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價值范文10篇

時間:2024-01-31 22:27: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公允價值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公允價值

公允價值會計

1公允價值會計是我國會計發展的方向

“公允”是公正恰當,不偏袒。“在會計中,‘公允’一方面是作為會計原則或標準出現,比如公允反映。另一方面是作為會計對象或會計方法出現,比如公允價值、公允價值計量。從會計對象角度看,公允價值是會計反映的對象,從會計方法角度看,公允價值計量是會計計量的方法。”一項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是指在自愿交易的雙方間進行現行交易時所達成的資產購買、銷售或負債清償的金額。最能代表公允價值的是市場交易各方承認和接受的,由市場價格機制決定的市場價格。而公允價值會計主要是研究如何確認和計量會計要素。

隨著資本市場成為企業的主要籌資場所以后,投資者和社會公眾逐漸成為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公允價值會計因其提供的會計信息具有高度的決策相關性,會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認同。如,針對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使用,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頒布的第7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在會計計量中應用現金流量信息與現值》一文中,鮮明地傾向采用公允價值,并意圖將其運用領域由金融工具擴展到其他領域。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生產要素的國際間流動和產業轉移的跨地區發展日益加快,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影響日益加深,會計作為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提供的會計信息已經成為一種全球化資源分配的決策依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國際趨同已成為必然。因此,公允價值會計亦將成為我國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

2《企業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會計的新發展

最新的企業會計準則立足我國國情,借鑒國際通行規則,審慎引入公允價值概念。

2.1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會計信息的新理念,為引入公允價值概念奠定了基礎。社會經濟日益發展,資本市場逐漸成為企業籌資的主要場所,投資人和社會公眾越來越關注會計信息的決策相關性。《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4條規定,“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明確指出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信息是財務報告的目標之一,這說明了引入公允價值概念的必要性;第42條規定,會計計量屬性主要包括五種,公允價值是其中之一,明確了公允價值的法定地位,確立了我國公允價值會計的發展方向。

查看全文

論公允價值計量影響

[摘要]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金融市場以及金融機構的發展變化使得銀行傳統會計計量模式的缺陷暴露無遺,促使人們更加堅定地支持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公允價值計量的最大優勢在于,它能及時反映發生因市場風險所產生的利得和損失以及因信用質量發生變動所產生的影響,能更加真實公允地反映商業銀行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從而會減少金融不穩定性事件的發生及其嚴重性。本文就此分析了公允價值計量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

(中經評論·北京)一、公允價值計量:大勢所趨

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金融市場以及金融機構的發展變化使得銀行傳統會計計量模式的缺陷暴露無遺,促使人們更加堅定地支持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首先,隨著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由此引起的頻繁不斷的利率波動,利率風險日益成為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關注的重要因素。其次,美國銀行失敗以及存款信用危機事件的不斷涌現,使得提供關于銀行資本狀況的更為準確、更為及時的信息顯得尤為重要。由于銀行傳統會計計量模式并沒有反映銀行所承受的利率風險,并且也不能有效防止旨在虛增銀行資本的濫用會計行為的發生,因此,強烈支持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呼聲越來越高。另外,銀行在金融體系的角色變化也推動了公允價值計量的采用。許多銀行從傳統的貸款組合逐漸轉向投資銀行業務,并且像貸款這樣的資產,傳統上銀行一般會持有至到期,但是,銀行現在不斷將其予以證券化,以便讓其流通轉讓。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無論是FASB,還是IASB,在制定會計準則時正不斷地從傳統的歷史成本計量模式向公允價值計量模式轉變。FASB在1999年12月所的《初步意見:以公允價值報告金融工具與某些相關資產和負債》中建議,完全按照公允價值計量金融工具。由主要工業化國家會計準則制定者和IASC的代表所組成的金融工具聯合工作組(JWG)也提出了同樣的意見。這些建議引起了激烈的爭論,特別是銀行界極力反對完全按公允價值計量所有金融工具的建議,他們擔心廣泛地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會對金融穩定性產生不利影響。盡管如此,IASB和FASB對金融工具會計所確定的最終目標,仍然是在資產負債表中按照公允價值全面計量所有金融工具。

為了加強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協調與趨同,我國于2006年2月15日了包括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在內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其中包括四項金融工具會計準則。這四項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頒布與實施使得人們非常關注公允價值計量對我國銀行業所產生的影響,在當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陸續進行股份制改造并實施上市的大背景下,深入分析公允價值計量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與沖擊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二、公允價值計量對銀行業的影響與沖擊:理論分析

