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重點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1 09:13:2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工作重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完成農業工作重點任務
一要加快蔬菜基地建設。結合城市建設和產業布局調整,在有條件的村,建設規模化、專業化蔬菜生產基地。年,全區新增蔬菜種植面積1000畝,其中,新建高效節能日光溫室500畝,蔬菜大棚500畝。根據市政府新一輪蔬菜基地建設的扶持政策,鼓勵蔬菜種植向種菜能手和專業合作社集中,提高規?;N植水平。要完善服務體系,加強對菜農的技術培訓工作,解決種植技術、銷售等環節存在的問題,積極開展農超對接,千方百計增加種菜收入,調動農民種菜積極性,提高保護地的利用水平和生產效益。
二要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年奶牛存欄要達到2.8萬頭,新建奶牛養殖牧場5個,規模化養殖水平達到70%。要支持奶牛牧場園區建設,鼓勵奶農入區養殖,提高奶牛單產和原奶品質,提升養殖效益。在蔬菜基地、奶牛養殖基地和農村沼氣建設中,要把握“兩結合一分離”的原則,即,與發展循環經濟相結合,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實現生產基地和生活基地相分離。
三要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把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作為主題,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水利建設的重大政策措施,未來十年間,國家將投入4—5萬億元,加強水利工程建設。
首先要做好水利普查工作,科學掌握全區水利現狀,做好未來十年全區水利建設規劃工作,準確把握水利投資方向和重點。要以水利灌溉設施配套為基礎,以高效節水為重點,大力推廣噴灌滴灌、管道輸水技術,調整優化農業用水結構,從根本上轉變農業用水方式。全年新增節水灌溉面積6000畝。完善防汛抗旱減災體系,大力發展民生水利,解決3500人飲水安全,做好7個村(密密板、討卜齊、后毛道、姚府、一間房、茂林太、西莊)的單村飲水工程,盡快啟動昭君水廠,徹底解決水廠周邊9個村,15000余人的安全飲水問題。
四要加強農村道路、林業生態建設和養護。年內計劃硬化道路3條15.4公里,進一步改善了農村地區的出行條件,為搞活和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有力的保障。進一步鞏固森林城市建設成果,加快推進環城、環村、環戶、環路、環河綠化,全面提高綠化水平。全年完成四旁植樹10萬株,義務植樹65萬株。加快推進林權制度改革,集體公益林確權發證1.55萬畝。落實森林草原防火責任制,加大監測和管理力度,加強防火隊伍建設和物資儲備工作,確保不發生重大森林火災事故。
五要加強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建設。著力強化科技支撐,農業、科技、扶貧等部門,要加大種養殖實用技術有效培訓力度,今年要積極推廣測土配方、高效綜合栽培等技術,真正提高良種覆蓋率和農業科技水平。落實農機補貼政策在田間地頭進行農業機械使用技能培訓,在村里集中考核發證,年農業機械注冊數500輛,新考核發駕駛證500個,耕播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5%以上,減放勞力,增加經營,增加收入。
林業工作重點
2006年林業工作重點
2006年林業工作將緊緊圍繞江津“一路三化”戰略和“兩地一中心”的宏偉目標,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走以生態建設為主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按照“嚴管林、慎用錢、質為先”的總體要求,根據重慶市“十一五”期間林業發展規劃,結合我市實際,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繼續實施造林工程,不斷擴大森林面積。一是利用國家林業工程造林。走大工程帶動大發展的林業建設思路,積極爭取并實施好國家和重慶市確立的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二期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速生豐產用材林建設工程、野生動植物馴養繁殖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開展退耕還林回頭看,不斷鞏固成果和擴展后續產業發展,保證退耕還林穩得住,有發展。二是拓展“三大空間”造林?;纳交牡厥窃炝志G化的主體,從今年起,我們要重點拓展城市森林化、鄉村道路林蔭化和庭院農田林網化“三大空間”。在城市森林化建設中,著重抓好“一城兩帶三山”態觀光園的綠化;在鄉村道路林蔭化建設中,著重抓好付家至紅英橋綠色通道的綠化;在庭院農田林網化建設中,結合我市新農村建設,著重搞好新農村試點村的綠化示范和庭院綠化試點。
二、加快林權體制改革,不斷增強林業發展活力。一是明晰林木林地所有權。落實《重慶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渝府發[2005]109號)精神,進一步明晰林木林地所有權,年內完成國有林、集體林、退耕造林戶、業主(大戶)承包造林林權證的核發工作。二是做好森林區劃,實行林業分類經營。根據有關規定,按照公益林不得少于70%的原則,將全市森林資源區劃為公益林和商品林,且要落實到山頭地塊,并繪圖造冊。三是完善流轉機制,促進森林資源有序流轉。深入宣傳發動,把林地、林木等森林資源推向市場,吸引更多的有實力的個體戶、私營企業、工商業主等投入森林資源的流轉,力爭今年有重大突破。
三、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維護生態安全。一是落實森林防火目標責任制,建立健全防火撲救預案,開展重點林區瞭望臺、防火道的規劃建設,采取各種措施預防火災的發生,力爭全年無森林火災。二是建立四面山森林警察中隊等片區綜合執法中隊,改革執法體制,加強采伐、加工、運輸等環節的監管,加大亂砍亂伐林木、亂征亂占林地等破壞森林資源行為的打擊力度。三加強有害生物防治,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5‰以內。
