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13:03:3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際金融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際金融

國際金融建設講話

各位貴賓、女士們,先生們:

早上好。

我的講話很簡短,我想談談我對****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看法。

談到中國的經濟和金融的發展,人們就不能不想到****。因為從歷史上來講,從來****都是中國金融的重鎮,它的服務的輻射效應在歷史上尤為明顯,它在歷史上對全國乃至東亞都有自己的金融重鎮的使命。小平同志在過去考察****的時候就指出,中國要在國際上面取得金融地位,首先要靠****。他的講話是非常準確的。當前****也正在向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這個目標邁進。

一個城市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需要擁有幾個基本的要素。

一、要建設一個國際通用的法律和制度的環境。這個環境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能夠使自己經濟金融的運行和監督能夠符合國際的慣例,能夠被別人所理解,能夠為大家所操作。

查看全文

淺析國際金融監管安全

[內容提要]加入WTO后,必須高度重視金融安全,因此,必須按照國際慣例,加強對外資銀行的監管。

[關鍵詞]金融;金融監管;金融安全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神經中樞,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加入WTO后,在金融市場開放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金融安全。凡是與貨幣流通以及信用直接相關的經濟活動都屬于金融安全的范疇。金融市場開放后,國際金融資本會因政治、經濟和市場之變化而在國內外迅速流動,從而沖擊著一國的金融體系,潛伏著很大的金融風險。近年來,世界上頻頻發生的金融危機證明,如果—國在防范金融風險問題上認識不足或處理不當,就會發生金融風險甚至金融危機,從而威脅到自身的經濟安全,乃至國家安全。美國經濟學家麥金農在總結發展中國家金融自由化的經驗教訓時指出:過早地取消對外國資本流動所實行的匯兌管制,可能導致資本的外逃或外債的增加,也許二者兼而有之。諾貝爾獎得主托賓教授則明確指出,中國應積極參與經濟和貿易的全球—體化過程,但不要急于使自己的金融市場同國際金融市場實現—體化。這就是說,不要在條件不具備時,過早地取消對資本項目外匯管理,實現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

在資本項目管理方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都不強求其成員實行貨幣的資本項目可兌換。我國加入WTO的協議也并末承諾人民幣資本項目的可兌換。入世后,我國仍將維持資本項目下外匯管制的體制。這是由于資本流動對—國經濟會產生較大影響。在建立完備的市場運行機制、利率機制,以及各項嚴格的制度之前,過早地取消對國際資本流出、流入的限制,國內經濟極易受國際市場左右。放開資項目的管制,前提是建立靈活有效的金融宏觀調控機制,加強金融監管,提高應付國際資本流動、資本價格變動和匯率變動沖擊的能力。要做到這些還需要一定的時間。當前我國外匯儲備穩步上升、到001年10月底已達2030億美元。加人們WTO后,利用外資潛力巨大,資本項目對外資有著較強的吸引力,因此,國際收支仍將保持樂觀的前景。良好的宏觀經濟狀況和銀行間外匯市場供求關系,決定了我國加入WTO后人民幣匯率將繼續保持穩定,而這是加快外匯體制改革的重要保證。當前我國外匯管理部門正在從改進匯兌監管和提高國際收支監測預警能力等方面人手,積極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最終實現人民幣完全可兌換,這是我國外匯管制體制的長遠的終極目標,也是我國融入經濟全球化最佳次序中的最后一步。

鑒于金融市場的開放,伴隨著金融風險的增加,我國必須按照國際慣例,加強對外資銀行的監管。

首先,要建立強有力的監管機構,并完善外資銀行監管的法律體系,使之系統化和法制化。與WTO重要原則之—的“國民待遇”原則相一致,國外發達國家將外資銀行與國內銀行—視同仁。這一模式理應成為我國監管機構的最終發展方向,但是由于國內銀行與國外資本實力雄厚的大銀行相比差距過大,所以在相當一段時間里,主要是在世界貿易組織允許我國金融業進入自我保護的五年左右的時間里,外資銀行和國內銀行的監管需分開進行。在此,人民銀行現有的“外資金融機構管理司”就應成為最高機構,全權負責外資銀行監管及相關事宜。另可下設局、處等基層組織,對不同地區的不同外資銀行進行監管,并直接受各地人民銀行領導,獨立于地方政府。這一過渡過程及最終制度的穩定和形成都必須以外資金融機構監管法規體系的完善為基礎,以保證外資銀行的健康發展和我國的正當權益不受侵害。

