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紀律的認識及體會范文

時間:2024-01-10 17:56: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工作紀律的認識及體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工作紀律的認識及體會

篇1

一、活動目標

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深入剖析張堅案等法院系統違紀違法典型案例,以案釋德、以案釋紀、以案釋法,強化黨內監督,強化責任擔當。教育黨員干部充分認清人民法院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引導部門干警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進一步筑牢對黨忠誠、公正司法、廉潔自律的思想根基。健全完善審判管理監督制度,加強對重點崗位的有效監督,努力為全院審判執行工作保駕護航。

二、具體做法與措施

(一)支部書記講廉政黨課

召開部門全體干警會議,黨支部書記通報了張堅嚴重違法犯罪情況,并結合案例講授廉政專題黨課,在黨課報告中,回顧了我們黨從確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和提出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的形成過程。他指出,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政黨的生命根基和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最后他從指導思想、目標要求、警示教育內容等方面對部門全體干警提出了要求:一是要認真結合張堅案深入學習法規制度,黨員干部要帶頭講道德、重操守,不謀私、顧大局、淡名利、重團結、多奉獻,進一步加強嚴守紀律規矩、嚴格公正司法的意識;二是要從張堅案中深刻汲取教訓,全體黨員就張堅案中的教訓認真剖析、檢視自身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立行立改,引以為戒。

(二)組織學習《江蘇法院違紀違法案例選編》

組織部門全體干警集中學習《江蘇法院違紀違法案例選編》,重點學習了興化法院顧傳飛受賄案、海陵法院陳惠群受賄案兩例泰州法院反面典型案例,通過案例學習,全體干警進行了深刻反思,認真總結。大家查找自身是否存在與通報案例類似或其他同全面從嚴治黨要求相違背的行為,嚴格規范自己的行為。并紛紛表示要從此次的典型案例中汲取教訓、引以為戒,真正在思想上、工作上、作風上嚴起來、實起來。時刻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堅持按制度、按規矩辦事,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三)撰寫學習心得

根據活動要求,部門全體在編干警通過認真學習廉潔司法文件、警示教育典型案例,結合專題黨課,立足自身實際,均撰寫學習心得體會,共撰寫心得體會8篇。

(四)開展談心談話

支部書記圍繞廉潔司法主題與全體黨員干警進行集體廉政談話,針對崗位職責和工作特點,梳理了廉政風險點,提出四點要求:一是要提高思想認識。要認真學習黨風廉政建設和行業相關法律法規,提高思想認識,把牢拒腐防變“總開關”,防微杜漸,不存僥幸,牢固構筑起思想道德防線。二是要強化履職擔當。要嚴格要求自己,牢記職責,嚴肅工作紀律,按要求、制度、紀律做好本職工作。

三是要遵紀守法。堅決潔身自好,讓黨紀戒尺記在腦中、刻在心上,常思義務、多想責任,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實實干事,始終在黨規黨紀和政策的范圍內開展工作,不越底線、不踩紅線、不碰高壓線。四是要定期自查。要充分認識自己崗位存在的風險,時刻保持警覺,時刻敲響警鐘,每天反省、定期自查,確保不出問題。

(五)召開組織生活會

6月10日,支部召開專題組織生活會,對照張堅以及本地區干警嚴重違紀違法的事實和教訓,進行自查自糾。會上,全體在職干警圍繞“五個有沒有”方面的問題結合自身情況進行了發言,談學習體會,剖析自身存在的問題,深刻反思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不足。參會干警充分認識警示教育活動的重要意義和作用,防止和克服“只專業務、想腐也沒有機會”、“職務低、不管人管事,腐敗離我遠”等模糊認識;認識和理解了“沒有離開政治的業務”,在開展各項業務時要講政治、重品行,以堅定的政治信仰筑牢拒腐防變的防火墻。一致認為要以張堅案及通報案例為戒,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端正言行,潔身自好,克己慎行,不觸碰黨紀國法工作制度的紅線。

三、活動成效

(一)通過警示教育活動,增強了支部全體干警廉潔自律意識和遵紀守法意識。大家認識到要時刻嚴格要求自己,要身體力行、遵守黨紀國法和廉潔自律要求,做到防微杜漸,警鐘長鳴。

篇2

幾天來,我參加了省軍區統一組織的“講政治、顧大局、守紀律”集中教育學習活動,通過聽課、討論和深刻反思,我的政治理論知識得到進一步充實,服務黨和軍隊建設的大局意識得到進一步增強。身為人武部的一名普通干部,我認清了肩負使命的神圣,認清了工作崗位的重要,更明確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通過學習教育,我認識到一名人武部干部應努力提高廉潔自律能力,在學習活動中我切身感受到了“講政治、顧大局、守紀律”活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進一步增強了做一名廉潔自律干部的信念。現將學習收獲和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強化大局意識。

講政治、顧大局不僅僅等同于服從領導,不僅僅是講原則、講程序、懂規矩、守紀律,反之,僅僅滿足于講原則、講程序、懂規矩、守紀律,也不一定能講好政治、顧好大局。

如何講政治、顧大局?我們經常說一句話:“理論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清醒的基礎”。要做到很好的講政治、顧大局,必須以一定的理論基礎為前提、為指導,不懂政治理論,對基本原理一知半解,就不可能有清醒的政治頭腦,工作中就會不辯方向,缺乏政治敏感性。當前胡總書記的“三句話”是指導我們開展好各項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當前及今后,只有認真學好“三句話”精神,做到學深、學透,了解、弄懂“三句話”思想的精髓,真正明白什么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才能認清發展方向,把握發展趨勢,工作才有預見性,也才能抓住重點和關鍵。同時在學習中,不能死搬硬套,教條理解,甚至斷章取義。要聯系實際,結合工作,善于分析。在把握理論精髓的前提下,運用所學理論創造性地指導工作,才能做到既講政治,又兼顧大局。

篇3

關鍵詞: 高職班主任 學習 紀律 戀愛

班主任是高職院校教師除教學工作外的重要工作體會和專業教育延伸,多年班主任工作經歷讓我認識到了這個工作對于學生的重要意義。其中涉及多方面的教育方法和能力,值得教育界的同仁認真探討。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教師的任務中,傳道是第一位的,即我們今天講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最基礎和重要的。《弟子規》中講:“首孝悌,次謹信,有余力,則學文。”對于受教育者來說,成人應在道德方面有所成長,這是比學習文化技能更迫切和重要的任務。有才無德的人,不堪大用,甚至可能變成社會的負面因素。所以對于教育者來說,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班主任要承擔極為重要的思想教育任務,對這一任務的認同和高度負責感是很重要的。我作為一名高職院校的班主任,在這一方面有一些個人體會。

