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8 06:41: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德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校德育發展人際德育與生態德育
傳統的德育由于主要關注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而被稱為“人際德育”。在我國計劃經濟時代,人際德育對于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并進而促進社會和諧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轉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風起云涌,人際德育也越來越顯示出作繭自縛的樣態,越來越暴露出負面影響。人際德育在承擔培養高水平人才的高校中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實效性低下。有鑒于此,筆者結合多年的德育教學實踐和思考,嘗試對生態德育這種新型的德育觀進行探討,以期對高校德育有所裨益。
一、當前高校德育存在問題
高校德育的本義就在于滿足個體道德成長的需要,促進個體精神境界的提升而成就德性。但是綜觀現行高校德育工作,大都是使學生接受某些非此即彼的道德規范。在教學方法上,把德育等同于一般的知識傳授,照本宣科、滿堂灌仍然充斥高校德育課堂;在德育評價上,以考試成績作為主要評價依據,評價結果與學生道德實踐、道德行為關聯度低。所以有學者認為,高校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松、淺、空、老、軟、窄等問題[1],這種分析基本反映了實際狀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取性。筆者認為,當前高校德育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德育內容的狹隘化
從傳統德育的內容來看,一方面,高校德育主要圍繞如何處理人與人、集體和社會的關系組織等,忽視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的教育,沒有及時吸收生態倫理等相關學科的知識,而導致很多人不能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對保護自身環境責任不明確,更無法從人文的視角去關注自然。
雖然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的環境教育就已經起步,但也基本上停留于知識的傳授,大部分學生仍沒有形成生態道德意識。另一方面,傳統德育注重教會學生如何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并如何遵守人類社會形成的基本道德規范。這種德育調整的空間、范圍比較狹窄,僅限于同代人之間,僅限于國家、民族、地區等之內,而真正的普遍意義上的道德并未在人類社會中占主地位。也就是說,作為人的“類”意識的道德并未完全形成。
德育功能
一、以提高素質為前提,優化德育干部隊伍
德育干部隊伍素質的優劣,決定著德育工作的成敗。我們學校德育隊伍存在著“二多一少”現象,即年輕的多、新老師多,德育教齡長的少。而今天的社會是高科技的社會,又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社會的問題往往會波擊校園,給德育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為適應新時期的需求,跟上時代的步伐,我們著力培養建設一支思想政治素質強,職業道德水平高、管理方法科學的德育工作隊伍。
1.加強師德規范教育
我們要求并引導德育工作者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學生觀,增強師德信念和師德修養。教師一旦是發自內心的,對某種道德的義務形成堅定的信心和強烈的責任感,就會達到師德水準高境界的升華,他就會堅定不移地、滿腔熱情地對教育、對學生實行自己的義務和責任,并且能夠在實踐中自覺地創造性地激發自己的力量和才華,真正做到尊重學生、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我們制定了“教師文明行為十應十忌”條例,我們常組織向英雄模范人物學習,也注意樹立我校教師隊伍中典型先進人物的形象,使大家學有榜樣、趕有方向。大大增強了教師師德修養的自覺性。近年來,我校德育隊伍榮獲校級以上各級各類先進的達118人次。
2.加強德育隊伍的培訓和理論學習
新時期要求德育工作者要了解德育的新動態,接收管理的新知識,學習古今中外優秀的德育理論,以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管理水平。我們充分利用班主任例會和假期,邀請校領導、校內外的德育專家或先進德育工作者,開設專題講座。今年暑期,還專門舉辦了“德育工作培訓班”,我們請了我市“十佳德育工作者”等作了德育理論與實踐的講座,以提高德育隊伍的理論水平和工作藝術。
生活德育
1、本課題在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⑴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①生活教育思想中包含了生活德育的諸多理念。明確提出生活德育的概念,把生活德育作為一種德育模式加以理論和實踐操作研究的目前還沒有,但是縱觀古今中外,關于生活教育的論述與思想可謂源遠流長。在西方,以法國啟蒙運動的巨匠盧梭的自然教育(實際上是較早的生活教育理論)和美國現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最有影響;在我國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集大成者。生活教育強調教育與生活的聯接,要求教育活動既關心兒童未來的生活,也要關心兒童的現實生活;強調兒童的主體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兒童的個性,要依據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進行;還強調兒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適應社會發展對人的需要,也要滿足個體自身發展的需要;第四,生活教育強調教學做合一。生活教育的這些主張給生活德育的研究以很大的啟迪。
