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保險的差異性與區域性研究

時間:2022-11-07 03:33:56

導語:農業保險的差異性與區域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保險的差異性與區域性研究

1農業保險差異性需求特征分析

風險因素是引發風險事件致使風險損失的條件。現代農業風險因素表現出錯綜復雜性,既包括風險的有形因素,如自然風險因素、市場風險因素和技術風險因素等,又包括風險的無形因素,如道德風險因素和社會風險因素等。農業風險因素是決定農業保險需求特征的直接原因,然而從現代農業的產業組織與管理角度來看,農業生產結構、農業生產區域化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決定農業保險差異性需求特征的內在原因。

1.1農業生產結構與農業風險因素的系統性及客觀性

農業生產結構優化要求合理安排各部門間的比重關系,并在農業生產資源有效利用條件下建立一個高效、優質、低耗的農業生產系統和農業生態系統,因此,農業生產結構優化的實質就是農業生產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用[1]。廣義農業生產結構包括種植業、牧業、林業和漁業四大門類。種植業也被稱為狹義的農業,這是由種植業的基礎地位和不可替代性決定的,因此,種植業生產結構的優化是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關鍵。根據2013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種植業的農業總產值構成從2000年的55.7%降至2012年的52.5%,但其絕對數仍從13873.6億元增加至46940.5億元。這與政府的民生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一致的[2]。再從各類農業自然災害受災面積與直接經濟損失來看,旱災、洪澇、山體滑坡和泥石流、風雹災害、低溫冷凍和雪災仍然是影響農作物生產的主要風險事件,以2010年為例,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達5339.9億元,占全年農業生產總值的7.7%[3]。因此,農業生產結構優化致使農業風險因素表現出:(1)系統性特征。優化種植業結構要求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及市場需求變化,及時安排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各生產項目之間的比重,以保證農產品市場供求的動態平衡,勢必會受農產品價格波動等市場風險因素的影響;種植業結構優化不但要求增加農產品產量,而且要求通過灌溉技術、播種技術、施肥技術及農業機械化作業等改進品種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勢必會受科學技術副作用和使用不當等技術風險因素的影響。(2)客觀性特征。由種植業生產的特點及農產品的自然屬性決定種植業結構優化必定會遭受農業自然風險因素的影響。實踐證明,通過有效地實施農業保險供給能夠規避具有系統性與客觀性特征的農業生產風險因素,促進農業生產結構優化,因此,農業保險需求特征表現為農業生產的結構性需求。

1.2農業生產區域化與農業風險因素的伴生性及同步性

1981年編制的《中國綜合農業區劃》根據農業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差異與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地域特點將全國劃分為9個一級農業區,并根據農業生產發展方向和建設途徑進一步劃分為38個二級農業區。根據農業區劃劃分,在東部,淮河秦嶺以北的北方地區,是各種旱糧作物的主產區;淮河秦嶺以南的南方地區,是水稻以及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主產區。在西部,祁連山以北的甘新地區與祁連山以南的青藏高原地區是以放牧業為主的地區[4]。因此,農業生產區域化致使農業風險因素表現出:(1)伴生性特征。農業生產的區域化與農業風險因素是相伴而生的,如松嫩-三江平原農業區,平原遼闊,水土資源豐富,采用以農為主、農牧結合的農業生產發展方向,是東北主要的農業基地,然而由于灌溉與防洪設施落后,土壤具有沼澤化和鹽漬化特征,水土出現流失現象,且春季易干旱、風沙嚴重;內蒙的北部牧區發展方向是建立一個穩定、優質、高產的現代化畜牧業基地,但由于白災黑災頻繁,牧業生產極不穩定。(2)同步性特征。農業生產區域化要求農業生產投入更多的生產資料與活勞動,采用先進技術與措施,進行精耕細作,實現農業集約化,發揮比較優勢;同時農業生產區域化也要求農業生產規模適度擴大,降低平均成本,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農業生產區域化與農業生產集約化、規模化具有相對的一致性。農業風險因素具有同步性特征。實踐證明,通過有效地實施農業保險供給能夠規避具有伴生性與同步性特征的農業生產風險,促進農業生產的地域分工,因此,農業保險需求特征表現為農業生產的區域性需求。

1.3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農業風險因素的關聯性及動態性

傳統農業以分散經營為主,農業生產門類與生產項目有限,而現代農業將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運輸銷售業等準經濟部門融為一體,整合為一個完整的農業產業系統,并實現農業產業一體化經營。從農業產業化經營特征來看,一是通過龍頭企業與多元化參與主體的組織協作,實現了利益共享的運作方式;二是通過穩定的經營制度、組織方式,提高了競爭能力與管理水平;三是通過一體化的運營約束機制,實行了風險共擔的經營原則[5]。因此,農業產業化經營致使農業風險因素表現出:(1)關聯性特征。關聯性與非關聯性(即獨立性)是2個相互獨立的概念。“小而全”的農業生產與經營結構要求農戶具備獨自承擔風險的能力,而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求農業產業化組織在農業生產、加工、運輸、儲存和銷售等環節實現風險共擔的經營原則及具備管控農業風險的聯動機制。(2)動態性特征。隨著農業產品市場體系的建設與完善,現代農業具有外向型特點,因此,農業風險因素不僅涉及國內農產品市場流通環節,而且延伸至國際農產品市場的價格風險、匯率風險及制度風險等,農業風險因素具有明顯動態性特征。實踐證明,通過有效地實施農業保險供給能夠規避具有關聯性與動態性特征的農業生產風險,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因此,農業保險需求特征表現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需求。從農業生產結構、農業生產區域化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所揭示的農業風險因素的系統性、客觀性、伴生性、同步性、關聯性及動態性等特征決定了農業保險的差異性需求特征,即農業生產的結構性需求、農業生產的區域性需求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需求。