查看全文

公允價值論文:當代公允價值對會計的啟迪

本文作者:蔣珩工作單位:江西財經大學

公允價值計量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會計信息也必須達到一定的標準才能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以幫助投資者和債權人等更好地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由于會計信息的生成必須依賴于會計計量來完成,因此,會計計量屬性成為眾多影響和制約會計信息質量因素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在我國目前的企業會計準則中,除了傳統計量屬性之外又再次引入公允價值這一計量屬性。毋庸置疑,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引入將對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產生一定的影響。各種不同計量屬性與會計信息質量的關系如表2所示:那么,究竟選用何種屬性來計量所持有或控制的資產,如何保證會計信息能夠具有相關性和可靠性?筆者以為,首先要考慮的是資產的用途和流動性,同時還要考慮會計信息的關聯性和數據的客觀性等因素。一方面,公允價值相對歷史成本而言,在反映企業真實的價值方面,信息可能還是相對可靠的。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公允價值會計所依據的主要是相同或類似資產的市場價格。相對來說,這些市場價格還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的。但如果市場上缺乏可比價格,就要估計和判斷。此外,公允價值會計還對一些涉及到未來的交易進行了預測,其中不乏一些涉及金額巨大的交易,如衍生金融產品的未實現損益等。及時地在表內反映這些價值變化、在表外披露信息,將降低外部投資者所承擔的風險。在具備成熟的估值技術的前提下,計算出來的價格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公允價值提供的會計信息同樣存在著一些缺陷。公允價值雖然能夠提供相對及時有用的信息,但在市場化程度不夠完善,同時相關法規、估值技術尚不健全的情況下,公允價值提供的并不是絕對可靠的會計信息。此外,財務報告中披露的公允價值是報告日的公允價值,按公允價值計量的會計信息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倘若忽視這一因素而只披露某一時點或某一時段的公允價值變動額,就不利于使用者作決策。