四、加快林業產業發展,不斷強林業實力。抓好林業科技技術培訓與普及,結合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大力推廣應用新技術,并充分利用民間資本,推行和創新林業發展機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花椒、優質筍竹、優質干鮮果、竹木經營加工和森林旅游等五大產業。提高林業產業建設的科技水平,開發林產品后續產業,延長產業鏈,使2006年林業產值突破6個億。
林業工作重點
2006年林業工作重點
2006年林業工作將緊緊圍繞江津“一路三化”戰略和“兩地一中心”的宏偉目標,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走以生態建設為主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按照“嚴管林、慎用錢、質為先”的總體要求,根據重慶市“十一五”期間林業發展規劃,結合我市實際,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繼續實施造林工程,不斷擴大森林面積。一是利用國家林業工程造林。走大工程帶動大發展的林業建設思路,積極爭取并實施好國家和重慶市確立的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二期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速生豐產用材林建設工程、野生動植物馴養繁殖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開展退耕還林回頭看,不斷鞏固成果和擴展后續產業發展,保證退耕還林穩得住,有發展。二是拓展“三大空間”造林?;纳交牡厥窃炝志G化的主體,從今年起,我們要重點拓展城市森林化、鄉村道路林蔭化和庭院農田林網化“三大空間”。在城市森林化建設中,著重抓好“一城兩帶三山”態觀光園的綠化;在鄉村道路林蔭化建設中,著重抓好付家至紅英橋綠色通道的綠化;在庭院農田林網化建設中,結合我市新農村建設,著重搞好新農村試點村的綠化示范和庭院綠化試點。
二、加快林權體制改革,不斷增強林業發展活力。一是明晰林木林地所有權。落實《重慶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渝府發[2005]109號)精神,進一步明晰林木林地所有權,年內完成國有林、集體林、退耕造林戶、業主(大戶)承包造林林權證的核發工作。二是做好森林區劃,實行林業分類經營。根據有關規定,按照公益林不得少于70%的原則,將全市森林資源區劃為公益林和商品林,且要落實到山頭地塊,并繪圖造冊。三是完善流轉機制,促進森林資源有序流轉。深入宣傳發動,把林地、林木等森林資源推向市場,吸引更多的有實力的個體戶、私營企業、工商業主等投入森林資源的流轉,力爭今年有重大突破。
三、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維護生態安全。一是落實森林防火目標責任制,建立健全防火撲救預案,開展重點林區瞭望臺、防火道的規劃建設,采取各種措施預防火災的發生,力爭全年無森林火災。二是建立四面山森林警察中隊等片區綜合執法中隊,改革執法體制,加強采伐、加工、運輸等環節的監管,加大亂砍亂伐林木、亂征亂占林地等破壞森林資源行為的打擊力度。三加強有害生物防治,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5‰以內。
四、加快林業產業發展,不斷強林業實力。抓好林業科技技術培訓與普及,結合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大力推廣應用新技術,并充分利用民間資本,推行和創新林業發展機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花椒、優質筍竹、優質干鮮果、竹木經營加工和森林旅游等五大產業。提高林業產業建設的科技水平,開發林產品后續產業,延長產業鏈,使2006年林業產值突破6個億。
司法局工作重點
指導思想:以“***”重要思想和黨的***、***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通過進一步深化司法行政工作改革,深化管理,促進發展,全面發揮法律宣傳、法律服務和法律保障職能作用,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綠色腹地,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做出更大的貢獻。
發展目標:積極推進司法行政工作各項改革,深入開展“規范執法行為,促進執法公正”專項整改,務求實效,隊伍整體素質明顯提高;法制宣傳和依法治理更加深入,依法辦事成為廣大公民的自覺習慣;法律服務工作體系趨于完善,形成多層次、多種形式并存的格局,并向高層次、高質量、高效益、全方位方面發展;進一步加大司法行政基層建設的力度,基層工作第一道防線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切實做到把社會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任務和措施:
(一)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強化依法行政,提高全市各級領導機關依法決策和依法管理水平。
1、全面推進“五五”普法教育工作,深入開展以憲法為重點內容的全民法制宣傳教育,抓好保障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法律法規宣傳教育。
2、突出抓好各級領導干部和公職人員為重點對象的法制教育,繼續在全市公務員中開展學法用法活動,抓好依法行政培訓,進一步抓好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青少年和外來務工人員等重點普法對象的法制教育。
文化局工作重點
1.舉全局之力辦好第二屆文博會,是全局頭等大事。所有部門和人員要全力支持,新聞出版局更要下大力,辦成國家一流展會。這是全局綜合實力的顯現。
2.打造演藝精品,參加國家和省藝術節,爭取好的成績,有所突破。
3.《滿風神韻》要繼續打造,真正推向國際、國內市場。市領導高度重視這項工作,納入了市委全會報告。演藝集團要下最大力量,完成這項工作。全年演出收入1500萬元的指標不能變,下半年要抓緊完成。
4.全力完成20000場社會文化活動的任務。已經列入了市委、市政府向全市承諾完成的21件實事當中,下半年必須完成。
5.群文精品要爭取在全國群星獎評比中有所突破,沈陽應該在全國有一定地位。
6.高質量完成二戰盟軍戰俘營陳列館建設工作,爭取11月1日開館。
市殘聯工作重點
