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價值的基本特征范文

時間:2024-01-03 17:51: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公允價值的基本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公允價值的基本特征

篇1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市場經濟持續繁榮,國家之間的經濟往來日益密切。在緊急危機爆發之后,我國受到了危機余波的沖擊,國內企業的公允價值會計受到了影響。不同國家的學者對公允價值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一些學者認為公允價值毫無意義,一些學者確認為公允價值可以彰顯投資市場的透明度。為了發揮公允價值的積極作用,我國學者必須把握財務會計的本質特征,對公允價值會計進行精確分析。

二、公允價值概述

1.內涵

所謂的公允價值,就是當天交易產品或資產所需要支付的價值。公允價值在會計報告中占據著重要位置,是投資者參考的依據。在核算公允價值的過程中,需要對產品或資產的交易環境進行測評,判斷買賣雙方的交易意愿。在公平交易的背景下,二者所?f調的價格,就是最終的公允價值。

2.來源

對公允價值的來源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公允價值主要源自市場價格和未來的現金流量貼現。市場價格比較容易把握,在獲取市場價格時,需要對市場報價進行獲取和驗證,將市場價格作為公允價值的基礎。現金流量貼現的難度比較大,在現金流量貼現的過程中,需要計算產品或資產的折現率,以及市場價格的虧損率等等。

三、將公允價值計量引入企業的必要性

1.優化企業會計報告

首先,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可以優化企業會計報告。在企業進行交易的過程中,合約成為重要的交易形式,產品或資本被記錄在合約之中,不再具有實體形態,傳統的歷史成本逐漸落后于時展的潮流。如果在此時應用歷史成本進行會計核算,只能在合約真正具備法律效率時,才能計入會計報告之中,但是在合約過程中,企業的經濟效益也會出現虧損情況。在引入公允價值計量之后,可以在合約未履行之前,把合約期間發生的業務計入到會計報告之中,對資本或產品的市場價格進行判斷,實現合作雙方的信息互通。

2.提升企業經營業績

其次,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可以提升企業經營業績。在未應用公允價值前,企業在核算經營效益時,需要計算收入與投資費用的差額。事實上,企業除了交易環節會產生費用和收益外,資產流動環節也會產生成本和效益。應用公允價值后,企業在核算經營效益時更加全面,財務會計不僅要計算收入成本差額,還要計算交易資產或產品的公允價值,以及在市場價格發生變化之后,公允價值的增幅和降幅。經過會計核算,會計報告的精確性將大大提升,企業根據會計報告,可以確定自身的發展方向,提升競爭實力,降低財務風險。

3.維護企業實物資本

再次,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可以維護企業實物資本。不同企業的生產能力不盡相同,為了實現企業的循環生產,需要把投入的生產能力進行大規模回收。在應用傳統歷史成本進行會計核算時,生產能力并沒有計入到核算范圍之內。在引入公允價值計量之后,生產能力是重要的核算內容,需要對生產能力的市場價格進行預估,并根據生產能力的市場價格制定回收方案,保障企業的有效權益。

4.解決收益分配問題

此外,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可以解決收益分配問題。在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收益分配不均問題,導致企業和投資者發生矛盾,阻礙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一些非實物資產,我國并沒有形成嚴格的劃分標準,企業只能按照歷史成本進行估算,根據資產的歷史成本進行劃分。值得注意的是,市場經濟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上述分配原則很容易導致利益超分配的問題出現。在調和企業和投資者之間矛盾的過程中,公允價值計量的作用得到了凸顯。公允價值可以計算資產的實時價值,優化資產分配。

5.提高會計決策質量

最后,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可以提高會計決策質量。企業在進行會計決策時,需要以會計報告作為依據。在會計報告中,公允價值計量是最重要的參考項目之一。一方面,公允價值計量可以提升會計報告的精確性,幫助企業經營者制定科學的發展決策;另一方面,公允價值計量可以彌補歷史成本核算的不足,提高企業會計決策的質量和水平。

篇2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公允價值;困難;解決措施

隨著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及資本市場的迅速發展,不斷加強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極大地推動了公允價值的廣泛應用。我國有條件地全面運用公允價值是從財政部在2006年2月頒布1項《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的新會計準則體系開始的。把以市場價值或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作為資產和負債計量屬性的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引入了中國會計體系。新頒布的38項具體會計準則中,大約50%的準則在不同程度上要求應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公允價值的應用適合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需要,立足國情,實現國際趨同,成為新會計準則實施中的焦點之一。

一、新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應用概況

我國準則對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是適度和謹慎的,充分貫徹了會計國際趨同“四原則”。在30項涉及會計要素的具體會計準則中,有17項準則在不同程度上運用了公允價值,其中主要包括投資性房地產、生物資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企業合并、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等方面,其應用主要目的是提高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充分滿足與企業有利害關系的有關各方在其進行經濟決策的需要。

(一)公允價值在投資性房地產中的應用

由于投資性房地產是一個新的業務歸類,在會計科目使用、計量標準選擇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變數。《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對投資性房地產的確認、計量、披露等進行了規范,其中規定對投資性房地產的后續計量可采用成本模式或公允價值模式,以成本模式化為主。準則對公允價值模式的應用設定了較為嚴格的標準,當存在活躍市場,且能夠確定公允價值并能可靠計量的情況下,可采用公允價值模式。同時,其執行條件也非常高,如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的具體確定,可參照活躍市場上的同類或類似投資性房地產的現行公開市場價格,或參照最近交易價格,并要考慮其交易所在地區、情況和日期等因素予以確定。

(二)公允價值在債務重組中的應用

按照新會計準則規定,債務人和債權人會計處理不同,涉及的會計科目也不同。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債權人做出讓步是《企業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所定義的債務重組的基本特征。根據新會計準則要求,在實物抵債業務中引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基礎。上市公司在債務重組交易中考慮重組債務的公允價值,債務人應當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清償債務的現金、非現金資產、所轉讓股份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在損益表中計入債務重組予以確認;債權人應將所重組債權的賬面余額與受讓資產的公允價值、所轉股份的公允價值、或者重組后債權的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損失,并以公允價值計量重組時獲得的非現金資產。

(三)公允價值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的應用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有別于貨幣性資產的最基本特征是,在將來為企業帶來的經濟利益是不固定的或不可確定的。《企業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對于解決以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方式換入資產的成本確定和資產交換產生損益的確認問題進行了側重性規范。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準則規定,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認定是涉及少量貨幣性資產的交換,具體以補價占整個資產交換金額25%作為通常的參考比例。滿足準則規定條件的進行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公允價值的計量,其中換入資產的成本為以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而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余額的差額則計入當期損益。

(四)公允價值在金融工具中的應用

近年來,隨著我國的金融工具交易,尤其是衍生工具交易快速發展,以及金融創新速度的進一步加快,并為了適應高風險環境下投資者的決策需要,以公允價值作為金融工具的計量屬性的迫切性越來越強烈。《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是新準則應用公允價值的重點環節,規范了各類企業金融工具交易的會計處理,要求企業將幾乎所有金融工具納入表內核算。新會計準則對金融工具初始確認和計量、后續計量、減值等都是按照公允價值進行計量。由于金融工具自身的特征決定了其價值在市場中變化較大,因此采用公允價值來計量的優勢明顯,能夠更好地反映市場價值,便于投資者更好地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二、新準則中公允價值應用的主要困難分析

我國會計計量模式從歷史成本向公允價值轉變是會計計量體系變革的總體趨勢,是順應時勢、創新趨同的必然。而我國新準則中公允價值的廣泛應用必然對原有模式產生較大的影響,在應用過程中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主觀性程度較高

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與歷史成本核算模式相比,其透明度和真實性更高,主觀性也更強。由于公允價值要依賴于活躍市場予以確定,其涉及大量的主觀判斷的成分,容易產生計量誤差,并受政府、企業管理層及會計管理人員的職業能力、職業判斷、業務水平和主觀意識、誠信度等因素的影響。此外,由于我國目前仍處于新興市場經濟體制中,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不可靠、不確定的情況,甚至有企業會借此機會出現人為操縱,而造成會計信息失真和欺詐的現象。因此,在我國目前的宏觀政策及市場經濟環境下,引入公允價值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公允價值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仍然較大,對公允價值的應用仍要保持適度、謹慎的態度。

