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匯報范文

時間:2023-04-06 09:19: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成本匯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成本匯報

篇1

會計是對會計單位的經濟業務從數和量兩個方面進行計量、記錄、計算、分析、檢查、預測、參與決策、實行監督,旨在提高經濟效益的一種核算手段,它本身也是經濟管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專業作為應用性很強的一門學科、一項重要的經濟管理工作,是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經濟管理離不開會計,經濟越發展會計工作就顯得越重要。

在老師的推薦下,來到無錫有限公司,公司是由原無錫有限公司改制而成立的股份制企業。是主要開發、生產、銷售辦公設備、投影儀、銀幕成品和零部件的專業公司。建有投影儀生產線兩條.銀幕生產線二條,書寫板等生產線一條.并擁有全自動模板車床及真空鍍膜機等整套菲涅透鏡生產線,光學冷加工,機械沖壓、表面處理和注塑等設備。所生產的投影儀有反射式、折射式、透射式三大系列近30個型號,銀幕也有電動遙控幕.支架幕、壁掛幕三個系列50多個型號,并具有自主獨享的專利技術。我的崗位是成本會計,這對于一個既將畢業的大專生來說,無疑是種挑戰,同時也是種機會——一種讓自己專業知識得到充分鍛煉的機會!

我們都知道現代成本會計的職能包括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其中成本核算是最基本的職能,成本核算是根據一定的成本計算對象,采用適當的成本計算方法,按規定的成本項目,通過各費用要素的歸集和分配,計算出個成本計算對象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

會計告訴我,我們單位材料成本核算采用計劃成本法,產品成本計算采用分類法。計劃成本我們都了解,分類法則是為了簡化某些特定企業的成本計算工作,在產品成本基本計算方法基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方法。在核算上,它是先按產品類別設立生產成本明細賬歸集生產費用,計算出各類完工產品成本,然后再按一定的標準分配計算各類產品中的成本。

因此,第一天會計就提問我,要計算某項產品的成本,首先考慮那些因素,我的回答是:原材料的成本、人工成本、生產中的合理損耗。我的回答是從財務角度來分析核算,而成本會計的核算,往往是給購貨方報價,報價中還應該考慮與該產品相關的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這其中就包括:運費、出口退稅(適用于進出口單位)國稅、地稅、匯率等等。

一些新的概念突然跑到腦袋里,對我真的是一種挑戰。以前總是羨慕成本會計,心里也想有天可以嘗試,可如今身臨其境,卻完全不知道怎么應對!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所作的工作就是一邊學習公司的業務處理,一邊試著自己處理業務。單位會計核算采用的是金碟財務軟件,當我使用財務軟件時,發現系統中我的名字已經被主管設置好,我主要負責登記轉帳類記帳憑證,首先是采購部門將購原材料的增值稅發票對應入庫單(送貨回單),我將倉庫交來的記帳單與之對應,最后將審核完畢的原始憑證登記入帳。

實習真的是一種經歷,只有親身體驗才知其中滋味。

課本上學的知識都是最基本的知識,不管現實情況怎樣變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變應萬變。如今有不少學生實習時都覺得課堂上學的知識用不上,出現挫折感,但我覺得,要是沒有書本知識作鋪墊,又哪能應付這瞬息萬變的社會呢?

經過這次實習,為以后在單位更好的做好工作打下基礎。我學到是我大學中難以學習到的。就像如何與同事們相處,相信人際關系是現今不少大學生剛踏出社會遇到的一大難題,于是在實習時我便有意觀察前輩們是如何和同事以及上級相處的,而自己也盡量虛心求教。要搞好人際關系并不僅僅限于本部門,還要跟別的部門例如采購部等其他部的同事相處好,那樣工作起來的效率才會更高,人們所說的“和氣生財”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也是不無道理的。而且在工作中常與前輩們聊聊天不僅可以放松一下神經,而且可以學到不少工作以外的事情,盡管許多情況我們不一定能遇到,可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數。

篇2

地點:4408教室

實習目的:了解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熟練運用各種成本計算方法,提高成本核算的實際操作能力,鞏固會計學基本理論知識,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實習內容及過程:本次實習共三項內容:

1、成本的歸集與分配

2、各種成本(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的計算方法

3、編制成本報表,進行成本分析

一、生產成本的歸集與分配是本次實習的重頭戲,是中心環節。成本歸集與分配過程實際上就是成本計算過程。在本次實習中,我們按照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先后對材料費用、職工薪酬、、其他費用、輔助生產費用、制造費用、廢品損失、完工產品和在產品等七個板塊進行了練習。

1、材料費用方面,用于生產產品的原材料及主要材料,通常是按照產品分別領用的,可根據領料憑證直接計入各種產品成本的“直接成本”項目,但有時一批材料為幾種產品共同使用,,應根據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計入各產品成本。如表1-4鑄造車間對煤進行的分配和表1-5組裝車間對304進行的分配。

2、人工費用方面,分配工資和福利費應劃清計入產品成本與期間費用和不計入成本和期間費用的工資和福利費的界限,應按成本項目進行歸集,生產工人的計入生產成本,車間管理人員的計入制造費用,廠部管理部門的計入管理費用等,若生產多種產品,應按一定的方法進行分配后分別計入各成本項目。如表2-14中,按生產工時將工資分配到不同的產品中。

3、輔助生產費用,是為企業的基本生產服務而發生的費用,最終要分攤到各受益單位在本次實習中,主要運用交互分配法對供氣車間和機修車間發生的生產費用進行分配,交互分配法分配輔助生產費用要分兩次進行:

(1)、交互分配:以(總費用/總勞務量)作為分配率在輔助生產車間內部進行分配。

(2)、對外分配:以[(總費用+轉入-轉出)/對外勞務量]作為分配率在輔助車間以外的各受益單位之間進行分配。

4、制造費用的分配,將在生產環節發生的制造費用按一定的方法(工時比例、定額材料比例、直接材料比例等)分配計入各有關產品的基本生產成本項目中。

5、廢品損失計算,這是一種非常規的,存在于特殊的企業中的會計核算工作,在核算時,將不可修復廢品的生產成本和可修復廢品發生的費用計入“廢品損失”賬戶的借方,將受到的賠款和廢品殘值計入“廢品損失”賬戶的貸方,然后結轉出凈損失。

7、完工產品和在產品成本的計算時成本核算的最后一項內容,企業應根據月末在產品數量的多少、各月數量變化大小、各項費用變化大小和定額管理的基礎的好壞,選擇使當地分配方法。在本次實習中,我們采用的時約當產量法,將在產品折合成產成品數量后,按比例分配,計算出在產品和完工產品的成本。

二、各種產品成本計算方法的運用時第二項內容,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生產特點,生產組織經營類型和成本管理要求具體確定計算方法。,其中品種法時最基本的方法,其核算程序與上述所列成本費用歸集分配的程序基本相同;而分批法按批別作為計算對象,時一種訂單生產,成本計算期與核算報告期不一致,一般不考慮在產品和完工產品的分配問題;分步法是以生產步驟作為計算對象,適用于大量大批生產。

三、第三項內容是成本報表的編制與分析。這是一項將報表數據轉化成有用信息,幫助使用人改善決策的工作。沒有固定的分析程序,主要有比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兩種。在本次實習中,采用的是比較分析法,通過本期與上期、本期與上年同期、本期與歷史先進水平相比,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從而制定出降低成本和費用的、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的良策。

心得體會:

篇3

實訓內容:要素費用的歸集與分配 輔助生產費用的歸集與分配 制造費用的歸集與分配 損失性費用的歸集與分配 生產成本在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的分配......以及編制成本報表

第一天的成本會計的綜訓給人的感覺并不是很累,因為它并不像財務會計那么繁雜又要做分錄又要登賬,還要編報表,成本只需要計算,你只要知道該怎么計算就好了,因為又不用我們用筆算,只要你知道方法一切都好了,一天下來我知道了其實成本會計的重要性,它不管是對企業還是對一名會計人員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先說企業吧一個企業不能夠很好的掌握它自己的成本資料,這可能會給企業帶來嚴重的后果,因為只有進行成本核算才能夠給企業進行成本控制降低成本指明方向,如果連問題都不知道出在那里又怎么對癥下藥呢?再來說對我們自己來說吧,如果說作為一名會計人員來說連成本核算都不能做好又怎么在企業之中立足呢?

