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文化的介紹范文

時間:2024-04-03 18:19: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漢字文化的介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漢字文化的介紹

篇1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及其祖先在長期的實踐中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而內涵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文化。現行的《文化生活》教材,雖然介紹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但像春節、清明、端午這類能極大程度地喚起學生的共鳴、有深刻情感體驗、同時象征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重大節日,教材中只是粗略地或輔地做了闡述說明,并沒有對其淵源與內容習俗做具體介紹,更不要說挖掘其深刻獨到的文化內涵、升華其民族情感了。為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地氣”,讓學生在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熏陶下生發精神、孕育思想,從而讓我們的民族精神能夠薪火相傳、代代傳承。要做到《文化生活》教學過程“接地氣”,我認為必須注意兩點。

第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百花園”是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的,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帶領學生融入進去。

如在學習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時,我們可以先播放中央臺《漢字書寫大會》的有關視頻,讓學生震驚于同齡人甚至于比自己小的那些選手的漢字功底,進而以專題的形式引導學生系統了解漢字這一方塊字的獨特魅力:(1)通過介紹,學生了解到日本、韓國乃至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的大街小巷和商號店鋪招牌上,觸目皆是方塊漢字。這說明方塊字在人類文字發展史上是獨樹一幟的,這是漢字和中華文化神奇魅力的具體體現。(2)我們可以讓學生了解:漢字是表意文字,每一個漢字都有其特有而豐富的含義,這是刻板而枯燥的拼音文字所不可比擬的。(3)目前,世界上已有2300多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約有5億多外國人在學習使用漢語和漢字。我國近年在全球78個國家建立了300余所孔子學院和n堂,以滿足各國人民學習漢語的要求。由此可見,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古老的漢字又重新煥發出青春活力,依然顯示出無限的生機。通過這樣的專題學習,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和使用漢字的積極性。

第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一整套嚴整而又富有吸引力的價值系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形式,我們應讓學生通過學習,在完整認知的過程中形成價值分享的沖動。

篇2

關鍵詞:古文字構造法;漢字教學;對外漢語教學;六書理論

漢字的發展經歷了從圖到字,從少到多,從抽象到具體的漫長歷程。古人研究文字,有“六書”之說,就是將漢字的形、音、義三者統一考慮。

什么是“六書”呢?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敘》(又作《說文解字序》)中提到: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鄭“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本文將以六書理論為依據,結合甲骨文、金文字例分析漢字的基本構造模式。(轉注和假借雖在“六書”之列,現一般認為其實為用字方法,而非一般意義上的造字法。在此將不作列舉。)

一、指事字

漢字中一小部分是由象形字和一個指事符號構成,而這個指示符號表達漢字的本義。這類漢字稱為指事字。指事字中常見的基礎漢字有“上”“下”“一”“十”“本”“末”等。

以“中”為例:

甲骨文和金文中()為旗形,代表兩軍部隊,中間部件為兩軍中間不偏不倚中立地位的非軍事地帶。又作空曠地面的中央地帶,由旗桿標出位置,方便部族聚集。

在講解漢字“中”的時候可以結合“中原”(中國)、“中央”以及中國國旗等文化知識給學生予以介紹。在漢語教學課堂中,積極適量地加入相關的中華文化知識在里面,不僅可以滿足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了解欲望,還可以增加課堂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象形字

漢字源于物形。物,本身有其音,據此物所造之字也就被賦予了讀音,由此產生的漢字便是象形字。此類漢字教學中,應該抓住象形表意的特點,用圖畫和分析字形的方法理解字義,記憶字形。由于造字規律所限,常用的漢字中,象形字大概有僅兩百個左右。但是這二百多個象形字對于提高漢字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有著重要影響。常見漢字如“日”“月”均是象形字。

以“牛”字為例。

甲骨文,以牛頭代表牛,突出牛角這個主要特征。文字表達牛這個物的含義。

金文,仍是以牛頭為象形。因為金文是澆鑄而成,渾厚的筆畫使牛頭的額形象更完美。

其它類似用于表動物名稱的漢字有“馬”“豬”“龍”“鳥”“羊”“魚”“虎”

“象”“鹿”等。實際教學中,可以如上圖所示范,結合動物圖片演示漢字的出現和演變過程,加深學生印象。

具體的漢字課堂教學中,還可以讓學生“畫”漢字。每個學生選擇可不同的漢字進行演示,然后根據畫出的“漢字模型”在班級上跟所有師生一起分享其中的故事,故事中可以再次穿插圖畫把漢字作出進一步演繹。通過“畫”漢字和“講”故事,用編寫繪本故事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課堂展示所學漢字,表達各自的見解,對漢字中蘊含的深層次文化內含進一步探討學習,加深學生對漢字的了解以及漢字學習的興趣。

三、形聲字

形聲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的基礎上形成的,是由表示意義范疇的意符(形旁)和表示聲音類別的聲符(聲旁)組合而成。意符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當,聲符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充當。“形聲”以其一半表音、一半表意的結構模式,適應了記錄漢語的需要,是一種最能產的造字方式,成為創造漢字的主要方法,現代漢字中,形聲字的數量最多。然而,由于漢語發展歷史久遠,古音與現代漢語發音有說不同;古語有云“十里不同音”,區域漢語方言發音有出入,我們在看待形聲字聲符時,不要糾結于其在漢代漢語普通話中的發音。

以下是漢字的聲符(音符)舉例。

常見漢字以“方”為聲符的如:芳、坊、紡、放、仿等。

金文常見漢字以“平”為聲符的如:蘋、砰、評、坪等。

常見漢字以“方”為聲符的如:俘、孵、浮等在課堂教學中,應積極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讓聲符發聲,意符表意,幫助學生建立起形音、形義聯系,理解字義。可以采用現有的教學資料,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制作視頻短片,語音文件,小型話劇表演等方式演繹、詮釋漢字含義。抓住漢字讀音演變規律,使教學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讓傳統上枯燥的漢字學習變得豐富多彩。

四、會意字

由兩個以上不同物形符號組合在一起,可以從中領會其意思的字,簡稱會意字。會意字是象形字的發展,不同的象形符號用不同的形式組合在一起,表達不同的含義。會意造字法產生的漢字數量更多,使用更廣泛。會意字造字法演變出的常用漢字用“家”“休”“朋”“友”“明”“從”

“森”“胖”“多”等。

以“福”字為例。

甲骨文中,左邊“T”形部件意為祭祀用的供臺;右邊部件意為雙手舉起酒器。會意為祈福。文獻記錄中顯示“福”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多鐘不同但是類似的寫法,歸根于古人漢字書寫還沒有統一規范。但是,“福”字的根源和演變在上面完全可以體現。

