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性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2 02:19: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差異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保險的差異性與區域性研究
1農業保險差異性需求特征分析
風險因素是引發風險事件致使風險損失的條件。現代農業風險因素表現出錯綜復雜性,既包括風險的有形因素,如自然風險因素、市場風險因素和技術風險因素等,又包括風險的無形因素,如道德風險因素和社會風險因素等。農業風險因素是決定農業保險需求特征的直接原因,然而從現代農業的產業組織與管理角度來看,農業生產結構、農業生產區域化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決定農業保險差異性需求特征的內在原因。
1.1農業生產結構與農業風險因素的系統性及客觀性
農業生產結構優化要求合理安排各部門間的比重關系,并在農業生產資源有效利用條件下建立一個高效、優質、低耗的農業生產系統和農業生態系統,因此,農業生產結構優化的實質就是農業生產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用[1]。廣義農業生產結構包括種植業、牧業、林業和漁業四大門類。種植業也被稱為狹義的農業,這是由種植業的基礎地位和不可替代性決定的,因此,種植業生產結構的優化是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關鍵。根據2013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種植業的農業總產值構成從2000年的55.7%降至2012年的52.5%,但其絕對數仍從13873.6億元增加至46940.5億元。這與政府的民生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一致的[2]。再從各類農業自然災害受災面積與直接經濟損失來看,旱災、洪澇、山體滑坡和泥石流、風雹災害、低溫冷凍和雪災仍然是影響農作物生產的主要風險事件,以2010年為例,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達5339.9億元,占全年農業生產總值的7.7%[3]。因此,農業生產結構優化致使農業風險因素表現出:(1)系統性特征。優化種植業結構要求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及市場需求變化,及時安排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各生產項目之間的比重,以保證農產品市場供求的動態平衡,勢必會受農產品價格波動等市場風險因素的影響;種植業結構優化不但要求增加農產品產量,而且要求通過灌溉技術、播種技術、施肥技術及農業機械化作業等改進品種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勢必會受科學技術副作用和使用不當等技術風險因素的影響。(2)客觀性特征。由種植業生產的特點及農產品的自然屬性決定種植業結構優化必定會遭受農業自然風險因素的影響。實踐證明,通過有效地實施農業保險供給能夠規避具有系統性與客觀性特征的農業生產風險因素,促進農業生產結構優化,因此,農業保險需求特征表現為農業生產的結構性需求。
1.2農業生產區域化與農業風險因素的伴生性及同步性
1981年編制的《中國綜合農業區劃》根據農業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差異與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地域特點將全國劃分為9個一級農業區,并根據農業生產發展方向和建設途徑進一步劃分為38個二級農業區。根據農業區劃劃分,在東部,淮河秦嶺以北的北方地區,是各種旱糧作物的主產區;淮河秦嶺以南的南方地區,是水稻以及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主產區。在西部,祁連山以北的甘新地區與祁連山以南的青藏高原地區是以放牧業為主的地區[4]。因此,農業生產區域化致使農業風險因素表現出:(1)伴生性特征。農業生產的區域化與農業風險因素是相伴而生的,如松嫩-三江平原農業區,平原遼闊,水土資源豐富,采用以農為主、農牧結合的農業生產發展方向,是東北主要的農業基地,然而由于灌溉與防洪設施落后,土壤具有沼澤化和鹽漬化特征,水土出現流失現象,且春季易干旱、風沙嚴重;內蒙的北部牧區發展方向是建立一個穩定、優質、高產的現代化畜牧業基地,但由于白災黑災頻繁,牧業生產極不穩定。