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1 16:57: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廣播電視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廣播電視業發展研究論文
關鍵詞:金融危機中國廣播電視業
隨著時間的推移,金融危機對傳媒的影響已經逐漸顯現。在中國,廣播電視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肩負著引導輿論的重要職責;作為大眾傳播工具,是當代社會不可或缺的生活情狀和文化景觀;作為重要的文化載體,對推廣和營銷中國文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對金融危機給廣電行業帶來的影響給予充分的關注,就如何應對金融危機給廣電行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進行充分的討論是十分必要的。
一、國外廣播電視業受金融危機影響概況
我國廣播電視業總的來說還是以“官辦”為主導,開放性較弱,從而導致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相對滯后,但金融危機沖擊全球廣播電視業的內在邏輯卻有其一致性,考察其他國家的廣播電視業在金融風暴中的表現,對我們尋找行業共同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美國
美國作為世界經濟文化第一強國,處于金融風暴的核心位置,美國廣播電視行業在風暴中的表現尤其值得關注。
廣播電視業務OTT互聯網化思考
摘要:《全國有線電視網絡整改發展實施方案》的為DVB與OTT打通提供了部分解釋。通過在有線專網及互聯網間架設基于SDN的虛擬視頻專網,同時結合區塊鏈、DRM等技術,在互聯網上傳輸廣播電視直播、時移回看節目,提供安全播出技術支撐,可實現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進行智慧廣電的業態創新。
關鍵詞:DVB;OTT;SDN;虛擬視頻專網;區塊鏈;DRM
1引言
隨著SDN、區塊鏈、DRM等互聯網技術及全國有線電視網絡技術的整改發展,廣電網絡公司如何合法合規、安全可靠地開展互聯網業務,采用“寬帶電視”的模式實現廣播電視節目跨網跨終端的傳輸,成為了各廣電網絡及視頻云服務商等關注及研發的熱點。廣電系統如何開展互聯網業務,除了從自身方面需要調整設計與觀念,精湛互聯網相關技術及產業之外,在平臺IP化的基礎上,從技術角度還需要解決至少以下四類問題。一是互聯網中的客戶端訪問廣電局域網中的現有服務,即包括互聯網機頂盒、智能電視、智慧屏、廣電以CP方式提供內容實現的第三方互聯網視頻APP等客戶端如何訪問廣電專網內的直播、時移回看等業務。二是可靠、穩定的實現各類超高清視頻服務,僅在互聯網上能訪問到廣電的內容還遠遠不夠,還需要保證客戶端及用戶的收視體驗。三是務必確保視頻內容不被篡改、盜播,服務經得起攻擊。廣電業務延伸到互聯網上需要更多關注內容本身的保護,需要系統滿足更強的健壯性去應對外界的攻擊,同時適應外部競爭。四是適配已有的廣電視頻平臺的服務端,開展公網業務需要兼容廣電專網內的視頻平臺架構及相關流媒體協議。
2安全模型
廣播電視業務OTT互聯網化,需要從平臺后臺、網絡傳輸、終端呈現等各方面進行安全保障。目前,行業內比較推薦的互聯網視頻安全模型如圖1所示。后臺系統方面,要求業務邏輯完善嚴謹,具備大數據分析及統計功能;具備智能運維監控及監看能力;具備完善的用戶體系,且與現有廣電用戶體系兼容;具備嚴密的登錄、鑒權及授權流程;盡量采用HTTPS等。網絡傳輸方面,互聯網上的網絡傳輸要求防盜鏈、防篡改、防攻擊等,可以考慮播放地址的散裂化等方法,避免規則被猜出后直接盜鏈。終端呈現方面,盡量采用高安芯片及相關系統,重要的應用需要加密且嚴格管控。
新形勢下廣播電視業發展論文
關鍵詞:金融危機中國廣播電視業
隨著時間的推移,金融危機對傳媒的影響已經逐漸顯現。在中國,廣播電視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肩負著引導輿論的重要職責;作為大眾傳播工具,是當代社會不可或缺的生活情狀和文化景觀;作為重要的文化載體,對推廣和營銷中國文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對金融危機給廣電行業帶來的影響給予充分的關注,就如何應對金融危機給廣電行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進行充分的討論是十分必要的。
