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文化的傳播范文

時間:2023-06-18 10:54: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漢字文化的傳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漢字文化的傳播

篇1

關鍵詞:《來自星星的你》;傳播;文化動因;韓劇

上世紀末韓劇進入中國市場之初,就曾一度以其勢不可擋的潮流影響中國觀眾。近期韓流似乎以其更為兇猛的潮流再次席卷中國,電視劇《來自星星的你》(以下簡稱《星星》)相當火爆,“目前的平均收視率高達21.2%,瞬時最高收視率甚至突破31%”,[1]據有權威數據顯示,“在中國《星星》網目前網絡點擊量已超過10億次”[2],這種火爆程度讓國產電視劇望塵莫及。而實際上如果細細分析《星星》火爆背后的諸多原因,不難發現其是在一系列成熟的傳播文化動因中催生出來的結果。本文將從傳播內容、傳播方式、傳播主客體三個方面來論述韓劇《星星》在中國傳播的諸多文化動因。

一、 張力十足的故事內容和精良的制作

“韓劇在‘炮制愛情’的道路上堅貞不渝。具備當下價值觀的女性遇到完美男性(男一或男二)是韓劇屢試不爽的靈藥”[3]《星星》也不例外,它塑造了一個神經女神千頌伊來引發女性觀眾的“代入感”:千頌伊堪稱是國民妖精、引領韓流的女神,但她同時也是一個沒有常識、不愛學習、脾氣大、虛榮心強、愛名車名鞋名衣、愛吃垃圾食品的女性,這些所有特質簡直就是現代廣大女青年都夢寐以求的,契合了具有當代價值觀的女性觀眾的心理訴求。而偏偏就是這樣一個“二姐”、“國民女神”遇到了完美外星男人都敏俊,他400多年前從外太空來到朝鮮,他視力如鷹、聽力如狼,還具有瞬間移動、暫停時間、隔空移物等“超能力”;他滿腹學識、無所不知,各種法律、人生哲思信手拈來,有著爺爺輩老教授的智慧;但更重要的卻是他那精致帥氣的不老容顏,腰纏萬貫還收藏著價值連城的古董……這樣精彩絕妙的人物設置極大程度上滿足了絕大多數女性觀眾對于愛情的幻想,又怎么可能不拴住觀眾的眼球?更何況《星星》故事情節本身引人入勝,集各種極具“吸睛力”的元素于一體,既有“懸疑”、“謀殺”、“超能力”,又有“穿越”、“愛情”、“娛樂喜劇”等等,并且所有這些元素混合雜糅的同時并沒有破壞故事本身的合理性、流暢性。可以說,整部劇人物關系設定極具戲劇性引發力,而故事內容的發展又在“精彩不斷”和“懸念從生”兩方面給出了卓越的平衡力,既給觀眾間歇性的精彩“爽點”,又在劇情發展過程中不時安插下懸念“看點”,這種張力十足的浪漫愛情故事對于現代多數女性來說自然成了“攻無不克”的利器。

另外,《星星》從表演、造型、畫面、音樂乃至字幕等各方面都極為用心,顯示了韓劇專業而又精良的制作水準。“金秀賢出道時間并不長,但他無疑是韓國的票房靈藥,從劇集《Dream High》、《擁抱太陽的月亮》再到電影《奪寶聯盟》、《偉大的隱藏者》,但凡有金秀賢加盟的影視作品無一例外大熱大賣”,[4]《星星》讓炙手可熱的金秀賢飾演男主角無疑是明智之舉,他以其俊美的外表、多層次內心表演呈現了從冷漠、掙扎到多情的完美教授形象,將外星人身上冷峻的酷和多情的可愛融合于一體,演繹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而與之相呼應的女主角全智賢,作為有著十幾年演繹經驗的她來出演盛氣凌人的女明星千頌伊自然能夠輕松駕馭。在劇中全智賢不僅霸氣外露盡情展現其成熟美艷的身姿,還毫不顧忌表演各種自毀形象的粗俗形態,如“衣衫不整拿著吹風筒在洗手間五音不全地亂吼一氣”,將兼具神經氣質和女神氣質的千頌伊詮釋的精妙絕倫,一會兒傲驕嘴硬,一會兒又無賴俏皮,蠢得不做作,美得有力度。同時,全智賢在劇中精致時尚的穿衣風格也是此劇的一大亮點,“每一集換裝不下十次,從頭到腳一絲不茍,每換一件衣服所有配飾重新搭配,女王范、少女風樣樣手到擒來”,[5]足以使《星星》成為一部時尚教科書……還有“多年來,韓劇OST(背景音樂)一直深入人心,網友稱其為韓劇最大功臣,一煽情必有擦狼(愛你)”,[6]《星星》同樣不例外,每一集一到動情時就會有Lyn演唱的《我的命運》無限循環,渲染氛圍、動情之至!好故事、好制作乃是韓劇《星星》成功打入中國市場的堅韌基石,也是其在傳播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一個環節。

二、“韓流”持續預熱和新媒體拉網式互動傳播

韓劇自上世紀末進入中國市場之初,就以其浪漫溫情的故事內容博得了中國觀眾的認同,初來乍到的韓劇大多以主角得病、兄妹相戀等虐人故事贏得收視,賺足了觀眾的眼淚和眼球。隨后一部具有顛覆性的電視劇《我的野蠻女友》,以其全新的觀念塑造了一個任性霸氣的女漢子形象。自此,韓劇故事模式不斷變化,接連不斷的向中國推送一部又一部精彩電視劇,既有主打輕松搞笑講述純愛故事的《浪漫滿屋》,又有充滿堅韌隱忍、聰明勵志精神的《大長今》……韓劇“招式”不斷變化,在不斷的創新中不僅聚集起極高人氣,而且形成了良好的口碑評價,在中國市場上形成絕對品牌認同。

而近兩年,這種品牌認同感似乎愈演愈烈,韓流文化再度掀起更高狂潮。2012年一首《江南style》唱響全中國,鳥叔“騎馬舞”躥紅大街小巷;超人氣組合EXO風靡少男少女,集唱跳顏俱佳優勢輕松成為新一代人氣偶像;去年接連兩部電視劇《主君的太陽》、《繼承者》的持續火爆;下半年引自韓國版權,并輕松成為同時間段收視之王的親子類節目《爸爸去哪兒》,更是“當仁不讓地奪得聊天、相親、斗嘴話題TOP1”,[7]接著人氣“偶吧”李敏鎬榮登央視春晚,演唱了一首別樣風味的《情非得已》并成為春晚熱門話題之一,成功搶鏡。這股新韓流持續不斷,其傳播范圍之廣、影響速度之快更是前所未有,不僅成功俘獲了大批忠實粉絲對韓文化的習慣性消費,而且也預熱了新一輪的韓流風潮――《來自星星的你》。

自去年年底,這股“星星”之火便開始并逐漸形成“燎原”之勢。《星星》開播之初,就獲得較好收視,春節過后,“炸雞和啤酒”、“叫獸依賴癥”、“教授救我”等相關話題更是長期占據新浪微博話題榜,就連平時“高高在上”的大牌明星都開始對《星星》“欲罷不能”,紛紛模仿千頌伊拿著咖啡自拍的姿勢來“擺俏”。據不完全統計,楊冪、趙薇、高圓圓、唐嫣、蔣欣、張歆藝等眾多女明星都曾在微博公開自己正在追這部劇,還自稱患上了“教授依賴癥”。而根據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引爆點》一書,引爆流行需要三大法則,而其中頗為重要的即“個別人物法則”。因此,中國女明星在韓劇《星星》的傳播過程中擔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她們于無意中對這部電視劇進行推銷、宣傳,并由此引發更多粉絲紛紛加入“觀劇熱潮”,也正是在這種借助微博等新媒體的互動過程中引發《星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流行開來。事實也正是如此,據新浪微博指數表顯示,《星星》態勢逆轉出現火爆,是在年后“楊冪、高圓圓等微博中調侃《來自星星的你》引起關注,劇粉爭相呼應,大V也開始紛紛制造話題,效應迅速擴張”。[8]

與此同時,關于韓劇《星星》的相關新聞報道“蜂擁而至”、搶占頭條。劇中“下初雪就應該吃炸雞喝啤酒”的一幕,讓現實中的情侶們紛紛仿效,還一度引發餐廳套餐熱賣,“提供冷凍雞翅原材料的一家企業表示,因為禽流感疫情,春節之前大幅減少備貨,對于近來激增的訂單感到相當意外。”[9]不僅如此,更有“土豪粉絲買下情人節《新京報》整版廣告向金秀賢示愛,劇中線衫義賣更是拍出5億韓幣天價”; 金陵晚報報道:“星星頻現中文書,都教授讓舊書加印”,“自電視開播之后,該書(指《愛德華的奇妙之旅》)就引起熱購潮,不僅僅在韓國,中國不少網上書店都一度斷貨。‘這書2007年就印刷過,之前幾年的銷售成績也就500多本,不過這幾天卻賣了100多本。’南京新華書店告訴記者書店里的庫存也不多了”……一時間,所有新聞話題似乎都與這部熱播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正是在這一拉網式互動傳播過程中,《來自星星的你》不斷“發酵”,并最終形成“燎原”之勢。

三、中國觀眾審美選擇和引進方價值選擇的雙重結果

盡管《星星》憑借著持續火爆的話題預熱以及眾多明星、媒體的自覺性宣傳與報道,可謂占盡了“天時”、“人和”的優勢,但如果沒有“地利”的優勢,恐怕也難以成就今天如此火熱的態勢。

所謂“地利”的優勢是指中國當下文化環境要素,具體來說包括中國目前相對開放寬松的文化政策、影視行業的市場狀況以及觀眾的審美習慣和心理訴求等諸多方面。自上世紀七八十年改革開放以來,在解放思想的時代背景下便開創了一個開放、寬松的文化政策環境,包括韓劇在內的美劇、日劇等流入中國市場。然而盡管如此,總體來講國內影視劇相比美劇、韓劇則呈現創作水準較低、創新力不足等諸多詬病。著名媒體研究者張國慶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國產劇很多時候,只是在很淺的層次中迎合人們的興趣”。國產電視劇創新力不足,如果某一內容題材的電視劇受到歡迎,便很容易出現“扎堆”現象,在這樣的市場狀況下,較容易引起觀眾“審美疲勞”繼而引發反感。而當引進方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引進別國電視劇之后,獲得觀眾認可的首先是一種“新的血液”,觀眾最初是因為“獲得新的審美體驗”的心理預期而主動選擇觀看一部韓劇,在這一基礎上,新的故事、新的面孔、新的思想便自然而然“抓住”觀眾注意力。

同時在當前社會中,大多數人長期生活在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以及巨大的工作學習壓力中,這使得人們更加自覺的轉向主題溫暖、基調輕松的電視劇觀賞。然而,現如今國產電視劇大多為嚴肅的現實題材,從“奮斗”、“青春”到“蝸居”、“裸婚”再到“養兒”、“養老”等一些列話題的電視劇近幾年來幾乎占據了整個國產電視劇題材的“半壁江山”,就像張國慶教授所說“好像身邊坐了一個和你一起抱怨生活的人,短時間可以,長了誰受得了?”而《星星》卻以其全新的外星人題材的故事,給觀眾炮制新的愛情幻想,為其枯燥的現實生活增添一個“新鮮劑”,契合觀眾審美心理訴求。

另外,國內影視公司在制作電視劇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諸多方面因素的制約,諸如演員片酬、宣傳成本、播放平臺等各方面壓力,使得其不得不在考慮自身經濟利益的基礎上想方設法削減成本,而“相比起國內明星堪比‘樓市’的片酬,韓國明星的性價比遠遠高于國內明星”[9]在拍攝《神都龍王》時,導演徐克曾說“選金范出演貴公子,也是有緣由的。第一眼見他就覺得帥,養眼。此外,相對便宜,可以把更多的錢花在制作上。”與此同理,在某種程度上《星星》等極具特色的韓國電視劇的引進也是中國引進方價值選擇的結果。

這樣,《星星》憑借自身精良的制作水準以及良好的故事架構,及時有效的抓住新一輪韓流熱潮,并在當下新媒體互動傳播的機制下,成功在中國影視市場中綻放異彩!可以說,高質量的傳播內容、多渠道有效的傳播方式以及傳播主客體的共同努力構筑了韓劇《來自星星的你》背后的傳播文化動因。

[參考文獻]

[1]摘引自《評論:、戀上完美外星人》,外灘畫報,.

