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際教學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5 04:26: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交際教學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交際教學論文

口語交際教學論文

口語交際教學內容的明確提出,具有深刻的意義。這一明確規定,從信息兒時代的社會需要出發,以人的發展為最終目的,充分體現了大語文教育觀。口語交際訓練是觀察、聆聽、表達、合作、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等能力的綜合訓練。搞好口語交際的教學,有助于學生感情的交流,培養學生聽的能力、表達能力、交往能力、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語文水平和認識水平。同時,還能養成有札貌、認真聽別人說話的習慣,以及尊重他人、懂得合作等良好的思想品質。因此,在各年段的教學中,我們都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一、口語交際的特點

1.口語性。口語交際屬于情境語言范疇,非書面語言,因此有較強的隨意性、靈活性、可變性。

2.交際性。因為口語交際是面對面的交流,一方要根據另一方(或多方)的反應作出相應的反應,所以它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是包括聽覺、視覺、感情、記憶、思維、評價、認識、創造等活動的動態過程。

由于口語交際是口頭的語言表達,不像書面語言那樣規范,存在著較強的隨意性,所以教學時不必過多地傳授口語交際的知識,而應把信息的傳遞、情感的溝通置于口語交際教學第一位。也就是說,成功的交流應看是否傳遞和接收了信息。雖然口語交際以聽說訓練為基礎,但是口語交際教學并不同于以往單純的聽或說的訓練;不同于看圖說話、寫話的訓練;不同于口頭作文;也不同于課本劇的表演等,教學時要注意它的特點。

二、口語交際教學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查看全文

口語交際問題教學論文

口語交際作為一個嶄新的名詞引起了廣大教師的關注。教師們實踐著新課標有關“口語交際”的教學目標,積累了許多寶貴的實踐經驗。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的口語交際教學也存在著一些低效,甚至無效的行為。如何促進口語交際有效地進行,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想從一個教學片斷中談談口語交際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案例:朱老師騙人

今天要上《轉告》。我們年級組的幾位老師想用情境創設的方法來進行。

課間,張老師興沖沖地走到我們班,佯裝要找我。不知道真相的學生熱情地告訴她,朱老師不在教室里。于是張老師一本正經地請學生轉告一件事:“星期六,請朱老師到她家旁邊的書店替我買一本《中國兒童文學精品選》。”

上課了,我剛走進教室,全班學生馬上七嘴八舌地叫嚷起來:“朱老師,剛才張老師找你……”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氣氛非常熱烈。我心中竊喜,興致盎然地開了課:“其實,剛才同學們把張老師的話轉告給朱老師,這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事情──轉告。”

“啊──”

查看全文

初中語文口語交際教學論文

一、口語交際課中的口語交際訓練

現行人教版課標教材關于口語交際分兩個系統安排,一是與閱讀結合在一起,在部分課文后的“研討與練習”中安排了近二十次口語交際練習,二是與綜合性學習結合在一起,每冊教材安排大小綜合活動共六次,且都與本單元的主題和課文內容密切相關,其中都配置了關于口語交際方面的內容。教材為每次口語交際活動都提供了一個話題,綜合性學習中的口語交際還設計了一定的情境,有的還給予了必要的示范和引導。語文教師應上好每一次的口語交際課。教師在口語交際課堂上既是組織者,更是參與者、引導著和促進者。教師要在明確口語交際目標的前提下,找準每次訓練的重點、難點,合理選擇訓練方法,安排訓練步驟,每次訓練前,都必須向學生提出具體要求,組織學生精心策劃,把具體的任務落實到每一個學生,并且注意口語交際方法的指導。