篇3

會計信息要對決策有用,必須具備相關性與可靠性這兩個主要質量特征。可靠性是指會計信息應能如實地表述所要反映的對象,確保信息能免于錯誤和偏差。可靠的會計信息應具備三個基本特征,即真實性、可驗證性和中立性。相關性是指能夠通過幫助信息使用者預測過去、現在和未來事件的結果,堅持或更正先前的預測并在決策中起作用。相關的會計信息也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特征,即及時性、預測價值和反饋價值。

可靠性和相關性共同服務于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在理想的狀態下,可靠性和相關性并行不悖,但在現實環境下,兩者之間卻常常出現矛盾,很難達到統一。人們在對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的追求上面臨著兩難選擇,例如,相關性要求會計信息具有及時性、預測價值和反饋價值,而有預測價值的會計信息可能由于缺乏驗證,從而使可靠性受到損害;相反,如果一直堅持如實反映,那么等到條件具備時會計信息可能已經失去了預測價值。由于可靠性與相關性不可兼得,人們只能根據不同的重視程度在兩者之中選擇其一,從而導致了不同的會計處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對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

二、成本及其面臨的挑戰

現行計量模式——歷史成本會計就是可靠性與相關性相權衡的結果。在此模式下,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項目的計量都基于經濟業務的實際交易價格或成本,而不考慮市場變化的。歷史成本是所有會計計量屬性中最具有可靠性的。其依據的是實際發生時的數據,較少需要會計人員的估計與判斷,比較客觀,容易確定;加之其有各種原始憑證作為依據,可隨時驗證,能夠減少任意操縱與歪曲事實的行為。而且,歷史成本具有中立性,有利于協調不同集團和個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容易得到各方的認可,做到不偏不倚。然而遺憾的是,歷史成本缺乏相關性,即使在資產的取得日,歷史成本、市場價值和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是相等的,但市場價值和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會隨著時間以及市場條件的改變而改變。不過,雖然歷史成本并不直接報告未來投資回報,但是由于客觀地反映了過去,人們可以通過一些模型預測企業未來盈利能力,從而預測企業未來收益,所以歷史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與決策是相關的。傳統會計在權衡可靠性與相關性時,偏重于前者,而且認為使用歷史成本導致相關性的減少所帶來的損失沒有超過增加可靠性所得到的利益。于是歷史成本會計作為主要的計量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信息技術在歐美國家得到高速的和廣泛的,這使其所處的會計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市場風險的增大和企業經營方式、生產方式的轉變,歷史成本在某些方面顯得無能為力,其原因是:

1.企業產品周期的縮短,市場風險增大,造成資產的市價與歷史成本的差距擴大,必然會加大歷史成本與會計目標決策的不相關程度。同時,信息的企業產品更新速度加快,企業內外部信息使用者迫切要求會計能對產品的更新率及相應的成本流轉率進行計量,而歷史成本面向過去,遠不能滿足這種需求。

2.衍生工具的發展為會計計量提出了新的。英國的老牌銀行——巴林銀行的倒閉,以及一系列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巨額虧損的發生,人們要求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后潛在的巨大風險進行預防和披露。然而,歷史成本會計力求準確和客觀地反映過去的交易事項,對于衍生金融工具這一類合約無法在會計上進行確認和計量。

3.對于人力資源和知識產權,現行計量模式并不對它們加以計量,但是這些資產對經營產生重大影響,不予確認顯然不能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若予以確認,應如何計量?這并非歷史成本會計所能夠解決的。

三、公允價值能否完全取代成本

公允價值是指理智的雙方在一個開放的、不受干擾的市場中,在平等的、相互之間沒有關聯的情況下,自愿進行交換的金額。市場價值或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可以作為公允價值的“代表”。與歷史成本相反,公允價值是一種動態反映,體現資產和負債在某一時點上的實際價值。它能為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評估未來現金流量的具有預測性價值的信息,與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更為相關。然而,公允價值存在著缺乏可靠性的致命弱點,在操作上很大程度地受到主觀因素的。在這種情況下,會計人員應具備較高的職業判斷和能力,利用估價技術來確定其公允價值。例如,采用儲備會計對石油和天然氣儲備所產生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進行估計時,首先要估計折現率和未來事件的發生概率。現實環境中的折現率并不是固定的,未來事件發生的概率也非常復雜,這些都依靠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結果,一方面,估計數可能偏離實際數,造成計量不準確;另一方面,這種人為的估計為會計信息操縱預留了空間。因此,使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在相關性提高的同時,卻喪失了可靠性。

歷史成本較公允價值可靠,公允價值較歷史成本相關。在新的經濟環境下,采用何種計量模式更能提供對使用者有用的會計信息?在美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已經先后制定了許多與公允價值計量有關的會計準則。“FASB內部的辯論不是要不要公允價值,而是什么時候采用公允價值”。公允價值能完全取代歷史成本嗎?不少會計學家,包括佩頓和利特樂頓、井尻雄士、莫茨等為歷史成本進行了辯護。雙方分歧的實質在于會計信息質量的兩個主要特征,即可靠性和相關性誰更重要。當前,美國會計界傾向于考慮相關性。Wallman將相關性等同于有用性,他提出的彩色模式中把相關性看作至高無上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但是,其強調相關性不能犧牲可靠性,不可靠的信息只能誤導信息使用者,很難說它有什么決策有用性。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與相關性缺一不可,其中可靠性是基礎,是會計信息的靈魂。因此,雖然在未來的中,公允價值將被廣泛地,特別是在計量衍生工具和避險活動等方面,但是歷史成本仍然是基礎,絕不可能被完全取代。

四、對歷史成本會計的修訂

1.任何一種會計計量屬性都不具有絕對性、排他性的優勢,單一的計量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的經濟環境。未來的計量模式應該是多種計量屬性并存的混合模式。因此,信息提供者必須在可靠性與相關性之間進行權衡,使會計信息的效用達到最大化。

篇4

根據西方會計理論的發展狀況,現代會計大致可劃分為兩個分支:一是以系統信息理論為代表的財務會計;二是以會計管理理論為代表的管理會計。前者建立在“受托責任觀”的基礎之上,主張會計信息質量的特征集中體現為可靠性;后者以“決策有用觀”為理論基礎,認為相關性才是會計信息質量的首要特征。從會計理論發展的歷程來看,兩者并不矛盾,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拓展與延伸,只是兩派學者各執一端,主觀的割裂二者的內在聯系。

西方發達國家比較注重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所以將會計準則的目標定位于為“外部使用者”上,即主要為外部投資者服務。而我國舊準則側重于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這是“受托責任觀”的具體運用,因為我國政府是市場上最大最主要的投資者。新準則為順應國際化的要求,同時又站在保持中國特色的立場上,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特征采取了“折中主義”的態度,即強調可靠性作為基本特征的同時,又提高了相關性的地位。

二、新準則強調可靠性是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特征

無論是“受托責任觀”還是“決策有用論”均強調可靠性是會計信息的質量標準。根據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定義,可靠性大致包含三層含義:①信息是真實的;②信息是客觀公正的,即無偏性;③信息是可核實的。綜合起來說,可靠性就是指企業所披露的會計信息必須是客觀真實公正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現金流量,盡可能地降低“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翻譯成本,提高信息的價值。

顯然,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特征要以真實性、中立性與可核實性作為支撐和保證。只有真實客觀,且公正(即中立性的)的會計信息才是高質量的。新準則在以下四個方面提升了可靠性標準。

1、新舊準則制定人員的結構變化與可靠性特征。1992年以前的會計準則,基本上是由財政部會計司會計準則組的人員具體負責,后擴展到會計司專業技術人員;1998年后由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負責。目前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的22名成員中,雖然仍以政府有關部門的委員占主導,但是,較之以前準則制定人員的構成,其代表性明顯擴大,反映了來自高校理論界與企業界的聲音。這有利于逐步改變過去準則制定過于偏重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而忽視資本市場其他投資者利益的思路,從倚重國家信譽來獲得社會公眾信賴,轉變到依靠理論依據、技術性與公允性來贏得社會各界的支持,從而保證會計信息更具可靠性。