篇2

關鍵詞:漢字;文化;教學

漢字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漢字不僅承擔了語言的交際功能,還蘊藏了豐富的歷史文化。我們教授漢字課程,不僅僅是教留學生學習文字,更重要的是了解漢字背后所蘊含的文化知識。同時,漢字文化教學也促進了對外漢字教學的開展。從漢字文化角度講解漢字,可以提升課堂的趣味性,增加留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

一.漢字文化教學的意義

1.增強學習漢字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漢語也不例外。留學生在學習漢字時,常會被漢字復雜的形體、相似的讀音困擾。常會因為枯燥、無趣的記憶產生厭煩情緒。教學者從漢字文化角度出發,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漢字。大多數留學生對中國文化充滿興趣,我們在開展漢字教學時應該旁征博引,增加漢字課堂的生動性。通過趣味的故事提高學習漢字的興趣,更好的識記漢字。2.提高書寫漢字的正確率漢字形體復雜,形近字、同音字多,留學生在學習中死記硬背,枯燥的記憶,導致書寫漢字的正確率低。這都是由于留學生對漢字的結構認識不清,缺乏對漢字形義關系的理解。從漢字文化角度出發,一方面可以加強學生對漢字結構的認識。適當的講解漢字的造字理據,從漢字的部件、結構入手,優化學習過程。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對漢字形音義關系的掌握。從意義上區分漢字形體的差異,對形近字進行歸納,提高書寫漢字的正確率。3.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傳播文化是語言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漢字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我們開展漢字教學的同時結合文化知識的講解,不僅可以促進對外漢字教學的開展,還有利于傳播中華文化。要準確的掌握漢字,必須了解漢字所屬的文化。如果單純的分析漢字結構、漢字形體,就無法深入了解漢字的魅力,不能掌握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所以,加強漢字文化的教學,在漢字教學中融入文化知識,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

二.漢字文化教學的原則

1.適用性原則由于教學對象的復雜性,我們開展漢字文化教學時要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文化信仰,兼容并包。開展課堂教學前,我們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背景,了解學生的文化信仰,這樣有助于我們進行教學設計。比如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動機,設置相應的文化知識,有目標性的提升學習效果。還可以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設置相應的教學內容,使學生更好地吸收文化知識。而對于有特殊信仰的學生來說,我們要避免一些文化禁忌,尊重他人文化,兼容并包。堅持適用性原則,可以更好地開展漢字文化教學。2.階段性原則學習是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層次性的。漢字文化教學應該把握階段性原則,循序漸進的開展對外漢字教學。在初級階段,要求學生對漢字的形體、結構有初步的認識。介紹漢字的來源和發展,通過動態的圖形和趣味的故事,減少學生對漢字的陌生感。對于掌握一定數量漢字的中高級段學生來說,可以開展更加豐富的教學活動,比如漢字游戲、部件組合等多種方式將文化信息融入課堂教學。可以開展更加深入的文化教學,介紹中國風俗習慣、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等。堅持階段性原則,可以更好地的開展漢字文化教學。3.得體性原則漢字文化教學是漢字教學的一部分,起到輔助的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識記漢字。開展漢字教學不能本末倒置,我們要把握漢字文化教學的度和量。首先課堂時間有限,我們在傳播文化知識時,不能占用過多時間,應該恰當的與教學內容相融合,以服務漢字教學為核心。其次,漢字蘊藏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講解漢字文化要突出重點,切合教學目標。我們可以選擇學生易于接受,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內容,增強得體性,更有助于我們開展漢字文化教學。

三.漢字文化教學的策略

1.運用漢字的造字法進行漢字文化教學漢字對留學生來說比較陌生,他們缺乏對漢字結構的整體認知。從漢字的造字法入手,一方面可以加強其對漢字形體的認知,另一方面可以了解漢字的產生,培養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造字法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象形字的教學,可以通過描摹事物的整個外形或顯著特征創造出來,可以直觀的反映出漢字的意義。比如說日、月、人,這些簡單的漢字,都可以從圖形了解到它們的涵義。從這些象形字入手,可以培養學生對漢字的興趣。指事字的教學,可以通過添加抽象的符號來區別字義。比如說木、本、末的區別就在于“木”上的一點添加在何處。“本”在樹木的根處加上符號,表示樹木的根本。“末”在樹梢處加上符號,表示樹木的樹梢。會意字的教學,可以通過組合部件,整合意義來理解漢字。比如兩個木是“林”,很多樹木是“森”,兩個人一起行走是“從”。形聲字的教學,可以通過偏旁的表音、表義功能理解大部分漢字。比如與“水”有關的都有“氵”,如:江、河、海、溪等。比如“支”作聲旁的讀音相似,如吱、枝、肢等。所以從造字法入手,是最基本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漢字來源,對漢字形體、結構形成初步認知,培養學生對漢字的“字感”。2.利用漢字的部件音義規律進行漢字文化教學漢字分為獨體字和合體字,其中合體字較多,由兩個及兩個以上的部件組合而成。我們可以從部件的音義規律去掌握漢字的意義,利于學生深入的學習,掌握更多的漢字。合體字是由多個部件組合而成,每個部件在形、音、義上具有密切的聯系,我們通過分析部件的形體、讀音,歸納部件的意義,起到類化漢字的作用,可以減少學生的記憶負擔。特別是對某一類部件的文化意義進行歸納,使學生舉一反三,掌握同類漢字的意義。比如“讠”是由“言”字演化而來,一般以這個為部件的漢字都與說話、語言有關,如:說、話、語、談等。還可以從聲符上建立語音的關系,比如以“當”為部件的漢字“擋、檔、襠、鐺”讀音相近。多個部件組成一個漢字,我們可以從其組合部件的文化意義入手,比如“掰”,表示兩只手從物體中間分開,就是掰開、分開之義。比如“休”,表示人靠在樹上休息。從部件的音義規律入手,不僅充滿趣味性,還將音、義密切聯系起來,幫助學生識記更多漢字。3.通過漢字的文化故事進行漢字文化教學漢字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故事可以成為漢字文化教學的資源。從漢字的文化故事入手,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避免學生呆板、機械的記憶漢字,還可以讓其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深入體會中華文化的魅力。漢字的文化故事內容豐富,可以從多個角度入手。比如分析漢字本身的文化內涵,讓學生了解漢字所蘊藏的文化意義,加深其對漢字的印象。可以借助中國的傳統習俗、傳統節日開展漢字教學。比如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是:一家人團圓,賞月、吃月餅。“月”、“團”、“圓”、“家”、這些字都有了更加生動的涵義。可以通過趣味故事將漢字的意義聯系起來,依據漢字的字形、字義編一些有趣的小故事進行漢字教學。還可以通過充滿哲理的寓言理解漢字,讓學生學習漢字的同時,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4.借助多種練習方式進行漢字文化教學為了防止課堂的枯燥,教師要采用靈活的方式展開教學。增加老師和學生的互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通過寫書法、漢字游戲等方式開展漢字文化教學。書法,作為中國的國粹,無論從書寫工具,還是表現內容上來說,都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書法藝術與漢字文化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通過欣賞書法與練習書法的方式,讓枯燥的寫字變得有趣。從開始臨摹到自主書寫,提升學生書寫漢字的興趣。結合漢字的造字原理,對漢字進行字形歸納、字義的解釋,使學生對漢字形體有進一步的掌握。練習書法將傳統文化和漢字教學良好的結合,一舉多得。我們還可以組織豐富的漢字游戲,活躍課堂氣氛。比如“猜字謎”,通過字謎讓學生對漢字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如:一加一是王;一百減一是白;一只牛是生;王先生白小姐坐在石頭上是碧。比如“誰是臥底”,通過每個學生對詞語的描述,發現誰拿到的詞語與他人不同。通過描述,考察學生對詞語的理解、特征的把握情況。趣味的漢字游戲,提升了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漢字文化教學在對外漢字教學中有重要的意義,是漢字教學重要的內容。一方面我們要將文化教學貫穿始終,循序漸漸,促進學生對漢字的學習。另一方面我們要把握中華文化的內涵,在掌握語言能力的同時,傳播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孫德金.對外漢字教學研究[M].商務印書館,2006.

[3]崔永華.對外漢語教學設計導論[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8.

[4]胡文華.漢字與對外漢字教學[M].學林出版社,2008

[5]孫瀟.文化視野下的對外漢字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篇3

漢字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標志之一,主要的信息傳播載體形式。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文化多元化的需求等等,現代漢字被廣泛的運用的設計領域,諸如:廣告設計、企業形象設計、包裝設計等等。以內在視覺傳達藝術設計領域出現在大眾的視野。這樣的發展形勢也就決定了現代漢字需要融合一定的藝術設計內容來進行對字體形態進行裝飾,突破傳統漢字語言的界限。在此,筆者結合實際情況,粗略的談一下現代漢字藝術設計中的裝飾語意。

外在形態:漢字與圖形的相結合

漢字最初是由圖形演化而來的,從這個角度說漢字具有圖形和文字語言的雙重特點。現代漢字藝術在設計過程中借助多媒體技術以漢字本身的內涵或者寓意為基準,設計與其相符的符號或者圖形借以來與漢字設計相融合,以新的視覺形態展示給大眾,給大眾以視覺沖擊力。圖文結合的漢字設計思路成為不少藝術家們創作的源泉。同時圖文結合的形式不僅能夠吸引大眾的眼球,而且還利于人們思維上的接受和記憶。以這樣生動、形象的視覺元素來傳播文本信息,能夠引發人們的深思,加深人們對文本內容的認知和了解。這種漢字藝術設計多用于:廣告、牌子、包裝、形象設計等等。它能夠以圖形的直觀性來更有效的傳遞語言文本信息,便于信息的傳播。如:“心曲”作為一個咖啡廳的店鋪,它的招牌上設計的字體是:“心”字最上邊的點以圖形“?”代替,“曲”字中間的一橫以圖形五線譜代替,兩個豎線以圖形鋼琴符號代替。以圖形來傳達咖啡廳讓人心靈棲息的地方,心、音樂以圖形來展示,更能夠讓人從心底放松,緩解自我。現代漢字藝術設計在外在形態上注重視覺元素的調節、交換、組合等等,而其核心表現形式即是:漢字與圖形的相結合。

核心精神:追求意境上的“和”

