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8 05:57: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校教師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校教師

高校教師防治高血壓臨床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觀察在高校教師防治高血壓中應用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方法共觀察136例對象,全部為2017年4月-2019年5月單位體檢中接受檢查的高校高血壓教師,按照抽簽結果將其分成對照組(n=68,降壓治療)和實驗組(n=68,護理干預)。將兩組患者的血壓情況與治療依從情況進行對比。結果和對照組患者比較,實驗組患者的治療依從率更高,其干預后的舒張壓與收縮壓均更低,均有明顯差異(P<0.05)。結論在高校教師防治高血壓中應用護理干預的效果理想,可改善患者的血壓,且提高其治療依從性,應積極推廣。

【關鍵詞】高校教師;高血壓;護理干預;防治

高校教師是高血壓發病的主要群體,對其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有著嚴重不良影響,為了更好地控制血壓,緩解其臨床癥狀,并提高其依從性,在防治中應用護理干預十分重要[1]。筆者展開本次研究,旨在分析在高校教師防治高血壓中應用護理干預的效果,現總結研究具體內容。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共觀察136例對象,全部為2017年4月-2019年5月單位體檢中接受檢查的高校高血壓教師,按照抽簽結果將其分成對照組(n=68)和實驗組(n=68)。對照組:男性患者有42例,女性患者有26例;年齡為32到59歲,平均年齡為(44.16±5.15)歲。實驗組:男性患者有40例,女性患者有28例;年齡為33到59歲,平均年齡為(44.71±5.09)歲。將上述數據進行互相對比,結果顯示沒有明顯差異(P>0.05)。1.2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降壓治療,醫生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用藥史、疾病史等信息為患者開具處方,指導患者用藥。實驗組患者在降壓治療的基礎上應用護理干預,具體措施為:①調查患者的信息,包括年齡、文化程度、性別等,據此對其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本次研究的患者為高校教師,其文化程度較高,理解能力強,因此可更加詳細的為其介紹疾病的發病機制、原因等相關信息,以此提高其對疾病的了解和認知,進而提高其重視程度。②為患者介紹藥物治療的目的、劑量、方法,告知其嚴格遵守醫囑用藥的重要性,叮囑其不可擅自調整藥物的使用劑量,嚴禁擅自停止用藥。③了解患者的飲食習慣、喜好、口味等,為其制定針對性的飲食計劃,保證食物營養均衡且易消化,控制患者每天鹽分的攝取量,叮囑患者要多食用粗糧、蔬菜與水果。④了解患者以往的鍛煉情況,根據其身體素質為其制定科學的運動計劃,如騎自行車、慢跑、爬山、打羽毛球等,告知患者每天要運動半小時。⑤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要養成積極樂觀的興趣愛好,學會自我發泄,緩解自身的壓力與緊張狀態。⑥留下患者的聯系方式,定期對其進行隨訪,了解患者本階段的血壓控制情況與相關計劃遵守情況,回答其問題并對其進行指導。1.3評價標準。①測量兩組患者干預后的血壓情況,對比平均值;②調查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情況[2],包括運動、飲食、用藥、睡眠、體重五項內容,遵守三項及以上為依從,反之為不依從。統計依從率以對比。1.4統計學方法。數據對比軟件為SPSS19.0,計數資料經過x2檢驗,形式是(n,%)。計量資料經過t檢驗,形式是(x±s),P<0.05表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高校教師與學校法律關系

摘要: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和提高。同時伴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改革,推動了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和轉型。特別是對教師人事制度的調整,讓高校與教師之間的法律關系更加的模糊。基于此,下文主要以我國高校與教師之間的法律關系的發展和變遷為出發點,闡述了我國現行聘任制度下的高校與教師之間的法律關系。

關鍵詞:高校;教師;法律關系

現階段,高校教師與高校因為聘任關系發生沖突的事件不斷增多,不僅使教師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還進一步擾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嚴重影響了教育事業的健康平穩發展。民辦學校在聘任教師時,會與教師簽訂勞動合同,教師一旦受到不公平對待,將按照《勞動合同法》對高校進行追究,保護教師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而公立學校在處理與教師之間的法律關系時,由于過多的法律文件和法規制約,很容易造成高校和教師之間的困擾,也就違背了平等、自愿為基礎的法律關系,從而威脅著雙方的合法權益。

