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0 20:30: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地鐵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地鐵公共藝術現狀研究
摘要:該文作者梳理中國知網中我國地鐵公共藝術的相關研究成果,明確地鐵公共藝術的概念與范疇,從藝術語言、技術表達、人文內涵、對比與發展四個方向厘清現有研究的思路框架與理論成果,指出地鐵公共藝術研究由藝術性逐漸偏向在地性與互動性的研究趨勢,同時反思相關研究領域的不足之處,提出新的研究視角,旨在為理論研究與設計實踐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地鐵公共藝術;藝術語言;技術表達;人文內涵;研究綜述
隨著我國地鐵建設的快速發展,地鐵站點的藝術化和人們情感的需求對地鐵空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鐵公共藝術作為文化的載體,成為體現城市精神的地下窗口,連接著地上、地下兩個空間,協調著人、地鐵、環境三方的關系。近年來,部分地區的地鐵公共藝術結合時代與地域文化而不斷發展,為乘客帶來良好的體驗,但部分地鐵公共藝術只是停留在裝飾表面。筆者梳理2004年(知網中最早的地鐵公共藝術相關文獻從2004年開始)以來的相關研究成果,明確其研究不足與后續研究的方向,為我國地鐵公共藝術的研究與發展提供參考。
一、地鐵公共藝術概述
地鐵公共藝術是放置在地鐵站空間中的公共藝術作品,這些作品保留了公共藝術作品開放性和文化性的特點[1]。隨著時間的推移,地鐵公共藝術的概念也在不斷擴充,現有的研究并沒有對其進行明確、統一的界定。目前對地鐵公共藝術概念的研究可分為范疇、性質、意義三個部分,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概述見圖1。地鐵公共藝術可概括為在地鐵空間中以發揮地鐵功能為前提,人人可觀賞、參與,代表公眾審美趣味、體現地方文化特色、反映時代變遷特征的壁畫、雕塑、裝置及其他具有藝術化特征的設計與活動。
二、文獻研究現狀
地鐵及巖土錨固技術探索
地鐵自始建以來,就以快捷、大運量的特點在解決城市交通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在我國,由于人口眾多,大、中城市人口集中,交通擁擠越來越嚴重,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成為城市發展的瓶頸。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地下鐵道建設以它不可替代的優勢成為我國城市交通建設中的佼佼者。
一、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
1.我國軌道交通建設的發展概況
隨著我國城市人口和車輛的不斷增加,在一些較為擁擠的大中城市地面交通已無法滿足人們的出行要求,這些城市面臨巨大交通壓力。而地下鐵道與輕軌在解決城市交通問題上越來越顯示其重要地位。
自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的軌道交通建設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至今為止,我國已有許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等擁有多條地鐵線路在運行,對這些城市的發展和提高百姓的日常生活質量做出了巨大貢獻。此外,現在各大城市都把地鐵和輕軌建設列入未來的城市規劃中,有些規劃的線路已經在建。可以說,我國地鐵和輕軌建設的發展趨勢是長期的、持久的。
2.地鐵輕軌建設對城市地下空間開發的帶動作用
城市文化中的地鐵文化研究
本文作者:馮明兵工作單位: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地鐵文化的本質就是一種城市文化,這就確立了地鐵與城市的依存關系。地鐵正在將過去遠離都市的一些地方變成城市,這一變化的結果必然會帶來人口、資源的重新聚集、調配和遷移,進而又帶來了人們生活方式、社會活動、文化思想的巨大改變,這即形成了新的城市文化。從這個意義來說,地鐵不可能改變其公共服務屬性而脫離城市孤立存在。然而換一種角度來看,地鐵所代表的人類智慧和科技文明本身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使城市變得更加宜居、豐富和美好。這是由地鐵所創造的新的城市文明。其中,地鐵文化對城市文化的價值體現為:(1)既是城市文化的物化形態,也是城市文化精神形態的存在方式。只要搭上地鐵,就能看到最真實的巴黎!