漢字藝術設計在理念上大多都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而人們的欣賞、視覺追求等也同樣受傳統理念的影響,就是對于新的事物,人們衡量也會以傳統文化的角度來進行。這樣以來,漢字藝術設計作為吸引大眾的主體,在設計過程中自然的也就追求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對于我國的設計思想理念可以追求到古代儒家、道家的哲學思想、禪學思想的核心――和。古代人認為“和”是萬物出現的源泉。現代漢字藝術設計在審美上也體現了對“和”的意境追求,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相融合,達到“圖文合一”的最高審美境界。以中國銀行的標志“”為例,它的中間選用了“中”字的弱化使用,其整體是中國古代的“錢幣”標志,二者相結合使用,凸顯了傳統文化的特征“和”,即:整體的平衡、和諧,給人以良好的感覺。目前,現代漢字藝術在設計過程中更多的是追求精神、思想內涵上的“和”,其設計的思維點也可以說是從始便定位在“和”上,即:讓漢字的設計以新的結構來形成“和”的產物,以“和”的特點、思想內涵、意境等等來凸顯現代漢字藝術設計的魅力。

意境神韻:借鑒中國書畫藝術

現代漢字藝術設計與我國的書畫藝術有著密切的關系性。我國的書畫藝術有著自己獨特的民族特征,其設計作品的意境、神韻都有著濃厚的民族氣息,是最能夠凸顯我國傳統文化、民族氣質的藝術作品。漢字作為中國特有的語言載體形式,在設計上自然也就注重民族性的凸顯,從而現代漢字藝術在設計過程中為了更好的凸顯民族特性,開始或多或少的借鑒書畫的用筆手法,力求創作出書畫藝術的意境、神韻。現代的漢字藝術不乏運用書畫的筆觸、墨韻的手段進行創新設計,從而使得漢字設計在創新的過程中又具有民族神韻。諸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標徽“舞動的京”其設計便是對書畫藝術元素的靈活運用,即:以篆書的“京”字來作為標徽主體,還有印章、漢竹簡文字特征等等,從整體上來凸顯時代性的同時又使其不缺乏中國文化神韻,達到藝術的最高境界。這種借鑒中國書畫藝術來進行現代漢字藝術設計的手法能夠從根本上凸顯傳統書畫神韻的同時又具有時代性、創新性。

總的來說,漢字作為我國語言的最基本符號,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蘊。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漢字藝術設計也在不斷的創新,尤其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受大眾審美需求、時代特點等因素的影響,現代漢字開始與藝術設計相融合,運用諸多的元素來進行裝飾自我。進而也就強化了現代漢字藝術設計運用裝飾語意凸顯其藝術魅力,促使了漢字突破原本傳統漢字的運用范疇。

篇4

【關鍵詞】《漢字英雄》;文化類節目;傳統文化;傳播方法2013年暑期,河南衛視與愛奇藝公司聯手打造了一檔全新的文化類節目《漢字英雄》。一經播出,該節目便引發媒體及各界的廣泛關注,新浪微博相關話題位列全國電視節目類話題排行榜第一位。同年8月,央視同類型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開播,兩檔節目在暑假檔期共同為電視觀眾帶來與眾不同的節目模式與節目內容,豐富了觀眾的收視選擇。

由于節目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內核,對漢字比賽模式的創新式表現使節目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學界對《漢字英雄》的關注也逐漸提高。在媒體與學界的一片贊揚聲中,《漢字英雄》第一季完美收官,并以同類節目收視率第一,同檔期節目全國收視率前三的成績向外界證實地方上星衛視制作文化類節目也是可以獲得巨大收視成功的,并帶動了一批同類型電視節目,如《成語英雄》《中華好詩詞》和《最愛中國字》等。由于第一季的成功,《漢字英雄》隨即開播第二季與第三季節目,并于2014年10月結束了《漢字英雄》第三季。但第三季節目不僅收視率下滑,而且其社會影響力和網絡熱度都遠遠低于預期。本文的研究對象為《漢字英雄》第三季的節目現狀,通過對該節目的現狀分析,探討節目收視率下降的原因,并尋求解決方案。

一、學界關注及收視率變化

2014年7月,隨著《漢字英雄》節目進入第三季,這檔國內原創的漢字真人秀節目從無到有,已經愈加成熟。在這期間,很多學者對節目取得的成功表示肯定,并從節目內容、制作模式等多個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

王少春根據河南電視臺一直探索的傳統文化與電視媒體結合的發展方向,對當今條件下電視文化節目的根本和方向、優化電視文化節目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如何使電視文化節目由弱至強的關鍵步驟等進行了梳理與分析,以期為電視文化節目發展做理論的積累。

畢素雅在《漢字英雄:文化綜藝節目的成功與思考》一文中指出,由河南衛視和愛奇藝公司聯袂打造的國內首檔大型文化綜藝節目《漢字英雄》在選秀節目中的成功突圍預示著綜藝節目的新發展,在面對質疑的同時,也引發了對漢字傳統、少兒教育與媒介發展關系的思考。

《漢字英雄》第三季的節目形式與前兩季比起來沒有太大的變化,舞臺仍是以漢字十三宮為主體,所有比賽都圍繞這十三宮展開。初賽時,選手在自我介紹之后,就要向十三宮挑戰。每前進一宮就需要回答相應的漢字,成功就進入下一宮,直到通過整個舞臺并正確回答漢字先生的提問,方能晉級。而復賽與決賽的賽制出現了變化,相比于第一、二季時的電腦抽簽、一對一捉對較量的比賽模式,增加了分組與隊友。每組兩個人,即使一人失誤落敗,還可以依靠隊友的勝利獲得晉級,使比賽從之前選手自己單兵作戰變成團隊配合對抗的模式,更增添了比賽的策略性。

節目內容上沒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改變,同第一、二季節目相同,仍然以漢字的拼寫為主要內容,從漢字的字音、字形、字義三方面考察,運用常用的同音字、多音字,常見的偏旁部首進行漢字拼寫,對選手的漢字儲備有明確的體現。通過場上選手間的捉對比拼或和從各界選拔的漢字守關團比拼,從而達到淘汰選拔的目的。

2014年10月10日《漢字英雄》第三季落下了帷幕。與第一季相比,《漢字英雄》第三季的收視率堪稱慘淡。從原本第一季的復賽階段全國第四下降到全國第二十名以后(央視索福瑞調查數據)。而在愛奇藝客戶端上,《漢字英雄》視頻播放數量也從第一季193.7萬和第二季492.1萬下降到第三季23.3萬。①這些數據告訴我們,《漢字英雄》這檔原創文化類節目正陷入困局之中,并逐漸失去了節目生命力和收視吸引力。

二、節目收視率下降的問題分析

作為2013年與《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一起掀起文化類節目收視熱潮的《漢字英雄》,一度被認為是自《百家講壇》后,中國文化類節目和原創節目中的一次全新且成功的嘗試,但僅短短一年時間卻走向低谷,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一)節目形式單一,內容老套

《漢字英雄》推出之時,國內并沒有一檔真正的漢字選秀節目,它很好地抓住了這個機遇,糅合了文化類節目和選秀類節目的一些特質,在進入市場初期,的確十分吸引眼球。但隨著《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華好詩詞》等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出現,《漢字英雄》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局面――觀眾對漢字類的節目出現了審美疲勞。

漢字猜詞類節目從選題開始就具有了自己的局限性,因為其內容是固定的中國漢字,而節目形式單一。首先,從具體漢字來說,不管從字音還是字形來說,都有一個文字數量的限制,以至于會出現選手對決時一組題庫不夠使用的情況。其次,盡管字音、字形有很多,但出題模式過于單一,單純地通過選手在答題平板書寫漢字的形式使競賽環節單調重復,視覺傳播缺少變化和波折。觀眾雖然會在比賽初期獲得一定的參與感,但隨著文字難度的加大,觀眾的這一體驗也會相應降低,從而影響觀眾對整個節目比賽環節的耐受度。這不僅表現在比賽本身的內容與形式上囿于保守,節目對漢字內涵的挖掘力度也不深刻。可能限于節目時長的問題,在漢字先生解釋文字時往往不能夠從其出處、起源等方面深入介紹,僅停留在用法層面,缺乏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進一步闡釋與傳承。

同時,《漢字英雄》作為一檔真人秀節目,雖然具有真人秀節目吸引觀眾的優勢,但同時也具有一些真人秀節目的弊病。其一,真人秀節目的作秀成分,因為涉及不同的參賽選手,每個人都不是電視觀眾所熟知的,真人秀節目一般都會涉及選手介紹環節,這不僅增加了節目的娛樂性,而且也能使觀眾更好地了解選手的背景、個性等。但是由于綜藝節目的娛樂化或宣傳需要,一些選手的特殊身世成了真人秀節目的賣點。《漢字英雄》因為其文化元素,降低了部分受眾對其真人秀性質的認知,如9歲男童王梓旭,其超越同齡人的成熟,不僅被漢字先生批評缺乏童真,更是被觀眾所詬病,所以過多地偏離自身節目主題的真人秀將會給節目帶來負面的聲音。

其二,真人秀節目的比賽機制也存在一些爭議,《漢字英雄》的競賽形式還相對客觀,與音樂真人秀節目相比,有一個相對清晰的判斷標準,那就是漢字書寫是否正確。但由于比賽時有人為因素加入,如場上計時的為主持人馬東,漢字評審時由三位漢字先生評判,使節目過程的公平程度產生了異議。漢字先生對一些年紀偏小的參賽選手產生偏向甚至提醒,這不僅違背了節目比賽規則,甚至對比賽結果也產生影響。觀眾對此會產生反感,最終導致觀眾黏合度的降低。

(二)傳播媒介受局限

在傳統媒體逐漸萎縮的今天,河南電視臺做出了大膽的嘗試――與網絡視頻客戶端愛奇藝聯手推出《漢字英雄》,這是全國首檔網動的電視節目。在第一季時,確實起到了促進作用。從節目的投入和節目質量都得到很大提升,并且獲得了更好的網絡宣傳。但同時也為這一節目埋下了隱憂:其一,電視臺與網絡媒體視頻客戶端雖然都是宣傳媒介,但說到底,它們的性質是不同的,其利益訴求也很難一致。電視臺作為國家管理的宣傳單位,肩負著更重要的宣傳引導工作。而愛奇藝公司是私營的商業公司,對商業利益更加注重。如何協調好兩者的利益矛盾是《漢字英雄》能否長久播出的關鍵。其二,在中國這樣一個網絡視頻播放自由的國家,網絡資源免費共享已成為一種常態。所以我國網絡視頻客戶端,包括電視臺都缺乏培養自己忠實觀眾的土壤,這就導致中國的觀眾不會一直收看一個電視頻道或一種網絡視頻客戶端。而這一切帶來的后果就是,如果一檔節目在網上是某個視頻客戶端獨播,而本節目又缺乏忠實的觀眾,那么網絡獨播權只能使本節目的收視率和播放數受到限制,因為觀眾可能沒有特定地關注單一的視頻客戶端,這就造成了節目收視率和知名度在網絡上并沒有得到提升。

(三)時間設定不科學,受眾流失嚴重

《漢字英雄》第三季開播后有一個最大的變化,那就是播出時間的調整。第一、二季是在假期,也就是暑假、寒假的每周四、周五雙播,時間是21:25。從第三季開始改為每周五21:55單播。這一變化使得節目收視率受到兩方面影響。

