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貸款增長原因論文

時間:2022-04-17 03:16:00

導語:商業銀行貸款增長原因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銀行貸款增長原因論文

今年年初以來,商業銀行貸款增長很快,到8月末,全部金融機構的本外幣貸款比去年末增加2.33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22萬億元,創近年來新高。造成貸款增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經濟增長的客觀需求和商業銀行以利潤為中心的考核機制的驅動。當前形勢下,一方面監管部門應加強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監管,促進商業銀行建立自我約束機制;另一方面,商業銀行也要特別注意加強對流動性風險的管理,完善內部考核機制,拓展服務性收費業務。

商業銀行貸款增長過快的原因分析

商業銀行貸款增長過快既有宏觀環境的客觀原因,也有商業銀行自身的主觀原因。從客觀原因看,主要有兩個:

經濟發展的客觀需求。黨的十六大以后,特別是全國各地各級政府換屆以后,對當地的發展都作出了宏偉的規劃,新一輪經濟建設的高潮蓬勃興起;同時,前幾年國債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已開始顯現。經濟建設需要投資,而近年來股市持續低迷,直接融資的渠道不暢,銀行貸款成為投資的主要渠道。今年不同于往年,往年商業銀行的感覺是需求不足,找不到好項目,今年商業銀行各級機構普遍感覺需求旺盛,好項目很多。

商業銀行對國家以往監管政策的一種滯后反應。從對商業銀行的監管看,1994年以來監管的力度越來越大,推動了商業銀行內部加強風險管理和內控建設,使金融環境和金融秩序有了很大的改善。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信用風險是商業銀行過去、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時期面臨的主要風險,監管的重點放在防范和化解信用風險上無疑是正確的。不良資產比率下降的幅度是衡量銀行經營狀況改善的重要指標之一,近年來對銀行的評價比較偏重不良率的下降幅度。我們知道,不良資產比率是不良授信余額與同期的授信余額之比,不良授信余額(分子)的減少和授信余額(分母)的增加都可以降低不良資產的比率。銀行的不良資產是歷史形成的,分子要在短時間內大規模消化,這無論是采取清收還是核銷手段都是很困難的,于是很多商業銀行分支行采取擴大分母即增加貸款投放的方法,以達到降低不良率的目的。商業銀行貸款余額在季末特別是年末“沖時點”就是證明,因為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不良率的考核是時點數。

但是,今年貸款的過快增長盡管有“沖時點”的因素,但不起主導作用。因為它不能解釋為什么前幾年監管部門也有不良率下降幅度的要求,而今年貸款增長這么快,商業銀行有的分行已經超額完成不良率下降的指標還在大力發放貸款的原因,在上述兩個原因中第一個是主要的。

從商業銀行自身的主觀方面看,也有兩條主要原因: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能力的增強和加快業務發展的要求推動貸款快速增長。近些年來,商業銀行在加強內部管理,特別是在信用風險管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風險的防范意識和管理水平都有明顯的提高,建立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經過實踐檢驗這些制度是有效的。商業銀行新發放的貸款質量不斷提高,違規違紀案件不斷減少,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專業水準也有很大提高。因此,很多人認為,只要風險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業務發展越快越好。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抓住當前宏觀環境提供的機遇,加快發展成為主流,推動了貸款快速增長。

商業銀行以利潤為中心的考核機制驅動貸款投放加大。近年來,各商業銀行包括國有商業銀行的內部都建立了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業績考核機制,利潤在考核指標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別是對于國有商業銀行來說,歷史包袱比較沉重,不良資產損失的核銷和非信貸資產損失的核銷、各種風險準備金的提取以及資本金的增加等都取決于經營利潤的多少。同時,各商業銀行都想在加人世貿組織后的5年過渡期內盡快甩掉歷史包袱,把自己做大做強,以應對更強大對手的挑戰。因此,各行給自己定的利潤計劃都是需要努力才能夠實現的,再加上層層分解,層層加碼,利潤指標完成的好壞與單位和個人收入掛鉤,因此,各級行及員工都有完成和超額完成利潤指標的外在壓力和內在動力。從銀行的收人結構看,由于中間業務的收費標準低,甚至都不足以彌補電子化投入的成本,銀行的收入主要來自貸款的利息收入,占80%以上。由于同業競爭不斷升級,存款的利率普遍上浮,外匯大額存款的利率甚至達LIBOR20個基本點,成本越來越高;而貸款的利率普遍下浮,外匯貸款的利率甚至降至LIBOR25個基本點,利差越來越小。為了完成利潤指標,只有把貸款的量做大,薄利多銷。這是很多基層行雖然上半年已完成不良率下降的任務,下半年仍繼續擴大貸款投放的另一原因。