②道德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道德是通過展現人的生活和在人的交往中形成的。近年來,在德育研究領域,許多研究者已深刻認識到德育目標過高、過空,德育內容過于理性、過于抽象,德育途徑方式過于單一甚至違背學生道德心理發展規律所帶來的嚴重后果,于是德育需貼近生活,需加強情感性、加強道德主體實踐漸漸成為一種研究的趨勢。
⑵本課題與之聯系與區別
聯系:借鑒杜威、陶行知等生活教育的思想及道德心理學關于道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提出和構建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論和操作樣式,以制訂出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并對其終生有益的切切實實的德育目標,創造性地運用并形成重情感、重情境、重實踐、重體驗的具有鮮明現代生活教育特征的生活德育方式,為提高基層學校德育實效,同時豐富德育理念與德育模式服務。
德育趨勢
一、由重政治教育轉向重道德教育的趨勢
學校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等方面的教育,這些內容之間有區別又有聯系,各項教育內容既不能完全割裂開來,又不能相互替代,它們統一于德育目標之中。在具體實施德育過程中,由于社會政治、經濟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可能會出現側重抓某一方面或強調某一方面的情況。這種階段性的重點教育,其目的是通過調整,使各方面教育協調發展,這是完全正常的。但事實上,長期以來,我國學校德育受“左”傾思想影響較嚴重,在強調政治教育時始終沒有掌握好“度”。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引起了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許多重大變動,特別是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變化過程所反映出來的總體特點是,過去那種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統一化、政治化的德育意識已經被打破,人們的價值取向出現多樣化,價值選擇出現務實化。這表明,目前社會道德從總體上看是向新的境界和高度攀登,社會道德風氣變化最深刻的是,人們的道德心理和行為特征由“假”向“真”,由“虛”向“實”,由封閉向開放,由單一向多元,由依賴順從型向獨立自主型,由“等、靠、要”的習慣思想向競爭意識不斷增強方面發展,一種逐步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道德體系正在醞釀之中,這是一個很大的歷史進步。當然,我們目前還沒有走出社會轉型期特有的“道德規范不定型”期。由于客觀上社會的變化正處于進行之中,主觀上人們的主體文化素質又有一定差距,所以目前人們的價值取向呈現出重新定位的動蕩和多重化選擇之間的混亂。在道德選擇導向上出現了三種選擇傾向,一是選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道德文明:二是選擇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明,主要是優良傳統美德;三是既要弘揚本民族傳統道德中的精華,又要吸收西方現代文明,從而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文明。在這三種選擇當中,前兩者顯然具有較大片面性,只“向外看”和“向后看”必然脫離現實。只有第三種選擇傾向,才有可能對道德建設做出符合于自己時代要求的探索和創造。
在未來的社會,隨著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科學和技術必將進一步為社會提供物質利益和較高的生活水平,但同時也將伴隨著發生諸如水污染、土質下降、森林遭受破壞、動植物種類急劇滅絕、資源枯竭和環境公害等。為此,人類必須以極大的努力去建設一個與21世紀相適應的道德規范。這個規范對人們的總體要求是學會關心,關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好人類社會這些公共關系,需要建立一種相應的道德規范。雖然不可能一下子在整個人類建立一個明確的、統一的道德規范,但重視道德教育,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幫助年輕一代樹立更高境界的理想、信念與責任感,幫助他們學會關心、學會共處、學會同情等一系列時代所需要的道德,是21世紀初德育發展的大趨勢。
21世紀的德育必將在以下兩方面進一步加強:一是道德人格教育。道德人格同道德規范相比,是更深層、更基礎的道德意識。它是人們的道德主體意識,包括人們的追求高尚道德的內心動力、道德選擇的權利感、責任感、獨立進行道德選擇的能力自信和人格尊嚴。我國傳統道德教育的一個很大弱點就是“重規范、輕人格”,過多強調規范,而不大注意尊重人們的道德人格,不善于把規范同培養健全的道德人格以及正確進行道德選擇的能力結合起來,這是一種簡單的、淺層次的教育,目前人們正在逐步改變這種教育方式。21世紀的道德教育將出現尊重個人自立、尊重個性和選擇的權利,在“重人格”的基礎上帶動道德規范教育的新局面。二是加強社會公德的規范化。傳統德育中的一個很大弱點是“重個人道德、輕公德”,即對個人要求多,對社會公共道德規范建設投入不夠,把國家、社會的一切均寄托于個人的修養,對社會體制、優化環境、公共規則建設的責任感比較淡漠。如果我們現在仍然把腐敗問題歸結于某些個人的道德品質問題,而不從體制改革、民主、法制的健全上去著手解決這些問題,社會腐敗現象就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治理,良好的行業之風或職業道德就建立不起來。21世紀的德育必將是務實性的、基礎性的,這是時代與社會的自然選擇。