(2)同步性特征。農業生產區域化要求農業生產投入更多的生產資料與活勞動,采用先進技術與措施,進行精耕細作,實現農業集約化,發揮比較優勢;同時農業生產區域化也要求農業生產規模適度擴大,降低平均成本,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農業生產區域化與農業生產集約化、規模化具有相對的一致性。農業風險因素具有同步性特征。實踐證明,通過有效地實施農業保險供給能夠規避具有伴生性與同步性特征的農業生產風險,促進農業生產的地域分工,因此,農業保險需求特征表現為農業生產的區域性需求。
初中歷史教學差異性研究
摘要:差異性教育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活動中的應用理應從預習、授課與作業三個層面進行,保障差異性教育模式給初中歷史課程教學活動提供全新的觀念。差異性教育理論知識是于素質教育的視角下提出的,其適合素質教育對于培育人才的需求,文中闡述了差異性教育的理論內容,剖析素質教育視角下歷史差異性教育施行的可行性,提出初中差異性教育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差異性教育;實施價值;討論
早在21世紀默契,西方教育界就已經提出了差異性教育的理論內容,這個理論內容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定要在班級教學活動中承認并且接受學生差異,估計到學生的差異,帶動學生自身差異的發展。差異性教育理論內容是于素質教育視角之下提出來的,其符合素質教育對于人才培育的要求,文中闡明了差異性教育的理論內容,剖析了素質教育環境下初中歷史課程差異性教育施行的可行性,并且遵照出初中歷史學科進行差異性教學活動的對策。
1差異性教育理論知識內容
差異性教育的理論內容在當前多元化社會中對于差異化人才的需求帶動之下,在面對人類自身發展地挑戰當中,打破傳統的理論知識內容的素服而產生的,所以,其理論知識內容和素質教學理論內容二者是一致的,是現代基礎性教學革新中所重點強調的教育理念。其一,差異性教育理論知識內容適合目前教育教學的關鍵問題,當前在班集體教學活動中,怎樣兼顧學生自身存在的差異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有效地發展,始終都是教師團隊都感覺到困擾的問題,差異性教育模式的產生剛好就解決了集體教學活動的這個難點。其二,差異性教育理論知識內容雖然有西方的教育理論作為基礎,可是同時也和中國傳統教學理論知識內容科學地融合差異性教育繼承了我國因材施教的教學思維,同時又給予了新的發展給予。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一定要以個別教育作為立足點,當下所提倡的差異性教育立足于集體教學,重視對于學生個體的教化活動。
2素質教育視角下初中歷史課程差異性教育實施的可行性
病人角色的差異性研究論文
[摘要]:帕森斯的病人角色概念指出,病人可以免除正常的社會責任,并獲得社會給予病人的特權,帕森斯把這些補償稱為“第二收獲”。本文從病人角色期望差異和感受差異兩個角度分析了病人角色的差異性。根據對222位住院病人的調查數據進行分析,我們認為病人角色呈現出一些的明顯的差異性。在運用病人角色分析病人群體的行為特征時必須考慮到病人的個體差異和社會差異。本研究進一步證明了,疾病本身的差異性對病人角色的差異性有直接而顯著的影響。研究同時發現,在住院病人中,地位因素沒有明顯引起病人角色的差異。
[關鍵詞]:病人角色,第二收獲,差異性
一、病人角色理論及經驗研究
帕森斯(TalcottParsons,1951)把生病視為人類正常生理和社會狀況的失調。他提出的病人角色概念是指病人為適應其情境的規范性要求而形成的一些特征性的行為。帕森斯從結構功能主義的理論出發,認為病態是一種功能失調現象,病態只是對社會壓力的一種反應模式。病人甚至可能希望或多或少長期保持病人角色,因為這樣可以免除正常的社會責任,并獲得社會給予病人的特權。帕森斯稱之為“第二收獲”。帕森斯的病人角色概念可歸結為3個基本方面:首先,病人被免除了“正常”的社會角色。疾病越嚴重,被免除的活動和責任越多;其次,病人對自己的疾病狀態不負有責任。患病通常被認為不是病人自己所能控制的;第三,病人應該具有康復的愿望并與醫生合作。免除正常責任相對于重新獲得健康的期望是暫時的和有條件的,因此病人有康復的義務。在病人理論的第一個方面中,帕森斯注意到了病情會導致病人角色的差異性。