教學中,可以將福字在現在漢語中豐富的文化內涵引入,介紹春節以及春節有關的傳統。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加入書法入門課。

五、結語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漢字作為表意文字,對于母語是表音文字的非漢字文化圈學習者來說在認知書寫上必然是困難的。如何讓漢字學習更加有趣,吸引學生而不是讓學生“聞漢字色變”是漢語教學工作者應該重視的。分析漢字的造字模型,探討漢字衍變過程和規律,有利于激發學生漢語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漢語學習水平。

漢字發展至今,經過數千年的演變過程,以及近代的漢字繁簡字改革,基本上已經定型。漢字承載著深厚的中華文化,在進行漢字教學、演示漢字演化規律過程中,適量加入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讓漢字教學中的文化滲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文化知識的引入也能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和記憶,有利于學生的跨文化認知水平的提高。

漢字教學也不應該只停留在對外漢語教學初級教學階段,應該讓學生認識到漢字學習對于了解中國文學,尤其是古代詩詞作品的重要意義。音、形、意兼備的漢字在詩詞中可以傳達深厚的文學意境。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可以通過開設漢字課程,融入書法、繪畫等中國元素,讓學生欣賞漢字美,才能真正體會中華文化及文學最品種蘊藏的深厚美學。

【參考文獻】

篇3

在我國的漢字發展史中,甲骨文就是在商朝后期書寫或是刻在龜甲以及獸骨上面的文字,至今安陽殷墟還保留大量的甲骨文字,甲骨文中象形文字居多,可謂是中國漢字的鼻祖。漢字中的金文就是雕刻在青銅器皿上,或是鑄造在青銅器皿上的文字。篆書的產生式漢字字體發展的重要階段,篆書又可分為大篆與小篆。而漢字中隸書的出現,因其種類繁多而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愛,故此有著很長的發展和使用過程,在當時得到了很廣泛的使用。漢字中楷書字體,由于筆畫端莊而一直被沿用至今,并且還被世人視為標準的字體。行書在漢字字體中也就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可以自由運筆的一種文字書寫字體。在我國的漢字字體中,草書也被成為破草和今草,草書也有著今草、狂草、章草之分,它是沿襲了多種古文字的變化從漢代而形成的。在我國的漢字字體發展中,為了適應印刷術(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需求,文字也開始向適于印版和鐫刻的方向發展,以至于開始出現方方正正、橫平豎直宋體,這是為了方便印刷而產生的。并且隨著我國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宋體漢字在百年文化的基礎上又產生了扁宋、長宋和仿宋等多種宋體漢字的變體。并且我國的漢字字體在西方印刷術傳入后,又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產生了黑體以及美術字等多種新的漢字字體。但是由于宋體字的使用會更加方便我國的印刷刻板應用,并且還適合于人們的視覺閱讀需求,所以現在,我國的宋體字還是在出版印刷中主要使用的字體。

二、我國的漢字字體設計歷程

在我國的漢字字體設計中,字體設計已成為中國平面設計的重要內容。漢字是我國智慧文化的結晶,有著特殊的中國文化的視覺效果,漢字字體的設計不僅體現了中國人的創意思維和表現能力,做好漢字的字體設計對我國文化的傳播也能起到很大的推進作用。字體也就是漢字的文字符號的視覺形式類型,漢字字體設計自從印刷術發明以來也衍變出宋體、仿宋和楷體等字體。在我國漢字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字體的不同演變也是一種漢字字體的設計過程,是人們在設計思維中對我國字體設計的創新和鞏固。[1]我國的民族文化的發展,使得我國的漢字字體在新時代下也發生了更深層的變化,出現更多的漢字字體設計形式,使得漢字這個信息載體可以將民族文化保存和傳遞下來,并且使漢字字體可以更充分的融入各行各業中,漢字字體設計在商品經濟中也得到更高的地位。漢字的字體設計作為漢字中的基本元素,漢字字體在設計者的創造思維中也展現了多樣的變化,漢字字體設計在信息發展的今天也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漢字字體設計者可以在已有漢字字體的基礎上,利用不同的表現形式來創作更多的漢字字體以滿足當今我國文化發展的需求,使我國的經濟建設和文化發展有一個溝通的橋梁,將民族文化和漢字文化共同發展傳承。

三、國外的字體設計發展歷程

在字體的設計發展中,國外的字體設計也有著不同的發展歷程,西方國家的字體設計可以從商品包裝的字體設計中看出,字體設計在這個國家中有著廣為迅速的發展。國外的字體設計中,不僅體現出設計者的廣闊思維創新能力,還可以看到他們在字體設計方面與國家的文化經濟建設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2]西方國家的字體設計在追求美觀個性的同時,也會將各自國家的民族特色體現在文字的字體設計中,發展自身經濟建設的同時,也將產品和國家的民族文化特色推廣出去,更有助于國家的發展和字體設計的創新。在經濟危機之下的外國產品經營中,我們從各個國家的產品字體設計中就不難看出,韓國以及日本的經濟就在強調民族特色,在字體的設計中加入顯明的民族特色,為產品的銷售以及民族文化的宣傳起到了不小的推廣作用,給國家的經濟帶來不小的受益。在字體設計中加入對國家民族正面的設計,也將對國家的發展帶來正面能量,在字體設計的視覺沖擊中也必將給國家的商品經營帶來更多的市場發展機會。

四、我國漢字字體設計與民族文化的聯系

漢字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基礎,我國的漢字字體設計也民族文化之間也存在必然的聯系,了解了漢字字體設計與民族文化的關系也必將帶動我國漢字字體設計的發展和解決我國的民族文化的融合問題。[3]漢字字體的設計多是趨于表達象形字的方向,為保障漢字傳遞時的功能意義,設計師在對字體進行設計時不僅要融合心理上的感受還要結合民族文化的特色,這樣才能使漢字字體得到更廣泛的應用,使得漢字具有以形表意,以意傳情的視覺審美需求,使得漢字字體的設計更能體現我國的民族文化。在我國的漢字字體設計對于文化的傳播以及民族文化的發展起到不小的推動作用,設計師在進行漢字字體設計時應更加關注。漢字是書寫符號也是我國漢語文化的信息載體,記錄了我國的發展歷史和民族文化的各種信息,故此,漢字與民族文化之間也有著多種的關系。我國的民族文化是漢語基礎上人的思維和社會生活以及文學藝術的智慧總結。[4]民族文化中的方言就比較多,如果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就會方便方言文化的保留,漢字在此時不僅是知識的載體,還是民族文化的傳播和傳承者,會極大的促進我國的民族文化的發展。漢字字體與民族文化之間,是承載我國民族文化的基本要素,漢字對我國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方便我們認識和查證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歷程,漢字記錄了民族文化也推進了民族文化的發展。

