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結構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5 01:29: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漢字結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漢字結構分析論文
第一,應著眼于作為漢字構成成分的字符。一個字符若要成為某語素的書寫形式或書寫形式的一部分,就要實現字符與語素的結合。結合的道路主要有兩條:一是用字符所示的意義與語素的意義溝通,這叫表意,這種字符增多就叫意化;二是用字符所示的聲音與語素的聲音溝通,這叫表音,這種字符增多就叫音化。由此看來,所謂表音表意,所謂音化意化,是就字符與語素結合的方式來說的,是著眼于字符的。字符與語素的結合,有“初婚”和“再婚”兩種情況。例如甲骨文中的“日”與語素“日”的結合是“初婚”,而“晴”“馬日”中的“日”與語素“晴”“馬日”的結合都是“再婚”。“初婚”時字符只有形體意義,它與語素只能沿著意義這條道路走到一起;“再婚”時的字符,已有了它最初記錄的語素的音和義,它與新語素結合的途徑就可以有意義和聲音這兩條了。
一個漢字,不論它有幾個字符,也不管這些字符是通過什么途徑與相應語素結合的,一旦成了語素的書寫形式,它就成為一個整體。這個整體是“能指”,而相應的語素是“所指”。作為“能指”的字,是既有音,又有義的,因為語素是音義結合體。因此,說到音化意化時,不能著眼于作為語素書寫符號的漢字。在這一點上,中西文是一樣的。例如我們不能說英文“sun”這個字只有音,而中文“尖”這個字只有義,但可以說“sun”字所使用的字符“s”“u”“n”只表音,而“尖”字所使用的字符“小”“大”只表意。
第二,應著眼于漢字字符的實際運用。我們知道,在記錄語言時,一個漢字有時記錄這個語素,有時記錄那個語素;有時表示本義、引申義,有時表示假借義。漢字記錄的語素不同,所表示的意義不同,漢字所使用的字符表音表意的情況就有所不同。所謂表音、表意,實際上是指在漢字實際運用過程中字符與相應語素的結合方式,而不是指在創造漢字之時字符與相應語素的結合方式。例如古文字中的“來”,就其來源而言,是表意的;而就其運用講,是表音的。當然,這兩者有時是統一的。例如古文字中的“日”,當它表示本義時,是表意的;而就其來源說,也是表意的。
縱觀幾千年來漢字發展的歷史,我們發現,漢字的結構依次有三個不盡相同的發展方向,換句話說,漢字結構發展的方向是因時而異的。
一、在完整的漢字體系形成的過程中以及這種體系形成的初期,漢字結構發展的方向是音化。
完整的漢字體系是在原始文字的基礎上形成的,而原始文字(包括文字畫和圖畫字)都是表意的。漢字的文字畫材料,至今還未發現。而圖畫字的材料卻有一些。例如《金文編》843號,是一幅畫,像手里拿著刀殺豬,它的意思應該是殺豬祭祀祖先。從這類材料來看,圖畫字中已有可以反復使用的單體符號。這些符號,或者是代表有形事物的,或者是代表概念的。
漢字結構的發展研究論文
漢字的結構是朝著什么方向發展的?對這個問題,有兩種截然相反的回答:一是音化,一是意化。〔1〕所謂“音化”,是指在漢字體系里音符數量由少到多,逐漸占優勢;而“意化”,則是意符數量由少到多,漸次成為主流。
在討論音化或意化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應著眼于作為漢字構成成分的字符。一個字符若要成為某語素的書寫形式或書寫形式的一部分,就要實現字符與語素的結合。結合的道路主要有兩條:一是用字符所示的意義與語素的意義溝通,這叫表意,這種字符增多就叫意化;二是用字符所示的聲音與語素的聲音溝通,這叫表音,這種字符增多就叫音化。由此看來,所謂表音表意,所謂音化意化,是就字符與語素結合的方式來說的,是著眼于字符的。字符與語素的結合,有“初婚”和“再婚”兩種情況。例如甲骨文中的“日”與語素“日”的結合是“初婚”,而“晴”“馬日”中的“日”與語素“晴”“馬日”的結合都是“再婚”。“初婚”時字符只有形體意義,它與語素只能沿著意義這條道路走到一起;“再婚”時的字符,已有了它最初記錄的語素的音和義,它與新語素結合的途徑就可以有意義和聲音這兩條了。
一個漢字,不論它有幾個字符,也不管這些字符是通過什么途徑與相應語素結合的,一旦成了語素的書寫形式,它就成為一個整體。這個整體是“能指”,而相應的語素是“所指”。作為“能指”的字,是既有音,又有義的,因為語素是音義結合體。因此,說到音化意化時,不能著眼于作為語素書寫符號的漢字。在這一點上,中西文是一樣的。例如我們不能說英文“sun”這個字只有音,而中文“尖”這個字只有義,但可以說“sun”字所使用的字符“s”“u”“n”只表音,而“尖”字所使用的字符“小”“大”只表意。