病人角色差異性的經驗研究方面,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展開了調查研究。首先,身份差異。如不同性別、年齡、宗教信仰病人對病人角色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麥肯尼克(Mechenic,1962)發現不同性別和年齡的兒童對患病的反應表現出明顯的差異,男孩和大齡兒童對疾病態度比較淡薄,女孩和小齡兒童則比較在意疾病的反應;特瓦道(Twaddle,1969)對羅德島中年已婚婦女的研究表明,宗教對病人角色產生顯著影響,猶太教更加適合病人角色,而新教徒和天主教反對承認病人身份。
其次,階層差異。病人角色模式被認為一種中產階級的行為模式。而對于社會底層的人們并不能適應。阿魯克等人(Arluke,1979)對紐約兩大醫院1000名出院病人進行了調查,發現了類似的結果:低收入病人和老年人最不愿意放棄病人角色,而年輕人則相反。弗雷德里克等人(Fredric,1981)對北卡羅萊那一個農村縣的調查研究也發現,社會經濟地位相對低下的老年人更愿意保持病人角色,他們自認為是不健康人群。科爾和雷祝尼(Cole&Lejeune,1972)對紐約市接受社會救濟母親的研究表明:那些不得不接受救濟的母親傾向于接受病人角色,以便證實自認為的失敗的合理性。上述研究的結論是,病人角色可以被人們用作“替代的”地位,缺乏其它社會承認的地位的人往往以病人角色來逃避正常的社會角色,減輕社會對自己失敗的蔑視。
探究金融構成差異性對貨幣政策意義
區域間的金融結構差異將通過貨幣政策的信貸傳導過程中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對貨幣政策的效力產生影響。在貨幣政策信貸傳導的渠道過程中,銀行貸款作為銀行資產負債表中資產方的一個重要項目,在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非常關鍵:貨幣政策行為改變了商業銀行在央行的貸款額,銀行就會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而對利率和資產負債表的構成進行調整。基于此,本文從文獻梳理的角度來探討我國金融結構差異性產生的機理,以企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制定能夠提供建議。
一、金融機構的內涵
金融結構是指構成金融總體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對規模、相互關系與配合的狀態。樊明太(2005)系統的研究了金融結構與貨幣傳導的關系,通過理論和經驗檢驗發現,金融結構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運行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國的經濟改革在空間上的非均衡性不僅導致了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和經濟結構的巨大差異性,而且還導致了金融結構的明顯差異。貨幣政策是總量調控的政策,在多數國家實行貨幣政策時只重視總量調控,去忽視了國家內部金融結構的巨大差異。國外學者隨著歐洲一體化的進程越來越關注貨幣政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他們從理論和經驗角度證明了由于金融結構的差異性導致了貨幣政策區域效應。Varlino和Defina(1998)從貨幣傳導機制的角度分了導致美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原因后,認為銀行規模的區域差異是產生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重要原因。在分析歐洲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產生機制時,Dow(2003)認為金融結構的差異性,比如規模、集中度、銀行的狀況等,是促使歐洲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產生的原因。
二、金融結構的差異性分析
結合金融結構差異性的內涵,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金融結構差異性的表現及其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具體如下:
1.金融通資源區域的差異性。中國金融資源的配置不僅在量上存在巨大差距,而且區域之間也存在著金融結構和金融發展效率上的明顯差異。如果把政府行為考慮在內,政府部門對金融業的抑制強度在各個不同的區域也不完全相同。由于金融相關率(FinancialIntervnationalRatio,簡稱FIR)是全部金融資產價值與全部實物資產(即國民財富)價值之比。它反映的是金融上層結構與經濟基礎結構之間在規模上的變化關系,它可以被視為金融發展的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因為在一定的國民財富或國民產值的基礎上,金融體系越發達,金融相關系數也越高,所以人們推斷出,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金融相關比率必然會逐步提高,而且可以根據金融相關比率來衡量金融發展達到何種水平。尹希果,陳剛,程世騎(2007)在研究金融發展時,運用金融相關比率來表示研究區域之間的金融發展程度。據此,本文給出了1996~2004年東、中、西三大區金融相關比率,東部地區的金融相關比率相對于中部、西部來說,金融市場相對發達。葛兆強(1997)認為中國的金融制度呈現出計劃金融與市場金融并存的“二元金融機制”,即東部地區市場金融成分較高,計劃成分較弱;中西部地區計劃金融占支配地位,而市場金融發育程度微弱。給出了1996年到1998年東、中、西三大經濟區全部金融相關比率與國有金融相關比率之差,從圖上可以看出東部市場化程度較高,而中西部市場化程度相對較低。
探討潮州與濮陽麥稈畫藝術風格差異性
[內容摘要]廣東潮州與河南濮陽都是目前國內麥稈畫制作的集中地,兩地的麥稈畫作品都以精湛的制作技藝享譽盛名。因所處地域環境及發展歷程的差異,兩地的麥稈畫作品也呈現出各具地域特色的藝術面貌,本文從制作工藝以及作品題材的選擇方面進行兩地麥稈畫的藝術風格差異性研究,以求深入探尋兩地麥稈畫的藝術特色與藝術價值。
[關鍵詞]麥稈畫;藝術風格;差異性
一、制作技藝方面的差異性
河南濮陽麥稈畫作品早期多以平貼效果為主,制作工藝較為單一,單片單色的拼貼工藝是早期主要的制作工藝。如《小島風情》作品中,以簡單的平貼工藝制作出海島、木屋、椰樹以及漁舟的形象,以單色的麥稈進行作品的制作,尚缺乏色彩方面的多樣性表現手法與麥稈畫立體制作工藝的添加。這一時期的濮陽麥稈畫作品多為旅游出口商品訂單,批量生產的創作性質也決定了麥稈畫作品面貌的單一性,該時期的作品以簡單質樸的藝術面貌,具有強烈的時代感。當代的濮陽麥稈畫在工藝方面逐漸精進,在傳統技藝上加入熨燙技法,使麥稈畫作品具有更為清晰的明暗、光影以及色彩層次的變化。《木落霜清醉臥秋風》是現代濮陽麥稈畫典型的代表性作品,樹上的紅葉以整片麥稈染色之后平貼而成,利用染色的效果形成色彩層次的深淺變化,整體畫面呈現出平靜祥和的氣氛,極具裝飾效果。與早期的濮陽麥稈畫相比,當代的濮陽麥稈畫在制作工藝上已出現較大的創新與改良,染色之后的麥稈畫色澤明艷生動,這一工藝的運用使作品脫離了單色麥稈的單調古板,以及創作作品時表現畫面層次感的限制。作品中樹葉的玫紅色澤深淺變化細膩,色彩過渡自然和諧,鸚鵡羽毛的暈染也極為講究,羽毛層次的拼接表現尤為突出,寫實而生動地塑造出獨立枝頭的鸚鵡形象。此幅作品通過當代麥稈畫制作技藝的改良與創新,營造出作品中生動趣致、秋意盎然的畫面整體感,是當代濮陽花鳥麥稈畫作品中的佳作。
與濮陽麥稈畫的制作技藝不同,當代的潮州麥稈畫作品多采用半立體、全立體的制作技巧,以此凸顯畫面表現物的三維立體感與空間層次感,并以此作為當代潮州麥稈畫的特色工藝。潮州當代麥稈畫作品《報春》中,立體工藝制作而成的梅花枝干凹凸起伏,形象生動地還原了鐵骨錚錚的寒梅傲骨,與精巧細膩的雪白梅花形成質感上的區別。還運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手法,完美地在作品中還原出初春時節梅花滿枝的喜人形象。作品右側的雀鳥也采用立體雕刻手法將其刻畫成形,騰空飛向樹干的雀鳥更增添了作品畫面的靈動感。動態雀鳥的刻畫是潮州麥稈畫作品中的特色題材,潮州麥稈畫藝人對于禽類動態的捕捉尤為擅長,創作作品時通過不斷的觀察與嘗試,已然熟練掌握各種動物形態的刻畫與表現。在潮州麥稈畫作品《秋蕊盈枝花似錦》中,采用了立體雕刻的制作技藝,使畫面中的奇石、菊花枝干、花葉、花朵都呈現出豐富多變的層次感,立體工藝的運用使菊花層層疊疊的花瓣更為靈活生動,配以染色技術的日益精湛,漸變色的立體花瓣極大地還原了創作素材的真實形象,這種高超的麥稈畫制作技藝歷經幾代麥稈畫藝人的摸索創新,在當下麥稈畫作品創作中的運用已占據極大的比例,更突顯出潮州麥稈畫制作技藝方面的特色。以上述花鳥畫作品為例進行分析可知,潮州麥稈畫與濮陽麥稈畫在制作工藝方面具有差異性,藝術風格不盡相同而各具特色。與河南濮陽所處的地域環境相比,潮州擁有深厚歷史的積淀,優秀的民間工藝種類繁多,在此沃土中發展而來的潮州麥稈畫更具備地域上的優勢。潮州麥稈畫在創作中得以借鑒、汲取其他工藝門類的獨特技藝及藝術特色,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潮州特色工藝給潮州麥稈畫帶來了深刻的觸動與啟發,諸如潮州刺繡的精巧細膩、潮州木雕的通透雅致、潮州陶瓷的絢麗色澤,都對潮州麥稈畫獨特藝術面貌的形成與演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二、作品題材方面的差異性