公允價值計量與會計穩健性的關系及相互交融的途徑

長期以來,學術界就如何平衡公允價值計量屬性與會計穩健性之間的關系一直存在著爭議,并且也伴隨著公允價值在國際會計準則趨同背景下的廣泛運用而愈加激烈,因此,在當前的經濟環境和背景下分析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之間的關系,并將二者加以交融,顯得尤為重要。(一)會計穩健性穩健性又稱作謹慎性,起源于中世紀的歐洲。從本質上來說,它是一項限制性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由于環境存在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處理經濟業務應保持適度的謹慎以確保信息的可靠性與相關性。FASB將穩健性原則定義為:對不確定性的審慎反應,以確保對經濟活動中內生的不確定性和風險給予充分考慮。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也明確規定: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收益,也不應低估負債或費用。這一定義與FASB的定義是基本一致的。穩健性的要求具體表現在對資產與負債、利得與損失和收入與費用的非對稱性處理上,這種處理方法使得以穩健性為基礎的會計信息與經濟實質之間會產生一定的偏差,穩健性的強弱則通過該偏差的大小來體現。(二)公允價值計量與會計穩健性的沖突不可否認,公允價值克服了此前會計計量滯后、會計處理過于“謹慎”等問題。運用公允價值計量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提供有利于投資者決策的會計信息。但公允價值計量與會計穩健性之間也存在一定的沖突,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公允價值的變動將直接引起當期損益或期末凈資產的波動。這種波動會掩蓋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降低會計信息的穩健性。(2)公允價值根據市場價格提前確認未實現收益,這又與會計穩健性僅確認可能損失、而不確認可能收益的做法不相符。(3)當前公允價值采用的估值技術尚不健全,主觀隨意性較大,有可能成為管理層操縱業績的工具,使其公允性受到影響。同時,公允價值計量過程中采用的假設性、未實現性和非客觀性也偏離了會計所堅持的穩健性原則,影響了會計信息的質量。(三)公允價值計量與會計穩健性的統一公允價值和會計穩健性二者之間并非是完全對立的。穩健性為公允價值的有效實施提供了保障,公允價值反過來又可以對會計穩健性進行修正,彌補穩健性原則的不足。會計穩健性因其在降低風險與不確定性等方面的優勢得到了國際上眾多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普遍認可。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也因提高會計信息相關性等方面的優勢,被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采用,特別是在資本市場活躍、金融產品發展迅速的經濟環境下更為廣泛地使用。與此同時,公允價值計量與會計穩健性之間的關系也更加協調。從以往的實踐和經驗來看,對公允價值和會計穩健性應予以同等的關注和重視,忽視任何一方都將帶來會計信息質量的下降。(四)公允價值運用中充分發揮會計穩健性的具體途徑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應相互交融以提升會計信息質量,確保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公允價值的積極作用。1.嚴格界定公允價值的概念及層次。FASB將公允價值界定為三個層次(如表3所示)。認真比對這三個層次就會發現,前兩個層次完全或者基本符合公允價值的定義,但第三層次由于缺乏真實的交易市場基礎,更加重視對估值模型和假設條件的運用,其可靠程度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因此,必須嚴格界定公允價值的概念和所屬層次,認清其不同層次的計量依據。不能僅簡單地依靠不活躍市場情況下的交易價格,企業應在更大程度上通過對價格下滑時間長短、跌幅大小以及市場流動性來進行判斷,并借助估值模型和假設條件,最終確定公允價值。對于不符合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應當采用其他計量模式,并且進行表外披露以充分發揮會計穩健性的作用。2.完善公允價值的估值方法和評估過程。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中允許使用的估值技術是導致其可靠性和公允性備受爭議和質疑的關鍵。由于目前的估值技術尚未形成一套統一的標準,對公允價值的確認、計量要求及方法還只是分布在各個具體準則之中。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由于條件所限,公允價值計量輸入值質量不高,有可能會發生操縱利潤和盈余管理的情況。因此,一方面必須加大對公允價值計量技術理論與實踐的應用研究,大力推進公允價值估值方法和技術的改進,建立公允價值計量準則,明確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在有關現值估算技術的研究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現值估算技術的突破將有利于提高會計人員確定公允價值的計算速度和精度。另一方面,還需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充分發揮會計人員的專業和實踐經驗,掌握各種估值技術和模型,通過客觀比較和分析來發揮職業優勢。但是,如果在企業并不具備這樣的估值條件的情況下,則有必要引入專業的評估機構來為企業進行價值評估,因為專業評估機構的獨立屬性提高了評估意見的公正性。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使報表的使用者充分了解公允價值,同時還可以降低相關財務人員的風險。3.實行兩種計量屬性并存的模式。雖然公允價值具有諸多優點,但由于其相關數據和資料不易取得、使用過程中存在主觀隨意性較大、可驗證性與可操作性方面不足等問題,因而我國目前尚不具備全面使用公允價值的條件。會計計量屬性的總趨勢應是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二者并存、相互協調。一方面應改善公允價值運用的相關環境,為公允價值的廣泛使用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應嚴格地按公允價值的適用條件有選擇地使用公允價值計量。在實務工作中,對于企業準備長期持有,不打算進行出售的資產,仍保留歷史成本計量屬性。而對于衍生金融產品和人力資源等無形資產的確認、計量需要依靠公允價值。IASB在2009年11月12日頒布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中,提出采用公允價值和攤余成本兩個計量分類標準,同時保留了對公允價值的選擇權。總之,使企業能在更大程度上使用公允價值計量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有利于公允價值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4.減少公允價值對當期損益的影響,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金融工具所蘊藏的風險極大,而公允價值的順周期效應又將這些潛在風險及時揭示并放大出來。因此,為了減少風險爆發給投資者造成的嚴重損失,使他們作出更合理、恰當的決策,披露金融工具價值的波動性是必要的。但如何減少由公允價值計量導致的會計利潤的波動性,協調公允價值與謹慎性的關系呢?IASB針對這一問題已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中予以規定,按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工具,其公允價值的變動應計入損益,金融資產如屬于非交易性的權益工具,其公允價值變動可以計入其他綜合收益,同時禁止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在公允價值計量和攤余成本計量之間進行重新分類。此外,在完善公允價值信息披露方面,我國也可以借鑒大多數國家和組織的做法,對傳統收益報告進行改進,引入“第四財務報表”或稱“全面收益表”。全面收益理論對某些未實現的資本利得和損失在表內進行了確認,較好地融合了“當期經營利潤觀”和“滿計當期損益觀”,突破了傳統會計收益的確認原則,使公允價值作為一種計量屬性的使用成為必然的趨勢,我們既可以依據歷史成本的原則編制利潤表,也可以依據公允價值的原則編制全面收益表。這樣的做法不僅提供了全面的信息,又避免了利潤表中收益波動性較大的問題,有利于報表使用者更深入地了解公司的信息,減少利益集團操縱利潤的可能性,也更符合會計盈余穩健性的要求。但同時,我們也應當認識到現階段企業收益確認中存在的問題和障礙,充分認識全面收益不等同于凈利潤,并通過規范全面收益的列示項目和報告方法,制定與全面收益相關的準則和制度來保障其有效實施。

從長遠來看,公允價值和會計穩健性都與市場環境密切相關。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確的決策。為了更好地實現企業的會計目標,應在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之間尋求一種平衡,在積極借鑒國際上先進準則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具體國情來實現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二者的協調發展。過于強調或忽視任何一方都將導致會計信息質量下降。只有基于穩健性前提下運用公允價值計量,才能更好地發揮其作用,提升會計信息質量。

查看全文

探究市價與公允價值對比

一、公平市價的發展歷史

關于公平市價最重要的司法上發展而來的標準:一是買方和賣方都是自愿買賣的;二是自愿買賣的雙方都不是被強迫進行買賣;三是自愿買賣的雙方都是假設的人;四是雙方都合理地知悉所有與商品相關的事實;五是物品以它能發揮的最大效能被估值;六是不考慮發生在估價日期外的,且不能在估價日期內被合理預見的事項。