第一,《漢字英雄》第一季播出后,該時段收視率漲幅最快的是4-14歲的兒童,而收視率最高的是55-64歲的老年人。這兩部分受眾人群可以說非常符合《漢字英雄》的受眾定位。但同時,這兩類受眾有一個共同的收視習慣,那就是收視時間比較有限,一般不會接受深夜檔的節目。不管是兒童還是老人,他們正常的作息時間都比較規律,22:00之后的節目并不是他們收視的黃金時段。所以,當節目的播出時間改為21:55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損失這一受眾人群的收視率。雖然愛奇藝在移動客戶端上自由的播出時間可以彌補這一缺陷,但由于移動客戶端并不十分適合老人和兒童這兩類受眾人群(不會使用或被家長控制不能使用),所以移動客戶端的彌補效果微乎其微。

第二,由于本季節目改為每周播出一次,這不可避免地使節目播出時間較前兩季延長了。從2014年7月開播一直到同年10月才結束,這使得節目從假期一直貫穿到開學后一個多月。節目播出前后,收視率增幅最快的是學生,而學生這一群體的收視是很不穩定的。“暑期是在校學生一年中最長的假期,在此期間,很多學生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假期生活。面對這一現象,各個電視臺也都有意識地在暑期節目的內容和節目的編排上進行一些針對性的安排,以提高青少年收視群體在總體收視人群中的比例。”學生的暑期收視熱潮之后,其收視率就會逐漸下降,所以當《漢字英雄》決賽賽程拖到10月后,收視率沒有達到第一季的水平是可以預見的。

三、完善文化類節目的有效途徑

針對《漢字英雄》這檔節目,我們發現三季以來節目中存在的一些弊病,與同類型節目中出現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共性。所以,通過討論本節目的改進方法,以期完善同類型節目未來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調整節目形式,增添娛樂元素

一個節目要想長久地保持生命力,必須保持節目的新鮮感。而所謂新鮮感,在筆者看來,主要是兩方面,即節目形式和節目內容。綜觀收視火爆的季播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與《中國好聲音》,一個是節目形式的多樣變化,一個是節目內容的不斷更新。首先,《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主體內容是不會變的,那就是每期固定的嘉賓――那些明星爸爸和他們可愛的孩子。那么如何讓這些不變的內容產生變化,這就需要通過新穎的節目形式、精挑細選的室內室外環境及意想不到的情景預設來實現。如每隔幾期節目,節目組就會轉換場景,即使在相同的場景中,也會進行嘉賓陌生的活動。這就使得節目內容不斷產生變化,觀眾得到新奇的體驗。而《中國好聲音》是另一個模式,它的節目形式是固定的,但其節目內容是隨著上臺的選手演唱而不斷改變的。觀眾在對節目形式,即四位導師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通過不斷變換選手的演唱和故事來達到真人秀節目吸引觀眾的特點。

《漢字英雄》在制作初期,也是在不斷地強調選手的個性和知識的側重點,以期達到豐富節目內容,吸引受眾的目的。可由于節目主題是以漢字為主,而漢字本身是大家熟知的,換句話說是書寫漢字在大家看來稀松平常,上升不到審美或娛樂的層面。所以當《漢字英雄》進入第三季以后,受眾對這種一成不變的節目形式和節目內容必然會感到乏味。

要改變這一狀況,該節目必須有一個重大的改變。其一,增添娛樂化元素。主持人馬東曾表示不會讓步于收視率,堅持文化傳承。不過對于地方衛視來說,一檔好的節目,如果沒有好的收視率和口碑,那很可能是辦不下去的。為了提升收視率,應對節目加入一些娛樂化元素和形式,改變原有的已被人熟悉的答題模式。其二,對播出舞臺重新打造。雖然漢字十三宮的舞臺創意十分出色,但如果一直使用,會缺乏新意。記得《漢字英雄》第三季決賽時,馬東采訪吳佳穎進入決賽的感受,吳佳穎回答,跟復賽是差不多的。可見,相同的比賽場地、比賽環節、比賽題目不能給選手創造陌生的環境與緊張的氛圍,從而產生信息量不足感,那就不容易讓觀眾產生新奇感。可以適當使用外景,令選手在陌生的環境進行比賽,或加入闖關、迷宮等環節,令問答模式變得復雜和新鮮,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節目的吸引力。

在增加娛樂元素的同時,《漢字英雄》必須深化自己的主題,節目的文化內核不能局限于漢字的再宣傳上,同時應該加入更加深刻的傳統文化內涵。比如在寫到一些漢字時可以通過漢字先生擴展到《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等中華文化經典中,讓選手與觀眾不僅記憶了漢字,同時也重溫了先賢的智慧和中華文化結晶。

(二)擴大網絡媒體宣傳,挖掘新的傳播渠道

如今的電視節目已經越來越注重網絡宣傳,從前期預熱到播出中的亮點炒作,都需要網絡的幫助。通過門戶網站、導航網站、微博、微信等對節目內容進行預告宣傳,并讓節目在網絡上形成熱點話題,以便有更多的網民關注到該節目。所以要想在假期檔眾多的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加強與門戶網站和搜索引擎的合作,加快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上節目信息呈現的速度,是《漢字英雄》亟待解決的重中之重問題。

作為節目獨播的網絡視頻平臺,愛奇藝并沒有很好地達到擴散和填補的作用,在視頻點擊量并不樂觀的情況下,愛奇藝需要果斷地與其他網絡視頻平臺合作。最重要的不是控制一個節目的獨播權,而是先把節目擴散出去,通過更多的平臺使廣大觀眾看到并喜愛該節目,從而使愛奇藝公司獲得更大的收益。

(三)調整播出時間,黏合受眾人群

節目的播出時間是每檔節目在播出前就要考慮清楚的一件事,這不僅包含對本節目的受眾定位、收視預期的預測,也包含整個電視臺的播出戰略。河南衛視把《漢字英雄》這檔節目放在夜間10點檔可能有自己的考慮,但總體而言這個嘗試是失敗的,所以播出時間的改變迫在眉睫。

第一,從整體的播出時間來看,節目選在暑期檔播出沒有問題,前邊也提到了,這一檔期正適合加大兒童類、親子類節目的投放。但從全國衛視播出情況來看,6月至10月間有兩個節目更具收視號召力,分別是《爸爸去哪兒》和《中國好聲音》,這兩檔節目長期處于周五夜間10點檔期的前一兩位。而河南衛視將《漢字英雄》放在這一檔期與它們競爭,雖然題材類型不同,但收視率仍然會受到相當大的影響。在國內綜藝節目扎堆周五檔期的情況下,是否可以考慮將《漢字英雄》延后一天播出?延后一天不僅可以緩解節目收視爭奪的情況,也可以為上面提到的網絡宣傳起到積極的作用。

第二,從節目播出時間來看,播出時間較晚。由于節目主要收視人群是老人、兒童和學生,所以節目時間應當向前調整。如央視一套的同類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播出時間是黃金時段,即晚上8點至10點。這個時間段十分適合兒童、學生和生活作息十分規律的老人,同時也有助于貼近這些收視群體的收視習慣,并影響和擴大收視群體――一家人集體收看。

四、結語

總體而言,作為異軍突起的文化類真人秀節目,《漢字英雄》不僅使得我國電視綜藝類節目的種類和形式更加完善,同時讓電視臺和電視觀眾擁有了更加豐富的選題空間和收視種類。作為一檔“文化秀”節目,《漢字英雄》是國人長久以來希望看到的原創的、具有濃厚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電視綜藝節目,所以才能一經播出,便引起轟動。但由于節目形式內容單一、網絡傳播策略缺失、節目播出時段等問題,導致節目收視率嚴重下滑。本文建議通過調整節目形式,增添娛樂元素;擴大網絡媒體宣傳,挖掘新的傳播渠道;調整播出時段,黏合受眾人群等策略對收視狀況加以改善。作為第一檔文化綜藝節目,《漢字英雄》不僅需要有自己的文化擔當,更需要在復雜的競爭環境中永葆青春活力,從而更好地傳播發揚中華優秀文化。

注釋:

①數據來源:愛奇藝移動客戶端實時數據。數據采集截止時間為2014年10月23日。

篇5

【關鍵詞】漢字 中國文化 戲說

漢字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區域文化的最重要的載體,研究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文化必須從漢字入手,去體會感受隱藏其背后的文化。對有關家庭成員漢字的分析巧解戲說,能使我們了解更多的古時文化,了解更多漢字的含義,了解更多不同身份的人應該肩負的責任。本文通過父、母、男、女漢字的剖析,使留學生深入了解一些中國古時就有的優良的家庭倫理觀,從而促進其對相關漢字的掌握。

一、漢字與家庭倫理概念的界定

1.漢字概念界定。據史料記載,漢字的發展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由繁到簡,逐漸趨向方正,平直,線條化的過程。漢字集形象,聲音,詞義于一體,不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語言,漢字是記錄書寫符號的系統,它的出現滿足了有聲言語的不足。

2.家庭倫理概念界定。國內學者羅國杰認為,“家庭道德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是規范家庭生活、調節家庭關系和鼓勵家庭成員行為的道德準則。家庭道德具有很強的社會屬性,既是家庭生活質量的保障,又是形成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的根基”。而通常我們所說的家庭倫理道德指的就是父母、男女、子女的關系。

二、“父”、“母”、“男”、“女”漢字的戲說

1.“父”與“母”。“父”在《說文解字》中被描述為“父,矩也。家長率教者。從又舉杖。意思是說,父親是家庭規矩的代表,是一家之長,是帶領教育子女的人,從又舉杖也體現出父親的形象,經常拿著棍棒嚴厲的管教子女,可以看出父親是威嚴的,很有影響力的人。“父”甲骨文寫作一豎加一個又字,這個豎代表的是石斧或石鑿之類的器具,說明父親會手拿石器進行捕獵活動,為妻兒尋找食物。在古代社會里,父親是有權威有責任感的人,他不僅要去耕作勞動,也要以身作則,管教妻子和子女。

“母”,《說文解字》中說:“母,牧也。從女,象子形。一曰象乳子也。意思是母,象奶牛一樣哺育子女。字形采用“女”作邊旁,像懷抱孩子的樣子。甲骨文中在女的胸部位置加兩點指事符號表示婦女因生育而發達的兩乳,造字的本意即嬰兒的生育哺育者。可見“母”字把母親的形象本質體現的淋漓盡致,世界上沒有任何語言能像漢字這樣,從漢字的造字演變過程中能夠體會出其背后隱藏的含義。魯迅曾說過:“母愛是偉大的,這種愛簡直就是盲目的”。在家庭倫理中,母親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延續后代,以鮮血和愛給予子女生命,并哺育其成長。

“父”與“母”這兩個字,一方面我們能從漢字的演變發展過程中體會到這兩種身份在家庭倫理中的分工是不同的,父親在家庭中擁有著更多權威,母親的主要職責就是生兒育女,體現了古時男尊女卑的思想。

2.“男”與“女”。《說文解字》中說:“男,丈夫也。從田從力。言男用力於田也。凡男之俳源幽小R饉際悄校丈夫,即成年雄性。字形采用 “田、力”會義,意思是男子在田間勞動耕作。男,甲骨文寫作田加上古時耕作的器具,這種器具特別重,需要有力氣的人來拿,所以就用這種器具代表力量的“力”,而田就是代表田野莊稼地。在古代,種田是一種體力活,需要由有力獾娜死賜瓿桑因此就用田下面加上這種器具來表示男子的“男”。造字的本意中也描述到“男即在田間出力做事的雄性勞動者。”由此可見男子在古代農耕時期處于生產力的主導地位,決定了其較高的社會地位。