這是《巴黎地鐵雜貨旅行》一書封面上的醒目標題。書中由地鐵線路串起的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不僅讓我們領略了巴黎的獨特魅力,也讓我們學會了關照城市的另一種方式———地鐵文化。顯然,地鐵文化之于城市,不僅是它所代表的現代交通文明,還在于它已經成為城市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承載一個城市文化的絕佳舞臺。文化是一座城市最具活力和魅力的品質所在,它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歷史變遷、城市精神、風土人情、文學藝術等諸多特質,影響著一個城市的建筑形態、行為制度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等,這其中自然也包括地鐵文化。地鐵擁有大量的人氣聚集,既封閉又具流動性,這些都為城市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它“濃縮了都市生活的繽紛色彩,承載著快樂和憂傷,也交織著夢想與希望”[1]。也因如此,世界各國優秀的城市地鐵都將這一人類巨大的公共資源倍加珍惜并施以利用,通過在地鐵中溶入濃郁特色的城市文化,使地鐵成為展示和傳播自身城市文明的窗口。如世界最早的倫敦地鐵,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各種不同年代建筑風格的車站,從早期的磚石拱形結構,到后期的純鋼鐵結構,再到現代的鋼化玻璃站臺等。這些車站記錄著100多年的地鐵建設歷史,展現出一個城市建設的滄桑變化。而地鐵車廂里超過半數以上的乘客讀書或看報,那份閑適與從容,也成為詮釋倫敦文化一道獨特的風景。又如巴黎地鐵,儼然成為藝人們的流動舞臺,隨處可見手持手風琴或吉他,或攜帶音響的藝人,讓人們時刻感受到這座“浪漫之都”濃郁的藝術氣息。由此可見,地鐵文化作為城市文化的載體,反映著人們對地鐵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需求,其既是城市文化的物化形態,也是城市文化精神形態的存在方式。(2)既是城市文化的創新形式,也是推動城市文化發展的創新手段。盡管地鐵誕生至今已有100多年,然而對于許多地區和城市而言,依然是城市現代化的一種新生事物。作為城市發展的產物和人類智慧的結晶,地鐵為城市開創了新的文明:地鐵極大地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環境,提升了城市的生活品質,塑造了新的城市形象。它為城市帶來了快捷便利的交通文化,立體交通體系的時空文化,通暢文化,發達社會的象征文化等[8]。
因而可以說,地鐵文化本質上就是一種創新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的發展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一個城市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由于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生產力水平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城市文化,但總體而言,都是繼承前一種文化的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地鐵文化顯然也是推動城市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相對于城市文化,地鐵文化的形成、完善與發展要快速得多。地鐵文化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小,人為影響較大,可塑性較強,這些都為地鐵文化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為此,利用地鐵文化推動城市文化建設、提升城市形象,已成為許多城市重要的創新手段。如西安地鐵2號線北大街站,名為《百變》的文化墻將深浮雕的現代女性形象與淺浮雕的華麗唐裝并置重疊,強烈的材質對比和時空交錯感將“文化穿越”做到了極致,為西安這座古都增添了現代活力。又如,隨著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成熟,近年來一種新型的“智慧型”軌道交通正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上海、北京等城市正積極響應“智慧型”交通系統的建設。