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8 13:15: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中歷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中歷史備考技巧研究
一、更新備考理念,樹立備課新觀念
在備考時,樹立為每個學生全面主動發展,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作為備考的出發點和歸宿,這就要求在備課中要過好學生觀和教材關。備課首先要了解學生知識底數、認知心理、學習態度、可接受程度,了解學生的學習意向,體察學生的學習情緒,診斷學生的學習障礙,從而確定有效的切實可行的復習對策。其次分析教材的編寫意圖,打亂目前教材內容的編排順序,重組加工教學內容,把握重點、難點和訓練點,解決知識的結構問題。第三,要吃透教材教學內容所占的地位,整體結構,主要線索及其縱橫聯系,形成知識鏈,構成知識網絡。第四,注意解決因材施教、“差異教育”問題,把握住教材中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把握住教學內容的深度、廣度和密度,引導學生在實際運用中形成技能技巧,由不會用到會用。第四,關注學生在備考過程中參與知識發生、發展和應用的全過程的脈絡和布局,把握住知識的停靠點、能力的生長點和思維的激發點,以解決學生思考、參與、探求學習過程的問題。第五,要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把握住教學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和德育目標,解決全面育人問題。第六,在備考時注意學科之間的“整合”,不僅要有“整合”的意識,而且還具有“整合”的能力。
二、夯實基礎,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評述歷史事件的能力
學好高中歷史,必須掌握好基本的知識點。掌握基礎知識要做到:拓展主干知識的深度、廣度,訓練思維方法,做到“先死后活,死中求活,死活結合,死去活來”,即要打牢基礎知識,不能生吞活剝、自始至終緊密聯系實際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現實問題,拓展主干知識的深度、廣度,在運用中使知識消化,并通過對知識由記憶到理解運用的過程,最終達到左右逢源,運用自如的境界。總而言之,夯實基礎方法多樣,及時記憶,反復復習,真正做到記得住、記得全、想得起、用得上,切忌復習中死記硬背,不求甚解。
三、活用教材,培養學生閱讀材料的能力
教科書是目前學生手中的最好的閱讀材料。在學習某一單元、某一課時,要求學生把教材當作材料去閱讀,去分析,究竟怎樣去讀課本呢?首先找題眼。在閱讀教材每個自然段的時候,要先自己提出問題,然后帶著問題去看課本,要具體分析每個自然段的核心內容,依據核心內容去解答問題。其次,要抓住關鍵詞、關鍵句子。在閱讀材料過程中,要強調知識的準確性,把握歷史發展的階段性,切入分析。第三,把握住教材上的重要插圖、數據表等。注重全面挖掘圖表中的有效信息,包括隱含信息,要注意圖例、數字的變化、圖片反映的內容,插圖本身表達的事物,對重要信息合理發揮等,高考要求不能停留在材料表面,而要對材料進行深入分析。
高中歷史德育滲透途徑
對于歷史學習的價值,最具概括性的描述可能是培根的那一句“讀史可以明智”。很多人在理解這一判斷的時候,都將重點放在“智”上,確實,“智”作為結果,是所有人都想追求的,然而要想從“不智”走向“智”,最關鍵的在于“明”。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明智呢?學生只有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充分接受德育,才能真正明智。在新時代的背景之下,面向高中學段的學生進行歷史教學,教師更要重視德育的作用,這是歷史學科的本質特征決定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強調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視角之下,歷史與德育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成為高中學生智慧生長過程中的兩個重要支點。
歷史教學與德育密不可分
歷史教育的作用是什么?顯然不只是向學生提供歷史知識,更是讓學生在歷史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因此,歷史知識在展現國家發展歷程、展現發展歷程中的榮與辱的時候,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受教育者知道自己的文化根源,知道自己的國家和生存的環境的情況—這才是讀史的真實含義。在此基礎上,教師還需要引導高中生認識到理解一段歷史史料,應當放在具體的社會背景之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形成正確史觀。有了正確史觀之后,再將研究的目光投向自己生活的現實或者整個社會環境,那么學生在面對更為復雜的社會環境時,能更好地明白應該怎樣認識判斷事物。如果將目光放得長遠一點,形成正確史觀的學生,還能夠超越自己個人的認識,進而認識到在復雜的國際環境背景下,我們的國家也應當有更多的自信走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德育認知,體現出了德育與歷史之間的密切關系。除此之外,歷史教育對個人價值觀、綜合素養等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這是因為歷史學習的另一個作用,就是讓人能夠判斷何為事實,何為史實,從中汲取人文營養。因此,如果能夠做到歷史教育同德育并行,那么當兩者共同發揮出效果與價值時,就可以看到“文化德育之光”。
