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7 21:34: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等學校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等學校

高等學校傳承藝術研討

民族藝術是亙古有之、傳承有序的,能夠體現出整個國家特有的民族特點,其所具有的教育地位是前所未有之重要。對于東北高校民族藝術教學而言,要傳承最原汁原味的民族藝術,將在東北民間廣為流傳的少數民族藝術形式與高校課堂教學融合在一起。這是體現北方少數民族化教學特色的重大突破,是繼承北方少數民族傳統藝術的一個重要措施,是關系到東北少數民族藝術能否傳承與發展的大事。因此,作為培養人才的高校教學就應有民族藝術教育思路與理念來促進這種融合。

一、東北少數民族藝術概述

在古漢語中,“藝”是技巧之意;古希臘文“Texvn”,既表示藝術,也表示手工和制作;在拉丁文中,“ars”一詞兼有藝術、手工和技巧三層含義。藝術是人所創造的美,是人們有意識地按照美的規律創造出來的存在物。所謂民族,是指歷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地域以及表現于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人群。“民族多元文化觀是指在對待中華各民族文化時所表現出來的包容的、開放的觀念”[1]。民族藝術,是民族及地方特有的藝術,運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手法、藝術形式來反映現實生活,包含競技藝術即體育、服飾藝術、音樂、舞蹈等。民族藝術本質上為原始藝術,藝術作品具有民族性特點,著眼于本民族的審美意識及文化藝術傳統,體現民族成員的生活、愿望、思想感情以及藝術審美情趣。民族藝術或“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或古拙、或高雅、或粗獷、或雍容,風格迥異,但都非常鮮活和美麗。從剪紙、年畫、弓箭、風箏、玩具、皮影、編織、赫哲族魚皮服飾、織繡布藝、雕刻雕塑,到木器骨器、陶瓷漆器、體育器械,濃郁的地域特色與精美的手工藝品、豐富的人文情懷和淳樸的民俗民風息息相通,這些都透出五千年中華之深厚文化底蘊,折射出民族藝術天賦及審美力。民族藝術的特點是:第一,質樸率真、隨意大方:少數民族人民在生產勞動閑暇之余,按照自己的直覺,自由發揮想象,鄉土氣息濃郁,質樸大方;第二,實用簡潔、因材施藝:民族藝術作品是人們日常生活、祭祝活動或節日活動中的實用物品,有著強烈的裝飾性,且就地取材;第三,熱烈夸張、象征寓意:由于實用的要求,民族藝術作品有著夸張的造型,表現出寓意深刻的象征含義;第四,造型特征獨特:不同地域民族獨特的地域環境、宗教思想、生活習俗、感情氣質形成了迥異的藝術特點、藝術風格和奇特的造型;第五,實用與審美并存:民族藝術的審美凝聚著少數民族地區人們的審美情趣和思想意識,有強烈的共同性和民俗性。地域的文化積淀、地貌環境、風情習俗給該地區的民眾意識、志趣、情調、喜好等供給營養和土壤,并留下一定的印記,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藝術情致。

二、傳承與開發東北少數民族藝術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由于目前高等學校的大學生不具備民族主體意識,因此在高等學校藝術教育中,對東北少數民族藝術的傳承與開發顯得尤為必要。中國的民族藝術教育在義務教育期間,僅僅是教授簡單的美術、音樂知識與技能,只能形成淺表的藝術認識;高中時期面臨著升學,壓力很大,這樣就產生了大學前的藝術教育斷代,各民族藝術的源流、歷史以及中華民族藝術的優良傳統文化,乃至少數民族藝術文化,根本不為學生所熟知。因此,構建高等學校藝術教育模式,傳承與開發東北少數民族藝術,使大學生的民族審美主體意識不足的不良現象得以改善,民族藝術的主體意識得以增強,民族生命的文化基因得以傳承,文化的自我更新潛能得以發揮,學生的民族意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得以增強。傳承與開發少數民族藝術,推進高校藝術教育的可行性在于以下兩點:

1.能夠體現出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教材中應適當融入東北少數民族藝術資源,進一步填充中國部分教學內容。通過課堂的欣賞教學,學生被絢麗多彩的民族藝術吸引,體味廣場歌舞給予他們的親切感,回味童年時代耳熟能詳的音樂旋律,對于歷史、社會、生態、環境、自然等對少數民族藝術的產生與發展所起的作用更加熟悉,對于引起各少數民族藝術的差異性和共同性的因素有更為深入的理解。

查看全文

高等學校鋼琴教學論文

一、高等學校鋼琴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落后的教學理念。由于高等學校鋼琴教師仍是稀缺人才,主要資源是音樂院校的畢業生,教學能力和教師素質參差不齊,在教學方面缺乏實踐教學經驗,在實際教學中效仿他們所接受的教學方法,不能適應全新素質教學體系。

(二)教學忽視學生學習和實際的結合。高等學校的鋼琴教學仍然注重的是學生彈奏技能的培訓,學生只會重視節奏,音高的準確,忽視了對樂曲的表現風格和音樂內涵的理解。有很多學生的彈奏技藝很高超,但是他們無法在實際教學中施展自己的才華。

(三)基本功不扎實,學習方法單一。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鋼琴教育方面逐步得到了普及,隨之產生不利因素是高起點,難度大,往往忽視了對基本功的鞏固,導致了實際水平達不到演奏的程度。學習方法過于單一,高等學校鋼琴教育的主要模式是教師講解學生集體授課,單純的練習教材上固定的樂曲技巧,缺乏實踐性。

二、高等學校鋼琴教學存在問題的解決途徑

(一)改變傳統落后教學理念,豐富授課內容。隨著教育事業局面的不斷更新,全面提升素質教育的同時也要全面提升教師的素質,鋼琴教學是一門集聚藝術的課程,因此要尋求一些優秀的音樂教育工作的精英來幫助提升整個教師團隊的素質。豐富教師授課的內容,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然對鋼琴的學習產生了事半功效的效果,從而更能激發學生的潛質。

查看全文

高等學校學生管理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增進我國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促進高等學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對接受和培養外國留學生工作的規范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所稱高等學校,系指經教育部批準的實施全日制高等學歷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本規定所稱外國留學生是指持外國護照在我國高等學校注冊接受學歷教育或非學歷教育的外國公民。

第三條高等學校接受和培養外國留學生的工作,應當遵循“深化改革,加強管理,保證質量,積極穩妥發展”的方針。

第四條接受外國留學生的高等學校,應當具有必備的教學和生活條件,以及相應的教學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五條高等學校接受和培養外國留學生,應當遵循國家外交方針,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

查看全文

高等學校教學督導論文

1教學督導的概念及內涵

高等學校教學督導工作是高校對教學工作實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對加強教學管理、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學質量等方面已初步顯示出重要的作用。對于教學督導的定義,目前較認可的是:高等學校教學督導是指高等學校領導授權的督導機構和人員,直接面對校內的教與學雙方和教學過程,以專家身份對教學工作進行檢查、監督、評價和指導,及時、客觀地向學校領導、教學行政管理部門及教與學雙方反饋教學現狀、教學質量等教學工作信息,提出改進教學工作的建議[1]。此概念既指明了教學督導的本質與目的,又指明了教學督導的特點與作用,全方位、多角度地詮釋了教學督導的內涵,也揭示了教學督導工作在開展和實施過程中勢必涉及多方面、多層次的關系。高校教學督導是為高等學校教學服務的,教學質量的提升是教學督導的最終目標與價值追求。因為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包括教師、學生與管理,所以教學督導既應對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動態化的檢查與指導,也要對學生的學習績效進行評價、分析,更重要的是對管理部門的工作效能進行監控,實現教學督導客體多元化,內容全程化[2]。高等學校教學督導的內容揭示了教學督導過程中所涉及的被督導者,主要包括教師、學生和各級管理者。由于被督導者群體龐大,層次多樣,教育背景,工作經歷及工作環境等均有較大差異,為督導專家開展督導工作,處理各方關系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如何處理督導者與被督導者關系,實現督導關系的和諧,讓被督導者以一種積極合作的態度參與督導工作,對提高督導效率和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2影響督導與被督導者關系的因素