二、品德形成的動力啟動將由政治動力轉向經濟動力的趨勢
德育生態與生態德育辯論
德育生態與生態德育是當前德育研究過程中出現較多的兩個新潮名詞。在有些研究論文中,存在著混用的現象。同時,德育生態也是“德育工作生態模式研究”課題的核心概念,能否準確把握其概念、內涵與實質,直接影響研究的路徑、方向和成果。因此,辨析德育生態與生態德育之間的區別,正確合理使用這兩個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我們認為,德育生態與生態德育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概念不同
生態德育是近年來德育研究的熱點之一。人們關于“生態德育”這一概念的解釋,盡管表述各異,但并無實質性差別。著名學者劉驚鐸等認為,生態德育是指“教育者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和互惠共生的生態觀出發,開發、引導受教育者為了人類的長遠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養成關心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意識、思想覺悟和相應的道德文明行為習慣,它要在受教育者思想上樹立一種嶄新的人生觀、自然觀,合理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意識地調控人對自然的盲目行為。”許多研究者指出,生態德育是“一種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動”,或“一種新型的德育活動”,是“一種新德育觀”,或“將一種新的德育觀滲透在德育活動中”。生態德育是傳統德育在內容上的拓寬,在領域上的延伸,顯然屬于德育的本體論層次。
目前學術界關于德育生態的研究還不多,尚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夠重視。我們認為,所謂德育生態,是指德育工作者從改進德育工作方式,增強德育效果出發,借助生態學、教育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遵循道德品質養成規律,消除德育工作中的各種不和諧因素,創造一個和諧、快樂、自然的德育生態環境,維持德育生態系統的平衡協調,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自然生成。德育生態概念的提出是對當前學校德育工作生態失調失衡的反思的結果,是德育方法模式的探索和創新,屬于德育方法論層次。德育生態強調,德育工作一定要有生態觀、系統觀,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遵循學生道德生成的規律,協調好師生關系、家校關系、社校關系,一切為學生的道德成長服務。德育生態重視的是德育的方法,關注的是德育的效果。
2、內涵不同
研究生德育思想和德育監管考究
一、關于德育思想的超越
長期以來,我黨一向重視人的思想教育,將思想政治工作看作是“生命線”和各項工作的“中心環節”,在高等學校里也強調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但是,在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今天,我們對研究生德育的自身規律缺乏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和方式陳舊、落后。因此。盡管我們的教育者很辛苦,做了很多事,但在研究生思想深處還有一些令人深思的問題沒有能夠解決。一些從國外學成回國的導師和博士生常會發出這樣的感慨:現在國內的研究生似乎沒有什么價值判斷的標準,找工作就是要錢多。在國外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壓力很大,而國內研究生很輕松,拿個學位很容易,因而有些人覺得生活單調,缺乏一種激情和持久的動力。他們感到這種狀況是十分可悲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研究生對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反而將此看成是束縛手腳的枷鎖;還有一些研究生認為政治理論課炒冷飯,空洞乏味,沒有實際作用,上課打不起精神,或干脆看其他書籍。這些情況在研究生中的表現比較普遍,說明我們的德育工作還沒有真正到位,我們必須在德育思想上有所超越。
(一)統一模式的思想教育格局應該打破
也許是因為計劃經濟和傳統思想教育方式的束縛,以往的研究生德育工作幾乎采用同一模式的思想教育格局:同一層次的研究生上同樣內容的政治理論課;從事思想工作的政工隊伍習慣于用同一工作方法去對待不同層次、不同經歷、不同背景的研究生;開展德育活動較少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而且強行令其參加,將出席與否作為德育考評的內容;在德育管理中往往過于強調了“管”(管頭管腳、管秩序、甚至還要管衛生)和“灌”(向學生灌輸管理者的思想,其實有時灌輸的思想未必正確),而忽視了“引”和“導”(引導研究生自己去思考……。
近年來,這種格局有所改變,凡是德育工作取得成效的高校,往往都是實事求是地按照實際情況安排工作的。例如某高校根據國家對博士生馬列主義理論課教學的具體要求,不拘泥于某一教材,不死扣教學時數和死板的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改革,采用“集中強化、綜合參與”、“課堂研討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重視課程教學的后續效應”等綜合措施,提高了博士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改變對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傳統看法