查看全文

組織合作國際金融論文

一、文獻綜述

國際金融組織援助貸款的目的是幫助貸款國的發展。從國際發展援助經驗看,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是一種風險較低的財政赤字融資渠道,既有可能給貸款國帶來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的積極效應,也可能使該國政府造成嚴重的財政壓力而事與愿違。大多數研究認為國際援助貸款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一個國際援助貸款的飽和點(國際援助貸款占GDP比重為15%耀45%),在其范圍之外,國際援助貸款的作用是遞減的。近期一些提議中要求在增加對發展中國家全面援助的同時,將援助資金的結構從貸款向贈款傾斜。美國財政部(2000)指出將貸款轉為贈款可能會壓制捐贈國公眾對發展中國家轉移支付的支持,而且難以得到司法上的認可,反而限制了貧困國家對于融資資源的整體獲得性。奧德多昆(2004)從理論和實證上探討了貸款和贈款的一些經濟和政治問題。克萊米、笈多等(2004)對1970—2000年接受外部援助的107個國家的經驗進行了研究,檢驗贈款和貸款對國內財政收入的不同效應。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項目管理經驗方面,陳蘭、朱留財(2008)介紹了全球環境基金在節能減排領域同我國的合作前景。云南省財政廳涉外(2009)針對云南省1984—2008年與國際金融組織合作的具有典型意義的若干項目進行分析、總結,提煉出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模式。王雨晴(2011)通過世界銀行貸款北京環境二期項目分析了世行的項目設計和管理特色。高梅(2009)結合上海的案例分析在小城鎮環境基礎設施項目中利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特別融資平臺。在地方經濟發展方面,陶風華等(2009)分析了甘肅省利用國外貸款對經濟發展的拉動效應。張悅玲、白永慧(2010)分析了金融危機背景下河北省借用政府外債的問題。張景輝(2011)通過對黑河市的研究提出把國際金融貸款與國內金融貸款結合使用,既可以優化政府債務結構,緩解政府債務償還壓力,還可以加快地方經濟發展。謝煊(2012)針對新疆利用的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存在的問題提出“十二五”期間穩步擴大利用國際金融組織貸贈款等思路。貸款績效評價方面,雷剛(2010)對世行貸款山東城建環保二期項目進行了績效評價,建議在項目建設中逐步推行全過程績效評價。李娟(2010)以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為例分析了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監察機制及其對我國西部地區的影響。彭潤中、趙敏(2011)通過對我國約50個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項目的數據從相關性、效率、效果、可持續性和項目綜合績效等五個方面的評價結果進行歸類整理,對項目績效評價工作中的相關經驗和問題進行初步分析與思考。朱洪祥、彭山桂(2012)針對現有《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項目績效評價操作指南》評價體系指導項目準備期績效評價的不足,對評價框架和評價方法進行調整優化,提出建立以結果為導向的項目投資決策機制。唐斯斯(2012)對財政部和我國利用國際金融貸款農業項目的績效評價實踐進行了梳理。孫翔(2012)闡述了改進后的績效評價框架,指出新框架的優勢及其在實務中可能面臨的問題。加強與國際金融組織合作是間接利用外資的重要內容。國際金融組織的援助不僅可以優化政府債務結構,還可以將“引資—引智—引技”三大功能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此筆者試圖通過分析河北省與國際金融組織合作的狀況,研究在新形勢下如何繼續加強與國際金融組織的合作,從而為河北省經濟改革和發展戰略提供政策建議。

二、河北省與國際金融組織的合作及其變化

(一)利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規模不斷擴大,數量金額逐年增加

河北省利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始于1981年。30多年來,貸款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14年3月,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項目48個,簽約貸款額21.14億美元,累計使用20.3億美元。從表1中河北省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結構看,2004—2014年3月10多年的新增貸款主要來源于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其中,亞洲開發銀行貸款增長率達到39%。