五、漢字字體設計與民族文化融合的應用

漢字字體設計和民族文化融合起來,有助于我國的漢字和民族文化共同發展,將漢字字體設計與我國民族文化融合起來,也必將推進藝術平面的設計能力,下面就介紹漢字字體的設計和民族文化融合的應用。漢字的字體設計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在設計領域中,會因為不同的作用方式而體現不同的設計。[5]在視覺藝術的傳達設計中,對于漢字自提的設計就要表現出民族文化的特殊韻味,可以在設計字體時從形態的設計方式出發,從海報、企業標識、書籍封面以及產品包裝等,來更好的推廣民族文化的發展,對漢字的字體設計此時也要多多的體現出我國的民族特色。漢字字體設計在環境藝術中,對于具有民族特色的古代建筑以及室內設計,漢字字體中就體現出了很強烈的環境藝術。比如門的字體設計就可根據實際民族文化的應用要求,設計出符合當時環境的漢字字體,使字體的設計體現出漢字的風格味道。漢字字體設計在動漫設計領域中,在作品中加入漢字字體設計,以發揮民族特色的設計理念,對于宣傳和推廣我國的動漫設計事業,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促進和推動作用。[6]畢竟在動漫中的字體設計模仿國外作品的設計元素,對發展我國民族文化的動漫事業是極為不利的。漢字字體設計與民族文化融合在裝飾設計領域,漢字的字體設計表現出更為突出的作用,在裝飾作品中會因為表達的民族文化的不同,而體現出不同的設計展現。不僅有傳統的也有現代的,漢字的字體設計在此時也要體現出民族特色才行,是裝飾設計中的重要元素。漢字的字體設計在當今的數字媒體領域,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影視片頭的制作上,更實用充分體現漢字字體設計在動態表現與影像結合的設計表現。漢字字體設計在這個新的藝術載體上,必將得到更快更有效的發展,這對推進漢字字體設計與民族文化的融合也有著不小的助力。漢字的字體設計在服裝設計領域,也越來以突出民族特性為潮流趨勢,服裝的紋樣上也出現或多或少的漢字字體設計作品。他們將此作為品牌標識的同時也作為民族文化的體現形式,這樣的結合使得企業的發展之路更為長久。

篇4

1.策劃并開展簡單的小組活動,學寫活動計劃。

2.通過了解字謎、諧音的特點,體會漢字文化的豐富有趣。初步了解漢字的起源,引發學生對漢字的興趣。

3.認識10個生字。

課時安排

“有趣的漢字”整個綜合實踐活動安排五課時。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課時:制定和交流小組活動計劃。

第二、三課時:分組活動。根據制定的計劃,通過多種途徑搜集調查、整理學習的資料。

第四、五課時:展示、交流活動成果。

活動過程

制定和交流小組活動計劃(一課時)

1.激趣:漢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讓我們在這段時間里,一起遨游漢字王國,開展綜合性學習,感受漢字的有趣和神奇。

2.介紹活動內容:搜集或編寫字謎,開展猜字謎活動,體會漢字的有趣;查找體現漢字諧音特點的古詩、歇后語、對聯或笑話,和同學交流;搜集有關漢字來歷的資料,了解漢字的起源,感受漢字的有趣。

3.分組:自由組合成合作小組。每組7-8人,選出小組負責人。

4.制定計劃:

例:

“有趣的漢字”活動計劃

活動時間:x月x日

活動地點:xx家

活動內容:

(1)搜集或自編字謎

(2)查找諧音笑話、諧音歇后語

(3)了解漢字的起源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資料編成小報,貼在教室里。

分工:

組長:xx搜集資料:xx

插圖:xx

日期:x月x日

5.交流:各小組交流計劃,并張貼在教室里。

搜集和調查資料(兩課時)

通過上網查詢,閱讀書籍、采訪、看電視等多種途徑進行探究,感受漢字的神奇、有趣。

相關資源介紹。

網站:

/chinesearts/?nav=writing

/experience/hanzi

交流活動成果(兩課時)

一、猜字謎

1.激趣:現在請大家張開想象的翅膀,一起領略漢字的魅力。請以小組為單位猜字謎,看哪組猜得又快又多。

2.猜教材中列出的字謎。

(1)畫時圓,寫時方;冬時短,夏時長。

(2)千字頭,木字腰,太陽出來從下照,人人都說味道好。

(3)一點一橫長,兩點一橫長。你若猜不出,站著想一想。

(4)有心走不快,見水裝不完,長草難收拾,遇食就可餐。

(5)這里是兩幅畫:一個人靠在樹旁休息,鐘指向了十二點

(6)一些運動員在運動場接受記者采訪。當記者問及他們的姓氏時,他們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個動作,讓記者自己猜。

籃球運動員指了指前面的兩棵樹;跳高運動員順手撿起一根木棍,放在一個土堆旁;武術運動員信不過教練的書,放在劍的旁邊;圍棋運動員撿了一顆棋子放在瓷盆上。猜一猜,這幾位運動員分別姓什么?

3.小組同學間相互猜字謎。

4.公布答案:(1)日(2)香(3)立(4)曼(5)休(6)林杜劉孟

5.剛才猜的字謎都是書本上的,1-4是文字謎,5-6是圖畫謎,第7題是動作謎語。大家肯定也搜集或編制了許多字謎,哪一組給大家猜?

二、有趣的諧音

1.說諧音性歇后語

(1)引言:歇后語是由近似謎面和謎底兩部分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頭用語。它淺顯易懂,語言幽默,深受人們的喜愛。

(2)讀歇后語。

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孔夫子搬家──凈是輸(書)

小蔥拌豆腐──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錐子──真(針)好

四月的冰河──開動(凍)了

隔著門縫吹喇叭──名(鳴)聲在外

(3)介紹:歇后語兩部分之間有間歇,說的時候往往只說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隱去,讓聽的人去猜測,所以叫歇后語。以上六組是諧音性歇后語,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聯系,產生俏皮風趣的表達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組都是諧音性歇后語,看哪一小組猜得又對又快?

A一連三座廟──

B石頭蛋腌咸菜──

C隔著窗戶吹喇叭──

D關公打噴嚏──

(5)宣布答案:A妙(廟)妙(廟)妙(廟);B一言(鹽)難盡(進);C名(鳴)聲在外;D自我吹噓(須)

(6)通過前一階段的學習,每個小組都搜集了不少諧音性歇后語,哪一組先來出題?

(7)小結:歇后語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好好繼承和發揚。

2.諧音笑話

(1)讀一讀。

(2)交流:看了笑話,你有什么感想?