要處理好督導者與被督導者的關系,必須知道影響督導與被督導者關系的因素。督導與被督導自身所處的角度不同,各方對其關系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從督導者的角度看,督導工作很重要,肯定多于否定。因工作性質決定,督導人員的監督必須堅持原則,對教學效果不好、教學態度不認真的教師要及時指出,限期整改。督導必須充當檢查甚至“執法”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保持適當的、善意的“壓力”和“緊張度”也是必須的。特別是對新教師,這個壓力更有必要。督導施加必要的壓力可以對他們起到激勵、鞭策作用,可提高他們的責任意識和進取精神。在適度的壓力下,教師在備課、教學研究,改進教學方法等方面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教師付出得多,其教學能力、教學研究能力也提高得快。這種善意的壓力是內在的驅動力,對教師個人、對學生、對學校都是有益的。從被督導者的角度看,一般認為督導工作可有可無,否定多于肯定。主要原因如下[3]:(1)督導者是“教學警察”,是專門挑教師毛病,往往只是聽幾節課,寫幾句評語,給出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等級,而這樣的等級評價,又與教師考評、職稱晉升、崗位津貼等級掛鉤,加重教師心理負擔,不喜歡甚至討厭督導。(2)“只督不導”或“重督輕導”。教學是非常復雜的活動,單一的“聽課”“檢查”,提出的看法或建議不一定符合實際,對提高教學水平和提高教學質量幫助不大。(3)督導人員因背景專業有限,而教學督導涉及各專業,對專業教學水平的評價,必須有同專業的專家進行,才合乎邏輯,才可能正確評價,外行聽課,所下的結論難以令人信服。(4)基層領導有抵觸。基層最了解教師,教學督導工作主要考核教師的教學水平,而教學水平體現教師的綜合水平與能力,包括教師的專業基礎、科研水平、教學方法、職業道德諸多因素。這些因素很難通過一兩次聽課準確的掌握,作為教師的直接上級———院(系)最清楚。由上可知,一般情況下“被督導者”與“督導者”在心理上存在距離是不爭的事實。“督導”與“被督導”這種既相互依存、相互貫通,又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矛盾關系,處理兩者之間的合作與和諧關系的困難性和必要性是必然的。

3處理督導與被督導者的合作與和諧關系

督導與被督導的關系是高校教學督導中最重要的關系,兩者對立統一,彼此排斥又不可或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對提高教學督導的質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和諧督導”理念的提出為教學督導工作的開展指出了正確的方向:“和諧”的理念引入高校教學督導過程中,以和諧的機制和方法去解決教學督導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增進彼此的合作與交流,堅持以“教師為本”,努力營造一個和諧的工作氛圍,督導人員、教師、學生、教學管理人員合力行動,深化教學改革,最終提高高校教學質量。我們認為要做到督導者與被督導者和諧關系,必須做到以下幾點。3.1督導者更新觀念。增進“督導”與“被督導”者之間的合作與和諧,要求督導者應該認識到“督導”與“被督導”者之間既不是自然的天然關系,也不是強行規定的居高臨下的關系,或者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而是雙方本著一個共同目標,自覺按照職責要求,共同為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合力合作做好工作的關系。開展督導工作,“督導者”必須遵守以人為本、民主性、服務性、激勵性、啟發性和協調互補性原則[4]。立足于建立和諧關系,立足于調動被督導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立足于與被督導者成為合作伙伴,擺脫單純的糾察、裁判角色,而成為被督導者的良師益友和智囊團,從而使教學督導工作得到教師系、部領導的支持,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3.2被督導者更新認識。增進“督導”與“被督導”者之間的合作與和諧,要求被督導者必須充分認識到教學督導工作的價值和必要性。教學督導工作通過督導幫助被督導者把握整個教學過程,發現問題,引導他們自覺開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總結經驗,糾正偏差,促使教學活動在教育規律、法規的框架下健康有序地進行,保證學校人才培養的規格質量,打造學校品牌,促進學校教育目標的實現并推動學校的持續發展。教學督導者通過督教、督學、督管等途徑對教學全過程進行監控指導,全面了解和評價被督導老師的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紀律和學習效果以及教學管理的服務意識、執行規范、執行效果等多方面的情況,在這個過程中有助于塑造良好教學氛圍與環境。另外,教學督導是一種在專業領域具有學術權威性的教學管理活動,通過教學督導制度的建立以及教學督導工作的開展,傳統意義上的高等教育教學管理的行政組織形式的單線性、垂直式、指令執行式的管理將被質疑并受到嚴重沖擊,對于學術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5]。因此,被“督導者”應采取積極的合作態度參與教學督導工作,構建一種和諧的合作關系,相互學習,彼此督促,共同發展。