(二)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項目行業分布趨于集中化,農業行業位居首位

查看全文

國際金融產品制度研究論文

【相關摘要】國際金融衍生產品及其法律監管制度是國際金融法上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本文運用國際金融法學理論和比較法對國際金融衍生產品及其市場監管中的若干法律問題進行了研究。除導言外,全文共分八章,約22萬字。上世紀國際金融創新的一個主要標志是金融衍生產品的出現和發展。大量國際衍生產品的誕生和發展,不僅深刻地改變了傳統國際金融市場的格局和發展趨勢,也對傳統國際金融法的演變和發展帶來了影響。有關金融衍生產品的法律研究通常可以從合同法、侵權法、信托法、公司法等私法角度展開,而本文則主要是從公法角度來研究金融衍生產品的國際法律監管制度。由于金融衍生產品種類繁多、金融創新持續正在進行等原因,本文主要是對現行國際監管立法中的重點問題,如金融衍生交易場所和交易中介機構的法律問題、金融衍生交易中的客戶保護、金融衍生交易的風險管理制度等。第一章是對金融衍生產品及其市場演變的基本介紹。在該章內容中,本人首先對金融衍生產品從法學和經濟學兩個角度概括了其基本含義,并對金融衍生產品的主要分類和新出現的復雜品種做了介紹;其次,文章對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出現和發展做了簡要介紹,重點是對參與衍生交易的資格、交易目的,以及不同種類衍生產品的法律性質等問題進行了論述。第二章是對金融衍生產品國際法律監管制度的分析。上世紀60年代出現的金融創新不僅改變了傳統的國際貨幣金融法律制度,也促進了金融衍生交易相對發達國家的金融監管立法的改革。在本章中,本人分析了各國金融衍生監管立法的演變和發展趨勢,并概括出金融衍生產品國際監管法律制度的五大法律特點。第三章研究了金融衍生交易場所及其非互助化改革的法律問題,包括場所設立、產品設計、市場監管和非互助化改革所產生的法律問題等。第四章論述了金融衍生交易中介機構的法律問題,重點是中介機構的市場準入、業務行為的法律監管、交易透明度,以及禁止的業務行為等。第五章是有關金融衍生交易中客戶保護的法律研究。由于金融衍生交易的風險性和創新特點,因此對客戶保護成為各國金融監管立法的重要內容。本章從金融衍生交易的適合性和風險揭示原則入手,對衍生交易的行為規范、投資者賠償制度和爭議解決機制等法律問題進行了論述。第六章是金融衍生場外交易市場及其法律監管制度的研究。本章主要從合同發的角度對場外金融衍生交易合同的成立、法律性質、合同轉讓與變更、合同違約與法律救濟、合同法律適用與法院管轄等問題進行分析。此外,對場外衍生交易市場國際法律監管制度的確立提出了本人的思考和建議。第七章是有關金融衍生產品風險管理制度的分析。首先本人對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識別和衡量做了論述,其次是對風險管理的法律框架,以及交易場所和場外市場的風險管理重點法律制度做了比較研究和闡述。第八章是金融衍生產品在中國的實踐和監管立法的思考。在對中國金融衍生產品失敗實踐的法律原因進行分析歸納以后,文章論述了中國發展金融衍生產品的必要性、衍生交易法律制度建設、國債期貨交易法律制度重建等方面的法律問題。文章的最后部分還對中國金融監管體制和監管理念的更新做了一定的探討。

查看全文

試議國際金融教學革新

一、國際金融課程教學改革的措施

(一)更新教材內容。國際金融作為金融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需盡可能多的向學生傳授金融行業所需的知識與技術。教材應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變化,保持其時代性,將金融行業實際需要的理論與實務較好的融合,配合金融市場上不斷發生的金融事件作為真實案例,做到理論與案例匹配,深入淺出,達到通俗易懂又有一定深度。由于教材的修訂需要經歷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為了能讓學生第一時間了解當下的金融市場現狀,并及時更新知識儲備,高校教師可以根據金融市場的變化隨時編寫校內輔助教材或講義,進一步提高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縮短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對接距離。