高職班主任工作涉及多方面內容,但無論多么復雜,都應以學生為核心,對于高職學生從進校到畢業離校期間,常常遇到的及容易發生的問題,班主任都要有相應的工作方法。

1.學習問題

1.2問題分析

學習是學生的本職,這一點不會因為上了大學就停止。但是高中階段學習任務重,家長、老師都說上了大學就輕松了。因此很多學生都是懷著這種向往跨入高校的,總感覺自己中學時代已經學得很累了,大學時該放松一下。加之大學中各項學生社團活動比較多,很容易吸引學生的大部分注意力,導致學生主次顛倒。如果不及時引導,則第一學期的期中考試可能會出現大范圍掛科現象。

1.2預防及解決方法

我常常告訴學生終身學習的理念。活到老,學到老,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在今后的人生中立于不敗之地。今天的學習是為了掌握一技之長,為今后的就業創造條件。放眼世界,各強國都在國民教育中明確提出了“終身學習”的重要指導思想。所以,一定要摒棄“上了大學就不用學習”的錯誤想法。相反,大學需要更強的自學能力和約束力。大部分高職學生由于客觀存在的學習基礎差和學習習慣不太好的原因,更需要老師的適當引導和約束。對于班級中成績好的、主動學習的同學,我會鼓勵他們,“機會只給準備好的人”,只有成為優秀的人,才可能獲得他人夢寐以求的工作或學習機會,希望他們再接再厲。對于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同學,我會給他們一些壓力,讓他們了解就業形式的嚴峻,以及周圍其他同學的優秀表現,督促他們把精力放到學習上,而他們一旦有了提高,就積極給予表揚,這一點非常重要。

2.紀律問題

2.1問題分析

紀律就是規則,是要求人們遵守業已確定了的秩序、執行命令和履行自己職責的一種行為規范,是用來約束人們行為的規章、制度和守則的總稱。現在的學生多是90后,向往自由,而紀律是以約束和服從為前提的,因此學生便產生了誤解,認為遵守紀律和個人自由是對立的,要遵守紀律就沒有個人自由,要個人自由就不該有紀律的約束。所以對于現在的教育者來說,紀律教育是個很棘手和頭痛的問題。而一個班集體如果紀律好,則各方面表現都不會差。高職學生在紀律方面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上課遲到、早退、自習課玩手機等這些比較常見的現象。

2.2解決方法

2.2.1積極發揮班干部的管理帶頭作用。班干部是班級管理的核心,是班主任管理班級的左膀右臂,在同學們中起著帶頭作用。教師只有先管好班干部,才能在同學中樹立威信,管理同學時才有說服力。我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發現,一個班集體中如果有一部分各方面表現很突出、優秀的學生,那整個班集體就會擁有積極上進的氣氛,最終這個班集體就是一個優秀的班集體。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花了很大精力在學生干部的選拔培養上,按照“民主集中原則”,在選拔班干部的時候,多方面考察其自我約束能力及其在同學中的凝聚力,對工作能力較低、缺乏工作責任心和熱情的學生干部進行重新選配,通過他們以身作則的示范效應影響和帶領全班同學實現目標。

2.2.2從思想上教育學生認識到紀律的重要性。紀律是一種秩序,這種秩序說到底是為了維護所在團體中的每個人的利益。試想上課期間老有人遲到,就會不斷地打斷老師的思路,影響老師的講課,進而影響大家的學習。自習期間玩手機,無形中會形成一種不積極學習的氛圍,首先,自己的學習肯定受影響,周圍同學也會受到影響。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是一種互相服務、幫助的寫照;反之就是,我影響人人,人人影響我,這樣的學習、生活環境是絕對不適合學生的身心成長的。如我給他們講老一輩革命家的革命故事,如果當時、八路軍、不是有嚴格的紀律的話,我們的革命一定很難成功。所以,一個人不自律,個人很難成功;一個集體沒有紀律,絕對不是一個優秀的集體,那班級同學也就很難優秀。這樣的思想,我常常在班會上以多種方式教給大家,也會和一些紀律方面表現稍差的同學進行個別交談,讓全班同學逐漸地自覺遵守各項紀律,對自己負責,對班級負責。

3.戀愛問題

3.1問題分析

學生的戀愛問題是大學教育中常見的話題,也是班主任難以繞過去的、比較難解決的實際課題。大學生都是青春少年,異性之間互相吸引很正常。開放的信息社會讓學生很早就接受了大學談戀愛的暗示,于是許多學生都有上大學就談一場戀愛的想法。然而,很少有學生知道一場沒有良好結局的戀愛往往會給自己的身心帶來比較嚴重的傷害,對自己的學業也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很多實際案例已表明,個別學生一旦陷入戀愛,可能就會做出一些十分出格的舉動,到時候班主任再做勸解,則往往效果不佳。

3.2解決方法

篇4

一、在學期初,為了響應學校的號召和工作方向,這一階段的工作重點放在尖子生的發現和培養上。通過對學生在第一次月考的成績的分析,初步確定了我班的尖子生和有較大潛力的學生,成立了一個尖子生學習小組,定期地集中起來交流學習心得和方法,讓這些學生在心中初步確立了自己的目標和角色。后來隨著學習的深入和情況的變化,該小組的一些做法仍存在改善的空間。

二、第二次月考后,我班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如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夠,缺乏明確的目標和緊迫感,仍然不能很清楚地認識到高三學習的特點和各科恰當的學習方法。對此,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讓學生尋找國內相關大學的資料,對自己感興趣的大學和專業有初步的認識和意向。

2.發揮班干部的作用,嚴查遲到,早退,把好請假制度關。

3.利用班會課給學生不斷地強調高三生活對一生的重要性,反復介紹高三各科的特點及學習方法,并專門上了一節學習經驗和方法的主題班會,請班上成績好的同學介紹他們的經驗和體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充分發揮各科科代表的作用,讓他們每周班會課給全班同學總結整理上周該科所學過的知識要點和知識架構,以便在同學們腦中形成清晰的脈絡。

5.重新定位尖子生,配合年級的相關措施,不斷地跟進,例如不定期地和他們談心和進行作業面批等做法,不斷地鼓勵他們的信心和斗志。

三、通過前一階段的工作后,出現的問題有所好轉,但第三次月考后,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開始明顯,中間層的同學徘徊不前,而且還有總體后退的趨勢。所以第三次月考后我班工作的重心放在了中間層學生上面。每天堅持找兩名這一層的學生談話,激勵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更加明確學習目標和任務,幫助他們調整學習狀態和方法。接下來第四次月考的結果證明,這一階段的工作效果是很明顯的。

篇5

體育教學中有意識地融入德育,不僅能使學生增強體質,而且還能發展智力、陶冶情操,促進學校德育的發展,培養學生服從組織、遵守紀律、誠實機智、積極進取的心理品質。那么,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在體育中進行德育滲透呢?