二、公平市價的確定

公平市價的確定是一個事實調查過程,調查者必須權衡所有價格的相關證據并得出適當的推理。司法上一致擁護的標準是采用這三種方法來確定公平市場價值,即市場法、收益法以及以資產為基礎的方法。在特定的情況下選擇適用哪種方法是法律適用問題。市場法市場法要求將課征產品與在同時期的正常交易中的相類似的產品對比。要考慮兩者亦同。關鍵是可資比較的財產的出賣價格。市場法只有在被用來做比較的產品在質量上與課征財產基本相似時,估值才準確合理。收益法收益法涉及收入資本化、貼現現金流。這種方法通過計算課征財產的估計未來現金流的現值來估價。估計現金流的確定是通過計算可用的現金流量的現值與剩余價值的現值之和。以資產為基礎的方法以這種方法估價,就是通過計算再生產該產品所需要耗費的成本來確定產品的價值。

三、公平市價與公允價值的比較

(一)公允價值的含義

查看全文

公允價值的價值證研究文獻綜述

一、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不存在

例如,鄧傳州(2005)認為,證券投資賬面值的公允價值調整額在歷史成本的賬面值基礎上無相關性存在。路曉燕(2008)選擇在2006年年報新舊準則股東權益差異調節表中以“當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損益的金融資產計入公允價值計量及其變動”的項目披露運用現行會計準則金融資產公允價值差異的公司為樣本,研究結果顯示,上市公司按照現行會計準則對調整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以交易而持有的金融資產后的公允價值調整額缺乏增量的價值相關性。謝榮、王風華等(2008)、朱凱、趙旭穎、孫紅(2009)以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為樣本,比較了實施現行會計準則體系前后盈余信息價值相關性變化。研究結果表明,與歷史成本為基礎的盈余信息價值相關性相比,在實施現行會計準則體系的當年,會計盈余的價值相關性并沒有顯著增加。陸宇建,劉翠翠(2011)、伍中信,李思霖(2012)以滬深兩市金融類上市公司相關財務數據為研究對象。運用實證研究方法,對費爾薩姆—奧爾森提出的價格模型及其演化模型加以借鑒,對金融類上市公司公允價值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存在與否進行檢驗。所得到的結論是,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信息,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凈額信息的價值相關性的顯著性都不強。學者們在分析不相關原因時,一方面會計從業人員及投資者對公允價值會計的認識有一個過程,另一方面,我國對公允價值計量要求很嚴格,公司對應用公允價值計量持謹慎態度。公允價值計量的比重在公司會計核算中所占比重很小。此外,我國的證券市場不成熟,缺乏活躍的交易市場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二、公允價值具有弱相關性

20世紀90年代以后,大量會計學者以金融類上市公司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一些學者發現,該類公司公允價值具有很弱的相關性。例如,1995年,Wahlen&Petroni研究了美國56個財產保險公司1985至1991年期間的情況,發現流動性差的投資價值相關性較弱。Eccher等人(1996)對于在金融類上市公司公允價值信息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說明,公允價值的披露的價值相關性很小,筆者認為可能因受到經驗數據所屬年份的影響。2003年,Kim和Khurana研究了1995年~1998年期間,美國銀行的有關數據,對公允價值的信息含量進行了檢驗,發現公允價值在公司缺乏信用透明度,金融工具市場不夠活躍的背景下未必會優于歷史成本信息含量。同年,Nissin通過研究金融工具指出,銀行管理當局對某種金融工具的控制程度與其公允價值相關性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即前者越高,后者越弱。