二、三分鐘演講

在每節語文課開始時,讓學生發表三分鐘演講,每天一個學生,全班學生按組逐一上臺,一個學期下來,每個學生都有兩三次登臺的機會。由于人人都上臺,學生基本沒有心理壓力,不管是內向的學生還是平時不愛說話的學生都敢于登臺,有不少學生還有出色的發揮。這種方法對那些怯場的學生是一種有力的支持,隨著了解的加深,那一部分學生也敢于在課時上大膽闡述自己的意見。三分鐘演講法能夠給學生創造一個輕松和諧的口語表達環境,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產生積極的思維情勢,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閱讀教學中的口語交際訓練

在閱讀教學中,利用課文,找準訓練口語交際能力的契機,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教材中題材廣泛,體裁多樣,尤其是現在試用的新教材,更是注重了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沃土。在教學中可以穿插一系列的訓練活動,如朗讀、復述、討論、講解,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新課標”注重鼓勵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鍛煉說話能力,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這就要求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去“說”,去“議”,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在感悟文本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我在教學中,常常讓學生自己尋找課文的“美”點,在課堂上討論、交流。在教《紫藤蘿瀑布》時,要求學生找出“最欣賞的佳句”,按照“我欣賞的佳句是……,因為……”的句式說話。在學習《童趣》一文后,要求學生以“童年”為話題,說一句很美的話,長短不限。學生說出了“童年是剛出土的新芽”,“童年是一支優美的歌謠”,“童年是自由飛翔的小鳥”,“童年是一幅色彩繽紛的畫”……吿訴學生,把這些句子組合起來還是一首詩呢!通過這樣的訓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教朱自清的《春》中的“春之五圖”時,我先示范講解“春花圖”,其它四幅圖讓學生到講臺上講解。效果很好。在講解中,既凸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查看全文

多元口語交際教學論文

口語交際由過去的“聽話”、“說話”整合發展而來,并加進了新的元素,既不是“聽話”、“說話”的簡單相加,也不全是對語文教學空白的填補。口語交際課的教學,必須以聽話說話教學的成功經驗為起點,以把握二者的內涵以及它們的聯系與區別為前提,以口語交際教學的目標為導向,以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教學理念為指導,采用相應的教學策略。

一、多元化策略

口語交際比聽話說話的內涵更加豐富,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更加全面,教學任務也就更加多元。其主要任務包括指導學生運用口語進行交際實踐,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發展學生的對白語言和獨白語言,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口語交際技能,養成良好的交際習慣以及待人處事的交往能力等等。與此相應,口語交際課必須使:

1.教學目標多元化。《語文課程標準》有關口語交際的總目標是:“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交流”見諸課程標準的目標,而不現于原大綱。“交流”有兩種情形:一是每個人輪流獨自說(讀)一段事先準備好的長而連貫的話,一方“表達”,一方“傾聽”,因“傾聽”“表達”的主體互相轉換,彼此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傳遞給對方,自然而然形成了“交流”。二是交際雙方就共同的話題進行對話,不斷根據對方說的內容隨機應變地作出言語回應。

前者是活動的形式,過去的聽話說話課,不乏這種“交流”。學生輪流“傾聽”和“表達”,“交流”便因此形成。這種“交流”為培養“傾聽”、“表達”能力服務,是在班級授課機制下培養“傾聽”、“表達”能力的必然途徑,我們不妨稱之為“形式的交流”;后者既是活動的形式,也是應對、應變的能力。語文課標將“交流”與“傾聽”、“表達”并列,可見其與“傾聽”“表達”一樣,是一種能力,都是我們培養的目標,這個“交流”,當屬上述的后一種。對應于前者,我們可以稱后者為“能力的交流”或者“目標的交流”。

查看全文

閱讀口語交際教學論文

“美不美不光看外表,要看能不能幫助別人做事”是《美麗的公雞》的重點句子。引導學生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的重要一環。

一、判斷選擇,使美的內涵清晰化

師:啄木鳥、蜜蜂、青蛙都懂得“美不美不光看外表,要看能不能幫助別人做事”。在美與不美、能不能幫助別人做事中,你能說出哪幾種人?請把下列句子用兩種方法補充完整(出示句子:有的人外表美,;有的人外表不美,。)

