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增長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5 20:08: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貸款增長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貸款增長

論貸款增長風險隱患

摘要:本文分析了貸款超常增長的主要風險隱患及可能對宏觀經濟運行帶來的影響,并從金融角度提出了防范貸款超常增長、控制金融風險的對策建議。

一、貸款超常增長的風險隱患

對2003年上半年全國貸款大幅度增長,許多人士發表了各自的看法。由于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僅比去年同期上漲0.6%,貸款超常增長也就沒有激發人們產生不好的聯想,一些人還認為貸款超常增長有利于經濟快速發展。但是,貸款超常增長背后的問題不能忽視:一是存量貸款使用效率低下,甚至虧空,只能靠增量貸款助益于經濟及為金融機構帶來效益;二是貸款配置的結構性缺陷沒有緩解,三是承債體的自有資本實力與負債失衡進一步加劇,投融資體制缺陷有增無減。

2003年上半年全國貸款大幅度增長,還反映了以下傾向:首先,人民幣貸款增長23.1%,股市籌資下降16.1%,除制度原因外,說明貸款融資條件比發股融資條件低,貸款籌資比股本籌資容易過關,公司治理水平低的企業反而易于獲得融資。于是就產生第二個問題,大量資金交由自有資本實力及公司治理水平低的債務人支配,能否達到預期的宏觀目的,顯然存在疑問。眾所周知,宏觀經濟的運行質量不能脫離眾多微觀細胞,如果企業治理不好或貸款投向失誤,貸款增量就有損耗的可能,無休止的貸款增量損耗既形成不良貸款,其被動局面又會要求無休止的貸款增量來幫助經濟發展,再逐步使貸款變質,形成花貸款買增長的循環。當前相對平安,但可能在為某種重大金融事件聚積能量。其次,貸款超常增長也是新一輪流行性投資沖動與新一屆地方政府追求政績和金融機構內在動機等共同作用的結果,金融機構內在動機就是抓住貸款利率處于較高水平時機加速放貸,以獲取較高效益。表面上看是固定資產投資速度加快,實質上是各利益集團利用各種有利時機,抓緊搶資金、搶地皮和搶占國有資產。由于貸款償還約束力歷來不高,許多人看準圈錢與使用資金過程得利非凡的甜頭,以項目為契機,以資本運作為手段,圈占國有資產和貸款資源,使之處于有利地位。如不少民營企業的投資熱和貸款熱,在其自有財力小、占用貸款量大的情況下,其動機可能重在占用貸款使之資本化,或在使用貸款過程中先獲利,加上其實際控制了貸款所轉化的資產及利用信息不對稱,最終可能獲得比生產和經營更有利的好處。所以,貸款超常增長不一定能取得好的宏觀效果,可能產生以下風險:①加劇結構失衡和產能過剩;②增大金融風險;③擴大貧富差距;④毒化投融資環境。

貸款增長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既有相關性,也有不相關,作用力可能大,亦可能小,甚至有反面作用。2003年上半年,廈門的貸款與經濟增長關系,就是貸款增長率低于經濟增長率的典型例子。2003年6月末,廈門市人民幣貸款比去年同期增長16.9%,比全國貸款增長率低6.2個百分點。但是,廈門的GDP增長為20.4%,比全國高12.2%個百分點。廈門與全國比較,以較低的貸款增長率促進較高經濟增長,除說明了貸款與經濟增長存在非相關性外,還反映了以下現狀:①廈門的各項發展已步入較正常軌道,沖動比后發展地區小或用貸時機滯后;②市場較熱門的汽車、鋼鐵、石化、水泥及其他低水平競爭項目上得少;③以外資和股份制企業占主導地位的工業生產,由于公司治理及生產經營水平較高,不需大量的現金貸款投入,改用商業票據取而代之,既節約了貸款利息支出,又增強了企業自身的信用地位;④廈門各金融機構比較注重承債體的把關,承債能力弱的企業受到制約,進而制約了當地貸款總量的增長;⑤好項目少。好項目一般都有專業與市場特點,但許多民營經濟人士雖善于公關,卻不是專業人才或公司治理專才,積極要求支持民營經濟的人往往不知從哪里尋找好項目。

現在,貨幣與信貸政策亟待解決的問題不少,其中,貸款利率偏高、貸款使用效率低、貸款投放點的選擇、貸款用途監控及如何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水平等問題亟待認真解決。從地方或企業利益角度看,只要償債約束力不夠嚴緊,多貸款必然有利,并形成用高額貸款買經濟增長的依賴性趨勢;從宏觀調控與金融安全的角度看,貸款超常增長可能加大結構矛盾又難以實現宏觀愿望。特別是經濟發展日益依賴政府促進與主導,以及經濟增長呈現重點充實總額的態勢等問題,急迫要求提高貨幣與信貸政策的先進性,要求轉變機械的貸款增長促進經濟增長的老觀念,以提高資金配置水平及貸款利用率促進經濟增長。

