挫,甚至受阻,難于持續的進行。科學發展觀在其精神實質上也可說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和諧發展觀,它將使馬克思主義的和諧美學獲得一個創造性突破性的發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就是以和諧的態度、和諧的觀念、和諧的思維去研究問題,以和諧的方法審視、解決美學問題。美本來就是以人為本的人同對象的和諧自由的關系,不以人為本,就難于有和諧的美。以西方后現代語境中出現的生態主義為理論基礎的生態美學,雖然強調人與自然的“整體和諧”,比主客二元對立前進了一步,但問題是在這個“整體和諧”中,是以人為本,是以自然為本,還是二者絕對平等形態下的以自然為本,卻沒有厘清,淹沒了以人為本這個關鍵。只有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才能使建立在二元對立基礎上分裂的、對立的審美理想、審美觀念、審美范疇、審美趣味來一個突破性的發展,使在近現代多極分化為獨立形態的崇高、丑、荒誕、喜劇、悲劇,在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大語境下,得到新的融合,新的變革,新的創造和新的發展。

查看全文

以和諧創建活動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廣泛開展和諧創建活動,形成人人促進和諧的局面。著眼于增強公民、企業、各種組織的社會責任,把和諧社區、和諧家庭等和諧創建活動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結合起來,突出思想教育內涵,廣泛吸引群眾參與,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把廣泛開展和諧創建活動作為建設和諧文化的重要載體,表明我們黨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深入持久地開展和諧創建活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開展和諧創建活動的重要意義

所謂和諧創建活動,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著眼于增強公民、企業和各種組織的社會責任,把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的任務落實到城鄉基層,廣泛開展以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和諧單位、和諧家庭等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性創建活動。

(一)開展和諧創建活動是對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豐富和發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全國各地開展的“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1996年10月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明確提出“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及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三大系列創建活動。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不斷創新和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三大系列創建活動呈現出勃勃生機,取得了巨大成就。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顯然,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機結合為主要目的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難以涵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要求。因此,必須在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基礎上,增加開展一種更加符合“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群眾性創建活動。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提出了“廣泛開展和諧創建活動”。和諧創建活動與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都是群眾性創建活動,它們有各自側重的領域,又具有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重在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和諧創建活動重在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通過這兩個群眾性創建活動的有機結合,共同促進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二)開展和諧創建活動是大力加強和諧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開展和諧創建活動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有效載體。任何一種文化形態的生成與發展,都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建設和諧文化同樣需要一個持續推進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開展和諧創建活動的過程。和諧創建活動能夠承載和諧文化建設的全部內容,能夠反映和諧文化建設的內在規律。人是社區中的一員、村鎮中的一員、單位中的一員、家庭中的一員,社區、村鎮、單位、家庭是社會的組成細胞,只有每個人自身實現了和諧,每個社會“細胞”實現了和諧,全社會和諧才具有廣泛堅實的文化基礎。因此,我們一定要把和諧文化建設的目標、任務、要求貫穿于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和諧單位、和諧家庭創建活動始終,堅持重在建設、常抓不懈,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從具體事情抓起,通過春風化雨的方式,讓和諧精神、和諧理念入腦入心,使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和諧單位、和諧家庭的創建過程成為推動全社會強化和諧理念、踐行和諧精神的過程,從而充分發揮和諧文化對人們思想的引領和啟迪作用、對人們精神的撫慰和激勵作用、對社會矛盾的疏導和緩解作用、對全社會的親和和凝聚作用。

(三)開展和諧創建活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動力。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共同建設、共同享有”揭示了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發展道路、實踐主體和根本目的,表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任務。這就需要我們黨把廣大人民群眾最廣泛地發動起來、組織起來,參與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去。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和諧創建活動,就能夠激發廣大人民群眾進行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增強公民、企業和各種組織的社會責任感,培育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礎和奮斗目標;就能夠整合社會各方面的力量,調動方方面面投身改革發展的積極性,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就能夠促進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完善社會調節機制,增強社會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保持社會的長期穩定。因此,一定要把開展和諧創建活動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工程,把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和諧單位、和諧家庭等和諧創建活動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結合起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和諧創建中的主體作用,真正形成促進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