可是到第二天我就覺得好累,因為一直都要看那些數字讓人覺得好疲憊,我想可能這就是視覺疲憊吧,但同時我也發現了好多問題,好多平時在課堂上沒有弄懂的問題,以前在課堂上老師說的許多話我都不是很明白,覺得好空洞哦,可是通過綜訓我懂得了很多,也許是因為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因吧,還有一些過去在課堂里的一些錯誤,有些是一些簡單的細節問題,但是我想有一句叫做細節決定成敗的名言,我很喜歡這句話,因為我覺得事實的確是這個樣子的,要注重細節,這對每個人都很重要,特別是對會計人員,所以實訓給我的感觸還是很深的。

篇4

__鄉轄 12個行政村,總人口1.27萬人。全鄉參保總人數8511人,農村戶籍8481人,城鎮戶籍30人,其中重度殘疾參保人數53人,截止8月底,銀行托收6186人,金額711600元,經辦機構自收234人,金額30300元。銀行托收未成功423人,經辦機構未收125人。60周歲以上享受養老待遇人數1619人,參保率達縣下達任務數的93.6 %。

(一)加強領導。為保證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工作有效落實,我鄉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實行鄉長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明確職責,分工到位,將工作開展情況納入對各村年終目標考核。各村委會設1名協管員,負責本村政策的說明解釋,核實參保人員信息及保費收繳工作。

(二)加大宣傳力度。今年年初,我鄉召開了由全體機關干部和村委會書記、主任、會計參會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代扣代繳工作部署會,會上進行政策講解和業務培訓,并對現場參會人員答疑解惑,會后各村及時召開群眾黨員會,通過發放宣傳單、懸掛橫幅、張貼漫畫等多種形式,大力營造宣傳氛圍,廣泛宣傳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代扣代繳工作。各村小組要上門入戶,宣講代扣代繳相關政策,引導城鄉居民與縣居保局簽訂代扣代繳協議,要求各村委會在3月底前完成簽訂協議,并督促參保人及時預存保險費,確保代扣代繳成功。全鄉共發放宣傳單8000余份,張貼漫畫30張,懸掛橫幅29條,已簽訂代扣代繳協議共6610人。

(三)強化推進日常工作。我鄉嚴格執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相關政策,做到公開、公平、合法、合規,使符合參保條件的一個不漏,不符合參保條件的一個不登,組織鄉村干部深入開展調查摸底,確保所有符合參保條件的農民基本達到全覆蓋。

一是代扣代繳工作。對已簽訂協議的人員詳細信息進行核實,參保繳費人員當年繳費檔次、基本信息、收繳賬戶以及戶籍地址等有變更的,及時做好核實修改。二是待遇人員養老金發放。對全鄉60周歲及以上人員的參保資料進行認真審核并在系統中做好待遇核定,保證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到位,養老金發放率達到100%。三是養老保險待遇領取認證工作,為了及時掌握我鄉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養老金待遇領取人員的動態信息,不斷提高社會化管理服務功能,勞保所工作人員深入村組,對養老金領取人員進行生存狀態認證,因重病、高齡、住院、癱瘓、重殘等行動不便的,主動入戶進行認證,對已死亡人員在系統中做好終止發放。四是做好社會保障卡發放工作,每批次社保卡在卡管系統中做好入庫,打印花名冊下發至各村委會協管員,并簽字,確保發放到位,不漏發、不錯領。全鄉共發放社保卡8376張。五是認真做好檔案整理工作。為確保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檔案管理規范、調閱方便,參保人員和待遇人員分開整理,進行編號,參保人員100號裝一個檔案盒、待遇人員50號裝一個檔案盒,我鄉集中人力、時間在7、8月份提前完成了對參保人員的檔案資料整理歸檔。

(一)參保人意識不強。年齡30歲以下人員思想上認識不到位。一方面認為繳費時間太長,政策有可能變動,另一方面認為15年的參保年限待45歲參保也不遲。

(二)基層經辦人員不足。由于新農保參保基數大,需求高,任務重,村級協管員多數年齡偏大、業務水平偏低,且身兼數職,不能滿足工作需要,導致全鄉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工作效率下降。

(三)戶籍人口存在數字偏大。各村普遍存在著死亡未銷戶、出嫁離婚未遷戶口、有戶無人、整戶外流無法聯系或者有人無戶、戶口轉移困難的問題。這些問題將直接影響了全鄉參保任務和全覆蓋目標的完成。

(四)社保卡使用受阻。一方面是社保卡制作進度慢,仍有部分參保人員的社保卡未制作出來,直接影響了代扣代繳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部分待遇領取人員年歲偏高、知識水平偏低,不能熟練使用社保卡來領取和查詢養老金,且常保管不善易丟失。

(五)代扣代繳進展緩慢。一是部分群眾對代扣代繳政策、工作流程不了解,主動存錢積極性不高,要等村干部來催才交,不催就不交。二是遷出、出嫁、死亡等這部分人未及時清理,從而影響代扣代繳率。三是沒有社保卡的參保人交錢困難,這一部分人大部分是年輕人,長期不在家,沒有信用社賬號,導致這一部分人代扣代繳不了,只能由村干部代收。

1、進一步宣傳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大力宣傳代扣代繳優勢,提高參保續保率,順利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工作。

2、加強對社保卡的宣傳解釋工作和服務工作,讓居民認識到保管社保卡的重要性,了解社保卡的使用、掛失、補換卡等操作流程。目前__鄉在凍頭垇上、森塘張家、性田村部、大沙蔡里、新溪大橋已經安裝POS機,方便老年人領取養老金。

篇5

一、對校本課程開發的認識

“校本課程開發”這一概念的內涵極其豐富,國內外學者有不同的意義界定。首都師范大學徐玉珍教授綜合國內外學者和課程文獻所描述的各種案例,把“校本課程開發”界定為:是在學校現場發生并展開的,以國家及地方制定的課程內容的基本精神為指導,依據學生自身的性質、特點、條件以及可利用和可開發的資源,由學校成員自愿、自主、獨立或與校外團體個人開展的,旨在滿足本校學生學習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課程開發活動。“校本課程開發”強調的是課程開發的行動和研究過程。

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學校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

1、校本課程的開發促進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

“校本課程”是學校在國家規定的課程之外,為落實學校的辦學理念、發展學生良好的個性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從而形成學校特色而自主確定的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概念,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我校是一所市級重點院校,有著悠久的辦學歷史、先進的硬件設施,優質的教學師資,我校“校本課程的開發”立足于“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充分開發學校的特色項目,如乒乓、商務、數控、舞蹈等,體現“校本課程”“校本化”的特點。學校通過自行研討、設計以及與社會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編制出豐富多樣的、可供學生自由選擇的課程,豐富教學實踐,凸顯“智慧育人”的辦學理念。

2、校本課程的開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校本課程開發是一種課程研制開發的流程,也是課程不斷完善的過程,它遵循的是“開發——實施——觀察——反思——再開發”這一螺旋上升的過程。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對自身科學課程觀的建立、課程開發能力的增強、行動研究能力的獲得、合作精神的培養等方面都起著積極的作用。教師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通過教師之間的合作、教師與學生的合作、教師與課程專家的合作、教師與學生家長、社區人員等方面的合作,以及各類教材或講義的編寫,教學行為的實施等,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從而打造“智慧型”的教師。

3、校本課程的開發促進學生良好個性的形成。

教育的實踐證明,一個人每個方面都突出是不可能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保證了學生基本方面達到基本質量要求,在這個前提下,校本課程則要求為每一位學生充分發展拓展空間。我校在校本課程開發上,始終圍繞著一個最終目標——促進學生的個性和諧全面的發展。我們依托課改,構建符合學生需求的,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良好個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校本課程,組成了以拓展型課程為主、探究型課程為輔的校本課程開發、建設的格局,為學生提供學習過程中的空間選擇和內容選擇,從而培養“智慧型學生”。

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

(一)前期準備

1、建立校本課程開發的組織管理機構。

在組織管理上,我校建立了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校長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第一責任人,提出課程設置與開發的要求,教導處負責將要求落到實處,負責具體的計劃制定,教研組長、骨干教師為組員負責具體的開發與實施工作,確保學校校本課程的順利開展與實施。