2、公允價值計量標準的重新引入與謹慎運用。公允性或中立性是可靠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支撐。公允價值是指熟悉情況的交易主體,在公平與自愿的基礎上所達成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從公允價值產生來看,其本質是一種基于市場信息的評價,即是市場而不是其他投資人對資產或債務的無偏性認定,并為利益攸關的各方所一致接受。新準則重新引入公允價值計量標準將大大提高我國對資產、負債等會計要素的準確計量,更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收益,確保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

公允價值是市場經濟的產物,雖然我國市場經濟制度已初步確立,培植了公允價值運用的“土壤”,對公允價值計量的實務運用早有先例。但是,在我國市場經濟規則尚未完全建立的情況下,全面引入公允價值計量不僅不現實,也是不科學的。因此,新準則在公允價值計量標準的適用范圍上保持了“中國特色”,采取了謹慎性原則。不僅如此,新準則還要求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采用歷史成本”,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時,“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可靠的計量”。比如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運用公允價值來計量必須同時滿足兩個前提條件:“交換具有商業實質”;“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同時,要求上市公司在債務重組交易中考慮重組債務的公允價值,并要求在利潤表中確認相關損益。這些規定將使得上市公司的資產和交易得到更為公允地反映,一些上市公司通過以低價資產換入高價資產,從而降低成本的做法將不再可行。可見謹慎性原則的運用對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能起到進一步修正和補充的作用。

3、資產減值“叫停”與可核實性。舊準則體系基于對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要求公司對已發生減值的存貨、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等八項資產計提減值準備,并隨價值的恢復予以轉回。但從實踐運用來看,這種規定實際成為上市公司調節利潤的工具,“盈利上升,多計提減值準備,盈利下降,再將減值準備沖回”,這可謂“烏鴉變鳳凰”術的精髓之所在。目前資本市場“牛氣”沖天,正是因為那些被“隱藏的利潤”不得不浮出水面,使得大多數公司的業績明顯好于往年,否則新準則執行后,就再也沒有機會了。基于同樣的原因,新準則站在著眼于企業未來發展的角度上,叫停資產減值準備的轉回,只“允許在資產處置時,再進行會計處理”,這就徹底封死了利用上述方法操縱利潤的途徑,使會計信息從長遠來講,更具有可核實性。

4、資本化范圍的擴大與真實性。新準則規定的借款范圍,不僅僅是專門借款,而且包括一般借款。在符合資本化條件下,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購建或生產活動才能達到預定可使用或可銷售狀態的固定資產、投資性房地產或存貨等資產,也納入到資本化的范圍。這為客觀真實的計量和確認資產與費用等會計要素創造了條件,而且也是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具體運用,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三、新準則提升了會計信息相關性的地位

1、公允價值計量標準的引入與可預測性。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相比,能較好地披露企業獲得的現金流量,更確切的反映出企業的經營能力、償債能力及所承擔的財務風險。換句話說,以公允價值計量得出的會計信息更具有“預測價值”,有利于提高信息使用者(如企業經營管理當局、債權人、外部投資者等)預測未來的能力,輔助其作出更有利自身的經營、決策。

新準則在金融工具交易的計量上引入公允價值標準,將極大地提高那些利用衍生工具交易頻繁的企業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以期權交易為例,期權價值變動性特征決定了公允價值計量標準是其唯一相關的計量屬性。期權價值由內涵價值與貨幣時間價值兩部分構成。內涵價值是指期權合約標的物的市價與協議價格的差額,貨幣時間價值是貨幣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增值屬性。由此可見,期權價值的變動性可以從期權交易的損益變動與距離期權合約到期日的時間變動來說明。換句話說,隨著市場價格的變動與時間的流逝,期權價值需要不斷地重新計量與再次確認。因此,期權交易的計量必須以公允價值計量標準為基礎,否則不能全面地反映期權價值的動態信息與未來現金流的動向。這與過去運用歷史成本計量相比,能更好地提高會計信息的可比性與可預測性,極大地增強了信息的相關性。

2、新準則確立資產負債表觀的核心地位。與舊準則體系相比,新準則一個明顯的創新之處就是確立了“資產負債表觀”的核心地位,著眼促進企業長遠可持續發展。

資產負債觀是指會計準則制定者在制定規范某類交易或事項的會計準則時,應首先定義并規范由此類交易產生的資產或負債的計量。然后,再根據所定義的資產和負債的變化來確認收益。顯然,新準則較之以前,更加強調和側重資產的準確計量。比如,新準則對無形資產研究開發項目支出的會計處理規定: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的支出,應當區分研究階段支出與開發階段支出,分別處理。企業在內部研究階段所投入的資金與費用,因其不能為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研究費用予以費用化處理。而當進入開發階段后,隨著研究成果的轉化,開發階段實際上有了具體受益對象(即特定的商品)作為載體,企業的有關研究開發活動,其本質上是一種商業活動行為,且依據有關數據信息可預測或計量未來經濟利益的流入流出。因此,企業在開發階段所產生的費用,符合資本化條件的應予以資本化。這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國過去企業會計準則過分側重于利潤表,以收入、利潤的合理配比為先,在費用的計量和攤銷上優先考慮利潤表,嚴格遵守配比原則的一貫做法,有利于企業管理當局制定長期研發計劃,也利于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企業未來經營發展狀況作出更為客觀的預測。

此外,在所得稅會計的處理方法上,新準則實際上只允許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中的債務法。這里的債務法指的是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而不是原來的利潤表負債法。前者建立在“資產負債觀”的理論基礎之上,強調資產負債表的核心地位,旨在真實反映資產與負債的未來可收回數量,以及企業資產與負債未來能為企業帶來的實際現金流。而后者則基于“收入費用觀”的理論基礎,嚴格按照配比原則,強調收益是收入與費用的配比,側重于反映利潤表。由此可見,新準則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來核算遞延稅款,更加注重對暫時性差異的確認與計量,利于反映企業所得稅核算與交納的真實情況,更能有效地提高資產負債表的“預測價值”。

在新會計準則下,資產負債表觀的運用并不限于此,我們可以在許多新增“元素”上看到它的身影,比如“公允價值”。

3、財務報表信息的充分披露與相關性。西方經濟學者認為,信息是一種重要的資源,構成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成本,信息的規模效益是遞增的。即在一定的經濟約束條件下,會計信息披露越充分,信息的使用者獲得的相關信息就越多,所作出的決策就更符合其需要或利益。

篇5

(一)公允價值

1.公允價值概念

公允價值一詞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1898年史密斯與阿邁斯一案的高等法院判例,主要強調公用資產價值估計結果的“公平性和正確性”。

2.如何理解公允價值

(1)性質上是市場對資產和負債價值的一種體現和度量,是基于市價、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某些情況下通過某些數學模型所計量的資產或負債價值的概括表達。

(2)本質上是市場參與者基于公平、活躍市場及各種可得信息,根據預期的現金流量及時間和不確定性等因素,對計量日資產和負債市場價值的客觀評價。

(3)數額上應該等于資產和負債的預期現金凈流量的貼現值,其中,預期現金凈流量的估計和折現率的確定應反映市場參與者在正常情況下所考慮的所有問題和所依據的所有假定。

(4)公允價值強調交易雙方實質上而非僅僅形式上的公平,形式公平是保證交易實質公平的必要條件而非非充分條件。

(5)公允價值往往表現為公平、活躍市場上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但并不絕對以活躍交易市場為前提。

(二)會計信息質量

會計信息質量是會計信息滿足明確和隱含需要能力的特征總和。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是對企業財務報告中所提供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財務報告中所提供會計信息對投資者等使用者決策有用應具備的基本特征,它包括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等.