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途徑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發現,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首先要在理論上認識到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同時還要從教學與評價中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法治國”等的理解和踐行。只有堅持這樣的思路,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現歷史教學的“德育”功能。例如,在教學“尋求國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強侵略的加劇”這一知識時,教師可借助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浮雕作為素材來創設情境,讓學生認識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等歷史事件。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以時間和邏輯為順序,為學生呈現這些真實的歷史事件。作為高中學生,盡管此前對這些歷史事件都聽說過,但是在這樣一個時間軸上呈現如此密集的事件,學生還是非常有感觸的,他們會通過認識、分析歷史事件而深感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來之不易。這是一個鑒古知今的過程,學生所形成的認識多指向內在的德育養成。
核心素養下的“史”“德”互促
高中歷史任務設計策略
一、符合高中學生歷史學習特點
高中生處于青年時期,其身心正走向成熟,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價值判斷能力、探究的欲望,情感相對于初中生穩定,但是容易走極端;有一定的歸納、演繹推理及運用邏輯法則進行正誤判斷的能力。這就要求高中歷史的表現性評價任務要有趣味性的同時更要重視歷史知識的邏輯性、規律性,關注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學生置于情感沖突的情景中,用探究、討論、辯論等方式引導其尋求符合社會利益的答案,并發展他們的道德判斷能力。這是歷史學科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這也是歷史課程教學的三維目標要求。
二、關注需要復雜認知技能和學生表現的學習結果
任務的趣味性是重要的,但這還不夠,應該根據《歷史課程標準》參考其中“教學活動建議”重視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因此,應重視學習內容的重要性和評價學生歷史思維、問題解決過程的可能性。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評價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對學生表現的觀察分析,評價學生在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與人合作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積極的態度、科學的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情況。然后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并在此基礎上給學生提出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三、重視指導語、評價標準的導向作用
明確的指導語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任務,含糊的任務指導語會導致非常不一致的行為表現以至不可能用公平或可靠的方式評價他們。運用評價標準使學生清楚地了解要完成的預期目標,并確保評價任務與評價目的高度相關。
高中歷史教育考慮
隨著歷史學科教育理論的深入研究,中學歷史教材編纂的改革,特別是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如何跟上這種形勢,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課題。筆者就此談一點拙見,求教于廣大讀者。
一、高中階段歷史教學的特點及現狀
相對于初中階段的義務教育及大學階段的歷史教育而言,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有其獨到的特點,其基本特征是:(一)教學目標不同。高中階段的教育目標主要是為高校輸送合格的有培養前途的人材,同時也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具有一定文化基礎知識和一定勞動技能、一定思想道德素養的合格的勞動者;(二)教育對象不同。高中階段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知識;思想活躍,很少保守;善于思索,提出質疑;接觸多種傳媒,信息較為廣泛;具有相當程度的抽象思維能力,不滿足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是什么,還要追根溯源,弄清為什么。(三)教育層次不同。高中階段的教育,界于初中教育與大學教育兩個層次之間,肩負著既普及又提高的雙重任務。從傳授歷史知識的角度說,是初中所學知識的擴展和加深;從培養能力的角度看,是運用歷史教材的知識結構及其蘊含的思維能力要求,開拓和培養較高層次的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四)師資力量不同。從全國大多數地區來看,從事高中歷史教學的教師大多大學本科畢業,文化水平較高,專業基礎知識扎實,有多年教學實踐的經驗,這為搞好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提供了先決條件。當前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面臨著“挑戰和機遇”,關鍵是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把歷史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從全國各省市的情況看,相當多數的歷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積極探索,總結出了許多好的經驗,有力地促進了歷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但是當前也較普遍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主要是:仍然沒有擺脫傳統教學觀念和指導思想的束縛,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教材中有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教什么,“天然合理”;初高中兩個階段的歷史教學脫節,初中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薄弱,需要在高中階段(特別是高三)花費很大的功夫和氣力進行補課,增加了高中階段歷史教學的難度;對教學大綱和教材中的歷史理論、歷史概念,在教學中沒有予以充分的注意,使之成為教學中極為薄弱的環節;對考試的研究,熱衷于收集所謂“信息”,沒有從研究考試入手,研究教學,缺乏相應的對策,造成了歷史教學在高考面前蒼白無力;從教師的方面說,缺乏繼續教育,較深層次的專業理論知識準備不足,缺少對當今史學研究新成果的消化吸收,知識老化陳舊。