生:有的人外表美,又能幫助別人做事。

生:有的人外表美,但不能幫助別人做事。

生:有的人外表不美,也不能幫助別人做事。

查看全文

語文口語交際教學論文

摘要:立足邊疆地區小語教學實際,從開發資源、整合教材,創設情境、優化課堂,加強實踐、突出互動,關注過程、積極評價四方面入手,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關鍵詞:民族地區;口語交際;教學見解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交際活動空前的活躍、頻繁,口語交際能力成為了現代公民必備的能力要求。提高公民口語交際能力,必須從小學生抓起。隨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口語交際”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一個重要而嶄新的課型。《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的目標是:具有日常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和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與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提高口語交際能力是“口語交際”的重要任務,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交際能力提高不盡人意。特別是地處南疆邊陲、多民族雜居、國家級貧困縣麻栗坡,“口語交際”更是成為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課堂常常遭遇尷尬局面,常有“死課”(不肯交際)、“亂課”(游離目標)等情況發生。如何改變現有教學狀況,提高民族地區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呢?下面結合新課程談談在“口語教學”實踐中的一些見解:

一、開發資源,整合教材,提供學生喜歡的交際話題。

新教材對“口語交際”知識內容、能力培養進行了科學、系統的編排。但是其中仍存在一些城市化、成人化的話題。例如上《有了電腦,還要花功夫練字嗎》一課,農村的學生對電腦并不了解,根本無從談起,這樣的話題學生無話可說,更沒了交際的興趣。《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因此,我們必須立足生活,著眼地區差異,把教材的教學要求與學生實際結合起來,重新整合、變通。《過生日,請同學吃飯好不好》要求學生通過討論,說清好與不好的理由。通過交際,能更全面地看問題。但是,民族地區的孩子很少過生日,即使有也是一碗壽面兩個雞蛋。根本不可能請客吃飯。倒是在一些婚慶、佛事上大辦宴席。于是,我把話題變換了一下,讓學生討論農村的這些習俗好不好。學生更積極地去觀察生活,甚至主動地了解大人的看法,再加上自己的見解,討論時,學生個個有理有據,異常活躍。這樣,既達到了教材的培養目標,又很好地利用當地資源。

二、創設情境、優化課堂,激發學生交際的動機。

查看全文

閱讀言語交際教學論文

對話,從言語交際學來看,并非是孤立的說話或聽話,而是交際雙方彼此間的言語互動。這里的要討論的“對話”,并非作為言語交際學的一個概念,而是現代教學論倡導的一種嶄新的教學理念,一種新型的教學文化,即在教學過程中,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礎上的人、文本和環境之間激蕩起的心靈共振和呼應。因此,克林伯格認為,相互作用的對話是優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標識。

一、積弊深重的閱讀教學呼喚對話

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著諸多弊端,尤為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強調知識技能本位:認為教學過程是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在為數不少的閱讀教學中,把理解教材當作目的和中心,教師把有血有肉的教材分解成了一個個了無生氣的知識點教給學生,孤立地進行詞語積累、語法分析和修辭訓練,或者一味地搞灌輸式的“機械的發聲訓練”,而“忘記”了文本的“精神”層面。學生主要依靠做大量的機械練習來學教材,師生成了教材的奴隸。這樣的閱讀教學,不僅必然造成閱讀教學的人文內涵的失落,學生語言素養的發展也必然大打折扣。

以教師為中心:教學過程總是順著教師事先設計好的“路線”推進。教師往往從教的角度去思考怎樣提高課堂效率,講課追求行云流水,滴水不漏,課堂儼然成了教師展示教學技巧的舞臺,而很少考慮到學生是否有效參與,參與面如何?課堂上即使有參與,往往也只是幾個尖子學生在唱戲,其余學生當觀眾,課堂中缺少廣泛的、多向的交流,大多數學生被忽視,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個性得不到發展。