查看全文

貸款增長的風險與建議

一、貸款超常增長的風險隱患

對2003年上半年全國貸款大幅度增長,許多人士發表了各自的看法。由于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僅比去年同期上漲0.6%,貸款超常增長也就沒有激發人們產生不好的聯想,一些人還認為貸款超常增長有利于經濟快速發展。但是,貸款超常增長背后的問題不能忽視:一是存量貸款使用效率低下,甚至虧空,只能靠增量貸款助益于經濟及為金融機構帶來效益;二是貸款配置的結構性缺陷沒有緩解,三是承債體的自有資本實力與負債失衡進一步加劇,投融資體制缺陷有增無減。

2003年上半年全國貸款大幅度增長,還反映了以下傾向:首先,人民幣貸款增長23.1%,股市籌資下降16.1%,除制度原因外,說明貸款融資條件比發股融資條件低,貸款籌資比股本籌資容易過關,公司治理水平低的企業反而易于獲得融資。于是就產生第二個問題,大量資金交由自有資本實力及公司治理水平低的債務人支配,能否達到預期的宏觀目的,顯然存在疑問。眾所周知,宏觀經濟的運行質量不能脫離眾多微觀細胞,如果企業治理不好或貸款投向失誤,貸款增量就有損耗的可能,無休止的貸款增量損耗既形成不良貸款,其被動局面又會要求無休止的貸款增量來幫助經濟發展,再逐步使貸款變質,形成花貸款買增長的循環。當前相對平安,但可能在為某種重大金融事件聚積能量。其次,貸款超常增長也是新一輪流行性投資沖動與新一屆地方政府追求政績和金融機構內在動機等共同作用的結果,金融機構內在動機就是抓住貸款利率處于較高水平時機加速放貸,以獲取較高效益。表面上看是固定資產投資速度加快,實質上是各利益集團利用各種有利時機,抓緊搶資金、搶地皮和搶占國有資產。由于貸款償還約束力歷來不高,許多人看準圈錢與使用資金過程得利非凡的甜頭,以項目為契機,以資本運作為手段,圈占國有資產和貸款資源,使之處于有利地位。如不少民營企業的投資熱和貸款熱,在其自有財力小、占用貸款量大的情況下,其動機可能重在占用貸款使之資本化,或在使用貸款過程中先獲利,加上其實際控制了貸款所轉化的資產及利用信息不對稱,最終可能獲得比生產和經營更有利的好處。所以,貸款超常增長不一定能取得好的宏觀效果,可能產生以下風險:①加劇結構失衡和產能過剩;②增大金融風險;③擴大貧富差距;④毒化投融資環境。

貸款增長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既有相關性,也有不相關,作用力可能大,亦可能小,甚至有反面作用。2003年上半年,廈門的貸款與經濟增長關系,就是貸款增長率低于經濟增長率的典型例子。2003年6月末,廈門市人民幣貸款比去年同期增長16.9%,比全國貸款增長率低6.2個百分點。但是,廈門的GDP增長為20.4%,比全國高12.2%個百分點。廈門與全國比較,以較低的貸款增長率促進較高經濟增長,除說明了貸款與經濟增長存在非相關性外,還反映了以下現狀:①廈門的各項發展已步入較正常軌道,沖動比后發展地區小或用貸時機滯后;②市場較熱門的汽車、鋼鐵、石化、水泥及其他低水平競爭項目上得少;③以外資和股份制企業占主導地位的工業生產,由于公司治理及生產經營水平較高,不需大量的現金貸款投入,改用商業票據取而代之,既節約了貸款利息支出,又增強了企業自身的信用地位;④廈門各金融機構比較注重承債體的把關,承債能力弱的企業受到制約,進而制約了當地貸款總量的增長;⑤好項目少。好項目一般都有專業與市場特點,但許多民營經濟人士雖善于公關,卻不是專業人才或公司治理專才,積極要求支持民營經濟的人往往不知從哪里尋找好項目。