(3)小結:漢語同音字多,不能隨意亂用,否則會成為笑話。

(4)講述:前一階段搜集到的諧音笑話。

三、漢字的起源

1.指名講述:《倉頡造字》的故事。

2.介紹:“倉頡造字”是一個傳說。其實,漢字不可能是由倉頡一個人創造的,也不可能是在一個時期創造的。很多人都參與了這項偉大的創造活動。

3.交流:關于漢字的起源,還有許多傳說呢。哪一組給大家講一講?

4.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默讀《“冊”“典”“刪”的來歷》。你還知道其它漢字的來歷嗎?

5.以小組為單位介紹。

6.認讀課后的十個生字。

篇5

一、《漢字文化學》之結構內容簡介

《漢字文化學》從總論、本體論、關系論三個方面著眼,較為完備地地闡述了漢字作為一個符號和信息系統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意義,以及漢字與中國文化的關系。總論部分主要對漢字文化學理論產生的背景和發展現狀進行概括,呈現給讀者一個宏觀的視野。本體論部分作者則立足于漢字本身,通過對漢字的結構形式和其聲符中存在的文化因子的分析,進而說明漢字形體和音讀所具有的文化功能。作者在本書的最后一個章節即關系論中,主要通過論述漢字與漢語和其他文化內容的關系來說明漢字文化不是孤立發展的,它處于一個與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動態發展過程。本書不僅對漢字的歷史和特征作了詳盡的描述,還對以漢字為載體的輝煌文明進行了系統的介紹和論述,從而展現了漢字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漢字文化學》之學術和思想價值概述

《漢字文化學》一書強調漢字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漢字文化則必然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研究漢字文化要把漢字置于民族文化背景之下,對漢字的本質及改革歷史做出客觀科學的評價。本書具有豐富的學術和思想價值:首先,本書倡導用一種積極開放的心態對待漢字文化的研究,漢字文化學還處在一種建構的過程中,這一學科的很多東西都還沒有準確的定性,所以在其發展的過程當中要敢于提出新的想法。其次,本書敢于突破傳統的束縛,在肯定前人的研究價值的基礎上,也對其中某些觀點進行大膽地質疑和反駁。例如,唐蘭先生認為,文字學本來就是字形學,不應包括訓詁和音韻。何九盈先生則在本書中指出讓音韻學和訓詁學完全獨立于文字學之外是不符合辯證原則的。因為漢字學的研究要注重與其他文化現象產生融合從而進行綜合全面的研究。再次,本書對漢字文化學的研究方法也有獨特的思考。該書提到在進行漢字文化研究時,可以用現代思維方法去構建理論框架和理論規則,但在具體的探討古文字的造字原理時,就要用一種原始思維和神話思維去構建一個“歷史的話語場”。例如,本書說明了《說文解字》為何要說“羊,祥也。”這是因為在原始社會中,曾經有過羊圖騰崇拜,所以羊才會是吉祥之物。最后,本書還慣于站在獨特的角度和運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去探討漢字的文化精神。例如,本書認為每個漢字的內部結體要不偏不倚、均勻方正體現的是“中庸”精神,漢字的“隨字變轉”“各有別體”等特征體現的是“和而不同”的精神,而漢字形體注重主客體高度結合的特征則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精神。

三、《漢字文化學》之時代價值芻議

漢字文化學還處在一個萌芽階段,關于其研究任務和研究方向以及研究方法等都還沒有被系統的闡釋。而本書正是主要圍繞這些內容展開。本書認為漢字文化學的任務為“闡明漢字作為一個符號信息系統,它的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意義。以及從漢字入手研究中國文化,從文化學的角度研究漢字。”[1](P74)這一說法的提出既肯定了漢字本身深層的文化屬性,還說明了漢字文化學的研究重點在于“漢字”,它便不同于文化語言學。書中也提到,漢字文化學與漢字學也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古文字的研究在于解讀漢字和通向歷史,而漢字文化學主要對古文字進行文化分析,并進行跨學科的比較研究。如此一來,漢字文化學的研究任務也就有了較為清晰地界定。另一方面,從漢字文化學產生的理論背景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本書的時代價值。一直以來,人們對漢字的研究往往只是局限于漢字的字、形、義三方面,如此誠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卻沒有對漢字的意義進行深層挖掘。本書則把漢字置于民族文化之中,不僅運用漢字自身的形音資料探求其蘊藏的文化因子,還把漢字文化及其外部關系作為研究目標,進而把漢字的性質全面和全新的展現給大家。漢字是社會文化的產物,它的存在是具有價值的。但自清末以來,隨著列強的侵入,中國的政治經濟陷入衰退,隨之漢字也被用來與西方的拼音文字進行比較并飽受輕視。故本書提出研究漢字文化的目的不僅在于挖掘漢字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寶藏,推動文化的完善和發展,還在于讓中國人乃至全世界都能看到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消除那些“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等輕視漢字的謬論。

篇6

有外國學者認為,中國古代有“三寶”:長城、兵馬俑和漢字。長城是偉大建設力量的象征,兵馬俑是偉大組織能力的象征,漢字是偉大傳統文化的象征。

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

漢字是世界文明史上目前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記錄中國歷史的最直觀符號。漫長的歷史進程和長期與外來文化的接觸融合,但從未對漢字文化造成毀滅性的改變與被異質文化同化的中斷,可以說是創造了一個奇跡。感受漢字的魅力,其實就是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漢語漢字至少從先秦就不停向四方蔓延,漢唐為盛,以致作為一種“漢字文化圈”現象成為學者們孜孜不倦解讀研究的課題。

毋庸置疑,“漢字文化圈”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漢字的使用。歷史上,日本、朝鮮、越南都使用漢字,閱讀漢籍經典(文言文),并以此作為通往上層社會的通行證。而且,這幾個國家許多保存至今的歷史典籍都是用漢字和文言文書寫的。普通民眾使用的語言文字,則是借用漢字元素與本國語言相結合而創制的各種文字。

日本學者川本皓嗣在北京大學演講時曾提到:“東亞的所謂漢字文化圈或者說儒教文化圈有時會與西方的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以來的拉丁語文化圈相提并論。但二者之間有三大不同。第一,把拉丁語作為公用語的羅馬帝國早在公元4世紀前后就已經開始衰落,不再是歐洲的中心勢力了。與此相反,在東亞一直到19世紀中葉中國一直占統治地位。第二,與歐洲會拉丁語的知識分子的數量相比,東亞會漢文的文化人要多得多。第三,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其結果在歐洲不僅僅使用書面語言(或者神圣語言)的拉丁語,同時使用本國語言,如意大利語、法語、英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德語等,依靠這些語言進行的各國間的交流也相當活躍。可是在東亞,作為文言文的漢文盡管各地的發音和讀法有異,但所有的國家和地區都以它為通用的公用語。從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交流來看,基本上是從中國這個中心向周邊國家進行單向輻射的。而且各國語言之間極端缺乏交流的狀態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這在世界上也是史無前例的。”

