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計量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2 06:03: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成本計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財務成本計量探究論文
摘要:本文對財務成本的基本性質進行了探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財務成本的基本特征和計量形式,最后在分析傳統財務會計局限性的基礎上,展望了財務成本計量的未來發展方向。
關鍵字:財務成本確認計量財務會計
一、財務成本的性質和確認
(一)財務成本的性質
財務成本在財務會計中是一個流量概念,它表現為資源的不利變化,即成本會引起企業收益的減少,具體表現為企業資產的流出或增加。根據成本歸屬理論,當任何存貨或固定資產在生產過程中耗用之后,它們的原始成本就隨之轉移到產品中去。轉移到產品中的就是已耗成本,在財務會計中一般稱之為費用,未轉移的成本則為資產。傳統的成本歸屬理論強調的是歷史成本的轉移,而并不計量已耗用資產的現時成本。成本歸屬假設是成本計算的基礎,如果不承認成本歸屬觀念,就無法進行成本計算。因此,支持傳統財務會計的會計學家認為會計實質是一個歷史成本分配的過程。可見一般人們理解的成本概念,在財務會計中所指的是已耗成本,即費用概念。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其第6號概念公告中將費用(已耗成本)定義為:“費用是某一個體在其持續的、主要或核心業務中,應交付或生產了貨品,提供了勞務,或進行了其他活動,而付出的或其他耗用的資產,或因而承擔的負債,或兩者兼而有之。”根據上述定義,我們可以發現該定義是一個狹義概念。企業的主要經營活動所發生的耗費形成費用,而非主要經營活動所發生的耗費并不構成費用,在美國財務會計概念體系中,這種非主要經營活動所發生的耗費稱之為損失。那么,費用為什么要如此定義呢?這涉及成本流轉觀念。所謂的成本流轉觀念是指人們依據成本歸屬理論,追溯成本的流轉過程,并通過成本記錄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從企業生產準備開始,采購材料、添置設備,產品研制開發,投入原材料和人工,直至生產出產品,隨著實物的流轉,成本也應該流轉,為了確定企業收益和存貨計量,必須從現時營業收入中扣除已耗用資產的歷史成本,并與利潤表中的現時營業收入相配比,未耗部分成本則作為資產計入資產負債表中。至于那些凡是不產生營業收入的資產耗費或減少,如自然災害造成的資產性質上不同于費用,應視為損失。正確區分費用和損失,可以使外部財務報表使用者獲得更為有用的會計信息。可見,狹義的財務成本在財務會計中所指的是費用概念。根據以上論述,費用具備兩項基本特征:1.費用表示的是企業資源的不利變化,這種不利變化具體表現為企業資產的減少,或企業負債的增加;2.費用確認應與企業盈利活動相聯系,在目前的財務報告中,由于收入和費用是分別單獨陳報的,而且一般情況下,企業商品或勞務的購置和款項的支付又不與企業同種產品的銷售或收款同時發生。因此,配比要求就變得十分必要,費用應與收入建立一定的聯系。
(二)財務成本的確認按照傳統財務會計理論,費用的確認應該與盈利相聯系。這里配比原則十分重要,因為它指導人們鑒別哪些成本屬于已耗成本,應計列為本期費用,相應列入利潤表;指導人們鑒別哪些成本屬于未耗成本應作為資產列入資產負債表;指導人們區分各種費用與收入的不同聯系以分配各類費用。根據配比原則,費用的確認應該與這個時期的營業收入相配比,由此計算本期的收益。費用與收入的配比原則包括三項確認規則:1.聯系因果關系確認費用;2.系統、合理地分配費用;3.支出發生時立即確認費用;聯系因果關系確認費用是最理想的分配成本方法。在這種情況下,將已耗成本與產品相聯系,并在有關收入陳報之時將這些產品的成本計入費用,就可以得到費用與收入的合理配比。因為已耗成本是與某一個具體產品相聯系,而這一產品又與所陳報的收入相聯系,倘若收入在銷售實現時予以陳報,將產品的已耗成本記為費用予以陳報被認為是合理的,而未耗成本則被視為資產。直接為生產商品和提供勞務等發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商品進價和其他直接費用,由于與產品生產之間存在著一種可追溯的關系,可以直接追溯到具體產品中去,因此這類費用應該直接計入生產經營成本。并不是所有費用與收入都存在著聯系因果關系,有些需要通過其他確認方法來分配費用。