這一成果勢必更大地惠及城市生態,給人們帶來更多的人文關懷。因此,由地鐵文化推動的城市文化創新,不僅可以重新認識和發現城市文化的魅力,還在地鐵文化的不斷完善和提升中給城市帶來新的文化創造,促進城市的文明進步。(3)既能成為城市文化的標志,也可創造出城市文化的新范式。城市文化是極其豐富多彩的,不同的城市在長期的發展中會形成與眾不同的城市文化。正是這些千姿百態的文化共同構成了豐富的世界。受不同城市文化的影響,地鐵文化也會呈現出獨特的樣式和面貌,帶有各自城市文化的獨特印記。如臺北地鐵最“人情味”,上海地鐵最“國際”,成都地鐵最“休閑”,廣州地鐵最“民主”,南京地鐵最“人文”,等等。這些地鐵文化或已成為各自城市文化的一個標志,如果再經過精心的設計和打造,或許能為各自城市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范式。例如,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興建的莫斯科地鐵,造就了極富特色的車站建筑、裝飾以及濃厚的藝術氛圍。這些造型各異的建筑,美妙絕倫的壁畫、浮雕、雕刻、燈飾等,均出自前蘇聯時期最杰出的建筑大師和藝術家之手,由于他們“對自己的作品近乎苛刻的要求,使得地鐵具有了永恒的、超越時空與國界的魅力”[9],使莫斯科地鐵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鐵”,“地下的藝術宮殿”。可以說,令人驚嘆的地鐵藝術無疑代表了莫斯科的一種文化范式。然而,對我國大多數城市地鐵來說,成為一種文化范式還需付出不懈的努力。托馬斯•庫恩認為,“范式”代表一種理論體系,是一種公認的模型或模式,也是一個共同體成員所共享的信仰、價值、技術等等的集合[9]。由此可見,要想成為一種文化范式,地鐵文化應形成一套系統性、整體性和科學性的理論體系,其核心的價值理念要獲得公眾的普遍認同,要有可供借鑒的成功案例。以南京地鐵為例:南京是一個擁有2500年悠久歷史的都城,十朝古都的歷史與文化無疑是這座城市最大的驕傲。2005年地鐵建成之初,南京地鐵1號線便專門辟出10面文化墻,用以展示南京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這一國內創舉得到了廣大市民和“十運會”嘉賓的贊譽。2006年,南京地鐵又在國內率先提出了建設“人文地鐵”的品牌戰略,提煉形成了地鐵文化的核心———“馳載人文、身心直達”的價值理念。經過幾年的建設,南京“人文地鐵”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它透過地鐵環境、行為、制度和理念等各個層面反映出來。如開行“人文號”、“詩歌號”、“低碳號”、“青奧會志愿者號”列車,創建“糖果車站”、“和諧車站”等品牌車站,打造“昆曲進地鐵”、“音樂樓梯”等品牌文化活動等,使南京“人文地鐵”真正成為南京乃至江蘇的一張文化名片。
如果將交錯密布的地鐵網絡比作城市的“血管”,地鐵所承載的正是一座城市的驕傲———文化,也只有文化才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和活力所在。如何把握好地鐵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如何進行地鐵文化的創新,如何推動城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等等,這些問題的真正解決還需地鐵建設者、管理者和參與者的不斷實踐和探索。希望對地鐵文化概念及其文化價值的探討,能引起人們對地鐵文化中深層次結構、要素的更多思考,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為建設高品質的城市地鐵,進而建設更宜居和美好的城市貢獻一份力量。
地鐵火災防治分析論文
1地鐵火災防治大系統的觀點
以往地鐵火災的防治工作往往只著眼于在地鐵系統內部發生火災時的應對措施,多強調一些硬件設施的設置和完善,而沒有從系統和全局上去認識地鐵防災系統。應根據地鐵火災的發生、發展過程和條件,構建一個全局性的地鐵防災減災大系統,以起到全面和徹底的“防”與“治”的作用。
1.1地鐵火災防治系統的組成
地鐵火災的發生過程可劃分為災前、災時和災后三個階段,地鐵火災防治系統即根據這三個不同階段進行配置,起到不同的火災預防和控制作用。地鐵火災防治系統的組成及實施要點見表1。
1.2地鐵火災防治大系統的構建