二、對高中階段歷史教學的幾點建議
為了改變歷史教學滯后的被動局面,筆者認為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應著重抓好如下五個環節:
構建“歷史味”的高中歷史課堂
新課標明確要求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歷史問題,并認真地探究歷史問題。歷史教學不應該只是將教學成績作為重點,而是要增強學生對歷史的了解和感悟。然而,構建“歷史味”的高中歷史課堂對于教師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教師要認真地研究教材特點,不斷地去填充歷史課堂的歷史味,從而讓學生認識到高中歷史課堂的學習意義。
一、明確歷史情境,創設歷史情境
歷史講究的是客觀存在的狀況和景象,不會因為人的好惡而發生改變。人們常說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但又是各有不同的,同樣的歷史情境絕對不會再發生,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明確歷史情境,從而為學生營造歷史情境,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歷史情境只能是歷史的復原和再現,在不同的側面通過歷史資料來給學生展示歷史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在歷史復原的過程中,復原的歷史與真實發生過的歷史肯定會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教師要盡量保證歷史的真實性,還原歷史課堂的歷史味。
二、整體呈現歷史知識,講清歷史因果
教師要整體呈現歷史知識,為學生講清歷史產生的因果關系。歷史一般是按照時間和事件來進行敘述,因此教師的講述要有側重點,注重歷史因果關系。在講課之前,教師就要明確講課的主題,掌握重點和難點的知識,構建歷史講課框架。例如,在教學《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時,教師就可以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來講解,讓學生知道資本主義世界經歷了四個階段: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通過整體呈現歷史知識,讓學生明確工業革命“造就”了西方對東方的統治,從而認識到工業革命的重要意義。又如,《英國代議制的確立與完善》涉及到的內容特別多,時間跨度特別大,即從1640年一直講到了1832年,如果教師不補充歷史事件,那么學生就很難理解為什么會有1832年的改革。同時,教師在講解到1832年改革的時候,要為學生講解1689年成年男子才能當選為議員以及在1830年時工業革命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變化,人們很自然地就會要求政治權利,從而引出1832年的改革。這樣,教師為學生講清歷史因果關系,學生就會明白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道理。
三、補充歷史資料,充分進行論證
高中歷史史料教學論文
摘要:為了進一步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水平,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提升,文章首先對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方法的重要性進行了分析,然后從選取合適的史料、適當進行提問和解讀兩方面對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教學提出了有效建議。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教學;選取史料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傳承和發揚祖國的優秀文化,牢記歷史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使命。但是,長久以來,由于很多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忽視,加上當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水平不高,導致了全國范圍內的高中歷史教學效果都很不理想。因此,教師要創新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加快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水平的進程,使學生認識到歷史學科的重要性,從根本上解決當下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的重要性分析
史料教學,顧名思義就是以歷史史料為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基本素材,高中歷史教師通過對歷史史料的分析,引導學生從朝代的興亡交替中學習到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結合身邊發生的事情對歷史規律進行進一步推廣,從而讓學生認識到高中歷史學科的學習并不是枯燥無味,毫無用處的。相反,從歷史史料中總結出來的客觀規律是可以被運用到生活中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極大地提高了高中歷史教學質量和水平。相對于傳統歷史教學,史料教學法除了注重對專業知識的教學,還加強了對學生需求反饋的重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懷。另外,相較于傳統的填鴨式的歷史教學方式,史料教學以對歷史材料的分析和總結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并結合發生在身邊的具體事例,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學科與自己的生活緊密相連,使高中歷史教學課堂更加生動形象,更能吸引學生對歷史的求知欲。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推廣,有助于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框架,而史料教學是以歷史史料為對象,對其進行分析并總結的教學模式,使得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和高效性。