二. 公允價值計量對會計信息質量的雙重效應

(一)公允價值對會計信息質量影響的正效應

1.公允價值能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

公允價值計量具有現時的動態性特征,能實時反映資產和負責在交易日或計量日的真實價值,動態地反映經濟因素及其環境的變化對企業財務的影響,信息反映迅速、反饋及時,并能全面反映會計收益,比較客觀地展現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經營能力和風險狀態,因而能克服歷史成本屬性相關性不足的弱點,方便企業預測和決策。

2.在成熟的市場條件下獲得的公允價值可提高可靠性

在成熟的市場條件下,市場是公平、活躍、有序和完全競爭的,據此獲得的公允價值更能反映資產或負責現時的真實價值,更具客觀性,因此保證和提高了信息的可靠性。

3.公允價值能提高會計信息的配比性,更準確地反映企業盈虧狀況

會計收益是收入與其發生的成本費用配比的結果。這種配比應該是全方位的,包括經濟內容的因果關系配比、發生期間的配比、貨幣計量及其幣種的配比、計量屬性的配比。

4.公允價值能提高我國會計信息與國際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存在諸多差異,使得我國經濟信息與國際缺乏可比性,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我國與國際間的經濟交流。新準則較大范圍引人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某種程度上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提高了我國會計信息同其他國家的可比性,有助于擴大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

5.公允價值能客觀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更有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準確、及時分析企業的營運能力、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發現企業當前面臨的風險狀況。

(二)公允價值對會計信息質量影響存在的問題

1.我國目前的市場條件下,公允價值計量將很大程度上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

(1)由于市場環境因素的影響,使得我們難以通過市價取得公允價值

具有影響力的環境因素包括市場經濟因素、法律監管因素、人文因素等。正是這些因素的欠缺使得在我國難以通過市價取得真正意義上的公允價值。

(2)估價技術不成熟,據此獲取的公允價值可靠性不保證

借助數學模型進行估算的公允價值,由于運用大量的估計和判斷,因而存在很大不確定性。設計或選擇的數學模型本身存在合理性問題,諸多參數的獲取復雜、困難。

2.順周期效應可能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和相關性喪失

順周期效應是一種矯枉過正的鐘擺現象,在市場高漲時,由于交易價格高,容易造成相關產品價值的高估,市場低落時,由于交易價格低,往往造成相關產品價值的低估。

3.公允價值計量會降低會計信息可比性

在市場非完全有效時,第一層級與第二層級確定的公允價值由于市場價格的非理性波動而使得會計信息缺乏可比性,而第三層級確定的公允價值因為輸入變量以及模型中包含大量的人為主觀因素而不可比。

4.公允價值計量將大大降低會計信息的可理解性

在現實環境中由于市場并非完全有效,市場價格的波動會更加劇烈,從而造成資產負債表以及損益表更大的波動。

5.公允價值計量可能會淪為利潤操縱的工具

由于會計準則存在計量屬性的選擇權的問題以及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或權益)的規定,這為企業的進行盈余管理甚至利潤操縱提供了工具。

(三)如何正確看待公允價值計量雙重效應

1.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公允價值計量成為趨勢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公允價值計量是大勢所趨。公允價值在美國的全面使用使其會計信息質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公允價值的使用使美國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會計信息使用者滿意度逐步提高。二是公允價值的使用使會計信息與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相關性更高。

我國會計界也已認識到公允價值計量的優越性,并于1999年實施的《債務重組》、《非貨幣易》等準則中首次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盡管公允價值計量在我國的運用還存在障礙,但公允價值計量的發展方向不會改變的。

2.問題在于外界條件而非公允價值本身

公允價值計量本身沒問題,要降低負效應關鍵是要為其創造完善的市場機制和科學的評估技術。第一,公允價值計量主要是對歷史成本計量下的某些資產特有利得和損失進行表內確認與計量,是根據時間的推移和市場價格的變化對初始交易所形成的賬面價值進行適當的調整。第二,公允價值計量雖涉及到未來交易預測,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傳統會計所倡導的權責發生制原則,從表面上看是不可靠的,但如果不及時在表內反映其價值的變化,將會給投資者帶來極大的風險。第三,公允價值計量表面上是為了追求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但實際上是通過提高真實性來提高相關性。

綜上,公允價值本身的負效應是很小的,但由于市場環境和評估技術等問題,這種負效應的“帽子”便被扣到公允價值身上。我們決不能否定了公允價值,而是要創造有利環境,摘掉這個“帽子”。

三. 解決公允價值對會計信息質量負效應的對策

(一)加強公允價值理論與實踐研究,制定符合國情的公允價值準則

(二)建立公平而活躍的市場環境

(三)建設一批過硬的會計人才隊伍

(四)提高公允價值的估值技術

篇6

[關鍵字]:會計模式 影響因素 美國模式 啟示與借鑒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會計模式是各國在經濟發展和會計實踐中不斷進行的經驗總結,是一種定型的形式。對我國的會計實務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

二、會計的發展模式及其影響因素

(一)會計模式的定義:簡括的表述為會計實踐的示范形式,它是對已定型的會計實務的概括和描述,而并不排除屬于同一會計模式的各國會計實務中仍存在某些非基本性的差異。

(二)會計的發展模式:宏觀經濟模式、微觀經濟模式、獨立范疇趨向、統一會計趨向。

(三)會計模式的影響因素:法律制度、企業資金來源、政治和經濟聯系、文化因素。

三、美國會計模式研究

美國的會計實務體系是當今世界影響最大的會計模式。其基本特征為“公認會計原則”。

(一)在官方支持下和干預下由民間機構制定會計準則

美國國會于1933年和1934年先后通過了《證券法》和《證券交易法》,聯邦政府根據《證券交易法》成立了證券交易委員會,它授權可對證券上市交易的公司和證券公開發行的非上市公司制定其在提供財務報告時應遵循的規則的官方機構。證券交易委員會獨立行使其權力,議會和總統都不能直接影響它的政策。

(二)以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指導會計準則的制定

迄今為止,財務會計準則的制定還主要是采取通過對會計實務的調查研究,從慣例中進行篩選的方式,而不是通過對財務會計的環境、目標和基本特征等因素推導得出的。許多準則的制定,往往是不同利益集團利害關系的調和、折中和妥協的產物。美國的會計準則的制定機構一向重視會計方法的概念依據,避免在個別會計準則中出現概念混淆和矛盾的情況,強調“經濟實質重于法律形式”。美國是不成文法國家,經濟案例的判例也往往考慮案情的經濟實質。因此,可以說,美國的會計準則體現了實用主義和理論研究的相結合。對一些復雜的會計問題,在制定準則之前,常常組織專門的機構并聘請有名望的專家主持,進行專題研究。而在美國所開創的從準則制定機構內部的“討論備忘錄”到公開的《征求意見稿》再到最終的準則《公告》的公認會計準則制度過程,以及通過征集評論函件和舉行聽證會等方式讓各利益集團充分參與的做法,即“陽光下”的準則制定過程,已經成為一種典范。

(三)高質量會計準則

1.要建立發達而健全的資本市場,必須有效的保護投資人,使投資人能夠得到上市公司的經營活動的真實、完整、公允并具有透明度的財務圖景,這就是公司通過財務報告披露的信息。

2.鑒于當前資本市場已經全球化,因此,不僅需要本國會計準則高質量,而且要求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公認的高質量的國際會計準則。

3.高質量會計準則必須符合以下三項目標:

1)準則必須包括公認的綜合性的會計基礎概念中的核心部分。

2)準則必須高質量。列維把高質量理解為“能導致可比性、透明度和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

3)準則必須嚴格的加以解釋。

(四) 財務報告的其他特征:1.重視短期償債能力;2.加強公允價值計量。

四、對我國的啟示和借鑒

(一)適當吸收民間組織參與會計準則的制定已增強其適應性和創造性

我國會計準則是由財政部制定頒布的,在會計處理程序上具有高度統一性,企業只能按照標準格式和要求執行。目前雖不能像美國那樣直接授權民間組織制定,但在準則制定過程中應多吸收民間組織和企業的意見,以增強我國會計的生機和活力。

(二)積極參與國際化進程,但保持自身特色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會計國際化協調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為適應我國經濟的發展和需要,我國的會計改革應密切關注會計國際化的發展動向,積極地參與國際化協調。美國在國際化協調方面扮演領導者的角色,更多的使用自己的觀點和模式引導國際化發展,因此在國際化協調過程中保持自己明顯的特色。而我國在協調化過程中過分依賴國際會計準則,導致準則有些晦澀難懂甚至生硬。對那些由于我國經濟環境與國際會計準則形成背景不同而產生的特殊問題缺少關注。因此,我國在會計國際進程中不能過分地強調國際化,更不能盲目地引入不符合我國經濟條件的會計政策。