地鐵是一種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具有相當重要的社會效益。因此,地鐵火災的防治不應只依靠地鐵運營部門的努力,而應構建一個從政府部門到各相關執行部門(包括地鐵運營部門、公安、消防、醫療、通信、新聞媒體、環保單位乃至民眾)的全面的地鐵火災防災救援體系。
探究廣州地鐵運營安全管理
摘要:本文淺析了目前廣州地鐵在運營安全管理方面的情況,探討了提升地鐵運營安全管理保障水平的發展趨勢,并進一步對目前存在的或將來可能遇到的發展瓶頸做出預見性推測和解決的對策。
關鍵詞:地鐵;運營管理;安全保障對策
一、廣州地鐵運營安全管理的基本情況
廣州地鐵目前擁有8條線路、145座車站、運營里程達236公里組成的線網。每天平均客運量超過400萬人次,最高日客運量784萬人次,最小行車間隔3分鐘左右。地鐵車輪滾滾,每天面臨的最緊要問題就是安全。近年來,廣州地鐵公司堅持以安全運營為中心,狠抓運營質量,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安全保障體系和安全管理網絡,在員工中進一步強調了“安全乃企業立身之本”的觀念,在運營安全管理上強化各項措施:
1.制度保安全。在進度和安全的選擇上,廣州地鐵永遠把安全放在首位。保衛綜治、績效考核、運輸管理、應急預案、安全管理等近88個安全規章為地鐵安全生產保駕護航,“三鐵”作風抓安全生產,落實事故“四不放過”,確保了地鐵安全生產持續穩定。
2.設備保安全。廣州地鐵通過引進國際上較為先進和成熟的技術,擁有一套較完善的運營設施設備安全保障系統,確保安全、正常運營。運營設備設施維修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地鐵運營安全與否。為保證設備設施的質量狀態,廣州地鐵采用先進的檢測手段,建立維修管理信息化系統,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斷提高維修質量。
地鐵公共藝術設計論文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從1990年至2020年的進化從側面反映了城市化進程。而現如今,城市的快速擴張,使其漸漸地失去了本土文化內涵,引發城市記憶危機。一座城市令原住民難以忘懷與割舍的、令游客流連忘返的恰恰是這里獨有的記憶。因此,筆者從城市地鐵空間入手,希望以公共藝術的方式來記錄與呵護城市歷史,促進大眾與城市文化交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使得地鐵空間成為社會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陣地。
1城市記憶與地鐵公共藝術
1.1城市記憶及其保護困境。城市是人們賴以生活的場所,承載著人們共同的記憶,因為記憶大眾才有共通的精神感悟,城市文化才得以延續,城市才能更好發展。布正偉①認為,城市記憶是人們對城市環境及其形態要素所具有的美學特征認同后產生的集體記憶[1]。城市記憶不同于城市認同,它具有連續的時間性特征。城市記憶以一個敘事者的身份,向我們訴說它的歷史變遷與未來的發展,它的魅力在于不斷增加的時間價值與大眾人文情感的相互滲透。城市記憶是過去、當下、未來的集合,一座有記憶的城市,擁有濃厚的文化底蘊,是城市發展的動力之源。它在阿爾伯蒂②看來是不可或缺的,他認為失去其起源的記憶與連續性原則,城市將瀕臨毀滅[2]。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城市記憶具有的地域性,使之表現出獨特的城市風貌。20世紀是一個“大發展”和“大破壞”的時代,城市中的“建設性破壞”始料未及,屢見不鮮[3]。近年來,不難發現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風貌逐漸趨同,城市本身失去了地域特色與歷史文化價值,城市記憶開始消失。2002年,為了挽救失去的記憶,青島市率先提出“城市記憶工程”,隨后各個地區紛紛響應。縱觀全局,中國針對城市記憶展開的實踐保護等工作仍處于起步階段[4]。因此,筆者希望以小見大,從城市地鐵空間入手,通過案例分析現下及未來塑造城市記憶的藝術化方式,響應城市記憶的實踐保護工作。1.2地鐵公共藝術概述。公共藝術是公共空間內服務于公眾的藝術,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它的歸屬是大眾,以藝術化的手法傳遞大眾信息。從藝術社會史的角度看,公共藝術是社會生產關系的產物,揭示了人與社會的審美關系。在學者翁劍青看來,其既是一種外在的、可視的藝術運作和存在方式,同時在整體上又是一種蘊涵豐富社會精神內涵的文化形態[5]。因此,公共藝術的本質是公眾性與社會性,并且會因所處的環境而被賦予新的內涵。1863年,全世界第一條地鐵在英國倫敦建成,地鐵公共藝術逐漸進入大眾視野,成為城市的獨特風貌。