(二)改革教學模式。高等院校的辦學目標即為社會培養所需的專業人才,國際金融作為金融專業的核心專業基礎課程,要求除了必須的理論內容外,還要有較強實踐性。因此,教師應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的結合,改進、創新教學方法,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理論和實踐相融合,讓學生達到學與做的同步,實現畢業即能上崗,達到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高等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能夠勝任所學專業職業崗位的畢業生,在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準確分析金融學專業學生畢業后將面臨的職業崗位需要的國際金融知識,分析職業崗位所需的基本理論和專業能力,即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根據實際的崗位需求來確定課程的教學模式。

(三)豐富教學方法。

1.實驗室模擬教學。由于國際金融是一門對實踐性要求很高的課程,因此,實踐教學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可充分利用實驗室資源,借助金融教學軟件模擬真實的金融交易環境,通過模擬交易系統使學生能將掌握的金融操作和市場運作等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在模擬系統中進行模擬交易等,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熟悉交易流程,在模擬實踐中訓練學生的實際分析能力和工作能力。

2.社會實踐教學。除了模擬實踐教學,到社會單位中參加社會實踐也是訓練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任課教師可積極的聯系一些與金融專業相關的單位,如證券公司、銀行、期貨交易所等,帶領學生到以上單位進行認識實踐,了解實際工作的具體業務流程、操作過程、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等,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的實際需求及工作單位的實際業務操作模式等。3.網絡教學。在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融入網絡教學手段,第一時間將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市場上發生的最新信息通過圖片、視頻、評論等方式灌輸給學生,使學生及時、全面的了解金融市場上的最近信息,既更新了教學內容,又使學生對金融市場的發展和熱點問題的產生有了全面的認識。較好的提高學生認識問題能力、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查看全文

國際金融教育改革對策

一、國際金融教育存在的問題

1.國際金融專業的課程設置不合理

我們都知道,教育質量的好壞和所制定的課程存在極大的關系,國際金融專業也不例外。我國現如今的國際金融專業的發展之所以收到了極大地限制,出現止步不前的局面,其中第一個原因就是目前我們的國際金融專業的課程設計存在不足。我們現如今很多學校的國際金融專業的課程還只是延續以前的模式,很多知識隨著時間的推移更換了教育的課本而已,并沒有對實際的課程結構做出調整和改革,有的知識可能已經被現在的環境所淘汰掉了,而新出現的只是要求卻沒有得到及時的補充。這就會使得我們的學生所學到的內容不能很好地兌現。與此同時,現在我國的大學教育存在很多知識根本不用學習卻占據著學生大量時間的現象,而學生真正感興趣的可能由于時間的不足而不能得到學習。還有就是很多基礎性的科目的教學實踐過短,學生還沒有搞清楚國際金融這個專業的基礎知識就開始了高層次的、難度更高的課程的學習,這必然使得學生后期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課程設置的不合理使得我們國際金融教育的成果不是非常顯著。

2.國際金融的教育方式單一且落后

教育質量的高低和教育方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好的教育方式所能得到的教育水平絕對的要比單一落后的教育方式所得到的教育水平要好的多。我國現在國際金融專業存在的第二個問題就是我們現有的教育方式和手段非常的單一和落后。很多學校雖然都開設了國際金融課程,去卻沒有真正的對這項課程的教育方式做認真的研究,很多情況下還是教師單一的在課堂上授課,學生聽不聽就不知道了。這種單一的教育方式使得教育的質量始終得不到提升,教育方式的單一和落后導致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大打折扣,最終使得國際金融專業的學習結構和實際的需要存在差距,不能夠很好地適應國際經濟的發展變化。