調控房產市場重視政策實施差異性
1注重差別利率政策的實施
貸款利率既可以影響投機型需求,又能夠影響房地產供給,因此,差別利率政策能夠很好的消減地域差異的阻礙性。一方面,應當秉承刺激西部,抑制東部的原則,對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西部地區給與一定的利率優惠政策,擴大該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減輕人們的購房壓力,刺激經濟發展。對于房地產泡沫較為嚴重的東一部地區,則應當嚴格控制貸款利率,同時對于第二套、第三套房屋貸款利率進行差別待遇,控制投機性購房需求。另一方面,應當秉承“扶優限劣”的原則。對于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的開發項目的貸款利率給與一定的優惠,對于高檔住房建設項目的貸款則嚴格把關,實行不同程度的利率上浮。此外,房地產企業一般自由資本較低,在會計核算時,應當能夠將這一問題體現出來。國家應該調整房地產企業的利潤核算方法,對房地產企業實施和其他企業不同的核算方法,差別對待,不以統一調整資本金率的方法襲擊房地產企業。使貨幣政策對房地產企業的約束力有所增強。
2注重差別稅收政策的實施
由于地方政府存在財政收入和民生問題的矛盾性,單一的貨幣政策很難對地方政府形成約束機制。現行的則一稅分配制度與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地方政府財政指標、房地產商的利息都有著密切的聯系。然而,和貨幣政策相比,財政政策的目標性和指向性更為明確。適當的稅收政策可以有效的控制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經濟增長的管理形式,還可以有效的削減投機型需求。因此,對房地產行業實行多種稅收政策,可以對房地產市場發展狀況起到很好的調控作用。首先,是稅種的差異。在不同的環節調整稅收政策,會帶來不同的作用。增加房地產開發環節的稅收,會增加房地產建設成本,使房地產價格上升。增加房地產交易壞節的稅收,既可能增力[l買方的購買成本,又可能減少賣力一的收益,對房地產價格的影響要具體分析。增加房地產持有期間的稅收,可以減少利用房地產買賣獲得的收益,抑制投機行為,對房地產價格起到降溫的作用。其次,地域差異對稅收政策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稅種的差異,更注重稅率的差異性。一方面,根據地域的不同實施不同的稅率水平。
西部地區經濟水平遠遠落后于東部地區經濟水平,因此,我們應當對西部地區實施較低的稅率,或者不定期的實施一些優惠稅率,鼓勵資金向西部地區的流入,加強經濟落后地區的資金投入。相反地,我們應當對東部地區實施較高的稅率,抑制熱錢向經濟繁榮地區的流入,抑制通貨膨脹和投機行為的繼續擴大。另一方面,根據地域的不同實施部同類型的稅種,可以對東部地區加收一些房地產限額稅,即當一筆房地產交易的總額超過一定金額時,開始對該交易行為收稅,達到抑制高檔住房、高價住房交易的目的。項目管理論文
3其他差別政策
景觀差異性設計管理論文
景觀既包括自然存在的景觀又包括經過人類改造的景觀,景觀包含了建筑因素、環境因素、社會因素以及能被人們視覺感覺得到的形體、心理感受等因素。景觀設計作為一門在藝術和營造設計之間搭起橋梁的學科,具有藝術哲學屬性和自然社會科學屬性。
設計景觀是存在差異性的,試圖用一些標準來衡量改造是否成功有一定的局限。實踐中反而會被所謂的“標準”束縛手腳。
研究景觀之差異性與設計之平衡的目的是:不要做“無差別”景觀。怎樣才算達到了平衡?需要先分析平衡的一些主要因素,哪些因素發展“過頭”了,哪些尚處于“萌芽”階段;再對“整體因素”和“局部因素”作具體分析;最后提出一種強化原創意識,鼓勵激發思維活力的思考方式,從根本上努力解決“無差別”類似景觀、無新意景觀等一系列浪費資源的景觀。要在這種過程中尋找差異性,平衡一系列積極的因素和妥協的因素。
在統一與變化中尋找平衡,大眾化與個性化之中尋找平衡,在時尚與傳統中尋找平衡,在視覺疲勞與反視覺疲勞中尋找平衡,在人的擴張性與自然生態的不可逆中尋找平衡。平衡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設計平衡之“統一與變化”
用“格式塔”心理學來解釋這些需要平衡的因素。
小議建筑業發展差異性