(三)在重視短期償債能力的基礎上不要忽視其潛在的成長性,注重可持續發展

公司報告的目標主要為投資者和債券人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為了吸引投資者以便籌集資金或出于績效考核的壓力,管理者往往注重短期利潤和短期現金流量,忽視或無暇顧及到公司的長遠利益或社會責任的履行。因此,報表使用者應同時注重公司的持續發展,強調發展戰略的重要性,也應關注企業的社會責任等公共問題。

(四)在堅持歷史成本的基礎上適當應用公允價值

實踐證明,公允價值有其突出的優點,比歷史成本更能反映企業的現實情況。目前我國會計雖在金融資產中使用公允價值計量,但應用范圍有限,會計處理仍然相當穩健。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幣值波動較大,尤其是在經濟發展不穩定時期,應突出公允價值的作用,在會計處理上適當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當然,公允價值也有其自身的缺陷,金融危機后,也引起了人們的反思。問題不在方法的本身,而在應用得是否恰當。因此在使用公允價值時要謹慎、客觀、揚長避短。

參考文獻

[1]常勛.國際會計[M] 人民大學出版社

篇7

【關鍵詞】公允價值;會計穩健性;會計信息

一、引言

會計穩健性作為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之一,長期以來被廣泛運用。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現,歷史成本與穩健性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得會計信息無法滿足決策有用的會計目標。而公允價值的產生卻能較好地滿足決策有用的會計目標。但2008年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得公允價值的運用備受責難。很多人指責公允價值的順周期效應,使得會計信息不穩健。其實關于公允價值是否符合會計穩健性原則的質疑和爭論,自20世紀60年代公允價值計量開始運用以來,從未停止過。本文將通過闡述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的含義及產生的原因,理清兩者的關系。

二、會計穩健性與公允價值概述

(一)會計穩健性的含義及特征

會計穩健性原則又叫做謹慎性原則,起源于中世紀的歐洲。Bliss(1924)將早期會計穩健性思想明確表述為“不預計利潤,但預計所有損失”。會計穩健性的基本特征表現在:(1)穩健性對利得與損失、收入與費用、資產與負債的非對稱性處理;(2)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業凈資產賬面價值偏離其市場價值和盈利低于實施中性會計原則所要匯報的盈利;(3)穩健性基礎上的會計信息與其反映的經濟實質之間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偏差,該偏差的大小體現了穩健性的強度。

(二)會計穩健性產生的原因

Watts(1993)認為對會計穩健性的需求主要來自于報酬契約與債務契約, 因為穩健性可延遲向股東的支付以確保債權人的利益, 同時也延遲了基于盈余的報酬的支付, 這確保了股東的利益。在 Basu(1997)之后, 出現的大量穩健性的研究提供的證據使 Watts(2003)將穩健性產生的原因歸結于四個方面:契約、股東訴訟、管制和稅收。

就契約動因來說,現代企業理論將企業看作是各種契約的結點,而穩健的會計信息是化解契約簽訂中由于各方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道德風險的一種有效的契約機制;而對于訴訟動因,Smith和Watts(l998)等都認為,由于盈余高估時企業容易被股東訴訟,穩健性可降低訴訟成本的現值;從管制角度來說,如果企業高估其利潤,容易誤導投資者,而監管機構對于企業這些利潤操縱行為監管不到位,從而引起投資者對監管機構的不滿。

(三)公允價值的含義及特征

根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委員會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的最新定義,公允價值是指在計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場參與者之間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的或轉移一項負債將會支付的價格。從這一定義我們可以看到,公允價值本質上是一種估計的價格,基于真實或是假想的交易。公允價值較顯著的特征是以市場而不是以個體為計量基礎,參照市場的估計價格,始終面向未來,隨著市場價格的變化而變化,較為全面真實的反映市場風險和不確定性。

(四)公允價值產生的原因

公允價值產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經濟環境的急劇變化,從而導致會計環境的變化,會計已經不能再僅僅反映已經發生的交易事實,而需要反映眾多的不確定性和揭示潛在的風險。特別是當今眾多衍生金融工具的涌現,使得公允價值的運用成為了一種必然的選擇。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資本市場的完善,會計的目標也逐漸從受托責任轉變決策有用的目標。根據決策有用的目標要求,企業在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中經營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應該反映事項不確定性的影響,充分反映其面臨的潛在風險,從而為投資者及其利益相關者提供對決策有用的信息。而公允價值的運用能夠更好的反映資產或負債的未來收益與風險的不確定性,公允價值的計量滿足了決策有用觀的需要。

三、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的關系

(一)公允價值的應用與會計穩健性的對立性

IASB/FASB在聯合概念框架中已經將財務報告的目標定位為決策有用性,受托責任觀隸屬于決策有用觀。我國新準則對于財務報告的目標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從最初僅僅強調受托責任觀,到現在的兩者兼顧。這樣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投資者對會計信息要求的變化。而在不同的目標下,對于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側重點不同,相應的,對于會計穩健性和公允價值的運用也不同。

在受托責任觀下,企業的財務報告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以使投資者及債權人了解管理層對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在受托責任觀下,對于會計信息更加強調的是可靠性,主要運用歷史成本對各項資產和負債進行計量。當經濟處于上升期,物價上升,當前的資產特別是一些長期資產的價格也在不斷攀升,其市場價值一般會大于其賬面價值。但是按照歷史成本原則,這些資產的市場價值大于其賬面價值的差額是不進行調整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資產價格的泡沫的產生,從而能夠為報表使用者提供較為穩健的會計信息,歷史成本計量在這種情況下本身就體現了會計的穩健性。

(二)公允價值的應用與會計穩健性的統一性

但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原則兩者并不總是對立的,正如相關性與可靠性并不總是對立的,它們都是以增強會計信息的有用性為目標的,因而是統一的。在決策有用觀下, 確實強調信息對決策的相關性, 但這并不意味著對可靠性的犧牲, 決策有用的信息應該同時具有相關性和可靠性, 兩者是孰先孰后的關系, 而非孰輕孰重的關系。

當前很多金融衍生工具,像期權、期貨往往反映的是將來某一時點的信息,這必然導致人們越來越多地從關注歷史信息轉向關注未來信息,對于信息的相關性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更多的運用公允價值,以保證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要求。但在運用的公允價值一定要有可靠性作保證。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委員會對于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的最新制訂,我們可以看到IASB增加了對在非活躍市場下運用公允價值的規定。也就是說,當存在非活躍市場時,公允價值的正常使用受到限制,這時就要回歸到歷史成本計量,更多的強調穩健性原則,以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從這個角度來看,公允價值和穩健性原則并不總是相互對立的,而是統一的。公允價值的實施需要穩健性作為保障,而穩健性原則又對公允價值全面應用具有協調、輔助的作用。

四、結束語

穩健的信息更有利于緩解管理權與所有權分離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減少管理權和所有權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但對于股東來說,會計信息穩健和會計信息激進同樣有缺陷,股東需要的是準確的信息,因此,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之間需要進行一定的博弈,以尋求雙方的平衡點,從而更好地服務于財務會計的目標。從現階段來說,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處于融合發展中。公允價值在不斷完善自身的同時,又在彌補會計穩健性的不足,也就是說,在此過程中,堅持了穩健性原則規避風險的作用,不斷的對穩健性進行修正,從而滿足投資者對于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的要求,使其據此做出合理的決策。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公允價值融資決策影響因

2007年以后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逐漸在我國公司中推廣,我國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所下的定義為:“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這種計量模式的應用必將對我國上市公司產生融資決策產生重要影響。

一、公允價值的基本特征

1.估計性。公允價值一般都不是實際發生的交易價格,而是根據同類資產的市場價格或采用某種估價技術估計得出的。從會計報告日這一特定計量日來看,大多數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都是靠估計得出的,因此,估計性往往被認為是公允價值的一個重要特征。