3.國際金融專業的考核存在缺陷

查看全文

國際金融法分析論文

一、經濟全球化及金融全球化

法律的價值在于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就國際金融法而言,其作用在于建立和維護國際金融秩序、保障國際金融安全、促進國際金融發展。簡言之,安全和效率是國際金融法的兩大基本價值。這兩個價值是相互促進和相互補充的。金融秩序和金融穩定是金融發展的基本前提,沒有金融秩序和金融穩定,也就無所謂金融發展;而金融發展又是金融秩序與金融穩定的根本保障。任何金融的低效率運行或停滯不前,都可能導致金融乃至整個經濟的混亂與動蕩。另一方面,它們之間也存在矛盾的一面。要維護國際金融秩序和保障國際金融安全,必然要求對金融業加以嚴格的宏觀調控和監督管理,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國際金融的發展;而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金融監管,可能導致金融業效率的提高,也有可能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反過來影響金融業的安全與穩定。這兩大價值的博弈直接影響到國際金融法功能實現的程度。我們知道,國際金融法作為一門新興的法律學科,價值取向的定位不能因人們的主觀認識而轉移,它必須順應時代的潮流并與經濟基礎的要求相一致。事實也是如此,國際金融法的價值取向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調整變化著。在國際金融法形成初期,即布雷頓森林體系確定之后,安全曾一度是其基本價值取向。各國都把維護金融體系的安全視為主要目標甚至是唯一目標。

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997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在貿易自由化、生產國際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對國際金融法的影響重大。金融全球化表現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金融主體所從事的金融活動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擴展和深化,各國在金融業務、金融市場、金融政策與法律等方面跨越國界而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和相互融合。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鐘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在這樣的經濟形勢下,國際金融關系朝著多方向發展。從貨幣體系的全球化到資本流動的全球化,從金融市場的全球化到金融機構的全球化,從金融信息流動的全球化到金融風險傳遞的全球化,從金融政策協調的全球化到金融法制建設以及金融交易規則和契約條款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內容可謂豐富多樣、無所不及。例如,從國際貨幣體系看,伴隨歐洲貨幣聯盟的運轉和拉美、亞洲、非洲等區域貨幣合作的開展,美元、歐元和日元三足鼎立的多元化貨幣格局正在形成;從國際資本流動看,近二十年來全球資本流動的規模、流速、沖擊力均超過以往任何時期,其中,私人資本已取代官方資本成為全球資本流動的主體,其逐利本性使資本流動表現出很強的波動性。金融市場作為開展金融活動的平臺,其全球化則構成了金融活動的全球基礎,表現為各國金融市場的貫通和連接,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等異類金融市場間界限的日益模糊,金融市場的主要資產價格和利率的差距日益縮小,市場相關度顯著提高。貨幣、資本、金融市場等金融全球化的構成要素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使得金融資源在不同國家間和不同層次上轉移、劃撥、金融和

互動。從而促進金融資源的優化重組,促進金融效率的總體提高。

二、經濟全球化下國際金融法的價值取向

查看全文

國際金融監管淺析論文

摘要近年來,國際金融監管也發生著多方面的深刻的變化。國際主要發達國家的金融監管實踐以及體制都有新的變化。特別是《巴塞爾協議》的新的修改給國際金融監管提出了新的監管規則。本文試圖從各國金融監管變化以及國際金融規則的修改來探討國際金融監管的新動向。

關鍵詞金融監管;國際金融規則;新動向

一、主要發達國家金融監管新變化

(一)美國金融監管新動向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美國金融業的變化,美國制定了和修改了一系列的金融法規來規范金融市場和促進金融市場的發展。從這些法規的制定和變化可以看出美國的金融監管有以下的新變化:

1.開始從分業監管注重統一和綜合性監管

查看全文

國際金融治理機制探討

摘要: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因此在2008年,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給全球諸多國家的經濟發展造成了極大的不利影響,使其陷入了低迷的經濟環境中。這一危機的爆發,使得國際社會一直沿用的金融治理模式,已經不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無法有效的發揮出經濟調節與管理的作用,最終在2009年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首腦峰會中,提出了一種新型的國際金融治理機制,以此來促進國際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與此同時,在這一新制度的提出下,我國的金融治理機制也相應的作出了調整。基于此,本文對國際金融治理機制發生改革的具體情況,以及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應對手段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說明。