地鐵公共藝術屬于交通類公共藝術,存在于地鐵空間中,雖受限于地下空間的局限性,但因其自身獨有的公眾性與文化性的藝術特點,使得空間重新煥發活力,促進人與城市的良性互動。1.3城市記憶與地鐵公共藝術的內在聯系。在城市快發展、快擴張的大環境下,商業文化侵占地鐵空間,雖為城市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但城市人文關懷意識淡化所引發城市記憶危機,使其失去了特有的內在文化價值。地鐵空間作為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的行為活動聯系緊密,空間的公共屬性凸顯,因此人們對地鐵空間的需求不再是功能層面上的安全、便捷,更看重精神層面的空間藝術感知。因此,在城市建設中,地鐵公共藝術不單是一種只關乎美的藝術形式,它被賦予的藝術力量是城市凝聚力的體現,象征城市文化的軟實力。地鐵從交通工具轉化為城市記憶輸出的重要窗口的今天,強調構建公眾共有的精神文化,人通過與藝術的互動,產生地域歸屬感,地鐵公共藝術成為城市推廣的名片。
2案例解讀——吉林長春地鐵二號線公共藝術設計
吉林長春地鐵二號線于今年8月30日向市民開放,其中的公共藝術設計是主創團隊歷經出國考察、吸收外國優秀經驗、融合東西方設計理念后,為長春量身打造的。對比北京、南京等地,它較好地展現了當下中國地鐵公共藝術的發展狀態,更具時代意義。再者,長春從近代開始,便慢慢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它是著名的老工業基地,它也曾是偽滿洲國的首都,迄今發掘了眾多歷史遺跡,城市記憶無處不在。因此,由此應運而生的地鐵二號線的公共藝術作品,對筆者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2.1設計主題長春地鐵二號線與一號線縱橫交織,是城市空間的核心軸。二號線18個站點中的19件地鐵公共藝術深入挖掘了春城記憶的內在價值,通過一站一故事的形式,訴說著城市記憶下的人、事、物,展現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城市風貌,著重體現城市對民眾的精神感召,傳揚了時代精神,樹立了城市形象品牌,從而帶來社會效益,這是它的成功之處。例如雙豐站的《五谷豐登》靈感源于長春享有的“天下第一糧倉”美譽,幾何麥穗圖案與地鋪中心篆刻著“風調雨順”,是人們對農業生產持續繁榮的期許,也寓意事事順遂。和平大街站的《路在腳下》,印證了長春的城市交通的發展歷程,延伸了人生之路在腳下、踏實向前的主題。文化墻選取了不同功能和材質的路面,比如老長春特有的馬蹄石、有軌電車路面、自行車道、人行道、盲道、鐵軌等,與從中穿插著的軌道交通指示標識,通過看似錯位無序的排列,形成豐富的材料質感。南關站的《繁榮市井》(圖1),描繪了老長春著名的豆市、馬市內市民安居樂業的繁榮景象,人是故事的主角,作品中人物多達396個,細細端詳每個人物都是鮮活的。2.2公共藝術營造及其設計形式地鐵空間是以交通功能為主導的復合空間,線性序列的空間,使人的行為活動受空間流線的影響較深,多呈現單一、快速通過的活動軌跡。長春地鐵二號線公共藝術營造基于以上空間屬性,主要從空間界面入手進行設計,包括頂面、地面與墻體,其中墻體設計占比最多,當然也不乏一體化的候車區空間設計,從多維度展現了城市魅力。例如興隆堡站的《摩登時代》(圖2)向我們具象地展現了一個女士提包的內部。它充分利用裝配站特有的空間結構,以一體化的立體設計,聯動整個候車區。它頂部的拉鏈造型依托混凝土預制結構,增強了空間的縱深感,快要傾瀉而出的生活用品賦予空間趣味性,濃厚的生活氣息凸顯。二號線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主要以裝飾墻、藝術化公共設施、地鋪為主。裝飾墻主要應用于通道空間,以2緯、2.5緯的形式,釋放空間,在引導空間流線的同時,賦予文化內涵。例如建設廣場站的《時代樂章》契合區域特點,夸張變形的西洋樂器仿佛正演奏著長春這座城的時代樂章。藝術化公共設施主要應用于候車區,在滿足實用功能的前提下,通過藝術造型語言,豐富空間主題。地鋪則轉化了城市記憶為圖案化視覺符號,向大眾傳遞城市文化,并且呼應了空間的整體性設計原則。
3新時代下的基于城市記憶的地鐵公共藝術
地鐵車站設計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總結了當前地鐵車站設計中的一些缺點和問題。如,地鐵的使用期為100年,車站客流量按建成后第25年預測,存在著巨大時空差距。站臺上設2組樓扶梯,不利于乘客疏散和防災。殘疾人電梯不能直達地面,殘疾人進出車站的問題并沒有解決。實踐證明高架側式站臺的使用效果不好。雙島4線車站只方便同站臺同方向換乘,反方向換乘不方便。單島4線車站對同方向和反方向換乘都很方便。由兩個車站進行組合換乘,工程代價太高,應該慎重使用。