《說文解字》中說:“女,D人也。象形。王育說。凡女之俳源優。意思是女是婦人,像婦人之形,所有與女相關的字都是采用“女”作邊旁。追溯到甲骨文,女的字形像一個屈膝跪坐的人嫻靜地交疊著雙手。造字的本意就是兩胸飽滿的婦人,能生育、哺乳的人類中雌性。與男子相反,古代女子由于生理條件的因素,不能處于生產力的主導地位。不得不以操持家務為職。女字的甲骨文形狀是跪坐,一方面這與古時的文化有關,古時沒有現代的凳子,以此只能雙膝跪地并把臀部坐在腳后跟上表示坐,另一方面凸顯了女子卑微的地位。這種現象不僅決定了遠古時代及其漫長的封建社會里“男尊女卑”的家庭倫理觀,也體現了遠古時期男女分工的不同,即男主外女主內的文化。

三、漢字戲說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意義

1.活躍課堂,引起興趣。在漢語國際教育中,漢字成為了教學的難點。在漢字教學中,留學生普遍表現出畏懼,排斥的心理,這使課堂出現枯燥尷尬的局面。如果在漢字教學中加強對漢字的戲說,例如上文中對父母,男女等漢字追根溯源的進行講解,留學生就會像聽故事一樣進行學習,在了解文化的同時也掌握了漢字。

2.加深理解,促進識字。留學生在漢語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著不識字的現象,尤其是一些相似字。漢字戲說不僅可以幫助留學生區分相似字,更能擴大其詞匯量。例如上文是對中國傳統家庭倫理文化漢字的戲說,同樣的方法留學生可以知道“子”、“女”的區別,并且可以掌握像“安”、“家”等一系列相關的漢字。

3.傳播文化,促進交流。國際漢語教師的最根本任務是傳播中國文化,而對漢字進行戲說是最佳傳播文化的方式。通過文化的傳播可以加強人與人的交流,從而了解更多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

篇6

(一)漢字定位與藝術設計的形象戰略關系

漢字的字體設計在藝術設計中的運用最突出的特點是易于識別,充分體現了產品信息化、視覺化、藝術化等視覺語言特征。漢字的字體設計在藝術設計中的運用是企業文化與品牌形象的整體而簡練的概括,漢字的字體設計在藝術設計中無論表達什么、指示什么,無論是寓意還是象征,含義與企業文化都應是相統一的。在藝術設計中,既可以利用漢字的字體設計作為詮釋商品屬性的媒介,通過改變字體本身外形和字體的結構進行圖形化處理;也可以從版面空間排版關系上進行合理利用與調配,即將文字看作是最基本的點、線、面元素加以編排設計,使其具有極強的形式美感。但無論哪種表現形式都是從文字本身去尋找可以運用的圖形元素,根據商品屬性進行漢字圖形化字再設計,增強商品的視覺表現力,體現出產品品牌的風格形象。

(二)漢字的設計定位與藝術設計的視覺形象關系

有時候主題文字的圖形化在藝術設計中占據了一大部分甚至是全部,這種主題文字本身的圖形化設計可以通過象征、寓意的手法對字體進行增減筆畫、添加裝飾或改變字體結構來拓展字體形象,強調字體所傳達的深刻含義和視覺效果。

二、漢字字體設計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一)漢字字體設計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從概念上來說,面的形成是由線的移動軌跡所產生的。面的不同分割和布局都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可以產生輕松感,也能形成壓迫感,映射出不同的視覺動勢。主題文字的存在使整個包裝版面相當生動飽滿。以面構成時,統籌各元素的關系和畫面的和諧,在必要時甚至可以在包裝上做出些空白處理,在立體包裝上,還可以將文字編排進行兩個平面之間的跨越,增強視覺張力和藝術效果。漢字的字體設計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1.以書法字呈現書法的筆墨意韻具有一種流動方向性,不可重復的書寫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圖形化的表現,是一個以時間帶動空間,以動作過程帶動視覺的表現方法。如:下圖3的茶葉藝術設計就是以書法字呈現,中國文字的古韻將茶葉的綠色韻味充分體現出來,藝術設計是產品投放市場的首要印象,下面的茶葉包裝給人煥然一新的初步印象,引起消費者的好感。2.拆分文字筆畫將一個或者多個中文字的筆劃進行拆分,結構重組,這時文字的識別性降低,但是圖形化增強,一般需要注釋。拆分后重新組合的文字失去了直白的解釋功能,但新的圖形形態具有更加深刻的寓意。如圖4的月餅包裝,“回”字的巧妙變換,充分體現了月圓中秋與回家與親人團聚的美好愿望,包裝生動、形象地傳達了產品的主體思想。3.文字留白漢字字體在平面廣告設計中的應用可以突出產品的亮點,體現在平面廣告的構成要素的差異化創意方面。漢字字體在平面廣告設計中的應用形狀、大小、色彩、深淺,發散,組合能夠給人帶來不同的視覺和心靈感受和不同層次的藝術魅力。近幾年來商業廣告設計藝術中漢字字體的表現形式獲得了多角度的視覺效應,顯露時代風格。如圖“5花開富貴”禮品袋,清新簡約的字體和簡潔,四周的空白留給消費者適當的想象空間。在立體包裝上,還可以將文字編排應用于包裝與產品之間的跨越,加強包裝與產品之間的聯系“。花開富貴”禮品袋的包裝設計中選取具有東方古韻的折扇漢字字體裝飾,在外包裝上,生機勃勃的蝴蝶和牡丹清晰了反應了禮品的高雅,在“花開富貴”三個字的運用上,利用不同的字體、字的不同大小突出的特色品牌,整個包裝采用文字圖像化的設計,除了保留花開富貴文字標志、紅牡丹、蝴蝶外以及少量的商品信息外,幾乎不再運用任何的圖案裝飾,整體包裝效果簡約鮮明,達到優雅的視覺效應和心理效應,傳達了源遠流長、品味生活的一種從容態度。這種充滿文字圖形化的設計使得整個包裝更加突出品牌形象,成功地在其功能和情感訴求上達到了一個平衡考量。

(二)漢字字體設計在網頁設計中的運用案例分析

漢字字體作為網頁設計的一種元素,直接影響著網頁的整體形象。漢字字體在網頁設計中的運用作為一種網絡信息傳播平臺,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帶來與傳統媒體不一樣的視覺效果和心理效應。在隸書與楷體、黑體與宋體之間濃淡變化形成繽紛的色彩層次,字體的線條為虛實相生,字體的大小、粗淡可以隨意調整,使網頁藝術設計產生出悠遠豁達之意境,將中國漢字的意境融入到新媒體傳播中。

(三)漢字字體設計在書籍裝幀設計中的運用案例分析

將漢字字體以標記、點綴、插畫形式應用在書籍裝幀中,帶來煥然一新的效果,對漢字字體文化也起著傳播的作用。無論從裝飾性還是藝術設計的設計運用上,都繼承了漢字字體的線條特征表現出來的靈動韻致。書籍中的漢字字體插圖,營造了文化、活躍的氛圍,使書籍煥發活力。如《星火燎原》一書選用了的狂草,大氣磅礴,飄逸灑脫,不用其他元素,僅憑這四個字已經凸顯出書籍版式設計的特色。另外,有的書籍裝幀采用了書法家的書法來題寫書名,由于書法家的知名度和對書的理解與創作,提升了書的藝術個性;有的將書法字體與圖書的內容、構圖、圖案等元素搭配,并在邊緣關系處尋找新的靈感融入主觀的意念,書籍裝幀的效果就更加富有感染力。

(四)漢字字體設計在唱片封套設計中的運用案例分析

根據漢字字體提煉出豐富多變的圖案,通過線條組合,可運用到與中國的唱片卡套設計中,如圖6的唱片卡套設計不僅僅要是漢字字體的引用,還是對中國文化藝術精神的繼承。隨著音樂的飛速發展和計算機藝術設計的開發,漢字字體文化開始以唱片卡套這種形式隨著唱片的熱賣以更快更新的渠道傳播,使漢字字體藝術與現代平面廣告設計接軌,實現音樂與畫的和諧共存,讓唱片外觀既具有濃郁的民族風味,又不失時尚氣息,既反映出唱片音樂的主題,又使唱片封套充滿了文化底蘊。

三、結論

篇7

關鍵詞: 傳教士;明清時期;語言;翻譯;碰撞與誤讀

中圖分類號:K24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3-0751(2017)06-0131-05

明清時期,西方來華傳教士研習中文、譯介中國經典并將其介紹到歐洲的文化活動,對當時歐洲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語言轉換的目的和動機的影響,西方傳教士在傳播中國文化時,造成歐洲國家對中國文化存在一定的誤解。本文擬從社會語言學視角分析來華傳教士對中國文化的解讀及其在西方國家的傳播,以期對這次文化傳播過程中出現的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誤讀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

一、傳教士向歐洲介紹漢字

1.制定羅馬字母拼音方案,編纂詞典

明清時期的儒家思想在中國的政治、文化和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儒家思想積兩千年之久的浸,已深深植根于中國人心中” ① ,要在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的國家傳教,語言就成為雙方交流的重要紐帶和橋梁,因此,傳教士迫切地感受到學習漢語的必要性,他們認為掌握中文是征服中國、改造中國人信仰體系的唯一途徑。

在學習漢語過程中,這些傳教士使用羅馬字母來標注漢字的讀音,并以此為啟發編纂中西字典,為歐洲人認讀漢字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最早采用了這一拼音方案的是羅明堅和利瑪竇于1583至1588年間合編的《葡漢辭典》。由于早期的羅馬字母體系不完善,如:聲調和送氣音的缺失,造成了許多漢字讀出來的音不準確,從而引起交流過程中聽者理解上的偏差。盡管有這些缺點,《葡漢辭典》載有近代葡漢兩種語言文字,是世界上第一部歐漢雙語詞典,為中國的音韻學研究指明了方向。如果說《葡漢辭典》是西方研究漢語語音的發端,那么《西子奇跡》標志著漢語語音的形成。《西子奇跡》源于1605年利瑪竇贈給友人的三篇文章,后由教會編成小冊子,通過字符、字母和聲調符號的不同組合,傳教士可以拼讀出漢字的讀音,這實際上是羅馬拼音方案的第一次實際應用。1626年,《西儒耳目資》的出版,意味著漢語拼音方案的完善。該書由法國傳教士金尼閣所編著,是一部供傳教士學習漢語的工具書。全書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譯引首譜》,通過圖例對漢語音韻進行概述;第二部分《列音韻譜》拼音切字;第三部分《列邊正譜》按筆畫音查。《西儒耳目資》的發行,啟示了傳教士們,他們借用西方文字幫助,研究更完善的漢字記音系統,不僅幫助來華傳教士更加快速準確地認讀漢字,而且“首次將中國傳統的字書與韻書的體制特點結合在一起, 融會了二者的長處,從而使其在三百多年前就具有了現代詞典的雛形” ② 。

2.研究并傳播漢字字形和字義

耶穌會士加戈神甫最早把漢字介紹到了歐洲。他在1555年9月23日寫回歐洲的信中,列舉了“魂”“畜生”“日”“月”“天”“人”這六個漢字,并用日文解釋。后來,這封信連同其他信箋于1565年在可因布拉(Coimbra,葡萄牙中部的一個城市)結集出版。 ③ 漢字傳入歐洲后,引起了歐洲語言學家的關注。“他們希望找到一種直接表達事物和思想的字符。”“歐洲本土學者的漢語研究實際上是對漢字進行解釋性的介紹”,而來華傳教士結合自身學習的體驗和感受,“更加注重漢語口語的學習,以及對漢語實用技巧的探討和研究。” ④

