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價值的評估范文
時間:2024-01-16 11:45: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公允價值的評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國際上公允價值定義以美國會計準則定義為準則,國際會計準則關于公允價值的定義就是接納了美國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早在2003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著手制定單獨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公允價值定義經過幾次變遷,其中SFAS133中定義“在當前交易中,在自愿,即在非強迫、非清算銷售的情況下,進行資產(或負債)買賣的金額。”在SFAS157中定義“在計量日市場參與者之間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資產收到的或轉移負債支付的價格。”SFAS157定義采納了一些資產評估實務中的做法。
資產評估中為充分體現評估結論的經濟內涵,資產評估基本準則和其他相關準則中都強調注冊資產評估師在評估過程中應當根據評估目的等相關條件恰當選擇價值類型。價值類型有市場價值、投資價值、在用價值、清算價值和殘余價值等類別。市場價值是指自愿買方和自愿賣方在各自理性行事且未受任何強迫的情況下,評估對象在評估基準日進行正常公平交易的價值估計數額。投資價值是指評估對象對于具有明確投資目標的特定投資者或者某一類投資者所具有的價值估計數額,亦稱特定投資者價值。在用價值是指將評估對象作為企業組成部分或者要素資產按其正在使用方式和程度及其對所屬企業的貢獻的價值估計數額。清算價值是指在評估對象處于被迫出售、快速變現等非正常市場條件下的價值估計數額。殘余價值是指機器設備、房屋建筑物或者其他有形資產等的拆零變現價值估計數額。
評估的價值類型與會計的計量模式有著對應關系,中評協頒布的《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指南》對于評估價值類型與會計計量屬性銜接作了具體規定。其中第二十四條指出:“在符合會計準則計量屬性規定的條件時,會計準則下的公允價值一般等同于資產評估準則下的市場價值;會計準則涉及的重置成本或凈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或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的凈額、現值或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等計量屬性,可以理解為相對應的評估價值類型。”
二、實例:無形資產的公允價值
1.可辨認性無形資產的公允價值。
荷蘭學者丹尼爾?安德里森和勒內?蒂森在《沒有重量的財富:無形資產的評估和運營》中將無形資產分為五類:資產和企業資源、技能和隱含的知識、基本生產過程和管理過程、共同的價值和標準、技術和外在知識。從會計學意義上來看,無形資產包括專利權、特許經營權、土地使用權、商標權、著作權、商譽等。無形資產評估方法目前有三種:超額收益法、割差法、分成率法,但實際操作時情況千差萬別。以專利為例,其計算公式:
公式中:P為無形資產評估價值。
Rt為第t年無形資產超額收益現金流量;而無形資產超額收益現金流量=稅后利潤×無形資產技術分成率
r為折現率;t為預測年度;n為預測期末年。
同時要考慮以下情況:
(1)獲取與專利實施前后的財務數據,分析專利權利要求書、專利說明書及其附圖的內容對專利資產價值的影響。注冊資產評估師執行專利資產評估業務,應當確定專利技術產品是否與其實施企業所生產產品相對應性,并分析其對專利資產價值的影響。
(2)分析影響專利資產價值的法律因素、技術因素、經濟因素,其中法律因素通常包括以下因素:專利資產的權屬及權利的限制、專利類別、專利的法律狀態、專利法定剩余壽命、專利的保護范圍。技術因素通常包括:替代性、先進性、創新性、成熟度、實用性、防御性、壟斷性。經濟因素通常包括:專利資產的購建成本、獲利能力、類似資產的交易價格。
(3)了解專利所有權與使用權差異,專利使用的許可方式,以往的許可、轉讓情況對專利資產價值的影響。了解掌握專利所處審批階段、專利是否處于無效宣告程序、以及專利有效性維持情況對專利資產價值的影響。
2.不可辨認性無形資產(商譽)的公允價值。
(1)會計準則中定義
本世紀20年代,楊汝梅先生在其所著《無形資產論》一書中,就對商譽的性質做出了歸納。楊汝梅先生將商譽的性質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因企業內部人事上的良好關系而產生的特定價值,從廣義上看,是企業中由于一切組織制度完善及管理得法所獲得的利益;二是其存在較久且價值較為穩定;三是可以轉讓,且在轉讓之際,可以用貨幣度量。因此,形成商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銷售上的商譽外,還有生產上的商譽和理財上的商譽。楊汝梅先生是較早對商譽有深入研究的學者,他的看法為后人認識商譽的性質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70年代美國著名會計學家E?S?Hendrikson在其所著的《會計理論》一書中,從會計的角度對商譽的性質作了以下三種解釋,號稱商譽的“三元理論”:好感價值論、超額收益論、總計價賬戶論。其中超額收益論又稱“超額利潤的現值論”,認為商譽是預期未來收益(或對持產者的現金支付)的現值超過正常報酬的利潤。G?R?卡特利特和N?0?奧爾森,在其1968年發表的會計研究文集第10號《商譽會計》中闡述了如下觀點:“在目前的經營環境下,商譽的收益概念是最切合實際的。讓受和讓出整個企業的主要動機是取得未來利潤。在這種讓受和讓出企業的交易行為中所確定的價值,就是對企業收益力的評價。這種收益力通過以企業作為一個整體的價值超過其各種具體資財和財產權利的數額而反映出來。”評估師根據這種思路用購買價扣除被購買方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及或有負債的公允價值。
新《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中提到商譽在非同一控制下有三種途徑產生:吸收合并、控股合并、新設合并。只有吸收合并、控股合并才出現商譽,即收購成本大于可辨認資產減負債后的凈資產公允價值情況下的差額。在準則中規定了購買方如何確定合并中取得被購買方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及或有負債的公允價值。這種確定公允價值的過程比較接近資產評估的實際操作辦法。因此公允價值的確定難點還是在確定單項資產的公允價值。
(2)商譽的評估方法
在現行實務中以超額收益折現法使用最多。超額收益折現法理論依據是:商譽是可以獲取收益的經濟資源,因此,未來超額收益的折現值應是獲取的商譽當時的實際價值。若Ri代表第i年企業可獲取的超額收益,r為年折現率,n代表企業獲取預期超額收益的年份數,那么,商譽G可按如下公式計算:
而商譽價值可以看作是企業為獲取超額收益的一種投資,即:商譽價值=年超額收益/資本利潤率,具體過程如下:
①確認企業已實現的超額收益,其基本計量方法是:
超額收益=(總資產報酬率-行業正常投資報酬率)×可辨認資產價值
或者:超額收益=銷售收入×(實際銷售利潤率-行業平均銷售利潤率)
上述公式均假定企業各年度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持平,如果各年度獲取的超額收益不等,則可采用復利終值的計算方法將各年度的超額收益折算到計量商譽時的價值。
②將計算的超額收益按照資本利潤率還原為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即商譽價值。其計算公式為:
商譽價值=超額收益/行業平均利潤率
采用此種方法確認商譽的價值,需要掌握行業平均利潤率,無需預計未來超額收益、預計的持續期限、預計的折現率等人為的主觀因素,相對準確地計量了商譽價值。
三、公允價值評估路徑的實施難點及展望
1.評估假設與評估價值的市場檢驗。
公允價值有三個層次,外部評估師(內部評估師)根據外部環境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評估途徑,特別是第三個層次,市場數據非常少,因此需要約束一些市場條件,也就是評估假設,采用現值技術估價。評估假設相對來講有諸如被評估資產在可預知的法律、經濟、技術條件許可的范圍內處于正常、合理、合法的運營及使用和維護狀況等等。
我國屬于經濟轉型國家,市場活躍與否也是漸進的過程,如專利交易市場起初是一兩件交易,到交易活躍了,市場條件成熟了,同樣的專利價格就能比照取值了,因此說評估的公允價值是市場模擬價值,公允價值不能保證是市場成交價,公允價值與市場價值完全一致是一個類似數學逼近過程。
2.評估主體:評估師業務素質的培養。
為財務報表服務的評估對評估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評估師不僅要掌握現值技術,懂得財務知識,還要了解宏觀經濟政策,學習管理學、理財學、金融學等方面的知識,應對各方面的需求。國際評估準則中提到評估師的勝任能力,指出評估師必須具有知識、技能和經驗,以按照接受的專業標準有效完成評估業務。
中國資產評估師職業道德規范對注冊資產評估師從事資產評估工作應當遵守的執業品德、執業紀律、專業勝任力等職業行為規范。其中第七條:“注冊資產評估師在執業中,應當實事求是,不得因個人好惡影響資產價值的分析、估算和判斷。”;第八條:“注冊資產評估師應具備資產評估及相關專業的知識和實踐經驗,并按規定接受后續教育,充實和更新知識,提高執業能力。”等等。
總之,職業道德和評估技能都是評估師的素質,只有擁有廣大德才兼備的評估師隊伍,評估行業才會維護其行業的公信力,贏得整個社會的尊重。
3.為財務報表服務的評估未來有著廣闊前景。
新會計準則頒布執行后,包括房地產評估在內的大評估作用已經越來越顯現。傳統的評估是為企業資產置換、產權交易等服務的,伴隨著會計公允價值計量的需要,評估行業又拓展出一個新的領域,評估業務也會因為會計審計業務的固定化而穩定下來。
篇2
公允價值的發展歷程中一直都受到國內外會計學術界長期而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 IASC(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 和 FASB(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等的研究。時至今日,各個機構對公允價值的定義并沒有一致的標準,不同的機構形成了不同情況下的各有其特點的不同的定義。
我國所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指出交易的公平在于交易雙方應當都是持續經營的企業,經營規模不會有較大程度的縮減,或者是在不利于自身的條件下仍然會堅持交易的正常進行。公允價值的定義根據機構的不同各有其特點和重點,但是都反映了幾個共同的特點:一是公允價值形成于雙方自愿交易基礎上的公平交易;二是公允價值計量對象的全面性,體現在資產和負債的計量上;三是都有公允價值形成的有利條件。公允價值著重強調的是公開、公平的原則,面向市場,對外開放,我國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是在借鑒國際的財務會計準則的基礎之上充分考慮到我國的國情的情況下制定的符合我國經濟發展要求的財務會計準則。
公允價值評估是價值的實現條件,強調的是為達到某一結果的過程的一種技術形式。公允價值的評估技術所采用的計量標準與資產計量的屬性都有著相同的特點,即都可以采用歷史成本、現行成本、可變現凈值、重置成本等的現值。尤其是隨著會計計量方式的轉變,由過去主要依賴于歷史成本逐步過渡到公允價值之后,計量標準與資產計量之間的關系也將深入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資產計量與資產評估可以統一于公允價值的評估技術來確定。公允價值的評估技術是交易雙方在資產和負債的計量上全面的一種公平交易的科學合理的方式。
二、公允價值評估技術特點