二、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方法的具體應用
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思維能力培養
摘要:歷史思維能力對于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高中歷史,具有重要作用。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僅僅只是傳授歷史知識,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分析高中歷史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探討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并對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高中歷史;歷史思維能力;教學現狀;重要性;培養策略
所謂“讀史使人明智”,學習歷史的重要性毋庸多言,但是傳統的歷史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愿望和對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在當前素質教育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僅僅只是傳授歷史知識,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本文在分析高中歷史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探討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并對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策略進行探究。
一、高中歷史教學現狀分析
本文在探討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之前,首先對高中歷史教學現狀進行分析,以期針對現實情況尋找解決問題、突破瓶頸的方法。現結合實際,從三個角度對高中歷史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和闡述。
1.教師的教育理念沒有及時轉變
高中歷史高效課堂論文
一、合理組建歷史課程學習小組
傳統高中歷史課堂的典型特點,是教師“一堂言”,具體來講,就是由教師講解教材知識,學生只負責記錄與記憶。而遵循生本理念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組織教學活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與前提是將學生合理分組,構建歷史課程學習小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結合高中生的性格、性別、歷史基礎、學習能力等特點,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協調發展、互補互助”的基本原則恰當分組。從表面上看,似乎生本理念角度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只是對傳統教學中學生的座位進行了一定的改變,但其實這是異常深刻的、徹底的教學改革,不管是對教師還是對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在生本理念下,教師只是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引導者及組織者,他們扮演為學生學習提供幫助與服務的角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有深度參與教學活動各個環節的權利與機會,需要在與小組成員的交流、合作、探討中主動學習與思考歷史知識,并且能夠在深度理解與掌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努力提高合作小組劃分的合理性,以確保各個組員在課堂教學中能實現優勢互補、各盡所能。學習能力弱的學生能在其他學生的影響和幫助下獲得更多的學習經驗與技巧,而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能在幫助其他同學的同時快速提高自身的學習水平。
二、科學設計前置性的歷史作業
生本理念下的小組交流與討論,是在小組成員學習與掌握了一定的教材內容基礎上,開展的一種學習活動。從這里可以看出,要從生本理念角度打造高中歷史高效課堂,教師非常有必要依據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及學生特點布置一些前置性作業,以幫助與指導學生對教材內容有更好的了解。教師在設計前置性作業的時候,應把了解新課內容作為一般性任務,讓學生對教學知識產生感性認識,了解自己閱讀到了什么,有哪些內容是自己尚未理解的;在學習小組中對教學內容做初步交流,所有組員共同構建新課知識體系,并列出新課知識提綱;將小組成員普遍認為的有重大價值而沒有明確其意思的內容記錄下來,以問題的形式在正式教學中提出來;深入探究小組成員普遍感興趣的教材內容;總結本組在完成這些前置性作業時應用到的好方法及成功經驗,在課堂上分享給其他同學。比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時,教師就可為學生設置一些前置性作業:英荷戰爭、英西戰爭的起因、經過與結果是怎樣的?英國殖民主義擴張與其迅速發展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殖民擴張與掠奪對殖民地人民帶來了什么災難?讓學生在小組中對這些作業進行分析與探討,把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以提綱形式羅列出來,由小組代表總結與展示學習成果,并將小組學習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匯總到一起,師生一起研究,最終教師加以評價、補充。