一、我國高校與教師之間的法律關系的發展和變遷

(一)教師聘任制度的建立。新中國成立之后,使得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各個高校基本上實行了教師職務任命性和職務工資等級制度。由于教師隊伍的不斷壯大,各大高校不得不進行管理制度和高校機制的改革。并由傳統的教師職務任命制度轉變為現在的教師聘任制度,公立學校在進行聘任制度時,由行政部門根據高校的教學工作需求,向高校派遣教師,自此這些教師又多了一個特殊的“稱號”即國家公職人員。高等學校作為教育行政機關的附屬機構,對教師的管理主要受國家相關法律政策和條例約束。也就是教師想要在高校工作或者任職需要經過我國行政部門的審批和備案。同時,1978年教育部《關于高等院校教師職務名稱及其確定以及提升的方法暫停規定》的請示報告,經過國務院的同意之后,對教師職務名稱進行了確定以及整合,并對教師的考核和獎懲提出了統一的對待標準。這些都充分體現出了教師與行政機關的行政隸屬關系。(二)行政隸屬關系的存在。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落后的教師職責任命制度已經不能滿足當下學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這就加速了教師制度的改革之路,構成了現在高校與教師之間所形成的行政隸屬關系,這種關系自然被納入行政法中。而這種關系的存在,與其他企業或者組織所形成的行政關系不同,這是時代變遷的產物,對我國教育的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80-1990年期間,我國實施了教師管理制度的改革,其改革的主要目標就是:盡量減少政府相關部門的行政管理,讓更多的高校擁有管理的權力,并對教師的職責和職稱等給予了一定的考核標準,促進了高校與教師的關系向平等的方向發展,特別是許多民辦學校與教師之間的關系不再受行政部門法律條文的限制,從而逐漸轉變為現在的教師聘任制度。(三)教師聘任制度內容的確立。教師聘任制度于1986年正式實施和執行。《教師法》和《教育法》分別在1993年和1995年相繼推行了教師聘任制度。并在1998年2月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中頒布的《高等教育法》中明確提出:高等學校實行教師聘任制,內容包括:任聘的時間、職責、條件等,同時需要遵循公平、自愿的原則,由高校最高管理人員向任職的教師簽訂勞動合同。(四)增加高校自主辦學權利。進入21世紀后,我國人事部門提出了《關于進一步深化高等學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規范高等學校和政府之間的職責權限,對存在的政事關系進行深化。積極擴展管理范圍,讓更多的高校享受到自主辦學的權益,有效的推動了高等院校的管理制度的改革,為高校校園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和良好的教學秩序。同時也為更多民辦學校自主辦校、自主聘用教師等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另外,這種制度的產生雖然減少了行政部門的管理,但是仍需要國家相關部門的監督。因此,現行的聘用制度需要在政府的依法監督的原則之上,通過雙方簽訂的合同,正式確立人事關系,且受到法律的保護。