第二,應著眼于漢字字符的實際運用。我們知道,在記錄語言時,一個漢字有時記錄這個語素,有時記錄那個語素;有時表示本義、引申義,有時表示假借義。漢字記錄的語素不同,所表示的意義不同,漢字所使用的字符表音表意的情況就有所不同。所謂表音、表意,實際上是指在漢字實際運用過程中字符與相應語素的結合方式,而不是指在創造漢字之時字符與相應語素的結合方式。例如古文字中的“來”,就其來源而言,是表意的;而就其運用講,是表音的。當然,這兩者有時是統一的。例如古文字中的“日”,當它表示本義時,是表意的;而就其來源說,也是表意的。
縱觀幾千年來漢字發展的歷史,我們發現,漢字的結構依次有三個不盡相同的發展方向,換句話說,漢字結構發展的方向是因時而異的。
淺談漢字形態在藝術設計中的美學功能
摘要:目的探析漢字形態在藝術設計中的美學功能。方法基于漢字形態的視覺藝術特征,以漢字形態的圖形美、結構美、筆畫美等美學特性為出發點,結合藝術設計的案例來研究漢字美學功能的應用。結論漢字形態在藝術設計中有視覺愉悅性、信息傳播性等美學功能,能夠促進消費。在藝術設計的各個領域都應融入漢字形態的藝術特性,讓漢字形態的美學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關鍵詞:漢字形態;藝術設計;美學功能
漢字作為記錄漢語的書面符號,是不同民族和地區的人們進行溝通的紐帶,是人們相互交流所必備的準則,是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融合碰撞的結果,其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漢字形態包括中國書法藝術、印章藝術、漢字圖案藝術、現代美術字體藝術等,屬于藝術表達方式的一種,能夠傳送各類藝術方法,抒發當前社會背景下人們的情感[1]。在中國現代藝術設計潮流中,人們越來越強調形式和功能并重的思想。漢字在歷史的長河中演化出了豐富的表現形式,為設計師進行藝術創作提供了創意源泉,具有美學功能價值。用理性思維來分析漢字形態在藝術設計中的美學功能,發現其有助于人們在藝術設計中更深入合理地運用漢字形態的美學特性。
1漢字形態的美學特性
1.1漢字形態的圖形美及應用
漢字形態的圖形美是指漢字的外部形態所表現的美感。這種美感主要體現在漢字的整體形狀和個體特點上。這些形態迥異、美輪美奐的漢字形態使人有氣象萬千的感覺。每個漢字的結構不同、筆畫各異,從形態學角度出發來審視漢字后發現:每個漢字都由點和線構成[2]。有些漢字在保留了自然界形態美的同時還具有協調美和風韻美。漢字既有大自然的渾厚韻味又有其形態的美感意蘊。例如“艸”,凡是帶有“艸”的漢字都和植物有一定關聯,比如“莜”和“蓿”都是草本植物。漢字是一種具有美感和想象力的文字,并非只是刻板地表述某種事物,漢字更包含了物體的精氣神。當人們把漢字看成一幅幅活靈活現的畫面時,設計作品所傳遞的情感也就水到渠成地表現出來了[3]。城市名稱的字體設計見圖1(圖片摘自behance設計網站)。城市的名稱字體是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精神宣傳,應與其城市及所在國家的文化歷史、生活習慣、民俗風情等相關聯,鮮明地體現出城市的代表性。圖1中的字體設計以城市建筑為創作原型,將各個城市的代表建筑輪廓剪影融于字體設計中。比如“柏林”兩字取自柏林大教堂和鐵軌軌道的輪廓,字體結構符合德國人穩重嚴謹的形象。這幾個城市名稱的字體設計都體現了漢字形態關于圖形美的運用,通過改變漢字的外部形態來傳達其想要表達的思想與精神。在藝術設計創作中,運用漢字形態的圖形美可以使創作形式具象化,給人們帶來直觀的畫面感,有助于人們感受到作品想要表達的情感。
漢字字體結構與情感化設計分析
漢字字體的結構與情感化設計研究漢字是中華文明五千年文化的視覺符號與載體,自古以來就融入人類的日常生活中,是人與人溝通的重要橋梁。當今信息化媒體互聯時代,漢字中的美被更多地發掘展現,不同的漢字字體設計有著其獨特的視覺特點和韻味內涵。在設計界,漢字被廣泛運用于平面設計中,利用漢字多方面的元素來為漢字進行創新設計,其中,漢字的結構和情感屬性屬于漢字設計的重要元素,既能夠準確把握住漢字所表達的意義,也可以提升漢字的美感,是漢字進行優質深度設計不可或缺的渠道。目前,在設計界有部分關于漢字字體設計的相關研究,但是就結構與情感化二者元素方面卻還不夠完善,缺乏對應的實質性研究。基于此,本文將對漢字的結構與情感化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將影響漢字設計的因素規范更加完整,同時也具備相關的科學性。
一、古漢字的發展
