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下穿通道地鐵車站合建設計分析
時間:2022-08-29 08:51:30
導語:市政下穿通道地鐵車站合建設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中以具體工程為例,對市政下穿通道與地鐵車站合建設計過程中的設計思路、設計方案以及設計要點做分析,希望對后期類似工程提供設計經驗。
關鍵詞:市政下穿通道;地鐵車站;合建設計
隨著我國城市快速發展,城市人口出行交通量快速增長且多樣化,各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也加快推進,實現城市總體規劃的時空目標。城市為解決道路擁堵問題,客流大的城市主干道規劃有地鐵線路,出現了市政下穿通道與規劃地鐵共路而發生沖突的問題。以往的設計思路多為分步設計、分期實施,但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地鐵車站臨近市政通道設置,市政通道與車站實施征地規模較大,造成地下空間資源浪費,且車站附屬出入口設置需過街與下穿通道沖突,功能較差。(2)地鐵采用區間下穿或側穿市政通道段,車站設置避開市政通道,避免與市政通道沖突,車站未設置在客流大的交叉口,造成客流覆蓋功能較差。為減少征地拆遷,避免地下空間資源浪費,避免分步分期建設造成工程投資浪,實現市政下穿通道與地鐵車站設置功能最優,更好服務人們出行,更好契合城市發展。本文將通過具體工程案例,對市政下穿通道與地鐵車站合建設計中涉及到的問題進行研究分析,為后續類似工程提供相關設計經驗。
1項目背景
潘墩站為福州地鐵6號線一期第一個車站,車站位于倉山區潘墩路與林浦路交叉口,沿林浦路方向布置,為地下三層(含下穿隧道)島式車站,大里程端設單渡線,小里程端設折返線,車站總長601.9m,設置4個附屬出入口。潘墩下穿通道位于林浦路與潘墩路交叉口,為地下一層,與潘墩站合建,同期實施,隧道總長680m,其中北側U型槽段280m,箱型結構隧道段160m,南側U型槽段240m。
2設計思路
(1)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及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林浦路與潘墩路交叉口同時規劃有市政下穿通道及地鐵車站,設計應考慮兩者的空間關系銜接。(2)市政下穿通道與地鐵6號線工程建設時序相近,為減少征地拆遷避免地下空間資源浪費,避免分步分期建設造成工程投資浪費,采用下穿通道與地鐵車站合建的方式。(3)結合市政下穿通道及地鐵車站的規模、埋深及工程造價等特點,工程方案采用下穿通道地下一層、地鐵車站地下三層(站廳層為負二層)的豎向布置。(4)潘墩站為6號線起點站,需要折返功能,車站大里程段設單渡線,小里程段設折返線,車站規模大,在滿足功能、規范等要求下,應盡可能地減小車站埋深,減少施工風險及工程投資。
3設計方案
3.1平面設計
潘墩下穿通道位于林浦路與潘墩路交叉口,為實現林浦路快速化目標,交叉方式采用下穿通道立交方式,設計速度為80km/h,雙向六車道,主體結構三個部分,U型槽+下穿隧道+U型槽形式。下穿通道總長680m,線路中心線最小半徑為1000m,標準段總寬29.9m,其中北側U型槽段280m,箱型結構隧道段160m,南側U型槽段240m。潘墩站位于林浦路與潘墩路交叉口,沿林浦路方向布置,采用跨路口布置方式,車站為地下三層島式車站,車站有效站臺位于下穿隧道正下方,大里程端設單渡線,小里程端設折返線,車站總長601.9m,標準段總寬20.1~2.06m,設置4個附屬出入口及3個風亭。受地鐵車站平曲線不侵入有效站臺、車站小里程端設折返線并預留遠期延伸條件,地鐵線路中心線與下穿通道中心線無法完全擬合,因此北側U型槽與車站結構平面存在不吻合的情形。如圖1所示。3.2縱斷面設計下穿通道采用“穿通型縱坡,最大縱坡采用4%,最小縱坡采用0.2%,因下穿通道箱型結構隧道段與地鐵車站共板合建,因此該段縱坡與地鐵車站縱坡保持一致,采用地鐵設計規范規定2‰。兩側U型槽段與車站縱坡不一致,無法共板合建,夾層采用砂土回填,壓實度≥槽5%。如圖2所示。
3.3橫斷面設計
3.3.1典型斷面一:箱型結構隧道共板段市政通道設置雙向六車道,兩側設檢修道,主體墻厚0.7m,標準寬度為29.9m。地鐵車站有效站臺11m,主體墻厚0.9m,標準寬度為20.1m。3.3.2典型斷面二:U型槽與車站分離段市政通道設置雙向六車道,兩側設檢修道,U型槽結構厚0.7m,標準寬度為29.9m。地鐵車站有效站臺11m,主體墻厚0.9m,標準寬度為20.1m。
3.4結構設計