2、制定課程實施方案,確立開發類型。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以學生的需要為主導,以發展學生的良好個性為目的,因此它就必須充分的了解和反映學生的需要。我校對全體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對調查情況作了深入地分析之后,決定以知識類型的拓展型課程為突破口,以藝體類型的拓展型課程為重點,逐步向實踐類型、綜合類型的拓展型課程延伸,構建具有普小特色的拓展型課程體系。在積累一定經驗的基礎后,由單一走向多元,增加科技環保、嘉定文化、少先隊自主性探究活動等探究學習活動內容,逐步增加探究型課程的比重。

3、組織力量開展培訓,提高教師專業水平。

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在新的理念下,教師不僅僅是課程的執行者,更是課程的開發者。為了讓每個教師盡快適應和掌握如何開發校本課程這一個新課題,學校組織全體教師進行校本培訓,由分管校長親自主講,并專門編寫了校本課程培訓材料,同時還聘請專家和學者來校講課,不斷更新教師的教學觀、課程觀。對一部分有條件的教師進行“送出去”培訓,學成之后在校開展自培,使更多教師掌握課程開發的基本技能。此外,還進行了探究型課程的培訓研討活動。通過對教師的專題培訓,統一了認識、更新了觀念、激發了熱情,使他們能盡快地適應和提高拓展型、探究型課程的開發、設計、組織、調控和評價等能力。

(二)實施過程

1、啟動實施

在啟動實施階段,我們分為三個步驟,循序漸進地開展。

1)自主申報課程,教師人人參與。

起始階段,學校要求教師們根據自己特長,自主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類型人人申報一門校本課程,認真制定實施方案,并列入學校考核之中。我們不要求教師拿出非常詳盡完善的方案,這是不可能的。但我們要求教師必須具備開發課程的意識與能力,在開發課程的過程中提高專業水平,在人人動起來的基礎上再不斷完善校本課程。

2)列出“課程菜單”,學生自主選擇。

在教師申報課程的基礎上,學校將老師申報的拓展型或探究型課程進行歸類整理,列成“課程菜單”,并在“課程超市”開張之前,再次在學生中間發放調查表,了解學生的需求,最后根據學生的喜歡程度和學校需要確定具體開設的課程。去年全校共開設了10門校本課程,今年增加到15門,基本滿足學生的需要。在課程的選擇上,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意愿自主選擇課程,自主選擇老師,從而使校本課程能更貼近學生的需求、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真正擁有自主選擇課程的機會,擁有自由成長的空間。

3)開設“課程超市”,分層分步實施。

每周五下午第一節課,是我校學生“走班”學習的時間。學生們紛紛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喜歡的課程進行學習。我校的“走班”學習分為校級和年級兩個層面。校級層面的校本課程面向全校學生,跨年級、跨班級,采用師生雙向選擇的形式最終確定學生名單,便于培養和選拔特長生。年級層面的校本課程實施采用學生自選課程自選老師,賦予學生更多的自。學生走班流動的形式,既擴大了學生自主選擇的范圍,促進了各年級各班級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又調動了其學習積極性。幾年來,校本課程的開課率達100%,學生參與率達100%。涉及的課程內容豐富,分成藝術、體健、綜合、活動、學科應用五大類。其中藝術類校本課程有舞蹈與體操、器樂、合唱、日記畫、彩墨童謠、兒童畫、少兒書法、剪紙、中國結編織等;體健類的有體育游戲、乒乓、田徑“三棋”、少兒武術等,綜合類的有心靈的春天——心理游戲、綠色小衛士、中國傳統節日等,活動類的有嘉定之旅、園藝種植、變廢為寶巧制作等,學科應用類的有文明禮儀教育、演講與口才、幾何大探秘、童年的夢——童年故事創作、趣味日語等等,可以說精彩紛呈,師生全員參與。

2、總結提高

在多年的校本課程的具體實施后,我們發現一門適合學生發展的優秀的課程,其內容必須具有系統性和可持續發展性。同時學生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他的良好個性是否得到一定的發展,他的實際操作能力是否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這些問題都引起了我們的思考,從去年開始,我們著手開展教材的整理、修改和編寫,并努力構建多元評價體系。

1)團隊合作開發課程、編寫教材。

校本課程開發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團隊的力量,為此,課程開發方面,在廣大教師全員參與,人人開設的基礎上,我們圍繞學校個性化特色項目,結合現有資源,重點扶持少兒乒乓、游泳、環境科技、藝術體操等校本課程,無論在師資力量還是課程設置等方面,都充分發揮團隊的作用,實現校內外聯動合作,進行優勢互補,努力打造特色,并以此帶動其它學科。數學組的“數學小天才”,語文組的“古詩文閱讀”等校本課程的合作開發都頗具規模,逐步實現由以個體為主的開發形式轉向團隊、個體多元開發的格局。

教材的編寫方面,努力構建以團隊合作為主,以個體為補充的校本教材開發的新格局。在廣大教師原有編寫的校本教材基礎上,通過分管牽頭、骨干領銜,以團隊合作的形式,集中智慧、力量和優勢對校本課程資源進行整合重組:一類是圍繞學校已有的特色項目進行校本教材的團隊合作編寫,進行整體規劃、整體設計,分層次、分項目編寫,形成教材開發的幾大拳頭產品,促進學校特色項目的形成與發展,形成特色化校本課程教材。如以朱彩英老師為帶頭,由多名科技、勞技等學科老師合作編寫的自編校本探究型教材《身邊的綠色》等。另一類保留原有的適合個體開發,初見成效的校本教材,再進一步完善修改,形成個性特色。

2)構建多元評價體系,規范運作、科學評價。

校本課程的多樣性決定了其評價形式的多樣性。我們重視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指標多元化;強調質性評價,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實現評價方法多樣化;強調參與和互動,自評與互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注重過程,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重心的轉移。具體實踐中,我們一方面注重對教師的評價,視過程與結果并重,將目標取向與目標達成相對照。既關注教師平時實施開展的過程:如看課程目標和方案的制定、看上課過程記錄、看平時抽查情況,又關注課程實施的效果:如看學期總結、看教材編寫、看獲獎情況等教學成果。另一方面,注重對學生的學業評價。既有任課老師根據課程特點和學生表現對學生做出評價,又有學校進行的校本課程實施情況的學生問卷調查、學生的自我評價等。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收獲

1、轉變學習方式,滿足學生興趣,促進全面發展。

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我們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關注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尊重學生意向,確立和開設一系列課程超市。其課程內容具有開放性,加強所學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及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滿足個人需求的社會性發展。在課程選擇上,放權給學生,讓學生在豐富的課程中自主選擇、自主探究、自我發展,以此改進學習方式。

2、更新教學觀念,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通過研制校本教材,開展“智慧杯”校本教材展示評比,有效地調動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了廣大教師對校本課程開發和研究的力度。全校共編寫了三十多門教材,其中有許多教材是團隊合作編寫的,有效地發揮了集體的智慧,以同伴互助的形式促進了教師間的專業對話、溝通、協調和合作,培養了教師的團隊合作能力,提高了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良好舞臺,增強了教師的課程意識,使教師真正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實施者和評價者。教師在課程的整合、開發、建設中發揮著聰明才智,貢獻著才學與能力,體現著生命的價值,創造著事業的成功。

3、開發、豐富課程資源,促進學校特色的形成。

校本課程的構建與實施,要適應學校教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的需要。我校充分利用校園內的圖書館、閱覽室、籃球房、電腦房等,尤其充分利用普通小學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這一獨特平臺,發揮輻射效應,使得乒乓、游泳的校本課程規模隊伍日益壯大,形成特色課程,豐富“智慧育人”的內涵,彰顯學校特色。

篇6

一、對校本課程開發的認識

“校本課程開發”這一概念的內涵極其豐富,國內外學者有不同的意義界定。首都師范大學徐玉珍教授綜合國內外學者和課程文獻所描述的各種案例,把“校本課程開發”界定為:是在學校現場發生并展開的,以國家及地方制定的課程內容的基本精神為指導,依據學生自身的性質、特點、條件以及可利用和可開發的資源,由學校成員自愿、自主、獨立或與校外團體個人開展的,旨在滿足本校學生學習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課程開發活動。“校本課程開發”強調的是課程開發的行動和研究過程。

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學校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

1、校本課程的開發促進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

“校本課程”是學校在國家規定的課程之外,為落實學校的辦學理念、發展學生良好的個性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從而形成學校特色而自主確定的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概念,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我校是一所市級重點院校,有著悠久的辦學歷史、先進的硬件設施,優質的教學師資,我校“校本課程的開發”立足于“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充分開發學校的特色項目,如乒乓、商務、數控、舞蹈等,體現“校本課程”“校本化”的特點。學校通過自行研討、設計以及與社會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編制出豐富多樣的、可供學生自由選擇的課程,豐富教學實踐,凸顯“智慧育人”的辦學理念。