現在,貨幣與信貸政策亟待解決的問題不少,其中,貸款利率偏高、貸款使用效率低、貸款投放點的選擇、貸款用途監控及如何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水平等問題亟待認真解決。從地方或企業利益角度看,只要償債約束力不夠嚴緊,多貸款必然有利,并形成用高額貸款買經濟增長的依賴性趨勢;從宏觀調控與金融安全的角度看,貸款超常增長可能加大結構矛盾又難以實現宏觀愿望。特別是經濟發展日益依賴政府促進與主導,以及經濟增長呈現重點充實總額的態勢等問題,急迫要求提高貨幣與信貸政策的先進性,要求轉變機械的貸款增長促進經濟增長的老觀念,以提高資金配置水平及貸款利用率促進經濟增長。

二、防范對策

查看全文

信貸革新抑制商行貸款增長乏力

一、思考信貸市場的三大新視角

(一)信貸市場由寡頭壟斷走向競爭性壟斷。從表1可以看出,國有商業銀行貸款增速有所減緩,貸款份額下降;股份制商業銀行貸款顯著增速,貸款份額顯著增大。在國有商業銀行由擴張規模向優化貸款質量轉變的情況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貸款份額下降和增速減緩,有一定合理性。但也應該看到,信貸市場由國有銀行一統天下的賣方壟斷市場正在走向競爭性壟斷市場。在中短期內,雖然可以預料信貸需求大于信貸供給,但競爭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將重新洗牌。競爭的對手有:(l)外資銀行。南京愛立信事件已初露端倪,外資銀行將以全新的理念、新穎的信貸工具和信貸管理手段與中資銀行競爭。(2)城市商業銀行。央行已同意民間資金和外資人股城市商業銀行,目前有不少國內民營企業和國有上市公司已經人股城市商業銀行,有少數外資已經入股城市商業銀行,有些正在洽談。這將是信貸市場上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3)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這幾年正是國有商業銀行收縮的時候,它們得到了快速擴張。(4)3家政策性銀行。雖然暫時規定政策性銀行不得從事商業性業務,但由于資金來源的困境和信貸質量不高,它們的業務實踐正在打破這一規定,以后有可能增大商業性業務的份額。

(二)大量存差存在,既要嚴格控制風險,又要貸款營銷。1993年前,貸差是中國金融機構普遍存在的現象。到1994年,銀行系統的貸差幾乎消失。然而1995年,存差出現了,以后持續擴大。到2001年,存貸差增加到30954億元,是1999年的2倍,比2000年增加26.7%。貸存比例從1987年的127%下降到2001年的79%。2002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存款更是猛增,不少基層單位幾乎都是提前半年完成存款考核任務,存差更大。到2003年6月底,我國存差余額為3.7億元,相當于同期存款余額的23.4%。除了交納人民銀行的存款準備金和留存備付金外,還有大量資金運用不出去。許多經濟學家感到不可理解。其實,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銀行存在大量不良資產,需要存款掩蓋,由于沒有說真話的考核機制,基層銀行沒有如實按照五級分類法對信貸資產分類和報告。事實上的不良資產貸款率比央行公布的要高很多。因為存量信貸資產缺乏流動性,在高壓考核壓縮不良信貸資產比率和余額的制度安排下,國有銀行最現實的選擇是:一方面大量購買國債和金融債券以改善資產結構,1999年、2001年四大國有銀行信貸資產占資產總額分別為81.89%、78.05%,證券占資產總額分別為4.68%、17%;另一方面將存款存人央行,設置過高貸款門檻和上收審批權限,慎貸。由于慎貸,國有商業銀行的存款除用于購買債券、交納準備金和掩蓋不良信貸資產外,仍有不少存款運用不出去。于是,央行取消了超額準備金利率,進一步降低法定準備金利率,由于存款到期要支付利息,這樣大量存款存在迫使國有銀行層層下達考核任務進行貸款營銷,并與工資獎金福利掛鉤。但另一方面,人民銀行對國有商業銀行又下達了限期下降不良信貸資產的死命令,各國有商業銀行依次層層下達壓縮不良貸款的高壓考核任務,并有嚴厲的懲罰措施,貸款增量要求本息100%收回,貸款門檻仍然如舊。基層行和信貸員缺乏開拓識別新客戶的激勵動機,他們的理性選擇是追求十分安全,否則,寧可不貸,致使許多貸款需求得不到滿足。