一、國外廣播電視業受金融危機影響概況
我國廣播電視業總的來說還是以“官辦”為主導,開放性較弱,從而導致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相對滯后,但金融危機沖擊全球廣播電視業的內在邏輯卻有其一致性,考察其他國家的廣播電視業在金融風暴中的表現,對我們尋找行業共同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美國
美國作為世界經濟文化第一強國,處于金融風暴的核心位置,美國廣播電視行業在風暴中的表現尤其值得關注。
對加快發展縣廣播電視業的調查與思考
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近年來,XX縣廣播電視業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的主旋律,為改革開放穩定大局做出了積極貢獻,為建設文化強縣、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新跨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廣播電視業發展現狀
1、網絡建設穩步推進。我縣50個鄉鎮均建起廣播電視站,村村通廣播電視。發展有線電視用戶10萬戶,電視入戶率達34.5%,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2%。光纖電視工程已架設光纖傳輸網260多桿公里,聯網38個鄉鎮,發展光纖電視用戶4.5萬戶;開通了互動點歌、圖文信息、海外加擾電視在內的36個電視頻道;率先在全省市縣中啟用計算機可尋址用戶收費管理系統。
2、行業管理逐步規范。2000年8月,我縣按照“行政手段整合、市場機制運行、企業方式管理”原則,對廣播電視系統進行重大改革和調整。改過去的“縣鄉共管、以鄉為主”為“縣鄉共管、以縣為主”,組建了縣廣電信息網絡有限公司,將鄉鎮廣播電視站劃入網絡公司,成立片區分公司。公司組建,意味著全縣城鄉廣電網絡的有效整合,具備了做強做大廣電產業的先決條件。
3、新聞宣傳導向有力。我縣廣播電視臺開設的《XX新聞》、《經濟百業窗》、《記者視線》等專題、專欄節目,立足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務,高揚時代主旋律,確保了政治“喉舌”功能的充分發揮。該臺采制的《大山有個菌種王》、《不尋常的記事本》、《今日高云山》、《高云山的的兒子》等廣播電視節目(稿)先后榮獲國家級獎;協助省電視臺拍攝的《深山船家》獲國際電視節金熊貓獎。2005年有7件廣播電視作品獲市政府一等獎,3件作品獲省政府獎。其中《目擊》、《患難情深》兩件電視作品獲省政府一等獎,在全省開創了自1980年來一個縣級臺同時獲得省政府兩個電視一等獎的新紀錄。
廣播電視業受制播分離的影響論文
摘要:“制播分離”一詞是多年來廣電行業的熱門詞匯,但因各種因素限制,長期以來進展較為緩慢。伴隨著“**廣播電視臺”、“**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兩塊嶄新的牌匾亮相,**在全國率先整體實施廣播電視制播分離。制播分離的目標是促進電視臺“為播出而制作”轉向“為市場而運作”,解決播出機構內部自身的改革問題,將政策允許的制作業務和其他經營業務剝離出來,打造市場主體,激活播出機構自身的創新能力。理順國有播出機構與社會制作機構之間的市場關系,在進一步夯實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導向職責的同時,鼓勵更廣泛的市場競爭,推動產業做大做強。
關鍵詞:制播分離;公司;品牌節目;廣播電視產業化
**文廣在全國廣電系統內率先實施廣播電視制播分離,改制方案是將**文廣分拆為**廣播電視臺和東方傳媒。**廣播電視臺,繼續實行**文廣現有的事業體制,新成立的東方傳媒,將由**廣播電視臺控股,實行“臺屬、臺控、臺管”,東方傳媒將囊括**文廣除“新聞”以外的全部制作資源。
近年來,“制播分離”是我國電視界的熱點話題,所謂制播分離就是將電視制作與播出分離開來。從我國的國情來看,則指的就是國家電視播出機構在保證正確輿論宣傳的前提下,將部分非新聞節目的生產制作交由社會上電視制作公司來完成的一種管理體制。那么,**文廣在全國廣電系統內率先實施廣播電視制播分離,這一舉措將對廣播電視業帶來哪些利與弊呢?