關鍵詞:金融治理機制;變革;選擇

G20國家的國際金融治理機制在現有的經濟管理機制中,有著顯著的應用效果,在目前,以及后續的國際金融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的調控中,優勢明顯。中國在與國際上的其他國家進行經濟交流的時候,致力于建立互利共贏的經濟發展環境,使得各個國家都可以在經濟往來中獲益,使得該種發展理念逐步形成國家間金融治理、外交事業發展的新思路,最終推動國際社會新的金融治理機制的構建,刺激全球經濟、國際社會的全面發展,為其注入新鮮的血液。

一、國際金融治理機制發生變革的研究分析

(一)國際金融治理機制現狀分析。金融危機之后,許多國家的國內經濟體均出現了嚴重的負利率,導致以大國為主導的治理機制中的大國,開始逐漸的無視金融體系在國際經濟發展中的平衡作用,僅僅將關注的目光放在了本國經濟的恢復上面,一時間使得國際經濟出現了巨大的振蕩。與此同時,中國積極的發揮出了大國的國家責任感,積極的投身到國際金融的治理工作中去,促進了國際貨幣基金等組織的穩定發展。雖然該組織的資金份額在危機發生后,在逐步的增加,但是在國際金融體系的發展中,以美國、英國為主的國家,依然處于金融治理工作的中心位置,使得全球經濟仍然處于不穩定的發展勢態中。首先,美國和英國。這兩個國家在參與國際的金融治理中,多是利用霸權來開展活動的,并在發展中,建立了以美國、英國為核心的中心與外圍的治理機制。美國的機制主要是通過信用貨幣來實現管理的,其中的中心,代表著美國,以及其他的七個國家,而外圍則指的是美國曾經殖民過的國家,以此來通過多個國家間的聯系,逐步加深對于國際經濟的管理。該機制在具體的應用中,主要是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進行干預,以及對利率、貸款活動,進行調節的,但是根據應用效果來看,治理的效果不理想,導致了一些國家出現了收支失衡的問題。且美國在其中是通過大量的軍費支出,來對金融治理工作進行支持的,加深了霸權。英國在發展中,使用的是殖民貿易收支的體系,并以金本位為主導,當一個國家出現收支不平衡的問題時,金本位核心國之間可以通過英鎊、黃金,來進行經濟的流通,減少危機造成的巨大問題。但是在實際的治理機制使用中,如果隸屬于該機制的外圍國家出現了經濟收支問題,處于中心位置的國家,多不會對其進行國際貨幣的資助。其次,則為二十國主導的國際金融治理機制。其是由二十個國家,在1999年成立的金融管理平臺,通過召開多次的部長級會議,逐漸的在國際經濟治理中發揮著作用,但是作用較小。此時有著巨大影響力的管理制度,則是由七國來開展的。但是金融危機后,七國治理的機制暴露出了固有的弊端,此時二十國也開始在發展中,將部長級會議,逐漸的調整為首腦峰會,使得該管理平臺的世界影響力在逐漸獲得提高。危機后,二十國在多次開展的峰會中,對于國際經濟問題,提出了較多的科學、合理的建議,并且提升了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使得國際社會的權利結構與經濟結構,均出現了較大的變革,逐步將全球處于不同世界的國家有效的聯系在一起,共同為金融治理的有效性,提出意見和建議,打破了以往常規以發達國家為主導開展的各項經濟活動管理,進一步改善了國家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局面。(二)進行改革的主要原因。以往以英美等國家為中心位置,其他的附屬國家,或者曾經的殖民地國家,作為外圍國家,進行國際金融治理的傳統機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世界經濟與社會的健康發展,但是這些國家在發展中,通過國家間的合作,獲得了較多的經濟收益,也進步一促進了本國經濟、政治、軍事實力的增強,使得全球其他的國家要長期處于發達國家的霸權管理之下。在危機發生之后,這種管理機制,使得發達國家無暇管理外圍國家的經濟變化情況,多在治理本國的危機問題,導致外圍國家在危機中遭受的損失極為嚴重,因此需要對傳統的治理機制,結合實際的發展情況,做以相應的改進。其改進的具體原因有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霸權下的權利結構作用力逐漸消減。在以往的國際經濟金融治理中,多是通過英美中心國家與經濟欠發達的外圍國家來開展的,但是隨著國家間其他經濟體、國際組織的逐步建立,使得霸權國家的權利開始被消解,例如金磚國家、歐盟等。其中,歐盟的建立,使得法國、德國等老牌的發達國家,開始脫離了美國的霸權管理,使得國際貨幣陣容中,除了美元、英鎊,逐步開始囊括了其他的類型-歐元。這些國家在新的金融治理機制下,經濟發展的速率明顯提升,同時也促進了國際間其他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其次,金融市場的秩序逐漸變亂。國家間加深了商品貿易的交流之后,使得多個國家,開始進行了大量的外匯交易,在這種交易下,使得多種貨幣、資產形式,出現在經濟往來中,使得外匯交易的交易額逐步擴大,遠遠的高于正常金融市場下的貿易發展需要,以及經濟的正常發展要求,這就使得金融市場的固有秩序被打破,使得以往外匯交易低于發展中國家的發達國家,也有著較多的外匯交易。外匯交易的風險性極高,使得很多的國家在交易中,出現了貨幣貶值,更為嚴重的直接引發了金融危機,造成國家經濟的衰退,失業率的急劇上升。最后,國際經濟管理的組織無法充分的發揮出調節的作用。在目前的國際經濟組織中,其參與的成員國數量較多,他們在發展中,以該組織為指導,推動著本國與國際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大部分國家,通過該組織進行本國經濟調節的時候,常常會出現較多的阻礙,很多有著大量利益獲得的組織或者個人,會對具體的經濟干預活動,進行阻撓,因此這些組織能夠發揮出的效用較低。2008年的金融危機問題,波及的范圍較廣,造成的經濟損失極大,被許多的經濟學者評價為:自美國經濟大蕭條發生之后,現階段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由于危機產生時,國際金融治理機制未充分的發揮出治理和調節經濟發展的作用,使得這一沿用了多年的治理機制,受到了較多人的質疑,面臨著發展的困境問題。傳統的金融治理機制,其是由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七國集團提出的,由七個國家作為治理的主導平臺,來對國家經濟運行發展情況,進行管理。隨著全球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目前在國際間對國際金融進行治理的國家為二十個,被稱之為G20,其在金融危機之后,通過2009年首腦峰會的舉行,確立了最新的國際金融治理的體系。根據其在國際社會的實際應用效果來看,已經在國家經濟發展、金融治理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中國經濟發展與金融治理的途徑分析