這實在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有趣現象。為什么漢字能“活”下來?其原因固然復雜,而僅從漢字本身推究,想必與漢字的特點和優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人類文字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與世界上其他文字對比,漢字獨樹一幟。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印度的哈拉本文字……雖然我們今天從博物館和遺址中能夠欣賞到這些古老文字的殘片遺跡,但它們都是已經“死去了”的文字。而漢字作為人類四大古代文明中惟一延續下來、不曾中斷的文字,至今仍在繼續使用。

“漢字文化”暢行東南亞

腓尼基人發明的22個字母,經東羅馬帝國發展為拉丁語,再經西羅馬帝國發展為希臘語,然后經過漫長的中世紀直至文藝復興,在歐洲遍地開花,形成各自國家不同的語言文字。而漢字則恰恰相反,不僅在中國本土得到統一和發展,而且傳播到周邊許多國家,在東亞和東南亞形成了廣大的“漢字文化圈”。今天,在日本、韓國乃至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看到大街小巷和商號店鋪觸目皆是方塊漢字。

另據漢語言專家介紹,由于漢字是表意文字,每一個漢字都有其特有而豐富的含義,這是刻板而枯燥的拼音文字所不可比擬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一個漢字就是一部大書,就是我們的祖先認識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經驗總結。而且,由于漢字具有規律性和科學性,不僅在中國本土南腔北調、方言叢生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文字進行交流,而且就是在東亞和東南亞各國之間,甚至在正式的外交場合,彼此語言不通,毋須通過翻譯,僅用漢字“筆談”就能互相交流和溝通。

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中國的漢字用一個個方塊字培育了幾千年古老的文化,維系了一個統一的大國的存在,而且是強有力的、自成系統的。中國大陸向海外移民是形成“漢字文化圈”的重要因素和途徑。近代以來,華人漂洋過海下南洋謀生計求發展,甚或到美洲做勞工。他們的足跡到哪里,也就把漢字文化帶到了那里。

在馬來西亞,華人關于“是華人就得學漢語”的觀念根深蒂固。這也是大多數華人華僑讓子女學習漢語的文化心理動因或精神動力。兩岸關系研究員、馬來西亞大學中文系教授楊建民曾呼吁華裔社群負起文化責任,協助華裔子弟建立對自己文化根源的認知,進而超越自己的文化認同,做個世界的公民,扮演最好的“公共外交”文化大使。

盡管朝鮮和越南都先后進行了文字改革,但漢字文化的影響至深且巨。現在,朝鮮語、越南語和日本語詞匯的6成以上都是由古漢語派生出的漢字詞組成的。韓國于1991年和1994年在漢城先后兩次舉行了“漢字優于拼音文字”的國際漢字學術研討會,并且成立了“國際漢字振興協議會”。韓國政府還規定中學生要認識1800個常用漢字,作為必修教育。前總統金大中說:“韓國的各種歷史古典文章和史料仍以中國漢字書寫,如無視漢字,將難以理解我們的古典文化和歷史傳統。”2005年2月9日,韓國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務文件和交通標識等領域,全面恢復使用漢字和漢字標記,規定將目前完全使用韓國文字的公務文件改為韓漢兩種文字并用。

在越南,以著名法學家范維義為代表的10多位專家越南教育部,建議在中小學開設漢語必修課。日本在一些小學提倡誦讀《論語》。而日文中的當用漢字還有1000多個,日本每年都要舉辦漢字檢定考試,受測人數已過200萬。

中國字的世界腳步

回望千年歷史,漢字曾經對中國周邊國家的文化產生過巨大影響。今天,它再次在世界掀起一股中國熱。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都首爾掛牌。2012年12月,第七屆全球孔子學院大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全球108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余位中外大學校長和孔子學院院長聚集在這里交流辦學經驗。漢字跨越千山萬水、打破千年時間的阻隔,悄然將中國文化帶到了世界每一個角落。

篇7

【關鍵詞】留學生;中國書法;教學方法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我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全世界許多國家都出現了學習漢語的熱潮,而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壯大,到中國來學習中國漢語的留學生越來越多,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中國書法通常作為選修課,作為擴充中華文化知識的輔助科目。在對外漢語教學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漢字,漢字是中國人民進行書面交流的主要工具,它的實用性極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在面向留學生書法教學中,對中國文化的傳播具有深遠的意義。而我有幸成為留學生的書法老師,這對于我來說,將是書法教學道路上一個嶄新的課題,本文就因在給留學生上課中的感悟,闡述一些自己淺薄的見解,下面就從幾個方面來談談留學生的書法教學。

一、根據留學生的漢語水平,簡單介紹中國書法

由于留學生的漢語基本上是零基礎,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是教學的主要目標,而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正所謂“言者意之聲,書者言之記”,所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的教學也是必不可少的。書法與漢字是密不可分的,書法因漢字而產生,并因以漢字為表現形式而獨具魅力;漢字又因書法藝術的傳承與演義而更加精彩。那么怎么才能讓留學生了解中國書法的魅力呢?我制作了幾分鐘的動畫英文書法短片,向他們展示了中國書法的發展歷史。然后通過英文ppt課件方式向學生展示中國書法的漢字的字體是怎樣演變的?書法的使用工具?楷書的四大字體和作品欣賞等等讓他們有了大致的了解,提高他們的興趣,希望他們通過從易到難,逐步了解中國書法。因為書法精髓之深是連有些中國人都很難駕御得了的,更何況是對一些剛到中國的時間屈指可數的留學生,如果他們一旦覺得書法太難,可能會導致失去學習漢語的興趣和積極性,這正是在中國書法教學中所擔憂的事情。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書法的字體千變萬化,像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雖然是同一個字,但是字的表現形式卻是大不同的,初級階段的留學生掌握簡體字是一大難點,更何況是書法那變化豐富的字體了。所以,在初級中國書法課堂中,應簡單介紹中國書法。隨著他們對漢語的了解而逐步深入。

二、書法教學因材施教

1.作為選修課的書法課堂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書法教學一直是以選修課的形式存在。在書法教學課堂中,教師應指導每一位學生學習書法。教師要在黑板上用拼音、英文、中文來講解漢字的基本筆畫和筆順,在黑板上示范是非常重要,通過一筆一劃的示范,使留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字體的運筆方法,了解什么是起筆、收筆、提筆、按筆、中鋒、側鋒等等,在面向留學生的書法教學,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應注意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觀察、臨摹和創造的能力。