一、制播分離的概念及涵義
制播分離的概念來自于英文“Commission”,最早起源于英國,原意是指電視播出機構將部分節目委托給獨立制片人或獨立制片公司來制作。
廣播電視產業發展
1、我國廣播電視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情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工作中心開始向經濟建設轉移。我國的廣播電視業隨之也開始了逐步向產業方向過渡的過程。上海電視臺率先于1979年1月28日宣布:“即日起受理廣告業務”。1979年2月,中央電視臺開辦《商業信息》節目,開始集中播送國內外商業廣告。1980年1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該臺有史以來的第一條廣告。從此,中國大陸的廣播電臺、電視臺陸續都開辦了商業廣告業務。據統計,到1983年,全國廣播電視廣告營業額達到3400萬元。
1986年12月,珠江經濟廣播電臺率先建立。隨后,上海、北京、武漢等省市也相繼建立了經濟電臺。1988年9月,湖北漢江經濟電視臺試播。從此,我國廣播電視的經濟屬性和產業功能逐步開始為人們所認識。
1992年,我國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從此,我國廣播電視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解放,產業化步伐有所加快。從經營收入看,以中央電視臺的廣告收人為例,1991年達到10億元,2000年達到53億元,預計2001年將達到60億元,10年內經營收入增長了6倍。從廣播電視業的資本運營來看,從80年代后期,上海東方明珠股份公司上市,到2000年初,我國已有4家廣播影視行業的公司上市。再從廣播電視業已經積累的物質技術基礎看,截至2000年底,我國共有廣播電臺296座、電視臺651座、廣播電視臺1272座、對內對外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740座、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42228座、衛星收轉站368553座、專用微波線路8萬公里、微波站2286座、有線電視光纜和電纜干線30多萬公里、寬帶有線電視用戶分配電纜300多萬公里,廣播與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已達91.5%和92.5%,有線電視用戶已接近8000萬戶。
我國廣播電視業這些年來的經營和發展狀況表明,廣播電視的產業功能是客觀的,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2、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促進了我國廣播電視的產業化發展
廣播電視產業管理論文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我國的廣播電視業由過去的純事業型逐步向產業型方向發展已成為可能,并且具有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必然性。認識到這種可能性和必然性,并為其向產業化方向發展創造體制和機制方面的條件,必將能夠大大解放廣播電視業所蘊藏的生產力,促進廣播電視產業高速發展,進而促進我國的媒體產業發展、信息產業發展和第三產業發展。
我國廣播電視業走向產業化的背景
廣播和電視作為現代傳播媒介,分別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的歐美發達國家。我國的人民廣播事業產生于戰爭年代的1940年,電視事業產生于計劃經濟時代的1958年。與西方國家的廣播電視業普遍走產業化發展道路不同的是,我國的廣播電視業從誕生到1980年前后一直走的是純事業的發展道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廣播電視也開始了由純事業型逐步向產業型的過渡。
1、我國廣播電視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情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工作中心開始向經濟建設轉移。我國的廣播電視業隨之也開始了逐步向產業方向過渡的過程。上海電視臺率先于1979年1月28日宣布:“即日起受理廣告業務”。1979年2月,中央電視臺開辦《商業信息》節目,開始集中播送國內外商業廣告。1980年1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該臺有史以來的第一條廣告。從此,中國大陸的廣播電臺、電視臺陸續都開辦了商業廣告業務。據統計,到1983年,全國廣播電視廣告營業額達到3400萬元。
1986年12月,珠江經濟廣播電臺率先建立。隨后,上海、北京、武漢等省市也相繼建立了經濟電臺。1988年9月,湖北漢江經濟電視臺試播。從此,我國廣播電視的經濟屬性和產業功能逐步開始為人們所認識。
新聞控制研究論文
新聞控制就是在新聞體制的基礎上,對新聞傳播活動,特別是針對新聞媒體所進行的種種調控與制約。因此,如何進行新聞控制,實際上將涉及與新聞體制相關的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行業性的新聞調控,主要對新聞媒體結構進行調控;另一方面是規范性的新聞制約,主要是對新聞媒體傳播活動進行制約。
事實上,新聞媒體結構與新聞媒體傳播活動是密不可分的,新聞媒體結構的現實類型如何,將決定著新聞媒體傳播活動的可能傳播范圍;而新聞媒體傳播活動的現實效應如何,則將規定著新聞媒體結構的可能演變趨向。在新聞媒體結構的類型演變與新聞媒體傳播活動的效應范圍之間,隨著基于不同新聞體制之上新聞控制的進行,也就相應地形成了新聞控制的不同類型。