具體分配方法有兩種:1.在以后的各會計期中,將成本合理、系統地分配為費用;2.當支出發生時立即確認為費用;有些支出盡管無法追溯到具體的產品中去,但它們與本期收入存在著間接因果關系,人們通常可以按假定的合理基礎或便捷的方法將其分攤至具體產品成本之中。這些成本在各會計期間分配費用時,應該是無偏見和合理的。例如,企業為生產商品和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固定資產折舊費用、無形資產攤銷費用等各項間接費用,這類費用與本期收入存在著間接因果關系,應該按一定標準分配計入生產經營成本。那些既不與生產直接相關又不與銷售直接相關的支出,由于無法找到一個合理且系統的分配基礎,應該作為期間費用立即計入當期損益。很顯然,因為這些支出如果沒有合理的途徑與未來收入相聯系,或未來期間經營活動的收益很不確定,如果采用武斷的分配基礎進行分配可能將回比不進行分配更使人誤解。因此,惟一的實際解決途徑就是將它們直接列為當期費用。事實上,將費用與收入相聯系并進行合理的費用分配是一個非常棘手的事情。A.L.托馬斯于1974年美國會計學會所發表的第9期《會計研究論文集》的《會計分配問題》一文中指出,將成本分配為費用,完全存在著主觀臆造的因素。由于這種主觀推測使得會計人員提供的會計報表的真實性值得懷疑,因此,A.L.托馬斯認為驗證費用分配過程是否合理有三個標準:1.可加性,即分配到各會計期的費用數額相加應該等于原來的成本總額;2.明確性,即某一種分配方法只能導致某一個固定的分配額,而不是數額可以隨意大小;3.可辯護性,當采用某種分配方法時,有其充分的理由證明是最優的,是任何其他分配方案無法替代的。托馬斯認為費用確認分配過程并不能真正符合上述標準要求,現行的配比原則實際存在著重大的缺陷。不過至今為止,會計實務界仍在財務會計實踐中堅持應用分配方法。因為費用分配過程構成了傳統財務會計最重要的會計實務,如果否定成本分配實際上就等于從根本上否定傳統財務會計。
財務成本計量論文
摘要:本文對財務成本的基本性質進行了探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財務成本的基本特征和計量形式,最后在分析傳統財務會計局限性的基礎上,展望了財務成本計量的未來發展方向。
關鍵字:財務成本確認計量財務會計
一、財務成本的性質和確認
(一)財務成本的性質
財務成本在財務會計中是一個流量概念,它表現為資源的不利變化,即成本會引起企業收益的減少,具體表現為企業資產的流出或增加。根據成本歸屬理論,當任何存貨或固定資產在生產過程中耗用之后,它們的原始成本就隨之轉移到產品中去。轉移到產品中的就是已耗成本,在財務會計中一般稱之為費用,未轉移的成本則為資產。傳統的成本歸屬理論強調的是歷史成本的轉移,而并不計量已耗用資產的現時成本。成本歸屬假設是成本計算的基礎,如果不承認成本歸屬觀念,就無法進行成本計算。因此,支持傳統財務會計的會計學家認為會計實質是一個歷史成本分配的過程。可見一般人們理解的成本概念,在財務會計中所指的是已耗成本,即費用概念。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其第6號概念公告中將費用(已耗成本)定義為:“費用是某一個體在其持續的、主要或核心業務中,應交付或生產了貨品,提供了勞務,或進行了其他活動,而付出的或其他耗用的資產,或因而承擔的負債,或兩者兼而有之。”根據上述定義,我們可以發現該定義是一個狹義概念。企業的主要經營活動所發生的耗費形成費用,而非主要經營活動所發生的耗費并不構成費用,在美國財務會計概念體系中,這種非主要經營活動所發生的耗費稱之為損失。那么,費用為什么要如此定義呢?這涉及成本流轉觀念。所謂的成本流轉觀念是指人們依據成本歸屬理論,追溯成本的流轉過程,并通過成本記錄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從企業生產準備開始,采購材料、添置設備,產品研制開發,投入原材料和人工,直至生產出產品,隨著實物的流轉,成本也應該流轉,為了確定企業收益和存貨計量,必須從現時營業收入中扣除已耗用資產的歷史成本,并與利潤表中的現時營業收入相配比,未耗部分成本則作為資產計入資產負債表中。至于那些凡是不產生營業收入的資產耗費或減少,如自然災害造成的資產性質上不同于費用,應視為損失。正確區分費用和損失,可以使外部財務報表使用者獲得更為有用的會計信息。可見,狹義的財務成本在財務會計中所指的是費用概念。根據以上論述,費用具備兩項基本特征:1.費用表示的是企業資源的不利變化,這種不利變化具體表現為企業資產的減少,或企業負債的增加;2.費用確認應與企業盈利活動相聯系,在目前的財務報告中,由于收入和費用是分別單獨陳報的,而且一般情況下,企業商品或勞務的購置和款項的支付又不與企業同種產品的銷售或收款同時發生。因此,配比要求就變得十分必要,費用應與收入建立一定的聯系。