一、建筑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建筑業不斷發展壯大,截至2008年底,全省建筑業企業已達5600余家,當年全省建筑業總產值達到8040億元,成為浙江省經濟支柱產業,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但是由于浙江省各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發展水平、政策差異等方面的原因,浙江省各地區建筑業無論在經濟總量上、還是質量上,均出現了發展不平衡的現象。這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然而差異過大則會影響到資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進而對浙江省經濟的整體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二、浙江建筑業發展
現狀近年來,浙江省建筑業發展迅速,各項經濟指標均位于全國前列,處于我國建筑業的領頭地位。截至2008年底,全省建筑業總產值達到8040億元,已連續7年位居全國前列。2008年建筑業增加值達到1220.6億元,占全省GDP的5.7%。但同時也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建筑業經濟總量發展區域不平衡。從建筑業產值和企業個數等總體指標看,杭州、寧波、紹興三個城市的指標遠遠高于其他地區,如2008年,三個城市的建筑業總產值分別為(億元):1800.5、921.5、2413.3,合計占全省建筑業產值的63%;(二)建筑業生產效率區域不平等。浙江省建筑業生產效率總體水平較高,但各地區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從按建筑業總產值計算的勞動生產率這一指標來看,杭州、紹興、舟山三個城市的指標最高,均超過了200000元/人,高于浙江省平均的189224元/人。
三、差異性實證研究
從上述宏觀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浙江省建筑業各地區發展存在的差異性,然而要對浙江省建筑業發展差異性的真實水平進行科學、合理的研究分析,還需借助相關的計量經濟模型。本章選取的基礎數據來源于《浙江統計年鑒》,具體包括建筑業總產值、GDP、建筑業從業人數以及常住人口等,研究時間段為2002~2008年。
差異性農業保險論文
一、政策性農業保險差異性財政補貼的依據及模式設計
1、差異性財政補貼的依據
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補貼以地方財政為主,具體有兩種不同的模式:中央財政支持下的綜合補貼模式和完全由地方財政支持的補貼模式。中央財政支持模式從2007年開始實施,保障金額為農作物生長期內的直接物化成本。地方財政支持下的農業保險所需補貼資金完全由地方政府籌集,以北京、上海、廣東等省市開辦的農業保險為代表。從保費補貼比例來看,兩種模式保費補貼比例都在60%以上,但兩者的保障水平差異較大,中央財政支持的政策性農業保險主要是保成本,而地方政府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屬于保收入。在各級財政的大力支持下,各地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迅速,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保障功能不斷加強。在政策性農業保險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現有的財政補貼模式也暴露出一定的缺陷,“補貼聯動”的補貼方式雖然有效的避免了地方政府的道德風險,卻有失公平性。農業保險的承保要求地方財政給予配套,這使得相對富裕的地區先行和更多地享受上級政府財政補貼,而一些糧食主產區或經濟欠發達地區,雖然政策性農業保險邊際效用更高,但受限于地方財力不足,導致上級財政補貼的不到位或不及時等問題,產生明顯的補貼累退效應。如果發達地區高保障、欠發達地區低保障的現狀不能得以改變,將會導致政府財政支出結果的不公平。因此,在經濟差距和地方財政實力懸殊的情況下,亟需設計一種既在各級政府財政實力承擔范圍之內,又能確保不同地區農民能享有同等財政支持力度的農業保險補貼模式。
2、差異性財政補貼模式設計