三、公允價值存在強相關性

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外有相當多的學者針對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開展研究,研究證實公允價值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如Barth(1994、1996)研究發現,貸款、長期債務,以及證券投資的公允價值均有價值相關性存在,尤其是與歷史成本相比,貸款的公允價值相關性更強。銀行業務的健康程度越高,銀行經理,以及投資者越熟悉公允價值披露,公允價值信息在估值技術越先進的情況下具有越強的解釋股價的能力。1995年,Takeda&Ahmed研究了152家上市銀行控股公司,對商業銀行證券投資的市場反應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已實現投資損益公允價值相關性較好。Nel-son(1996)研究了銀行普通股市場價值與公允價值之間的相關性,結果發現,僅證券投資的公允價值1992年對股票市場價格變化的解釋力更強。1998年,Eccher使用相對指標,以1992年~1993年間300家銀行的數據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凈貸款和相對變量之間的相關性非常弱,存款、長期債券以及證券投資和相對指標價值存在相關性,此外,只有將與歷史成本相關的控制變量加入后,表外金融工具披露才會與相對變量產生相關性,值得一提的是,由1993年的數據可知,這些相關性正逐步趨向于弱化。陸宇峰(1999)借鑒Ohlson(1995)的剩余收益模型,通過對1994年~1998年期間擬合優度R2的變化情況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在對股價的解釋力度方面,會計盈余,以及其與凈資產相結合均趨于增強,不過在對股價的解釋力度方面,凈資產一直處于比較弱的局面,在1994年和1995年這兩年的T顯著性檢驗中均未通過,所以會計盈余與股價具有相關性。2005年,張莉、周雪,以及王躍堂研究了國內實施現行會計準則的上市公司的長期資產減值計量,結果表明,按公允價值計量和調整后的減值數額具有價值相關性。鄧傳洲(2005)以Ohlson(1995)提出的收益模型,以及演化價格模型為依據,研究了B股非金融類公司,對規模影響通過每股數加以消除,對遺漏變量,以及樣本差異等問題借助面板數據加以克服,展開實證研究,研究證實,公司遵循IAS39并進行公允價值調整后,每股收益和每股凈資產與股價具有價值相關性。張燁,胡倩(2007)、李杰,宋智勇(2008)、伍中信,李思霖(2012)分別以2002年至2005年香港金融類上市公司和2007年一季度到2008年一季度的五個季度、2008年至2010年滬深股市金融類上市公司為樣本,以選用價格模型和收益模型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表明:金融類上市公司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使會計信息的解釋能力提高,提供了有用的會計信息供投資者在做出投資決策時所用。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前后,上市公司股價與公司實際價值、股票收益與公司盈利能力得到了較大改善。羅婷,薛健,張海燕(2008)研究了2004年、2005年和2007年A股上市公司,對上市公司實行了現行會計準則體系后凈資產的價值相關性進行了檢驗。發現我國上市公司在2007年執行了現行準則后,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顯著提高,但是公允價值計量對會計信息影響程度存在行業差異。同年,潘金鳳、李琴及朱凱研究了滬深兩市上市公司2006年以舊會計準則及現行準則為依據所披露的會計報表經驗數據為研究對象,選取Ohlson(1995)價格模型,研究公允價值信息披露與股票定價之間的關系。檢驗結果表明,公司和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和公允價值對股票定價的增量價值相關性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前者越高,后者就越高。再者,劉斌,徐先知(2009)研究了2005年至2006年的滬深股市A股上市公司中投資于其他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東之一公司,對于股權流動性差異和價值相關性借助報酬模型,以及價格模型進行了實證檢驗。發現股權投資流動性弱的非上市公司與股權投資流動性強的上市公司之間在價值相關性方面后者顯然高于前者,此外,上市公司引入公允價值計量的,其股權投資存在價值相關性。王玉濤、薛健、李路(2010)以2007年至2009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為樣本,采用價格模型開展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驗證,檢驗結果顯示,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相對于歷史成本具有增量的價值相關性,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產生的未實現收益不具有價值相關性,而由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凈額具有價值相關性。同樣地,王建新(2010)、劉永澤、孫翯等(2011)、張鳳元,符建華,易曉微(2013)分別選取我國2007年~2008年、2007年~2009年與2007年~2010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為樣本,采用價格模型開展公允價值價值相關性進行驗證。研究顯示,公允價值在我國2006年現行會計準則體系中的引入,使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進一步提高,而且上市公司公允價值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小。

查看全文

公允價值分析論文

一、產權經濟學是公允價值會計的理論基石

我國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美國FASB在2000年2月的SFACNo.7中,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交易雙方自愿的前提下(即排除強迫或清算的情況),當前資產的購置或出售金額。并對第5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No.5)提出的五種計量屬性(歷史成本和歷史收入、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可變現凈值、現值)進行了簡要評論,指出歷史成本、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在不同情況下都分別符合公允價值的定義。可以說,公允價值是一種選擇價格的觀念,它的本質特征就是,資產在市場中反映其經濟實質的價格:公平的市場交易中商品的價格或者能夠實現的未來現金流量。公允價值概念是對現值概念的體現,是價值概念的會計表達。從產權經濟學來看,為了維護各產權主體的根本利益,要求在產權優化的前提下,會計信息必須具備相關性和可靠性,從而提供對各產權主體決策有用的信息,使會計信息產生“正”經濟后果。筆者認為,產權經濟學是公允價值會計的理論基石。法學上的“產權”即“法權”指的是財產權利;經濟學上的“產權”,是指圍繞財產而內化的一系列權利束的總和,包括經濟權利關系和產權主體之間的關系。不管如何定義,它們的共同點就是“財產”。那么,財產的價值是多少,如何計量,這又涉及計量屬性的選擇問題。現有產權會計理論對交易費用如何從會計的角度予以量化,沿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給出了一些基本思想。我們認為,對交易費用(大部分是沉沒成本)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是合理的、正確的,因為此時公允價值計量與歷史成本計量結果往往一致。但是,對財產如何計價,產權會計學者似乎沒有引起關注,或者默認了目前現行準則中主要采用的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在這里,筆者提出:產權會計理論關于“財產”計價必須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這是由真實公允地反映產權流,維護外部產權主體的財務分配和財務決策等產權利益決定的,也是產權的激勵約束功能決定的。只有這樣“產權域秩序”才能得以有效維持。那么,公允價值在實務中的運用如何操作,公允價值是一個復合的計量屬性,公允價值計量就是基于現值和價值的會計計量。本文認為,價值代表著企業未來的經濟利益,那么財產的價值就是該財產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這就是所謂的直接法,先價值(現值)后公允價值(除現值外);如果現值很難獲得或準確性存在大問題,根據成本效益原則,我們應采用“現值”的近似替代形式:現行成本、現行市價、短期可變現凈值和符合公允價值定義的歷史成本,這就是間接法,先公允價值(除現值外)再價值(現值)。可見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并是不對立的,歷史成本可以是當時的公允價值。公允價值會計理論與實務技術均比較成熟,為產權會計的完善提供了契機。綜上所見,產權會計理論上迫切需要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以使其對財產計價合理化,公允價值實務技術的成熟奠定了產權會計理論的實踐基礎,公允價值理念的引入大為拓寬了產權會計的理論視野。二、公允價值的契約有用性