2.在課堂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講授教材的書法知識,不必受教材先后順序的限制,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取舍,補充一些內容和圖片,以增強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和趣味性,比如通過分組比賽游戲,一個留學生讀漢字,一個留學生在黑板上寫漢字,看那一組配合又快又好在黑板寫好漢字,留學生非常喜歡這種教學方法。同時,學校書法協會組織活動,教師應當積極鼓勵留學生參加,在鍛煉口語的同時,還可以進行書法交流,提高書法水平,一舉兩得。

3.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的原則。教師應在學生對書法有一定了解后,適時、適量地講解一些書法的章法、結構,因為留學生去理解章法和字體結構相對有一定難度,教師在留學生對漢語理解有一定基礎后,在習中穿插這方面的講解,進一步提高留學生的書法技能和文化知識。

三、書法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書法的字體問題

本人認為,在書法教學中,有硬筆和軟筆之分,教授楷書最為合適。因為他們學習的漢字是簡體字,如果教授他們行書、篆書或草書,會形成先入為主的效果,產生負遷移,誤導學生寫錯字或錯誤地記憶漢字;關于隸書,可能很多學過書法的中國人大概都有這種體會:隸書于其他字體而言相對簡單些,但是隸書對于剛學漢字的留學生不太適合,因為隸書特點是橫長直短、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其中的很多筆畫在行筆過程會發生一些變形,如學習《史晨碑》中的字,有些偏旁會發生變形,如走之底,這與學生的課本或考試中的楷體或宋體的寫法是不一致的。對于有一定漢字書法基礎的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學習其他字體,如篆書,有的學生對篆書的線條特別感興趣,有些學生對隸書很感興趣,在課后可以個別指導。

(二)古今字的問題

在教留學生學習書法的時候,所學漢字應來自《標準課程HSK1-4冊》或者生活中比較常用的字體,這樣便于加強留學生的記憶,在學中國書法的基礎上鞏固對漢字的記憶,能熟練運用漢字交流將會進一步激發他們學漢字的興趣,聽、說、讀、寫是相鋪相成的。不能教留學生一些生僻的漢字、繁體字和因書寫需要而變形裝飾性極強的藝術字。漢字教學一直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難點,漢字難學、難寫、難認,《標準課程HSK1-4》中要求的漢字對于留學生來說已經是非常多,如果在書法教學中教授繁體字或生僻字,勢必會增加留學生的學習負擔,這樣反而會阻礙漢語的學習,適得其反。所以在書法教學中,教授他們寫字時候應盡量避開這些平時用的少的字體。

四、結 語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書法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漢字的認識和記憶,還可以將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出去。所以面向留學生的書法教學是很有必要的。也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加入學習中國書法的隊伍中來。當然,作為教師應該總結經驗,在以后的教學中能更加熟練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來教授留學生的書法,共同取得進步。

篇8

坊間關于中國吉祥圖案的書比比皆是,這類書籍涵蓋的吉祥圖案類別一般比較雜,包括動物、植物、組合圖形等,但涉及具體的圖案類別時,很少能夠延伸開來深入描寫細致。像《中國吉祥漢字設計藝術》這本書這樣把以圖案形式出現的中國傳統吉祥字體單獨拿出來研究的書籍還是較少。

本書研究了我國傳統吉祥漢字圖案,書中所搜集的內容包括篆刻、年畫、瓦當、刺繡、剪紙、花錢、畫像磚、銅鏡、符咒等藝術形式中的吉祥漢字。這些漢字歷史源遠流長,其本身就是美的構成圖形,具有很強的符號感和高度的藝術造型價值,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傳統吉祥文字形神兼備且具有活潑情調的創作風格,反映了民間藝人的人格精神和傳統社會民俗風貌,更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特質。書中的這些吉祥文字以其特有的形式意蘊,表達著人們對幸福的美好追求。當我們閱讀并理解了這些包含著豐富的形、意、神的文字后必將為現代各種形式的視覺設計提供有益的養分。中國吉祥漢字圖案作為一種設計元素,有著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因此更容易廣泛應用在現代設計當中,服務現代設計,同時對研究我國傳統藝術以及文字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書也提供了一些吉祥漢字設計的例鑒,在原有資料的基礎上又進行了重新摹繪,有些則采用了原來的圖片以適應讀者不同的參考借鑒需要。因為印刷的限制,書中圖片都是黑白灰色,過濾了漢字圖案原始的質感和風貌,對傳統文化的研究來說這也是個遺憾。如果能將這些圖片的出處和內容等信息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會更容易讓讀者認識、理解。如果能在書中增加一些應用吉祥漢字的現代設計作品,也許會為書籍增加的不少認知度,畢竟書名沒有限定為傳統的漢字設計。

篇9

韓國:“去漢字化”政策搖擺不定

韓國國內圍繞漢字的爭議背后,始終是民族主義情緒的躁動。

在古代韓國,漢字是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的分界線。能寫一筆好的漢字書法,能用漢字寫詩作賦,是上層社會的身份標識。而下層社會的庶民則與漢字無緣,其所使用的語言也沒有相對應的文字。

公元1443年,朝鮮世宗大王下令創造專為庶民使用的表音文字(現在的韓文),此Q為“訓民正音”。但是,在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上層統治階層還是使用漢字,而庶民使用表音文字,用表音文字寫的文章被稱為“諺文”。

清朝末年,韓國人開始摒棄漢字,從前的“諺文”開始占居主導地位。之后韓國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殖民當局確定了“日漢文字并用”的政策,并把表音文字學者視為反日分子加以迫害。就此,表音文字打上了反日、愛國的民族主義標識。

1948年,擺脫殖民地地位的韓國頒布了《表音文字專用法》,規定公文全部使用表音字。但出于歷史的緣故,暫且允許兼用漢字。到了1970年,事情發展到了極端,當時的樸正熙政府一度下令廢除漢字,學校教育中只教授韓語。這直接導致了韓國有整整一代人完全不懂漢字。

上世紀60至70年代,韓國對漢字教育的爭論十分激烈。認為應該多愛護自己國家語言的韓國人很多,且態度強烈。而支持漢字教育的人認為,漢字已經成為了韓語中的一部分,應該尊重。到了80年代以后,漢字教育才開始逐漸恢復。

漢字在韓國的命運可謂一波三折,數度浮沉。那漢字在韓國語言和文化當中,到底有著怎樣的作用?韓國終究能夠離開漢字嗎?