一、利用教師自身言傳身教感染學生

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影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對其思想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師嚴格要求學生的同時也要嚴于律己。教師應該注意加強學習,提高自身修養和知識水平。教師不論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都帶領學生去完成身體鍛煉任務,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教師的影響最大。在寒冬,教師迎著寒風,精神抖擻地帶領學生鍛煉身體;在酷暑里教師頂著烈日,汗流浹背的完成示范動作。這種無形的教育方式,隨時隨地在感召、教育學生。

二、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進行德育滲透

(1)利用課堂常規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課堂常規教學是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基礎,認真貫徹體育常規的過程也是向學生進行文明禮貌、組織紀律、思想品德的教育過程,良好的課堂常規教育不僅有目的地培養學生遵章守紀的自覺性,而且能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集體主義榮譽感。

(2)利用體育課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體育課的特點是以身體活動為基本特征。由于學生各自的身體素質、體能和意志不同,在如耐久跑、跳高、雙杠等項目練習過程中,有的學生會存在畏難情緒,怕苦、怕摔、膽怯,出現這種情況之后,要針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教學中,教師示范要灑脫,語言要生動,要以飽滿的熱情關心幫助學生完成動作,克服學生的畏難情緒。通過不斷反復的練習,提高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使學生真正體會了成功的喜悅,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堅韌不拔、吃苦耐勞和勇于克服困難的思想意志品質。

三、選擇合理的教法進行德育滲透

體育教學的特殊性,要求學生在完成各種練習時,必須以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難;教師的行為和語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不僅培養學生勇敢頑強、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消除他們對運動的恐懼心理,而且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敢于創新的意識。學生在課中個別活動較多,容易表現出各種情緒和行為,教師要善于觀察與補捉學生在課堂中偶爾迸出的思想火花、智慧行為,及時予以肯定和鼓勵,并通過嚴密的組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循循善誘,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到教師的德育滲透。

四、比賽過程中滲透入德育

體育比賽是展現學生學習情況、運動能力,身體素質的最佳方法。同時也是表現學生德育素質高低的重要時機。一個良好的團隊,不但運動水平要高,展現出來的精神面貌和修養也很重要。我覺得,我們在培養運動隊伍時,不能忘記隊伍的團隊精神文明建設,有一句口號喊的好:“輸球不輸人”。比賽的輸贏固然重要,但有的隊伍在贏了之后并不能得到觀眾們的珍重。而很多輸了的隊伍卻能贏得禮待。為什么?值得我們每一個體育工作者去深思。我相信我要培養的學生,一定希望是一群有高度運動水平,高尚精神文明的學生。而不是為培養一些四肢發達,卻沒有見識的人。根據個人經驗,我覺得在組織教學比賽時,教師要嚴格執法,讓學生認識到犯規就失去一次得分的機會,犯規就會被罰下,就會失去競爭的機會,就此教師應提出遵守紀律的重要性,不遵守紀律或違法犯紀的人將會得到社會的排斥和懲罰,從而讓學生領悟到紀律的重要性。因此,通過教學比賽加深學生對規則的認識,對學生進行紀律教育。同時利用相應的措施搞好德育滲透工作。

五、利用體育課上的突發事件進行德育

篇6

一、認真學習,加強修養,增強對黨風廉政建設重要性的認識。

端正黨風反腐倡廉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作為遠離報業集團的派駐機構,我深知首先要做的是慎獨。而要做到慎獨,最主要的辦法是不斷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反腐倡廉、抵御不正之風的能力。與此同時,更要時時提醒自己,盡管記者站離報業集團比較遠,但在當地卻有著無數雙眼睛在盯著自己監督者自己。為此,我經常用自重、自尊、自省、自警來警醒自己,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真正從思想上筑起一道永不倒塌的拒腐防變的堅固防線。

二、防微杜漸,從小事做起,筑起反腐倡廉廉潔自律的堅固防線。

很多人都以為反腐倡廉只是黨的高級干部的事,自己一無權二無錢,與自己無關,殊不知任何一個人墮落與腐敗的行為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長期的工作中逐步放松了警惕之心與律已之心,把個人利益的追求錯誤地放在了第一位以致到最后的腐化墮落。千里堤壩潰于蟻穴。為了筑起一道反腐倡廉廉潔自律的牢固防線,我堅持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作為駐站記者,對于正常新聞報道,盡管平時很少有什么紀念品之類的禮品,但偶爾下鄉下縣,當地還是會準備一些土特產什么的,但是每次我都給予了委婉拒絕。

三、教育身邊的工作人員,樹立清廉記者站的良好形象。

在廉潔自律方面,我不僅從自身作起,還經常告誡身邊的司機和內勤等工作人員,提高廉潔自律意識,不斷增強免疫力。不定期地組織學習活動,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教育、公民道德建設教育和新聞職業道德教育等活動,尤其是結合新聞宣傳報道來提高學習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特別是適逢節假日,只要是縣區宣傳部門打電話,問清情況,只要是和采訪報道無關的,一律謝絕到記者站來,以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篇7

一、蒙臺梭利教育內容:

教育內容由三個方面組成:實際生活練習、感官教育、讀寫算的練習。

實際生活教育包括日常生活技能訓練、園藝活動、手工作業、體操、節奏動作。旨在培養兒童的獨立自主能力和精神,學習實際生活的技能,并促進兒童注意力、理解力、協調力、意志力的發展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的養成。

感官教育通過對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的訓練,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分類能力和注意力。蒙臺梭利設計了16套教具,用于對兒童的感官訓練,有助于孩子的感覺綜合失調康復。

讀寫算教育從掌握簡單技能到復雜技能,由文字書寫到閱讀再到算術教育。

二、蒙氏主要觀點

澳大利亞教育家康內爾認為“自由、工作和秩序是蒙臺梭利為幼兒營造的建筑物的三根主要支柱。”

關于幼兒發展,蒙臺梭利重視早期教育,關注敏感期。認為兒童心理的發展具有節律性、階段性、規律性,強調生命力的沖動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原動力,同時又強調兒童心理正常發展必須依靠環境和教育的合理及時安排。