從產權經濟學角度看,企業是一個契約的耦合體。“會計作為耦合體的內部游戲規則,主要確定企業組織里每個人的權利、評價人業績的標準及其報酬方式。”公允價值既是會計契約的組成部分,也影響會計契約的作用。

公允價值對契約有用性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契約形式如何影響公允價值的計量,二是公允價值的計量如何影響契約形式。根據Watts(2003)的觀點,影響公司的契約主要有四種形式:(1)公司契約(包括股權、薪酬、債權);(2)稅收契約;(3)政府管制契約;(4)訴訟類契約等。這四類契約形式和契約中運用的會計信息,特別是公允價值信息,將形成復雜的交互關系:一方面是不同的契約形式如何影響公允價值的計量;另一方面是公允價值的使用又如何影響到契約形式的變化。

1.契約形式如何影響公允價值的計量

為了滿足不同契約形式的要求,契約的簽訂方可能會采用公允價值以滿足契約中的條款。具體研究的問題包括:(1)不同的股權結構可能會影響到公允價值的計量,例如,以國資股為主要股權的公司是否偏好于公允價值計量以滿足國資運作績效的考核,而民營持股公司是否更愿意用歷史成本以掩蓋真實的財務盈利。(2)不同的薪酬契約可能會影響到公允價值的計量,例如當公司的利潤指標包含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時,經理人員可能更傾向于多做股票投資并及時將持有利得入賬;(3)不同的債務契約可能會影響到公允價值的計量,例如在債務契約沒有明確約定的情況下,經理人員可能利用資產的公允價值升值來掩蓋資產流動性的實際降低;(4)雖然所得稅征繳過程中應納稅所得是獨立的,但是在所得稅基仍然依賴于公司會計信息的情況下,以及流轉稅的征繳依賴于公司發票上的價格而不是現值的情況下,企業可能為了躲避稅收而拒絕采用公允價值;(5)在政府管制較嚴的情況下,例如石油、電力等壟斷性行業,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將可能進一步暴露利潤,如果政府對高利潤行業進行嚴格管制,這些行業可能拒絕采用公允價值;(6)由于公允價值計量將更有可能招致訴訟中法官的拒絕,在面對訴訟的時候,企業可能會采用保守的歷史成本。

查看全文

公允價值研究論文

【摘要】我國在1998年的會計準則中首次運用了公允價值這一計量工具。2006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在30個涉及會計要素計量的準則中有17個準則不同程度地運用了公允價值計量工具。本文以產權經濟學的角度對公允價值的本質和公允價值的契約有用論分別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產權經濟學公允價值