葡萄牙人耶d會士曾德昭所著的《大中國志》以中國研究為主體,首次對漢字的筆畫和結構特征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和描述,具有了一定的系統性和科學性,為西方人進一步理解和學習中國語言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前提。羅明堅受中文老師的啟發,采用看圖識字的方法,將圖片、字形和字義聯系到一起,僅三年時間內就掌握了一萬五千個漢字。利瑪竇學習漢字有一套獨特的記憶法,他撰寫的《西國記法》介紹了如何快速識記中國文字,通過觀察、分析漢字的字形、結構,形成聯想,賦予漢字獨特的解釋來幫助記憶。例如:“聞”字被解釋為“大耳正懸門中”;“焉”字被理解為“以一馬正面向外而立”。也有取其諧音來幫助記憶的,如“醇”字以“鶉”,“描”字以“貓”等。 ⑤ 這種將字形和意思聯系起來的方法,有助于漢字的牢固記憶。

3.研究傳播漢語語法

早期的傳教士偏重于漢字的認讀以及字形和字義的研究,而對語法的研究鮮有涉及。從16世紀末開始,漢語語法的研究得到重視,相關的論著陸續出現。衛匡國、瓦羅、馬若瑟等人的漢語語法專著促進了西方世界對漢語的認知,對中國文字的傳播和中歐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后人研究近代漢語提供了借鑒與參考。

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衛匡國于1652年編寫的《中國文法》是第一部在歐洲出版的漢語語法著作。該書引用中文實例解釋了漢語詞性和種類,羅列了相關的語法要點。總體來說,衛匡國參照拉丁語系的研究方法,對漢語語法結構加以扼要介紹,但個別舉例牽強生硬,且缺乏專門的句法內容,對漢語語法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盡管有諸多欠缺,衛匡國開啟了傳教士研究中國文法的先河。《華語官話語法》是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漢語語法書,由瓦羅于1682年完成。該書依據明末清初“南京官話”的語音、語法、詞匯為研究藍本,參照拉丁語法框架,闡述漢語語法的規則和誡律。他不僅系統介紹了漢語詞類的劃分及其形態和范疇,還特別強調漢語研究重要的三個方面,即詞匯、聲調和詞序。總之,瓦羅對漢語語法的研究更加深入和準確。耶穌會傳教士、法國著名漢學家馬若瑟于1728年完成的《漢語札記》分別就漢語口語語法和書面語語法進行了討論。該書引例翔實,大都出自中國的小說、戲劇等經典作品。他基本擺脫了拉丁語語法的束縛,區分了漢語口語語法和書面語語法,提出了漢語虛詞和實詞的術語,使漢語語法研究更加符合漢語本身特性。

1814年,馬禮遜編著的《通用漢言之法》、艾約瑟撰寫的《上海方言口語語法》和《漢語官話口語語法》等語法專著相繼出版,使漢語語法研究取得了創新性發展。漢語語法研究的巨大成就,掀起了歐洲人學習漢語的熱潮。

4.向歐洲介紹漢語的學習方法

隨著來華傳教士對于漢語語言的認知與理解,漢語逐漸在歐洲傳播與擴散,在歐洲掀起了對中國語言學習和研究的熱潮。傳教士們紛紛通過來往書信、出版著作、寫回憶錄等方式向歐洲介紹漢字。

法國耶穌會傳教士晃俊秀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表達了自己對漢語的認識。他介紹了漢語與西洋語的差異,感嘆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的一門語言。《利瑪竇中國札記》談到了漢字的五種聲調,讀音不同,意思也不相同。對于語言中沒有聲調的西方人來說,要想準確掌握漢語的聲調實在是困難。利瑪竇在《西國記法》中還指出,把語音、聲調、字形、字義結合起來是記憶漢字的最好方法。曾德昭的《大中國志》、安文思的《中國新史》則對漢字的起源、結構、象征意義、筆畫特點和形聲字的特點這幾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傳教士們的漢語研究成果大部分傳回到歐洲,這一方面使歐洲人在對漢字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能夠迅速地學會和掌握中文,另一方面奠定了歐洲漢學研究的基礎,對歐洲整個語言學的發展趨勢產生重大的影響。西方傳教士在介紹中國文字的同時,也傳播了中國的思想和文化,對當時歐洲人的思想、文化、生活等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傳教士向歐洲介紹中國文化

隨著漢語研習成就的不斷擴大,傳教士從中發現了中國的文明思想,特別是儒家思想。他們鉆研中國的文化典籍,通過翻譯、出版、郵寄、攜帶等方式把大量的中國古籍介紹到歐洲,對歐洲的政治、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譯介儒家經典

眾所周知,文化交流離不開翻譯活動。傳教士對儒家經典的譯介活動可大致分為:19世紀前的來華傳教士把拉丁語、法語、西班牙、意大利語等轉譯為英語以及19世紀起至20世紀初的英美新教傳教士將漢語直接譯為英語兩個時期。

來華傳教士在掌握漢語的同時,深深意識到儒家思想在中國社會和民眾心理中的重要地位。要想突破中國傳統文化壁壘,使士大夫和文人們皈依基督教,就必須把基督教教義轉換成中國文人士大夫容易接受的內容。基于此,傳教士們把基督教教義和儒家思想進行比附、雜糅,一方面將改造過后的基督教教義傳播到中國,一方面又通過翻譯、注釋等方式把代表中國儒家思想的“四書五經”傳播到歐洲,以便西方人學習中國文化。

成書于元末明初的《明心寶鑒》融合儒教、佛家、道教三教學說,論述了儒家圣賢的道德觀念和修身養性等思想,是明朝最為流行的勸善書和啟蒙書之一。西班牙傳教士高母羨將其翻譯成西文,傳播到歐洲,這也是中國歷史上譯介到西方的第一本古籍。“《明心寶鑒》為沙勿略所倡導的‘適應’策略提供了理論支持,對東方傳教事業影響深遠。” ⑥ 之后,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羅明堅把“四書”中的《大學》部分內容翻譯成了拉丁文,其原稿現仍收藏于意大利國家圖書館中。利瑪竇提出合儒、補儒、超儒的傳教策略,主張將中國的孔孟之道和天主教教義相結合,他翻譯的拉丁文《四書》雖然譯本至今下落不明,但對西方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做出了重要貢獻。衛匡國在歐洲出版的拉丁文《中國上古史》介紹了孔子和儒家思想。該書還談到《四書》,翻譯了《大學》的片段,并且首次將孟子及其著作介紹到歐洲。葡萄牙傳教士曾德昭的《中華大地國志》介紹了儒家思想及其經典著作,并且表達了對孔子人格的高度崇拜。葡萄牙傳教士安文思的著作《中國新志》頌揚了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智慧,同時還翻譯了《四書》和《五經》。比利時傳教士柏應理等編譯的《中國哲學家孔子》被認為是16―18世紀中國文化在歐洲傳播過程中最有影響的西文書籍,該書第一次全面深刻地向西方世界解讀儒家思想,同時把孔子描繪成中西學術融合的新形象。雖然編者借用基督教思想詮釋儒家思想,其中比附、匯通的思想傾向較為嚴重,但對于西方人了解中國的儒家思想和文化,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1812年馬禮遜發表了《三字經》《大學》英文版。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馬歇曼于1809年用英文翻譯、出版了《論語》。1891年英國出版了傳教士詹寧斯譯著的《詩經》。倫敦會傳教士理雅各首次系統、完整地把中國的儒家經典《四書》和《五經》翻譯成了英文。從1861年到1886年的20多年里,他共計翻譯了28卷中國主要經典著作,為使歐美國家了解東方文化和中國倫理道德做出了巨大貢獻。法國傳教士顧賽芬采用直譯方法,使用法語和拉丁語雙語對漢語譯釋,先后完成了《四書》《詩經》《書經》《禮記》的翻譯。德國禮賢會傳教士花之安推崇“孔子加耶穌”傳教思想,使用德文翻譯了《論語》和《孟子》。德國傳教士衛禮賢不僅是一位新教傳教士,也是儒家思想的忠實信徒。他先后將《論語》《易經》《禮記》《呂氏春秋》等儒家典籍譯成德文,其中《易經》對西方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相繼被轉譯成英、法、荷蘭等多種文字。

明清之際的耶穌會士對《四書》《五經》的翻譯大都使用拉丁語對中國的儒家思想進行介紹或注釋,其中由于受到“合儒、補儒、超儒”思想的限制,許多譯文帶有一定的偏頗。19世紀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對《四書》《五經》的翻譯不僅在語言種類上更加多樣化,除拉丁文外,還有英文、法文、德文等版本,而且對儒家文化的研究也更加系統和深入,語言表達更加優美。另外,翻譯策略開始采用逐字對譯的方法,這對尊重原文、保存《四書》《五經》的原有精髓大有禪益。

新教傳教士打破了西方宗教思想和哲學思想的藩籬,不再把翻譯與詮釋混為一談,對中國的儒家思想的闡釋更為客觀,從而使西方人能夠真實地了解中國的儒家文化,繼而找出中西文化的異同及其可能溝通的途徑。

2.翻譯其他古籍

來華傳教士除了譯介儒家經典外,還關注中國文學、科技、醫藥、地理、農業等其他典籍,通過翻譯把中國典籍所承載的思想價值和美學價值等傳到西方,促進了中西文化的借鑒、吸收與融合。

在中國文學研究方面,法國耶穌會士馬若瑟用法文翻譯的元雜劇《趙氏孤兒》最先出現在了解中國最權威的書《全志》第3卷中。由于該劇謳歌高貴的英雄,與法國古典主義戲劇有切合之處,一經出版便在歐洲廣為流傳,并被譯成了英、意、德、俄等多種文字。

在科技典籍方面,英國傳教士偉烈亞力對中西方科學文化的交流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中國數學科學札記》比較了中西數學之間的差別,首次對當時的中國數學做出了相對比較客觀、公正的評價,為西方研究中國數學奠定了基礎。他在創辦的《六合叢談》刊物上曾多次發表文章介紹中國的天文儀器,使西方學者更加了解中國天文學的起源與發展。18世紀來華的法國耶穌會傳教士宋君榮著有《中國天文學史》《中國天文學》《古代中國對黃赤交角的觀測》《1735年的七星表》《公元前206年以前的中國王朝天文史》等。此外,地理學方面的著作有《北京志》《和林的地理位置》等。宋君榮的所有論著成為西方研究中國天文和地理的重要參考文獻。

在醫學方面,據統計,“從1700年到1840年,西方人翻譯并出版的有關中國醫藥的書籍多達60余種” ⑦ 。卜彌格是首位向西方介紹中國醫學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其主要著作有《中國醫藥概說》《中國植物志》《中國診脈秘法》等,引起歐洲醫學界對中國醫學的關注和了解。來華醫學傳教士雒魏林和嘉約翰分別翻譯了清代早期民間流傳的價值頗高的中醫產科專著《達生編》。該書強調對孕婦分娩和用藥知識的宣教,反對迷信活動,譯作有利于近代中西醫產科方面的交流與借鑒。法國耶穌會士殷弘緒把中國人工種痘的方法介紹到了歐洲,肯定了中國古代種痘技術的先進性,高度評價了中醫的優勢。殷弘緒還把他在中國觀察、了解的各種植物的醫用和保健的療效通過大量信件介紹給歐洲朋友。這些信件被編入了《通志》。