德育功能
德育目標
1.通過對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遼闊的領土、廣闊的大陸架、豐富的資源、眾多的物產、多彩的名勝古跡、雄偉的名山大川等地理知識的傳授,使學生了解祖國的偉大可愛。從而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2.通過對行政區劃和香港、澳門內容的介紹,對學生進行保衛祖國領土完整、維護祖國統一的國防意識教育和鄧小平開創的“一國兩制”重大意義的教育。從而增強對祖國統一大業必定實現的信心和決心。
3.通過對新中國成立48年來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對外貿易、城市建設、江河治理、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講解分析,來頌揚黨領導的正確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而激勵學生樹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指引全國人民走共同富裕大道的堅強信念和建設四化的信心和決心。
4.引導學生全面辯證地分析我國國情,如國土遼闊,資源齊全豐富;但人口眾多,增長過快,人均資源的占有量較少;經濟發展迅速,但環境污染、資源被破壞嚴重等等。使學生初步樹立起正確的人地協調的觀點,懂得按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辦事的道理,了解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辯證統一關系,逐步樹立科學的資源觀、人口觀和環境觀。
5.通過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我國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但也常受多種自然災害的影響。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基礎設施薄弱,與經濟發達的國家相比,仍還有較大差距。新中國成立48年來,我國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城市建設等得到很大發展,布局逐步趨向合理,但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沿海和內地、平原和山區的經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需要做大量的趨利避害工作。從中意識到作為一個中國公民肩負的重任,加深對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艱苦性、長期性和復雜性的認識,激發學生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產生立志建設好祖國的強烈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為使愛國熱情轉化為愛國的行動創造條件。
德育改革
1
學生自主時間的增多,活動空間的擴大,確使相當一部分學生通過參加學科興趣小組或課外技能興趣小組的活動,發掘了自身的潛力,發展了自己的個性特長,提高了自身素質,初步實現了素質教育。然而,由于教育的滯后和不力,疏于管理或管理工作的漏洞等原因,有那么一些同學都在這些空檔時間里,在校內,外卻干起了違法亂紀、損害學校形象的行為。其主要表現:
第一、一些同學利用空檔時間,到電子游戲機室打機,為了討機幣錢,他們干起了盜竊、搶奪、勒索、變相勒索、詐騙等非法侵占公、私財物的行為。例如:近年來,在一些中小學校里,由于一些學生利用空檔時間經常到機室打機,迷上了電子游戲機,他們為了討機幣錢而誘發了盜竊、銷臟自行車,勒索和變相勒索同學財物、甚至搶奪同學的財物等違法亂紀的行為。這類案件占學生在空檔時間違法亂紀案件總數的26.9%(下簡稱為“這類案件約占百分之幾”)。這類案件往往發生在寒暑假期間及寒假后的新學期,受害者通常敢怒不敢言,因而容易被學校忽視。
第二、一些同學在空檔時間到錄像室看了黃色錄像后,經受不了刺激而誘發流氓行為。例如:某中學初二有位校足球興趣小組的成員,在多個星期六晚上分別伙同不同的隊友到錄像室看了黃色錄像后,由于受影響較深,除了回校后把“黃片”上的關于性交的種種招法一一畫在作業本里傳給本班的其他隊友和同學看外,還在課室走廊或在女同學必經的通道故意設置路障,趁機占女同學的“便宜”的流氓行為。這類案件約占21.7%。
第三、一些同學由于受不良影視作品的影響,受個體書攤銷售的不健康和黃色書報的腐蝕,他們十分羨慕和欣賞作品中的主人翁談情說愛的浪漫情調,誘發早戀,甚至由早戀發展到“私奔”。例如:某中學有兩位美術興趣小組的男、女同學,由于經常出入錄像室和個體書攤攤,看了臺灣某作家的戀愛小說和《龍虎炮》等不健康和黃色書刊,開始他倆相互暗戀,后來發展到早戀,當他倆的行為被老師和父母發現后,她竟經常以美術小組外出活動為由,欺騙班主任,躲開父母的監視,最后,他倆竟“私奔”近一周,同食同居。這類案件約占14.8%。
第四、有些興趣小組的同學,經常先以興趣小組活動為由向班主任請假,后又對興趣小組輔導教師謊稱班主任不同意其參加興趣小組活動,長期游離于班集體和學校之中,伺機干侵占師生和學校財物和損害同學友情的違法亂紀行為。例如:某中學初一有位舞蹈隊的同學,他經常以舞蹈隊排練為由向班主任請假后,又以班主任不同意其參加舞蹈隊為借口,欺騙班主任和舞蹈隊輔導老師,鉆空子,先以借同學自行車偷配鎖匙為手段變賣同學的自行車,后發展到明目張膽以借同學的自行車直接變賣和擰學校的水龍頭、偷撿學校的教學設備去賣的地步,既違法違紀,又損害了學校、同學利益,破壞了同學之間的友情。這類案件約占7.6%。
大學德育視角下生命德育論