Abstract:Thisarticlesummarizestheshortcomingsandthequestionsinthedesignofthecurrentsubwaystation.Forexample,thelifetimeofthesubwayis100years,butthecapacityofthestationpassengerisforecastedafterthesubwaystationhasbeenbuiltfor25years.Ithasthehugespaceandtimedisparitybetweenthem.Intheplatform,thereare2groupsofbuildingsstaircaseswithahandrail,itisdisadvantageousforthepassengerstodisperseandtakemeasuresagainstdisasters.Theelevatorofthedisabledpersoncannotgotothegrounddirectly,thequestionofthedisabledpersonpassinginandoutthestationisstillnotsolved.Thepracticeprovesthattheeffectofthehighstructuresidetypeplatformisnotgood.Thestationofdouble-island4linesonlyconvenientforthesamedirectioninterchange,thereverseddirectioninterchangeisnotfacilitated.Thestationofthesingle-island4linesisconvenientforthesamedirectioninterchangeandthereverseddirectioninterchange.Carryingonthecombinationbytwostationstotraderides,theconstructioncostoftheprojectistoohigh,shouldbeprudentlyused.
關鍵詞:使用期,預測客流,站臺寬度,殘疾人電梯,同站臺換乘。
Keywords:Thelifetimeofuse,forecastthepassengerflow,thewidthoftheplatform,theelevatorforthedisabledperson,interchangebetweenthesameplatform
一前言
新開通的北京地鐵五號線,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市民面前,使北京地鐵的建設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地鐵五號線集中了當代地鐵建設的最新成就,車輛的技術水平和舒適度大大提高,車站的電子服務設施齊全,能為乘客提供多種乘車信息,方便市民出行。新型站臺安全門的使用,確保乘客安全乘車,廣大乘客贊不絕口。地鐵五號線開通僅一個多月,日客運量已達到47萬人次,對緩解北京城市交通緊張狀況起了重要作用。
地鐵機電設備論文
1我國地鐵的發展現狀
地鐵建設不僅標志著一個城市的發達程度還彰顯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及科技水平,另一方面還有效地解決了城市交通的擁堵問題。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人口密度的不斷加大,因此我國城市地鐵的發展是必然的。1969年,首都北京開通了第一條地鐵,就此拉開了我國城市地鐵的建設序幕,繼北京之后,上海、廣州、深圳也相繼開通了地鐵,尤其是近幾年,我國掀起了城市地鐵建設的熱潮。結合我國城市化的發展趨勢,可以預見在未來5-10年將會成為中國城市地鐵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我國的地鐵主要具備如下特點:
①地鐵線路會經過居民區,需要通過修筑聲屏障等措施嚴格控制噪聲和震動。
②通常采用混凝土道床作為軌道結構來減少維修量。
③通過直流電機進行牽引,用軌道作為通電回路。
④曲線段占的比例較大,要解決好曲線軌道的構造問題。
地鐵機電設備監控研究