2.公允性。公允價值是由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在公平交易中自愿形成的交易價格,以這樣的價格進行會計計量所產生的經濟后果對企業各利害相關人都是最為公允和可接受的,公平交易是公允價值取得的一個前提條件。

3.時空性。公允價值計量的目的在于滿足企業眾多利益相關者的決策需要。能夠滿足決策需要的信息,必須是與決策相關的、及時的信息。它反映現行經濟情況對資產或負債的影響在市場上的評價,今天的公允價值可能在時空和經濟情況的變化下變得不再公允了,在新的時點上又會產生新的公允價值。

4.交易事項的虛擬性。形成公允價值的交易及交易雙方,并不一定是特定的或現實的交易及交易雙方,而可以是假定的或虛擬的交易及交易雙方。而在歷史成本會計中,對資產或負債的確認與計量是在交易真實發生時進行的。

二、上市公司融資決策影響因素分析

企業財務融資決策的目標就是在融通資金過程中,使籌集資金的資本成本最低、營運資金的資本結構最佳、財務風險最低企業實現的價值最大。影響上市公司融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資本成本因素。所謂資本成本,是指企業為籌集資金和使用資金而付出的代價。資本成本包括資金籌集費和資金占用費兩部分。資金籌集費是指企業為籌集資金過程中支付的各項費用。而資金占用費是企業使用資金提供者,支付的報酬。分析資本成本的重要性在于:一是企業選擇籌資渠道和方式等融資決策分析的重要因素;二是企業擬定籌資方案的依據;三是企業評價投資項目可性行的衡量標準。當企業籌資數額很大,資本結構又有既定目標時,可以通過邊際資本成本的計算,確定最優的籌資方式組合。

2.資本結構因素。資本結構包括企業權益資本和長期債券資本兩個部分,企業采用不同的融資方式必然會引起其資本結構的變化,從而改變企業的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資本結構理論是解決企業能否通過籌資來源組合比例的變動來影響企業的總價值和總成本的問題。不同的資本結構在企業財務活動中發揮的作用不同,從籌資角度分析主要有單純普通股結構、普通股加優先股的資本結構和普通股加優先股加負債的資本結構三方面。穩定、健康的資本結構是企業生存和持續發展的有利條件;而脆弱、病態的資本結構將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財務風險。

3.企業價值因素。企業投資分散,經營風險大幅度提高,最終將會導致企業的投資收益率小于資本成本,企業資本及股東權益實際上已經貶值,即企業價值下降。相反,另一個經營多種業務企業銷售收入未必作到第一,但經過資產與業務重組,減少了股權資本和債務資本。從而,增加了企業競爭優勢和獲利能力,使企業價值上升。

三、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對上市公司融資決策的影響

基于以上對公允價值特征的描述和上市公司融資因素的分析,筆者認為,新會計制度中公允價值計量方法對上市公司融資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上市公司金融工具的賬面價值不穩定。新會計準則中金融工具對公允價值的應用最為廣泛而深入。表使用者常見的金融工具是短期股票投資,新準則下,對于“易性金融資產”股票市價與成本的差異均計入當期損益;對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則市價與成本的差異均計入資本公積,不影響當期損益,影響凈資產。

2.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尚未在賬面充分體現。投資性房地產是指為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或兩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產。它是一下上市公司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若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一方面,由于不計提折舊或攤銷,將使費用減少,各期利潤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房地產公允價值的波動將會直接影響到當期損益,報表使用者就要結合宏觀環境、行業政策、投資性房地產所在地等因素進行具體分析。

3.債務重組中公允價值應用影響重組當年業績。新會計準則規定公司進行債務重組時不僅支付的對價與債務的差額可以計入當期損益,而且所支付的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也計入損益。這樣,績差公司或債務重組負擔嚴重的公司可能通過債務重組行為增加當期利潤。這使上市公司的真實價值得不到體現,可能會夸大其內在融資內力。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公允價值的固有特征使得上市公司資本成本、資本結構和價值都收到影響,從而從根本上影響其融資決策。因此,上市公司在新會計準則條件下進行融資決策時,必須考慮到公允價值的運用對其的影響。[論-文-網]

參考文獻:

[1]謝詩芬.公允價值:國際會計前沿問題研究[M].長沙:湖南出版社,2004.

[2]楊敏.公允價值在我國會計準則中的應用回顧及啟示[J].會計之友,2008,(3).

[3]何乃飛,陳艷.公允價值計量:SFAS157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財會月刊,2007,(10).

篇9

關鍵詞:公允價值;計量;應用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3年12月20日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2006》(以下簡稱“新會計準則”),實現了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實質性趨同。在新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用成為一大亮點。

一、公允價值計量概述

(一)公允價值的內涵

1、公允價值的概念。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在1995年的第32號國際會計準則《金融工具:披露和列報》中將公允價值定義為:“熟悉情況和自愿的各方在一項公平交易中能夠將一項資產進行交換或將一項負債進行結算的金額”。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指出:“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

2、公允價值的基本特征。從各國對公允價值所下的定義可以概括出其基本特征是:

(1)公允價值的本質是一種基于市場信息的評價,是市場而不是其他主體對資產或負債的價值的認定。

(2)交易雙方平等、自愿,熟悉情況是構成公允價值的三大要件。

(3)公允價值立足于當前交易,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一種動態觀。三大要件是核心,動態是表現。

(二)公允價值計量應用的可行性

1、有利于企業的資本保全。企業對生產過程中消耗的生產能力必須回購,以維持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如采用歷史成本計量,計量得出的金額在物價上漲的經濟環境中,將購不回原來相應規模的生產能力。然而,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時,不管何時耗費的生成能力一律按現行市價或未來現金流量現價計量,計量得出的金額即使在物價上漲的環境下也可以購回原來相應規模的生成能力,企業實物資本得到維護。

2、更加符合配比原則的要求。現行企業計算收益時,收入是按現行市價計量,而成本、費用則按照歷史成本計量,收益包括勞動者創造的純利潤和由經濟因素影響形成的價格差。現行利潤分配制度對兩者不加區分,從而形成收益超分配、虛利實分的現象。采用公允價值計量,這種現象就能很好地解決。在公允價值計量下,收益是現時收入與按公允價值計算的成本費用配比的結果,因而更能體現配比原則。

3、提高信息決策的有用性。按公允價值計量提供的會計信息較之于歷史成本計量提供的會計信息而言,更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從而提高信息的決策有用性。按公允價值計量得出的信息能為企業管理人員、債權人、投資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更為相關的會計信息,避免因歷史成本無法反映未實現利得和損失而做出錯誤判斷,從而為他們的經營、決策提供更有利的支持。

二、新會計準則下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用及影響

在新會計準則體系中,在17項具體準則中不同程度地運用了公允價值,具體準則為:《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企業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產》、《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企業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換》、《企業會計準則第10號—企業年金基金》、《企業會計準則第11號—股份支付》、《企業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保值》、《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公允價值在我國于1998年出現在“債務重組”、“非貨幣易”等具體準則中,后因在實際操作中出現許多公司濫用公允價值操縱利潤的情況,在2001年修訂后的準則中被限用。此次,新準則再次提出了公允價值,對其使用范圍進行了限制,主要是集中在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易等方面,這些方面都是市場較為活躍,公允價值較易獲得的領域。下面就以上5個主要方面進行詳細研究:

(一)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企業在會計準則明確規定金融工具應當按照公允價值進行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但規定了例外的情況。同時,還規定金融工具重新分類后的后續計量標準仍為公允價值,并對金融工具的原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規定了會計處理方法:企業因持有意圖或者能力發生改變,使某項投資不再適合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應當將其重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并以公允價值進行后續計量。重分類日,該投資的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所有者權益,在該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發生建制或者終止確認時轉出,計入當期損益。另外,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長期股權投資、生物資產、股份支付、收入、政府補助等具體會計準則,也在某種程度上直接或者間接地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

(二)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企業會計準則引用公允價值計量換入資產,并以交易是否具有商業實質作為是否采用公允價值會計計量的重要判斷標準,而是否確認損益與采用的計量方式直接相關。新會計準則規定,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同時滿足兩個條件時,以公允價值計量:該項交換具有商業實質;換入或者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