(二)財務成本的確認按照傳統財務會計理論,費用的確認應該與盈利相聯系。這里配比原則十分重要,因為它指導人們鑒別哪些成本屬于已耗成本,應計列為本期費用,相應列入利潤表;指導人們鑒別哪些成本屬于未耗成本應作為資產列入資產負債表;指導人們區分各種費用與收入的不同聯系以分配各類費用。根據配比原則,費用的確認應該與這個時期的營業收入相配比,由此計算本期的收益。費用與收入的配比原則包括三項確認規則:1.聯系因果關系確認費用;2.系統、合理地分配費用;3.支出發生時立即確認費用;聯系因果關系確認費用是最理想的分配成本方法。在這種情況下,將已耗成本與產品相聯系,并在有關收入陳報之時將這些產品的成本計入費用,就可以得到費用與收入的合理配比。因為已耗成本是與某一個具體產品相聯系,而這一產品又與所陳報的收入相聯系,倘若收入在銷售實現時予以陳報,將產品的已耗成本記為費用予以陳報被認為是合理的,而未耗成本則被視為資產。直接為生產商品和提供勞務等發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商品進價和其他直接費用,由于與產品生產之間存在著一種可追溯的關系,可以直接追溯到具體產品中去,因此這類費用應該直接計入生產經營成本。并不是所有費用與收入都存在著聯系因果關系,有些需要通過其他確認方法來分配費用。具體分配方法有兩種:1.在以后的各會計期中,將成本合理、系統地分配為費用;2.當支出發生時立即確認為費用;有些支出盡管無法追溯到具體的產品中去,但它們與本期收入存在著間接因果關系,人們通常可以按假定的合理基礎或便捷的方法將其分攤至具體產品成本之中。這些成本在各會計期間分配費用時,應該是無偏見和合理的。例如,企業為生產商品和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固定資產折舊費用、無形資產攤銷費用等各項間接費用,這類費用與本期收入存在著間接因果關系,應該按一定標準分配計入生產經營成本。那些既不與生產直接相關又不與銷售直接相關的支出,由于無法找到一個合理且系統的分配基礎,應該作為期間費用立即計入當期損益。很顯然,因為這些支出如果沒有合理的途徑與未來收入相聯系,或未來期間經營活動的收益很不確定,如果采用武斷的分配基礎進行分配可能將回比不進行分配更使人誤解。因此,惟一的實際解決途徑就是將它們直接列為當期費用。事實上,將費用與收入相聯系并進行合理的費用分配是一個非常棘手的事情。A.L.托馬斯于1974年美國會計學會所發表的第9期《會計研究論文集》的《會計分配問題》一文中指出,將成本分配為費用,完全存在著主觀臆造的因素。由于這種主觀推測使得會計人員提供的會計報表的真實性值得懷疑,因此,A.L.托馬斯認為驗證費用分配過程是否合理有三個標準:1.可加性,即分配到各會計期的費用數額相加應該等于原來的成本總額;2.明確性,即某一種分配方法只能導致某一個固定的分配額,而不是數額可以隨意大小;3.可辯護性,當采用某種分配方法時,有其充分的理由證明是最優的,是任何其他分配方案無法替代的。托馬斯認為費用確認分配過程并不能真正符合上述標準要求,現行的配比原則實際存在著重大的缺陷。不過至今為止,會計實務界仍在財務會計實踐中堅持應用分配方法。因為費用分配過程構成了傳統財務會計最重要的會計實務,如果否定成本分配實際上就等于從根本上否定傳統財務會計。
企業成本計量形式改革研析論文
傳統成本計量模式是嫁接在會計賬戶系統上的。80年前,會計師和工程師們將成本記錄與會計賬戶系統結合起來,創立了成本會計方法,形成了一套規范化、程序化的成本計量模式。它的出現大大提高和改善了企業經營管理的信息質量,推動了管理理論和方法的進步,也形成了有獨立理論和方法的會計分支學科——成本會計。80年后的今天,信息時代這股潮流使得企業經營環境發生了種種目不暇接的變化,經營環境的變化推動管理科學的發展,管理科學的發展又對成本計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成本計量模式已呈現出諸多方面不足,突破成本記錄與賬戶單一結合體系勢在必行。本文將在分析傳統成本計量模式局限性的基礎上,提出新的成本計量模式框架。
一、傳統成本計量模式的局限性