二、聘任制度下的高等學校和教師之間的法律關系

查看全文

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提升途徑研究

MOCC是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的簡稱,是信息技術與高校教育發展有機融合的最新成果。在MOCC的授課模式下,傳統的教學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顛覆,對于高校教育也帶來了巨大沖擊,學習的效率較之前相比也變得更高。在MOCC背景下,高校教師除了應該具備良好的理論基礎之外,還應該具有良好的教育技術應用能力,這樣才能更好的適應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的發展,但是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高校教師普遍存在教育技術運用不夠嫻熟、教育資源整合能力差等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將會影響高校教師的教育水平。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深入分析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有效提升策略,對于促進MOCC背景下的高校教育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MOOC背景下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于教育技術的認識不夠深刻。對于高校教師來說,對于教育技術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認識到了教育技術的重要性,才能在教育實踐中進行積極的運用。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教育技術較之前相比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此對于高校教師來說,應該積極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特點,進行教育技術的選擇,從而使傳統的高校教育形式不斷優化,進而實現教學效率的整體提升。但是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高校教師普遍還存在教育觀念陳舊的問題,許多教師的教學觀念還一直停留在較為傳統的狀態,因此對于教育技術的理解不夠深刻和具體,認為教育技術的應用是高校教育實踐中可有可無的。同時這些教師在實際應用教育技術的過程中,由于缺少相應的教育素質,從而導致無法充分發揮出教育技術的積極作用。(二)教學素質有待提升,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欠缺。教學素質是高校教師運用教育技術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教師的教學素質不高,并且缺乏對于教育技術的理解,要想在高校教育實踐中有效發揮教育技術的積極作用,顯然是存在諸多問題的。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具有較強的技術性,所以老師在高校教育實踐中應用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的時候,必須掌握基本的計算機技術和應用技巧,能夠熟練操作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平臺,并且具備一定的搜索知識。但是從當前的高校教師實際情況來看,熟練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知識的并不多,即使有些教師了解諸如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這樣的教育技術,但是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也表現出了諸多方面的不足。因此在教育技術的應用方面,高校教師要想適應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背景下的教育發展趨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三)教育資源的整合能力有待提升。在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的教育背景下,要想充分發揮教育技術的積極作用,教育資源的整合也是其中比較關鍵的部分。在高校教育實踐中,教師必須能夠結合當前教育發展的實際要求,積極整合相關教育資源,切實發揮教育優勢,優化現有的教學形式,形成全新的高校教育發展體系,所以在教育技術充分發展的環境下,對于教師的資源整合能力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但是由于許多教師還沒有從傳統的教育觀念之中走出來,因此依然會按照之前的教育方式開展高校教育,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對于資源的整合還一直停留在之前的狀態,這顯然不能符合當前時代的教育發展需要。也就是說,高校教師在資源整合能力方面還需要積極提升。(四)教師教學活動的管理和設計能力不強。在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學生一般是通過在線自學的方式進行學習,在學習完相應的知識點之后,高校教師再通過一定的課堂活動設計,有效檢驗出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進而完成知識的深度學習,實現預期的高校教育發展目標。但是要想完成這樣的教學過程,就需要高校教師具備良好的教學和組織能力,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設計。同時需要在此過程中積極運用各種教育技術,為學生營造出一個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但是從實際的教學活動設計和開展情況來看,多數教師在活動設計方面還存在著一定問題,不能很好的檢驗出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活動設計水平有待提升。

二、MOOC背景下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硬件設施落后,無法適應MOCC的基本要求。由于MOCC屬于一種在線教育課程,因此在高校教師運用教育技術的過程中,就需要相應的硬件設施作為支撐。但是一些高校在長期的教育發展和管理過程中,思想觀念還比較傳統,因此對于在線教育方面的硬件設施也不夠關注,從而導致硬件設施根本無法滿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的基本教育要求。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是因為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是近年來才出現的一種全新高校教育形式,而高校的教育設施基本都是幾年前甚至是十幾年前的狀態,同時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較快,加之高校的教育和管理重點并不在硬件設施之上,因此導致教育設施滯后于時展,滿足不了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的教育需求。(二)教師缺乏應用MOCC的實踐意識,沒有形成應用教育技術的良好氛圍。實踐應用是有效發揮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教育作用的前提條件,如果高校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缺乏對于MOCC的關注,那么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的作用就無法得到有效發揮。一項調查顯示,在當代高校教師的觀念之中,對于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持積極教育態度的還不到教師總數的百分之二十,這對于教師教育技術水平的提升也是非常不利的。由于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應用的時間不長,因此在教育實踐中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目前也沒有較為成熟的教育經驗可供參考。所以高校教師在應用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的時候,就需要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掌握基本的應用方法和技巧,以樂觀積極的教育態度,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技術能力,這樣才能促進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在實踐中得到有效實施。但是目前多數高校教師對此持消極態度。