2、校本課程的開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校本課程開發是一種課程研制開發的流程,也是課程不斷完善的過程,它遵循的是“開發——實施——觀察——反思——再開發”這一螺旋上升的過程。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對自身科學課程觀的建立、課程開發能力的增強、行動研究能力的獲得、合作精神的培養等方面都起著積極的作用。教師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通過教師之間的合作、教師與學生的合作、教師與課程專家的合作、教師與學生家長、社區人員等方面的合作,以及各類教材或講義的編寫,教學行為的實施等,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從而打造“智慧型”的教師。

3、校本課程的開發促進學生良好個性的形成。

教育的實踐證明,一個人每個方面都突出是不可能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保證了學生基本方面達到基本質量要求,在這個前提下,校本課程則要求為每一位學生充分發展拓展空間。我校在校本課程開發上,始終圍繞著一個最終目標——促進學生的個性和諧全面的發展。我們依托課改,構建符合學生需求的,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良好個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校本課程,組成了以拓展型課程為主、探究型課程為輔的校本課程開發、建設的格局,為學生提供學習過程中的空間選擇和內容選擇,從而培養“智慧型學生”。

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

(一)前期準備

1、建立校本課程開發的組織管理機構。

在組織管理上,我校建立了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校長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第一責任人,提出課程設置與開發的要求,教導處負責將要求落到實處,負責具體的計劃制定,教研組長、骨干教師為組員負責具體的開發與實施工作,確保學校校本課程的順利開展與實施。

2、制定課程實施方案,確立開發類型。

篇7

連鎖超市物流成本控制問題研究

一、論文選題的背景、意義

(一)背景

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居民條件的日漸改善,連鎖超市作為零售業中占據鰲頭的主體模式,已經慢慢成為了居民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僅為居民提供了日常所需的飲食材料和生活用品,同時也滿足了居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為居民的工作、生活創造了一個便利的條件。

隨著連鎖超市數量在各大中城市的不斷蔓延、增多,各連鎖超市面臨著個性化與多樣化的雙重考驗。連鎖超市經營者為了立足于這個競爭行業,將目光的重點放在了物流領域,物流成本控制的管理成為了各個連鎖超市實現經營目標,提高利潤收益的重要途徑,也是連鎖超市發揮其經營優勢的關鍵。為了完善物流成本控制的管理,更多的經營者建立了一套適合連鎖超市的運營機制,即能使其在經營各環節中節省開支,增加利潤點的物流成本控制體系。因此,加強物流成本控制的管理是各個連鎖超市在經營管理中,實現利潤增長的關鍵點。

盡管國內外的各連鎖超市都已經在物流成本控制問題上做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并且有效地降低了各個經營環節中的物流成本,但是在物流成本控制的過程中,還是存在著被忽略的細節,以及一些沒有完全改善的地方。在這種背景下,本文選擇連鎖超市物流成本控制問題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入的分析。

(二)意義

物流成本占連鎖超市經營過程中的總成本很大的部分,因此,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是連鎖超市增加利潤,提高經營業績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總結和分析了連鎖超市經營過程中存在物流成本控制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對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連鎖超市的利潤,增強超市競爭力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具體的意義如下:

1、理論意義。從連鎖超市行業迅速的發展,且對物流成本控制管理的日趨完善以來,國內外的學者就指出了在物流成本控制的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且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對應的解決方案。但是,各個學者指出的問題所在比較片面,解決策略不夠完善。本論文總結了各個問題的所在,并且較為全面地提出了各問題解決方法,有利于對物流成本控制問題做進一步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2、現實意義。在當前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連鎖行業也采取了相應的手段進行完善經營方式來提高利潤收入。降低物流成本控制對連鎖超市提高競爭力有著重大的作用。通過對連鎖超市物流成本控制問題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各個連鎖超市發現各自經營過程中的物流成本控制時存在的被忽略的問題,能夠及時對這些問題經行改進和完善,并且提高各個經營環節的運營進行的效率,從根本上提高超市的經營利潤。

(三)文獻綜述

1、國外關于物流成本控制的問題研究

物流成本控制問題一直是國內外連鎖超市為了提高經營業績的盡自己最大努力去解決的重大問題。控制好物流成本的管理,從而降低物流成本,不僅可以使連鎖超市更加完善自己的每一個經營環節,提高利潤,而且也可以提高連鎖超市在零售業市場上的競爭力,占據有利于連鎖超市持續發展的地位。

國外的有關對連鎖超市物流成本控制問題的研究方面也提出了很多見解,從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等進駐中國的國外大型連鎖超市的成功案例中,就可以看出,經營管理者對物流成本的控制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并且以此來提高企業的宣傳效應和經營地位。國外的文獻對物流成本控制問題研究的領域大致和國內相同,基本都指出了物流成本的控制主要從采購、庫存、配送中心等幾個方面進行。同時,國外的文獻也提出了對物流成本控制的新看法。

賽義德.默罕默德.阿加扎德(XX)提到了準時制的經營方式,使企業能夠更好地進行物流管理的控制,提高供應商和企業的運作效率,從而降低物流成本。他認為物流管理的關鍵在于企業在生產實踐中盡可能使用準時制。高效的物流管理確保原始設備制造(oem)供應商不僅能夠同步和及時地向公司提供所需的零部件,而且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讓公司滿足所需的產品貯備需求,而不是讓公司自己生產這些零部件。

米爾.薩曼.皮什瓦伊,哈迪.巴塞瑞,莫森舒克.薩賈迪(XX)對提高物流成本控制的管理措施提出了三項建議,他們認為:(1)庫存貨物的價格應保持不變,使庫存水平在美元的估算中保持不變。(2)使庫存水平可以平滑地隨著時間的推移來減輕周期性變化的影響;(3)用利率來估算庫存資本成本,應當保持不變。

2、國內對于連鎖超市物流成本控制問題的研究

國內的研究文獻對連鎖超市在經營過程中的物流成本控制都指出了其問題的所在,并且對問題給出了相應的分析,但大多數文獻都是針對超市經營環節中的某一個或者某幾個環節進行分析,而對各個環節中的物流成本控制問題都進行分析的很少。現就對國內學者對于連鎖超市物流成本控制問題的研究進行簡要的綜述:

(1)連鎖超市經營各個環節中的物流成本的構成以及其重要性

物流成本在連鎖超市經營過程中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影響著各個環節運作的經濟效益。國內學者對于連鎖超市的各個經營環節中的物流成本的構成大致分類相同,同時,物流成本的控制是連鎖超市健康運營的必然選擇。以下文獻為各個學者對經營環節中的物流成本構成的見解:

羅齊(XX)認為,物流系統是構成連鎖超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基礎。連鎖超市經營中一個很關鍵的環節在于有無強大、有效的后勤支援系統,其中以物流配送系統為最重要。國內的連鎖超市公司,或者投資成立自己的物流中心,或是與知名物流供應商合作,以此掌握強大、有效的后勤支援系統,充分發揮物流配送的功效, 為超市帶來競爭上的優勢。

曲麗娜(XX)認為,連鎖企業物流成本構成為:①采購及加工成本。指連鎖經營中發生的訂貨費用和缺貨損失,以及對購進商品進行再加工而產生的加工費用;②倉儲成本。指物流配送中心庫存商品占用資金應支付的利息、儲存中的損耗、保險費以及庫房建筑物、倉庫、機械設備的折舊費、修理費、通風照明費等;③配送及運輸成本。指在物流配送(如分貨、配貨、送貨)及運輸過程中所發生的包裝費、運卸費等;④人員工資及辦公費用等。

馬、王建(XX)認為,存貨持有成本是指在保存貨物上的費用,除了包括倉儲、殘損、人力費用及保險和稅收費用外,還包括庫存占壓資金的利息。連鎖超市處于銷售末端,面對的是靈活多變的消費者,銷售對象的高變化率,要求其靈活應對。因此,合理的庫存是保證其不缺貨,提高顧客忠誠度的關鍵。在存貨持有成本控制上,應采用成本性態分析,找出存貨成本與業務成本間的規律性,確保在適量庫存的前提下成本最低。另外,還應注意在核算存貨成本時,要把庫存占壓資金的利息計入物流成本,使物流成本核算更準確。