市場全球化和需求主導化已經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需求的多樣性和經營環境的多變性,使得企業不得不加強對業務流程的過程管理,以保證企業能及時調整,順應多變的市場要求。傳統的管理成本計量模式依附于財務會計的賬務體系,難以及時、準確和真實地提供用于管理決策的相關成本信息。(1)成本重心前移,使成本信息出現時滯。資料表明,制造行業產品的75%的成本因素在產品研發階段已確定,只注重生產過程成本核算和控制的成本計量模式易發生失真現象。(2)傳統的成本計量模式“好量疏質”、“忽視核心競爭”等缺陷,與現代管理思想相抵觸。(3)傳統的成本計量建立的基準點是“短期的”(1個月到1年),反映企業短期的成本信息,將固定成本短期期間化處理,淹沒了大量戰略信息,企業績效難以真正體現。(4)間接費用簡單化對待,沒有揭示出業務活動背后真正的成本動因。
傳統的成本會計系統由于依賴于賬戶系統,存在著結構性的先天缺陷,無法很好地滿足多目標的要求。H?托馬斯?約翰遜和S.卡普蘭(H.T.Johnson&RobertS.Kaplan,1987)指出,目前的成本會計系統試圖滿足三個目標:(1)將部分期間成本分配到產品,以便能及時編制財務報表;(2)為成本中心管理者提供過程控制信息;(3)為產品和經營管理者提供一個產品成本估計數據。典型的是僅用一種成本系統來實現這三種完全不同的目標。由于財務會計的思想已占主導地位,只有第一個目標完成得較好。然而,僅滿足外部財務報告需要的成本系統,不能加強成本中心的過程控制,還將導致產品成本的歪曲和錯誤。
總而言之,過程控制、產品成本計算和財務報告的三種職能,會有不同的報告期間、不同的變化和固定成本分類、不同的軌跡和分配程度、不同的相關成本結構、不同的對象等。這三種系統來自一般的匯總基礎,為不同的職能服務,不是設法設計一個綜合的系統,而是希望設計不同的系統,以便更好地履行每一個職能。可見,傳統的單一的成本計量模式已無法滿足多目標的成本信息要求。
以1920年成本記錄與會計賬戶一體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傳統成本計量模式已面臨著“相關性消失”這一嚴峻的挑戰,80年前,英國和美國的會計師們曾為成本記錄是否與會計賬戶體系結合發生過激烈的爭論,今天這個爭論的問題又被提出。成本計量模式突破成本與賬戶單一結合體系勢在必行,這并不是對現行的成本會計計量系統的簡單否定,也不是80年前反對成本與會計賬戶結合的英國和美國會計師們的成功復辟,而是一種新的升華。
歷史成本計量論文
財政部2006年2月15日公布的新企業會計準則(以下簡稱新準則),按規定將從2007年1月1日起開始在上市公司中推行。新準則與從1993年7月1日起開始執行的舊企業會計準則相比有很大的差異。
關于會計要素計量的問題,1993年準則在第二章《一般原則》第十九條中規定:“各項財產物資應當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物價變動時,除國家另有規定外,不得調整其賬面價值。”采用的是歷史成本原則。新準則將之單獨列為第九章的會計計量,第41條規定:“企業在將符合確認條件的會計要素登記入賬并列報于會計報表及其附注時,應該按照規定的會計計量屬性進行計量,確定其金額。”第43條規定:“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新準則明確規定:把過去單一的歷史成本屬性計量,改變為多種屬性的計量,是對歷史成本計量觀念的挑戰。本文將對會計計量屬性的問題進行一次探討。
一、對幾種會計計量的認識
1.歷史成本
在歷史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購置資產時所付出的對價公允價值計量,負債按照因承擔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為償還負債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我們現行的會計核算都是遵循歷史成本原則進行計量,但有時卻不符合市場公允價值。比如說,當某項資產貶值了,以后尚可以計提減值準備,但是對增值的資產,通過評估以后,雖能以增值反映,但在歷史成本的計量條件下,對增值的差額本企業仍無法調賬,存在歷史成本的計量有失公允。
我國人力資源成本計量模式論文
[摘要]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源已經成為企業的第一資源,而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有著極其豐富的人力資源,但人力資源成本計量尚未在中國企業進行,本文根據現實與發展的需要,從計量的基本原則、計量內容的確定,以及計量模式的選擇方面建立了一套適合我國當前情況的人力資源成本計量體系。
[關鍵詞]人力資源成本基本原則計量內容計量模式