(一)公允價值計量層級與獲取方法之間的對應關系 對于會計核算對象來說,如投資性房地產、資產減值、債務重組、金融工具、租賃和套期保值等,使用公允價值計量相對于其他的計量方式明顯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公允價值評估技術也必須面向市場,從市場得到的信息分析問題,不要把企業內部的估計和假設作為分析問題的依據。
公允價值計量層級反應的是變量的優先選擇次序,也就是計量時的優先等級,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如何通過變量之間的關系來獲取公允價值,這就需要獲取技術的支持。公允價值的計量就需要通過與特定環境相適應的并且可以獲取較為準確的信息的估價技術。從圖1可以看出公允價值的計量層級和估價方法之間具有一定的對應關系。
(二)公允價值評估技術及方法 (1)市場法。市場法強調的是價值的對等性,是一項資產或負債的替代品的市場價格等值。公允價值中的市場價值是資產評估中最為典型的計量方式,通過被計量的資產或者是負債與市場上的同類的交易情況進行對比,與此同時根據市場反應的信息必要時進行適當的結構調整,以保證交易的正常進行。其運用的條件是:一是要明確價格可比的對象和目標;二是形成評估對象和目標之間聯系因素,為兩者之間的對比創造條件;三是調整在對比中發現的問題;四是通過分析定評估結果。市場法評估資產須選擇與被計量的資產或負債之間存在一定的對等關系的交易條款或是交易條件作為參照物。在不受外來因素影響的條件下,被計量的資產或負債和參照物之間應該是完全對等的關系。但在現實的情況下是很難達到完全的對等的,須適當調整以滿足市場評估的可靠性。
當在被計量的資產或負債存在較有利的活躍市場的條件下,通過市場法進行資產評估的公開標價是公允價值的最有效地證據。其中,所謂的活躍市場是指必須滿足這幾點條件的市場:一是從事市場交易中項目的性質具有相同的特性;二是買賣的雙方無論在任何時候都具有存在的普遍性;三是價格具有公開的特性。根據市場法的新要求及固有的特點,在債務的變動中涉及到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可以根據市場法進行評估。
(2)期望現金流量法。期望現金流量法是在計量對象現金流量的不確定的情況下,通過估算未來現金流量情況的期望值來得到現值的計算方法,期望中的現金流量是通過計量對象所反映的情況得到的數據,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就其本質來說,公允價值它反映的是資產內在價值的計量屬性。在資產價值評估中,“內在價值”的觀念尤為重要,也就是資產在它存續期間所能產生的現金流量折現值。對于資產內在價值來說,資產是能夠帶來未來收益的經濟資源,所以另一種表達方式就是從發展的角度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其內在價值的職能就是它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創造未來經濟收益的能力,未來現金流量也常常用來反映未來經濟收益的情況。同時,也為了使不同時點之間的現金流量形成具有對比的條件,通過數據的分析統一為現值,對公允價值評估的表達式為:
P=■■,E=∑Ri·Vi。
E為期望現金流量;r 表示折現率;n 表示收益期限;Ri表示的是第 i 種現金流量值可能出現的概率; Vi表示的是第 i 種現金流量的可能取值情況。其中∑Ri=1,且0≤Ri≤1。
期望現金流量法是一種較為廣泛的公允價值方法。只要滿足計量對象的未來現金流量能夠得到較為準確的估算出來,并且有一個能與其現金流量相匹配的折現效率,那么,期望現金流量這一方法就適合于任何項目的公允價值的運用。
從公允價值的角度分析來期望現金流量法,對于具有未來獲利能力的資產來說,進行公允價值評估都是可行的方式。
(3)期權定價法。期權通常采用公允價值來計量其屬性,是一種在金融市場中誕生的一個新的名詞。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財務會計準則第133號文件《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動的會計處理》中指出:“公允價值是計量金融工具最有效的計量屬性,對衍生工具來說則是惟一相關的計量屬性。”我國所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2 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規定,對于金融工具初始化確認和計量及后續的計量等都應把公允價值作為其參考的標準,其本質就是要求公允價值計量模式能夠在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或負債采用,為財務報告使用者的決策提供較為可靠地依據。
根據美國學者的研究成果,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采用布萊克—舒爾斯期權定價模型來實現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評估較為可行。公式為:
C=SN(d1)-Xe-rtN(d2)其中 :
d1=ln(S/X)2+(r+0.5?滓2)t÷?滓■,d2=d1-?滓■
公式中的C 為看漲期權價格;S 為標的資產初始價格;X 為執行價格;N(d1)、N(d2)分別是 d1、d2的標準正態函數值;r 是連續復利計算無風險利率;σ代表的是資產價格波動的標準差;t 為時間,表示的是距期權到期的時間段。
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評估不僅適用于期權定價法,而且,對于新的高科技成果的應用,同時也存在部分領域的設備更新方面的問題,無形資產具有投資不易于把握,所以對于投資、高科技企業并購等方面涉及到無形資產公允價值評估,可以參考期權定價模型的方式來分析解決。
三、公允價值與評估技術的聯系
(一)新準則有關公允價值的規定 我國的新會計準是根據交易雙方在資產交易市場上的活躍程度來確定的,按照市場活躍程度可將公允價值的運用劃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是交易主體的活躍性,此時應當把市場中的交易價格作為公允價值來應用于市場交易;第二層就資產本身而言,不存在活躍市場,但是在類似的資產中存在較為活躍市場,這時公允價值的基礎應當以類似資產的交易價格來確定;第三,對于交易主體較為穩固,不存在交易價格的資產可比的活躍市場時,應當通過估值技術來確定公允價值。
(二)評估為公允價值的計量服務 在《資產評估價值類型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文件中的第21條明確規定了資產評估師得注冊需要通過財務報告做為當前的資產評估業務,應當對會計準則及會計計量的基本概念和要求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礎之上選擇恰當價值的類型及定義。在會計準則計量屬性規定的條件下,一般來說公允價值就等同于會計準則指導意見下的市場價值;從公允價值的評估角度分析,會計準則涉及的公允價值與處置費用之差、現值或者是對未來現金流量的資產預計現值可以理解為于此相對應的市場價值之外的其他價值類型。
從《資產評估價值類型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文件中,通過“注冊資產評估師執行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資產評估業務”這句話就可以看出評估可以服務于公允價值,其影響的因素就在于公允價值在會計實踐中運用計量存在較大的困難,而且難以把握。從新準則在公允價值中運用的角度分析,公允價值的計量主要是通過估計的方式,新準則則是在公允價值的計量方式中產生,所以對公允價值的評估則需要上面的三個層次,其中,第三層次中只能采用估值技術來評估公允價值在資產評估中的發展是最成熟的,因此在涉及到公允價值的計算中,可以通過會計評估領域的價值為公允價值計量服務,來實現會計計量的準確性。
四、新評估體系中公允價值應用比較
(一)長期資產計量中公允價值應用比較 除了金融工具以外的長期資產在傳統的環境中是按照歷史成本估算計量且考慮到資產的時期的變更性及減值的影響因素外,從近年的公允價值發展模式中也可以看出有向長期資產會計處理發展趨勢。下面就公允價值在投資性房地產和生物資產會計處理應用作簡要分析。
(1)投資性房地產和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應用比較。
第一,投資性房地產準則和生物資產準則。投資性房地產其目的就是為了在投資中賺取資本增值的一種手段,但是用于管理目的的房地產或是用于商品或勞務的生產以及在正常經營過程中銷售的房地產并沒有參與資本的賺取或是買賣活動。生物資產指的是具有生命的個體或集體,生物資產會計則在一定的程度上為公允價值創造了有利條件,給公允價值評估技術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對投資性房地產和生物資產的市場發展狀況,企業會計準則分別制定了CAS3和CASS用于應對會計的處理,根據國情不同,在美國就不存在專門為投資性房地產和生物資產而設立的綜合會計準則。
第二,投資性房地產和生物資產領域會計處理中公允價值的應用。一是CAS中公允價值的應用。CAS3和CASS中都要求對投資性房地產和生物資產的報告主體按照歷史成本模式進行計量。對于投資性房地產和生物資產來說,采用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必須要滿足以下幾個方面的條件:(1)投資性房地產所在地和生物資產有較為廣闊的市場,而且這方面的市場也較為活躍;(2)投資市場具有指導性企業可以根據從房地產交易市場上獲得的信息應用到其他的地方,指導同類相似于房地產和生物資產的市場價格等信息,從而給投資性房地產和生物資產中的公允價值做出合理的估計。二是在IFRS中公允價值的應用。在IAS40的報告主體被初始確認之后,投資性房地產通過公允價值模式進行會計處理,這就要求在投資性房地產中公允價值的變動情況及相關的收益或是損失在會計損益表中得到確認。而對于IAS41的要求,在公允價值無法得到較為可靠計量的情況下,生物資產應該按其公允價值減去在估計中的銷售時所長生的費用并在初始確認和各個資產負債表日內完成計量。
在IAS40和IAS41中賦予了公允價值一個假定,一個也許并不成立的假設,公允價值的主體將能夠在持續的基礎上可靠確定投資性房地產。然而,在特殊的情況下,當投資的主體首次取得投資性房地產或是在主體的用途有變更時,主體將無法對投資性房地產中的公允價值評估進行確定。但是像這樣只有可比的市場交易情況是不會頻繁的發生的,只有在公允價值例如折現的現金流量預測中可靠地評估無法失效的狀況下才會產生。在本準則假設的條件下,能夠可靠地計量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但是這只是在假設的條件下才會產生可靠的公允價值計量,然而初始確認生物資產時,是無法取得其市場價格的,很明顯,公允價值的其他的評估方式在這種情況下也不可靠,并不能為公允價值的評估提供有力的證明,所以假設的情況無法成立。
第三,公允價值應用的比較。雖然在CAS和IFRS中都對公允價值應用于投資性房地產和生物資產領域的應用沒有反對的態度,但是從具體的應用角度分析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分歧:首先,IFRS中對公允價值計量的要求要明顯的低于CAS中的規定,在CAS中強調的是確鑿證據證明對于公允價值可靠條件的必要性。但是在IFRS中,對公允價值模式的采用只是要求在沒有證據表明在初始確認時公允價值無法可靠計量,而沒有嚴格規定公允價值可靠計量必須要活躍的市場作為前提條件。所以,在其他的估價方式中也可以接受公允價值所提供的信息。其次,在公允價值運用的模式不 同也會有不同的態度應對,CAS相對來說偏向于成本模式。IFRS則傾向于公允價值模式,如果對公允價值的計量主體有較為準確的信息,那么就應該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