摘要:道德教育作為教育基本理論研究的一個專門領域,其真正意義在于“人之為人”,旨在指導人性本善,引導社會向善,使每個人匯聚在一起成為一個有秩序、有效率、有整體精神風貌的社會集群。然而,目前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大爆炸、科技大發展,人類生存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災難,出現了面對現實的生命的喪失、生命意識的淡漠、生命意義的迷失等現狀。因此,道德教育要與生命教育相融合,將道德寓于生命價值中,構建生命道德教育。通過對生命教育的內涵、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以及路徑選擇三個部分,闡述大學德育視角下的生命德育論。
關鍵詞:生命;生命教育;路徑選擇
德育的主體是人,德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當下社會各種思想相互沖擊,大學生作為各種新思想的最先吸納者,嚴重影響了他們對生命的態度。近年來我國高校大學生自殺和傷人事件屢屢發生,大學生由于不理解生命的意義,而忽視生命、漠視生命甚至輕視生命。因此,堅持以人為本、育人為本,關愛生命,尊重生命,升華生命,才能真正實現德育的意義。
一、生命教育的內涵
(一)生命
生命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對此有不同的解釋。在生物學上,生命泛指一切能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能量代謝、生長繁殖的有機體。“生命”對于我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近在咫尺卻遠在天涯。生活中我們常會說到它,生命價值、生命藝術、職業生命等等,但又很難精確的形容它、概括它,“生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復雜矛盾體。莊子在《莊子•齊物論》中提出了“天地與我并生,而物與我為一”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宋朝著名思想家、關學學派的創始人張載,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意思是天地萬物與人類一樣都是一母同胞,人類要愛天地、愛萬物。這一思想與墨子的“兼愛”相似。不僅如此,每一種偉大的信仰也都教導人類要敬畏生命,例如佛教、伊斯蘭教等關注生物界的一切生命。可見,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把道德關懷的范圍從人擴展到有感覺苦樂能力的動物,再到有生命特征的所有存在物,是古老哲學思維的共生思想。
生活德育研究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與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⑴課題提出的背景
①德育改革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江總書記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提出:在依法治國的同時“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也明確指出“各級各類學校必須更加重視德育工作”,而且,近20年來,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認識到德育在人的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的獨特價值。所以加強德育工作的探究,進一步改進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講求實效,意義深遠。
②中小學德育現狀急待改革。目前,德育實效性低靡,道德教育把道德和日常生活分離,德育目標被無限提升,脫離主體品德心理發展規律和道德生活需求;在道德價值觀認識上過于強化其滿足社會政治、經濟等需要的工具理性價值,而忽視它的滿足主體自我完善的價值;在德育過程中無視道德學習主體性,重說教,重外爍,消泯生活世界的主觀生動性。這種忽視學習者的情感和生活要求,脫離現實人生的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現為:學生知行脫節,道德認識不能轉化為行為;學生在遭遇復雜道德生活時難以適應,無能為力;學生具有“多重人格”,表現為“當面一套,背后一套”。
③我校現代生活教育發展與深入的需要。1996年始,我校以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理論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為基礎,吸收、融合現代哲學理論和現代教育思想,對現代生活教育開展了理論與實踐研究,意在繼承、發展具有我國特色的現代生活教育理論,并以此為指導構建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小學素質教育模式。由于該研究涵蓋面廣,“九五”期間,我校重點展開“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研究。這一研究中,我們充分關注學生在課堂生活的現時存在,以構建“行知行”教學模式為實施途徑,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深入研究,為提高學生課堂生活質量促進學生自我全面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然而,要提升學生在校的生活質量,僅提高學生的課堂生活質量還不夠,所以“十五”期間,我校在繼續完善和深化“課堂教學生活化”研究的同時,將研究的重點向生活德育轉移,力求在找準當前德育弊病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學習、研究、嘗試,為改變德育現狀,增強其實效性出一份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