(三)局部信貸集中與局部信貸萎縮并存。在上述兩難情形下,各國有和股份制銀行信貸營銷上普遍推行“重點行業、重點項目、重點客戶和重點地區”的戰略。再加上各家國有銀行推出的信貸產品彼此差別化極小,提供的信貸品種、利率和服務基本相同,在優質信貸市場一定的情況下,信貸投放向大城市、大企業和國債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及效益好的企業集中。在高度集中的信貸市場上,幾乎都是擔保和抵押貸款,相當多的企業是連環互保,抵押市場又缺乏流動性。這樣信貸集中投放與新的不良貸款風險集中并存。與此同時,由于銀行機構撤并,中小企業難以滿足銀行的信用等級、擔保等過高的貸款條件,造成在縣城和中小企業的貸款有效需求難以滿足,灰色信貸市場盛行。上述新問題的出現,要求國有商業銀行必須進行信貸創新,才能克服增長乏力現象。貸款存量和增量的風險和缺乏流動性,必須創新工具以分散風險和增強貸款資產的流動性;大量存款運用不出去和中小企業貸款難以滿足貸款條件,要求必須創新工具克服信息不對稱,并降低監督成本;信貸市場走向競爭性壟斷和信貸產品的無差別化,要求創新工具細分市場以滿足不同層次的貸款需求。這里不打算全面討論信貸創新問題,只是在上述背景下討論信貸創新的幾個具體問題,以期望從一個新的視角看待國有銀行貸款。

二、創新信貸工具的三個具體建議

(一)創新金融制度安排,加強與擔保公司、保險公司和信托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合作,發揮各自專業優勢,解決信息不對稱和風險分散問題。信貸難和信貸增長乏力的現象之一就是存在信貸配給。信貸配給理論的基礎是信息經濟學,一是逆向選擇論,從銀行與企業存在事前信息不對稱出發,認為導致信貸配給的主要原因是銀行不知道企業的真實質量與借款人的還款動機與能力;另一是道德風險論,從事后信息不對稱出發,認為銀行無法直接參與和觀察企業資金運作,無法了解企業在獲得貸款后的真實資金流向。因此銀行選擇非價格壁壘,如數量管制、審批權限管制、各種擔保等手段,限制借款人的需求,利率對風險的定價作用無效。從此理論出發,要滿足銀企信貸供需雙方要求,就必須創造條件消除事前和事后的信息不對稱。筆者認為,如果企業不能直接滿足銀行非價格壁壘要求,那么引人擔保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間接滿足銀行非價格壁壘要求,就可以消除事前和事后的信息不對稱,分散銀行風險。具體說來,在我國國有銀行目前特別厭惡風險的情況下,就是通過發揮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擔保作用來滿足銀行的貸款條件。如,銀行可以與保險公司緊密合作,由保險公司承保貸款保險業務等,可以充分運用保險這個工具和手段來防范呆壞賬。銀行與信托公司合作,由企業作為委托人將應收賬款委托給信托公司;信托公司作為受托人,負責監督企業對應收賬款的回收工作;銀行作為受益人,應收賬款的收益歸銀行;同時銀行和該企業簽訂貸款合同,這樣三方共同簽訂信托合同。對銀行來說,最大的好處是提高了貸款的安全性。利用信托財產獨立性的特點,將來無論企業出現什么問題,銀行仍能享有這部分應收賬款的收益,這無疑確保了銀行對企業貸款的安全性。銀行與各類擔保公司合作,由擔保公司以借款人的財產或信譽,或以擔保公司本身的財產作保證,銀行向借款人發放信用貸款、開具銀行承兌匯票等。銀行與擔保公司合作,還可以從中發現和培育客戶。銀行與租賃公司合作,以租賃公司出租的設備和技術作抵押向借款人發放貸款。當然在大型復雜的業務中,銀行更可以與保險公司、租賃公司、信托公司和擔保公司開展多邊合作。

查看全文

金融機構貸款增長特點及因素分析

金融機構經營狀況不斷改善

七年來,全省金融機構通過深化改革、加強管理、改進服務,努力改善自身經營狀況。一是資產質量明顯好轉。經過不斷的剝離和資產置換。全省主要金融機構在減虧增盈取得重大突破。2006年-2012年,全省金融機構的當年實現利潤分別為2.1億元、31.9億元、25.5億元、92.2億元、63.37億元、164.7億元、218.5億元。吉林省金融機構整體能力明顯提高。