三、MOOC背景下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

查看全文

高校教師藝術教育論文

一、高校教師藝術教育現狀如何

目前,我國高校教師文化藝術活動,總體上看處于一種自發的狀態,缺乏正規的組織引導和提升,無論是開展藝術活動的規模和水平都不能滿足教師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從教師藝術活動本身來看,參與藝術實踐活動的人員十分有限,大多是一些原來有一定基礎愛好的藝術骨干分子,而且藝術活動的方式單調,層次也不高。從高校組織和方式看,主要是高校工會或者社區依照每年年度工作計劃,開展了一些帶有提高性質的輔導活動。然而,高校包括高等藝術院校在內的教育機構卻很少參與面向社會、面向群體的藝術教育活動。這種狀況對于促進教師的全面發展、人格完善以及個人價值的自我實現是十分不利的。

二、加強對高校教師藝術教育的途徑

加強對高校教師藝術教育重點應從提高領導重視程度、運用各類藝術手段的教育效果等幾方面入手。

(一)領導要重視

根據目前教師藝術教育的現狀,要努力建立一種以高校領導機構為主導,各級管理部門與工會相結合的教師藝術教育機制,促進教師藝術教育事業有一個較大的發展。高校領導機構要從關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教師藝術教育工作,并適當地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財力。從事教師藝術教育的機構要與地方的、社區的群眾藝術團體加強聯系,通過輔導活動來普及藝術知識,提高參與活動的積極分子的藝術素質。同時大力發揮學校電視臺、校報在開展教師藝術教育,提高教師文化藝術素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查看全文

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策略

摘要:管理類高校教師對于實踐能力的要求更高,針對管理類高校教師在教學能力方面雖然具備深厚的理論知識,但是缺乏管理實踐以及大多教師在信息化教學方面只是流于形式這些方面,從教師自身和校方支持兩方面提出管理類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策略:建立教學目標,樹立合作意識,尋求校企合作,搭建教學網絡平臺,引進模擬系統以及信息化教學的使用等,更好的為社會培養綜合型人才。

關鍵詞:管理類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策略;人才培養

1引言

面對人才緊缺的市場環境,尤其是高校人才與企業需求不相匹配的情況,很多企業存在招不到滿意的人才這樣的困擾,同時諸多高校畢業生也存在就業困難等的問題。根據諸多省市2018年度人才市場分析報告可以看出,在人員供求方面很多專業存在著不小的缺口,具體以吉林省2018第一季度供求信息分析結果來看,相較之前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量在增加,市場需求大于市場供給,尤其在銷售,娛樂餐飲,業務員等方面缺口較大,在管理類專業方面也存在較大的缺口。人才的輸出與企業所需不相符甚至是人才的缺失等問題,這與高校的培育質量是分不開的,也反映出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有待提高。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本科學歷、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求職者面臨著較大的壓力,很多用人單位變得更加務實,對學歷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但更加注重應聘者的實用性。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的資料顯示2015—2017年管理學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分別為93.6%,93.5%,93.5%,從這個數據來看就業情況比較樂觀,但是高校畢業生大部分從事的是基層管理,甚至是作為基層員工,中高層管理者缺乏,而企業恰恰最需要的是擁有中高層管理能力的人才。這一方面原因是學生自身的問題,同時也反映出教師教學能力或者教學模式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如何培養具有實際工作能力的管理類人才,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管理是集科學性和藝術性于一身的學科,需要從業者根據具體環境運用合適的管理方式,因此在校期間需要更多的實踐訓練,需與實踐更為緊密的結合。管理類高校相教于其他學科類大學,在理論知識上學習范圍寬泛,需要大量的實訓練習,更加需要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管理學也是與現代商業企業結合較為緊密的學科。因此,管理類高校教學質量的提升勢在必行,其中管理類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至關重要。管理類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不僅關乎高校的教學質量、名聲,更加關系到學生的發展,以及企業的用人等等。