從新聞體制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新聞媒體結構,還是新聞媒體傳播活動,新聞控制類型與新聞媒體結構類型直接想相關,而與新聞媒體傳播活動間接相關。這是因為,新聞控制往往是通過對新聞媒體結構進行行業性的新聞調控,來達到對于新聞媒體傳播活動進行規范性的制約。這就是說,離開了行業性的新聞調控,是無法實現規范性的新聞制約的。
當然,這也并不是說,規范性的新聞制約沒有行業性的新聞調控重要。恰恰相反,如果沒有規范性的新聞制約,行業性的新聞調控是根本不可能進行的。這無疑證明了,在新聞媒體結構與新聞媒體傳播活動之間,雖然可以在理論上進行有所側重的討論與分析,而在現實的新聞傳播活動之中,實際上是無法真正剝離開來的。這首先就意味著在新聞控制中,對于新聞媒體傳播活動所進行的新聞制約,在一般情況下,是通過對于新聞媒體結構的新聞調控來實現的,因而新聞媒體結構具有著某種中介性質。與此同時,這也就意味著,新聞調控與新聞制約將會是一個共時性的新聞控制過程,盡管兩者之間在新聞控制類型上的表現具有著直接與間接之分。
在所有新聞媒體及其新聞傳播活動之中,從紙質媒介到電子媒介,如果說對報紙曾經進行過有效的新聞控制,那么,對網絡如何進行新聞控制,如今乃是令人頭疼之事,因其難度最大而只能訴諸新聞傳播活動的未來發展。因此,對廣播電視進行新聞控制,無疑成為現實可行的研究重點。這就在于,廣播電視居于從報紙向網絡的媒介發展之間,對廣播電視進行新聞控制,不僅可以承襲曾經有效的經驗,而且更能夠為指向未來而提供現實的種種教益。
由此可見,面對廣播電視如何進行新聞控制,必須回到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的所有權這一根本上,并且以新聞媒體結構的演變為主,來對新聞控制進行當下討論。這是因為廣播電視這一電子媒介所需要投入的資金量比較大,因而在所有權的判別上就更為明晰,實際上也形成了私有、公有、國有三種廣播電視業所有制,而與之相對應則是新聞媒體結構從單一所有制的廣播電視業結構,向著混合所有制的廣播電視業結構發展。
我國廣播電視產業發展論文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我國的廣播電視業由過去的純事業型逐步向產業型方向發展已成為可能,并且具有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必然性。認識到這種可能性和必然性,并為其向產業化方向發展創造體制和機制方面的條件,必將能夠大大解放廣播電視業所蘊藏的生產力,促進廣播電視產業高速發展,進而促進我國的媒體產業發展、信息產業發展和第三產業發展。
我國廣播電視業走向產業化的背景
廣播和電視作為現代傳播媒介,分別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的歐美發達國家。我國的人民廣播事業產生于戰爭年代的1940年,電視事業產生于計劃經濟時代的1958年。與西方國家的廣播電視業普遍走產業化發展道路不同的是,我國的廣播電視業從誕生到1980年前后一直走的是純事業的發展道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廣播電視也開始了由純事業型逐步向產業型的過渡。
1、我國廣播電視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情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工作中心開始向經濟建設轉移。我國的廣播電視業隨之也開始了逐步向產業方向過渡的過程。上海電視臺率先于1979年1月28日宣布:“即日起受理廣告業務”。1979年2月,中央電視臺開辦《商業信息》節目,開始集中播送國內外商業廣告。1980年1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該臺有史以來的第一條廣告。從此,中國大陸的廣播電臺、電視臺陸續都開辦了商業廣告業務。據統計,到1983年,全國廣播電視廣告營業額達到3400萬元。
1986年12月,珠江經濟廣播電臺率先建立。隨后,上海、北京、武漢等省市也相繼建立了經濟電臺。1988年9月,湖北漢江經濟電視臺試播。從此,我國廣播電視的經濟屬性和產業功能逐步開始為人們所認識。
廣播電視政策研究管理論文
[摘要]針對傳播技術的進步、廣播電視業經營與市場的變化,歐洲理事會與歐盟為規范歐洲范圍內的廣播電視,制定了一系列指導性法規文件,力圖構建全歐統一的信息與思想交流平臺、統一的廣播電視業市場,推廣“歐洲意識”,抵制美國影視業的“入侵”。這種全方位的法規管理框架對歐洲廣播電視業的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歐洲理事會;歐盟;跨國廣播電視;公共廣播電視
歐洲國家眾多,廣播電視業發達。為促進泛歐框架下廣播電視業的發展,歐洲理事會與歐盟一直致力于跨國廣播電視與公共廣播電視領域的立法規范工作,并且卓有成效。
一、歐洲廣播電視法規及其變化
1989年5月,歐理會制定了《歐洲跨國廣播電視協議》。協議規定各國不得妨礙跨國廣播電視,提出了保護未成年人權益、實行反駁權制度、播出歐洲制作的節目等原則。其中要求成員國用半數以上的時間播放歐洲制作的節目。該組織還專門成立了“跨國電視常設委員會”,作為成員國之間進行協調并監督協議執行的常設機構。其實,協議中的規定仍處于各國討論之中,直至同年10月,當時的歐共體十二國頒布《無國界電視指導原則》,才將協議中規定的上述原則確定下來。指導原則中關于節目播出的標準最為突出,即要求各國電視節目總量中應保證“歐洲作品”(即歐洲制作的節目)最少不得低于50%(不含新聞、體育、廣告、電視購物等節目);而且10%以上的節目時間或節目預算屬于獨立制作人制作的歐洲節目。另外,還對節目贊助與廣告也有相應的規定。歐共體也設立了一個聯絡小組,在各成員國與歐共體之間就指導原則實施方面的問題與意見進行交流,以保證其順利實施。指導原則于1991年10月生效,至1993年底,歐盟所屬國家已全部通過此項立法,而上述協議則于1993年5月才正式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