關于自由、工作與紀律,蒙臺梭利強調要建立“有準備的環境”,教育的基本任務是結合生物目的和社會目的。她認為兒童生命的潛力是通過自發的沖動表現出來,其外在表現是兒童的自由活動。應給予兒童自由,同時兒童之家是要紀律的,兒童在兒童之家也是守紀律的。而工作是人類的本能與人性的特征。工作是中介,將傳統中對立的紀律和自由有機統一起來。

三、蒙氏教學法的優點與在我國的應用價值

蒙氏教學法在全球廣泛流傳,可見其理論方法有一定的先進性和實用性。表現在:

(一)蒙氏的重視早教思想仍然符合當下時代主題,幼教事業蓬勃發展,她的教學模式是先行者,為世界各國的早教提供了一個模型和參考。給我國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幼教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二)在感官訓練中針對人的感官專門設計了一系列獨特的教具,可供幼兒游戲和鍛煉,此種教具包含一系列玩具,款式多樣,不重復,富有趣味性,有特定的玩法,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我們可模仿制作。在工作中此系列玩具要求幼兒手腦結合,有效地發展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和智力水平,促使幼兒身心和諧展。

(三)感官教育針對幼兒敏感期而定,認識到教育要服從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的特點,循序漸進的進行教育。我們也要抓住幼兒關鍵期,及時施教。

(四)教育模式的啟發性,在兒童工作時,教師可以在一旁觀察指導,隨時啟發幼兒的思維,強調動手能力,促使幼兒主動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幼兒的能力和信心。

(五)把握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地位和幼兒教學認識中的主體地位,蒙氏教學法提倡教師作為引導者,對兒童回以愛、信任和尊重,細致而耐心地觀察,機智及時地指導,給予幼兒需要的幫助。而作為認識活動的主體,幼兒的主動探索至關重要,蒙氏教學法給幼兒提供動手的機會,讓幼兒體會獲得成功的。

隨著蒙氏教學班的大量建立,蒙氏教學法在中國的影響逐步深化。她在教學上的注重感官教育,抓住敏感期即使施教值得借鑒,我們可以有選擇性的模仿建立蒙氏班,也可在日常教學中灌輸蒙氏思想; 蒙氏教學法的引進無疑是一股新鮮空氣,引發我們對中國傳統幼教的陳腐模式和單一的觀念加以思考。 同時也促進了我國教育領域更多地關注幼教改革和幼教普及。借著蒙氏特色班,為家長提供新的選擇,為幼兒提供更適合自身的特別教育。蒙氏教學法還能為幼兒和家長提供新的模式和新的視角來發展幼兒智力和動手能力,啟迪家長的教育方法,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彌補了我國幼教的實踐方面的不足。

另外,蒙氏教育法能夠提高我國幼師的理論水平與國際接軌,它強調幼師具有非常高的教學能力如啟發誘導能力、安排環境能力和超強的責任心、愛心,也是要求我國幼師要具有的新的教學技能和職業素養。

注重蒙氏教學法在中國的本土化,結合中國幼兒的特點,注重發散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強調動手能力的培養以及幼兒的獨立自主性。改變小皇帝小公主的不良影響和稱號,使幼兒真正自由自在發展,全面和諧發展。為建立和諧社會主義社會培養祖國花朵。

四、蒙氏教學法的不足與我國的辯證吸收

蒙氏理論有一定的局限性,隨著時間流逝和實踐證明,蒙氏教學法顯露出一些不足之處。我們需要辯證的吸收她的理論與方法。

在蒙氏教學內容的讀寫算技能教育中,她過于強調詞匯學習,忽略句子結構學習,不利于知識的整體性和結構化,同時忽略了兒童之間及兒童與成人的語言交流的促進作用,把幼兒孤立起來。克伯屈批判蒙氏感官訓練落伍,說它是建立在陳舊的官能心理學基礎之上的,其教育理論缺乏社會性訓練,與社會生活脫節。我國在引進教學法同時要注意加強社會性技能的培養,與日常的幼兒園教育模式相結合。

在其實際生活教育內容中,她把現實的活動與想象的活動對立起來,她反對兒童游戲,強調工作,她把玩具都叫做教材,這不免違背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的游戲性,而且她忽視想象力的培養,將音樂教育、繪畫教育、語言故事過分的強加為感官教育。兒童的天性就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忽視想象力,過分注重感官教育,不利于知識的抽象和概括學習,更不利于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而只限于單一的知識聯結。我國在感官教育注重動手能力和自由發展的同時,要強調說理教育的價值,在情感上滿足幼兒的需要,發展幼兒的道德品質,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篇8

首先從幼兒情緒、行為、人際關系、個性培養等方面剖析這種傳統做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而說明在幼兒教育中應具有的正確的教育觀,同時提出應當為幼兒創造一個民主、寬容的就餐環境,以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的發展。

在幼兒園,常常可以聽到都是這樣善意的提醒:“你怎么還說呀?”、“你聊上了是不是?”、“好好吃,別說話”……膳食活動中幼兒保持安靜,不說話是指幼兒園的紀律。許多老師、家長十分認同。一些幼教專著也認為幼兒吃飯不專心“偶有不慎,呼吸不得法,在吞咽中就會發生厭食”。吃飯不說話還被認為是一種傳統的美德。春秋時期,孔子指出君子“食不語”,南宋朱熹批注此句時,提到邊吃邊談恐怕對呼吸器官有害。除了被視為傳統美德、有益于健康外,也有益于幼兒園內各項工作的有序進行。曾聽到一個幼兒老師說:“讓孩子邊吃邊玩一個小時也吃不完。”吃飯不說話,有利于加快進食速度。教師可以及時將用過的餐具給食堂送去,不耽誤食堂員工的工作,教師也可以及時地讓幼兒做好午睡的準備,不耽誤教師的換班。由此,基于各方面的考慮幼兒園的這一項保育制度受到了普遍的認可。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們對健康有了更深的理解。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我們有必要對長期貫徹的規定重新修正。說話問題與幼兒的健康發展有何種深層的關系?對健康的標準的理解是關鍵。現代“健康”已不僅僅是傳統上認為的身體強壯、發育正常、無缺陷,還包括心理健康,它涉及認知、情緒、情感、個性、人際交往等多方面。推而知之,在幼兒園中要保證幼兒的健康成長,教師就必須做好包括身體保育和心理保育兩大方面的工作,也即不僅要照顧幼兒身體發育,促進身體機能的發展,還要對幼兒的心理加以保護,不斷增進幼兒的心理能力。因此進食問題已不能僅從身體健康考慮,必須從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健康的角度來重新認識。