據考證,3300多年前古代人在龜甲上留下用來占卜記事的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能夠發現最早能夠證實古文字存在的證據,而成熟的甲骨文文字也存在上千年之久,這一階段被稱為文字的史前階段。除此之外,發現更早幾千年的文化遺址雖有類似于語言文字的圖形符號,卻難以猜測不夠完整,并沒有證實漢字的物件載體存在,如文字起源的“結繩說”,是目前為止說服度較高的起源說[1]。漢字的演變脈絡從較為成熟的甲骨文開始進入可考據范疇,隨后逐漸演變成為殷周青銅器上金文,造型上更為飽滿。進入西周時期后,大篆的出現使載體成為較輕便的竹簡,線條也更為清晰勻稱。而在秦國統一實行“書同文”后,小篆成為統一的字體,在大篆的基礎上吸收各方文化后更為精煉。漢代時期,隸書開創了筆劃文字的新紀元,隨著造紙術的發明,書頁文字開始盛行,催生出現在廣為人知的行書、草書、楷書等漢字種類,中國漢字也由此進入百家爭鳴的時代,如圖1。
二、漢字字體設計的意義
從歷史角度看,漢字承載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是理解中國歷史最直接的工具。漢字具有識別性、統一性、傳承性、敘事性、情感性等特征,如《白虎通義》天地卷中記載,“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至祖也[2]”。先民也以漢字形象符號的組合體現自我,表達內心情感、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漢字作為文化的橋梁來支撐中國歷史的軌跡,保持人與人之間的聯系穩定化,是從古至今各類人文事物的記錄者。從設計角度看,漢字是設計的符號,具有文化性,一切有關漢字的設計都源于漢字本身具有的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國字體設計界的基石,無論是從主觀思維還是客觀呈現,一切的設計都離不開漢字本體。漢字也具有視覺性與裝飾性,大到字庫小到單獨的字體設計,都是從各類漢字本身的美感向外發散的設計結果,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彰顯了漢字的影響力。通過對漢字字體進行情感化設計,能夠使漢字從繁衍至今的字體種類上再次生根發芽,形成更多不同樣式的漢字字體,加強漢字的識別性且擁有更好的裝飾感,能豐富大眾的審美,滿足用戶的審美需求。同時在文化和事物的宣傳上也能更為便捷,有效地傳遞所敘信息。信息時代背景下,中國已經邁向國際市場,好的漢字設計可以將中國的文化在世界的舞臺上大放異彩,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文化,漢字也順勢而為隨多樣可持續化發展,符合當今設計大環境的趨勢。
三、漢字字體設計中的結構
略論入學語言準備的城鄉對比
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幼兒入學語言準備整體現狀根據樣本在各維度的均值與滿分的差距可以看出,幼兒在視—動轉換、細微差異識別、空間知覺、前閱讀技能上面表現較好;在聽—動轉換、漢字結構意識方面的表現次之;在故事理解以及圖畫理解與講述方面的表現最差。(見圖1)聽—動轉換任務(聽指令做動作)要求幼兒按照所聽到的指令做出相應的手部和上肢動作,以考查幼兒將聽覺信息轉化為肢體動作的能力。理解指令并能按指令行事是我國學校教育對學生的期望與要求,也是幼兒入學適應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是幼兒入學適應重要的預測性指標之一。從心理過程來看,聽指令做動作是聽—動轉換過程;從語言發展角度來看,是幼兒言語傾聽和言語理解能力的表現。在本研究中,多數幼兒能夠聽懂指令,但一半以上的幼兒控制手部動作的能力較弱。細微差異識別任務(形近字識別—找字)考查幼兒對漢字字形結構細微差異的識別能力。筆劃、部件、方位等的細微差異形成了漢字之間在字形結構上的細微差異。能夠感知漢字在字形結構上的細微差異是幼兒識字、寫字的重要心理基礎。該任務不要求幼兒能認讀漢字,只要求幼兒發現形近字之間的差異。在本研究中,70%以上的幼兒都能正確識別,表明多數幼兒能夠注意到漢字在字形結構上的細微差異。漢字結構意識任務(識別缺失部件—補字)是向幼兒呈現不同結構(包括上下結構、左中右結構、包圍結構、既有左中右又有上下結構)的漢字,要求幼兒通過比較找到指定漢字的缺失部分。漢字的特點是每個字都具有自身的字形結構。該任務只要求幼兒能夠感知和識別漢字的字形結構,不要求認讀漢字。在本研究中,約有60%的幼兒能夠正確感知和識別漢字的字形結構。故事理解任務(聽故事回答問題)要求幼兒在聽完一個小故事后回答問題,以考查幼兒的語言理解能力。聽力理解是幼兒口頭言語能力的成分之一,是幼兒語言能力測驗或入學語言準備測驗的重要維度。在本研究中,有70%多的幼兒能夠回答只需要簡單推理的問題,但只有一半幼兒能夠根據故事中的線索進行間接推理。空間知覺任務(聽指令畫圖)是要求幼兒按照指令在特定位置畫出某種形狀,考查幼兒的聽力理解和精細動作能力。