(2)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中公允價值的應用。關于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會計準則,在IFRS中與此相對應的分別是IAS16準則和IAS38準則。在CAS4和CAS6中計量模式是按照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成本模式而進行的后續計量,是通過初始確認金額與減值后的金額之差來計量的,所以在后續計量中對于公允價值來說并沒有直接涉及到公允價值的應用情況。IAS16和IAS38中都沒有要求規定對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在后續計量中的估價模式定位,這就意味著對于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在后續計量中可以采用重估價模式,重估價模式是指在公允價值與減值后的余額的差值,即是在確認為資產之后,假如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得到可靠有效地計量,那么其賬面金額就應該是重估金額。IASB給重估價的定義是資產在重估日的新起點計量,其目的就是為了按照公允價值在重估日對資產進行計量,已達到公允價值的評估。因此準則中對于重估應有必要保證運行的常態化,以確保其賬面價值對公允價值的確定具有較為新的可靠的信息不至于該項資產的價值間距的擴大。
(二)長期負債的公允價值:以養老金為例 通過IFRS、CAS以及美國GAAP中養老金規定的相關準則,面對我國的實際國情,并沒有提出關于收益計劃離職后的福利負債計量的問題,只是對短期和傳統的職工薪酬的會計做處理。
(1)退休后福利計劃。關于退休后雇員福利計劃從理論上講可以劃分為設定提存計劃和設定受益計劃兩種類型。相對于設定收益計劃來說,設定提存計劃的會計處理較為簡單,報告主體的義務取決于提存的金額;而設定收益計劃是資產負債表上確認負債金額,是以下各項目的總計凈額:一是資產負債表日設定受益義務的現值;二是未予確認的無損失的任何精算利潤所得;三是尚未確認的服務多花費的成本;四是履行義務的計劃資產。
(2)設定福利負債的計量方法。對于設定福利負債的計量方法,最理想的計劃負債是同計劃資產一樣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但是由于活躍市場的要求較為嚴格,而滿足條件的市場又極為有限,所以其公允價值則需要通過估價方法的驗證。有預期福利法和應計福利法兩種方法可設立福利負債的估價,二者之間的區別就在于對貨幣時間價值的處理的方式的不同。預期福利法強調的是所有應計利息平均性,要求成本在雇員服務期內平均分攤,所以在預期福利法之下無法反映負債的公允價值,產生的負債只是成本分配的結果。在應計福利法之下,在雇員服務期間按照正常方法對該折價進行攤銷,在每個雇員服務期間對未折現成本產生的負債進行折現,按照這樣的計量方式,隨著雇員臨近退休,成本折現的影響會減輕,所以雇員服務期后期成本肯定會遠遠高于早期的雇員服務成本。IAS19和SEAS87中所采用會計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都與應計福利法相同。
IAS19的折現率是通過資產負債表日的市場收益率來確定的,但是折現率的使用是需要一定的條件的,并不是所有的義務都可以進行,他是不允許采用短期折現率對長期義務進行折現,折現率反映的是在資產負債表日范圍內的市場收益率,所以他所參照的債券預期期限和該義務的預期期限應該達到相互一致。對于SFAS87來說它所采用的是實際結算利率的折現率,其實際結算利率可能是高質量投資的收益率或者是用作實現債務中的有效清算年金合同的利率。這些收益率作為新的市場收益率的替代產品,在其適用的階段有可能會造成現值計量的結果與公允價值計量目標的相互沖突,然而這也是正常的現象,新的事物的發展總是要經過一個較長的市場的認可階段。
(3)養老金負債計量的評論。受益計劃的計量方式對于公允價值在長期的負債中存在一定的難度。首先是長期負債體系的活躍市場的獲取上存在較大的困難,所以,IAS19和SFAS87都強調應用專業精算人員服務的重要性,使市場參與者對負債評價更加全面。其次,養老金負債的公允價值在現值技術估計的理論運用上道路曲折,原因是沒有體現債務人的信用狀況,反映的只是報告主體應承擔的義務。
(三)特殊業務:企業合并中的公允價值應用 對企業合并行為,各國各機構都制定了相關的企業合并的會計準則。CAS20將企業合并分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兩種類型, 其依據主要是參與合并的企業在合并前后所受到的控制情況而劃分的。CASZO中對于不是在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則要求通過購買法進行會計處理,購買方在購買日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對企業的合并承擔相應的責任和必要的義務,把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范圍之內。當所取得的被購買方的各項資產在有保障的前提下,并且公允價值也能夠得到可靠的計量,此時應當照公允價值計量方式單獨予以確定企業合并的情況。
IFRS3和SFAS141和CAS20不同,他對企業不是根據參與合并的企業在合并前后所受到的控制情況而劃分的,所以就沒有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之分,只是要求按照購買法來處理。新準則的規定主要是因為我國目前產權交易市場還在一個發展階段,公允價值條件難以滿足。
(四)公允價值在非金融工具中應用比較 在長期負債和長期資產中與金融工具會計處理相比,公允價值在非金融工具中的應用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1)應用范圍的差別。IASB極力倡導公允價值,并將公允價值領域應用覆蓋到資產和負債的長期計量之中,以公允價值的模式向報告的主體提供公允價值的相關信息。我國在非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應用上堅持以歷史成本為主、公允價值為輔的會計模式。而美國GAAP則不承認投資性房地產、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模式,以及對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重估價模式也持否定的態度。
(2)應用要求的差別。非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計量對于新準則體系有更為嚴格的要求,在投資性房地產和生物資產的則中,要采用公允價值模式就必須有活躍的市場價格,在企業合并中,購買法的運用條件必須是在非同一控制下進行的,通過公允價值計量所取得的購買才可以判斷資產和負債,這種規則上的不同,并不是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上的會計準則本質上的不同。
(3)非金融工具公允價值的計量中尚有一些未解決的難點。我國在非金融工具 的公允價值運用上與國際會計準則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異。由于我國現行相關法律的不夠完善,沒有設定收益計劃等方面的會計準則,所以新準則沒有涉及到長期負債的公允價值計量,從FASB和IASB對設定受益計劃方案負債的計量的情況可以看長期負債的公允價值計量問題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階段。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目標公司;價值評估;并購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間的并購重組是一種極為正常的經濟活動,企業在堅持自愿有償原則下進行兼并重組,是企業實現優勢互補,達到協同效應,促進價值增值的重要方式。從市場角度上說,優勢企業并購劣勢企業是實現企業資源在社會范圍內重新優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市場集中度,促進產業的發展壯大。不過,企業并購的根本目的是創造價值,對并購價值的合理評估是決定并購最終成敗與否的主要參考因素。本文探討了企業價值評估方法選取上堅持的原則,并據此提出了并購中評估目標公司的幾種方法。
一、公司價值評估方法堅持的原則
公司價值評估值指的是將目標公司視作一個整體,據其擁有或占據的全部資產狀況和整體獲利能力,并充分考慮影響該公司獲利能力的諸多因素的前提下對公司整體公允市場價值做出的綜合性評估。目標公司價值評估方法選取上堅持的原則有以下幾點:
(1)客觀公正原則。客觀性原則要求評估方法的客觀立場,事實求是的評估態度,排除或杜絕個人主觀態度和利益牽涉。公正性原則要求評估人員的第三方身份,客觀、不偏袒利益各方。
(2)成本效率原則。評估機構自身具有以盈利目的性質,因此在評估方法選擇上要綜合考慮評估的成本和最佳平衡點,力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3)風險方法原則。企業價值評估風險來自于內部和外部,內部多是評估機構內部意見不一致造成的風險,外部多是指評估機構以外的因素阻礙或干擾評估人員正常客觀地作出價值判斷。因此,在評估中要加強強烈的風險防范意識,確保評估的客觀、公正和合理。
二、目標公司價值評估方法在并購中的具體應用
(一)市盈率法
市盈率即價值與收益的比率,直接反映的是公司股票收益與股票市場價值之間的關系,此方法適合目標公司是上市公司的并購。目標公司價值評估在運用市盈率法時常涉及到計算公式V=(P/E)×EBIT(V為目標公司價值,P/E為市盈率,EBIT為目標企業的收益)。從分析公式可以看出,獲取目標公司實際價值依賴兩個參數:公司的市盈率和息稅前利息。市盈率的獲得可依據并購時目標企業的市盈率,與目標企業具有可比性的企業的市盈率或目標企業所處行業的平均市盈率。市盈率的高低主要取決于企業的預期增長率,可以想象,一個快速成長中的企業的潛在價值一定會比未來僅維持一般發展水平的企業高,也即是說成長型企業的市盈率要更突出,而對一個高風險的企業來說,由于高風險往往使投資者要求高收益,所以這使市盈率往往偏低。因此,市盈率法適合股票市場環境中財務狀況良好,運行較為穩健的上市公司。
(二)成本法
成本法往往適用于無形資產較多,且資產價值容易明確的目標公司,這樣可以通過界定公司凈資產來進行價值評估。其成本的選擇有賬面價值、重置成本等。賬面價值實質是總資產減去總負債后的凈額,也即凈資產。賬面價值法評估公司價值需要運用到公式企業價值=凈資產賬面價值×(1+調整系數)。然而,調整系數牽扯到主觀性很強的公司會計政策選擇,會計估計的可操作性也很大,這些都干擾到了賬面實際價值,進而影響到了價值評估的最終結果;重置成本以單項資產的全新重置成本為評估基礎,以資產存在的實體性貶值、功能性貶值和經濟性貶值為理論基礎,具體公司是單項資產的評估價值=重置成本-實體性貶值-功能性貶值-經濟性貶值。而企業的評估價值=E單項資產的評估價值。該方法簡單易操作,但以上二項貶值的確定需要非常專業的判斷,因此造成了評估成本偏高。
(三)市場價值法
市場價值實質上是把資產視為一種商品在市場上公開競價,在供求關系平衡狀態下確定的價值。市場價值法是將股票市場上最均實際交易價格作為企業價值的參考,上市公司當前的市值就等于股票價格乘以所發行的股票數量,在此基礎上,以適當的比率確定并購價格,其計算公式是目標公司的價值=目標公司的市場價值×股份數。
必須強調的是,市場價值法是以有效市場為假設的,有效假設理論認為市場對公司的所有信息都在不斷地進行評估,并將其結論用公司股價表現出來。市場價值法在具體操作時必須找出不少于三家的上市公司,且這些公司在主要產品、市場、目前的獲利能力、未來業績成長等方面與目標企業類似,再以這些公司的各種經營業績指標與股價比率作為參考,計算目標企業大致的市場價值。因此,此種方法對并購流動性較強的公司來說是一種上佳的選擇。
三、結語
本文介紹了市盈率法、成本法和市場價值法等三種常見的目標公司價值評估方法,此外還存在折現現金流量法、換股合并定價法等。但分析這些評估方法的應用環境,我們發現當前公司價值評估存在著諸如企業間產權不明、資本市場發育不足和相關的并購立法滯后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干擾著資產評估的正常進行,制約著并購市場的良性發展,因此需要從這幾個方面著手盡快加以解決。
參考文獻:
[1]牛新祥,徐彬.并購重組與企業價值評估[J].化工技術經濟,2004(07).