明清之際,中國農業技術和農學也借助于傳教士的力量傳播到了歐洲。中國傳統農業著作《授時通考》的“蠶桑篇”和《天工開物?乃服》的蠶桑部分以及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中的部分內容由傳教士翻譯出版,在歐洲引起了強烈反響。傳教士還出版專著如門多薩的《大史》、基歇爾的《中國圖志》等書籍介紹中國傳統農業技術和農學。中國重視農業的思想以及中國農產品對歐洲人的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

三、語言轉換中中西語言文化的碰撞與錯位

明清時期的歐洲正處于啟蒙運動時期,基督教在歐洲占據著統治地位。為了達到在中國傳播基督教、開展貿易和殖民中國的目的,兩種文明和兩種思想在交流過程中不斷引起碰撞、沖突和融合,使明清時期的傳教士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研究失去了客觀性。一些譯著在語言轉換的過程中,失去了其原有的特色,充滿了歪曲和誤讀。

1.以基督教附會儒教,混淆儒教和基督教的文化內核差異

明朝來華傳教士為了突破中國傳統文化壁壘,使基督教更好地融入中國文化,采取“合儒”“補儒”“超儒”的理論,以使中國人認同其教義。他們混淆儒教和基督教的文化內核差異,以耶儒互釋,嘗試用中國人所能理解的思維方式或理論框架來闡釋基督教,從而實現基督教的中國化。

《天主實義》是利瑪竇所著的一部把基督教與儒家思想進行調和的杰作。書中利瑪竇引證中國古代經典,將“上帝”和“天主”進行會通,同時把儒家的忠孝與基督教奉主的思想緊密聯系在一起,由此奠定了基督教與中國文化進行互釋和溝通的基礎。但利瑪竇的附會策略是基于天主教原理之上進行的,不管編譯還是釋譯,其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基督教中國化,所以不可避免地就會產生歪曲現象。理雅各詮釋《論語》時表現出強烈的宗教立場,認為儒學即是中國古代的宗教,儒學所倡導的道德教誨和基督教教義如出一轍。通過《論語》中的孔子與《圣經》里的耶穌之間的類比,他肯定了基督教的優越性,認為中國只有轉而信仰西方上帝,方能推動宗教進步。英國傳教士蘇慧廉在英譯《論語》時也彰顯了許多基督教成分,如:他把儒教的天命觀等同于基督徒的救贖觀等。

傳教士常常以翻譯為工具,運用基督教經院哲學思想肆意詮釋中國典籍,極力尋求孔子倫理和基督教義的共同點,導致了中國文化西傳中的附會、曲解、利用和誤讀。

2.中西方語言思維的差異以及翻譯策略的局限

傳教士由于身份和本國固有文化的前見,其譯著受翻譯目的和動機的驅使,在東學西傳中就難免會染上譯者的主觀色彩,從而影響翻譯的質量。另一方面,由于中西方語言思維的差異以及翻譯策略的局限,加上譯者中文水平參差不齊,一些譯本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曲解和誤讀。如“圣人”是儒家做人的最高典范。圣人集“仁德”為一身,不僅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崇高的人格魅力,而且智勇超常,是常人所敬仰的楷模。由于中西方語言思維的差異,早期傳教士未能準確把握儒家“圣人”一詞的內涵。利瑪竇在《天主實義》第八篇里對儒家的“圣人”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大西法稱人以圣,較中國尤嚴焉。” ⑧ 他認為西方人對圣人的界定更為嚴格。被冠名為天主教“圣人”(Saints)的人,信仰堅定,可以是犯過錯誤的人,須通過羅馬教廷的嚴格考察方能成為與上帝直接溝通的人。而儒家的“圣人”,只是遵守基本的做人的道德標準,不能與天主教所認定的圣徒相提并論。通過儒家的孔子與基督教里《圣經?新約》中約翰(John the Baptist)之間的類比,利瑪竇把基督教里“圣徒”嫁接到了儒家的“圣人”的身上,最終實現了圣人身份的重構。

清代以來的傳教士逐漸脫離基督教思想體系,不再把基督教思想生搬硬套在儒家思想上。他們通過尋找儒家思想與基督教文化之間的差異,以便找出傳教的突破口。理雅各對《詩經》的譯介避免加入譯者的任何觀點,更多地從思想上挖掘中國學者對待《詩經》的態度,因此譯著內容更加客觀、真實。但由于語言理解偏差等原因,有些譯文存在明顯的誤譯,如《詩經》第1首《關雎》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英譯為“The modest, retiring, virtuous, young lady:― For our prince a good mate she.”將中文的“君子”對英文里的“prince(王子)”,這無疑存在明顯的用詞錯誤。他還從儒家經典中找出大量實例證明儒教中所謂的“帝”或“上帝”和基督教里的“God”是同一概念,潛意識仍未脫離基督教的窠臼。除了術語表達問題外,理雅各對內容的譯介也存在一定的偏頗和局限。在翻譯《論語?衛靈公》中“子曰:其恕乎”的“恕”字時,只是借用朱熹的注解,而拋棄了其他眾家的觀點,造成了中國文化傳遞中的失衡。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語言轉換的目的和動機的影響,明清時期的傳教士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研究存在一定的附會和誤讀。盡管如此,傳教士對中文典籍的傳播活動,還是值得肯定的。

注釋

①梁工:《基督教與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交流》,《北京圖書館館刊》1998年第3期。

②宋洪民:《〈西儒耳目資〉在辭書編纂史上的貢獻》,《德州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③Donald F. Lach. Asia in the Making of Europe, Vol. I, The Century of Discovery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5, pp.656-657.

④董海眩骸16―17世紀中期西方漢語研究的歷史分析》,《浙江學刊》2003年第6期。

⑤利瑪竇著;朱維錚主編:《利瑪竇中文著譯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51―152頁。

⑥郭磊:《十六到十七世紀天主教傳教士與儒學西傳――以〈四書〉譯介為中心》,《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

篇8

一、漢語言文化對鄰國語言文字的影響

漢語是日語體系形成的重要基礎,在文字書寫方面,漢語也同樣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據史料記載和有關民間傳說,秦漢時期大批國人東渡日本,帶去了豐富的典籍資料,并在日后與日本居民的交流、交往中,將我國文化,包括漢語言文字傳播給了當地人。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漢字傳到日本的實物證據是“漢委奴國王”金印,金印的出現說明,在公元57年以前,日本已經有人認識漢字,懂得漢語。在日本語言文字出現以前,漢語文字是日本傳達政令、進行外教活動的主要文字工具,包括國家活動或政策、法律條文的制定等,也都是使用漢字。但日本人在使用漢字的過程中感到諸多不便,逐漸發明新的日本語言文字,即平假名和片假名。日本的平假名是借鑒和演化我國草書而來。縱觀日本文明史,其不少書籍史料、文學作品都是用漢字或漢字與假名共同記載而成的,歷來日本的年號也都是用漢字來表示的,如“明治、大正、昭和、平成”等。[3]后來日本漢字中加入了國字,但日本人在自造這些漢字時也都是仿照中國漢字的造字法,所以,日本文字既有引自中國的成分,也有仿照中國漢字自創的字體。公元前三世紀前后,漢字開始傳入朝鮮半島,這也是韓國首次大量吸收外來詞的時期,迄今為止,韓語中的漢字詞大多保留唐宋時期的中古音韻,書寫上基本采取繁體字,數量約占韓語詞匯的60%以上。在朝鮮民族的《訓民正音》創制以前,漢字幾乎是作為唯一的標志工具的,除了保留一部分朝鮮語的基礎詞匯之外,漢語幾乎占據了朝鮮語的全部詞匯。

二、漢語言文化對鄰國語言表達含義的影響

日語與漢語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語言表達含義上也有許多異曲同工之妙,日語中的許多句子結構和日常用語都滲透這漢語語言的表達思想。如在日語中占有較大比重的習語,很多都是漢語習語的變體,或者直接引用的漢語,像“百聞不如一見”、“吃一塹長一智”、“馬馬虎虎”等通俗用語,日語與漢語所表達的意思都是相同的。在韓語中,也保留了許多漢語古義的漢字語素。如“都”字,在漢語里,從古至今有兩個語音而且分別承載著不同的含義、功能,念dū音常指“首都”;念dōu音時常作總括義副詞使用,在韓語里,雖然只有一個漢字音[to],但除表示“國都、首都”的意思外,還保留有古漢語中的意義,即“總共、一共”義、“某群體之首”義。類似于此韓語中留存古漢語義的字還有諸如“頃”、“陣”、“然”、“湯”等等。[4]

三總結

篇9

[關鍵詞]醫學英語術語;漢譯;文化心理

西醫是近代和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并在16世紀傳入中國,之后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與發展。西醫進入中國以后,大量的醫學書籍被翻譯成中文,大量的醫學英語術語進入到漢語詞匯當中。為了能夠使西醫在中國得到有效地傳播,促進中外醫生的交流與合作、規范醫學教學、醫學英語術語的翻譯的準確性、簡明性及統一性成為醫學領域及醫學翻譯人員共同努力的目標。在醫學英語術語漢譯過程中,需要了解醫學英語術語的相關知識、中西醫之間的差異、中英文語言上的差異。同時,在漢語不斷吸收容納外來英語詞匯的過程中,也體現出復雜的民族社會文化及心理。本文透過醫學術語的漢譯策略及方法,探討社會文化心理對醫學術語漢譯的影響。

1醫學英語術語漢譯策略及方法

1.1音譯

音譯是英語和漢語中都存在的一種常見的借詞法(黎昌抱,2001)。音譯利用讀音與英語發音近似的漢字進行直接地轉譯,漢譯文字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語音,并失去漢字自身的意義。在原英語術語沒有對應中文或人們對新事物頗為陌生的情況下,許多譯者往往采用音譯的策略對外來英文術語直接借用,從而有利于新事物的快速傳播。

1.2意譯

意譯指將構成英語術語的詞素用對應的漢語詞素進行翻譯。意譯強調事物的本質、用途、特點等等,讓讀者能夠快速、直接地理解把握術語的含義。同時避免了音譯術語冗長難讀、讀者容易產生錯誤聯想等不足之處。意譯而來的醫學術語占外來術語的大部分。

1.3音意結合

音譯結合意譯的策略一方面保留了英文原詞的風格及讀音,另一方面也讓讀者能更清楚把握詞意。醫學術語漢譯音譯結合多應用于翻譯包含有特殊地名、人名冠名的術語。醫學英語術語特點之一是冠名詞的大量使用。對這些特定冠名詞進行漢譯時,首先需要了解術語的詞源及原文真正的含義,再根據術語的構成,多數情況下對人名、地名進行音譯,對術語中表示詞性及類別的詞素進行意譯。例如TetralogyofFallot(法洛四聯癥)、Parkinson’ssyndrome(帕金森氏綜合征)、Meniere'sdisease(美尼爾氏綜合癥)、Cushing’ssyndrome(庫欣綜合癥)等。這些例子都通過音意結合,保留了原詞的音和形,同時兼顧其詞意。當英語術語的詞源對譯詞的影響較小,為了讓讀者更準確、更直接地把握術語含義,譯者會選擇意譯來直觀表達。如loopofHenle(髓袢)、Bowman’sCapsule(腎小囊)、fallopiantube(輸卵管)等。這些詞例的漢譯都省略了對英文原詞定名詞的轉譯,而采取直接完全意譯的策略表達術語含義。