精細動作能力是讀寫準備能力的重要構成成分之一。在本研究中,80%的幼兒能夠畫出正確的形狀,但只有30%的幼兒能夠在正確的位置畫出要求的形狀,表明幼兒在理解較復雜的方位語言時存在一定困難。視—動轉換任務(記圖畫圖)是要求幼兒先觀看圖案,然后憑記憶畫出看到的圖案。對圖形的記憶與加工是漢字書寫的心理學基礎。漢字的特點是寫字比識字難,原因在于識字是圖形再認的過程,寫字是圖形識記和再現的過程。本研究將視—動轉換(圖形識記和再現)作為幼兒入學語言準備的測查維度之一。在本研究中,約70%多的幼兒能夠正確畫出所看到的圖案的結構和形狀。排圖講述任務(排圖講故事)要求幼兒將可以任意排列的3張圖片進行排序并講述故事,從句子、講述的連貫性和講述的生動性等三個方面以考查幼兒圖畫閱讀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在本研究中,有17.2%的幼兒不會主動講述;45.8%的幼兒僅能羅列一些個別對象,講述線索斷續、不銜接;只有1.5%的幼兒能夠生動、富有想象力地講述一個完整故事;19.6%的幼兒在講述中能夠加入人物之間的對話,運用擬人的手法展開故事情節,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前閱讀技能任務(翻看圖書)是要求幼兒會正確拿書、識別書的封面、知道書的書名、會翻到指定的頁碼;知道閱讀順序等。在本研究中,多數幼兒都能正確判斷書名和頁碼,了解閱讀的順序,但僅有半數幼兒知道封面。相比較其他方面,幼兒對封面的認知較弱。(二)幼兒入學語言準備水平的城鄉差異1.總體差異按幼兒的測驗總分和各維度上的得分高低進行排序,城市、縣城、鄉鎮和農村幼兒的得分呈依次降低趨勢。城市幼兒入學語言準備總分均值為19.65,縣城幼兒為17.88,鄉鎮幼兒為15.34,農村幼兒為12.42。其中,城市幼兒語言總分均值幾乎比農村幼兒高出一半。這種隨城市、縣城、鄉鎮和農村依次呈遞減的趨勢存在于每個測查維度上。(見表4)以幼兒園所在地為自變量,以城鄉不同地區學前一年幼兒語言總分及各維度均值為因變量,對城市、縣城、鄉鎮、農村幼兒園或學前班幼兒入學語言準備水平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城鄉學前一年幼兒在測驗總分以及各具體維度上,市、縣、鄉、村兩兩之間都存在極顯著的差異(P<0.001)。2.具體差異為進一步了解城鄉幼兒在入學語言準備上的具體差異,對城鄉幼兒在各題目上的得分進行分差分析(見表5),研究結果如下。(1)聽—動轉換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城鄉幼兒在聽—動轉換任務上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P<0.001)。兩兩比較發現,城市與縣城幼兒、縣城與鄉鎮幼兒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但隨著行政級別的降低,市與鄉、村之間,縣與村之間存在顯著差異。由表4可見城鄉不同地區幼兒園幼兒均值介于1.22~0.74之間。市轄區幼兒園幼兒均分顯著高于縣城、鄉鎮和村幼兒園幼兒。鄉鎮和農村幼兒園幼兒得分低于總體平均值。農村有較高比例的幼兒在順序、部位和數量上存在錯誤,不能按照指令做出正確的動作。(2)細微差異識別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城鄉學前一年幼兒在細微差異識別任務上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P<0.001)。由表4可見城鄉不同地區幼兒園幼兒均值介于1.79~1.36之間。其中,市轄區幼兒園幼兒均分顯著高于縣城、鄉鎮和村幼兒園幼兒,鄉鎮和農村幼兒園幼兒在該維度得分都低于總體平均值。但兩兩比較發現,鄉鎮與農村幼兒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城市和縣城都有80%多的幼兒能夠正確識別,但鄉鎮和農村幼兒中有70%多能正確找出簡單的獨體字“天”字,能夠正確識別較復雜的“部”字的幼兒不足70%。(3)漢字結構意識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城市、縣城、鄉鎮、農村幼兒之間在不同結構漢字的識別上均存在顯著差異。城鄉幼兒的得分均值介于1.43~0.96,其中近70%的城市幼兒能夠正確識別,但能夠完成任務的農村幼兒比例不足半數。(4)故事理解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城市、縣城、鄉鎮和農村幼兒兩兩之間都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P<0.001)。