查看全文

高等學校學報編輯隊伍研究

摘要:闡述了學報編輯隊伍的建設對于高校學報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通過分析高校學報編輯隊伍存在的問題,如機構設置不合理、專業編輯缺乏、編輯業務水平不高、人員不穩定等,提出了轉變觀念、注重編輯人才培養、合理完善各項相關制度、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等措施,以建立一支政治立場堅定、編輯業務水平一流、愛崗敬業的編輯隊伍,實現高校學報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校;學報;編輯;人才培養;隊伍建設

教育部辦公廳《高等學校學報管理辦法》第二條指出:“高等學校學報是高等學校主辦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學成果為主的學術理論刊物,是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1]陳浩元老師等指出:“高校學報為本校師生和科研人員提供一個快捷地進行校內外、國內外學術交流的園地,引導學術研究的潮流,促進學校科研工作的開展,有利于提高整體科研學術水平;高校學報是向國內外展示、宣傳學校科研成果和綜合學術實力的一個重要窗口;高校學報記載著學校科研、教學發展的歷史。”[2]。改革開放以來,高等學校學報(以下簡稱“高校學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只有幾家國家重點大學有學報到幾乎各家大學都有學報,從無章可循到國家統一規范、標準、一體執行,從沒有專業職稱到建立專業隊伍、設立專門專業、建立相應職稱體系,從一般要求到設定硬性指標,這種變化效果十分明顯。隨著高校學報專業化的日益發展,按照國家新聞出版署關于出版單位執行“三審三校”制度的要求,高校學報編輯隊伍的建設和專業編輯人才的培養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一、現狀及問題