篇4
一、公允價值計量在應用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盡管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初步規定了公允價值的確認方法,但是就目前而言,公允價值尤其是不存在活躍市場的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的計量仍然面臨一定的困難。
(一)公允價值的取得不具有及時性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商品都能夠在一個開放的市場中找到其相應的價格,根據經濟學中的供需理論,活躍市場中的非貨幣性資產的現時價格應當合理反映該商品的公允價值。在最新頒布的SFAS157中,將活躍市場中的公允價值列為第一等級,充分肯定了活躍市場中公允價值的可靠性和相關性,但是這種相關性應該有一個潛在的前提條件,即公允價值的及時性。目前,企業主要是通過經紀商、行業協會、定價服務機構等獲得活躍市場中非貨幣性資產的公允價值,但是由于各種原因,使得這些部門所的公允價值信息嚴重滯后于市場信息。一個不具有及時性的公允價值,很難具有相關性,這為公允價值的應用帶來一定障礙。
(二)公允價值計量的實際操作難度大
有不少財務報表項目,如一些沒有相關市場價格的金融工具,其公允價值不容易確定。在這種情況下,現值計量常常是估計其公允價值的最好技術。然而縱使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思路簡單、容易理解,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卻由于各種變量的確定方法都有很大的彈性,如果變量的選擇不合理,將導致計算結果的不公允、不可比以及對投資者造成誤導。一般情況下,能夠反映不同類型的未來現金流差異的要素有5個方面:一是對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或者在更復雜的情況下,是對一系列發生在不同時點的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二是對這些現金流量的金額和時間的各種可能變動的預期;三是用無風險利率表示的貨幣時間價值;四是內含于資產或負債價格中的不確定性;五是其他難以識別的因素,如資產變現的困難與市場的不完善。而以上每一個方面都需要財務人員的職業判斷和估計,不同的參數將直接導致公允價值的重大差異。
(三)資產評估的局限性
如果既不能在活躍市場上,也不能運用模型法確定公允價值,那么專業的資產評估機構將成為企業的又一重要選擇,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資產評估對公允價值的定義、計量與財務會計對公允價值的定義、計量并不完全一致。至今,資產評估領域尚未明確界定公允價值的定義,國際資產評估委員會對公允價值的概念也持保留態度。這主要是因為:首先,不同領域對公允價值的定義及理解有所不同。國際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是指一項資產在正常交易中,能使熟悉情況的買賣雙方自愿進行交換的金額。會計中的公允價值是一種資產計價標準,它的作用是客觀反映持續經營中的企業資產的真實價值。而從資產評估上講,公允價值是指一種相對合理的評估價值,它是一種相對于當事人各方的地位、資產的狀況及資產面臨的市場條件的合理的評估價值,是評估人員根據被評估資產自身的條件及其所面臨的市場條件,對被評估資產客觀交換價值的合理估計值。也就是說,資產評估中的公允價值既是一種行為目標,也是一種價值目標。其作用在于明確資產評估的行為目標,其內涵和外延要比會計資產計價中的公允價值的內涵和外延寬泛得多。其次,資產評估價值可能是持續經營中商品的價值,也可能是破產清算中商品的價值,而公允價值強調的是持續經營的價值。正是由于資產評估中對公允價值評定的上述差異,使我們在從評估機構獲得公允價值時不得不持謹慎態度。
二、公允價值在我國應用的建議
(一)提高現值技術的可操作性
由于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最能反映形成市場價格的各種因素,當無法獲取市價時,就需要應用現值技術來計量其公允價值。提高公允價值計量的可操作性,是要使其在具體實務運用上既便于操作,同時又能很好地解決具體問題。因此,建議有關部門制定一套如何采用現值技術估計公允價值的操作指南,在指南中盡可能詳盡地規定有關現值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問題。例如,在估計某一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時,指南應明確規定在什么情況下使用現值,對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折現率的選擇以及折現方法的選擇應該有明確的規定。操作指南制定得越詳細,就越能在市場信息不夠充分的情況下,為應用公允價值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和指導方法。
(二)規范資產評估流程,加強資產評估隊伍的建設
資產評估是公允價值確認的重要途徑之一,公允價值的完善離不開資產評估的發展。但是在我國目前的市場環境中,資產評估的流程尚不規范,資產評估隊伍建設有待加強。首先,應強化對資產評估機構的監管。一方面,我們應當提高監管部門的監管水平,提高監管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從技術上防范資產評估機構違規操作,并提高對資產評估機構違規操作的識別能力;另一方面,應當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積極提倡、鼓勵社會公眾參與監督。此外,成立專門負責對注冊資產評估師監督和處罰的機構,財政上要保證其資金的充足到位,不能因為對資產評估部門實施監管的成本過高而放棄對其監管,要確保資金的充分合理利用。其次,應加強繼續教育,不斷提高注冊資產評估師的素質。加快建立資產評估繼續教育相關規范,在法規方面保證資產評估師的繼續教育質量;加強資產評估師的職業道德教育,從思想上保證資產評估的公允性。最后,應減少守信成本,增大失信損失,改善評估執業環境。充分發揮資產評估協會的作用,促使政府完善立法,改革評估執業環境,使得失信者遭受的損失大于守信的成本,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執業環境,將誠信建設在評估行業持續地開展下去。只有從以上方面入手,加強資產評估隊伍建設,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證資產評估的公允性,從而為公允價值的應用創造良好的條件。
(三)加強審計的配套建設
會計與審計密不可分,會計執行好壞,還有賴于審計的完善與發展。在公允價值會計下,會計信息具有很大主觀性,因而為了防范會計人員隨意操縱會計數據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加強審計工作必不可少。2006年2月15日,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322號――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審計》,初步規范了我國公允價值的審計方法和過程,這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會計報告的真實性。但是,由于我國公允價值確認、計量的相關理論并不完善,這給公允價值審計準則的執行帶來一定難度。當注冊會計師按照第1322號審計準則第10條的規定,評價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中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是否符合適用的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時,評價標準本身就不明確和統一,從而影響注冊會計師評價的正確性;當注冊會計師按照該準則第41條和第42條的規定,對公允價值進行獨立估值時,更需要明晰統一的參考指導。顯然,我國相關會計審計準則的完善之路任重而道遠。
(四)完善公允價值應用的市場條件
雖然,公允價值并不等于市場價格,但是市場價格畢竟是最為客觀的、可靠程度最高,是最簡便的公允價值的來源。所以,當前應該努力培育各級市場,特別是生產資料市場和二手交易市場,從而使公允價值的取得更為客觀、直接,最大程度地保證公允價值可靠性。為促進生產資料市場持續、穩定地發展,在市場運行過程中要做好以下4項工作:一是進一步加強生產資料市場監測與調控工作,不斷提高監測、調控水平,適時市場監測信息,保證公允價值獲取途徑的通暢;二是積極培育農村生產資料市場,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是大力創新流通業,推動生產資料市場增長方式的轉變;四是加快批發市場的改造和提升。與此同時,對于二手交易市場引導品牌企業進入,建立適當的市場準入制度,嚴把資質審查關將有助于我國二手市場的完善與發展。在發展二手市場的基礎上,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中介服務機構,從而使交易雙方能夠獲得相對公允的市價信息。
篇5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 公允價值 交易費用
一、引言
2006年財政部頒布了一系列新的會計準則,公允價值的應用成為此次準則修改中的一大亮點。對公允價值的應用,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我國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切實可行,且公允價值計量能夠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有利于投資者作出決策(謝詩芬,2004;于永生,2006)。已有的對公允價值的研究主要從會計的角度來分析,包括會計信息質量,會計計量屬性等(葛家澍,2006;夏成才,2007)。筆者以為,會計作為一種經濟計量活動本身是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對計量屬性問題的研究應該扎根于經濟活動當中。因此,本文擬從新制度經濟學中的交易費用角度來分析公允價值計量問題,本文所依據的理論基礎在于:在制度經濟學看來,會計準則就是一種制度安排,這種制度的運行會帶來一定的交易費用,在合理計量經濟交易的同時如何降低交易費用是制定會計準則的必要條件。本文僅選擇準則中的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對交易費用產生的影響。
二、相關概念界定
(一)公允價值的概念各國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的定義不完全一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1ASC)將公允價值定義為:“熟悉情況和自愿的各方在一項公平交易中,能夠將一項資產進行交換或將一項負債進行結算的金額”。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的定義是:“公允價值是自愿的雙方在當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銷售)中購買或出售一項資產的金額”。我國財政部在新會計準則(2006)中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公允價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可以看出,公允價值特別強調交易的公平性和交易雙方的自愿性。公允價值的本質是一種基于市場信息的評價,是市場而不是其它主體對資產或負債價值的認定。對一項資產來說,公允價值就是市場根據資產的風險與收益所確定的價格。因此,公允價值確定的前提是存在市場,而且是完全市場,具體地說這種市場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市場存在競爭,買方或賣方對交易的對方有充分的選擇余地,能按自己的意愿選擇對象進行交易。第二,市場的信息是對稱的。交易者根據市場上的信息考察某項資產或負債的風險與收益,對某項資產或負債形成相同的預期,最終對交易價格達成一致。任何一方所掌握的特定信息并不能左右市場的價格,也不會影響正常交易的進行。第三,交易雙方經濟地位平等,相互之間沒有關聯方關系。新準則規定,對于投資性房地產、金融資產、債務重組、非貨幣易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等經濟交易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并規定了具體處理方法。
(二)交易費用的概念和內容交易費用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的核心,其思想萌芽于美國經濟學家科斯。科斯在其經典論文《企業的性質》中將交易費用定義為運用市場機制的費用,后來在《社會成本問題》中又把交易費用具體化為人們在市場上搜尋有關的價格信號、為了達成交易進行談判和簽約以及監督合約執行等活動所花費的費用。國內學者張五常對交易費用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和發揮,認為一切不直接發生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的成本都是交易費用。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交易費用是與制度聯系在一起的,交易費用是制度的源泉。可見,交易費用實質上就是在一定契約安排下的制度的運行費用。會計準則作為約束會計信息形成的行為規則,其實質上是企業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一項契約安排,其存在的價值也在于降低交易費用,提高經濟效率。會計準則的運行費用主要包括制定費用、執行費用、監督費用和違反準則規定提供虛假信息給投資者造成的損失費用等等。
三、公允價值應用中的交易費用分析
(一)取得公允價值的費用新會計準則中提到的確定公允價值的方法可歸為兩類:市價法和收益法。(1)市價法下公允價值的取得費用。在采用市價法評估資產價值時,如果相關資產存在活躍交易市場且能夠在市場上找到與評估資產條件完全相同的資產,則很容易確定資產的公允價值。但基于我國目前的市場狀況很難做到這一點,因此,采用市價法評定公允價值時主要依據市場上類似資產的市價來確定。目前我國資產評估細則中規定采用市價法評定公允價值時,應該選擇至少三個類似的資產作為參考物。由此帶來了評估機構的市場調查費用、資料收集費用,特別是為取得一些相關行業的數據庫資料和企業內部沒有公開的信息而發生的費用等等。(2)收益法下公允價值的取得費用。采用收益法評定公允價值時,評估機構一方面要結合評估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風險、發展前景等方面來確定相關資產的未來收益額,另一方面評估機構要綜合分析評估企業的經營狀況與市場風險、資產收益水平等方面來確定折現率,與市場法相比,收益法確定公允價值的成本更大。