城鄉不同地區幼兒園幼兒的均值介于4.56~2.79之間,城市幼兒的得分近乎是農村幼兒的兩倍。在第一問“故事里有哪些小動物”,城市幼兒完全答對4個小動物的頻數比例為44.4%,但接近一半的農村幼兒最多只能答對兩個小動物。第三問和第四問考察幼兒對整個故事的理解程度,城市和縣城超過一半的幼兒都能正確回答出來,但是鄉鎮和農村的人數比例都不超過50%。可見,隨著問題難度的上升,城鄉之間的差異漸趨顯著。(5)空間知覺方差分析結果表明,縣城和鄉鎮、鄉鎮和農村幼兒在這個任務上的表現不存在顯著差異,其他兩兩之間都存在顯著的差異(P<0.01)。城鄉幼兒的均值得分介于1.01~0.74。城市、縣城、鄉鎮和農村幼兒中能夠按照語言提示找到正確位置的人數比例依次為47%、22.7%、21.2%、9.1%,能夠正確畫出所要求的圓形的人數比例依次為39.5%、22.0%、26.6%、12.0%。(6)視—動轉換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城市、縣城、鄉鎮、農村幼兒兩兩之間都存在顯著的差異(P<0.01)。城鄉幼兒的得分均值介于1.54~1.14,其中,城市、縣城、鄉鎮、農村幼兒中能夠完全正確畫出圖案的人數比例依次是46.3%、22.0%、22.0%、9.6%,城市幼兒的人數約是農村幼兒人數的5倍。(7)排圖講述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在句子和講述的生動性上,僅城市和縣城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其他兩兩之間差異顯著;在講述的連貫性方面,兩兩之間均存在顯著差異。城鄉幼兒的均值介于5~2.82,其中城市幼兒得分幾乎是農村幼兒的兩倍,幼兒在所有子維度上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排序均是城市、縣城、鄉鎮、農村。(8)前閱讀技能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城市、縣城、鄉鎮、農村幼兒之間在識別封面、找到書名、找到頁碼、了解閱讀順序四個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城鄉幼兒的得分均值介于3.11~1.88,城市幼兒的得分顯著高于農村,在這四個方面均有80%多的城市幼兒能夠正確完成任務,但只有約1/3的農村幼兒能夠完成任務。
討論與建議
(一)學前一年幼兒入學語言準備存在著發展不同步現象本研究發現,無論是城市還是縣城、鄉鎮、農村的幼兒,在細微差異識別能力、前閱讀技能、漢字結構意識、聽—動轉換等維度上的發展水平都優于其他維度,閱讀理解和口語表達能力發展水平最差。這與以往研究結論相符。[12-13]這種不同步、不均衡現象表明,雖然由于教育環境不同,城鄉幼兒在每個維度上的均值與發展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都遵循同樣的發展規律,表現出一致的發展順序。與其他幾個維度相比,幼兒在聽力理解、閱讀理解和口語表達方面的發展相對較緩。這一現象的產生既有學前兒童語言發展特征的影響,也有幼兒園語言教育的作用。本課題組在對城鄉學前一年班級教育環境質量的評價研究中發現,總體上,許多幼兒園班級為幼兒提供的圖書不足;教師較少與幼兒進行個別交流,但在集體教育活動中較少注意傾聽幼兒的談話;教師較少給幼兒閱讀圖書或講故事,在閱讀和講故事過程中不注意通過提問等方式引導幼兒進行推理,因此,不利于幼兒閱讀理解和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教師應轉變語言教育理念,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圖書材料,在一日活動中鼓勵幼兒運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經驗,重視幼兒的獨立閱讀及成人參與的共同閱讀,以培養幼兒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和早期閱讀能力。(二)學前一年幼兒入學語言準備水平存在明顯的城鄉差距本研究發現我國城市、縣城、鄉鎮、農村幼兒在入學語言準備測查各維度上均存在著明顯的城鄉差距,鄉鎮和農村幼兒入學語言準備水平明顯低于城市和縣城學前一年幼兒。國內有研究發現,87.6%的城市幼兒入學準備狀況處于優秀或中上水平,87.7%的農村幼兒入學準備狀況處于中、下水平,城鄉幼兒之間存在顯著差異。[3]城鄉幼兒園教育環境質量的差距是導致幼兒入學語言準備水平差距形成的重要原因。