1.編輯隊伍現狀。目前,我國高校主辦的期刊近2000種,約占各類期刊總數的1/5,其中學報近1100種,占高校期刊總數的55%,且多為雙月刊[3]。國家科學技術部1991年6月5日的《科學技術期刊管理辦法》第八條規定:“出版科學技術期刊應當具備……健全的編輯部。專職編輯人員按任務定編,一般季刊(或半年刊)不少于三人,雙月刊不少于五人,月刊不少于七人,并設一定數量的專職編務人員。”[4]高校學報編輯隊伍一般由主編、副主編、責任編輯等人員組成,根據不同崗位責任與分工,負責相應工作。主編、副主編全面負責學報的編輯、出版、發行工作,主持學報日常工作;負責稿件的終審,付印樣通讀定版工作。責任編輯負責自己責任編輯稿件的初審、編輯加工、三次校對工作;在這個過程中,責任編輯尤其要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及我國領導人的論述,古詩文,重要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等進行認真核對,不僅要保證文字內容的正確,還要保證用詞的準確;還要進行統稿,保證體例一致。這樣,才能使稿件的內容更完善、材料更翔實、引文更準確、邏輯更嚴謹,保證期刊內容和排版印刷有較高的質量。責任編輯的聘任一般有兩個渠道:一是通過國家新聞出版署統一組織的職業資格考試,或出版系列職稱評審,具備出版系列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二是不具有出版或編輯專業資格證書,但與稿件內容相關專業的教師。以上各類人員各司其職,接受主管部門定期檢查。2.存在的問題。(1)編輯人員專業層次參差不齊,業務水平不高。目前,在高校學報從事責任編輯工作的人員中普遍存在所學專業與現職崗位不符的現象。例如,理工類期刊的責任編輯是文科背景,而社科類期刊責任編輯則是理工科背景。近年來,高校的人才引進機制發生了很大變化,大部分高校尤為注重博士畢業生的引進,而引進的博士大部分充實到了教學科研一線,并沒有充實到學報編輯工作隊伍。因此,學報編輯人員從學校人才引進渠道增加的專業人才很少,只能通過校內的人員調整來充實編輯人員隊伍。隨著老編輯的退休,專業編輯人員短缺的現象日趨嚴重。通過校內調整來到編輯部的人員不但學歷層次參差不齊,更為嚴重的是所學專業與編輯業務相差甚遠。大多數剛剛從事編輯工作的人員既沒有語言文字專業背景,又缺少編輯崗位的專業培訓,導致整個隊伍的編輯專業水平不高,在實際工作中無法順利完成完整的編輯工作程序,難以保證期刊出版質量。究其原因,是高校對編輯部的定位和作用的認識不到位,對“高等學校學報是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重要園地”的地位認識不足,對學報是高校教學和科研成果展示的平臺、能更好地展示教師優秀教學和科研成果的重要作用認識不清。(2)編輯專業人才不足,隊伍不穩定。高校學報編輯隊伍中具有編輯出版專業資格的專業人員比例不高,教師、研究系列等技術職稱的編輯人員占很大比例。因此,專業人才不足,編輯隊伍不穩定。究其原因:一是多數高校學報編輯部長期處于學校行政管理的邊緣地位。從事期刊編輯工作的人員有的歸屬教學科研部門,有的歸屬行政部門,但大多歸屬教學輔助部門。“學校好的政策向教學科研一線教師傾斜,職稱晉升同樣向教師傾斜,給編輯等其他專業技術職稱系列的額定職稱數比例相對較低。……在職稱晉升中競爭力不高,晉升之路難行”[5]。因此,不僅編輯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受到了一定影響,而且具有較高學歷的人員也不愿意從事編輯工作。二是工作壓力大。編輯人員不但要完成稿件的初審、編輯加工工作,還要進行校是非、查文獻、核對參考文獻等一系列工作,工作量大;而且社科類學報有很多涉及法律、民族、宗教等的敏感性稿件,這要求責任編輯不僅要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還要熟悉相應的法律法規和出版管理制度,不能有絲毫疏忽。因此,責任編輯面臨著巨大的精神壓力[3]。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制約了編輯隊伍的建設與發展。

二、編輯隊伍建設對策

查看全文

高等學校學生管理信息化探討

摘要:近年來,各高校逐年擴招,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加,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等學校學生管理的難度。信息化技術的發展為高等學校學生管理提供了新途徑。但目前,高等學校信息化管理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如信息化開發效率低下,缺乏科學的理念支持,管理手段不能滿足現實需求等。因此,學校要采取以下措施,以促進高校管理的信息化:公寓管理信息化;建立合適的管理系統;采用“一卡通”管理模式;建設數字化校園。

關鍵詞:高等學校;管理;信息化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實際需求。因此,若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提升高等院校管理工作效率,就應當構建信息化管理平臺。當前,信息化技術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信息技術以其獨有的快捷性、便利性為人們的生活工作提供更多有利條件,高校如果能夠在管理工作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互聯性、高效性和精確性,就可以進一步提升管理效率,使學生管理工作到達一個新高度。

一、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化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信息化開發效率低下

首先,當前部分高等學校的管理信息化各部門之間出現重復建設的現象。一些部門因為某項具體工作需求就獨立進行信息化建設,且在實施過程中缺少與其他部門的溝通交流,導致信息化資源利用率較低。尤其在開發管理信息系統的過程中,如果缺少統籌協調和整體布局,就會導致各個環節分散混亂,許多信息數據不兼容,各部門之間無法共享信息數據資源。這就造成了財力、人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費。例如,高等院校的圖書館借閱管理系統和學生處的信息管理系統,通常屬于不同的管理部門。大部分高校的這兩個部門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往往只考慮各自的工作需求,忽視了學生信息的共享和互換,這無疑會導致信息化資源的重復建設。其次,部分高等學校對信息系統軟件開發缺少統籌安排,信息化建設周期較長。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一些高校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忽視了一些現象,未能及時升級管理系統,導致一些產品版本和原有數據不融合,無法適應新系統。同時,一些高校硬件設備折損嚴重,導致現有設備價值得不到利用,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