潘墩站為地下三層車站,其中負一層為市政通道(箱型框架結構+U型槽結構),負二、負三層分別為站廳層及站臺層(箱型框架結構)。市政通道與潘墩站主體結構按交叉范圍不同,基坑圍護及主體結構設計分三個部分。3.4.1基坑圍護設計基坑采用明挖法施工,結構型式為復合結構。(1)市政通道斜跨車站主體結構區域,采用深基坑(地下三層車站主體結構)外掛淺基坑(地下一層市政通道,含U型槽段)的開挖形式。深基坑采用地下連續墻+內支撐的圍護結構形式,淺基坑根據基底埋深不同選用SMW工法樁+內支撐和放坡+土釘支護的的圍護結構形式。(2)市政通道上跨車站主體結構區域,采用坑中坑方案,外坑下穿隧道部分采用SMW工法樁+內支撐的圍護結構形式,內坑采用地下連續墻+內支撐的圍護結構形式。(3)市政通道上跨盾構區間區域,市政通道根據基底埋深不同選用SMW工法樁+內支撐和放坡+土釘支護的的圍護結構形式。3.4.2主體結構設計(1)196m范圍市政通道斜跨車站主體結構,該區域采用底板設置抗拔樁以滿足市政隧道抗浮需求。(2)350m范圍市政通道平面上與車站主體重合,該區域利用車站結構柱抬升至市政通道底板,市政通道底板與車站頂板砂土互層回填實現上部荷載的傳遞(根據二者豎向關系,其中有270m范圍為下穿通道與車站頂板共板)。(3)134m范圍市政通道U型槽位于潘墩站~林浦站盾構區間上方,該區段根據抗浮計算需求在上、下行盾構區間之間及盾構外側設置抗拔樁。
3.5路面結構設計
采用復合式路面結構:4cmSMA-13C改性瀝青瑪蹄脂碎石+6cmAC-16C中粒式瀝青混凝土+AC-25C粗粒式瀝青混凝土調平層,平均厚度約23cm。常規下穿通道路面結構:4cmSMA-13C改性瀝青瑪蹄脂碎石+6cmAC-16C中粒式瀝青混凝土+24cm水泥混凝土板+C15水泥混凝土調平層,平均厚度約52.5cm。采用復合式路面結構比常規路面結構厚度減小0.3m,在相同凈空條件下,可減小地鐵車站整體埋深0.3m,減少工程投資約700萬元。
3.6其他工程
3.6.1排水工程下穿通道兩側設置雨水邊溝,并在最低點附近設置一座泵房,匯集U型槽段雨水及通道內排水于集水井內,通過集水井內的潛水泵提升后,最終排入就近水系。潛水泵選用防堵塞型潛水排污泵,采用3臺潛水泵流量為2000m3/h,揚程15m,功率132kW,兩用一備,三臺泵交替使用。超過暴雨重現期時,三臺泵同時啟動。3.6.2交通工程在常規標志標線設置外,考慮合建地鐵車站運營安全,在雙向進口位置設置禁止運輸危險物品車輛駛入標志以及限高門架,禁止運輸危險物品車輛和超限車輛進入下穿通道。
4下穿通道與地鐵車站合建設計要點
(1)平面設計應盡可能擬合下穿通道與地鐵車站中心線,后期結構設計受力相對簡單,減少異形結構設計及施工難度,特殊情況車站亦可采用曲線站臺形式。(2)道路最小縱坡為0.3%,車站縱坡一般采用2‰,考慮兩者共板合建,應優先滿足地鐵車站縱坡要求,一致采用2‰坡度,下穿通道可加強排水設施設計。(3)采用復合式路面結構,相比常規路面結構可減少路面厚度,從而減小車站整體埋深,減少工程投資及施工風險。需要注意攤鋪瀝青路面層前應對底板(共板)拉毛處理并撒布改性乳化瀝青透層油。(4)結構計算荷載。下穿通道頂板除考慮上覆水土壓力外,按地鐵設計標準考慮20kPa的地面超載;車站頂板與下穿隧道共板段,車站頂板除考慮路面結構層荷載外按城-A級標準考慮汽車荷載。車站中板按地鐵設計規范要求考慮裝修、吊頂、設備、人群等荷載。側墻按靜止土壓力計算水土壓力。下穿通道底板與車站頂板分離段,單獨考慮各自結構板荷載。(5)結構防水。防水等級按地鐵標車站標準取一級。除結構自防水外(下穿通道部分混凝土抗滲等級P8),采用“全外包”防水設計,底板及側墻主要采用非瀝青基自粘膠防水卷材,頂板采用2.5mm厚單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6)應選用可靠的排水系統,避免暴雨期造成下穿通道給水,引發地鐵車站頂板滲漏水的風險。
5結語
地鐵車站與下穿通道設計涉及諸多專業,兩者作為不同的交通設施體系有各自的特點,設計需同時依據地鐵車站與下穿通道的設計標準、規范與設計原則,并充分考慮下穿通道與地鐵車站合建設計要點,才能更好地利用空間關系,在滿足功能、技術規范等要求,合理設計車站與下穿通道合建,減少兩者間的交叉問題,并減少施工風險及工程投資。本文對此類合建工程設計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總結出合建的設計要點,希望對后續類似工程提供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CJJ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
[2]CJJ221-2015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3]GB50157-2013地鐵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4]葉至盛,楊鳳梅.市政下穿隧道與地鐵車站合建設計[J].隧道建設,2015(12):1301~1305.
[5]吳逢春,張曉春,夏國付.城市地下快速路與地鐵合建的構想[J].鐵道建筑,2005(10):19~21.
[6]劉輝.地鐵車站與市政下穿隧道合建設計要點淺析[J].綠色交通,2018(7):268~269.
作者:李良 單位:廣州地鐵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上一篇:生態林業工程規劃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輪機故障診斷技術建設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