楊琳華(XX)認為,物流配送作為聯系連鎖超市各經營環節的紐帶,對超市的正常經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連鎖超市物流配送是“配”和“送”的有機結合形式,是根據各個連鎖分店的補貨要求和時間計劃,對統一采購的各類物品進行揀選、加工、分割、包裝、組配等作業,并以最合理路線迅速、及時、準確、安全送達制定地點,是一個局部物流,是物流活動在小范圍內的整合。

(2)連鎖超市物流成本控制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連鎖超市的管理者在物流成本方面都做了相應的措施進行控制,但經營各環節中還是存在物流成本控制不到位或者遺漏問題所在的地方,國內文獻對連鎖超市物流成本控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從隱形成本的忽略、配送中心的不健全等方面進行分析。

董興林、馬媛、劉廣東(XX)認為:企業物流成本按其在會計核算中是否得到反映可分為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兩個部分。

四、研究的總體安排與進度:

XX.10.08—XX.11.22 完成畢業論文選題

XX.11.23—XX.01.10 完成文獻綜述、開題報告及外文翻譯

XX.01.11—XX.03.11 完成畢業論文初稿

XX.03.12—XX.05.03 畢業實習,修改論文

XX.05.04—XX.05.12 畢業論文定稿

五、主要參考文獻:

[1] 羅齊.連鎖超市物流系統功能與構建戰略分析.物流技術,XX(3):p8-10.

[2] 曲麗娜.淺析連鎖企業物流成本的影響因素及應對對策.商場現代化,XX(10s):p113-113.

[3] 馬,王健.連鎖超市物流成本控制體系的構建.經濟論壇,XX(12):p84-86.

[4] 楊琳華.共同配送——突破中小連鎖超市物流配送“瓶頸”的途徑.消費導刊,XX(1):p7-8.

[5] 董興林,馬媛,劉廣東.我國企業隱性物流成本的構成與核算.中國市場,XX(23):p106-107.

[6] 曹前.連鎖超市采購過程中隱性成本的構成及控制.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XX(9):p83-84.

[7] 趙志江,侯金柱,于淑娟.超市物流配送中心模式的合理選擇.商業時代,XX(23):p12-13.

[8] 姜文婷,贛州國光連鎖超市物流配送優化探討.畢業論文.江西理工大學,XX:p4-5.

[9] 許藝真.對內資連鎖超市存貨管理的思考.商業會計:上月,XX(23):p26-27.

[10] 劉曄,郭躍.農村連鎖超市物流成本管理對策分析.企業經濟,XX(7):p17-18.

[11] 李傳博,韓麗姣.降低超市物流成本的途徑.稅務(遼寧),XX(10):p24-24.

[12] 沈慧峰.沃爾瑪物流的研究及對中國零售業建議.碩士論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XX:p7-8.

[13] 趙靜.企業采購物流成本降低問題研究.碩士論文.首都經濟大學,XX:p13-14.

[14] 葉平浩,劉莉瓊.我國連鎖超市的物流配送人才研究.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報,XX(2):p42-45.

[15] 曹前.連鎖超市在采購運輸過程中的隱性成本的控制.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XX(32):p35-36.

[16] 陶春柳.連鎖超市供應鏈優化對策.中國物流與采購,XX(16):p64-65.

[17] 馮文龍.沃爾瑪物流成本管理的啟示.成都大學學報(社會學版),XX(3):p20-23.

[18] 銳智.沃爾瑪零售攻略.南方日報出版社,XX:p112-115.

[19] 劉娜.物流配送.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XX:p97-99.

[20] seyed-mahmoud aghazadeh, XX “improving logistics operations across the food industry supply cha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vol.16, no: 4, october.pp.263 – 268.

[21] mir saman pishvaee, hadi basiri and mohsensheikh sajadieh. XX “supply

篇8

【關鍵詞】企業;社會保險;繳納;成本;政策

近年來,社會保險繳納問題逐步成為困擾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其高昂的繳納成本使部分小型企業望而卻步,而大型企業則不得不減少社會保險繳納項目。為有效解決以上問題,對企業內部保險繳納機制的優化必不可少,同時政府職能機構對相關政策調整與優化也至關重要,對未來階段社會保障機制充分在社會發展中發揮實際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社會保險繳費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一)贍養結構老化推高制度繳費成本

老齡化問題的產生導致我國養老體系結構驟然發生變化,人口老齡化問題促使社會環境壓力增加,傳統養老金機制的運行使各地區產生嚴重的養老金虧空。為進一步解決該問題,雖各地區不斷出臺相關政策,但仍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該問題。根據現階段老齡化增長速度,截止2050年初期階段,我國老齡化人口數量將再一次提升,其中8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可達到全部老齡人口的24%以上。傳統贍養結構對老齡化問題的解決方案單一,解決方法一成不變,難以切實發揮出老齡化人口解決優勢,促使老齡化問題對養老贍養體系的影響愈發嚴重。

(二)剛性支付責任帶來了高費率依賴

為解決養老金機制運用壓力過大問題,我國社會保險制度將原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高替代模式養老體系進行優化,實際養老金替代率達到66%左右,相比于部分發達國家高出20%。而我國醫療方面保險報銷則相對更高,達到81.9%,遠高于德國等發達國家。雖我國養老運行機制在各方面均有明顯優勢,但由于消費水平較高,社會經濟環境未能達到高福利水平,導致我國社會保障機制運行對高費率的依賴性逐步上升,社會保險綜合費負呈現不穩定問題。

(三)繳費與負擔能力倒置現象突出

社會保險是保障國民收入穩定的一種機制,同時具有一定的經濟協調作用。而在各地區實際發展過程中,卻僅將其作為一種費用支付工具,導致出現基數確定機制不合理問題,低收入群體成為承擔繳費壓力的重要群體,而高收入人群卻可坐享其成,享受低成本高收入待遇。該問題的產生直接導致社會保險不平衡問題產生。以廣東地區為例,該地區2015年實際贍養率為0.27%,相比于全國平總數低出24%。而廣東地區相比于東北地區則低出50%以上。廣東地區及浙江地區實際繳費率較低,而平均養老金收入約為3.6萬元,遠高于全國及東北地區平均水平,而在經濟欠發達的東北地區,養老金費率常年居高不下,養老管理長期處于資金虧空狀態,以至于部分地區長期出現養老金延遲發放問題,最高延遲期限可達4個月以上,對社會保險機制的運行產生嚴重影響。此時反觀廣東及浙江地區,對養老金的發放始終能夠保持在符合相關規定標準范圍內,這便對養老金機制運行造成嚴重沖擊。

二、政策建議

(一)夯實社會保險繳費基數

對于繳費基數低于實際工資且實際工資高于繳費基數下限的用人單位和職工來說,夯實繳費基數將帶來繳費成本的提高。對于繳費基數高于實際工資且實際工資低于繳費基數下限的用人單位和職工來說,夯實繳費基數將帶來繳費成本的減少。同時需要進一步關注的是,考慮到城鎮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與社會平均工資之間的差距,如果將城鎮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納入繳費基數統計口徑范圍,有助于形成合理的社會保險繳費基數,從而避免對低收入群體造成制度性擠出效應,有利于征繳擴面工作的實際開展。

(二)實行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

對于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水平而言,養老金的全國統籌雖難以實現,在社會機制的發展必然向統一化的方向進行,保障社會大環境下的養老金管理統一對實現養老金的公平性調控具有重要意義。就長遠發展而言,養老金的全國統籌計劃運用勢在必行,但對養老金問題的解決仍存在爭議,因此便需在相關制度措施執行落實前,對地區費率進行統一,并通過經濟平衡機制將養老金的資金管理做規范化劃分,保障各地區的養老金虧空問題及養老金保險問題得以順利解決。各地區養老金費率大致應控制在18%以下,以保障養老金統籌管理的合理性。

(三)策略性降低企業社會保險繳費成本

在社會保障成本的降低方面,可選用策略性計劃對繳費成本進行控制。采用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的方式加以控制,從而降低社會保險對保險費率的影響。首先可利用財政分配籌資工具對支付力度進行提升,使國有企業受益提高,保障改革待遇,確保社會保障基金能夠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有所增值,同時應注意對開支費用的節省,降低企業繳費壓力,改變基礎繳費框架,使保險贍養結構更為合理。其次可通過對不合理社會保險項目的削減來增加可調動的基金數量,從而使企業在固定周期內能夠拿到相關的保險福利。最后可將棘輪效應有效應用于企業保險成本控制中,以此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安全網絡,以此將社會保險機制進行統一,避免出現繳費不平衡及費率不同等相關問題。

三、結語

企業社會保險繳納成本的提升使企業在社會保險機制方面的投入逐步降低,同時對企業發展經濟效益造成不利影響。對該問題的解決不僅要從企業保險繳納管理機制方面入手,同時當地政府機構也應及時地對相關政策機制進行進一步調整,使其適用于現階段社會保障機制的方法,繼而推動社會保險繳納向全面化及規范化發展,以此通過降低企業社會保險繳納成本的方式對社會保障機制運行效益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歷史文化名城;文化軟實力;多元投入體系

Abstract:Protect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enhancing Beijing’s culture soft power. The key problem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Protection in Beijing is capital deficient. It’s very urgent to establish a diversified capital input system of government leading and driving social capital into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protection. Combined with Beijing’s practical factors, this paper analyzes four typical patterns of social capital investment, and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take the different pattern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ype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protection.