2010年,我們將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樹立科學發展觀和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切實改進工作作風,深化改革,促進發展,提高工作效率,狠抓殘疾人各項工作的全面落實。2010年主要抓好以下幾方面:
一、認真做好殘疾人基本情況普查工作
殘疾人基本情況調查是殘疾人事業的基礎性工作。全面掌握殘疾人的基本情況,對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營造全社會關愛殘疾人、支持殘疾人事業的濃厚氛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根據衡陽市殘聯《衡陽市殘疾人基本情況普查會議》的要求,我們將從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充分認識開展殘疾人基本情況普查工作的重要意義,精心組織,認真操作,確保殘疾人普查工作的圓滿完成。
二、高標準建好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
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是適應新形式下殘疾人事業發展,滿足殘疾人需求需要,拓展為殘疾人服務的領域,為更好地服務殘疾人,發展殘疾人事業,構建和諧耒陽搭建的一個良好服務平臺。高標準建設好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具有體現黨和政府對殘疾人的重視和關懷,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一項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對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穩定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三、進一步推進殘疾人康復工作更加扎實深入開展
糧食局工作重點
一是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
首先,繼續抓好中糧集團堅果加工項目的投資,力促堅果加工項目年初投產運營,力爭2014年巧克力、方便面等系列產品項目能夠順利落戶我市。其次,繼續協調做好加快上海紅星美凱龍項目的建設進度,力爭主體工程明年年底前封頂,預計明年項目投資8億元。
二是加強糧食儲備管理,確保糧食安全。
積極加強與中儲糧的溝通,爭取跨省移庫指標10000噸,進一步充實我市地方糧食儲備,同時加強儲備糧的監督檢查,確保糧食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和儲存安全,必要時調得動、用得上,制定好糧食供給應急保障預案,保障我市糧食安全。
三是加大政策性資金爭取力度。
積極加強與省糧食局、市局的溝通協調,力爭爭取到政策性資金200萬元,為糧食事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氣象局工作重點
2014年,市氣象局將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圍繞更好的服務經濟社會建設這個中心,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切實做好以決策服務為重點的各類氣象服務工作,及時報送重大性、轉折性、關鍵性天氣的專題報告。加強與各個部門的聯系,建立應急管理聯動機制,完善應急服務體系,做到災害性天氣和轉折性天氣不漏報、不錯報,為的經濟發展提供準確及時的氣象服務。同時,牢固樹立“發展氣象事業,造福人民”的宗旨,深入開展以人工增雨為主的人影作業,消除或降低干旱等氣象災害對工、農業生產和和諧社會建設的不利影響。
二、繼續狠抓基礎業務,包括地面測報、天氣預報、農氣觀測、自動站監測,提高業務質量,加大業務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業務人員的整體素質。明確細化業務人員職責,強化業務考核辦法,把各項目標任務分解到個人,切實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嚴格管理,努力提高干部職工的業務素質,業務質量爭創氣象部門一級目標,并爭取申報兩個“全國質量優秀測報員”。同時,加強突發性大風、暴雪等災害天氣的應急演練以及應急設備的日常維護,增強突發性天氣的處理能力。
三、扎實推進民生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扶貧工作給予充分重視和支持。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加大投入力度,給予對貧困村和貧困戶充分的物質和經濟幫扶,為和諧的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四、繼續搞好臺站綜合改善,提高職工生活質量。努力貫徹國家醫療、養老、失業、合同制職工等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精神,做好聘用職工的規范化管理工作。
五、堅持依法發展氣象事業。依法管理和規范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雷電災害防御、氣象信息、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等活動。加強氣象執法隊伍建設和執法監督檢查,加強氣象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市民依法發展氣象事業的意識。
政府工作重點
20*年,是新一屆政府工作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落實黨的**精神,推動全縣新一輪發展的起步之年,做好各項工作至關重要。明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完成生產總值124億元,增長17%;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6億元,增長1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2億元,增長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3億元,增長17%;完成出口創匯2.1億美元,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50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5740元,增長8.5%;城鎮新增就業4000人。主要約束性目標是:萬元GDP能耗下降4.5%,萬元GDP水耗下降4%,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4311噸以內,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3753.8噸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