(二)公允價值的執行費用公允價值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更有利于投資者作出決策,但其有效施行會帶來一些與之相關的費用,這些費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導致報表披露成本增加。一方面,按照新會計準則的要求,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上市公司在每次定期報告中均要按照取得的公允價值對期初的賬面價值進行調整,并將公允價值與期初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中。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對外披露的定期報告包括季報、半年報、年報,按照前述要求,在各個會計期末都要做出相應的會計調整,相比較歷史成本計量模式而言,公允價值計量增加了財務人員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在采用公允價值模式時,增加了總賬、明細帳的核算。為了使會計信息更具有相關性,公允價值計量要求更詳細的核算。例如,對于短期股票、債券投資,當分類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時,需要設置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三個賬戶;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時,需要設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成本)、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利息調整)三個賬戶來核算。相比較修改前的準則中關于短期投資的核算方法相比,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更為復雜、更為詳細、全面。(2)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導致報表附注中披露的內容增加。為了保證公允價值的公正透明,新會計準則規定在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時必須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公允價值的相關信息。如《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第19條規定,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要在報表附注中披露公允價值的確定依據和方法,以及公允價值變動對損益的影響。除此以外,《企業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企業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等均要求詳細披露與公允價值相關的信息。(3)公允價值的審計費用。當會計技術升級時,審計技術也必須升級,否則很難對會計信息是否真實公允做出評判。公允價值計量與歷史成本計量有本質的不同,這對審計師提出了
嚴峻的挑戰。對此我國注冊會計師協會2006年專門出臺關于公允價值計量的審計準則《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322號――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審計》,注冊會計師應當依據此準則去評價財務報表中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是否符合適用的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公允價值審計的重點在于公允價值可靠性審計,對此準則有詳細的規定:首先是被審計單位對某項業務是否能夠采用公允價值if-tit,被審計單位對資產和負債以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應當以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為前提。因此,當公允價值不能可靠取得時,不能夠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其次,注冊會計師應重點審計取得公允價值的可靠性。準則規定注冊會計師在了解被審計單位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程序及相關控制活動時,應當考慮從事公允價值計量人員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依賴服務機構挺供公允價值計量或支持計量數據的范圍以及在確定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時,應當考慮利用專家工作的程度等因素。當被審計單位自行選擇某種估值方法時,注冊會計師應當通過與管理層討論,了解其選擇該估值方法的理由,并審核其是否符合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當注冊會計師對公允價值有疑問時,注冊會計師可以對公允價值進行獨立估值,以印證被審計單位的公允價值計量結果這些都加大了公允價值的審計費用。(4)增加了企業的風險管理成本。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時,公允價值的變動直接記入當期損益由于公允價值反映了市場的風險水平,其變動較大,這導致了企業財務狀況的波動并進一步影響企業股票價格的震蕩。特別是一些銀行、保險等金融企業,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復雜資本市場和宏觀經濟環境更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當市場利率水平變化時,金融工具的重估價值隨之產生變化,進而導致盈利能力的波動,這種波動充分顯示了企業面臨的風險。因此企業應當對市場風險有較強的預見能力,實際工作中要不斷完善風險管理體系,提高風險控制技術,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5)從業人員的培訓費用。公允價值的有效施行需要做三方面的基本工作:資產評估師評定資產的公允價值;財務人員根據新準則進行會計核算;注冊會計師根據新審計準則進行外部審計監督。這三方面工作要求資產評估師、企業財務人員、注冊會計師要有較高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相關機構應該做好培訓和后續教育工作,尤其是對于新出臺的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相關機構應組織從業人員深入學習和領會。
(三)公允價值的監管費用公允價值的應用需要評估機構、會計師事務所、企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到,任一機構違規操作都可能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因此應該加強對這些機構的監督管理。這些監管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1)對資產評估機構的監管因為評估價值的公平合理是公允價值計量的出發點。由于評估機構可能會為了爭攬業務而違背評估準則的要求,按照客戶的要求去評定資產的價值,導致資產評估失去獨立性,因此,中國資產評估師協會和財政部門應當加強對評估機構的監管。(2)對企業管理層的監管。由于企業的管理層具有利用公允價值操縱利潤以穩定股價、獲取配股融資的資格等動機,注冊會計師應當加強外部的審計監管,嚴格按照《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322號――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審計》進行審計。同時,中國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應當加強對上市公司財務的監管,防止其利用公允價值操縱股價損害投資者利益。(3)對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管。由于會計師事務所存在與企業“合謀”獲取利益的可能,因此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和財政部門應當加強對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管。總之,這些監督增加了公允價值應用中的交易費用,其目的是為了保證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以便為投資者提供更相關的會計信息。
(四)利用公允價值操縱報表給投資者造成的損失費用會計信息是在市場上流動的眾多信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有助于人們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降低利益相關者決策過程中面臨的不確定性。然而,當監管不到位時,上市公司通過各種手段粉飾財務報表提供虛假會計信息,這給投資者帶來很大的損失。新頒布的會計準則在對投資性房地產,金融資產、債務重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企業合并等經濟交易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同時,也為企業利用公允價值操縱利潤留下了空間。這些成假信息誤導了投資者,影響其投資決策,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進而增加了經濟運行的成本,這些費用也屬于交易費用的范疇。
三、交易費用降低的對策
(一)不斷完善資產評估機構體系公允價值計量的根本在于取得的公允價值要“公允”,應該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充分發揮評估機構的作用。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時,過多依靠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容易滋生利潤操縱行為。因此對于一些重要的、金額較大的交易必須由專業的評估機構來評定公允價值,如企業合并、投資性房地產等。而對于一些金額較小、對財務報表影響不大的交易事項可以由會計人員根據職業判斷來確定,再經注冊會計師指定的評估機構復審,如果評估機構對此有異議,則由專業評估機構重新評估確定。這樣可以充分利用評估機構的獨立性、專業性保證公允價值的“公平合理”。(2)制訂全面統一的公允價值計量指南。財政部公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及其操作指南都沒有詳細提及計量公允價值時應該考慮的一些因素,也沒有提及公允價值具體的計量方法,這將影響公允價值計量的實務操作性和可比性。為此,財政部門應跟蹤國際公允價值應用研究的最新動態,借鑒成熟經驗并結合我國國情,制訂統一的公允價值計量指南。另一方面,還應該及早制定一套完整統一的資產評估法、注冊資產評估師法,以便在法律上對資產評估行為進行約束和規范。(3)完善資產評估機構執業資格準入制度。我國《資產評估機構審批管理辦法》規定,資產評估機構組織形式為合伙制和有限責任公司制,合伙制應該至少有5名注冊資產評估師(含合伙人),有限責任公司至少有8名注冊資產評估師(含股東)。實際中大多數評估機構的評估師不足10名,并且部分評估師只是在公司掛名,根本不從事實際的評估工作。這種狀況必然不利于評估質量的控制。因此,應該提高專職評估師人數下限。(4)進一步完善我國經濟數據信息的提供平臺或網絡。在確定公允價值時,若缺乏標準及參照物,其價值難以公允。所以,當務之急是充分利用現有網絡平臺,通過政府協調指揮與各行業協會合作,建立起政府和各行業的物價體系及數據平臺,定期相關信息,如各行業相關產品的市價行情及變化情況預測,及時提供物價參考依據。
(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公司治理結構和會計信息披露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因此應該加強以下兩個方面:(1)充分發揮獨立董事和監事會的作用。改善董事會結構。增加董事會中獨立董事的比例,特別是在獨立董事當中增加會計專業人士(會計專業人士是指具有高級職稱或注冊會計師資格的人士)的數量,同時進一步強化獨立董事在公司戰略決策、提名等方面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加董事會的功能。另外,將審計與財務監察權賦予監事會,提高監事會的獨立性,確保監事會的監督功能。(2)要加強內部控制制度。進一步規范會計核算方法,會計師事務所和資產評估師事務所應該加強內部質量控制和風險控制,提高執業質量。
(三)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和職業道德素質 新會計準則的最終實施取決于執行準則的人,因此要對財務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業務素質。培訓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財務人員要深入學習、領會新會計準則的精髓,這樣才能保證會計核算的準確性;其二,財務人員應該深入了解宏觀經濟形勢,洞察本企業面臨的市場風險,同時還要學習資產評估的相關知識,提高會計人員對公允價值計量的勝任能力。同樣,資產評估機構應當加強對評估師的培訓,培訓的重點在于深入學習資產評估的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注冊會計師既要深入學習新會計準則還要認真領會新審計準則以做好審計監管工作。除了專業能力的培訓外,還應加強對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其工作責任感,杜絕弄虛作假,等問題的出現。
篇6
關鍵詞:財務報告;評估;公允價值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05-000-01
一、基于財務報告目的的評估的必要性
2001年之前,因為我國市場環境的不完善,許多上市公司利用公允價值瘋縱利潤,這使得公允價值不得不被大范圍取消。
2006年我國重新將公允價值列入《企業會計準則》,這引來許多學者的關注。因為評估是確定公允價值的方法之一,那么要想既想廣泛應用公允價值,又能控制企業操縱利潤的行為,我國就應當規范和發展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
上世紀把九十年代在美國發生了儲貸危機,當時儲貸機構使用歷史成本計量法的財務報告掩蓋了問題貸款,沒能真實地反應真實的財務狀況,影響了投資者對經營風險的判斷,從而導致了多家金融機構破產。之后,2006年9月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的157號公告《公允價值計量》統一了公允價值的定義和使用。
而只有采用了公允價值模式計價,才能產生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
那么,什么是“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呢?