閱讀主體缺失:教師或以自己的心得強加于學生,或用教參的答案固定了教學的方向,限制了學生的自由;或強調閱讀技法,而忽視個體的情感體驗;或以群體閱讀代替個性閱讀;或以作者的感受來人為提升學生的領悟。這種不從接受者的角度引導學生閱讀的教學造成了主體錯位,使學生認為閱讀就是應付教師的提問,就是琢磨作品的答案,而與自己無關,以致迷失了自己。

查看全文

交際法英語教學論文

摘要:在運用交際法進行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時,在其典型的小組討論、角色扮演以及模擬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這些角色不是孤立存在和出現的,而是通過良好的課堂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相融合相統一的。

關鍵詞:交際法;英語教學;師生角色;課堂互動

交際法英語教學的特點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任務為基礎,以情景為依托,以整體為指向,一切活動圍繞交際,盡量重現交際過程,允許學生出現語言錯誤。根據這些特點,在運用此教學法進行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時,其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與傳統教學法有很大的區別,要求教師和學生分別“扮演”新的角色。文章將分別探討在交際法英語教學中的教師角色,學生角色和課堂互動。

一、教師的角色

在交際法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中心,不再是課堂的主人,他在課堂上所做的一切都要有助于學生開展交際活動,都要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與傳統教學法相比,教師角色發生了根本變化。