圍繞實現上述目標,重點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突出投入和創新,加快推動工業發展轉型升級。堅持“工業強縣”戰略不動搖,按照集群發展、規模擴張、量質并舉的要求,全力支持縣域企業技改創新、擴大產能、節能減排,促進支柱產業升級和做大做強,在更高層次上推進新型工業化。
實施有效投入,扶強產業龍頭。突出大項目和優勢企業,進一步強化政府對縣域企業技改創新的扶持激勵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支持企業加大技術和裝備投入,提高骨干龍頭企業支撐能力,帶動產業集群加快膨脹發展。計劃實施續建新建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48項,總投資29.8億元,其中年內完成投資20.2億元。重點抓好4萬噸球鐵擴產改造、16萬噸合成氨、250噸阿維菌素、3萬噸樹脂砂等8個投資過億元大項目,進一步把瑪鋼公司、平陰山水、濟南伊利、齊發藥業、黃河特鋼、福膠集團、魯西化肥等骨干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力爭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達到35家,過10億元企業6家,帶動機械裝備、醫藥化工、食品加工、水泥建材等產業集群加快膨脹。積極破解發展瓶頸,大力扶持中小企業和鎮域塊狀經濟加快發展。力爭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50家,實現銷售收入203億元、利稅27億元,分別增長23%和24%。
加快科技創新,培育創新型企業。落實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和政府采購政策,加強對科技型企業的培育和扶持,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研發中心、技術中心建設,推動重點技術攻關。落實創牌獎勵政策,鼓勵企業加強品牌建設,搞好自主品牌的宣傳和保護,年內爭創中國名牌產品或馳名商標1個、省級名牌產品2個、市級名牌產品5個。進一步建立健全政府獎勵引導機制,千方百計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資源高效集約利用。把節能減排作為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抓手,認真落實新上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建立健全污染源監督管理系統,嚴格控制高耗能項目建設;引導企業實施節能工程,推廣節能產品,培育發展一批清潔生產企業,治理關停一批高耗能、重污染企業,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共青團工作重點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起步之年,也是實現錦州“三年大變樣”的承上啟下之年,今年全市共青團工作的指導思想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市委九屆十一次全會和團省委十一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青年建功立業工程、青年文明領軍工程、青年素質提升工程、共青團創新發展工程為統領,團結帶領全市廣大團員青年實事求是,準確定位,開拓創新,在全面加快遼西沿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步伐,為實現在錦州灣整體開發中率先突破貢獻青春才智。
一、突出實效,強化引導,切實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加強青少年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教育。堅持不懈地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團、教育青年,把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樹立和落實科學觀有機結合起來。針對不同的青年群體,采取不同方式,繼續開展“構筑精神支柱,爭做四有新人”學習實踐活動。引導廣大青少年認真領會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開展“傳承五四精神,構建和諧錦州”紀念八十七周年活動,利用一二·九、一二·一等紀念日,以未成年人和大學生群體為重點,積極開展民族精神代代傳、18歲成人儀式等活動,大力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2、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深入貫徹落實中央8號文件和16號文件精神,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以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繼續深化關愛老前輩、大中學生志愿者“三下鄉”和四進社區活動、中學生“四個一”、遼寧小雷鋒行動、三有三為等道德實踐活動。在全市大中小學校范圍內推行感恩教育系列活動,最終實現由愛父母、愛老師、愛他人上升為愛社會、愛自然、愛祖國,全面培植青少年的感恩情感。進一步加強團屬青少年教育陣地、活動陣地和網絡陣地建設,強化育人功能。
3、加強青年形勢政策教育。帶領廣大青年認真學習省委九屆十一次全會、市委九屆十次十一次全會精神,通過開展十一五規劃網上答題、和諧錦州建設論壇等活動,組織廣大青年認真學習“十一五”規劃的主要內容,明確全省、全市的未來發展規劃,增強廣大青年振興錦州老工業基地的信心和決心;深入開展“我的事業在錦州”主題教育活動,全面引導廣大青年積極投身錦州振興方略的具體實踐中去,為實現“三年大變樣”貢獻青春和汗水。
二、突出中心,強化服務,不斷提高共青團服務黨政大局和經濟發展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