查看全文

民辦高等學校教學方法探討

摘要:本文重點分析了民辦高等學校教學方法的現狀,民辦高等學校學生自身特點,根據民辦高校獨特的特點,從兩個方面對教學方法進行深入探討,一個是理論教學方法,一個是實踐教學方法。理論與實踐教學是高校學校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兩個重要課堂,本文有針對性地進行深入探討與研究,并提出獨特的教學教法,對民辦高等學校教學方法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建議,希望能提高民辦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促其能迅速發展壯大。

關鍵詞:民辦高校;教學方法;項目教學

一、民辦高校發展現狀

民辦高等教育是近些年倍受關注的一種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的迅速發展是時代進步的需要,也是中國教育在適應國際化教育過程中的產物。民辦高等教育模式現呈多樣化發展,近幾年形成三種發展趨勢,一種是以市場為導向的職業教育;一種是具有區域性特色的高等教育;一種是引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國際化教育;我國民辦教育相對于國外,雖然起步較晚,但其發展速度相對較快,在發展過程肯定會有很多問題,要進行正確的引導與政策支持,在中國形成多元化教育并存的教育模式。然而無論那種教學模式,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都將成為其生命線,如果提高民辦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將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

二、民辦高校的學生特點

民辦高等學校的學生具有自身的特點,雖然民辦高校的學生也是通過國家統招考試進行招生與錄取,但其學生高考分數要低于國家一本與二本的錄取分數。這個分數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說明我們學苗相對較差,但并不能說明我們的學苗沒有發展的潛力,只要進行正確的引導與教育,還是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民辦高校的學生高考分數只能說明在高中以前的狀況,并不能預測以后的發展,為什么在高考中沒有取得理想的分數,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種原因共同形成的,如高考中發揮失常、嚴重偏科、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等。那么當其進入民辦高等學校,應該如何教育將成為關注的焦點,首先應根據學生自身特點,發揮其特長;其次要注重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再次要通過環境的變化激發其學習興趣;最后要讓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查看全文

高等學校績效審計論文

一、高等學校績效審計評價的內涵

高等學校績效審計評價內涵指的是各個高等學校依據既定的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從經濟性,效益性和效果性上對各個部門開展的各項工作進行分析。高等學校績效審計評價的主體是指由誰執行審計的問題,可以有獨立的具有法定資格的審計機構和高等學校內部審計機構兩種審計機構。高等學校的績效審計客體是高等學校的各個部門、資金、項目以及相關政策等。高等學校的績效審計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促進高等學校良好健康的發展。結合以上這些我們可以將高等學校績效審計評價定義為:國家指定的審計機關或者高等學校內部審計機構,根據其自身發展管理的需要,依照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以及人們在這一領域的共同認知標準,對高等學校所屬的專業學院、高校內部的各個行政管理機構等單位的經濟活動、資源利用情況以及財務收支情況進行獨立的一系列的考量、評價、分析和考察,以確保高等學校能夠對學校自身資源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得到最優化管理,明確高等學校各個行政職能部門及廣大教職員工的經濟責任,最后做出審計結論,并提出改進建議,從而全面提高高等學校經濟效益的一種監督管理活動。

二、高等學校績效審計評價的現狀

1、各高等學校在經費使用效益低下。在購置資產方面,缺乏統一規劃,重復購買,設備利用率低,有一些資產長期閑置,最終損壞,報廢;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改造是沒有長遠規劃,有些設計不合理,往往會出現建了拆,拆了再建的情況;對專項資金使用管理不規范,盲目的貸款,導致利息費用增加,從而使財政困難。

2、績效審計大多保持在事后審計上,很少在經濟活動開始時就參與進來,也沒有在經濟活動事中進行控制,忽視了對管理和效益的審計;不能對違反紀律的行為采取應有的防范措施;資金使用的過程得不到有效監管,只能在事后發表評論,對于過程中的資金浪費不能有效制止,缺乏一個科學的評價依據。

3、缺少規范的審計程序。系統的理論指導審計程序不足,自發狀態多,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在實踐中帶有盲目性,審計結果難以客觀,因此缺乏約束力,甚至完全是走形式,影響績效審計工作的權威性。