幼兒的身體發育迅速,卻又十分稚嫩,尤其是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過多的外界刺激會造成各種興奮灶相互影響,相互抑制,出現興奮灶的弱化。進食中,教師為了讓幼兒吃飽吃好,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往往不厭其煩地提醒幼兒:“別說話,好好吃”、“快點吃”、“不要把飯粒撒在桌上”、“保持桌面的干凈”、“注意細嚼慢咽”等等。原本愉快的進食頓時嚴肅起來。幼兒必須運用較低的記憶能力記住相當數量的規矩,時刻提醒自己注意按要求吃飯,這勢必造成興奮灶的抑制與弱化,注意力分散,消化腺分泌減少,食欲下降。另外,從生理解剖特點來看,神經系統調節反應的區域與消化腺的區域都在下丘腦中位,凡能影響高級神經活動興奮與抑制的一切因素都能影響食欲,其中情緒起了重要作用。當人的情緒低落時,消化腺受到抑制,就沒有食欲。教師對吃得慢的幼兒的催促(事實上,就餐一開始教師就不斷地對所有孩子催促),以及對規則不時地提醒,使幼兒的神經處于緊張狀態,影響了食欲,甚至會引起幼兒情緒上的反感、恐懼、緊張,造成食欲不振、厭食、畏食。

對比一下,美國幼兒園孩子們的用食環境十分寬松,幼兒可以自己選擇座位,坐在一起邊吃邊聊,孩子們很愿意告訴大家他吃的是什么,也很喜歡討論飯桌之外的話題,如《忍者神龜》或是同爸爸媽媽上哪兒玩了,等等。老師也同小朋友坐在一起邊聊邊吃,只是在幼兒有困難時給予幫助,如將大塊的三明治或奶酷切小,剝水果皮等,頗有成年人工作午餐的氣氛。孩子們吃飯十分愉快,吃不完的孩子也不會受到催促。而在中國老師們忙個不停,為每個孩子盛飯菜,并注意隨時提醒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說話。然而讓幼兒專心吃飯還是讓老師大為傷神。在觀察中,仍有些幼兒不吃飯或是吃了半天了也沒有吃幾口。有些保育員為了讓幼兒把飯菜都吃完,就給幼兒塞飯,往往沒等幼兒咽下便一口接一口地喂,幼兒的嘴鼓鼓的,嚼也嚼不動,有的甚至出現嘔吐現象。是美國的飯菜香嗎?中國幼兒園食堂的精美飯食比起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美國幼兒食物十分簡單。寬松的進食環境使美國幼兒吃得更愉快。然而這又與我國傳統和幼兒園中的“吃飯說話易嗆食,不利于專心吃飯”的告誡大相徑庭。中國幼兒的咽食能力、呼吸能力比美國幼兒差嗎?在觀察中,我們也看到即使有老師的督促,幼兒之間仍進行著悄悄話,“吃完了,我去看《小蝌蚪找媽媽》。”“那我跟你一起去看好嗎?”發生嗆食的幼兒很少。在家庭中幼兒也不免與父母在飯桌上談話。種種跡象表明幼兒說話與吃飯不專心嗆食沒有密切的關聯。而幼兒在吃飯不許說話的要求下引起的對吃飯活動的反感、厭食、畏食、食欲不振卻值得我們關注。

處于此年齡階段的兒童語言發展十分迅速,有說話的興趣,在相互交流中體會著說話的樂趣,充滿好奇心,對周圍環境總有摸一摸、動一動、說一說的欲望;神經系統具有興奮大于抑制的特點,幼兒不能十分安靜地坐著吃飯。長期以來,對此項紀律的維護給幼兒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

首先,幼兒的行為出現明顯的雙重性,即在教師管理下能較好地要求去做,如碰巧其他老師同該老師說話,幼兒往往有說不完的話,表現出異常興奮。如果老師不在或是管理松懈時,他們還常伴有攻擊性或發泄行為的產生。進食中,幼兒緊緊地并排坐著,在老師的監督下,幼兒之間的“小摩擦”僅僅表現為瞪一眼或是不理睬,如果老師有所松懈,特別是忙著給一些幼兒喂飯時,孩子們就便有機可乘,大聲說笑、指責、踢鬧,有些大孩子則憑借力量“強占”更大的桌面或欺負小孩子。

其次,不利于幼兒同伴交際能力的提高。在幼兒園生活的8個小時中,由教師控制的時間占去了絕大部分,幼兒很少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在共同進餐活動中,小朋友們被要求“自己管好自己,自己吃好自己的飯”,幼兒之間極少能夠交流,其中“聽話”、守本分的幼兒常常能得到老師的表揚,成為全班幼兒學習的榜樣。這不僅強化了“乖”孩子的行為,而且使其他幼兒為了取悅老師紛紛模仿:不說話加快吃飯的速度,自我封閉式的進食環境,使幼兒特別是缺少伙伴的幼兒,再次失去了形成良好同伴關系的機會。

再次,易造成教育者于被教育者的對立,不利于融洽的師生關系的形成。幼兒從出生第一天,就開始了發展主體、完善主體的進程。4至6歲是幼兒自我意識形成的關鍵期,幼兒有十分強烈的主體意識,有了自己的意志和愿望,想說話,想用語言來表達意愿是其重要的表現。教師屢次強令禁止“快吃,還聊哪?”、“你吃不完了?”,給幼兒心理造成相當大的精神負擔,產生厭惡甚至逆反心理,并在其他活動中發泄出來,幼兒變得不愿意接受教師的意見或是公然違抗。作為被影響者的幼兒,其表現出來的行為特點,必有意無意地影響教師的行為,影響教師對幼兒的期望、評價態度和處理方式等。長此以往,最終影響教育的整體效果。

最后,易使幼兒情緒低落,消極被動,處處依賴成人,缺乏活動的興趣,思維求同性高,有從眾心理傾向。幼兒園中老師對幼兒保護有加,生怕幼兒受到傷害。如吃魚,教師要挑魚刺;吃飯時,老師要主動添飯加湯;吃得慢的,教師便會親自喂飯。幼兒無須解決活動中的一切困難,甚至在困難未出現前,教師已將之化解。幼兒之間無須互相學習,交流吃飯的心得。在家里更是如此,家長或許是害怕幼兒吃不來,或是幼兒吃得慢焦躁不安,總之,最后的結果是多數幼兒都是在父母的幫助下吃完飯。幼兒沒有自我服務的機會,長此以往,幼兒的主體性受到壓抑,處處依賴成人。在嚴格的膳食制度下,幼兒如同被人操作的木偶,沒有了吃飯的興趣,不能享受到進步的愉快。為了避免懲罰與責備,嚴格遵守著各式各樣的規矩。幼兒被人為地剝奪了展示自己個性的機會,變得膽怯、退縮,缺乏創造性。