吉林省各金融機構貸款比重發生較大變化

剝離后的國有商業銀行貸款占比止住下滑,城市商業銀行占比逐年增加國有商業銀行2006-2012年貸款占比為38.5%、37%、32%、36%、37%、38.5%、37.8%,而吉林銀行貸款占比從2006年的9%、10%、9.6%、10.2%、9.6%、9.7%、9.3%;農村合作機構貸款占比由2006年11.2%、14.1%、14.2%、15.2%、12.6%、12.3%、12.3%。1.國有商業銀行貸款2012年是3500億元,是2006年1563.5億元的2.2倍,增加了1936億元,每年平均增長14.4%。2.國有商業銀行貸款占比經過2001年到2005年快速下降后,現在已經趨于穩定。2001年國有商業銀行貸款占全省金融機構貸款的52.79%,到2006年38%,這以后的7年間基本穩定在38%左右。吉林省的政策銀行分行只有兩家(國家開發銀行吉林省分行、農業發展銀行吉林省分行),貸款從2006年的934.7億元,到2012年達到2209.5億元,增加1274.8億元,增長136.4%。政策銀行貸款占全省金融機構貸款比重從2006年的34.8%到2012年23.4%。下降速度較快。(四)股份制商業銀行貸款業務平穩發展2006年吉林省股份制商業銀行貸款余額為307.2億元,到2012年末為771.7億元,增加了464.5億元,增長了151.2%。股份制銀行貸款增長情況(五)吉林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高速發展吉林銀行2006年貸款余額為344.1億元,占全省貸款的6.4%;到2012年為861.1億元,占全省貸款8.3%。6年間貸款增加了517億元,增長了1.5倍。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2006年貸款余額為441.4億元,占全省貸款的9%,2012年為1140億元,占全省貸款的9.3%,增加698.9億元,增長1.58倍。這主要的原因是城市銀行改革和人民銀行對農村信用社資產置換,使這兩家銀行有了較大的發展。

吉林省金融機構貸款變化的因素分析

1.貨幣政策調控對貸款增長的影響。嚴格執行不斷調整的貨幣政策,對保持經濟平穩運行持續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對我省金融機構信貸工作產生了較大影響。首先,信貸政策的調整直接影響著我省信貸資金的投放規模,速度和經營成本,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信貸投放規模的增長,限制了貨幣投放總量和投放節奏。目前存款準備金率對大型金融機構已高達20%,以2012年末人民幣存款余額12812億元計算,全省金融機構有2562億元資金存于央行,直接影響到全省金融機構信貸投放規模。同時,國家采取抑制信貸投放的政策,直接形成對金融機構的雙重壓力,對我省許多行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直接導致信貸投放加大對重點支持行業、重點項目和優質客戶的投放力度,向行業內領先企業傾斜。而其他企業的融資渠道相對減少,面臨較大的融資問題和經營風險,導致兩極分化的局面。但是,從緊的貨幣政策也會形成新的市場機遇,有利于我省金融機構研究市場戰略,提高信貸資金定價水平,防范風險,從而增加信貸收益。相對于增速放緩的信貸投放規模,金融脫媒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資本市場、債券市場等直接融資渠道迅速發展使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壓力減小,減少了不良資產的增加,提升了資產質量。2.各金融機構貸款管理方式的變化對貸款增長的影響分析。隨著我省各金融機構股份制改造和上市進程逐步進行,各金融機構的貸款管理方式基本實現了由“分散審批”到“集中管理”的根本性轉變。創建了集中權限、總體審核、全面監測、統一管理的科學管理方式。形成了標準化、集約化、制度化的經營管理模式及流程。提高了市場營銷能力的同時,風險控制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3.我省各金融機構按照國家宏觀政策的要求,大力調整信貸結構,加速了信貸資金周轉,提高信貸資金使用效率,使其經營實力得到明顯增強。通過控制貸款投向,選擇貸款主投行業的措施,完善了重點行業和重點項目為主體的行業信貸投放體系。通過對客戶群體進行嚴格篩選,有效防止了新增不良貸款,確保了資產質量。建立完善的貸款制度和貸款決策機制,通過排查風險信號,從源頭控制風險的發生,提高了信貸資金的安全性。

查看全文

商業銀行貸款增長原因論文

今年年初以來,商業銀行貸款增長很快,到8月末,全部金融機構的本外幣貸款比去年末增加2.33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22萬億元,創近年來新高。造成貸款增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經濟增長的客觀需求和商業銀行以利潤為中心的考核機制的驅動。當前形勢下,一方面監管部門應加強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監管,促進商業銀行建立自我約束機制;另一方面,商業銀行也要特別注意加強對流動性風險的管理,完善內部考核機制,拓展服務性收費業務。

商業銀行貸款增長過快的原因分析

商業銀行貸款增長過快既有宏觀環境的客觀原因,也有商業銀行自身的主觀原因。從客觀原因看,主要有兩個:

經濟發展的客觀需求。黨的十六大以后,特別是全國各地各級政府換屆以后,對當地的發展都作出了宏偉的規劃,新一輪經濟建設的高潮蓬勃興起;同時,前幾年國債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已開始顯現。經濟建設需要投資,而近年來股市持續低迷,直接融資的渠道不暢,銀行貸款成為投資的主要渠道。今年不同于往年,往年商業銀行的感覺是需求不足,找不到好項目,今年商業銀行各級機構普遍感覺需求旺盛,好項目很多。