Key words: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culture soft power;diversified input system

中圖分類號:C912.8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2)-03-26(5)

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是提升名城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任務非常艱巨,風貌保護、房屋修繕、人口疏解、環境整治等資金需求量巨大,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的投資方式遠遠不能滿足需要,迫切需要建立社會多元參與的投融資體系。國內外實踐經驗表明,政府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更新改造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同時,還通過制定政策法規、稅收減免、資金補助、貸款優惠等方式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發展中來[1]。這些國內外典型模式可以為北京創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的融資模式提供有益借鑒。

1社會資本參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動力機制分析

從國內外實踐經驗來看,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遺產不僅是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的體現,也已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資源――一種兼具歷史、文化、社會和經濟等多重價值的資源。這種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性開發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帶動了社會資本的積極參與,社會資本也因此成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要力量。社會資本參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具有三大動力:

1.1文化遺產保護性利用產生經濟價值的市場動力

歷史文化名城擁有眾多的文化遺產,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尤其是物質類文化遺產往往具有稀缺性、獨特性和不可再生性,這既對文化遺產保護提出高要求,同時也使得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投資價值,吸引了各類社會資本的投資。社會資本對歷史文化遺產投資主要產生三個方面的經濟回報:一是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性利用帶來的直接經濟回報。社會資本在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修繕的基礎上,可以直接開發為旅游景點或者引入文化休閑、創意設計、特色商業、商務會所等多種業態來獲取經濟收益,而且在這種經濟收益中附加了文化遺產的獨特價值,往往要高于一般性建筑物載體所帶來的經濟收益。二是文化遺產的品牌影響力促進社會資本品牌價值的提升。利用文化遺產的品牌效應已經成為文化遺產產業化運作的重要途徑之一,雖然有些文化遺產的直接保護性利用的投入與經濟回報難以實現平衡,但是文化遺產的品牌影響力可以拓展到社會投資主體的其他業務領域,促進企業其他業務領域市場競爭力提升和社會品牌價值提高。三是社會資本通過股權投資、債券投資等方式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可以獲得一定的直接收益。

1.2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社會責任感

歷史文化名城是全人類的財富,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每個社會公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社會公眾自覺參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積極性顯著提高,各類型慈善基金成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資金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法國有大約350多家基金會服務于文化遺產領域,僅文化遺產基金會一家投入就相當于政府投入的一半[2]。

1.3政府政策引導的激勵機制

從國外發展經驗來看,政府稅收政策是激勵社會資本進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要推動力。法國、美國、英國等國家均制定了相應的法規制度,規定公司或個人向文化遺產保護慈善基金會捐贈可以獲得稅前扣除,企業投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可以進行稅收減免,等等。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社會資本投資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積極性。我國也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到歷史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中來,但與國外相比,支持力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2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引入社會資本的主要瓶頸

近年來,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過程中,北京市積極探索通過政府資金投入引導各類社會資本進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總體上看,社會資本參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積極性并不高,主要原因在于:

2.1改造成本與投資回報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舊城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核心。受人口密度大、居民搬遷補償期望值較高等因素影響,舊城特別是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成本相對較高,人口疏解、房屋修繕、市政設施改造等資金需求量巨大。而《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政策文件對舊城提出整體保護的要求,建筑高度、容積率都有嚴格限制,尤其是歷史文化街區內嚴禁大拆大建,只能實行保護性更新,其保護更新所得收益很難彌補前期的巨額投入,同時政府又缺乏相應的政策扶持和利益補償機制,導致社會資本參與歷史文化街區更新改造的積極性不高。

2.2房屋產權復雜,改造協調難度大

由于客觀歷史原因,北京舊城范圍內房屋產權復雜,涉及到系統產(軍產、宗教產、教育產等)、直管公房、代管產、代經產、售后公房、私產、混合產權等多種產權,甚至同一院落房屋由眾多產權單位、眾多使用單位構成,整體騰退改造難度大。據統計,北京現有市級以上文保單位只有40%左右對外開放,大部分被機關團體和居民占用;大部分四合院落都屬于多元產權主體。地方政府協調各種產權主體利益都面臨很大難度,對于社會投資主體則更為困難,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社會資本參與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的積極性。

2.3社會資本參與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受到諸多政策法規約束

一方面,社會資本參與文保單位保護的途徑比較有限,現有政策法規大多鼓勵單位和個人以捐贈、資助等方式參與文保單位的保護,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不強,建立博物館、保管所或者辟為參觀游覽場所的國有文物保護單位,不得作為企業資產經營,也影響了社會投資的積極性。雖然北京市已經嘗試通過轉讓市區級文保單位使用權籌措保護資金,但目前尚無法律條文可依。另一方面,四合院產權關系復雜,但四合院產權交易制度尚不完善,使得產權交易困難,導致社會資本介入院落保護利用的通道不暢。

3國內外社會資本參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發展的典型模式

隨著文化遺產保護在城市文化發展乃至城市發展中地位與作用的日益提升,國內外各類型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都在積極探索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形成了產權售讓、文化單位自治、契約模式等一些較好的模式與路徑[3]。本研究結合社會資本參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問題,在現有的政策框架下,探索若干適宜社會資本進入的發展模式,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提供參考借鑒。

3.1企業主導的歷史文化街區與其他區域“捆綁式”開發模式

為提高社會資本參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有機更新的積極性,國內外許多地區通過建立容積率轉移、容積率獎勵等制度,對參與歷史文化街區更新改造的開發企業在其他區域給予一定的建筑面積補償,保障企業在保護歷史風貌的同時實現一定的投資收益[4]。如上海太平橋舊區改造過程中,為保護“新天地”傳統風貌,采取容積率外推方式,將“新天地”地段的容積率損失轉移到周邊寫字樓和住宅地塊,“新天地”成功轉型成為集傳統風貌與文化休閑、現代商務于一體的高品質區域,并帶動了周邊寫字樓、住宅價格的全面上漲,彌補了“新天地”地塊的虧損,實現了項目的整體盈利[5]。

在該模式下,通過容積率轉移,在容積率移入區實現較高經濟回報彌補了在歷史文化街區的較低經濟回報甚至是虧損,從而激發了企業參與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的積極性,而且還可以使得企業有機會獲得某些具有較高價值地塊的優先開發權,從而實現企業更大收益。該模式實施應關注三個方面:一是制定嚴格的轉移容積率核定標準和轉讓規則。不同區位、不同用途土地的地價均不同,容積率在移出區和移入區的價值衡量標準不同,需要設定好兌換標準與規則后方能進行順利轉移。美國使用“開發信用”進行兌換,根據保護區的重要性、稀缺度和難易度,確定開發單位的開發信用,越是控制難度小的地區,每個開發信用單位所包含的面積就越多。如嚴格限制開發的保護區域每16公頃一個開發信用單位,濕地每32公頃一個開發信用單位,農用地每81公頃一個開發信用單位。臺灣則以每年地方城市的土地公告現值為基準,設定價值轉化公式的方式進行。二是根據移入區綜合承載力設定轉讓上限。過量容積率轉移容易造成移入區環境惡化、城市管理失控。臺灣1999年頒布的《古跡土地容積率轉移辦法》明確規定了不同區位的移入區所應承受移轉的容積率上限,一般不超過該土地基準容積的30%,在城市更新區和特殊地段,可放寬至50%[6]。三是建立移出區與移入區之間的利益平衡機制。由于涉及中心區與郊區、中心區內部不同地塊之間的利益調整,容易出現相互掣肘。通常對于移出區的補償利益應大于所有權人就地直接開發的所得利潤,對于移入區的開發利益應大于正常開發所得利潤,即實現開發企業、容積率移出區、移入區三方共贏。