(三)投資性房地產。在投資性房地產的后續計量中,新會計準則規定了成本模式和公允價值模式。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應滿足的條件為:投資性房地產所在地有活躍的房地產交易市場;企業能夠從房地產交易市場上取得同類或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及其他相關信息,從而對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做出合理的估計。公允價值模式下,不對投資性房地產計提折舊或者攤銷,以資產負債表日的公允價值作為基礎調整賬面價值,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四)債務重組。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對于債務重組時轉讓的非現金資產、債權人因放棄債權而享有的股權以及修改債務條件后的債務均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且與賬面金額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這樣的規定操作性更強。

(五)企業合并。對于企業合并的計量,企業會計準則分為兩種情況: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采用以賬面價值計量的權益法;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采用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購買法,因為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雙方可以討價還價,自愿達成交易結果,有雙方認可的公允價值,應當按照公允價值進行核算,這就使企業在并購中能夠得到更加公允的對價。

三、公允價值計量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公允價值計量在發達國家得到廣泛應用,但是理論研究尚不完全,在現實應用中仍然存在很多困難和不足。自2007年8月份爆發的美國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危機(簡稱次貸危機)不僅重創美國經濟,而且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震蕩。可見此次金融危機波及范圍之廣,影響之深。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使得國際社會對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產生了質疑,對公允價值的批評不斷高漲。公允價值充當了使得市場波動增大的“放大器”,最終引發了學術界的思考。在此次金融危機中所體現出的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用上的問題也顯得極其重要。只有正確認識其問題所在,才能避免公允價值的計量產生的問題和金融危機再次發生,也能更好地將公允價值會計計量運用到實際的操作中去,充分發揮其優越性。

(一)難以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相關性和可靠性是財務會計信息的兩個最重要的質量特征,公允價值息相關性已經得到了普遍認可。因此,在公允價值信息的質量特征方面,最大的挑戰來自可靠性而不是相關性。

可靠性是指財務報告所反映的會計信息應使決策者足以信賴。它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報告,如實反映符合會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會計信息和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核、中立。

相對于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雖然在財務報表能力為各個利益相關者提供各種預測信息,但因為我國的市場環境尚不完善,會計監督體系尚不健全,誠信體系尚未建立,使得真正的市場價格難以形成和獲取,存在很大的人為因素,難以滿足會計信息可靠性的質量要求。由于目前市場活躍程度有限,公允價值的確認在一定程度上運用到了估價技術,公允價值的可靠性也因此受到影響。

對于公允價值,雖然目前受市場完善程度、估價技術的運用、職業道德水平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公允價值還難以真正實現“公允”,但我們不能完全否定公允價值。因為影響公允價值可靠性的因素是可以通過人們的主觀努力不斷改善的。公允價值計量方式的最大優勢之一,體現在它的后續計量方面,它能根據市場的變化對已確認的資產與負債的價值進行調整,能做到“賬實相符”,能夠始終動態地反映出資產或負債的實際情況。從這種意義上講,公允價值是具有可靠性的。隨著公允價值計量環境的不斷完善、會計人員專業勝任能力的不斷提高、職業道德的不斷改進,公允價值的可靠性是能夠得到保證的。

(二)公允價值計量在實際操作中難以實現。按照公允價值計量資產、負債時,有時在市場上很難找到同類或類似資產負債的參考價格,即使找到,由于時間、空間等因素的限制,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如果按照資產未來收益的折現值來入賬,因不同投資者之間、投資者與管理當局之間對投資的期望報酬率不可能完全統一,使其折現率難以達到公允的要求,這些因素導致公允價值計量在實際操作中具有很大的難度。

(三)公允價值計量可能為企業提供利潤操縱空間。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人們的主觀判斷。這就為企業利用公允價值計量進行應用管理提供了機會和空間,企業管理者可據此進行利潤操縱,提供虛假會計信息,誤導財務報表使用者。同時,新準則使企業盈余管理的彈性增強。非貨幣性資產交易準則規定在滿足公允價值計量條件下,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損益;債務重組準則規定以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的,債務人應當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轉讓的非現金資產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轉讓的非現金資產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由于公允價值計量具有彈性大、不確定性的特點,管理當局很可能根據需要通過非貨幣易或債務重組操縱盈余。因此,如何確保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防止管理當局利用公允價值操縱盈余成為一項現實而嚴峻的問題。

四、完善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用

公允價值過去的基本原則是為提高公允價值的可靠性而對其獲取方法的先后次序所做的原則性規定。嚴格地說,公允價值獲取方法的選擇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各種方法只有適合不適合的問題,而并無先后之分或好壞之分,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受計量環境、計量成本因素的影響,有的方法的可靠性較高,而有的方法的可靠性則難以保證,這就形成了優劣之分。ISAC的IAS39《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規定:在活躍市場上的公開標價通常是公允價值的最好證據,如果金融市場不夠活躍,則需對公開標價做出調整,以獲得可以可靠計量的公允價值。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FASB)SFAS140《金融資產的轉讓和服務以及解除負債的會計處理》也做了類似規定:如果在活躍市場的公開標價,則他是公允價值的最好證據,應當作為計量的基礎。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不斷成熟,新的金融工具不斷涌現,以及目前金融危機的影響,理論界應著手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公允價值計量環境,以更好地推動理論研究發展。

(一)完善公允價值應用的外部環境以及相關配套制度。由于公允價值應用的前提是公平的外部環境,主要包括公平的資本競爭市場環境、良好的市場價格信息體系以及法律環境。因為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還沒有完全市場化,公允價值的客觀取得以及公允價值機制的形成還在不斷發展之中,因此一方面必須努力積極促進資本市場公平競爭,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提高市場的有效性,為公允價值的可靠取得提供成熟市場條件;另一方面逐步建立完善市場信息數據平臺,快速傳遞公允價值計量所需的公共信息,大力推進信息資源公開化,形成良好的市場價格信息體系,使公允價值使用的市場數據具有可驗證性。此外,為保證各種交易的有序進行,一方面政府應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如公司法、會計法、刑法等與允價值有關的法律,對濫用公允價值的企業和授意者、執行者進行嚴格監督,對違法者給予處罰,以震懾他們利用公允價值操縱利潤的行為,保護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制定配套監管法規,如公允價值內部控制指引、公允價值審計準則等,借助中介機構和社會監督的力量使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穩步實施。

(二)指定更具操作性的公允價值準則體系。從技術層面上,應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專門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集中對各具體準則共同涉及的公允價值計量的基本問題提供統一的規范和指導;制定公允價值操作指南,給公允價值的取得提供規范的理論支持;要求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與其他正常損益分開披露,消除企業利潤操縱的主觀動機;根據不同行業市場的情況對運用公允價值的企業做具體規定,盡量減少企業的主觀判斷。諸如現金流量的估計、折現率的確定、估值模型和相關參數等。特別是當市場價格嚴重高估或低估被衡量對象內在合理的價值時,如何排除那些非理性因素而更公允地反映企業資產價值,如通過考慮價格下滑時間長短、跌幅以及市場流動性等因素,借助估值模型和假設條件來確定資產的公允價值。

(三)提高會計人員職業水準。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增加了會計人員的職業難度,因此應該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水準,主要包括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會計人員的質量控制標準以及會計人員的執業素質水平。目前我國市場化程度尚不高,有的資產和負債項目并不存在活躍的交易市場,這時就需要估計其現金流量以確定其賬面價值,即利用現值法來估計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無論是貼現率的選擇還是對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均離不開對未來事項和不確定性的主觀判斷。因此,應加強業務培訓,以提高其對交易和事項的確認、計量、報告做出復雜判斷處理的能力,減少會計信息的行為性失真和對公允價值判斷的偏差。同時,針對目前企業會計人員對公允價值操作的專業勝任能力有限且取得相關資料的成本較高的現狀,對一些重要的公允價值的確認,可以充分利用評估機構的評估能力以及信息資源優勢,合理確定公允價值,從而克服在公允價值形成過程中的主觀盲目性,提高公允價值的可靠性。