商業銀行對國家以往監管政策的一種滯后反應。從對商業銀行的監管看,1994年以來監管的力度越來越大,推動了商業銀行內部加強風險管理和內控建設,使金融環境和金融秩序有了很大的改善。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信用風險是商業銀行過去、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時期面臨的主要風險,監管的重點放在防范和化解信用風險上無疑是正確的。不良資產比率下降的幅度是衡量銀行經營狀況改善的重要指標之一,近年來對銀行的評價比較偏重不良率的下降幅度。我們知道,不良資產比率是不良授信余額與同期的授信余額之比,不良授信余額(分子)的減少和授信余額(分母)的增加都可以降低不良資產的比率。銀行的不良資產是歷史形成的,分子要在短時間內大規模消化,這無論是采取清收還是核銷手段都是很困難的,于是很多商業銀行分支行采取擴大分母即增加貸款投放的方法,以達到降低不良率的目的。商業銀行貸款余額在季末特別是年末“沖時點”就是證明,因為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不良率的考核是時點數。

但是,今年貸款的過快增長盡管有“沖時點”的因素,但不起主導作用。因為它不能解釋為什么前幾年監管部門也有不良率下降幅度的要求,而今年貸款增長這么快,商業銀行有的分行已經超額完成不良率下降的指標還在大力發放貸款的原因,在上述兩個原因中第一個是主要的。

查看全文

商業銀行貸款增長過快的原因及建議

一、商業銀行貸款增長過快的原因

(一)城市的大力建設、工業和房地產的不正常發展。中國正屬于發展中國家,正在邁向城市化的進程當中,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越來越快,需要許多的貸款資金支持。現在大多數城市都需要進一步加速都市的建設,不但公路、高速公路、鐵路等根本性頊目,這些建設和發展都須要資金的投入,而且一些巨型的機器產業、化工業則加倍必要大量資金的撐持。而且房地產在近十年里的迅速成長也造成貸款增加過快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恢弘的貨泉政策給以了房地產極大地資金撐持,造成了房地產的畸形繁榮。無論是地皮購置,還是工事動工建設階段,甚至是在住民和注資者購買住宅的時間,在房地產無論哪個階段,全都必要銀行信貸交易的支持。這些對銀號業貸款增加過快有很大的影響。(二)對銀行貸款增加過快風險的了解不夠。雖然連年來銀行的貸款風險意識有了極大的增加,但是,對于商貿銀號來說,對利潤的尋求是其成長的基礎,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易于容易缺乏對銀號貸款增加過快的風險意識。在銀行貸款增加過快的情況下,資金應該主要是注入一些熱門的行當當中去,這些不僅會對社會帶來非常大的風險,而且在政策調控的情況下,會潛移默化一些企業的或者個人的銀號信貸資金質量。如就在前幾年,非常大的貸款越過個人或者企業進來房地產行當,這種資金的大量注入加上各類炒作等,導致房地產行業的房價也大幅度的增加。而在2010年,國家越過一系的宏觀調控和政策以下,部分房型首付比重提將無疑對克制需求發生重大震懾,而同時,也可能會對銀行將貸款給一些肆意炒作的人的同時會帶有各種極大的風險。

二、商業銀行貸款增加過快的政策提議

(一)商業銀行應該加大貸款的風險意識和風險的決定。雖然眼前本國商貿銀行對于危害的意識早已逐步的強化了,但是對于貸款增長過快帶來的危險還是有很大的了解的不足需要加強。為了要控制商業銀行的貨款增加過快和保障銀行資金的安全,就必要要加大貸款的危害意識。銀行是一個有極大風險的行業,不僅是信用風險,而且有其他的風險,例如操作網風險等。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就必需強化成本的拘束理念。須要提升存款的高效性,調整客戶散開存款結構資金根基;提供好的高效的服務,與客戶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建立堅固的核心存款基礎;注重活期存款客戶數量的擴張;加強擴大銀行的存款范疇力度,積極舉行存款的換代,增進儲蓄的種類,延伸存款的均勻限期。同時,銀行還須要注意把住信貸進度歷程,防止資金的起伏不定,來躲避危害。(二)商業銀行的績效考核體制導致本國商貿銀行的績效審核機制存在著許多的欠缺。首先,忽略了管理的質量,導致范疇擴張比較盲目,系縛的弱化,激勵扭曲等經莒理念停留在向規模的錯誤之上,導致規模盲目的擴張。其次,內控管理考核嚴重的滯后,導致約束化問題突出,違規經營以及不正當競爭現象能夠被及時糾正。銀行績效審核是適于市場需求的體制,但是這種體制也有一些欠缺,就是利潤的尋求容易導致無序性,銀行工作職員為了工作利潤,就必需做好全面的準備來應對放貸的事物。

參考文獻

[1]顧曉安,戶蕾.《問題貸款———成因、識別、鑒定》.立信會計出版社.