幼兒的可塑性很強。從古至今,人們都十分重視從小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這也正是幼教事業如此受到世人重視的根本原因。幼兒園里,都是為了幼兒的健康成長,從小班開始就十分注意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吃飯不說話,保持安靜就是其中之一。在進食期間,幼兒只有一件事可做--專心吃飯。而這種習慣是否因此形成?在觀察中,我們發現小班的孩子說話不多,而大班的孩子往往在吃飯時悄悄說話。生活中也不例外,盡管許多人受過幼兒教育,但人們往往喜歡在吃飯的時候交談,甚至一些重要的事往往是在飯桌上決定的。邊吃邊聊是社會的普遍現象,即使是幼兒園老師在用食時也經常在一塊交談。為什么幼兒就不能說話?觀察中我們發現一些幼兒吃飯速度相當快。如某小班最早吃完的與最遲吃完的相差20分鐘。教師幾乎從一開始用餐就開始催促。教師更多看到的是沒吃完的孩子,吃得慢的孩子。吃得快的孩子被允許自由活動,并嚴格將他們與沒吃完的幼兒分開,以免干擾沒吃完飯的幼兒吃飯。在觀察中我們看到一個孩子坐在另一個沒吃完的孩子旁邊,老師立刻走過來:“到那邊玩去,沒看見他在吃飯嗎?”隨著時間的推移,吃飯速度快的孩子越來越多,而老師關注的孩子越來越集中,在讓所有的幼兒都吃完后,教師才開始關注所有的孩子。一些幼兒為了能夠自由活動或是免受教師最后的“關照”,狼吞虎咽。這就造成了兩種后果。一是使幼兒形成一種觀念--吃飯是阻礙活動自由的負擔,吃飯是懲罰的工具。有些教師經常說:“你吃不吃,再不吃,就再給你添一碗。”這更使幼兒對此深信不疑。二是吃飯越快越好。有些幼兒在幾分鐘內便可吃完,所有的幼兒都希望加快自己的吃飯速度。幼兒園所規定的科學用食時間成為最后期限,教師只關注那些吃得慢的,卻沒有擔憂過那些吃飯過快的幼兒是否因速度影響了消化吸收。觀察中發現一男孩因吃得過快而發生嘔吐現象。此外,人進食后血糖會慢慢升高,當升至一定水平就會刺激大腦,發出飽足感信號,于是人們會停止進食。而快食者進食過快,血糖上升速度相對進食速度滯后,發生飽足感信號較晚。由于進食過快,在停止進食之前,可多食入一些食物,快食的結果是超量進食,有可能引起肥胖。

由此可見,傳統教育對“吃飯中說話”的理解是有極大的偏差的。吃飯不說話除了能方便教師,維持幼兒園各項工作按時有序進行以外,其他作用較少。盡管它確實可以避免嗆食灑湯,但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也是不容忽視的。人與生俱來有趨利避害的能力,只要需要,本能便可得到發展。而在現實中的過度保護,會讓幼兒失去自我保護的能力。在國外,家長特別重視不替孩子干事,幾個月的孩子學習自己吃飯,吃得滿臉滿身滿地,也被視為學習的必經過程而聽之任之。一味防范的不當的教育行為、要求、措施,給幼兒身心造成了負面影響,并由此使幼兒形成對吃飯的錯誤態度。另外,從長期效果看,“吃飯不許說話”也沒有得到世人的普遍遵從。人們喜歡在進餐時聊天,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齊克森·默海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并認為飲食中,人們心情愉快,思維活躍,樂于接納新想法,富于創造性聯想。讓幼兒邊吃邊聊,體驗進餐的愉快,不僅有助于增進食欲,也可以為幼兒多方面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教師是否因此而對幼兒的吃飯放任不管呢?在進食活動中毫無紀律的約束也是不利的。幼兒園生活是一種群體生活,為保證群體生活有序進行,就必須對不同個體進行約束。

給幼兒創設一個寬松的就餐環境不等于放任自流。維護其他幼兒享受自由的紀律是必要的。讓幼兒在吃飯中體驗著如何吃(即使是邊吃邊聊)才不引起嗆食灑湯,對幼兒也十分有利。紀律有內部紀律與外部紀律之分。在幼兒園教育中,常常是對外部紀律強調有余,特別是對紀律的權威性強調有余,而對內部紀律重視不足。外部紀律只是一種表面的、暫時的、脆弱的、不可持久發揮作用的。只有被幼兒主動、自覺、自愿接受的紀律,才會在需要紀律時發揮作用。然而,我們也看到幼兒的心理尚不成熟,自律源于外部紀律的內化。整個幼兒階段,接受成人的意志,服從成人的安排,構成幼兒生活的主要內容。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就在于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外部紀律,并將之轉化為幼兒的自律,從而幫助幼兒通過自律使自己充分享有個性發展的自由。如果外部紀律不是幼兒身心發展所需要的,就無法內化為幼兒的自律,幼兒的服從只是暫時的,幼兒無法享受到自由,無法發展自己的創造性。

由此,教師必須明白何時何事需要維持紀律。在進食活動中,幼兒喜歡說話,愿意相互交流或是自言自語。只要他的活動沒有妨礙其他幼兒吃飯,沒有破壞整個進食活動,個體行為就不應當成為紀律問題而受到束縛。觀察中也看到有些小孩喜歡干擾別的幼兒吃飯,如拉拉她的小辮子,扯扯別人的衣服,踢人等,這時,教師就需要維持紀律,讓幼兒明白,紀律不是用來管兒童的,而是幫助幼兒主動自由活動的。幼兒只有了解紀律的重要性,才能自覺遵守,并逐步學會自控。幼兒園中,老師不希望幼兒說話,源于幼兒吃飯不專心,吃得過慢。如果每個幼兒都能在四五十分鐘內吃完飯,而且吃得很快樂,并形成類似于工作餐的氛圍,相信比硬性“快吃飯,少說話”的紀律對幼兒的發展更有利。