其實,這個問題一直是韓國人面對的尷尬。韓文是表音文字,沒有像漢語一樣有四個聲調的變化,當遇到同音字時,就只能通過上下文語境來猜測詞的含義了。即使這樣,在很多情況下,韓語還是不能準確表達出含義,這就需要借助漢字來理解。并且韓語當中多數詞匯來源于漢字,很多成語、典故,也只有通過漢字才能完全理解。因此,韓國的多數法律條文中夾雜有大量的漢字。

自然,如果不懂得漢字,不僅無法閱讀古典文學,查閱古代朝鮮的書目,還不能理解現代法律文書。這對于一個現代韓國人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而在去漢字化的過程中,韓國也發生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比如韓國有一段重要的高鐵,其混凝土枕木需要防水發泡的填充物,但施工方卻用了吸水材料,導致155000根枕木龜裂。最后工程隊發現,出錯原因竟然是理解錯了圖紙,將“防水”錯認為是“放水”――因為沒有漢字的標記,而僅僅只有諺文,同音字之間產生了誤解。

不過,也有韓國人士解釋這是因為翻譯的問題,但它從一定程度上確實也顯示了沒有漢字將給韓國帶來多大的麻煩。據《青年參考》引用韓國“Koreabang”網站的介紹稱,如果沒有1000個漢字的知識儲備,幾乎沒辦法閱讀韓文報紙。

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在韓國民間廢除漢字呼聲日高之時,韓國政府2005年2月宣布,在所有公務文件和交通標志等領域,全面恢復使用已經消失多年的中國漢字和漢字標記,以適應世界化的時代潮流。2009年年初,韓國有20位前總理聯名向青瓦臺上書了一份建議書:主張從小學開始教漢字。2016年5月12日,韓國舉行《國語基本法》有關使用純粹韓文的條款是否違憲的公開辯論。

越南:迫不得已“去漢字化”

在漢字文化圈的國家里,最早傳入漢字的是越南,而“去漢字化”最徹底的也是越南。

公元前111年,漢軍三路起兵,滅亡在秦末戰亂中割據嶺南的南越,在其故地設置7郡,其中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今天的越南境內。起初,這里的居民對中原文化是全然陌生的。但是,在漫長的“郡縣時期”(公元前111年至公元939年,越南稱“北屬時期”),一批批漢人移居到越南,包括領主、官吏、商人、手工業者、失勢的舊臣和罪犯……漢人南下,華風漸起,漢字隨之傳入越南。一開始漢字在越南傳播就是為了滿足儒家文化播遷的需要,因此漢字在越南也被稱為“儒字”。

十世紀時,越南以邊藩自立。但是此時,經過一千多年中國文化的浸潤,漢字在越南社會各個領域已根深蒂固。1070年,越南李朝在升龍城建立文廟。1076年,李朝在文廟旁修建國子監,專供皇親國戚及權貴子弟接受漢字和漢文化教育,后來教育對象逐漸擴大,也接受天資聰慧的布衣子弟就讀。1075年,越南首開科舉,此后成為歷朝取士的重要途徑,其科考內容、形式和組織方法皆以中國為宗,在越南八百多年的科考史中,進士多達2818人。

作為越南封建國家的正統文字,漢字逐步培養和完善了越南的學術和文學傳統。李太祖所作的《遷都詔》被認為是越南現存最早的歷史文獻和書面文學作品,而黎文休的《大越史記》、潘孚先的《大越史記續編》、吳士連的《大越史記全書》等著名歷史典籍也都是用漢字寫就的,可以說越南的歷史是依靠漢字才得以記載和流傳下來的。

1858年,法軍炮轟峴港,打開了越南的國門,并用將近30年的時間將整個越南變為其殖民地。來自法國的殖民者在越南強行推行拉丁字母拼寫的表音文字,并根據一位法國傳教士的標記方法,創立了一套文字,越南人稱之為“國語字”。侵略者將漢字視為中越歷史文化紐帶、法國殖民統治的障礙,遂強迫使用國語字。1917年,法國殖民當局悍然下令全面廢除學校的漢字教育;1919年7月,順化的傀儡朝廷頒布《皇家詔旨》宣布廢除科舉,漢字被迫退出了越南的歷史舞臺。

當然,法國人并不是要讓越南真的使用國語字,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分步同化越南人,先用所謂的“國語字”取代漢字,等越南社會習慣之后再用法語取而代之。雖然國語字本身也存在一定缺陷,但它畢竟易學易懂,在民間也比較普遍,因此成為了越南革命者們傳播先進思想、爭取民族獨立的有力工具。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河內巴亭廣場宣讀了用國語字撰寫的《獨立宣言》,越南民主共和國正式成立,國語字沿用至今。

近幾年,越南幾十位有影響的專家學者聯名向越南教育部上書,建議從現在開始恢復漢語在全國小學和中學的教學,同時還建議出臺一部強制性教育大綱,小學、中學畢業時,學生必須達到相對應的漢語程度標準。

這樣的建議是很多越南人對于歷史和文化傳統這一重大問題的長期反省和抉擇。

大家都知道,文字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載體,同時文字本身也是歷史文化中一個極其重要又無法分割的部分。改變文字,就意味著割斷甚至是毀棄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如今越來越多的越南人深切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縱然想要深入了解也無法閱讀理解歷史文獻。

篇10

【關鍵詞】書法 留學生 教學內容 教學原則

美學大師宗華白曾說:“書法是無色而具圖畫的燦爛,無聲而具音樂的和諧”,這句話最能折射出中國傳統藝術乃至文化的博大精深。畫家傅抱石也認為:“中國藝術最基本的源泉是書法,對于書法,如沒有相當的認識與理解,那么,和中國一切的藝術可以說絕了緣。”書法作為我國傳統國粹,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是我國5000年文明的橋梁和紐帶。

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在漢語國際教育和文化推廣中,書法是最佳的切入點之一。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理解了中國的書法,就能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理解中國的文化,理解中國的藝術和審美。因此,將書法元素融入對外漢語教學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

一、教學內容

中國書法內涵豐富,教學時可以從文字、文化等不同的角度切入,講解留學生需要并感興趣的內容。

(一)書法教學與漢字教學相結合

書法與漢字是密不可分的,書法因漢字而產生,并因漢字為表現形式而獨具魅力,漢字又因書法藝術的傳承與演繹更加精彩,二者的結合可以讓留學生通過對書法的興趣來激發學習漢字的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留學生,特別是母語背景多為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很多沒有漢字基本筆畫的概念,漢字書寫時照葫蘆畫瓢,倒下筆、“缺胳膊少腿”、結構比例失調的現象嚴重。而書法以漢字的結構規律為基礎,運用點畫線條的交叉構建,得出漢字的結構模式和總體形象,這一特點有助于留學生認識漢字的筆順、偏旁及字形結構。因此,在對留學生進行書法教學時,有必要從最基本的書寫能力開始訓練,在按照筆順規則規范書寫漢字基本筆畫的基礎上,掌握漢字基本筆畫的運筆方法,體味漢字間架結構及布局的優美,能夠書寫規范、工整、美觀的漢字。訓練階段大致為:基本筆畫、獨體字、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左中右結構、上中下結構、半包圍結構、全包圍結構。字量涵蓋留學生本科用漢字大綱的基本漢字。將枯燥乏味的漢字記憶轉變成寓教于樂的書法練習,必將改變以往漢字難寫、難記的局面。