財政部頒布的《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指南》中指出: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是指注冊資產評估師基于企業會計準則或相關會計核算、披露要求,運用評估技術,對財務報告中各類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或特定價值進行分析、估算,并發表專業意見的行為和過程。
簡單來說,是指專門為了提高財務報表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而進行的評估。而這種評估則是確定公允價值的有效途徑之一。
另外,隨著公允價值應用范圍的擴大和其重要性日益增加,資產評估由于其專業性和獨立性,也使財務報告目的的評估成為必然性。
雖然如此,在我國,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的發展卻一直不溫不火。這與我國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發展現狀和問題有關。
二、基于財務報告目的的評估在我國的現狀和對策
隨著國際會計準則以及國際上眾多國家對于公允價值的認可,基于財務報告目的的評估也同樣出現了評估指南和準則。
然而,就我國來說,我國有關公允價值的應用時間過短、經驗過少,這也導致了其評估體系的不完善。
1.在評估師方面
公允價值在引入之后,大范圍的應用,基于財務報告目的的評估在評估業務中也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然而,我國的評估師卻缺乏在這方面的精英隊伍,這也致使我國在這方面的推廣顯得不溫不火。
基于這種狀況,評估師需要加強學習和培訓,重新研讀企業會計準則,深入理解公允價值方面的評估理論和評估方法。其中,尤其要重視在實際情況下和新會計準則體系實施下的評估業務。
評估師必須提高自己專業知識和技術,結合實際,才能更好地應對會計界的革新,不至于被時代拋棄,也能更好地為我國財務報告目的的評估的推廣出一份力。
2.在評估行業
我國在此的問題就比較突出。
第一,我國的評估行業因為多種評估資格共存,且分屬的部門、協會不同,也使得職業規范各不相同,這就導致了評估行業的體系格外混亂,進而影響了評估的準確性和合理性。
針對這一點,我國應當形成規范性的、全面的、系統的評估法律體系。
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業務是一種新型的業務,其運作的模式和交易方式等與其他的評估體系必然有不同的地方。
要使得財產報告目的的評估走上規范化的道路,這就需要國家從各方面就性約束、規范。例如我國對財務報告準則的定義,企業合并、資產減值、金融工具等評估的具體操作規范。
除了法律的規范和約束,還需要有監督體系。畢竟僅靠法律只能做到預防,卻無法組織體系的崩壞,這就需要監督體系來進行維系。例如建立檢查部門、線上舉報、媒體監督等等。
第二,針對我國的公平交易的市場環境,其并不是完善的。相對于國外的市場經濟發展,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程度并不高,許多資產還沒有形成活躍的交易市場。
而公允價值從2006年才剛剛起步,其市場交易平臺就更是不完善了。如此不完善的交易平臺,就更容易稱為個別財團的牟利工具。
要想規范化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交易平臺,就必須加快市場經濟的發展,然后完善交易條例和信息公開的支持工作。
在這個方面,西方的交易環境就足夠的規范化。我國在此方面應當向西方學習,借鑒相關的經驗,努力完善相關的治理方法,實現交易的數據化和信息公開化,為評估平臺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3.在行業間
發展以財務報告目的的評估出了需要會計界,還需要與其他行業間進行密切的配合。
而我國在這一方面,顯然做得還不夠好。針對此,需要建立會計界、審計界與評估界的聯動機制。
由于會計信息需要經過審計師的審計,審計師在審計的過程中要利用評估專家的工作成果,對評估所運用的方法的合理性進行評價,因此審計界和評估界也需要參與。
單個行業的單獨運行是無法有效運轉的。唯有三方建立高效運轉、協調有序的聯動機制,才能夠保證公允價值計量在會計與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中的協調統一。
4.針對公允價值本身
首先,不論是對于公允價值的普遍做法還是我國的會計準則,都應當與國際接軌,這是大勢所趨。
第二,公允價值應當靈活運用,這需要從三方面來看:防止上市公司造假、會計人員和審計人員道德的缺失和市場監管失靈。
唯有如此,才能使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能夠更加具有可靠性。
三、結論
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在被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納入后,產生了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業務。而基于財務報告目的的評估,我國在此方面還需要進行完善和規范,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對公允價值進行確定,才能讓企業及時發現其財務的問題。而為了使公允價值的相關信息具有可靠性,我國需要正確認識公允價值,正確運用公允價值,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和交易環境,提高評估師的專業技術和道德素養,建立會計界、審計界和評估界的聯動機制,才能使公允價值不落入操縱利潤的工具,使基于財務報告目的的評估更家可靠。
篇7
【關鍵詞】 新會計準則; 資產評估業務; 資產認定; 公允價值; 評估技術
在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代,資產評估作為估算資產價值的專業工具,其重要性越來越明顯。當前,資產評估業務逐步轉變為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資產評估,這已成為主要評估類型,體現了資產評估與《企業會計準則》之間的密切聯系。財政部于2006年2月新會計準則的舉措,對資產評估業務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資產評估業務現狀
我國資產評估業務是從1989年大連煉鐵廠中外合資項目開始的,主要為國有經濟服務,目的在于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隨著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企業股份制改造、資產重組、轉讓、兼并、合資等經濟活動日趨多樣化,各領域對資產評估的需求不斷增加,資產評估的管理、規范也逐步完善。2007年11月28日,財政部頒布了中國資產評估準則體系,其中新的準則包括《資產評估準則――評估報告》、《資產評估準則――評估程序》、《資產評估準則――業務約定書》、《資產評估準則――工作底稿》、《資產評估準則――機器設備》、《資產評估準則――不動產》和《資產評估價值類型指導意見》,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資產評估作為專業工具,一項主要職能是為會計業務服務,二者的聯系隨經濟體制的深入而逐漸密切。尤其是新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在17項具體會計準則中大量運用,進一步加強了資產評估與會計業務的合作。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資產評估成為主要評估業務類型。2007年11月9日,中國資產評估協會《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指南》(中評協[2007]169號),規定了評估對象、價值類型、評估方法及披露要求,規范了資產評估的主要業務類型,已于2007年12月31日起施行。
二、新會計準則的主要變化
新會計準則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對許多會計要素重新定義,在資產、負債的計量屬性中大量使用“公允價值”,部分會計處理方法產生了較大變化,對財務信息披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準則對公允價值限定使用條件,規定固定資產等一些長期資產計提的減值準備不能在以后期間轉回,能有效地避免人為調節會計利潤,有助于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符合股東利益,有利于企業保持持續盈利能力,獲得長遠價值。
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增加了企業會計業務對資產評估的專業支持需求,在合作過程中,對資產評估業務也將產生巨大作用。本文從資產認定、價值類型、評估技術等幾個方面,在分析新會計準則變化的基礎上,論述這些變化對資產評估業務帶來的影響。
三、新會計準則對資產評估的影響
在財政部的中國資產評估準則體系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資產評估準則的完善方向。體系中的規劃中準則以及已為指導意見、待上升為具體準則的準則,勾勒出了資產評估準則體系逐步健全的主線。包括資產減值、企業合并、投資性房地產等準則,與新會計準則的變化在內容和實質上是一致的。新會計準則包括了一些特殊行業的會計準則,在新資產評估準則體系中,也針對特殊資產評估,規劃了森林資產、金融工具等評估準則,反映了新會計準則對資產評估的新要求,也體現了會計準則和資產評估的相輔相成。可以看出,在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時,我國的資產評估準則也在逐步與國際資產評估準則接軌。
(一)新會計準則對資產評估、資產認定的影響
新會計準則對一些會計要素重新定義,也提出了新的資產概念。《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準則將舊準則按長、短期劃分的股權投資、債券投資重新分類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長期股權投資”、“持有至到期投資”;《生物資產》準則將生物資產定義為與農業生產相關的有生命的(即活的)動物和植物,按會計核算的不同分為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公益性生物資產;《投資性房地產》準則要求將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權、長期持有并準備增值后轉讓的土地使用權,企業擁有并已出租的建筑物劃分為投資性房地產。新準則還提出資產組及資產組組合的概念,規定資產組是企業可以認定的最小資產組合,其產生的現金流入應當基本獨立于其他資產或資產組,資產組組合是由若干個資產組組成的最小資產組組合。
新會計準則對資產的新界定,一方面擴大了資產評估的業務范圍,要求對一些原來不需要評估的資產進行評估,如原來未納入核算范圍的生物資產;另一方面,對于評估客體的界定給出了相應的規范,要求評估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在熟悉新會計準則中資產定義的前提下,根據資產特征明確評估對象。原來可能分別評估不能產生獨立現金流的三個相關資產,而三個資產組成的資產組能產生獨立于其他資產的現金流,現在應以三個資產所組成的資產組為評估對象,確定相應的評估方法。
(二)新會計準則對資產評估價值類型的影響
新會計準則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及公允價值等五種計量屬性,為會計業務提供了更為靈活的處理方法。同時,《資產評估價值類型指導意見》明確規定了資產評估業務價值類型的選擇,規范了資產評估中的價值類型與會計準則中價值類型的關系,要求注冊資產評估師執行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資產評估,應當根據會計準則等相關規范關于會計計量的基本概念和要求,恰當選擇市場價值或者市場價值以外的價值類型作為評估結論的價值類型。
公允價值是新會計準則的核心問題,也是資產評估的核心價值類型。2003年12月,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提出了公允價值的運用原則。隨著財務報告準則越來越多地要求從公允價值計量,2004年10月,國際評估準則委員會(IVSC)將公允價值引入了資產評估,有力地發展了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資產評估業務,加強了資產評估與會計的密切聯系。
1.公允價值確定的專業性分析
公允價值在具體準則中大量運用,其價值確定成為一個重要問題。企業使用的公允價值常由會計人員確定,由于其自身的專業水平、數據來源等方面的局限,以及使用有利于企業效益的公允價值的利益驅使,使得企業確定的公允價值往往存在偏頗。