第一,創設寬松的就餐環境,有助于促進食欲。在膳食活動中,幼兒可自由選擇座位,選擇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共進午餐,教師只在幼兒請求幫助時,采取必要的措施。教師多給幼兒一些吃飯時間,不在就餐活動中處理有關紀律的問題,如“快吃”、“保持桌面干凈”等。教師與幼兒邊吃邊聊營造一個溫馨的大家庭的氛圍。幼兒園是家庭與社會連接的紐帶,與家庭不能截然不同。讓幼兒保持一個輕松愉快的就餐心情,可以促進消化腺的分泌,增進食欲。同時體驗集體生活的快樂,有利于幼兒積極適應社會。觀察中,曾看到一個孩子生病吃不下飯,在就餐時間內獨自看書,主班老師怎么勸也不吃,而配班老師走過去,輕輕地安慰他,勸了幾回,讓他坐在桌邊,自己拿了小椅子同他坐在一起,陪著他說話,半個小時過后,幼兒把飯吃完,高高興興地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去了。不應強迫幼兒進食,不用嚴格的紀律約束,而是通過情緒狀態的調整,促進幼兒食欲。

第二,可以為幼兒創造一個自我服務的機會。在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的今天,很多幼兒乃至青少年被過度地保護起來,被關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幼兒園教師工作十分辛勞,要到食堂取飯菜,整理桌子,給幼兒分飯分菜,時刻關注幼兒吃了多少,是否需要添加,給吃得慢的或吃飯能力差的孩子喂飯,吃完飯后還要收拾干凈,組織幼兒睡覺,結果是幼兒無須自我服務。實際上幼兒在3歲左右便開始尋求全面的獨立的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愿意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常聽見孩子說:“我自己來”,幼兒有自我服務的欲望。讓幼兒在成人的幫助下學習如何進餐,如收放餐具,自取食物,互相鼓勵不浪費糧食,不挑食等。要使幼兒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不依賴成人的好習慣。教師往往重視“保”,給幼兒無微不至的照顧,忽視了“育”--教育幼兒獨立、自信。過多的保護剝奪了幼兒積極主動探索的權利,導致了幼兒在自主感的發展上的失敗。

第三,為幼兒創造一個與同伴融洽交往、師幼積極互動的場所。使幼兒在語言能力、知識經驗、人際交往等方面有所發展。民主寬松、開放的教養方式中,幼兒自由選擇伙伴,暢所欲言,不時地同老師交流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形成融洽的班級氣氛。這可以使幼兒多方面受益。

首先表現為幼兒語言能力的提高,創設良好的語言發展環境。4~6歲是幼兒語言發展特別快的階段,他們的說話樂趣決不亞于呀呀學語的嬰兒。語言產生于人們交流的需要。幼兒通過應用新詞、新句式,聊天、辯論、置疑等對聽說能力的提高十分有利。

其次,有助于擴展幼兒的知識經驗。討論、聊天是開發幼兒智力的重要手段。通過交談,認識飯菜的名稱、味道、顏色,了解吃飯的禮節。有些話題雖然也與吃飯無關,如有的小朋友告訴自己的伙伴前天爸爸帶他到游樂園玩了,那里有好多好玩的東西,但是孩子們依然聽得很仔細。幼兒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在愉快的交流中,幼兒不知不覺豐富了自己的知識經驗。

再次,寬松愉快的就餐活動還有助于培養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現代社會給人們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也使得人與人的交往機會減少了。雖然人們可以很輕易地了解世界上每時每刻發生的事情,而匆忙的生活,高層建筑、單元房使人們更多地封閉起來。幼兒大部分時間呆在家中。幼兒園成為幼兒相互交流的最重要途徑。但是,老師卻控制住了大部分時間,幼兒自由交往的機會很少。研究發現,我國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差,能主動與人交往,敢在老師面前發表意見的僅占50%。在與幼兒園老師交談中,教師也談及近年來班里情緒過激,不懂得與人交往的幼兒有所增加。

如果能讓幼兒在就餐中聊聊天,將有助于幼兒彌補此方面的不足。孩子喜歡孩子,幼兒有相同的思維方式,能夠相互理解與溝通。小伙伴對孩子而言如同空氣和水,在自由開放的時空中,幼兒可以逐步學會與人交往的技能技巧。這種技巧是在與成人交往中學不到的。撒嬌、霸道在這里不受歡迎,幼兒必須習慣于使自己適應他人和環境的需要。教師是幼兒的大朋友,在積極的師往中可以引導幼兒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同伴關系及師幼關系。

最后,通過幼兒間及師幼間的交流,教師可以加深對幼兒認知水平、交往的技能、語言水平、思維方式等的了解。還可以了解當前幼兒的興趣、特點和需要,這對于改進及進一步開展教學十分有利。幼兒的學習滲透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在交談中,教師可以把握教育的契機,不失時機地促進幼兒在各方面的提高。

由此可見,創設一個寬松的就餐環境,多給一些就餐時間,鼓勵師幼共同進餐,邊吃邊聊,是一種本質上不同于當前幼兒園普遍實行的“過多強調紀律”的就餐活動,而這種不同源于不同的兒童觀和教育觀。

給幼兒自由說話的權利體現了對幼兒的尊重。幼兒身心雖然尚處于稚嫩狀態,但具有發展潛能。他們有自己的興趣、愿望和需求,有獨立的人格,成人必須尊重兒童,將兒童作為獨立的人來對待。教師允許并積極鼓勵幼兒提出合理的愿望和要求,主動參與自由自主的活動,從而促進幼兒主體性的發展。對幼兒說話自由的限制強調了成人權威的不可違抗性,在教育上表現為無視幼兒的特點、需要,以傳遞固有知識技能,維護既有規則為主,無視幼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這無疑是對幼兒信任感、認可感、自尊感的剝奪,更多地助長幼兒的自卑、怯懦、退縮的體驗,扼殺了幼兒主動性、創造性,造成幼兒缺乏學習和適應生活的主動性能力。給幼兒自由說話的權利,體現了教育的開放性。在知識經濟時代,教育必須做的是幫助兒童學會學習、學會生活。教育不應限于對幼兒提供成型的觀念、知識技能,更應該為幼兒提供一個充滿探索的機會,富于個性化的環境,引導幼兒根據自身特點去思考、嘗試、發現、創造,讓幼兒挖掘自身潛力,獲得不斷學習和積極適應社會生活的態度和能力,從而為一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幼兒的進食活動反映出人們長期以來對幼兒教育中的“保育”和“紀律”的認識,值得在今后的理論研究與實踐中繼續探索。

參考資料

1.萬鈁《學前衛生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

2.陳幗眉《學前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3.薛燁《小朋友們,吃飯不許說話》《中國青年報》1999年9月13日