商業銀行貸款增長過快的對策及建議

要控制商業銀行貸款過快增長,使商業銀行穩健經營,進而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應采取以下措施:

對商業銀行的監管應從以資產質量監管為主向以資本充足率監管為主過渡。目前普遍認為,今年年初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過快不是全局性的,是局部的、個別行業性的,中央銀行控制貨幣總量,對商業銀行的貸款投向進行指導是正確的。但是要注意貨幣政策與監管政策相協調,二者之間的導向應一致。貨幣政策要控制貨幣的總量,控制商業銀行貸款的過快增長,那么監管政策就要相應地完善對商業銀行不良率指標的考核,不僅考核不良率下降這個相對數指標,還應考核不良余額下降這個絕對數指標。從長遠看,應該創造條件,逐步向以資本充足率監管為主過渡,這是一個長治久安的辦法。資本充足率是一個綜合性指標,它是銀行的資本與風險資產的比率,銀行的資本是由銀行的自有資金和靠自己的信譽在市場上籌集的長期資本性債券組成,風險資產是銀行表內各項資產和或有資產經過風險權重調整以后的資產,不良授信資產已經包含在其中。新的巴塞爾資本協議還把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也列入風險資產的范圍,并占有相當的權重。資本充足率的高低反映銀行最終抵補風險的能力。用資本充足率來考核和評價商業銀行是比較全面和科學的,它對商業銀行的導向是:要增加貸款總量,或者調整資產結構,從風險權重高的資產向風險權重低的資產轉移,或者增加資本金。總之,銀行資產(貸款總量)的擴張最終受資本金多寡的制約。

目前國際銀行業都把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監管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成為跨國銀行的第二營業執照,它代表了國際銀行業監管的方向。我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承諾逐步對外開放金融業,我國的銀行也要不斷地走出國門。國外的銀行監管部門會嚴格按照他們的標準監管我國銀行的海外分支機構,甚至他們近年來不斷加強對母行資本充足率的監管,因此,我國的銀行監管部門要按照同一標準(平等國民待遇)監管國內外銀行。

對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進行監管,可以促進商業銀行建立自我約束機制。從資本金看,國有銀行的資本金都是國家無償撥付的,因此,使用者久缺回報的意識。而對于非國有銀行來說,特別是上市公司,資本金則是最貴的資金,它的回報率低,增募資本金股民會用腳來投票。因此,如果監管當局對商業銀行的資本金比率沒有要求,那么無論是國有銀行還是非國有銀行的所有者都不會主動增資,因為資本充足率低的銀行,反而資本回報率會高。不同銀行只有在資本充足率同等的前提下,考核資本回報率才有意義。如果監管當局對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有明確的要求,商業銀行就會認真考慮怎么經濟地使用資本金,根據自己的資本實力安排授信規模,拓展低風險的服務性業務。

我國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自1996年以來一直進行監測,但對國有銀行的考核力度不夠,沒有擺上重要的位置。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如果按照國際標準計算,普遍達不到8%的一般要求,因此,有些人認為,達不到標準的指標沒有考核意義。我國的國有商業銀行雖然有國家信譽作后盾,資本充足率達不到8%的要求可以照常經營,但是面臨很大的風險,而且風險最終是國家的。達不到8%,就不考核或者在考核中擺在可有可無的位置,會逐漸拉大與標準的距離。因為考核是指揮棒,盡管暫時達不到考核要求,但可以培育人的意識,明確努力的方向。因此,應該按照審慎監管的原則,參照新巴塞爾資本協議,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修改和完善現行的資本充足率的計算方法,要求國有商業銀行制定規劃限期達到監管要求,并根據各行的資本充足狀況采取不同措施,促進國有銀行建立自我約束機制,提高全面的風險管理能力和科學管理水平,實現穩健發展。否則,寅吃卯糧的發展是要付出代價的。