3.2居民、政府和社會投資者產權合作開發模式

國內外一些地區通過采取產權入股、產權托管、產權租賃等方式,較為妥善地解決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遇到的權屬復雜及其帶來的收益分配問題[7]。如蘇州市西山鎮明月灣村為保護10多處明清古宅,采取政府成立股份公司,政府以修繕費和公共設施的建設費用入股,私人古宅按完好率、文物價值等由相關部門進行評估并作價入股。入股后戶主搬出古宅,古宅產權不變,交由股份公司將古宅整治修復后以通票形式開放經營。為確保私人戶主利益,公司前期采用固定租賃金的方式實行保底分紅,贏利后實行按股分紅的經營機制。廣東深圳客家文化珍貴遺產大萬世居的保護、開平碉樓修繕整治也采取產權租賃或托管模式實現了較好的發展。

產權合作模式在國內仍處于探索階段,一般來說,該模式適用于古建筑群的開發,在這種模式下,社會投資者可以實現古建筑群的整體性開發,從而獲得規模開發效益以及整體品牌打造帶來的更高附加價值;居民則可以依托資源獲取一定的經濟回報,改善生活質量。其實施過程中需關注三個方面:一是項目要有良好的盈利前景及盈利模式。歷史街區或古建經過準確定位、特色化運營以及宣傳營銷能夠實現持續盈利,為產權所有者帶來穩定收益,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起產權所有者參與的積極性。二是項目實施必須有一家牽頭單位。該牽頭單位可以是政府性質的國有開發公司,或是一家具有較強實力的大型社會企業,政府應在稅收優惠、低息貸款和財政補貼等方面給予企業一定扶持。三是建立規范的利益協調與分配機制。在房產評估、修繕費用分擔、收益分紅、退出等環節都需要建立利益引導和約束機制,保障參與方的投資收益。

3.3政府引導的非盈利性基金會運作模式

組建基金會是國際上籌集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的一種重要途徑。許多西方國家通過建立各種各樣的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吸納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等社會資金,用于遺產保護和文化振興。如日本1990年創立了藝術文化振興基金,由政府出資500億日元,民間捐款120億日元,為包括博物館在內的許多文化和藝術團體提供了資金支持。英國國家信托組織是英國最大的遺產保護慈善組織,擁有43萬名志愿者,通過政府資助、社會捐贈和遺產經營收入等方式籌措資金用于遺產保護[8]。國內一些城市也正在積極探索非贏利性基金會保護模式,如無錫市于2007年4月成立文化遺產保護基金,實行政府引導、民間運作,首期募集資金超過2 480萬元,通過委托國聯信托有限責任公司對基金運作,主要用于資助保護文化遺產的企業和個人、開展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及相關專著出版、編制公布地方保護法規、資助吳文化節系列活動等。

該模式成功運作需要具備四個條件:一是需要有最初的資金注入來啟動該項目。國外主要通過政府資金、捐贈、集資或借貸。北京市可以利用舊城保護專項資金、部分土地出讓金、舊城改造中收取的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等。二是通過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本跟進。政府財政投入只是啟動資金,而社會資本才是基金資金的主要供給方。發達國家多采取個人捐助減免所得稅、注資資金會的私人機構所得稅減稅、資金會運作項目所得稅減稅等優惠政策來吸引社會資本進入。三是組建專業化團隊負責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運營。四是基金運作需要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包括基金的資金籌措、項目評估、投資、預決算、退出等環節的監督管理,以保護好投資者的投資權益。

3.4政府或國有企業資本市場融資模式

通過向社會發行債券、信托、項目融資等手段直接融資的方式是國內外大型文化遺產項目開發過程中采取的一種方法。如鄭州市以信托方式吸引民間資金用于商代遺址保護,于2005年4月公開發行“商都建設項目貸款資金信托計劃”,居民可在農行網點購買該信托產品,委托一家專業信托投資機構將募集的資金向項目開發公司放貸,統一用于商代遺址保護等政府投資項目。

運用該模式進行文化遺產項目的開發需要關注以下三點:一是債券或信托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要高于同期銀行存款和國債的收益率,才能調動機構或居民個人投資的積極性。二是債券發行主體一般為政府投資的國有投資開發公司。企業擁有的國企背景、在城市基建領域的主導地位以及政府的財政擔保,將保障項目投資的安全性,降低外來投資者的風險顧慮。三是投資項目要確保有一定的收益,能夠有效緩解政府財政壓力。

4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發展的對策建議

4.1建立政府資金引導機制,出臺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的扶持政策

一是參照無錫市文化遺產保護基金等成功經驗,盡快設立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基金。由市政府撥付啟動資金,專業化機構運營管理,吸引各類社會資本跟進,用于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專項支持。二是進一步拓展“微循環”模式,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政府負責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單位、企業、個人和原居民多方共同出資參與修繕。三是研究制定社會資本參與遺產保護的財稅政策。對直接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企業及個人進行所得稅前抵扣;對捐助現金或房產到遺產保護基金會或公益組織的公司或個人,可以申請所得稅的減免或抵扣;對參與保護活動的企業或個人給予資金補助、貸款貼息、提供優惠貸款等方面扶持。

4.2針對不同類型保護項目采取不同的社會資本進入模式

不同的社會資本進入模式有不同的使用條件,借鑒上述研究的四種典型模式,結合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不同項目,進行分類引導。

對于成片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性改造,應該積極吸引具有較強實力的開發企業以歷史文化街區與其他區域“捆綁式”開發模式參與保護。在該模式下,可以通過為參與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的企業優先提供市域內其他價值較高的開發地塊、或者提高企業開發其他地塊的容積率等方式,保障企業在其他地塊的較高收益來提高對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的積極性。近期,可考慮在區縣內部開展歷史街區與非歷史文化街區地塊捆綁開發試點,遠期應從市級層面統籌新城建設與舊城保護,進行跨區縣異地補償。

對于產權復雜的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可以采取居民、政府和社會投資者產權合作開發模式。其中,對于具有一定開發利用價值的文物保護單位、相對規模較大的四合院群落等可以在積極引入大型開發企業的同時,采取產權作價入股的方式吸引產權單位、使用單位及個人參與。對于預期收益不太明朗,經營存在一定風險的項目,可以采取產權租賃或托管方式由政府或開發公司統一修繕利用,定期向業主支付租金。

對于公益類保護項目或舊城景觀維護類項目,可以采取政府引導的非盈利性基金會運作模式。該模式適用范圍包括:一是具有較高保護價值,同時又不具備商業開發價值的文物修繕工程,包括文物古建的一次性大修、長年持續性修繕等;二是博物館、文化館等大型公建的日常運營和其他社會文化公益活動。三是歷史文化名城景觀環境的改造項目,包括市政基礎設施配套、環境衛生維護、園林綠地建設等。

4.3完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發展的法律法規和工作機制

完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相關文件,健全實施配套細則,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相關立法工作,積極開展歷史建筑保護性利用準入標準、舊城人口疏解、四合院房屋產權交易等相關政策創新。

強化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的統籌協調作用,加強城建、規劃、文物和房管等多部門聯動,形成合力;進一步完善專家顧問、公眾參與的保護機制,形成制度化的保護決策程序。

建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項目的投資服務體系。結合北京市正在推進的固定資產投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現有的舊城改造項目審批機制以及重大項目區縣屬地協調服務工作機制。

參考文獻:

[1]王曉梅,朱海霞.中外文化遺產資源管理體制的比較與啟示[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6(3):39-43.

[2]周劍虹,王建新.淺論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投入[J].未來與發展,2011(7):12-15.

[3]徐嵩齡.西歐國家文化遺產管理制度的改革及中國的啟示[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0(2):87-100.

[4]沈海虹.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中的發展權轉移[J].中外建筑,2006(2):50 -51.

[5]劉夏夏.上海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管理中借鑒“發展權轉移”制度的探討[J].上海城市規劃,2011(3):79-83.