在由經濟發展水平導致農民收入地區差異日趨嚴重的情況下,要確保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平地惠及到每一位農民,農業保險財政扶持模式的選擇既要積極發揮中央財政對欠發達地區的調節功能,又要充分利用發達地區各級財政對農業保險的支持作用,同時還要顧及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地方財政的承受能力,也就是要形成構建各級財政相結合的、多層次的農業保險財政支持體系,形成差異性的財政補貼機制。政策性農業保險差異性的財政補貼機制就是依據地區農業生產總值、地區財政預算收支、農民收入水平及結構等情況,合理分攤各級政府財政補貼額度。具體而言,對于經濟發達、財政實力雄厚且工業化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可以交由地方財政獨自承擔農業保險的補貼或承擔大部分的財政補貼;對于經濟欠發達、地方財政困難、農業比重較大的地區,中央財政應加大傾斜力度,確保農業保險的順利推進。同理在各省區,省級財政和市級財政也應該制定一個合理的分攤比例,讓經濟發達、財政實力較強的地級市承擔更高的保費補貼,而對經濟欠發達的地級市則由省級財政承擔更多的補貼份額。與此類似,在市一級財政上分配農業保險的保費補貼份額時也要根據各縣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財政實力、產業結構確定不同的分攤比例,充分發揮各級地方財政對農業保險的扶持作用。這樣經濟發達地區能承擔適當的財政補貼投入,而經濟欠發達的地區能獲得上一級財政的補貼,從而保障全體農民都能享受到同等程度的農業風險保障,實現政策性農業保險財政補貼結果的公平。
二、政策性農業保險差異性財政補貼實證研究——以遼寧省為例
保險利益原則差異性研究論文
[摘要]保險利益原則是保險合同的基本原則,《保險法》對保險利益原則作了規定,但僅是簡單提及,且規定得較為原則。由于財產保險與人身保險的保險標的和合同的性質不同,必然使保險利益原則在財產保險合同與人身保險合同中的適用存在差異性,忽視這種差異性,在保險實務中易引發保險合同糾紛,有違保險合同的公正,甚至損害被保險人的利益。為此,要根據財產保險合同與人身保險合同保險利益的差異性,對《保險法》作必要的修改。
一、保險利益原則的目的和適用范圍
保險利益是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所具有的合法的經濟利益,無論財產保險還是人身保險,投保人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原則上都是保險合同生效的前提條件。保險利益原則產生的原因是基于保險合同的射幸性,即保險合同是一種機會性合同,投保人購買保險后能否獲得保險金的賠付取決于在保險合同有效期內保險事故是否發生,這在財產保險合同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正因為保險合同具有這一特性,在保險業務的發展過程中,為了避免不法之徒利用他人的財產或人身進行賭博而獲利,防范道德風險的發生,各國保險立法一般都將保險利益原則作為保險合同產生法律效力的條件。同時,隨著保險業的發展和保險活動的日趨復雜,各國在保險立法中不斷對該原則進行修正和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以下簡稱《保險法》)第11條規定:“投保人對保險標的應當具有保險利益。投保人對保險標的不具有保險利益的,保險合同無效。保險利益是指投保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保險標的是指作為保險對象的財產及其有關利益或者人的壽命和身體。”
顯然,我國《保險法》將保險利益原則在保險合同一章的“一般規定”中加以規定,是將保險利益原則視作財產保險合同和人身保險合同都適用的原則。我國《保險法》雖對保險利益作了原則性的規定,但規定過于籠統,未體現保險利益原則在財產保險合同與人身保險合同中適用的差異性。隨著保險業務的發展,保險實務中出現的保險利益的一些問題沒有法律依據。如:是否所有的保險合同都嚴格要求投保人對于保險標的必須具有保險利益?財產保險的保險利益如何認定?保險利益存在的時間有何要求?保險利益是對投保人的要求,還是對被保險人或受益人也有要求?以上這些問題《保險法》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完全照搬《保險法》關于“投保人對保險標的不具有保險利益的,保險合同無效”的規定在保險實務中易引起保險合同糾紛,有違保險合同的公正,甚至會損害被保險人的利益。為此,有必要分析財產保險與人身保險保險利益的差異性,根據保險實務做法,并借鑒其他國家保險法律有關保險利益的規定,完善我國的《保險法》。
二、財產保險利益和人身保險利益之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