摘要:本文從地鐵安全和節能角度,提出了一種基于IFIX的機電設備監控系統設計方案,該系統可以全面、有效的對地鐵環控系統設備以及其他機電設備進行自動化監控及管理。并在緊急情況下,通過對車站運行設備的調度及協調,使各種設備應用充分發揮其作用,保障設備正常運行,進而保證乘客安全。
關鍵詞:地鐵;監控系統;機電設備
一、概述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已經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并且在未來數十年都將會是城市建設的重要領域。因為地鐵是人流聚集的公共場所并深處地下,為確保設備處于可靠、高效、節能的最佳運行狀態,營造舒適安全的地下乘車環境,就必須全面、有效的對地鐵環控系統設備和其他機電設備進行自動化監控和管理。尤其是在遇到阻塞或火災等緊急情況下,通過對車站運行設備的調度與協調,使各種設備應用的作用充分發揮,保障設備正常運行,進而保證乘客安全。隨著對地鐵運營安全和管理水平要求的不斷提高,機電設備的種類和數量多,分布廣,運營過程中被監控對象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復雜,因此需要一種功能強大、實施方便、結構簡單的機電設備監控系統(以下簡稱BAS)來對車站中的各系統進行實時監控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保證地鐵的正常運營。
二、機電設備監控系統分析
1.BAS的監控范圍。一個典型車站的BAS控制的對象通常包括:環控系統(冷水機組、冷卻水泵、冷凍水泵、冷卻塔風機、空調機組、客氣處理機、風機盤管、新風機、送風機、回排風機、TVF風機、射流風機、U/O風機、聯鎖風閥、電動防火閥、全電動防火閥、二通調節閥、壓差調節閥、溫度傳感器、溫濕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流量傳感器、壓差傳感器等)、給排水系統(水泵、電動蝶閥)、照明系統(照明回路、事故照明)、人防門系統、電梯系統、自動扶梯系統及屏蔽門系統。由于地下車站的環控設備系統復雜、耗能多,而地面和高架車站的環控設備系統簡單,所以地下車站應設置BAS,地面和高架車站一般不設BAS。2.BAS的組成。城市軌道交通BAS由設置在控制中心的中央級監控系統、設置在各個車站車控室的車站級監控系統及就地級監控設備組成。系統網絡結構分為車站監控系統局域網、城市軌道交通骨干網和OCC(控制中心)局域網。車站監控系統局域網與OCC局域網均采用冗余的高速以太網,局域網之間通過骨干網進行數據和命令的傳輸。
地鐵建設巖土問題綜述
在今年福建省“兩會”上,泉州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被寫入了《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泉州軌道交通線網規劃遠景由6條線組成,一期工程建設考慮1號線和2號線,1號線北起福廈高速鐵路泉州站,南至石獅市區,為南北向骨架;2號線西起市區臨漳門,東至漳泉肖鐵路洛陽站,這兩條線共同形成“十”字放射式形態的骨架線網]。考慮到現階段軌道交通的技術發展水平、建設費用、技術成熟性以及建設城市環境的保護,泉州軌道交通老城區段將走地鐵,其隧道占位高度在6m左右,地下車站深度和隧道埋深約為14~17m。近年來,隨著我國地鐵工程的大量開工建設,在保證工程自身施工安全的同時,對工程涉及的巖土工程問題也越來越重視。孫鈞院士以上海地鐵為例,總結了當前城市地下工程活動的環境巖土工程問題,歸納了2O多處最突出的問題和困難。福州大學簡文彬博士對福州地鐵建設中的巖土問題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徐巖等對沈陽地鐵一號線建設過程中涉及的環境巖土問題進行了分析]。由于泉州平原工程地質條件的復雜性以及地下鐵路工程的特殊性,在泉州地鐵建設過程中將遇到眾多的巖土工程問題。
l泉州巖土工程地質條件
1.1地形地貌
一期工程地鐵段僅僅涉及豐澤區和鯉城區,屬泉州平原的一部分,區內地形平坦。
1.2構造與地震
泉州市位于閩東火山斷拗帶和閩東南濱海斷隆帶中段,斷裂十分發育,以北北東向、北東東向及北西向斷裂規模最大.泉州市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地震帶上,歷史上(公元1640年)發生過8.1級大震,地震頻發的臺灣省與泉州市僅一水之隔,臺灣的強震經常影響到泉州市。根據《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1990)》,鯉城區、豐澤區地震基本烈度為7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