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公共藝術設計論文
時間:2022-04-23 09:44:30
導語:地鐵公共藝術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從1990年至2020年的進化從側面反映了城市化進程。而現如今,城市的快速擴張,使其漸漸地失去了本土文化內涵,引發城市記憶危機。一座城市令原住民難以忘懷與割舍的、令游客流連忘返的恰恰是這里獨有的記憶。因此,筆者從城市地鐵空間入手,希望以公共藝術的方式來記錄與呵護城市歷史,促進大眾與城市文化交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使得地鐵空間成為社會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陣地。
1城市記憶與地鐵公共藝術
1.1城市記憶及其保護困境。城市是人們賴以生活的場所,承載著人們共同的記憶,因為記憶大眾才有共通的精神感悟,城市文化才得以延續,城市才能更好發展。布正偉①認為,城市記憶是人們對城市環境及其形態要素所具有的美學特征認同后產生的集體記憶[1]。城市記憶不同于城市認同,它具有連續的時間性特征。城市記憶以一個敘事者的身份,向我們訴說它的歷史變遷與未來的發展,它的魅力在于不斷增加的時間價值與大眾人文情感的相互滲透。城市記憶是過去、當下、未來的集合,一座有記憶的城市,擁有濃厚的文化底蘊,是城市發展的動力之源。它在阿爾伯蒂②看來是不可或缺的,他認為失去其起源的記憶與連續性原則,城市將瀕臨毀滅[2]。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城市記憶具有的地域性,使之表現出獨特的城市風貌。20世紀是一個“大發展”和“大破壞”的時代,城市中的“建設性破壞”始料未及,屢見不鮮[3]。近年來,不難發現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風貌逐漸趨同,城市本身失去了地域特色與歷史文化價值,城市記憶開始消失。2002年,為了挽救失去的記憶,青島市率先提出“城市記憶工程”,隨后各個地區紛紛響應。縱觀全局,中國針對城市記憶展開的實踐保護等工作仍處于起步階段[4]。因此,筆者希望以小見大,從城市地鐵空間入手,通過案例分析現下及未來塑造城市記憶的藝術化方式,響應城市記憶的實踐保護工作。1.2地鐵公共藝術概述。公共藝術是公共空間內服務于公眾的藝術,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它的歸屬是大眾,以藝術化的手法傳遞大眾信息。從藝術社會史的角度看,公共藝術是社會生產關系的產物,揭示了人與社會的審美關系。在學者翁劍青看來,其既是一種外在的、可視的藝術運作和存在方式,同時在整體上又是一種蘊涵豐富社會精神內涵的文化形態[5]。因此,公共藝術的本質是公眾性與社會性,并且會因所處的環境而被賦予新的內涵。1863年,全世界第一條地鐵在英國倫敦建成,地鐵公共藝術逐漸進入大眾視野,成為城市的獨特風貌。地鐵公共藝術屬于交通類公共藝術,存在于地鐵空間中,雖受限于地下空間的局限性,但因其自身獨有的公眾性與文化性的藝術特點,使得空間重新煥發活力,促進人與城市的良性互動。1.3城市記憶與地鐵公共藝術的內在聯系。在城市快發展、快擴張的大環境下,商業文化侵占地鐵空間,雖為城市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但城市人文關懷意識淡化所引發城市記憶危機,使其失去了特有的內在文化價值。地鐵空間作為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的行為活動聯系緊密,空間的公共屬性凸顯,因此人們對地鐵空間的需求不再是功能層面上的安全、便捷,更看重精神層面的空間藝術感知。因此,在城市建設中,地鐵公共藝術不單是一種只關乎美的藝術形式,它被賦予的藝術力量是城市凝聚力的體現,象征城市文化的軟實力。地鐵從交通工具轉化為城市記憶輸出的重要窗口的今天,強調構建公眾共有的精神文化,人通過與藝術的互動,產生地域歸屬感,地鐵公共藝術成為城市推廣的名片。
2案例解讀——吉林長春地鐵二號線公共藝術設計
吉林長春地鐵二號線于今年8月30日向市民開放,其中的公共藝術設計是主創團隊歷經出國考察、吸收外國優秀經驗、融合東西方設計理念后,為長春量身打造的。對比北京、南京等地,它較好地展現了當下中國地鐵公共藝術的發展狀態,更具時代意義。再者,長春從近代開始,便慢慢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它是著名的老工業基地,它也曾是偽滿洲國的首都,迄今發掘了眾多歷史遺跡,城市記憶無處不在。因此,由此應運而生的地鐵二號線的公共藝術作品,對筆者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2.1設計主題長春地鐵二號線與一號線縱橫交織,是城市空間的核心軸。二號線18個站點中的19件地鐵公共藝術深入挖掘了春城記憶的內在價值,通過一站一故事的形式,訴說著城市記憶下的人、事、物,展現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城市風貌,著重體現城市對民眾的精神感召,傳揚了時代精神,樹立了城市形象品牌,從而帶來社會效益,這是它的成功之處。