人力資源是企業的一項重要的經濟資源,只有在正確計量人力資源投資和損耗的情況下,才能做出合理利用人力資源的經營管理決策。因此合理分析企業人力資源投資與節約人工成本的關系,正確計算企業人力資源投資和節約人工成本的比例,可以為企業各部門有效利用和管理人力資源提供會計信息。因此,構建人力資源成本計量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計量的基本原則
人力資源成本計量必須遵循傳統會計的計量原則,又要符合其獨特的要求。其原則有:
1.合理性原則。人力資源成本計量要從實際出發對人力資源進行合理的確認和計量。
公路工程計量成本控制影響
摘要:公路工程計量工作是公路概預算和施工建設的重要組成方面,貫穿整個公路建設過程。合理的公路工程計量,能夠有效地控制預算成本。本文首先論述公路工程計量對成本控制的意義,其次闡述當前公路工程計量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相應的對策,從而真正的發揮出公路工程計量對預算成本控制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公路工程;計量工作;預算成本控制;影響
1引言
在公路工程的施工中,公路工程計量工作,貫穿于整個公路建設過程的始終。在公路工程中,其涵蓋多個相關單位,例如建設單位、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等等。科學合理的工程計量工作,是控制預算成本的重要方式,其既有助于項目實施及工程支付等各項工作的后續開展,又能夠使各個單位得到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公路工程計量對成本控制的意義
2.1計量是工程造價管理的重要依據。作為公路工程管理中尤為重要的部分,計量工作管理能夠直接影響工程造價的編制預算內容。在公路工程計量中,只有進行過大量的實踐才能夠確定合理有效的工程造價。而在實踐過程中得到的眾多數據,也可為工程造價提供一定的數據支撐,從而最終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切實落實好各項工程資金。2.2計量是有效控制工程建設成本的重要手段。面對復雜的公路工程,必須采用科學合理的工程計量工作來避免超規支出和預算問題的產生。通過各相關單位共同合作做好的行之有效的計量工作才能作為編制工程預算的依據,進而對項目成本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在對工程項目進行施工時,必須依據前期的計量工作控制好資金投入,另一方面,倘若發現問題要及時修改完善計量工作。
環境成本計量與信息披露探究
【摘要】環境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和社會系統,其成本的確認、計量與披露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的重要課題。鑒于當前學術界對環境成本的概念界定及其計量方法和口徑尚未統一,文章從會計的關聯視角入手,拓展了環境成本計量和信息披露的概念范圍、主體范圍、內容范圍、計量范圍、方法范圍、披露范圍等,試圖在一個更為宏觀的層面上,進行環境成本的計量與環境信息的披露研究。
【關鍵詞】環境成本;計量;披露;關聯會計
引言
當前,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全球熱議的焦點問題之一,環境系統作為由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共同組成的開放系統,其核心的環境成本具有極大的特殊性,環境成本的成因及屬性均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企業成本或經濟成本。為此,環境成本成為理論與實務界廣泛關注與探討的議題。目前,研究者對環境成本的概念界定及其計量方法和口徑尚未統一,企業對環境社會責任成本的信息披露也并不充分。2006年,我國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在成本核算方面進一步完善了成本補償制度,同時將企業擔負的社會責任引入到會計系統中,上述相關規定將有利于更加科學、合理、全面地反映會計信息,并為環境成本的計量與信息披露指明發展方向。鑒于此,考慮到不同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環境信息的不同需求,以及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新模式的迫切需要,文章從關聯視角入手,拓展成本計量和信息披露的概念范圍、主體范圍、內容范圍、計量范圍、方法范圍、披露范圍等,試圖在一個更為宏觀的層面上,進行環境成本的計量與環境信息的披露研究。