[6]葉茂中,郭烽.臺灣舊城保護與更新城市設計策略初探[J].山西建筑,2006(10):21-22.

篇10

關鍵詞: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F1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5-0068-02

目前,世界上已經有近18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起了社會保障制度,但是各個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因為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受到各國歷史習慣、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傳統等的密切影響,所以體現出各自的特殊性和國情特色。日本在建設社會保障制度方面起步早、體系完善,通過研究其社會保障制度的演進,對于我國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建設必然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一、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的演進

雖然日本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并不明顯,但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等方面,農村仍然落后于城市,因此健全農村社會保障成為日本社會保障制度中的重要內容。二戰后,日本經濟和社會處于混亂狀態,養老金給付水平普遍較低,覆蓋面較窄,其保障功能相對有限。20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逐漸走向全面恢復,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家庭結構和社會觀念發生急劇變化,致使原有的家庭內部養老問題日益突顯;同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逐年下降,人口平均壽命的不斷延長,使社會養老問題提上政府議事日程。而當時的日本養老保險制度主要以大企業勞動者和公務員等為保障對象,覆蓋面只占全體就業者的1/4,中小企業勞動者、自營業者、農民等還沒有被納入到養老保險制度當中,因此,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就成為社會保障的中心議題。在此背景下,日本國會在1959年4月頒布了《國民年金法案》,開始將原來處于公共養老保險制度之外的廣大農民、個體經營業者依法強制納入社會養老保險體系之中,要求凡是年滿20周歲以上、60周歲以下的日本農民、個體經營業者必須參加國民養老保險。到1970年,日本又推出了“農民養老金基金”制度,作為農民加入國民養老保險制度的重要補充。

在醫療保險制度方面,日本在1959年批準通過了《國民健康保險法》,規定在1961年4月以前,全部市町村中的農民、個體經營業者等無穩定職業和收入的國民必須強制參加醫療保險,至此日本在全國實現了全民醫療保險。日本的農村醫療保障以職域劃分,為農民和沒有固定職業及穩定收入的人群建立了醫療保險,并且以區域為劃分單位,由地方自治體對此類保險費征收和管理負責。因為農戶和個體經營業者等沒有固定收入,所以他們須每月定期到本地的社會保障事務所繳納國民健康保險費,保險費率根據每個家庭的收入水平不同進行相應的調整。因此,到1961年,日本基本在農村建立起了以養老保險和國民公共醫療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從而形成了城鄉一體化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體系。由于日本政府在農村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建設比較重視,因此在經濟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基礎設施方面,農村與城市之間差別很小。日本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主要由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災害救濟制度以及農村扶貧救濟制度組成。例如,依據日本《生活保護法》的規定,凡是家庭過去所得扣除國家規定的各項最低支出標準仍收不抵支者,可以根據家庭成員的構成、年齡、性別、所在地區類別等相關因素,確定被資助者的最低生活費標準,所包括的補助種類主要有生活、住宅、教育、醫療、分娩、生產、喪葬等,從而建立了覆蓋全體國民的“最低生活費”保障體系。隨著日本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鄉之間在社會保障方面的差別在不斷縮小,基本實現了城鄉社會保障的一體化和平等化。農村的社會保障內容也在隨時代變化而變化,基本符合農村生活的現實和農民的社會保障需求。

在農業災害救助制度方面,日本的農業保險是日本政府為了應對自然災害給農業帶來的風險,保障農業再生產的穩定經營,使之適應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所采用的一種主要的支持形式。通過民間非盈利團體經營、政府補貼和再保險相結合的模式,日本組成了由中央政府農林水產省、都道府縣農業共濟組合聯合會、市町村農業共濟組合共同構成的三級聯動的農業共濟保險體系。

二、我國社會保障城鄉差別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定出臺了許多有關農村社會保障方面的政策、措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至2013年底,我國所有縣(市、區)都已經開展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到2013年底,全國實際五保供養人數為454.5萬人、有敬老院6.4萬所,集中供養五保對象87.3萬人。全國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戶生活救助的農村特困人數為1 637萬人。2002年開始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截至2013年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全國所有的縣(市、區)也都已經全面展開,參加合作醫療的人口達8.52億人,參合率超過97% 。大部分地區解決了農民“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難題。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農村社會保障不管是在保障水平、保障內容,還是條件機制等方面,與城鎮社會保障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還很不完善,仍然以農村社會救濟、社會優撫、農村“五保”為主要保障形式,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目前的農村社會保障措施遠遠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

三、幾點啟示

通過對日本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演變的分析可以看出,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日本社會保障的城鄉差距已經不大,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社會保障的城鄉一體化和平等化。雖然具體的社會保障模式并不相同,但都是符合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對于我國社會保障的城鄉一體化建設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第一,積極發展國民經濟,奠定社會保障制度的堅實基礎。日本的現代社會保障制度運行時期也不是很長,但日本的發展狀況卻要遠遠優于中國,主要應該歸功于日本國民經濟的發展為社會保障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基礎。根據IMF2014年1月公布的數據,日本的人均GDP約為40 442美元,而我國的人均GDP剛剛達到6 629美元,日本的經濟基礎為解決農村社會養老問題做了較為充分的物質準備,而我國目前的經濟基礎還無法完全滿足農民對社會保障的需求。因此,大力發展國民經濟是解決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的最堅實的物質基礎。只有國民收入的提高,企業利潤的增加,才會有效提高政府的財政收入,并且為農村社會保障的完善提供動力源泉。而發展經濟所帶來的農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會減輕社會保障機制運行的壓力。

第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基金。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政府財政收入的大幅增加,政府應該投入更多的資源用于農村的社會保障。雖然農村的社會保障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仍然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中的薄弱環節,因此要針對農村的實際情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逐漸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在日本,國家稅收是農村社會保障基金大部分或全部來源,而我國農村社會保障資金主要由國家財政、地方財政和農民本人三方共同籌集。與日本相比,我國政府財政中用于農村社會保障支出的比例還是相當低的。今后,政府應該明確三方的合理籌資比例,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投入力度,并且要增加籌資渠道。可以通過開辟新稅源,或是將土地補償費、土地使用費、農業產業化經營所得的一定比例納入法定的社會保障基金之中。總之,就是要通過更多的政策支持,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并且加強農村集體經濟對社會保障資金的投入;通過政府積極引導和農民自愿相結合的原則,逐步推行強制性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擴大農村的社會保障覆蓋面。

第三,加快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發展市場經濟的有力支撐,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需要打破社會保障方面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從而最終實現社會保障制度的“城鄉統一”。通過對日本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演進的分析發現,社會保障制度由城市擴展到鄉村,由工業擴展到農業,最終實現城鄉統一,這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城市和農村的社會保障不是兩個獨立運行的系統,而是在制度形式上是統一的,因此應該把城市和農村納入到統一的社會保障的總體框架之中。此外,實現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必須轉變目前在社會保障方面重城市輕農村的導向,加快在城鄉社會保障水平方面縮小差距。一方面,削減政府在城鎮的不盡合理的福利開支,取消或降低城鎮居民的福利補貼,如食品補貼、交通補貼、水電補貼、住房補貼等;另一方面,轉變長期實行的重城輕鄉的政策,增加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資力度,使農村的社會保障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第四,建立科學規范的管理體制。實現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有賴于科學規范的管理體制,經過長期的發展,日本已經形成了較為科學規范的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和監督機制,我們可以結合具體國情,借鑒有益的經驗。首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是代表國家行使農村社會保障管理權利的主體,與民政部門配合制定有關農村社會保障的制度規劃、收費標準、支付標準及實施辦法。其次,應該成立具體經辦農村社會保障的辦事機構,由其負責農村社會保障基金的征收、管理、運營和支付,實現農村社會保障基金的保值和增值。此外,還應該成立農村社會保障監督委員會,由多方代表組成,負責檢查、監督農村社會保障工作,并將有關社會保障工作進展情況進行公告。

參考文獻:

[1] 陳淑君,張茜.完善新農保基金監管體系的設想[J].經濟研究導刊,2011,(26).

[2] 黃梅.論日本養老模式對構建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啟示[J].廣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1).

[3] 王宇熹.國際養老保險體系可持續發展改革政策評析[J].商業研究,2012,(8).

[4] 梁宏志.中國社會養老制度城鄉一體化研究――基于日本的經驗與啟示[J].國際農業,2014,(1).

[5] 李振軍.“包容性增長”模式下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問題分析[J].學術交流,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