一、產權經濟學是公允價值會計的理論基石

我國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美國FASB在2000年2月的SFACNo.7中,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交易雙方自愿的前提下(即排除強迫或清算的情況),當前資產的購置或出售金額。并對第5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No.5)提出的五種計量屬性(歷史成本和歷史收入、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可變現凈值、現值)進行了簡要評論,指出歷史成本、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在不同情況下都分別符合公允價值的定義。可以說,公允價值是一種選擇價格的觀念,它的本質特征就是,資產在市場中反映其經濟實質的價格:公平的市場交易中商品的價格或者能夠實現的未來現金流量。公允價值概念是對現值概念的體現,是價值概念的會計表達。從產權經濟學來看,為了維護各產權主體的根本利益,要求在產權優化的前提下,會計信息必須具備相關性和可靠性,從而提供對各產權主體決策有用的信息,使會計信息產生“正”經濟后果。筆者認為,產權經濟學是公允價值會計的理論基石。法學上的“產權”即“法權”指的是財產權利;經濟學上的“產權”,是指圍繞財產而內化的一系列權利束的總和,包括經濟權利關系和產權主體之間的關系。不管如何定義,它們的共同點就是“財產”。那么,財產的價值是多少,如何計量,這又涉及計量屬性的選擇問題。現有產權會計理論對交易費用如何從會計的角度予以量化,沿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給出了一些基本思想。我們認為,對交易費用(大部分是沉沒成本)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是合理的、正確的,因為此時公允價值計量與歷史成本計量結果往往一致。但是,對財產如何計價,產權會計學者似乎沒有引起關注,或者默認了目前現行準則中主要采用的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在這里,筆者提出:產權會計理論關于“財產”計價必須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這是由真實公允地反映產權流,維護外部產權主體的財務分配和財務決策等產權利益決定的,也是產權的激勵約束功能決定的。只有這樣“產權域秩序”才能得以有效維持。那么,公允價值在實務中的運用如何操作,公允價值是一個復合的計量屬性,公允價值計量就是基于現值和價值的會計計量。本文認為,價值代表著企業未來的經濟利益,那么財產的價值就是該財產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這就是所謂的直接法,先價值(現值)后公允價值(除現值外);如果現值很難獲得或準確性存在大問題,根據成本效益原則,我們應采用“現值”的近似替代形式:現行成本、現行市價、短期可變現凈值和符合公允價值定義的歷史成本,這就是間接法,先公允價值(除現值外)再價值(現值)。可見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并是不對立的,歷史成本可以是當時的公允價值。公允價值會計理論與實務技術均比較成熟,為產權會計的完善提供了契機。綜上所見,產權會計理論上迫切需要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以使其對財產計價合理化,公允價值實務技術的成熟奠定了產權會計理論的實踐基礎,公允價值理念的引入大為拓寬了產權會計的理論視野。二、公允價值的契約有用性

從產權經濟學角度看,企業是一個契約的耦合體。“會計作為耦合體的內部游戲規則,主要確定企業組織里每個人的權利、評價人業績的標準及其報酬方式。”公允價值既是會計契約的組成部分,也影響會計契約的作用。

公允價值對契約有用性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契約形式如何影響公允價值的計量,二是公允價值的計量如何影響契約形式。根據Watts(2003)的觀點,影響公司的契約主要有四種形式:(1)公司契約(包括股權、薪酬、債權);(2)稅收契約;(3)政府管制契約;(4)訴訟類契約等。這四類契約形式和契約中運用的會計信息,特別是公允價值信息,將形成復雜的交互關系:一方面是不同的契約形式如何影響公允價值的計量;另一方面是公允價值的使用又如何影響到契約形式的變化。

查看全文

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分析論文

一、引言

2006年9月,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經過三年多反復研究討論之后了單獨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公告(SFAS157),目的是統一和改進其公認會計原則(GAAP)中的公允價值計量指南及相關披露,為進一步拓展應用做好鋪墊。2005年9月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也將“公允價值計量”項目列入日程。SFAS157后,IASB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角度對其主要理論和方法進行分析研究,初步形成了對一些關鍵問題的看法;2006年11月,IASB將這些看法與SFAS157一同,作為其“公允價值計量”項目的討論稿[1]。SFAS157及IASB的相關研究將對國際財務會計計量領域產生深遠影響。我國新準則體系將公允價值列為基本計量屬性并在許多具體準則中應用,了解FASB的公允價值研究成果對我國改善公允價值應用、推動會計國際協調有重要意義。

二、制定背景

FASB整理了GAAP中的公允價值定義和計量指南,指出:有40多個準則要求或允許主體使用公允價值計量資產或負債;但是SFAS157之前,不同的公允價值定義并存,指導應用這些定義的指南也非常有限;這些指南分散在要求公允價值計量的不同會計文告中,不同指南導致公允價值計量多樣化(尤其是非活躍交易項目),增加了應用的復雜性。FASB制定SFAS157的目的是增強公允價值計量的一致性、可比性并增加披露。SFAS157沒有要求拓展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但對一些主體而言,執行SFAS157會改變當前的操作方法。

三、主要內容

SFAS157制定了一個統一的公允價值定義,建立了一個詳細的公允價值計量指導框架并要求擴大公允價值計量披露,其主要內容包括范圍、計量和披露三部分。

查看全文

財務會計公允價值探討

1公允價值的相關概述

1.1公允價值的定義。從定義為衡量方法的國際會計準則研究中的術語定義,出現在交易的資產和負債中,交易的資產和負債的形式是公平的,甚至是討價還價的相應金額。從這個定義來看,這是不難看出的,這涉及自愿,甚至討價還價的原則。最終目的是確保雙方都能用公允價值進行衡量,以避免雙方當事人之間出現權利不平衡現象。1.2公允價值的基本特征。首先,公允價值本質上是對市場信息的評估,也是對資產或負債的價值市場的一種識別。其次,從定義可以看出,在公平價值的前提下,交易主體必須是自愿方了解情況,而對于具體交易或特征的兩種物業都可以理解,雙方可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貿易的角度。最后,公允價值是確認價格,而不是實際交易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公允價值往往出現在實際交易不足的前提下,估值以活躍市場的報價為依據。