一、關聯法與社會關聯會計
環境成本確認、計量、披露標準及方法的變化需具有一定的方法論基礎。本文選擇的關聯視角源于會計關聯法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關聯會計理論體系。
國內人力資源成本計量形式構想
人力資源是企業的一項重要的經濟資源,只有在正確計量人力資源投資和損耗的情況下,才能做出合理利用人力資源的經營管理決策。因此合理分析企業人力資源投資與節約人工成本的關系,正確計算企業人力資源投資和節約人工成本的比例,可以為企業各部門有效利用和管理人力資源提供會計信息。因此,構建人力資源成本計量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計量的基本原則
人力資源成本計量必須遵循傳統會計的計量原則,又要符合其獨特的要求。其原則有:
1.合理性原則。人力資源成本計量要從實際出發對人力資源進行合理的確認和計量。
2.重要性原則。人力資源是企業的重要經濟資源,應重點加以體現,尤其是那些不可替代人力資源的信息、數額巨大的培訓項目等。
3.配比性原則。當人力資源數額較大,涉及多個會計期間時,應遵循配比原則對其成本進行合理攤銷。
工業企業創新成本計量模式研究
摘要: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經濟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最終落腳點則是企業。創新型國家的實現,需要企業不斷的創新,不斷的實現自我突破。本文基于高質量的宏觀和微觀要求,用作業成本法的核算理論探索工業企業創新成本的計量模式。
關鍵詞:高質量工業企業;創新成本;作業成本法
一、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一)新時展的宏觀要求。在報告中首次提出,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要求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同時,報告中還強調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隨后,總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圍繞高質量發展提出了九點措施,要求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二)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從經濟學的角度解讀了經濟發展質量。宏觀層面,主要指國民經濟整體質量和效率;中觀層面,主要指產業和區域的發展質量;微觀層面,主要指企業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三)高質量發展對工業企業的微觀要求。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在創建“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下,強化產品質量監管,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建立創新型國家。任保平認為,企業是國家創新力的重要載體,是微觀層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最終落腳點。因此,要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提升產品的質量。傅家驥認為,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是一國經濟以適當的速度實現高質量增長的必要條件。
二、創新理論