國外關于托幼機構教育環境質量和幼兒發展結果(包括入學語言準備)之間關系的研究發現不同質量的托幼機構教育使幼兒入學語言準備狀態呈現不同的發展水平。[14-15]本課題組關于城鄉學前一年班級教育環境質量的比較研究發現,就總體水平而言,城市幼兒園的語言課程質量優于縣城、鄉鎮和農村。城市幼兒園能提供一些供幼兒閱讀的圖書,教師在組織教育活動時能注意傾聽幼兒并鼓勵幼兒表達,并會每周給幼兒講1~2次故事。但鄉鎮和農村幼兒園在圖書提供、傾聽與表達、早期讀寫等方面都表現較差。“縮小在入學前就已經存在的學習和發展上的差距涉及到后續的義務教育效益、阻斷貧困在代際間的惡性循環、種族平等及社會和諧發展等一系列重要的社會政治經濟問題”[16]。我國政府應該優先有質量地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加大對農村學前教育的財政投入,推動城鄉學前一年教育的均衡發展,有效地縮小幼兒園教育質量的城鄉差距,縮小學前幼兒在入學語言準備水平上的城鄉差距,以推動教育公平的實現。
本文作者:劉焱秦金亮潘月娟石曉波工作單位:北京師范大學
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漢字教學難點
【提要】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很多外國友人存在較多心理問題,怎樣幫助留學生克服在學習心理障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重視的問題。本文將分析漢字教學的重要性和發展現狀,以及在漢字教學中的難點,并闡述對外漢語之漢字教學的對策。
【關鍵詞】對外漢語;初始階段;漢字教學
一、漢字教學的重要性和發展現狀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全世界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近十年來,漢語教學在許多國家和地區迅速興起。為了支持對外漢語教學,每年有不同教師以各種方式被推薦到國外,此外,政府還曾經邀請中外名師,并舉辦短期培訓班,成立漢語教學協會來培訓海外教師。因此漢字教學已經形成了至關重要的地位。如今,漢語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一部分,用高度濃縮的語言文字匯集了中國傳統文化,想要與中國達成貿易往來通常會學習漢語,從而了解中國文化、外交、經貿、教育等方面內容。所以漢語成為各國與中國在政治、外交、經貿、文化、教育、科技上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橋梁,這就奠定了漢字在國際上的重要地位,相關教育工作者應該重視起對外漢語教學,把握漢字教學重難點,從而培養出更多優秀國際交流人才,使其為我國的對外交流工作作出重要的貢獻。
二、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漢字教學的難點
隨著中國與世界的日益融合,漢語教學在各國逐漸普及。而漢字外形獨特優美,還具備豐富歷史文化內涵,所以漢字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很多國外人對漢語充滿了興趣,但是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并非容易,因為漢字種類繁多、復雜難記,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對于一些來自非漢語圈的學生來說漢字完全陌生,首先應該培養這些外國友人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才能調動起學習熱情。在教學之前教師應該讓他們了解漢字起源并對漢字歷史進行學習。比如,讓學生認識漢字演變到今天都經歷了哪些變化,漢字最初形態是什么樣子、漢字表達了什么意思等等,在漢字演變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找到漢字的表意功能,找到一些相關較為鮮明的漢字形旁。比如象形字、形聲字、會意字等等。這樣能夠讓學生了解漢字起源后可以降低學習漢字的難度。
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價值
摘要:中國書法藝術是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在世界藝術種類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書法即“漢字的書寫藝術”,而漢字是中文的載體,蘊含有獨特的文化價值,這與小學語文教育含有的文化價值是相契合的。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價值有助于小學語文教學實現教育目的。