2教學能力的定義與構成

對于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理解,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理解,余承海,姚本先指出組成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七要素為:完善的知識結構及知識更新能力;駕馭學科內容的能力;學術研究的能力;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哲學思辨能力;熟練的操作計算機能力以及有效獲取外文資料及較高的閱讀理解能力。曾曉進,魏飛躍,周曦認為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幾個基本方面包括:掌握專業知識、掌握教學技巧的能力同時要具備教師效能感和“傳道”的能力。李朝將教學能力分為基礎性教學能力和發展性教學能力兩個方面,其中基礎性教學能力是由教學和專業理論知識、教學設計的實施和組織管理能力以及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等因素構成,發展性教學能力是由掌握和傳遞時代前沿信息的能力、協調處理科研和教學的能力以及自我教學監控和發展的能力。對于很多高校教師而言,尤其是從教時間長的教師這些方面大多已經具備,本文在此基礎上將教師培養學生實際應用的能力以及運用新型教學方式的能力加上來進一步解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教師的教學能力直接關系到高校的教學質量,影響到學子的將來。

查看全文

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策略

摘要:提升高等學校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教師隊伍建設所面臨的重要任務。作者針對如何提升高等學校教師教學能力的現狀,基于作者以往工作的基礎,提出以提升高校教師的師德修養為最終目標,以拓展培訓內容、豐富教研活動、多樣化教學競賽及有效教學監控體系等制度、培訓與培養模式為保障的高校教師自主發展的解決思路,以期為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教師;教學能力;講課比賽

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指教師在教學前、中、后三個階段的能力。即,教學的組織與設計能力、教學創新能力、教學調控與實施能力、轉化知識技能的能力、課堂隨機應變的能力、自我評估測評的能力、教學反思改進的能力。高等院校發展的核心是課堂教學質量,而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是教師本人,教師只有不斷的提高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才有教師的發展,進而有學生的發展進步。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作者認為可以采取如下途徑來提升高等院校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技能。

1研究意義

有助于深入理解教師教學能力的概念及構成,有利于促進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理論的繁榮和發展。有助于對“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此觀念的全新詮釋。為高校教師發現自己教學能力的欠缺之處并為此進行自我教育提供幫助,為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制定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政策提供支持,為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提供最根本的措施。

2策略研究

查看全文

高校教師教學激勵機制探討

摘要:文章針對高等學校重研輕教的現象,提出要重視強化高校教師教學激勵機制的問題,創新地提出新型教學激勵機制,將激勵教學的措施定位于評定職稱、成果評價和教師發展的標準中,起到振聾發聵的作用,從而切實強化高校教師教學激勵機制。

關鍵詞:教學;激勵機制;高等學校

高等院校學生上課的情況與教師的教學水平是密切相關的,如果教師教學水平高,則很難想象上課時學生會打盹或遲到。因此,對于高校教師來講,將教學的激勵機制提上議事日程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很多高校教師,人浮于事,對教學效果不以為然,這必將導致高校學生也是心猿意馬,得過且過。名師出高徒,如果高校教師自己的教學水平不行,又怎么能培養出合格的學生呢?“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不在于教師所在學校的名望怎么樣,只有將高等學校教師的講課水平切實提高了,才可以真正做到使學生學有所成。以往有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教學激勵機制[1]-[3],比如認為要提高講課水平在評價教師水平中占有的比重、完善高校教師教學評估制度管理、完善教學獎勵辦法等措施,都是很不錯的想法,但是看上去很難將高校教師的教學激勵機制做到關鍵點上。高等院校的教師重研輕教的根源是什么?其實是源于職稱評定的標準。歷來評定職稱都是以認可科研論文或者科研課題等成果形式為基礎的,如果有很多高質量的科研成果,要想升一級的職稱就肯定沒有問題。由這樣的職稱導向指引,高等院校的教師們必然趨之若鶩、爭先恐后地追求科研成果的多少,而不會在意教學成果怎么樣。如果還是將科研成果視為職稱評定的標準,自然教師就不會將教學的效果真正落到實處。然而,歷年來將科研成果作為評定職稱的標準還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完全免去教學這一方面對評定職稱的影響,也是甚為不妥的。現在已經有一些學校將評職稱區別對待,將教師分為三類:教學型、科研型、教學科研型,但實際上很多教師還是只能歸結為教學科研型,在同一學校中很難同時有上述三種分類的教師。于是,這種規定就形同虛設,顯然達不到重教的預期效果。因此筆者建議:

一、只有“教學名師”才可以考慮升職稱

高校每年評定一次“教學名師”,能被冠名教學名師可以有這么幾個規定:教師在上課時脫稿講課,不依賴教學課件,不讀教學課件,這是評選教學名師的首要條件,可以由聽課者的反映記錄查得;學生聽課反應很好,愿意聽課,并且知識掌握得很好;同行教師聽課,能感到講課教師水平的確很好;領導聽課,能感到教師對于教學準備得充分而豐富。通過學生、同行老師和領導們的無記名評價,去掉最好的幾個分數和最差的幾個分數,以便避免打分不負責的現象,然后得到平均成績。計算出來的平均成績如果排在前幾名(例如前8%),那么才可以被評為教學名師,這是評選教學名師的實施辦法。在評定職稱時,教學名師對職稱應該有與科研成果等同比重的決定性。即評為教學名師才有資格評定職稱,在已經是教學名師的教師里再確定應該升職稱的是誰。教學名師是評定職稱的前提,沒有成為教學名師,就提不到升職的可能性。試想,在這樣的職稱評價體系號召下,還有什么教師會輕教重研呢?教師,首先是教書育人,“傳道、授業、解惑”,其次才是出成果的科研者,這本來就應該是教師需要做到的。有了這樣的職稱導向,教師必然會沉下心來好好備課,爭取課課精彩,上課時旁征博引。學生在聽到這樣的教學內容時,認真聽課,仔細學習,還有什么會使學生上課玩手機或者打瞌睡呢?只有這樣實行了,教師才可能會將工作重點放在教學上,才可能以教好每一節課為最重要的事情。

二、提高教改成果在教師成果里的地位

查看全文

高校教師教學合作文化的培養綜述

摘要:高校教師之間的教學研討是促進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和推動高校合作文化創生的重要途徑。但當前高校教師的教學研討普遍存在著趨于功利、流于形式及迫于任務等問題。究其根源,是功利主義價值取向評價的片面導向、高校教師對教學學術內涵和合作研討價值理性認識的匱乏及高校科層制的組織結構和相應的管理模式,阻抑了合作研討文化的生成與發展,遮蔽了其理想價值的充分實現。文化作為最深層次的東西,是在長期積淀中形成的,對學校長遠發展和教師持續成長具有很強的導向、凝聚和教育功能。必須通過建立激勵教師合作研討的長效評價機制、深化教師對教研合作價值的理解及恢復與重建教研組織的活力,逐漸培育新型的教學研討合作文化。

關鍵詞:高校;教學研討合作文化;問題;培育策略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教學研究型組織,教師作為學校組織的主體,其思維和行為方式、教育教學價值觀的培養和塑造深受學校文化的影響,有人認為:“教育改革對教師以及教師文化的忽視是造成各種改革項目表面化和低效率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文化是最深層次的東西,具有很強的導向、凝聚和教育功能。以個體勞動為特征的工作模式和分化主義傾向的教師文化已難以滿足和適應高校學科發展和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而教學研討合作文化的形成將有助于推進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學研討是教師個體在自我發展基礎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針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集體研究、集體討論形式,以解決教學中存在的間題,揭示教學規律,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的活動。而教師的教學研討合作文化是在教師進行教學研討的過程中,逐漸積淀或凝結的穩定的價值觀和相應的行為方式,它的形成與發展將會對教師持續成長產生決定性影響,也從深層次制約學校的長遠發展。然而,近些年來高校在擴招和發展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教學工作的地位日益被邊緣化,致使教研合作文化的形成、發展缺乏有利的環境和相應的激勵機制。

一、當前高校教師教學研討存在的問題

(一)趨于功利

目前高校管理中“重科研、輕教學”的制度與政策導向,以及職稱評聘與相應利益機制的影響與制約,教學常常被視為非學術活動和教師職稱評審的點綴。因為教學不具有科研成果的高功利價值,部分高校教師則較為明顯地反映出對科研尤其是科研成果數量的過分注重,而作為教學者的責任意識則逐漸淡化。即使有為數不多的教學研討活動存在,也多為追求功利目的。例如各級教學成果獎的評選、各種重點精品課程的申報與建設等,往往更多地是為了獲取和科研成果相媲美的金錢與名利,而大多并不是純粹基于對教育教學研究本真價值的追尋。實質上,教師對教育教學的研究應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它反映的應是教師日常的工作狀態,體現的是教師的強烈教學責任感和對待教學的熱情。