查看全文

國際金融危機淺析論文

對目前愈演愈烈的國際金融危機,本來不準備發表看法。(1)一些基本觀點和形勢預測,在過去的幾本書中都已談過。近年的形勢發展似在意料中。(2)目前在國內傳媒占據輿論主流地位的議論是庸俗經濟學。對這場金融危機,多數議論仍只是對美國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流經濟思潮作出應聲蟲式的回應。不值得對其作認真討論。但是,考慮到當前這場危機仍日益深化,對我國的經濟前途影響日深,如對其走向與本質認識不清,可能導致國家命運的重大轉折、因此,寫出以下幾點意見,僅供領導參考。

世界經濟在90年代將面臨二次大戰后5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這一點,筆者在1990年前后的一系列研究中曾有預測:

①“去年東歐事件后,有人認為世界資本主義正在進人其黃金時代。而我個人的看法卻正相反。依我看,從現在起,向下看今后10-20年,整個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體系,可以說正在遇到其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嚴重的總體性危機。”(1990·12·11人民日報第一版《世界經濟形勢與中國經濟問題》,何新與日本S教授談話錄。)

(這個觀點發表后,當時曾被香港報刊抨擊及國內一些學者嘲笑。)

②“1991年以來,世界資金市場激發熾熱的金融投機活動,再度形成股市膨脹的”金融肥皂泡“。但是,全球性的生產能力過剩,導致工業利潤率下降,失業率上升,正從深部損害著世界各國的產業經濟。從長遠趨勢看,在世界經濟當前的表面活力下,潛伏著極其深刻的危機。考慮到世界經濟的全面態勢和近十年來的基本趨勢,有根據認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可能正在進入歷史上第三次經濟大衰退的下降低谷。90年代很可能發生全球性結構性的金融危機,也是資本主義經濟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大危機。”(人民日報1992年1月24日《內部參閱》增刊第一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