(一)創新的定義。創新一直學術研究的熱點,但對其定義沒有統一的界定,它最早由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提出。熊彼特認為,創新是將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重新組合,而這種組合包括引入新的產品、新的工藝流程、新的營銷市場、新的材料供應源及新的企業組織。同時,他還區分了技術創新和非技術創新,認為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本質,也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OECD(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認為,創新是一個企業所做出的改變,而這種改變是關于業務流程的改變、產品要素的改變、產品輸出類型的改變,這些改變會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的提升和生產力的提高。2018年,OECD的奧斯陸手冊第四版中指出,創新需要從四個維度進行討論,包括知識、新穎性、實施行動及創造價值。(二)創新的分類。學術研究領域很少對創新進行分類。OECD在2005年的奧斯陸手冊中,將企業的創新分類為四個方面,產品創新(包括服務)、工藝創新、組織創新及營銷創新,對其做了區分。其中,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為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和營銷創新為非技術創新。奧斯陸手冊還對四類創新做了一些說明,其中,產品(包括服務)創新主要是指產品(包括服務)的功能、結構及特性發生正向積極的改變,能夠帶給消費者更好的體驗。工藝創新主要是指產品的生產流程或者服務的提供方式、生產技術能夠有所突破,最終提高生產效率及降低生產成本。(三)創新成本及內容。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會計學上的成本是指生產中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物化勞動涉及生產資料價值的轉移,而活勞動涉及人的勞動。成本一般定義資源耗費的總和,資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創新成本,即為實現創新活動所發生的資源耗費。
路橋施工計量與項目成本管理
1引言
公共設施是促進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設施,而交通基礎建設作為公共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城市經濟建設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在道路橋梁基礎設施的建設上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及人力,可有效滿足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對交通運輸的需求,但由于施工企業未對項目計量和成本進行有效管理,導致項目施工的運營管理工作未落實到位,嚴重制約了路橋施工企業的持續發展。
2路橋施工項目計量和成本管理的概述
路橋施工項目計量的主要工作是在工程施工開始前,搜集工程的相關資料,全面了解工程的實際情況,分析其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合理預算工程成本,以為工程施工工藝調整和領導決策提供可靠依據。路橋施工項目的成本管理主要分為工程施工前管理、工程施工過程管理和工程竣工管理,主要內容包括成本的預測、分析、控制及核算等。成本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對項目施工成本進行有效控制,通過工程各部門的相互配合將成本控制合理范圍內,促使項目能夠獲取相應的經濟效益。路橋施工項目中的計量管理和成本管理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較強的工作,需引起工程各部門的高度重視,在保證工程施工質量和施工進度的基礎上,合理控制工程成本,盡量減少項目在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3完善項目計量管理系統
常見的路橋施工項目計量方法圖紙法、鉆孔取樣法、均攤法等,每種計量方法的使用條件和要求不同,相關部門應結合項目施工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計量方法,或者在項目的實際施工過程中,將多種計量方法結合起來使用,以形成一個完善的項目計量管理系統,實現對項目施工全過程的全面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