4.張博《正確認識學前兒童的主體性》《學前教育》1996年第4期

5.李岱玲《幼兒心理衛生淺議》《教育導刊》1998年第6期

6.唐華《幼兒的進餐環境及其創設》《學前教育》1995年第5期

7.劉馨《全面保育--維護和增進幼兒健康的重要保證》《學前教育》1999年第6期

8.徐穎《更新教育觀念--維護幼兒心理健康》《幼兒教育》1995年第12期

9.姚念玖《孩子為什么不快樂》《啟蒙》1994年第11期

10.涂艷國《教育中的自由與紀律》《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第10期

11.張博《哪些因素影響紀律的維持》《學前教育》1998年第9期

12.張博《紀律及其維持》《學前教育》1998年第6期

13.曹能秀《蒙臺梭利關于自由和紀律關系的論述及其啟示》《幼兒教育》1999年第2期

14.唐繼宏徐月芽《幫助幼兒建立自我紀律和自我控制》《學前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

15.馮曉霞《面向可持續發展--幼兒教育的新課題》《學前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篇9

2017年7月26日,公司開展了觀看安全警示教育片活動。活動中公司組織全體職工觀看了片名為“生死之間”的安全警示教育片。在安全警示教育宣傳片里,看到了“11·22青島輸油管道爆炸事件”、“天津港“8·12”爆炸事件”及“晉濟高速山西城境內巖后隧道爆炸”等特別重大事故的慘狀畫面。一幕幕血的教訓讓我對安全深有體會,并對安全生產有了新的認識。 

安全生產是我們追求亙古不變的目標,是我們常抓不懈的工作。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講只有一次,生命中最珍貴的是家庭、親情、愛情……當這一切都瞬間消失時,留給生者的是不盡的悲痛。看完那幾起不該發生的慘劇,心里久久不能平靜。每一起事故都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如果時光能重返,那些違章作業的人是不是知道自已錯在哪里,能不能及時糾正違章行為,對工作會不會嚴肅認真,遵章守紀,提高自我防范意識呢?

從觀看安全警示教育片中,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是由于安全意識淡薄,僥幸心理嚴重,自我保護能力差而造成的。安全警示教育片由大到小深入細致的深層剖析,由淺入深,通俗易懂,使一個對安全知識了解甚微的我了解了許多安全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不但對我今后的工作有了重要啟示,而且對我們的日常行為提出了預警,用科學的思想來強化自己,用安全的行為規范自己。

我深刻體會到不斷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識是確保安全生產工作的核心。沒有安全意識、安全生產無從談起,我們要懂得本職崗位的職責是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應該注意什么,要安全警鐘長鳴,牢固樹立安全意識,嚴格遵章守紀,杜絕違章作業、違章指揮、違反勞動紀律的不安全行為和僥幸心理。要在平時常動腦、常充電、常請教,提升自己的安全意識,自我保護能力和處理突發事故的能力,做到能及時發現并違行為和不安全隱患并制止。

總之,安全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宣傳片的觀看體會上,對于我們燃氣行業來說,最終是要在自身崗位上切切實實履行自己的職責,在各項工作中做到任何行為任何動作符合規章制度,才能最終將安全責任落實到實處。

篇10

【關鍵詞】

護理; 實習生; 臨床帶教; 體會

1 帶教老師做好表率

臨床教學不僅是為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供了機會,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專業化的思維方式,對于學生專業角色的形成、社會責任感的建立、適宜的道德觀、倫理觀、價值觀的形成是有幫助的[1]。帶教老師在帶教全程中的言行與情緒可以直接影響到護理實習生,因此,帶教老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有嚴謹的科學學風,嚴格的工作作風和奉獻精神,以身作則,以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實習生盡快進入護士角色。

2 嚴格實習生管理,記錄實習筆記

護理部制定出了實習紀律、請銷假制度及有關要求,并按學校規定,進行學員學習階段的量化管理。在整個過程中老師要言傳身教,教給實習生一個好的學習方法,這就需要老師鼓勵學生膽大、心細,要求學生學會三動:動腦(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學會觀察病情,分析病情)、動手(學會護理體檢,掌握專科護理和各種技能操作)、動口(學會與患者溝通,采集健康史,學會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2]。要求護生每天寫實習筆記,不懂就問,書中找答案。這樣有利于學生的記憶,又可促進她們自學。

3 一對一帶教

即1個帶教老師帶教1名實習生,按照護理程序開展臨床護理工作,對治療性的操作必須在帶教老師的直接指導下完成,分期制定目標,不斷積累經驗。初期:老師應先試教,使她們掌握要領,及時加以指導糾正,采取多鼓勵少批評的教學方法,使護生在短時間適應環境,后期:老師應適時激發她們的積極性,盡量給她們提供操作及書寫機會,但必須做到放手不放眼,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4 加強道德素質和安全教育,培養法律意識

隨著醫療改革的不斷深化,舊的管理模式及服務理念已不再適應臨床的需要,應加強道德素質教育培養,使護生養成

作者單位:457001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總醫院肛腸科

良好的工作作風和學習習慣,教育護生正確認識護理工作人命關天,出現差錯,就會給患者帶來痛苦,甚至死亡,造成悲劇給社會帶來負擔,以此來理解護士的社會責任,增強高度的責任心和事業感。因此,從護生實習起應加強安全及法律意識,帶教老師利用空余時間帶領學生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和《護理文書書寫規范及管理規定》,熟知《護理應急預案》,讓學生感受到自身與法律的關聯,體會到在法律中自己應盡的義務和享有的權利[3]。

5 護士長加強管理,重視帶教工作

護士長在護生整個實習過程中起到督導作用,及時做好溝通及反饋,以便提高臨床帶教的整體水平。首先審核帶教老師技術素質和思想素質是否勝任其職,檢查制定的帶教計劃是否按實綱要求切實可行;其次指出帶教中易出現的問題,以便找出相應對策;最后定期召集護生座談會,了解護生臨床收獲、帶教中的問題、建議等,并反饋于帶教老師,幫助她們進行相應的改進和處理,表彰優秀帶教,增加帶教老師的責任感。

6 總結

在我們的護生帶教過程中,通過帶教老師做好表率、嚴格實習生管理,記錄實習筆記、一對一帶教、加強道德素質和安全教育,培養法律意識、護士長加強管理,重視帶教工作,不僅使護生學到了許多護理知識,也開闊了視野,使他們明確了護理工作的重要性,樹立了法律意識,為護生們今后踏上工作崗位踏建了良好的平臺。

參 考 文 獻

[1] 鄭瑾,張曉春.關于我院護理本科生臨床生產實習教學模式的探討.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5,15(6):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