2農業保險的差異性需求與區域性供給

舒爾茨認為傳統農業是一種生產方式長期沒有發生變動,基本維持簡單再生產的、長期停滯的小農經濟[6]。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由于農業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且再生產各個環節被分離,因此,仍不能稱其為產業。而現代農業是廣泛采用先進的生產手段和科學的組織管理方法的社會化大農業,屬于農業發展的新階段。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風險因素錯綜復雜,嚴重制約了農業現代化進程。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需要一個完整的多元化的組織體系,根據農業保險差異性需求特征,農業保險應該實施區域性供給。

2.1農業保險區域性供給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

農業保險的差異性需求特征為農業保險實施區域性供給創造了條件。農業保險區域性供給運行方式將會成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常態運行機制,原因可歸結為:區域性供給業務的開展滿足農業保險差異性需求的同時,也符合現階段我國深化農村改革與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需要。農業保險的差異性需求是實施農業保險區域性供給的首要條件。計劃經濟體制時期,農業再生產主要是以小規模的分散經營形式存在。“小而全”的傳統農業生產與經營方式既不滿足農業保險開展的技術條件,也嚴重制約了農業保險組織模式的創新。現代農業重視農業資源的配置與農業生產效益的實現,要求逐步擺脫“小而全”的傳統農業生產與經營方式,向農業生產專業化、區域化和產業化等方向發展。因此農業保險區域性供給一方面能滿足農業保險的差異性需求,另一方面也符合現代農業生產的特點與產業化發展的趨勢。

2.2農業保險區域性供給利于差異性需求業務的開展

農業保險的技術處理是制約農業保險業務開展的主要瓶頸,即農業保險費率難以厘定、經營風險難以區劃、定損與理賠責任不易確定等。現代農業的發展重視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區域化及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因此與分散經營的農業生產方式具有明顯的差別。現代農業的生產特點與產業化發展趨勢滿足農業保險經營所遵循的大數法則,易于統計農業保險的平均保額損失率,符合農業保險區域差異性業務開展的技術條件。另外,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借助分散經營的農業生產方式來確定損失程度和理賠方法是不易的。現代農業要求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掌控農業生產的技術特點和作業方式,這為農業保險定損、理賠和責任劃分提供了依據。由于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區域分工及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以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及作物的生態適應性為基礎的(如在農業區域化基礎上形成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及農業企業組織形式),因而滿足農業保險經營風險區劃的條件,便于農業保險區域性業務的開展。傳統農業保險業務的開展采取統一風險區劃、統一費率厘定、統一保費補貼、統一組織管理模式,嚴重制約了農業保險費率的厘定、農業保險險種的開發及農業保險組織體系的創新[7]。現代農業的生產特點與產業化發展趨勢決定農業保險的差異性需求,利于農業保險區域性供給,為農業保險構建多元化組織體系創造了條件。

2.3農業保險區域性供給便于政府實施差異性需求政策

農業保險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發展特征。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興起到新經濟體制時期的復蘇再到農業現代化發展時期的大面積試點經營,農業保險發展歷程艱辛。農業保險不同發展階段對其功能作用認識也存在差別。農業保險發展的初期階段是將其等同于商業性保險對待,強調其價值補償功能與資金融通功能,導致農業保險的市場化運作舉步維艱。由于農業保險是與農業這一特殊產業聯系在一起,現代農業發展時期對其屬性與功能作用認識發生了轉變,轉而強調農業保險的政策屬性,要求采取政策性方式運作,同時業內部分學者也視農業保險制度為農村社會民生建設的有效組成部分[8]。然而,現階段農業保險的政策效用并未得以體現,這既與農業保險開展的現實條件有關,同時也與對農業保險差異性需求的認識有聯系。因此,現階段農業保險的發展,應緊密結合現代農業的生產特點與農業產業化發展趨勢,綜合分析評價農業自然資源條件與社會經濟技術條件的差異,以差異性需求農業保險的區域性供給為發展目標。通過農業保險差異性需求特征,結合農業生產的地域分工、農業生產的結構調整及農業產業化發展趨勢,以差異性區域供給政策的實施促進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區域化及產業化經營的實現,發揮農業保險制度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實現農業與農村社會整體經濟的發展平衡。

3農業保險區域性供給建議

從農業保險區域性供給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差異性需求業務的開展和政府實施差異性需求政策實施等層面來看,農業保險區域性供給建議既要結合農業保險差異性需求特征,同時又必須依托我國農業生產的特點與農業產業化發展趨勢。