查看全文

高校教師教學合作文化探索

摘要:高校教師之間的教學研討是促進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和推動高校合作文化創生的重要途徑。但當前高校教師的教學研討普遍存在著趨于功利、流于形式及迫于任務等問題。究其根源,是功利主義價值取向評價的片面導向、高校教師對教學學術內涵和合作研討價值理性認識的匱乏及高校科層制的組織結構和相應的管理模式,阻抑了合作研討文化的生成與發展,遮蔽了其理想價值的充分實現。文化作為最深層次的東西,是在長期積淀中形成的,對學校長遠發展和教師持續成長具有很強的導向、凝聚和教育功能。必須通過建立激勵教師合作研討的長效評價機制、深化教師對教研合作價值的理解及恢復與重建教研組織的活力,逐漸培育新型的教學研討合作文化。

關鍵詞:高校;教學研討合作文化;問題;培育策略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教學研究型組織,教師作為學校組織的主體,其思維和行為方式、教育教學價值觀的培養和塑造深受學校文化的影響,有人認為:“教育改革對教師以及教師文化的忽視是造成各種改革項目表面化和低效率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文化是最深層次的東西,具有很強的導向、凝聚和教育功能。以個體勞動為特征的工作模式和分化主義傾向的教師文化已難以滿足和適應高校學科發展和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而教學研討合作文化的形成將有助于推進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學研討是教師個體在自我發展基礎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針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集體研究、集體討論形式,以解決教學中存在的間題,揭示教學規律,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的活動。而教師的教學研討合作文化是在教師進行教學研討的過程中,逐漸積淀或凝結的穩定的價值觀和相應的行為方式,它的形成與發展將會對教師持續成長產生決定性影響,也從深層次制約學校的長遠發展。然而,近些年來高校在擴招和發展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教學工作的地位日益被邊緣化,致使教研合作文化的形成、發展缺乏有利的環境和相應的激勵機制。

一、當前高校教師教學研討存在的問題

(一)趨于功利

目前高校管理中“重科研、輕教學”的制度與政策導向,以及職稱評聘與相應利益機制的影響與制約,教學常常被視為非學術活動和教師職稱評審的點綴。因為教學不具有科研成果的高功利價值,部分高校教師則較為明顯地反映出對科研尤其是科研成果數量的過分注重,而作為教學者的責任意識則逐漸淡化。即使有為數不多的教學研討活動存在,也多為追求功利目的。例如各級教學成果獎的評選、各種重點精品課程的申報與建設等,往往更多地是為了獲取和科研成果相媲美的金錢與名利,而大多并不是純粹基于對教育教學研究本真價值的追尋。實質上,教師對教育教學的研究應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它反映的應是教師日常的工作狀態,體現的是教師的強烈教學責任感和對待教學的熱情。

查看全文

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研究6篇

第一篇

一、確立提升青年教師的師德修養為最終目標

目前,許多高校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以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為最終目標,而忽視了師德修養。加強青年教師的師德教育是促進青年教師樹立正確發展方向的重要保證。只有“觀念上的問題解決了,思想通了,才談得上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

二、完善青年教師培訓制度,拓展培訓內容,多維度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

許多高校非常重視青年教師崗前培訓,而青年教師入職后鮮有關注,況且青年教師崗前培訓內容多以心理學、教育學、教師法規與職業道德為主,形式化嚴重。近年來,學校采取崗前培訓、入職試講、定期觀摩課和網絡培訓等多種培訓模式,多維度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在崗前培訓時,除常規課程外,加大多媒體課件制作培訓,采取邀請教學名師、講課比賽特等獎獲獎教師進行經驗交流等措施加強入職培訓。定期開展觀摩課活動,青年教師與執教主體共同就執教主體在教研教改方面的個人見解進行研究、探討、分析、論證,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從而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

三、完善青年教師導師制,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