(四)加強會計內部和外部監管職能。金融危機形勢下,不確定性因素越來越多,使得公允價值計量屬性越來越難,為保證公允價值計量的正確實施,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會計的內部和外部監管職能。從內部監管來看,強化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公允價值計量的控制制度和披露程序。例如,制定與公允價值變動有關的跟蹤、記錄制度;建立對公允價值變動專人負責、定時按照既定途徑收集數據的制度;同時,還應該加強監事會和獨立董事的監督職能,以保證公司提供的會計報表和會計信息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就外部監管而言,主要是發揮注冊會計師的社會監督作用。加強對會計與審計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他們的專業勝任能力。不斷完善三位一體的監督體系,加強外部獨立審計人員對企業的檢查和監督。同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違反財經紀律行為的處罰力度,從而促進公允價值劑量的有效、合理應用。

五、結論

本文從對公允價值的概念內涵,在新會計準則下公允價值會計計量的應用及影響,并對實際應用中公允價值計量體現出的問題加以分析,同時就其完善措施進行分析研究等幾方面進行簡單分析探討,不難發現對于公允價值計量的引用,既有優勢又有弊端,它的優勢在于能夠適應經濟發展市場進步的需要,有利于資本的保全,符合會計配比原則等。它的弊端是,關于信息的可靠性有待提高,公允價值是關系到參與交易雙方對市場價值的一種判斷,而市場環境是復雜多變的,有的會計事項是可以確認或尋找相類似的交易價格,而又的卻行不通;另一方面是實際操作問題,不僅難度大而且浮動變化大。與此同時,我們應該考慮到公允價值是有用的計量屬性。對于金融工具來說,它是最相關的計量屬性;而對于衍生金融工具來說,它是唯一相關的計量屬性,因此公允價值不應否定,也不應終止。我們應該做到不斷完善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才能提供更真實、公允、相關、可靠的會計信息。對在實際應用中出現的問題,提高警惕性,才能將公允價值計量的優勢達到最大化。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常榮.高度警惕和應對華爾街金融風暴的災難性襲擊.財會月刊,2008.12.

篇10

一、公允價值的特征

公允價值的基本特征:(1)公允價值是一種市場評價。公允價值的本質是一種基于市場信息的評價,是市場而不是其他主體對資產或負債價值的認定。(2)公平交易產生的價格。交易主體為熟悉情況的、自愿的當事人,交易雙方對特定交易的性質、特征、用途及計量日的市場狀況都有相當的認識,而且交易是出于對己方利益最大化考慮,無外來壓力的迫使,從而確保買賣雙方能夠在交易中各得其所。(3)非實際交易價格。公允價值是在”計量日所發生的一種價格確認或估計,是在缺少實際交易情況下的一種估價。估價可依據活躍市場報價、同類市場價格作出,也可使用估價模型作出。此時公允價值的運用必然需要引入除了市場之外的特定主體來作出判斷、評價,顯然會引起公允價值的操縱問題,影響公允價值的可靠性。

二、公允價值的確定

2006年美國FASB了《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公告(SFAS157),與資產評估實務一樣,對于公允價值的確定,SFASl57確定了市場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種估價技術。(1)市場法依據相同或可比資產或負債的市場交易價格及其他相關信息進行估價;(2)收益法運用某些估價技術將未來多筆金額(現金流星)折現成當前單筆金額;(3)成本法使用當前重置一項資產的服務能力所需支付的金額進行估價(常指當前的重置成本)。SFAS157要求使用適合環境、信息充分的估價技術進行公允價值計量,但沒有具體指出在什么環境下應使用什么樣的估價技術。因此,確定某一環境下估價技術是否恰當需要依靠判斷。

1.成本法。成本法也稱重置成本法。采用成本法確定重置成本的公允價值時,被計量的資產一般具備以下條件:(1)資產按原來用途繼續使用,對未來的效用保持不變。(2)資產與所選參照物的實體特征、內部結構及其功能效用必須與重置的全新資產具有可比性。(3)資產具有再生性,如土地、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

資源一般不采用此方法。(4)資產具有貶值性,如珠寶、古董、文物不具有貶值性,一般不采用此方法。應用重置成本法的前提條件,決定了它的適用范圍,即此方法適用于單項和整體資產價值的確定,最適用于無收益且市場上又無參照物的資產。當以上條件具備時,某項資產或整體資產的重置成本和成新率根據公式可求得,以重置成本來計量的公允價值就可以實現了。

2.市場法。市場法也稱現行市價法,如果該項目在活躍和流動的市場上交易,其市場報價可作為公允價值的最好依據。采用市場法計量的資產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條件:(1)需要有一個充分發育的、活躍的、公平的資產市場。(2)市場上要有可比的資產及其交易活動,在市場上很容易找到參照物,相關指標、技術參數是可收集的。現行市價法一般適用于單項資產的計量,如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投資性房地產等。如果具備了以上條件,則被計量的資產就能在市場上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參照物,然后根據具體情況,對不同差異用參數進行調整,就可獲得現行市價的公允價值。

3.收益現值法。然而,許多資產和負債沒有來自于市場交易的隨時可觀察的價值。FASB強調市場缺乏活躍性,或公開市價不能表現公允價值,或在公開市價無法取得的情況下。可通過估價技術來確定公允價值。“在會計中的初始確認和初始計量中運用現值的唯一目的是估計公允價值。換句話說,現值應該能夠捕捉到一些要素,這些要素綜合起來將形成公允價值。”采用收益現值法確定公允價值,被計量的資產必須具備兩個條件:(1)資產所有者的未來收益,必須能以貨幣計量,換言之,必須是能用貨幣衡量其未來收益的單項或整體資產;(2)預期收益具有連續性,資產必須是能夠獨立、連續獲取收益的資產。總之,只有能定量地計算出未來收益和風險的資產,才能應用收益現值法。當這些條件具備時,就可以確定收益額和折現率,然后根據公式求得不同情況的現值。

三、我國公允價值計量在會計準則中的體現

為了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2006年2月,我國財政部頒發了包含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的新會計準則體系。新會計準則體系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再次采用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新會計準則的改革主要體現在公允價值、金融工具、資產減值、企業合并、遞延所得稅和分部報告等幾個方面,其核心就是公允價值在這些部分的應用。它要求企業”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就是對一些變現能力強或變現可能較大的資產可以按公允價值計算,采用報表披露日的價格,對財產進行重新估價。在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中,涉及會計要素計量的有30個。其中有17項準則程度不同地運用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主要體現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易、生物資產等領域中。具體運用情況如下:存貨的初始計量;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計量與后續計量;固定資產的初始計量;生物資產的初始計量與后續計量;無形資產的初始計量;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企業年金的初始計量與后續計量;股份支付的初始計量與后續計量;股份支付的初始計量與后續計量:債務重組;收人的計量;政府補助的初始計量;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金融資產轉移;套期保值以及首次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等17項準則。

四、公允價值在財務會計中的應用現狀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在經濟環境、法律環境等因素允許的條件下,對于能夠持續可靠取得公允價值的房地產等,我們一般可采用公允價值的模式來進行后續計量,但是對于金融工具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不夠穩定的會計實務類型,初始的確認計量、后續的重新計量、期末的估價、后期的減值測試等都需要以公允價值為具體標準。就目前而言,公允價值的廣泛應用給企事業單位和財務報表的使用者都帶來不小的挑戰。由于很多情況下現行成本和市場價格的不穩定性以及很多資產和負債的現行成本和市場價格無法確定,公允價值的計量成本較高,難度也較大。不同于傳統的歷史成本模式,公允價值會將經濟市場中的波動都反映在財務報表內,這也直接導致財務報表使用者需要的企業基本財務狀況、企業盈利能力指數、資產負債率等相關的決策信息上下波動甚至導致信息失實。

公允價值的大量應用使銀行、金融等行業的監管都受到影響。由于目前我國在金融市場還不是很發達,在這些行業中使用公允價值不但加劇了資本的上下波動,還會使各項經濟指標的變化幅度增大,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對這些行業進行監管的難度也會相應的增加。

五、加強公允價值在我國財務會計中應用

當前我國財務會計中公允價值的應用還遠不及國際上對公允價值的應用那么普遍,要想在公允價值的應用方面早日實現與國際的接軌,我們在很多方面還有待加強。以下是對我國目前加強公允價值應用的兩點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