查看全文

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規章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規范高等學校檔案工作,提高檔案管理水平,有效保護和利用檔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及其實施辦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的高等學校檔案(以下簡稱高校檔案),是指高等學校從事招生、教學、科研、管理等活動直接形成的對學生、學校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載體的歷史記錄。

第三條高校檔案工作是高等學校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學校應當加強管理,將之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

第四條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主管全國高校檔案工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高校檔案工作。

國家檔案行政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檔案行政部門在職責范圍內負責對高校檔案工作的業務指導、監督和檢查。

查看全文

高等學校實施財會監督探討

1996年財政部的《事業單位財務規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令第8號)中,沒有關于財務監督的章節。2012年4月1日起施行的《事業單位財務規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令第68號)中專門增設“財務監督”一章,對財務監督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這表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財務監督在事業單位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增設內容明確了事業單位財務監督的主要內容、主要形式,并提出要建立健全財務監督制度和依法公開財務信息。這是事業單位管理制度中對財務監督提出的較為具體的要求,也是事業單位開展財務監督的根本遵循。高等學校財務管理是事業單位管理的一部分,2012年12月19日財政部、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財務制度》,對財務監督做出了更為詳盡的規定,對財務監督的形式和方法做出了明確要求,同時也提出了建立健全財務監督制度和依法接受外部監督的規定。高等學校實施財務監督的制度依據更加充分,實施內容更為具體,實施手段也更加明確。由于高等學校財務管理實務工作中一直使用《事業單位財務規則》和《高等學校財務制度》中財務監督的概念,實際工作中并沒有對財會監督、財務監督和會計監督的概念進行嚴格的區分,因此本文對財會監督的論述主要基于高等學校實施財務監督的情況。

一、高等學校需要建立分級財會監督體系

目前,高等學校財務人員在做好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的同時,將財會監督貫穿于日常工作的全過程。高等學校行業特點突出,其財會監督也具有自身顯著的特點。首先,高等學校管理架構復雜、管理鏈條長,具有校級、院級、系級、教研室、課題組、師生個人等多級管理體制。而處理財務業務的會計人員往往處在經濟業務行為的最末端,對整個鏈條上財務業務的真實性、合法性、相關性和合規性實施完全監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監督效果也無法有效保證。其次,對于高等學校而言,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是其主要的四大功能,財務工作則定位為教學科研提供服務和保障,這決定了實施財會監督必將會面臨諸多障礙和困難。此外,高等學校教學、科研工作專業性強,聚集了大批優秀人才,師生思維活躍、崇尚創新,這樣的業務特征和文化氛圍對財務人員實施財會監也提出了很多新的更高要求,財會監督要適應高等學校業務特點和人員特點,才能助力高等學校的持續健康發展。綜合以上高等學校的管理特點,筆者認為,高等學校應建立分級的財會監督制度體系,建立完善的分級分類監督制度,財務人員不是實施財會監督的唯一主體,經費和實物資產的使用者、院系負責人等都應作為實施財會監督的主體。以經費使用者為例,應根據其所在崗位、經費性質承擔相應的財會監督責任,不同環節的經費使用者應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樣才能使高等學校財會監督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二、高等學校要進一步明晰財會監督邊界

一是需要明確財會監督與其他監督主體的邊界。高等學校中財會監督、審計監督和紀檢監督一直并行存在,筆者認為有必要專門出臺文件,理順高等學校內部各監督主體類型,明確各自的職權、內容、關系,做到職責清楚、界限清晰。二是需要明晰財會監督內容的責任邊界。《高等學校財務制度》對財會監督的內容進行了明確,包括預算編制、收支管理、結轉結余管理、資產管理,也明確要實行事前監督、事中監督和事后監督,日常督查和專項督查相結合。財會人員在日常財務管理過程中只能利用已獲取的財務資料,根據職業判斷,實行監視、督促和管理。在從嚴治黨的背景下,應該明確實施財會監督不能替代經費使用者或者資產使用者自我監督的主體責任,應建立起“誰使用經費,誰負責監督”“誰使用資產,誰負責監督”的財會監督責任機制,不能讓財務人員在實施財會監督中承擔無限責任。

三、突出高等學校財務人員實施財會監督的職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