關鍵詞:書法小學語文教學價值
1書法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現狀
我國書法藝術凝聚著數千年以來中華兒女的智慧,書法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時期。在中國古代,書法是一門綜合性的學問,是古代教育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從西周開始,書法是當時教育內容“六藝”中的“一藝”,到唐朝時,書法作為最正統的教育被傳承光大。在現代社會,國家對書法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也是非常重視的。在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也對書法(寫字)教育有具體要求。但是,近年來受到信息技術發展的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電腦和手機中的輸入文字功能取代了很多手寫任務,使得從社會到學校都對書法藝術漸漸漠視了。有不少社會人士甚至是教師,都有“提筆忘字”的現象。書法在生活中的應用漸少,加上應試教育體制之下,“考高分”是家長和教師對學生的主要期望,而書法并不是中考高考的考核范圍,自然也受不到重視。在很多小學里,書法課程很多時候都被主科目給占用了,甚至部分學校沒有開設書法課。雖然大部分語文老師都會向學生強調書寫要美觀,但終究只是蜻蜓點水,并沒有讓學生受到正式的書法教育,真正有效地提升書寫的質量。不少學生對漢字結構和筆畫都不甚了解,字跡潦草,格式也不正確,連最基礎的語文素養都沒有建立好又談何學好語文呢?學生的書寫能力如此不被重視,身為教育工作者,應當對此現象反思并積極改善。
2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與價值
2.1中華漢字文化的認同價值
兒童玩具漢字藝術研究
摘要:基于現在二胎政策開放后孩子增多的現狀,益智性玩具將會變得越來越受歡迎,但是市面上益智性玩具種類較為單一。根據這種現象,本課題從玩具設計出發,結合榫卯結構設計幫助兒童識字的漢字積木和結合兒童立體書設計的漢字玩具書。針對3-6歲兒童設計以漢字筆畫為主體,以榫卯結構為主要形態,結合的識字積木和漢字玩具書籍。在增加趣味的同時,為兒童識字數量的增加和思維的開發提供幫助。
關鍵詞:榫卯;玩具;積木;兒童書
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帶動了經濟的進步,根據我國現階段家庭收入的增漲現狀,而且隨著國家二胎政策的開放與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對兒童性格心智的培養,如今對兒童的教育投資也在不斷增加,家長們也越來越重視孩子智力開發等方面的問題。現如今引導孩子進行智力開發的主要工具就是玩具。它陪伴孩子們度過童年的時光。目前來看益智類玩具在學齡市場上占比很重,當前市場上流通的益智玩具多種多樣,主要以積木玩具,智力拼裝玩具,遙控玩具,拼圖玩具等為主。孩子們在玩具中既獲得玩耍的快樂,又培養了他們的思考能力。
一、漢字兒童玩具設計形態與現狀
漢字,是中華文化傳承的載體,同時也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倉頡以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世界上存在的萬事萬物為客體,創超出大能記錄江河湖海,春夏更迭,小能記錄衣食住行,所思所想的載體———漢字。數千年來,漢字形體不斷發展演變,不同的歷史階段漢字的外部形態和總體風格特征呈現出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變化①。隨著這一切的不斷發展,漢字的字形,筆畫,筆順也就固定了下來。確定以“點,橫,豎,撇,捺”為主體,附帶大約32種筆畫結構來組成各種漢字。在構成的定義中,我們知道,將一定的形態元素,按照視覺規律,審美法則進行創造性的組合稱之為構成。而在漢字的組成中,我們同樣將筆畫結構看作組成各個漢字的元素,正是這些元素通過一定的組合而形成我們所見到的這些漢字。中國漢字數量超過9萬個,能夠全部認識9萬漢字的人幾乎沒有,哪怕是博學鴻儒,因此老師叫不出來學生名字,播音員讀白字,大可不必驚詫萬分,但是通過漢字使用頻率統計,歷代常用字在三千到六千之間②。這些龐大的漢字數量,成人掌握起來尚且困難,更何況兒童,所以,培養兒童的識字興趣和幫助他們掌握基礎漢字是我們急需做到的事。