要逐步理順銀行服務性收費的價格,使其能夠彌補成本并有合理的利潤。現代先進的銀行服務性收費一般占收入的40%甚至更多,而我國的商業銀行只有10%左右。這主要是因為服務性收費價格太低,有些傳統業務是十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的價格,一直未作調整,已經大大低于成本。所以,要在考慮大眾的接受程度的前提下逐步把價格調整到位,擴大我國銀行服務性收費在收人中的比重,使銀行的收入多元化,減少銀行對利差收入的過分依賴,改變銀行靠放貸收息過日子的傳統經營模式。

從商業銀行內部看:

應特別注意流動性風險。近些年商業銀行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方面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絕不能掉以輕心。銀行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不僅面對信用風險,還面對其他風險,當前要特別注意防范流動性風險。傳統的觀點認為,流動性風險是銀行不能支付到期的債務而引起的擠兌或倒閉,而現代管理水平較高的銀行則把在經營中出現按照市場利率水平以上的成本籌集所需要的資金就視為出現流動性風險。過去我們對流動性風險重視不夠,特別是在過去的體制下,國有銀行可以不考慮資金來源和資金成本發放貸款,倒逼中央銀行發行貨幣,引起通貨膨脹,給銀行和國家的發展都帶來不良后果,欲速則不達,我們至今還不得不消化上個世紀90年代初銀行超負荷運轉留下的歷史包袱。近年來,國內的金融體制和商業銀行的運行機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央銀行在治理通貨膨脹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注重對貨幣總量的控制,并且有了很多經濟手段。國有銀行向商業化轉變也邁出了很大的步伐,因此,商業銀行對流動性風險應該有新的認識和更高的管理水平。應該認識到,國有銀行使用中央銀行的再貸款是有條件、有期限和有成本的,它受當時宏觀貨幣政策的左右;。一般商業銀行資金緊張的時候也是中央銀行控制貨幣總量的時候,即使能夠得到資金支持,一定是期限短、利率高。按照現代銀行的觀點,已經是流動性出了問題。因此,一個經營穩健的銀行不能在資金上對中央銀行有任何依賴,要依靠自己的能力規劃和運籌好自己的資產負債,對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好預案,保證在各種情況下能夠支付到期債務。

現代銀行內部的流動性管理,已不僅僅局限于幾個簡單的資產負債之間的比例。在電子通訊技術發達的今天,在一個法人內部層層搞比例分解是不可取的,這雖然可以做到層層資金平衡,卻不能保證資源的最優配置,它即使作為流動性管理的最后手段使用時,也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供的便利合理擺布、靈活調動資金。為了做到這一點,光靠行政手段是不夠的,要更多地使用經濟手段,利用商業銀行內部聯行利率杠桿,引導內部資金的流向,調控貸款的總量。在以效益為核心的考核機制下,各級機構對利率很敏感,在不授權分支機構進入當地同業市場的前提下,當希望擴大貸款總量時,可降低分行上存及向總行借款的利率;當希望控制貸款增長時,可提高分行上存及向總行借款的利率。

商業銀行要進一步完善考核制度,細化成本核算體系。商業銀行內部對利潤的考核,要全面、多角度,不僅要考核絕對數,還要考核相對數。在資本金沒有公平分配的前提下,考核資本利潤率的意義不大,可以采取收占用費等方法剔除資本金的影響。為了控制資產貸款的過快增長,可加大對資產利潤率的考核,避免薄利多銷。可加大對人均利潤的考核,促進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商業銀行要主動做好實施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準備,自加壓力,向國際上先進的銀行看齊,因為我們將要與他們競爭,遲早要走這條路。現在要著手研究并建立相應的管理信息系統,調整資產結構;客戶結構,控制風險資產的增長。

利潤的來源除了增收還有節支這個渠道,商業銀行要加強成本核算,把核算工作做細,做到能夠分客戶、分產品核算成本,做到合理定價、合理讓利,理性參與競爭,避免盲目擴大規模,“增產不增收”。

商業銀行要積極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不斷開發新的產品,為客戶提供更多優質服務,增加非利差收入。商業銀行要轉變觀念,特別是國有銀行要轉變作風,發揮銀行業的特殊優勢,采用先進的科技手段,不斷根據市場的需求開發一些新的服務性產品,增加收入,改變過多依賴貸款收入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