2在財務會計中使用公允價值的意義

2.1標志會計理論的轉變。在財務會計中使用公允價值表明,中國的會計理論從原來的原收益表觀轉變為資產負責表觀。在會計理論中,通常有兩種資產,管理和收入。過去人們往往更注重企業的收入,大多數人支持收入的觀點。在此基礎上,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會計應正確衡量各企業的價值,每個企業的價值需要考慮企業的未來收支,公允價值基于此基礎。這個概念就是表達對歷史成本限制的批判,本質上是會計理論的變化。2.2標志中國會計國際化。在我們的會計準則中,明確規定了可以用于公允價值計量和核算,并使用公允價值計量表明,標志著中國的會計國際化。在我國使用公允價值一方面意味著我們從傳統歷史成本變化到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衡量和會計模式,多元化的歷史成本,另一方面意味著中國的會計和國際會計準則。以往中國會計與國際會計準則的主要因素是中國唯一使用歷史成本計量和會計核算的財務事項,不使用其他模式進行經濟計量和會計核算。2.3側面反映市場環境日益改善。在財務會計中,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計量的前提是要有一個積極的市場環境。如果市場交易部門活躍,則公允價值在財務會計中無法計量和計量。在我國的會計準則中對使用公允價值計量范圍做了具體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的市場環境完善,市場交易環境活躍,所以才可以對部分事宜采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和核算。

3公允價值在財務會計中的正確運用

3.1正確的評估公允價值。根據公允價值的定義,公允價值是雙方根據市場價格完成交易的價格。根據國際會計準則,公允價值評估步驟如下:首先,如果活躍的資產市場或負債價值,可以直接用于資產或負債的活躍市場價值,因此公允價值可以直接從活躍的市場;第二,如果沒有活躍的資產市場或負責人直接使用活躍價值和類似資產或負責市場的價值,在相應的調整中,因此公允價值可以直接從活躍市場調整中獲得;第三,如果沒有活躍的市場,可以使用成本法和收入法估算公允價值,成本法是指根據資產公允價值的調整估計或當期成本或重置成本考慮資產或負債,負債,收益是指使用資產估算未來收益的資產公允價值。3.2正確理解和在財務會計中使用公允價值。在確保公允價值的正確金額時,公允價值可以在財務會計中進行計量和計量。在財務會計中,在衡量和計算公允價值的過程中,公允價值不能用于操縱企業的利潤。與國際會計準則相比,中國在使用公允價值時更加謹慎。在會計準則中,明確了公允價值使用范圍。在房地產投資方面,房地產只在市場環境中活躍,企業可以輕松從房地產市場交易環境投資房地產市場價值,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和會計處理房地產投資。

查看全文

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探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現行市價動態反映

論文摘要:財務會計的核心問題之一是會計計量問題。從國際財務會計的發展動向看,由于對金融工具、特別是衍生工具的計量需要,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備受關注。我國也高度關注公允價值理論和實務的發展,財政部頒布的新會計準則中,已將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之一。但應用中出現的問題和阻力使公允價值計量成為財務會計的難題之一,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

一、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含義

(一)公允價值的本質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認為,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當事人自愿據以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的定義與此基本相同。FASB在1984年的第5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NO.5)中列舉了五種計量屬性,即歷史成本、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可變現凈值、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公允價值屬性與上述五種計量屬性的關系是什么,是否成為獨立的第六種計量屬性,FASB在2000年的第7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NO.7)中指出:SFACNO.5中所描述的某些計量屬性也許和公允價值是一致的。在初始確認時,如果缺乏相反證據,已收或已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通常被假定近似為公允價值。現行成本和現行市價都在公允價值的定義之內,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也符合公允價值的定義。只要短時間物價穩定,對于一些短期的應收應付項目而言,它們的可變現凈值可以近似地代表其公允價值。由此可見,公允價值決不是一個獨立的新的計量屬性。公允價值的概念實際上已“嵌入”了各種計量屬性,使公允價值成為一種復合(或綜合)的計量屬性。人們一般在談到公允價值時并不包括歷史成本。實際上公允價值的本質是一種基于市場信息的評價,是市場而不是其它主體對資產或負債價值的認定。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是: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可見,我國對公允價值的定義與IASC對公允價值的定義大體一致。

(二)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含義在資產計價究竟是價值還是價格的問題上,價值計量與價格反映并不矛盾。從貨幣作為統一的計量尺度以來,資產計價就是價值計量,而價值計量的結果是價格。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在本質上是強調對資產客觀價值的計量。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的結果是資產的現行市價。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創意一是資產計價必須堅持客觀價值計量,價格要能真正反映資產客觀價值;二是資產計價必須立足于現在時點,堅持動態的反映觀。因此,公允價值概念的指導思想是要求真實和公允。公允價值最大的特點是來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場,參與市場交易理性雙方充分考慮了市場信息后所達成的共識,這種達成共識后的市場交易價格即為公允價值。

二、公允價值計量的理論與現實基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