(一)組織者

查看全文

語文口語交際教學論文

新課標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因此新課程中的口語交際課顯得尤為重要,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不被教師所重視,我校在此方面進行了不懈努力,探索了一條適合實際需要的口語交際教學的路子。一、目標導行口語交際應該說是一種綜合素質的體現,是知情意行的統一,因此口語交際目標的確立教師必須應有恰當的把握,要有深層次的思考,絕不能單純的看作原來的聽說訓練,這一點我校的課改教師達成了共識,要在突出重點目標的同時充分考慮相關能力的培養,著眼于整體。從這種意義上講,口語交際的訓練應是學生綜合性學習的體現,對此我校課改教師從目標的確立上各抒已見進行深層次的研討。例如三年級以“秋天的快樂”為主題的口語交際課在教學目標的確立過程中,教師經過研討認為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此前雖然學習了有關秋天的課文,對秋天有些感性的認識,但平時觀察積累不夠,因此將教學目標確立為讓學生在一周的時間中采用調查訪問的方式收集秋天里同學們做過的有趣的事,然后課堂上進行交流,從而真切的感受到秋天帶來的快樂。目標定好之后,便是指導學生的實際操作,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調查、訪問,這是學生與人交往的過程,因此還是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訪問能力的訓練,并指導學生進行信息的處理。這是學生最受益的過程。正是有了操作性、實際性的目標,有了過程的指導,才有在課堂上交流時,學生有條理、有內容的精彩描述。有位教師小結時這樣寫到:“這次口語交際課的目標是我們組教師共同研究的,考慮角度多,能制定出更合理,更有效的目標,由此使學生進行調查、訪問獲得很多材料,匯報時才如此精彩,我的心里真的高興,我想定好交際目標,將單純的口語交際向綜合性學習發展,是一條好的途徑,我與各位老師和學生共同受益。”正如這位教師所言,只有堅持向綜合性學習方向努力,定好目標,指導操作,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才會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二、創設交際情境口語交際教學,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交際的欲望。寬松愉快的環境會使學生心情愉悅,樂于思維,敢于表達。利用各種方式巧妙地創設有利于學生口語交際的情境,會提高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在情境中練習,在情境中發展。如教學二年級《秋天里》,有位教師這樣給學生創設情境,教師首先與學生進行對話,讓學生說說自己眼里的秋天,學生說的不夠具體,這時教師激發學生想不想親身感受一下秋天呢?接著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來到美麗的龍灣公園,去觀察秋天,親近秋天,看看秋天的花、草、小動物,還有人們的衣著等。學生在秋天里盡情地欣賞、盡情地感受。然后回到教室,進行討論交流,這時的學生熱情極高,紛紛說出自己觀察到的、感受到的秋天。學生在此過程中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在一年級《小兔運南瓜》口語交際的教學時,教師特別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展示出“小兔見到了大南瓜想辦法”和“南瓜已經運到家”將運南瓜的過程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隨后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小兔會用什么好辦法把南瓜運回家的。學生被多媒體課件所呈現的可愛的畫面深深地吸引,課堂氣氛特別活躍,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說出了小兔可能會用的方法,小組交流后在班上又進行了交流,學生說得頭頭是道。創設交際的情境方法很多:語言的渲染、場景的設計、課件的展示……要根據內容和學生的特點而恰當地加以選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起到激發興趣的作用,促進口語交際課的更有實效性。三、指導交際方法口語交際的目的是讓學生會說。這對于學生來說要以過不斷的培養和訓練,而方法的指導顯得更為重要,我校課改教師,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收到好的效果。1、指導課前的準備。一般說來,口語交際應做盡量做好課前準備,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必要的引導。在課前做發一定的準備,比如,材料的搜集、信息等。比如三年級《講名人的故事》口語交際訓練前教師就在課前讓學生收集自己喜愛的名人的故事,這樣學生在交際時也就有話可說,有內容進行交流。2、引導有序觀察,按順序交際。新課改的實驗教材有許多的口語交際課都配有插圖的,教師應指導學生弄清圖意后,再按一定的順序(從上到下、從前到后、從遠到近或從整體到部分等)仔細觀察,邊觀察邊動腦,圖上有什么?事物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然后再按觀察的順序講出來,加以合理的想象。比如:一年級《該怎么辦》教學時,教師首先讓每位學生看每一幅圖,弄懂每幅圖的意思,再把三幅圖連起來說一說,在此基礎上交流:假如你是小明,你會怎么辦?學生逐漸地養成了好觀察、好思考的好習慣。3、激發想象思維,豐富交際內容。學生的想象力極強,在口語交際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想象,放飛學生思維,可以使交際內容更為豐富。三年級口語交際《秋天的快樂》學生把做過的許多有趣的事交流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秋天給我們帶來這么多快樂,咱們有沒有辦法留住它呢?學生裝的話匣子被打開了,“畫下來!”、“拍下來!”“寫下來!”……還想對秋天說些什么嗎?學生對秋天的聲聲贊美,不僅讓我們感受到學生的想象豐富,情感真摯。此外,在實際過程中多種活動的開展,也是很好的方法。如編故事、朗誦會、課本劇表演等,都可以拓展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交際形式也是多樣的,同桌交流、小組交流、與教師交流、全班交流等。四、引導自主評價。新課標強調:“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這就要求口語交際的評價也要有學生廣泛的參與。在評價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評價過程中逐步學會如何評價:學會傾聽,判斷正誤;學會贊揚,欣賞別人的優點;學會質疑,給別人提出好的建議……如在三年級《風景優美的地方》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以不同的身份參與交際“導游”、“解說員”、“游客”等。在交際之后,評出“星級導游”、“最佳解說員”、“優秀游客”等,讓學生在交際過程中發現同學的優點,取長補短。如在《夸夸我的新同學》教學中將評價貫穿始終,讓學生多發現和表揚別人的優點,這本身就是一種評價,對自己是一種促進,對他人是一種激勵,交際之后再引導學生評價誰發現別人的優點多,誰匯報得生動、有條理,多方面進行評價,在評價中成長,在評價中提高能力。