1.4形譯與借用

所謂形譯,即在漢譯過程中借助英語原文,或通過漢語加工,選擇形象生動的詞素轉譯原詞中對事物形狀、形態特點的描述。如spiralfracture(螺旋形骨折)、T-bandage(丁字帶)、U-shapedplastercast(U形石膏托)。這些英語術語中均具有對事物形狀的描述。通過形譯,譯詞最大限度保留對形狀的一致地、形象地描述。另外,醫學英語術語中具有大量的首字母縮寫詞,這些縮寫詞具有特殊、固定的含義。在翻譯的過程中,越來越多譯者采用字母直接借用的方法進行翻譯,或借用字母與漢語詞素搭配,從而更能簡明地表達詞義(黎昌抱,2001)。

2漢民族社會文化心理對醫學英語術語漢譯的影響

英語具有強大的吸收同化功能,同時英語民族的“開放型”的文化心理使英語醫學術語中融入大量的、多源的外來詞(李洪偉、蔡郁,2011)。不同于英語民族,漢民族在漢譯過程中力求保留漢語系統的完整性、獨立性,堅守漢語自身的凝聚力和改造力。因而在翻譯過程中,我們往往采用意譯而排斥音譯,并對術語進行加工,使其漢化。例如很多醫學術語都經歷了一個音譯到意譯的變化過程。在新事物引入時,通過音譯快速讓讀者熟悉新事物,廣泛使用后再開始強調意義、譯語文化,并逐漸加工轉換為漢民族的語言。如,laser-萊塞-激光、vitamin-維他命-維生素、penicillin-盤尼西林-青霉素等等。再如,利用讀音與英語接近的漢字且漢字本身的含義與英語詞素恰好契合,結合構成半音半義詞,如ban-dage(繃帶)、silicosis(矽肺)、calcemia(鈣血病)等等。這些例子都表明漢字在吸收容納外來詞的過程中,力圖將其改造漢化而維持漢語系統的獨立性。這種心理使得英語術語在翻譯方法及策略的選擇、漢譯術語使用方面呈現出特定的變化。(1)包容求簡的心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各國各民族之間交往日益頻繁,漢民族展示出了更為開放及包容的心理。同時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新的疾病、治療方法、藥物被發現,越來越多的醫學英語術語通過音譯及直接借用等方式涌入漢語詞匯,讓新詞在傳入初期能夠更快、更直接地得以傳播。漢民族在開放地接受及使用這些漢譯外來詞的過程中,也在不斷追求漢譯術語的簡潔明了,讓讀者能夠方便閱讀,快速獲取原文的信息。例如Cesareansection(剖宮產)、Henoch-SchoenleinPurpura(過敏性紫癜)、這些術語因為包含了特殊名詞,如果直接音譯將會增加使用者的閱讀難度,而通過意譯,大大簡化了譯詞并有利于讀者快速理解詞義,充分地顯示出人們去繁求簡的心理。另外,英語術語中大量的首字母縮略詞,在漢譯時選擇直接借譯,如Cardiac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IntensiveCareUnit(ICU),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等等,這些字母借譯的術語越來越廣泛被使用并為人們認識及熟悉,讓讀者感受到其在使用過程中帶來的簡便。(2)委婉含蓄漢民族委婉含蓄的傳統文化使我們采用曲折迂回、間接的方式表達自己思想,選擇隱晦的詞語來替代忌諱、不便或不愿提及的事物。這種社會文化對醫學術語的漢譯產生了相應的影響。為迎合人們的審美心理,使譯詞更好地傳播及使用,通過音譯以及漢語詞素的加工及篩選,將英語術語的音、形、意形成有機和諧的整體,并產生形象鮮明、極富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的表達效果(趙愛武,2006)。例如Alzheimer'sdisease(阿爾茲海默癥),Alzheim-er'sdisease通常有阿爾茲海默癥及老年癡呆兩種翻譯,雖然前者冗長難讀但比后者更為廣泛地被使用。再如radicalmastectomy,根據英語詞素翻譯為“根治性乳房切除術”,而另一譯詞“改良根治術”的使用更廣。這些漢譯術語使用的選擇體現出中國人追求含蓄委婉表達的心理,從而減少人們對疾病的恐懼,也為減輕家屬對病人的悲慟之情。(3)祈福求安避兇祈福、趨安求穩的心理在漢民族社會文化心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語言成為人們祈福求吉的手段之一。人們通常會利用諧音避兇祈福,利用同、近音字指代美好事物,以寄托美好心愿。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漢譯過程中,在詞素的選擇方面往往需要考慮漢字本身的含義及可能由此而產生的不同的聯想。例如在翻譯醫學英語術語中的大量藥物、藥品名時,我們大多采用音譯策略,音譯詞中的漢字選擇往往避開了不祥、不吉利的詞素,而選擇了寓意吉、安、福等含義的漢字。如chlortrimeton(撲爾敏)、Motrin(美林)、Legalon(利肝靈)、Librium(利眠寧)、Contac(康泰克)、Coldrex(可立治)等等。這些藥物的漢譯術語中包含了“利”“靈”“寧”“康”“治”等讓人們產生美好聯想的詞素,體現出祈福求安的社會心理。

篇10

摘 要:在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六書”對識字寫字教學的價值不容忽視。而我們較早見到“六書”是在《周禮?地官?保氏》當中。后經過后人對漢字的形體結構及使用的情況從而總結出六條規律。而這六條規律既可以從漢字的象形結構中梳理出漢字的演變的脈絡,體會到漢字的意蘊。所以我們說“六書”對識字寫字教學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六書;識字寫字;語文教學

我相信,無論教育發展到何種程度,語言文字對一個民族來說,即是那個民族的文字。任何一個國度的文字都不僅僅是一個言語符號或者是單純的口語交際的工具。究其原因,第一,作為語言文字的本身,它就帶有一個民族的特質,也可以感受到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第二,一個偉大的民族民俗文化都依附語言文字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的。而我國的“六書”理論在此更是肩負起了有利于傳播我國傳統文化的重任。

一、“六書”理論的歷史起源

中國的文明可能不是世界上最早的,但今天中國的漢字卻是我們最早出現于中國的文字的基礎上。在我國漢字教學中最為值得人們關注的既是“六書”,而最早的“六書”我們可以追溯到《周禮地官保氏》,在此當中展現了周代以來在教育貴族子弟的“六藝”的科目,其中有“六書”:“……禮、樂、射、馭、書、數。”但《周禮》中卻沒有具體說明“六書”是什么。后經前人的經驗總結出六大規律。在班固的《漢書藝文志》、鄭眾注的《周禮地官保氏》和許慎《說文敘》中都有所提到。經后人的探究“六書”的細目以許慎的說法為典范,排列次序則以班固的安排比較接近實際,直至今日我們慣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這樣的形式,并沿用了許慎的提法。“六書”是我國最早的關于分析漢字結構的系統理論。自漢代學者創造的“六書”,此后的學者皆以許慎為參照。可見,“六書”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很深的痕記。

依《周禮》所舉“六藝”之詞,可以斷定出它們是周代用來對當時貴族子弟進行教育的基本學習內容。《周禮》中還把“六書”和“九數”并提,二者相當于兒童所學習的內容。“九數”就是今天所謂的九九表,“六書”就是兒童識字寫字的基本內容。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六書”在我國傳統的識字寫字教學中基本內容而存在的。

二、“六書”理論在識字寫字教學中的體現

漢字最初的發展大多是來自對人們身邊事物形體的描摹。每個漢字都形神兼備,生動活潑,描繪出了各類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六書”說的出現令人嘆為觀止。上古時期先民對事物的看法同今天孩童的看法卻有著相似之處。唐蘭先生在《中國文字學》里就曾說過:“……六書說能給我們什么?第一,它從來就沒有過明確的界說,個人可有個人的說法。其次,每個文字如用六書來分類常常不能斷定它應屬哪一類。單從這兩點說,我們就不能只信仰六書而不去找別的解釋了。” [1]裘錫圭先生評唐先生的話時也說:“這段話也許說得有點過頭,但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2]

今天的識字寫字教學中,教師首先教漢字的筆畫,筆畫教會了再教簡單的漢字最后在復雜的漢字學習中組詞和造句。我們是可以感受得到漢字筆畫的教學對學習漢字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學生對學習漢字的基本筆畫和應用筆畫構成漢字的情況下,學生會對這種學習方式感到十分乏味。其實,漢字的部件構成不僅與上古先民的思維方式緊密相關,而且帶有很明顯的農耕文化痕跡。因此,在識字寫字教學的初級階段,如果能夠做到結合我國古代文化來分析一些漢字會是我們今天識字寫字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那么,“六書”理論就是對漢字結構深刻理解和運用的基礎。例如,要理解“卜、化、川、網、犬、、田”等字所蘊含著的都是中國人比較形象直觀的思維特點,只有了解這些漢字構造上的象形特征及其演變的歷史過程。如:我們事先得知道,從結構上看,“牟”字下半部均為牛頭之形,上半部的撇似彎圈之形,意味著牛在鳴叫。在甲骨文的字形當中則以“牛、口”會意。因此從“牟”字的構意來體會這個字,意味著牛想歸槽時的鳴叫聲。再比如:“厭”字。在金文中的“厭”字是個會意字,有一個“犬”一個“口”和一個“月”三形組成。從這個字的構造可以看出,狗的嘴里銜著一大塊肉,意味著已經飽了的意思,引申為滿足。可見,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漢字在教學中的文化解說是需要和漢字的結構分析再繼續納入“六書”當中的理論的。這種方式才能使教師的教學效果跟明顯,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加顯著。

三、“六書”理論在識字寫字教學中的教育意義

首先,作為基礎教育傳播者的教師而言,不僅要科學地探究漢字文化理論,而且還要科學地運用“六書”的規律。只有不斷地充實自己,才會實現教育傳播者的使命。基礎教育的基本任務是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打好基礎,而人的語言的發展無疑是人的一切發展的基礎。 [3]所以說,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國基礎教育中,語文教師的教學,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等方面的意義。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做到科學地理解和運用“六書”理論,這種教育意義是任何事物都無法比擬的。

其次,毋庸諱言,由于歷史的慣性,在基礎教育方面曾缺少必要的科學研究,現實中我們不免給自己背上了太多沉重的包袱。就我國優良傳統的教育當中,語文教育并沒有單獨設立,而是經、史、哲容為一體的教學模式。但是單說識字寫字教學這塊,針對識字寫字的象形所具有的表意的特點,教學中卻運用了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漢字的結構和寫法,在理解其意義的基礎上,生活中也能夠做到學以致用。從某種角度來說,“六書”理論的運用在我國傳統的識字寫字教學中,不僅可以深刻地反映了我們這個民族靈活多用的思維模式,還可以培養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修養。

最后,在我國語文教育發展史上,雖然我們有過輝煌和驕傲,但是也經歷過挫折和迷茫。一段時間的低落并不可怕,只要我們堅持前進的方向,踏踏實實地秉著科學的態度,在學習中不斷探索識字寫字教學中的規律,體會“六書”給我們帶來的教學效果。讓我們在生動、形象且富有趣味的學習中,掌握理解運用更多的漢字文化。同時讓我們共同探討共同進入教學中的科學視域中,從而充分駕馭漢字構型學理論,樹立科學的識字寫字意識。這也是筆者最大的愿望。(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唐蘭.中國文字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