查看全文

金融業經濟支撐作用思考

20*年以來,我市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各項宏觀調控政策,經濟總量和運行質量繼續提高,金融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對經濟的支撐作用繼續增強。

一、存款保持穩定增長,銀行信貸資金實力進一步增強

20*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998億元,比年初增加143.7億元,增長16.8%。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973.2億元,比年初增加149.6億元,增長18.2%。人民幣各項存款總量占全省人民幣存款總量的比重為4.4%,存款新增量占全省存款新增量的比重為5.9%。

(一)企業存款快速增長,成為拉動存款增長的主要原因。20*年末,人民幣企業存款余額237.7億元,比年初增加57.1億元,比年初增長31.7%,高于全部存款增幅14.9個百分點。其中,企業活期存款同比多增41.4億元,這表明企業周轉資金比較寬裕,支付能力不斷增強。

(二)儲蓄存款穩定增長,增幅趨緩。截止20*年12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583.6億元,比年初增加59億元,增長11.3%。由于近期股市出現大幅度調整,股市風險進一步加大,再加上銀行儲蓄存款利率多次上調,大部分人還是理性的把資金從股市抽出存進銀行,致使銀行儲蓄存款12月份當月出現大幅增長,比上月增加16億元,占全年新增量的27.1%。

二、貸款投向重點突出、結構優化,促進了經濟結構調整

查看全文

淺析銀行信貸增長

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信貸變化趨勢的實證研究表明,銀行信貸進入了新的增長階段。根據金融制度、信貸增長、結構及效益等的變化劃分,可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信貸增長過程大體分為信貸規模簡單擴張、謹慎防范風險和效益優先三個階段。

1978—1998年貸款規模簡單擴張階段。其主要特點是信貸粗放經營,貸款權力分散,信貸約束軟化,效益、質量低下,而且還形成了巨大的潛在金融風險。

1998~2002年:謹慎防范貸款風險階段。在1993年開始對過熱的經濟降溫,特別是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后,金融監管逐步強化,注重控制風險,貸款權力上收,信貸趨于集中化,銀行不敢輕易向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等放款。1998年開始信貸增長減速運行,這表明“慎貸”所產生的信用緊縮屬于一種可獲得性信用緊縮。

2003年以來:效益優先階段。金融機構開始樹立信貸質量強于信貸數量的觀念,以效益最大化為原則,其主要特點是:貸款增速變快、結構變優、效益變好,在過濾了貸款的無效需求后,貸款增長與潛在GDP的增長基本適應。

效益優先階段信貸變化趨勢及合成因素分析

基本經濟金融因素的原動力,促使銀行信貸增速加快

查看全文

減少銀行貸款降低房價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近幾年房地產金融支持程度的指標分析;近幾年房地產金融支持與房地產價格關系的實證分析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不僅是銀行運行的基礎,也是融資的主要來源、如果沒有金融部門信貸擴張所產生的貨幣創造,投資和經濟增長是不可能的、房地產金融支持額年增長額占信貸總額年增長額的比重作為衡量金融支持過度的指標、與固定資產投資仍保持了比較穩定的比例關系、房地產金融支持力度大幅度上升、地產貸款總量應適當控制,尤其是個人購房貸款、預售款中的大部分也是來自于銀行對個人的住房消費貸款、金融系統尤其是銀行貸款的資金支持是導致高房價的重要原因等,具體請詳見。

在凱恩斯主義理論中貨幣創造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銀行運行的基礎,也是融資的主要來源。從目前金融制度來看,銀行具有通過信貸擴張使金融支持力度提高的能力,從而增加信貸貨幣供給。凱恩斯主義者認為,如果沒有金融部門信貸擴張所產生的貨幣創造,投資和經濟增長是不可能的。然而,在金融支持力度提高時,又會對整體經濟造成沖擊,促使形成資產泡沫,房地產泡沫的產生就與金融支持過度有密切的關系。三木古良一(1998)認為"泡沫經濟就是資產(股票與房地產)嚴重偏離實體經濟暴漲,然后暴跌的過程","泡沫經濟的膨脹必須有大量的資金供給做支持。"房地產價格的大幅度波動會嚴重損害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從而對國民經濟造成巨大破壞,因此房地產市場是否健康穩定地發展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近幾年我國政府為控制房地產市場過熱,我國政府也已將房地產市場納入了宏觀調控政策的視線。所以,我們有必要對我國近年房地產金融支持程度的現狀進行分析。