查看全文

跨文化交際外語教學論文2篇

第一篇

1跨文化交流能力

1.1溝通交流能力

海姆斯(1972)認為溝通交流能力對那些研究語言的學者來說,就是在特定的語境中正確使用語言規則和語法規則的知識。海姆斯關于交流能力的概念經過很多語言研究者的修正、豐富,后來一些語言學家認為溝通交流能力包括語法能力、社會語言學能力、策略能力和語篇能力。社會語言學能力中也應該包括語用能力。溝通交流能力指溝通者所具備的能勝任溝通工作的優良主觀條件。也就是說,人際溝通的能力指一個人與他人有效地進行溝通信息的能力,包括外在技巧和內在動因。其中,恰如其分和溝通效益是人們判斷溝通能力的基本尺度。恰如其分,指溝通行為符合溝通情境和彼此相互關系的標準或期望;溝通效益,則指溝通活動在功能上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或者滿足了溝通者的需要。擁有能語言能力不一定能進行有效且恰當的交流,筆者認為,溝通交流能力是和學習者的個人特性有關;能成功交流的人,不僅僅要有語言知識,還要有更多的情感層面的知識,善于傾聽,能更好的把握時機,進行切當的交流溝通。

1.2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得當且有效地與異文化人士交流的能力。該能力在前面談到的兩種能力之上,因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綜合的、多維(multi-dimensional)的概念:除知識方面外,還有思維、情感和個性等方面。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復雜性和多維性。這也是因‘文化’具有極其寬泛的涵義,且和其表現形式多樣化有關。文化是社會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總稱。因此,它既是歷史的積淀,又是目前正在發生的和變化的;它有外顯的和可以客觀描述的一面,又有隱蔽的和依賴主觀解釋的一面;它既具有組織的、群體的性質,又無不滲透到每個具有個人特點的具體行為之中;它既表現為高級智力活動的過程與產物,又體現在一般人最普通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之中。(Brooks,1960,Allen,1985,Chen,1999)。在英語教學中,如果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理解偏重文化既有的、外顯的、客觀的和組織的一面,那語言教學中僅僅于突出跨文化能力中的知識方面,在語言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僅僅傳授既有的文化事實,如目的語民族的歷史發展、社會制度、一般習俗、禮儀、禁忌等。這種文化教學從總體上看是直接的由外部施加的,甚至有時候可能獨立或相對獨立于語言教學。發人深思的是,即使外語學習者經直接的知識傳授獲得了有關文化的客觀知識和教條后,當他面臨具體的、變化的、個性的跨文化交際情境時,那些概括化、教條了的文化特征、行為規范等往往并不能使得他取得成功的或是恰當的交際。顯而易見,現實中的跨文化情境要比這些教條化的知識復雜得多、微妙得多。Breen&Candlin(1980)指出,跨文化交際不僅要遵循某種規范,而且也要主觀解釋這些規范本身;它既是規范的活動遵循,又是規范的過程的創新(M.Andrews,1999),這句話說明人們在跨文化交際情境中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其過程,更要在面對復雜的因素時,能做到靈活應對,獨立判斷是否,作出個人的決定。每個交際者在跨文化交際方面,不僅僅是去熟記或背誦一些已有的,刻板的知識,而真正需要面臨的挑戰是如何靈活面對變化的、現實的和個性的事物。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我們應該更多的去著眼變化的、個性的、主觀的一面。當我們著眼于文化的這一面時,我們就會更加重視跨文化能力中思維能力的培養。我們英語教師需要關注的交際者是否有能力從實際出發看問題、能否透過表象看到本質、能否進行獨立的分析與判斷、能否換位思考、能否對社會現實問題進行客觀、敏銳的觀察和理解。英語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更多的關注跨文化能力中的思維能力,那在教學中,教師就不會僅僅局限于只讓學生掌握課本知識、既有文化事實和一些現成的交際規約,而會更多的去引導學生,讓學生自己的體會感知現實的事物,去親自體驗跨文化情境,讓學生自主理解和判斷文化現象。英語教學的課堂應該是引導學生自己去體會、學習、應用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恰當的異文化交流的過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