資產評估機構作為專業服務機構,具有獨立、專業的特點,公允價值通過評估中介界定,能有效避免企業通過使用不恰當的公允價值操縱企業利潤,保證公允價值的合理性。國際會計準則規定,如果采用公允價值模式,會涉及到對資產的評估和重估,有的具體會計準則甚至直接要求由專業評估師進行評估,如IAS16。
公允價值的使用加大了對資產評估服務的需求,進一步突出了評估師專業水平的重要性。資產評估師得出的公允價值不僅影響到被評估資產,也為相關行業的同類或類似資產提供了一個資產價值標準。使用的價值是否公允,是否符合會計準則的相關要求,如何得出合理的公允價值,都是關乎評估質量的核心問題。
2.公允價值確定的操作性分析
公允價值的廣泛應用對資產評估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評估人員首先必須熟悉公允價值的實質含義及其可靠計量標準:在市場活躍時,公允價值等于市場價;當市場不夠活躍時,公允價值應當以類似的資產的交易價格為基礎確定;對于不存在同類或類似資產可比交易時,公允價值則需要通過其它估值方法得出。
在各個具體會計準則中,針對不同資產的特性,公允價值的使用方法不同,確定方法也不同。對于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等存在較為活躍市場的資產,其公允價值的獲取主要依靠市場信息;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則可能由于自身市場信息的局限,需要參考類似資產的交易價格;在確定無形資產或一些其他資產的公允價值時,很可能無法獲取市場或類似資產市場的相關價格信息,而需要使用資產未來預期收益的現值或采用其他估值技術得出。
3. 公允價值帶來資產評估業務量的增加
許多原來以歷史成本計量的資產,在新會計準則中要求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如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將帶來資產的價值重估。企業交易活動中也大量引入公允價值,這意味著對資產評估業務需求量將大大增加。如《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準則規定,當交換具有商業實質且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時,應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債務重組》準則中,債務人以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的,債務人應當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轉讓的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利得;債權人應當對受讓的非現金資產按其公允價值入賬,重組債務賬面價值與該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損失。
(三)新會計準則對評估技術的影響
新會計準則的許多具體規定改變了資產價值的含義,并調整了相關的會計處理方法。這些變化對原有資產評估過程中的具體評估技術也產生了相應的影響。
1.新準則資產項目對評估技術的影響
新準則對部分資產價值含義的規定有所變化。《固定資產》準則規定,企業外購的固定資產付款期限若超過正常信用條件,固定資產的價值等于購買價款的現值,而非各期付款總額;對于一些特殊行業的特定固定資產,應考慮棄置費用,其現值應計入固定資產初始成本。這些規定要求評估師在進行固定資產評估時,應明確固定資產的付款期限是否超出正常信用條件;如果存在融資性質,固定資產的價值是否應全部歸屬企業。同時,還需考慮固定資產是否屬于需要考慮棄置費用的特定資產,若屬于特殊資產,棄置費用及折現率又如何確定,這些都是新會計準則對資產評估的新要求,在評估中必須全面做出專業判斷,從而合理確定資產價值。
《無形資產》準則明確規定,內部研發的無形資產分為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研究階段的支出應費用化,符合條件的開發階段的支出才能資本化。同時,開發支出作為資產項目在新資產負債表中單列出來。該類無形資產往往不存在同類資產市場,需要采用其他估值技術。評估人員應首先明確被評估資產是否達到預定用途,即能否劃為無形資產。對于企業自行開發的新技術、新工藝,其未來產生的現金流量常常難以合理估計,則需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分析構成該無形資產成本的支出是否符合開發支出的條件;對開發支出價值的大小進行評估,則是一個新增的資產評估業務。此外,新準則規定,無形資產不僅可以采用直線法攤銷,還可采用生產總量法等方法,這要求評估人員應注意判斷無形資產的攤銷是否合理,從而正確確定其損耗。
《資產減值》準則規定,企業的一些長期資產如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資產減值一經確認,在以后的會計期間不得轉回,從而有效避免企業通過計提、轉回資產減值達到操縱利潤的目的。因此,企業在計提減值準備的時候,為達到效益最大化,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兼具長、短期利益,很多工作需要借助資產評估的專業服務。《資產減值》評估準則也已作為規劃中準則列入資產評估準則體系。
2.價值確定方法對評估技術的影響
收益法是資產評估的基本方法,它涉及三個基本要素:被評估資產的預期收益、折現率和被評估資產取得預期收益的持續期間。要素的確定與資產特征、所處行業密切相關,在評估實務中有許多相應的技術方法。新會計準則規范了預計資產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的原則,《資產減值》準則中明確了資產未來現金流量預計的內容、基礎、考慮因素和方法以及折現率的預計方法。要求在預計資產未來現金流量時,要考慮是否存在改良、重組等事項,不應包括籌資活動和所得稅收付產生的現金流量,內部轉移價格應當調整。對通貨膨脹因素的考慮應與折現率一致,折現率應為稅前的折現率,從而與資產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基礎一致。因此,當評估人員使用收益法對資產進行評估時,應遵循會計準則中相關參數確定的基本原則,使評估結果更符合企業及市場的實際情況。
四、結論
新會計準則的出臺對資產評估提出了新的要求,為資產評估業務開辟了新的領域,促進了會計業務與資產評估業務合作的進一步加強,有利于資產評估更好地為會計服務。新會計準則帶來的契機,必將推動資產評估業務加速成熟。本文僅對新會計準則對資產評估業務產生的影響進行了初步探討,相應資產評估的具體程序及方法,還有待于在將來的理論和實務中不斷完善。
【主要參考文獻】
[1] 王玨.資產評估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北方經濟,2006,(6):36~37.
[2] 中國資產評估協會.中國資產評估準則2007[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3] 財政部會計司.企業會計準則講解[M].人民出版社,2007.
篇8
關鍵詞:投資性;房地產;企業會計準則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2-0131-02
一、投資性房地產的相關概念
房地產是土地和房屋及其權屬的總稱。其中,土地是指土地的使用權;房屋是指土地上的房屋等建筑物及構筑物。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持有房地產的目的除了可以作為自身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的場所和作為存貨對外銷售外,還出現了將房地產出租以賺取租金或增值收益的情況,即出現了投資性房地產。投資性房地產在用途、目的等方面與企業自用的廠房等作為生產經營活動場所的房地產以及與房地產開發企業用于銷售的房地產是完全不同的。
投資性房地產經營性活動的主要形式是出租建筑物、出租土地使用權。實質上屬于一種資產使用權讓渡,房地產租金就是資產使用權讓渡所取得的使用費收入。投資性房地產經營的另一種形式是持有并準備增值后轉讓土地使用權,其目的是為了增值后轉讓,以賺取增值收益。
《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規定:投資性房地產是指為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或兩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產,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權、持有并準備增值后轉讓的土地使用權、已出租的建筑物。
二、投資性房地產準則應用疑難
1.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計量難度大
我國目前的市場經濟環境尚不完善,理論上新準則要求上市公司從活躍的房地產交易市場上取得同類或者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及其他相關信息,以便對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做出科學估價。但其實施細則里并沒有對企業采用公允價值給出可設定范圍、計價基礎、確認時間、計價依據等相關的限制條件。實際操作中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或直接由財會人員估定,或由資產評估機構評估,信息質量的可靠性難以保證。相對于具有客觀性、確定性和可驗證性的以實際交易為基礎的歷史成本計量,公允價值雖然在財務報表中能提供更為相關的信息,但因其計量的不確定性和變動性,難以滿足會計信息可靠性的質量要求,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的計量成為一大難題。
2.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實際執行難度大
公允價值模式成敗的關鍵在于市場的有效性,即為投資性房地產所確定的評估價值必須“公允”,否則相當于給一些企業變相創造利潤操縱空間。評估投資性房地產的真實價值,其前提要求有二,其一是比較活躍且規范的相關交易市場,其二是客觀公正的價值評估機構。目前的中國,這兩個條件都不完備,因此客觀地說,公允價值模式若實施,無疑將造成企業操縱利潤能力的增強,同時,政府相關部門進行管制規范的成本也將加大。另外,那些投資性房地產數量較多的企業,為此將增加很多評估費用,從而加大執行阻力。
3.與自用房地產轉換中賬務處理的技術難度大
自用房地產轉換為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的差額處理問題,按2007年新會計準則要求,當自用房地產轉換為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時,出現公允價值小于原賬面價值時,差額部分計入“當期損益”,當公允價值大于原賬面價值時,差額部分計入“資本公積”。這與2000年頒布的《企業會計制度》中不對稱處理方法如出一轍,仍欠合理。
三、投資性房地產準則應用疑難的解決辦法
1.規范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的確定標準
以公允價值作為會計計量的屬性,首要問題就是公允價值的確定標準要科學。由于得到企業資產的公允價值難度大,所以只能以最趨近公允價值概念的、可以在市場中觀察到的數據來近似地表示該投資性房地產資產的公允價值。另外,在確定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時,還需要比照符合公允價值的交易條件,確定交易是否已經發生。按照交易是否發生區別以下兩種情況:第一,符合公允價值交易條件的交易已經發生,這種情況屬于確定情況下公允價值的計量。此時,公允價值就應該以實際的交易價格計量,而這時的公允價值將在交易完成之后作為歷史成本反映在企業的賬面上。如果沒有證據表明交易是強迫的或是帶有清算性質的,那么交易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就是交易中的現金金額。第二,符合公允價值交易條件的交易尚未發生,這種情況下需要重新估計公允價值,需嚴格按照市價法、折現率調整法或期望現值法確定公允價值。
2.調整投資性房地產相關賬務會計處理辦法
自用房地產或存貨轉換為投資性房地產時(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投資性房地產應當按照轉換當日的公允價值計量,其差額均計入“當期損益”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賬戶,處置投資性房地產時也需對該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進行賬務調整。
3.完善會計監控制度