一近幾年房地產金融支持程度的指標分析

我們把房地產金融支持年增長率、房地產金融支持額占信貸總額的比重、房地產金融支持額年增長額占信貸總額年增長額的比重作為衡量金融支持過度的指標。下面就利用這三個指標進行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隨著2003年起的一系列房地產金融調控政策的實行,05年房地產貸款年增長速度明顯下降,不過近幾年增長較快,2006年和2007年間均高于30%,說明這兩年我國房地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房地產貸款總額占銀行貸款總額的比重從2002年開始不斷上升,但每年增幅不是很大,平均增長速度為10%左右,說明從全國來看房地產業沒有出現大的波動;在2005-2007年間房地產貸款總額年增長額占銀行貸款總額年增長額的比重平均值為0.28。

從表1還可以看出,2003-2007年間房地產投資年增長率基本在30%左右,說明這幾年房地產投資增長較快,但與固定資產投資仍保持了比較穩定的比例關系,并沒有出現嚴重的房地產投資饑渴現象。

查看全文

研究銀行競爭對區域經濟的意義

一、相關文獻綜述

近年來國內學者不乏在這一方面做了研究。艾洪德、徐明圣、郭凱(2004)通過對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模型的實證分析得出區域金融發展并不是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因素,它只能部分地甚至是間接地促進經濟增長。談儒勇、葉海景、范坤祥(2006)利用了31個省份按區域劃分組成的數據樣本分析了我國各地銀行集中度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1)銀行集中度與經濟長之間總體上是呈負相關關系的。(2)分區域看,與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各省份銀行集中度的提升會給經濟增長帶來更加嚴重的負面影響。齊銘強、劉宏濤(2009)使用1989-2007年間的時間序列數據并采用四大國有銀行占全部金融機構貸款的比重作為反映銀行集中度的指標,結合葛蘭杰因果檢驗對銀行集中度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得出:銀行集中度是經濟增長的原因。提出應放寬行業進入限制,鼓勵民營銀行和外資銀行的設立和發展,提高開放度、促進市場競爭。阮敏(2009)運用中國1979-2006年的時間序列數據,考慮了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軌跡,采用非國有銀行信貸余額占總余額的比重這一指標衡量銀行競爭的程度來分析經濟增長與銀行集中度之間的關系。分析結果顯示:非國有信貸比例的增加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原因,反之則不是。這說明有政府主導而不是有市場誘發的中國高度集中的銀行體制改革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李偉(2010)利用1992-2007年16年的數據在區域經濟研究上對我國中東西三大地區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做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金融發展水平與經濟增長存在著正向相關關系。而金融發展規模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從東部到西部依次遞增;金融體系效率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從東部到西部依次遞減。綜上所述,國內學者對于銀行競爭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問題的研究觀點不一,而在研究銀行競爭與經濟增長時充分考慮了區域差異的研究更是有限。因此,有必要對銀行競爭與我國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二、理論假設與模型設定

綜合國內外的文獻,并考慮數據查找的便捷性及可靠性,本文用了6個變量。其中,人均GDP作為被解釋變量,而采用四大國有銀行貸款額與金融機構總貸款額的比重以及存貸利率差這兩個指標作為解釋變量。此外,考慮到存在一些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所以將進出口總額占GDP比重、消費者物價指數、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作為經濟增長的控制變量。下面對這些變量進行簡單的介紹。

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人均GDP)人均GDP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它影響一個國家居民的消費能力的大小,進而對整個社會的消費總額產生影響,因此,本文中將人均GDP作為被解釋變量。

2.銀行集中度(CR4)在研究中,我們通常把在某個市場中少數幾個最大企業銷售額占整個市場總銷售額的比重稱為市場集中度。市場集中度反映了市場中的競爭程度:市場集中度越大,說明少數的幾個企業在整個市場的支配勢力越大,市場的競爭程度越小;反之則競爭程度越小。在研究我國銀行競爭與經濟增長關系時我們就很有必要分析銀行業的集中度。由于在我國,貸款仍然為銀行的主要業務,貸款額的大小就代表銀行在整個市場的份額。因此,銀行集中度定義為我國少數幾個最大的商業銀行貸款額占市場中總貸款額的比重。由于在我國,商業銀行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國有商業銀行,所以我們將國有四大商業銀行(中行、建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的貸款總額占市場總貸款額的比重作為銀行集中度指標。在市場條件下,銀行集中度越高,銀行間的競爭度越高,則越能降低企業貸款融資的成本,越有有利于投資的形成。因此,假設銀行集中度與經濟發展成正相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