同時,通過書法,可以讓留學生感受到漢字的造型之美。中國字,被人稱為“方塊字”,點、橫、豎、撇、捺,形態多姿,具有一種堂堂正正的建筑之美。而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形體,是歷代書法家的藝術積淀,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對線條的獨特感受。書法的線條以漢字的形式表現出來,飄逸流暢,行云流水,承載著書法家們的藝術審美追求。

(二)書法教學與中國文化教學相結合

教育家錢穆指出,“書法是中國人最標準的藝術”,書法中蘊含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認同。留學生來到中國,學習的不僅僅是漢語,還應該體會、領悟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應把對留學生的書法教學融入文化因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包含在書法中的中國最基本的文化精神。

首先,可以讓學生體會蘊含在書寫工具中的中國文化。筆、墨、紙、硯,看似非常簡單的物件,卻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背景。拿毛筆來說,其美稱就非常多,有管文子、君中書、寶帚等別名,而且每一個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妙趣橫生的故事。此外,書法用筆是有柔性的毛筆,用柔性毛筆寫出的字要比鋼筆字優雅得多,這種柔性是中國人心性的象征,體現出了中國人“貴柔”的文化個性。上課時,教師在向留學生介紹書寫工具的同時,還可以講授關于書法書寫工具的故事,滲透中國人的文化個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可以讓學生體會蘊含在書法中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與“中”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最為重要的范疇。“和”,即和諧,中國古人重視人與自然及人與人的和諧;“中”,即不偏不倚,是認識事物的一種態度和方法。儒家把“和”與“中”聯系在一起,提出“貴和”與“尚中”,“貴和尚中”也已成為中國人幾千年來的行為觀念和行為準則,在人際交往中,中國人會追求一種和諧、和睦,講究適中,而這種哲學思想和價值尺度也深深地體現在書法創作中。例如,中國書法追求“書貴中鋒”,在書寫時,墨水會順著筆鋒的尖頭流下,不會偏上偏下,也不會偏左偏右,而是均勻地四散開來,這正是“貴和尚中”的哲學思想在書法中的最高體現。對此,在面向留學生的書法教學中,教師可以因時因地、靈活、恰如其分地向學生進行滲透。

二、教學原則

根據留學生的特點,應把他們與中國學生及書法專業的學生學習書法區別開來,進行書法教學時必須遵循適合留學生的原則。

(一)分層次教學的原則

留學生來自世界各地,文化背景不同,漢語水平不同,對中國社會、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不同,因此,必須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進行分層次的書法教學。例如,對于受儒家文化影響深遠的韓國、日本等國家的學生,一是思維觀念與中國人相似,二是母語中有漢字的積淀,對于這類學生的書法教學,除了進行基本的臨摹、示范外,還可以用對比分析的方法,介紹中國書法的發展史、著名的書法家、書法作品中體現的中國文化、藝術精神等書法文化內容。而對于來自歐美國家、漢語水平較低的留學生,書法教學的目的在于激發他們學習漢語的興趣,減少其畏難情緒,教學可以示范、臨摹為主,輔以簡單、趣味性強的書法作品鑒賞等形式,而不要進行大量的文化知識講解,以免適得其反。可待學生漢語水平提高及對中國的文化認同加深后,再逐步滲入書法文化知識的教學。

(二)硬筆、軟筆相結合的原則

對留學生進行書法教學,目的之一就是規范留學生的漢字書寫。留學生日常書寫漢字都使用硬筆,因沒有掌握漢字的間架結構和運筆方法,書寫漢字就像畫畫一樣,罕有漢字書寫大方、美觀的留學生。而毛筆字的強弱、輕重、緩急、濃淡等線條變化豐富,提按、頓挫、藏露等運筆方法易于理解和掌握。開設書法課,讓留學生熟悉毛筆字的書寫方法和技巧,并將其活用到硬筆書寫中去,留學生硬筆書寫不規范、不美觀的問題也會隨之而解。

(三)以楷書為主的原則

中國書法的形體有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多種形式,其中書法大家的作品多為隸、草、行,不少中國學生也是從隸書開始學習的。但是,隸書蠶頭燕尾,行書筆畫多有簡略,草書則難以辨識,這些形體對于留學生來說學習的難度較大,是不適宜的。而楷書則是留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形體,也是學生硬筆書寫時慣用的形體,筆畫清晰,工整美觀,易于留學生學習和掌握。啟功曾說:“楷書為基本功,寫起來效果甚慢,但一旦找到了竅門,便覺四通八達。”因此,對留學生的書法教學應以楷書為主,可把隸、草、行作為一般鑒賞,或視學生的水平和需求有選擇性地講練。

(四)趣味性的原則

任何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都要避免枯燥,書法教學也是如此。目前開設留學生書法課的院校,其每次授課時間最少為兩個學時(90分鐘左右),書寫的時間過長,會使學生產生倦怠的情緒。因此,教師應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保持對書法的好奇心,并把這種好奇心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和樂趣。例如,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播放與之相匹配的音樂。書法是無聲的音樂,音樂中流淌的韻律與書法中洋溢的韻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揮毫潑墨,一種恬靜、高雅、輕快的學習氛圍就被營造出來了,留學生會感到身心的愉悅,學習效果會大大增強。

(五)教學方法多樣性的原則

示范和臨摹是最基本的書法教學方法。對于留學生來說,過多的文字講解并不是最佳的教學方法。如書法的運筆方法,教師與其花費很多時間和氣力去講解,學生聽得云山霧罩,還不如做一個簡單的示范,一目了然,使學生在瞬間便能理解。而臨摹是書法教學所必需的,要想掌握書寫的技巧,就要從一點、一畫、一字開始,反復臨摹。

此外,教師可以將傳統的教學方式與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結合起來。如教師在講解漢字結構、名作鑒賞時,使用多媒體教學系統,就會使教學內容變得清晰、詳細、直觀,從而增強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可理解性。

結語

書法教學是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留學生理解中國文化的橋梁和紐帶。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量體裁衣,既要注重書法知識、書寫技能的傳授,也要逐層滲透中國文化的內容,根據留學生的特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活動。

(注:本文為哈爾濱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傳播研究基地”資助項目;哈爾濱師范大學深化教育教學綜合改革項目“留學生本科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培養模式改革方案”資助項目)

參考文獻:

[1]李文丹.美國高校的中國書法課程芻議[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1(4).

[2]鄭博仁.試論對外漢語書法課程教學與實踐[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