例如雙豐站的《五谷豐登》靈感源于長春享有的“天下第一糧倉”美譽,幾何麥穗圖案與地鋪中心篆刻著“風調雨順”,是人們對農業生產持續繁榮的期許,也寓意事事順遂。和平大街站的《路在腳下》,印證了長春的城市交通的發展歷程,延伸了人生之路在腳下、踏實向前的主題。文化墻選取了不同功能和材質的路面,比如老長春特有的馬蹄石、有軌電車路面、自行車道、人行道、盲道、鐵軌等,與從中穿插著的軌道交通指示標識,通過看似錯位無序的排列,形成豐富的材料質感。南關站的《繁榮市井》(圖1),描繪了老長春著名的豆市、馬市內市民安居樂業的繁榮景象,人是故事的主角,作品中人物多達396個,細細端詳每個人物都是鮮活的。2.2公共藝術營造及其設計形式地鐵空間是以交通功能為主導的復合空間,線性序列的空間,使人的行為活動受空間流線的影響較深,多呈現單一、快速通過的活動軌跡。長春地鐵二號線公共藝術營造基于以上空間屬性,主要從空間界面入手進行設計,包括頂面、地面與墻體,其中墻體設計占比最多,當然也不乏一體化的候車區空間設計,從多維度展現了城市魅力。例如興隆堡站的《摩登時代》(圖2)向我們具象地展現了一個女士提包的內部。它充分利用裝配站特有的空間結構,以一體化的立體設計,聯動整個候車區。它頂部的拉鏈造型依托混凝土預制結構,增強了空間的縱深感,快要傾瀉而出的生活用品賦予空間趣味性,濃厚的生活氣息凸顯。二號線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主要以裝飾墻、藝術化公共設施、地鋪為主。裝飾墻主要應用于通道空間,以2緯、2.5緯的形式,釋放空間,在引導空間流線的同時,賦予文化內涵。例如建設廣場站的《時代樂章》契合區域特點,夸張變形的西洋樂器仿佛正演奏著長春這座城的時代樂章。藝術化公共設施主要應用于候車區,在滿足實用功能的前提下,通過藝術造型語言,豐富空間主題。地鋪則轉化了城市記憶為圖案化視覺符號,向大眾傳遞城市文化,并且呼應了空間的整體性設計原則。
3新時代下的基于城市記憶的地鐵公共藝術
3.1現階段我國地鐵公共藝術存在不足。長春地鐵公共藝術是現階段我國地鐵公共藝術發展的縮影,存在以下不足:(1)基于城市記憶層面,大多數作品呈現的記憶是碎片式,這對于居住者來說或許能心領神會,但對于外來客而言,就缺少了藝術親和力。(2)基于表現形式層面,靜態的展現方式,使得人與藝術的交流僅停留在視覺,作品的感官互動性弱,觀者的主觀能動性受限。(3)基于藝術競爭力層面,現階段大多數的地鐵公共藝術或許在效果呈現初期具有較好的公眾認可度,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容易使觀眾產生視覺審美疲勞。在未來,若為契合城市變化需求則不可避免進行大批量的整改,這將會帶來人力、物力與財力的浪費。3.2新類型拓展:短期地鐵公共藝術。公共藝術的類型可分為長期公共藝術與短期公共藝術,現階段地鐵公共藝術以長期居多,缺乏短期地鐵公共藝術。短期地鐵公共藝術,主要可為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公共藝術活動等,讓藝術形式更多元,觸發新的藝術語言,其具有的藝術時效性,不但可以滿足大眾求新、求變、求異的審美需求,更讓城市記憶的呈現不再碎片化,記憶的連續性更強,例如策劃特定的城市記憶主題系列活動,依托不同的空間類型,場景化再現記憶的前世今生,使人們可以真正感受其中。3.3新形式拓展:新媒體技術下的城市記憶。再現地鐵公共藝術對于城市記憶的轉化應是一個吸收與創造的過程,只有了解過去、對話歷史,才能創造新的、具有時代特征藝術語言來再現城市記憶。因此,如何讓城市記憶更加鮮活地呈現在觀者的面前,實現人與記憶的多元互動是當下地鐵公共藝術的發展訴求之一。新媒體技術是公共藝術新興的表現形式,流行于歐美各國,在中國也嶄露頭角。新媒體技術包括虛擬現實、數字交互、人工智能等,其主要是通過聲、光、電的多變形式,帶給觀眾多感官刺激。運用新媒體技術來再現城市記憶的優勢在于:(1)由技術層面的革新帶來的藝術可變性與公共參與性,突破了傳統靜態的表現形式,給予人與空間動態交流的可能,使人的行為活動成為藝術價值的體現。(2)新媒體所傳遞的文化信息不是單一固定的,人不是信息傳遞中的被接受者,人可以通過主觀行為去獲取、去感知,因為對于公眾來說,人們希望以一種親身感受的方式來了解一座城。(3)新媒體技術使藝術作品具有可編輯性,它可以很好地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審美需求,展現當下城市發展進程,展現城市記憶的連續性與未來發展可能。
城市地鐵是人們日常出行的重要公共交通方式,地鐵空間是人潮來往最多頻的公共空間,且地鐵公共藝術在空間營造中具有較高的人流關注度,它公共價值的體現是賴以城市記憶所引發的大眾情感認同。因為城市記憶不僅能保護城市文脈、延續地域特色,更是能增強民眾的凝聚力與城市歸屬感。融入城市記憶的地鐵公共藝術,不僅能促進人與城市的交流互動,更希望以藝術寄托精神,以精神引導文明,為城市建設貢獻力量。
作者:瞿行 梁勇 單位:浙江工業大學設計藝術學院
- 上一篇:旅游景區公共藝術設計思考
- 下一篇:綠色設計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的作用
精品范文
5地鐵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