三、優化歷史課程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設計是高中歷史教學活動的綱領與依據。因此,在生本理念下,教師應依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特點,結合前置性作業的具體完成情況,優化與調整高中歷史教學方案。具體來講,教師應結合各個小組的學習情況,科學制定教學目標,并仔細檢查每個小組前置性作業記錄本,以便了解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體系的具體構建情況,明確學生收集了多少資料,提出了什么問題,還有什么問題有待解決,哪些重要問題沒有提出來等等。當了解了學情之后,就可將其當成設計教學方案的依據,從而設計出重點突出、針對性強的教學方案。比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歷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教師就可依據學生對前置性作業的完成情況,精心完善與調整教學方案。教師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穿針引線的作用,引導學生就遇到的問題進行深入討論與交流,并激勵學生將學習中尚未解決的問題與新生成的問題提出來,將這些問題當成教學方案中的重要內容。
高中歷史經濟史教學研究
摘要:經濟史的教學,教師要更多的聯系現實生活事例,挖掘素材,聯系政治地理學科知識,聯系歷史政治史知識,結合影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提升學生綜合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從而更好的完成歷史教學任務。
關鍵詞:高中歷史;經濟史;教學措施
進入高一第二學期,學生開始學習人民版經濟史部分。在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專題形式學習,已經基本熟悉了高中歷史教材的編排模式,也基本適應了高中歷史的基本學習方法。那么,在此基礎上,如何更好的組織學生來學習經濟史部分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粗淺地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經濟史教學要多聯系現實日常生活
實踐出真知。經濟史中很多的概念、現象和專有名詞,對于學生來說理解有一定的困難,聯系日常生活實際就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去理解。在農村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涉及的很多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對于來自農村的學生來說大都很熟悉。聯系日常生活,不僅能夠激發他們的興趣,還能夠提高他們的參與熱情,提高課堂效率。經濟史中涉及的很多器物,學生能從農業勞動經歷中接觸。在學習古代中國的農耕這一知識時,教材中列舉了很多農具,這對于來自農村的學生,有更多的親切感。學生很自然能夠答出這些農具的用途,例如耬車,是播種的,犁是耕作的,翻車是灌溉的,鋤是鋤草的。再深入啟發,這些農具現在還常用嗎?現代農具和這些古代農具有什么聯系嗎?有什么進步?這些知識可以為學生更好理解小農經濟打下基礎。當然,還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家庭生產工具,能列舉更多的農具。經濟史中有些抽象性的概念,可以通過聯系日常生活的實際來理解。比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學生來自農村家庭,對于家庭的農業生產勞動特點,是有深刻的印象和體會的。正確認識這個概念就不再有什么困難。再比如,學習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知識時,為了讓學生明白農民獲得了什么權利,就可以聯系自己家里的承包地情況,引導學生分析,你家土地能不能賣掉?你家土地種植什么作物?銀杏樹和大蒜是不是自己家庭自主決定種植的?通過設置這些學生日常能夠看得見接觸得到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能夠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農民獲得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這一歷史結論。還可以把生活中常見的知識和教材中經濟史的知識聯系在一起,讓學生聽得更明白,理解的更透徹。在學習中國近現代飲食知識中國傳統的四大菜系時,可以讓學生去列舉各個菜系的特點,并列舉代表性的名菜和風味小吃。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去過哪些城市,那些城市名菜的風味特點是什么。很多農村同學的父母在南方打工或做生意,他們也有在蘇南地區生活過的經歷。可以讓他們談談自身在蘇南的飲食經歷,說出那個地方的飲食特點,從而認識蘇南地區人們喜歡甜食,屬于淮揚菜系列。我們蘇北地區喜歡吃大蒜,大蔥,菜系屬于魯菜系列。以結合農村學生自身的生產勞動體驗、農村生活經歷來介紹和學習歷史知識,學生理解得更為深刻。
二、經濟史教學也要聯系政治地理等學科知識
高中歷史史料教學運用
一、史料在我們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1.賦予歷史時代的氣息
現在,好多學生不愿意記憶歷史知識,甚至有的學生花時間去記憶了,但就是無法靈活的運用和掌握知識,歸根究底就是因為僅僅是死記硬背了歷史知識,而沒有通過對一階段人、物、事的詳細了解來把握歷史知識,也就是沒有賦予歷史時代的氣息。
2.培養歷史思維能力
通過掌握大量的史料可以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即站在歷史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是潛移默化的事情,就像豐富課外知識一樣需要日積月累,知道的史料越多,那么我們的歷史思維能力越能得到發展,思考歷史的方法和角度總會以站在歷史的角度為前提。
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有效的應用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