3.1區域性供給政策的實施須依托政府的農業支持制度

農業保險的區域性供給需要借助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保險人的保費補貼、保險機構的經營管理費用補貼與稅收優惠、農業保險專項基金的設立等方面。傳統農業保險的發展主要采取無差異的政府政策支持,導致農業保險的政策效用難以發揮。基于差異性需求特征的農業保險區域性供給政策可借助政府的農業支持制度加以實施。譬如,現階段政府可以把對農業保險保費的補貼政策與對農業土地的補貼政策結合起來實施。該措施的可操作性表現為:(1)該種保費補貼形式不但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實現了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而且也滿足了農民在多樣化生產與經營條件下對農業保險的差異性需求。(2)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與政府農業土地補貼政策是并行實施的,因而具有強制性一面,政府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區域性農業保險的供給。(3)農業土地補貼政策是根據土地所處的區域、土地保護和利用情況、土地耕種的農產品品種以及土地產生的效益等不同加以實施的[9],因此,也利于農業保費補貼數量的確定及農業保險差異性需求險種的開發等。(4)該種補貼形式能夠在經濟條件與農業生產結構接近或相同的地域加以推廣與實施。農業保險的經營管理費用補貼、稅收優惠、農業保險專項基金的設立等均可借助政府的農業支持制度進行差異化政策實施,以保證其政策支持的精準性與指向性。

3.2區域性供給業務的開展須借助農業生產的合理布局

農業保險的技術處理是制約傳統農業保險業務開展的主要瓶頸,即農業保險費率難以厘定、經營風險難以區劃、定損與理賠責任不易確定等。農業保險區域性供給業務的開展須借助農業生產的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布局是以農業區劃為依據,以農業生產的地區分工和農業生產項目的選擇與組合為手段,遵循自然規律與生態規律,圍繞社會需要與市場需求,獲取農業生產的最佳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農業生產的合理布局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同時,也為農業保險的區域性供給創造了條件。譬如,可借助農業生產的區劃來確定農業保險經營風險的區劃,以適應農業保險的差異性需求。該措施的可操作性表現為:(1)農業生產的合理布局要求根據農業生產項目的特點和地區的自然資源條件與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因地制宜地進行農業生產項目的選擇與組合,因此,農業保險經營風險的區劃與農業生產區劃具有同步性,且區劃方法與手段具有針對性。(2)農業生產的合理布局要求遵循突出重點、全面發展的原則,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區域化及產業化經營,因此,也利于農業保險費率的厘定及保險責任的監管等。(3)同時通過對農業保險區域性供給的定性與定量分析,能為驗證農業生產布局合理與否提供決策參考。

3.3區域性供給組織體系的構建須結合完善的農產品市場體系

市場通過價格機制,合理分配資源,調節供求;通過競爭機制,改進技術,獲取效益;通過交換機制,保障行為主體利益。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完善的農產品市場體系,配置農業資源,組織農業生產,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加農產品產量和農產品商品率。農業保險區域性供給組織體系的構建同樣需要結合完善的農產品市場體系。譬如,可借助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設計農業保險組織模式。該種措施的可操作性表現為:(1)農業產業化是農業市場化的主要表現形式。農業產業化要求農業產業鏈各方行為主體實現風險共擔原則及管控農業風險聯動機制,這為農業保險區域性組織模式的設計提供了空間。(2)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求通過龍頭企業與多元化參與主體的組織協作,實現利益共享的運作方式,這為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險運行模式創造了條件。(3)同時農業保險區域性組織模式的設計為現階段農業保險由試點經營到大面積推廣提供了實施依據。實踐證明,發展農業保險組織模式必須走多元化、多層次的發展道路。據此,保監會提出了符合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4種組織模式,即政府代辦的商業性經營模式、專業性經營模式、相互保險經營模式、政策性經營模式。單一的農業保險組織模式肯定不符合農業保險的差異性需求特征。農業保險區域性供給組織模式的設計必須緊密結合農業生產的特點與農業產業化發展趨勢,通盤考慮。

4結論

從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結構、農業生產區域化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層面來看,農業風險因素具有系統性、客觀性、伴生性、同步性、關聯性及動態性等特征,這為揭示農業保險差異性需求特征提供了依據。農業保險差異性需求特征主要表現為農業生產的結構性需求、農業生產的區域性需求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需求。農業保險的區域性供給應結合農業保險的差異性需求特征來探討。研究發現,農業保險的區域性供給符合現代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要求、利于農業保險差異性需求業務的開展及便于政府對農業保險實施差異性需求政策。在探討農業保險區域性供給建議時,應緊密結合我國農業生產的特點與農業產業化發展趨勢。農業保險的區域性供給政策須依托政府的農業支持制度,農業保險的區域性供給業務的開展須借助農業生產的合理布局,農業保險的區域性供給組織體系的構建須結合完善的農產品市場體系等。2014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加大農業保險支持力度”,因此,本研究從農業保險的差異性需求特征層面,探討農業保險的區域性供給是符合現階段我國深化農村改革與推進農業現代化需要的。

作者:黃正軍單位:重慶文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