國際經驗表明,資產評估是公允價值科學確認的重要途徑之一,公允價值的完善離不開資產評估事業的發展。但是,當前我國的市場環境下,資產評估的流程尚不規范,資產評估隊伍建設尚有待加強。要想藉此實現公允價值的科學確認,離不開會計監督。首先,應完善會計監控制度,強化對資產評估機構的監管。一方面,應該提高監管部門的監管水平,從技術上防范資產評估機構違規操作;提高監管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提高對資產評估機構違規操作的識別能力。另一方面,應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鼓勵社會公眾參與監督。此外,還建議成立資產評估師的監管機構,同時財政上要保證監管資金的充足到位,并確保資金的合理利用。
4.提高相關會計從業人員素質
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對會計人員的要求較高。在發達國家,由于其市場經濟歷史較長、現代信息技術發達、會計人員素質較高,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得以迅速發展。相比之下,我國會計職業隊伍的業務素質和專業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篇9
(一)優化運用公允價值的市場環境
若想合理運用公允價值,必須創設活躍的市場環境,不斷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爭取在市場經濟建設和公司治理結構中,以最低的成本支出獲得最可靠的公允價值;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與完善的背景下,應構建與之相符的市場體制,創設利于全面推廣公允價值的環境與條件,推動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為債券市場開拓更多空間,同時引入公平的競爭機制,為運用公允價值創設良好的市場環境。
(二)完善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
實現公允價值運用的規范性、合理性,相關監管部門必須提出公允價值定量與定性的標準;奠定在國際標準基礎上,增強會計相關性,以我國實際國情為出發點,適當進行補充解釋和附錄說明,提高標準的真實性、可操作性;另外,針對公允價值的結果,應詳細披露其信息內容,也可增強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由政府牽頭出臺具體實施細則,增強會計法律法規的協調,提高市場準入審批制度的有效性,嚴格審查會計市場準入落實情況,更好地滿足會計報告中的公允價值披露要求。另外,以實際操作角度為出發點,發揮政府審計與社會審計相結合的作用,尤其加強對上市公司、資產評估機構等監督管理;同時規范披露內容,一方面做到披露時間的及時性,另一方面選擇第三級公允價值披露的確定方法,客觀判斷由于財務報表指標變化而帶來的各種敏感性信息變化。
合理控制公允價值的操作難度
只有增強公允價值運用的公平性、合理性,才能為計量工作奠定基礎;從引發金融危機的影響因素來看,一般公允價值中的估價偏差在并不活躍的市場中使用;而資產負債表中的金融工具卻在報價活躍的市場中活動,主要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標準。那么今后應注重提高公允價值計量的操作性,結合以往實際運用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進一步完善公允價值的計量標準,加強世界各地會計準則制定權威機構的溝通與合作,力爭公允價值應用的合理性、規范性。
發揮第三方公允價值評估機構的作用
對于從事資產評估業務的機構來說,包括各種類型的專家及專業人士,通過應用專業的技術知識和豐富的工作經驗,可保障資產估價的精準性,客觀地反映市場均衡價格狀況。另外,由于資產評估師開展獨立性工作,在評估過程中并不是為資產業務當事人服務,可在一定程度增強評估的公允性,同時起到監督作用。總之,只有發揮第三方評估機構的作用,開展公允價值評估工作,才能夠客觀、真實地體現企業價值,反映企業資產狀況,保障財務信息真實性、可靠性,為正確決策提供依據。
篇10
一、SFASl57的制定背景
FASB整理了GAAP中的公允價值定義和計量指南,指出有40多個準則要求或允許主體使用公允價值計量資產或負債;但在SFASl57之前不同的公允價值定義并存,指導應用這些定義的指南也非常有限;這些指南分散在要求公允價值計量的不同會計文告中,不同指南導致公允價值計量多樣化(尤其是非活躍交易項目),增加了應用的復雜性。FASB制定SFASl57的目的是增強公允價值計量的一致性、可比性并增加披露。SFASl57沒有要求拓展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但對一些主體而言,執行SFASl57會改變當前的操作方法。
二、SFASl57的主要內容
SFASl57制定了統一的公允價值定義,建立了詳細的公允價值計量指導框架并要求擴大公允價值計量披露,其主要內容包括范圍、計量和披露三部分。
(一)范圍SFASl57適用于現有會計文告中要求或允許公允價值計量的情況,但SFASl23“以股份為基礎的支付”、公允價值計量的實務例外以及計量近似于公允價值但確無意計量公允價值的情況除外。
(二)計量計量是SFASl57的核心,具體包括公允價值定義、估價技術和公允價值級次三部分。
(1)公允價值定義。公允價值是指計量日市場參與者之間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資產收到的或轉讓負債支付的價格;指出公允價值計量的目標是確定計量日出售資產收到的或轉讓負債支付的價格,即脫手價格,即使采用不可觀察參數估價,“脫手價目標”仍保持不變。為了更清楚地說明定義,FASB還解釋了與定義有關的術語。市場參與者(market participants)是資產或負債主市場(或最有利市場)中的賣家和買家,其獨立于主體、熟悉市場情況、有能力并自愿交易。主市場(principle market)是指主體出售某一資產或轉讓某一負債交易金額最大、交易活動最活躍的市場,根據主體的具體經營活動來確定。如經紀人交易商可以在批發和零售兩個市場中交易,而其客戶也許只能在零售市場中交易。如果主體沒有某一資產或負債的主市場,則需確定最有利市場。最有利市場(the most advantageous market)是主體出售資產收到價格最高、轉讓負債支付價格最低的市場。交易成本在確定最有利市場時要扣除,但計量公允價值時卻不能。
估價前提(valuation premise)是對市場參與者可能使用一項資產的方式所做的假設。SFASl57要求主體在計量資產的公允價值時以“最高最佳使用”為基礎來確定估價前提。最高最佳使用(the highest and best use)是資產評估中的一個概念,是指市場參與者能夠使某一資產或其所在資產組價值最大化的使用。據此可以確定資產公允價值計量的兩個估價前提:一是在用(in-use),如果某一資產主要通過與其他資產聯合使用方式給市場參與者提供最大價值,該資產的最高最佳使用是“在用”,其公允價值通過“在用”估價前提確定;使用“在用”估價前提時,資產的公允價值依據當前交易中的出售價格確定,并假定該資產與其他資產聯合使用;二是在交換(in-exchange),如果資產主要以單獨形式為市場參與者提供最大價值,該資產的最高最佳使用是“在交換”,其公允價值通過“在交換”估價前提確定;使用“在交換”估價前提時,資產的公允價值依據當前交易中單獨出售的價格確定。資產最高最佳使用是從市場參與者角度考慮確定的。
(2)估價技術。與資產評估實務一樣,SFASl57確定了市場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種估價技術。市場法(market approach)依據相同或可比資產或負債的市場交易價格及其他相關信息進行估價;收益法(income approach)運用某些估價技術將未來多筆金額(現金流量)轉換成當前單筆金額(貼現后);成本法(cost ap-proach)使用當前重置一項資產的服務能力所需支付的金額進行估價(常指當前的重置成本)。并非在所有情況下都要同時使用三種估價技術,也不可能適用于所有情況。SFASl57要求使用適合環境、信息充分的估價技術進行公允價值計量,但沒有具體指出在什么環境下應使用什么樣的估價技術。因此,確定某一環境下估價技術是否恰當需要依靠判斷。’
(3)公允價值級次。公允價值級次(fair value hierarchy)是根據公允價值計量時估價技術所用參數的可靠程度所劃分的等級。SFASl57將估價技術所用參數劃分為三個等級:一級參數是計量日主體準入的活躍市場中相同資產或負債的報價(未調整);二級參數是一級參數之外、可直接或間接獲得的其他可觀察市場參數,包括活躍市場上相似資產或負債的報價、非活躍市場上相同或相似資產或負債的報價、報價之外的可觀察市場參數及其他得到市場證實的信息;三級參數是資產或負債的不可觀察參數。公允價值級次是評價公允價值計量結果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據,也是影響公允價值計量披露范圍的重要因素,公允價值級次越低,要求披露的信息越多。
三、SFASl57的披露
在公允價值級次中,一級公允價值計量依據客觀市場參數,但二、三級卻介入了主觀因素,給主體遺留了一定的利潤操縱空間,這是當前市場條件下無法避免的。為彌補這一不足。SFASl57要求擴大披露,尤其是擴大三級計量披露。SFASl57披露的信息涵蓋主體應用公允價值計量資產和負債的范圍;主體計量公允價值所用的估價技術和依據的假設;公允價值計量對主體當期損益的影響。SFASl57要求三級計量披露期初、期末公允價值計量的余額變化,分別列示實現和未實現利得或損失總額、收益中的利得或損失及其來源;購銷、發行和結算時發生的金額;轉入或轉出三級估價的金額。此外,SFASl57還要求中期和年度報表的數量披露以表格列示,年度報表要說明計量所用的估價技術及其變更原因。這些披露全面充分、易于理解,便于報表使用者全面掌握主體公
允價值計量情況,對主體財務狀況做出正確判斷。
四、SFASl57的評價
SFASl57明確提出“脫手價計量目標”、全面引入“市場參與者觀”并制定了兼顧計量和披露的“公允價值級次”,是國際公允價值會計研究的最新成果,將對財務會計計量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統一的公允價值定義、明確的公允價值計量目標,輔以詳實的計量指南,會增加公允價值計量的一致性、可比性和實務操作性;擴大公允價值計量的信息披露,將為財務報表的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決策信息。目前看,SFASl57已經突破了現有概念框架的范疇,如FASB的SFAC5沒有將公允價值看作是一種計量屬性。而SFASl57則認為其是對資產和負債均適用的計量屬性,這可能會使SFASl57缺乏充分的理論支撐。隨著公允價值計量應用范圍的拓展,公允價值計量結果的可審計性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在要求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和負債中,存在活躍市場的是少數。從公允價值級次的角度來分析,一級內計量的資產和負債較少,二級、三級內計量的資產或負債較多。因此,如何確保二、三級內計量結果的可審計性,是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制定者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在SFASl57生效后,可審計性可能會成為影響準則實施的重要問題。
五、SFASl57對我國的啟示
(1)明確公允價值計量目標。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將活躍市場中的現行報價作為公允價值估價的首選,將活躍市場最近交易的市場報價作為第二選擇,不存在活躍市場的情況下要求采用估價技術確定公允價值。準則同時指出,企業已持有的金融資產或擬承擔的金融負債的報價,應當是現行出價;企業擬購入的金融資產或已承擔的金融負債的報價,應當是現行要價。上述規定充分說明,《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中隱含的公允價值計量目標也是“脫手價”,即已持有資產的報價是現行出價、已承擔負債的報價是現行要價,只有在活躍市場報價不存在情況下,才將采用估價技術確定的公允價值作為公允價值計量的權宜之計或替代方法,這些理念與SFASl57基本相同。筆者認為,我國應借鑒SFASl57,將隱含的“脫手價計量目標”明確化。首先,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也將資產和負債定義為經濟利益的流入和流出,脫手價計量目標符合我國的資產和負債定義。其次,脫手價計量目標有利于統一會計界對公允價值的認識,集中精力解決公允價值計量應用的實際問題。
(2)制定統一的公允價值計量指南。制定全面統一的計量指南是提高公允價值計量操作性的重要途徑。在我國17項直接要求應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新準則中,僅《資產減值》、《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和《企業年金基金》三項提供了具體的公允價值計量指南,且前兩項的指南還不一致。《資產減值》將銷售協議價格作為公允價值計量的首選,而《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將活躍市場中的報價作為首選。要進一步提高公允價值計量的實務操作性,尚待制定更為完善的公允價值計量指南。
- 上一篇:餐飲開店策劃方案
- 下一篇:企業管理人員培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