二、漢字文化與兒童玩具
識字教學管理論文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識字、寫字、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第一學段,要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這一安排,體現認寫分開,多識少寫的原則。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盡快地多認識一些漢字,迅速掃除讀寫障礙,盡快進入閱讀和習作。根據這一要求,實驗教材第一冊中,安排學生認識400個生字,其中100個會寫。識字量比以往教材有明顯提高。如何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這幾百個生字,真正做到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意,就成了本次教材實驗的重點。
我們認為,要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首先要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在課內打好識字基礎;其次,還要采用多種方法,進行課外鞏固。因此,本月中,我校實驗組集中開展了一次課堂教學研討活動,五位教師分別上了一節研究課,全組教師參與聽、評課,共同探討教法,總結經驗。通過研究,我們認識到課堂識字教學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激發識字興趣,引導學生主動識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的內容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生自然就樂意去學,即使不教他去學習,他也會自覺去學,主動去學。在教學實踐中,老師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來調動學生興趣。
1.充分利用教材優勢,營造輕松愉快的識字氛圍。新教材的選文非常富有兒童情趣,為老師的教學創造了很好的條件。蔡蘭芳老師執教的《影子》一課、陳祖蘭老師、徐宇紅老師執教的《比尾巴》一課,陳青老師執教的《比一比》,都是以兒童喜聞樂見的兒歌形式出現,內容通俗易懂,語調朗朗上口。老師們正確認識短文作為識字載體的作用,教學中都注意充分利用短文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輕松識字。
2.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將識字和生活、識字和認識事物相結合。陳青老師在教學《比一比》一課時,先讓學生讀“黃牛”、“花貓”、“鴨子”、“小鳥”等詞,再讓學生觀察本課掛圖,把詞語貼在圖中對應的事物的旁邊,這一形式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鞏固了生字。
平面設計認識見習匯報
漢字,是一種具有很強的涵蓋性的符號文字,經過漫長的演變,已經成為一種具有很強的區域代表性字體。漢字是象形文字的代表,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面對設計全球化的潮流,漢字作為一種語言符號,必將成為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設計元素。在標識設計中,漢字圖形的應用,對于突出企業形象、提升經營理念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漢字及其特征
漢字是漢語書寫的最基本單元,從新石器時代陶器刻繪符號朦朧的裝飾美化說起,距今已有五六千年。從漢字成熟以后,如商及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圖形文字算起,也有3500多年的歷史。其間經過春秋戰國以鳥、蟲、書為代表的金文字,秦漢及其后的篆、隸、楷、行、草書文字,宋元明清的宋體字到世紀的現代字體設計等等幾個發展階段,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沒有缺環的文字藝術發展史。
漢字字體的多樣性和生動性,這一優勢也必將使其成為設計全球化趨勢下的重要創作元素,從而為漢字標志設計注入新的活力。
二、漢字標志設計
(一)漢字標志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