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鑒賞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30 11:14: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建筑鑒賞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美術教學培養圖像解讀能力探討
摘要:當前,圖像文化教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美術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學生學會解讀圖像時代紛繁多樣的信息顯得尤為迫切。引導學生學會審美、提高審美趣味,既能夠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的作用,又能縮短圖像文化的迅速發展與個人審美趣味滯后的距離。該文采用文獻資料法等,從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出發,介紹了圖像解讀的過程與意義,并對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圖像解讀能力進行了探析,希望能對今后的美術教學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美術教學;圖像學;圖像解讀;美術鑒賞
一、美術教學與圖像解讀存在的誤區
隨著多媒體時代的不斷發展,在社會高速發展、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圖像藝術的劃時代意義更為明顯。美術鑒賞、圖像解讀逐漸發展成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如戶外視頻廣告、電腦屏幕上的圖像等,這些內容的出現都意味著對圖像的解讀應成為每個人必備的素質。在美術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美術鑒賞能力的重要性,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較為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鑒賞能力。據筆者了解,對圖像的研究主要包括前圖像、圖像志和圖像學三個層次。其中,前圖像階段是從應用角度對畫面進行分析,這就要求學習者既要理解作品的基礎含義,又要掌握深入分析作品的能力。目前,美術教學在圖形解讀這一模塊存在一些誤區。第一,一些師生沒有認識到圖像具有深刻性和復雜性。在美術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往往要求學生憑直覺描述美術作品,而學生所用詞語往往為“好看”“色彩鮮艷”等,這就進入了“重欣賞、輕解讀”的誤區。有學者認為,我們的觀看只是停留在觀看階段,被動地接受視覺圖像,并沒有深入分析圖像背后的許多東西。與簡單的“看”相反,我們需要主動地辨析圖像世界,摒棄直觀描述與評價的習慣。在欣賞一幅作品時,不能就畫論畫,而應和大師進行心靈的對話。第二,“重圖式、輕內涵”。一些師生對圖像的解讀側重對形式的描述,忽略了對形式的分析。僅僅從圖式上欣賞作品,并不能透過作品表面分析、探究其深層含義。筆者認為,由于圖像本身具有較強的多義性,“重圖式、輕內涵”難以理解作品的真正含義。
二、圖像解讀的過程與意義
1.圖像解讀的過程。圖像解讀的過程大致包括“是什么”“為什么”“想什么”。“是什么”主要是弄清圖像作品的形式語言,通過線條的節奏、面、空間、光影及色彩這五要素對圖像作品進行形式分析,而藝術家也通過組合這些要素引起觀者的共鳴。但是,沒有什么藝術作品會具有一種確定的、不會改變的意義,所以“為什么”比“是什么”更需要我們去追問。任何一件藝術品都要向觀者傳達創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單純地描摹現實。凡•高自殺前創作了《麥田上的烏鴉》這幅作品,我們仔細欣賞,會發現陰沉的天空、大片黑色的烏鴉與其之前的作品有一定差異。聯想到他的自殺事件,我們就會明白藝術家的用意,他想要表達的并不是天空、烏鴉等物體的自然屬性,而是將痛苦、憂傷等情感融入其中。2.圖像解讀的意義。圖像解讀對美術學習、藝術創作具有重大的意義,但在目前的美術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和學生忽視了圖像解讀與藝術創作的關系。縱觀古今,凡大家巨匠,大多留下了讀畫筆記,通過不斷地讀畫提升自身繪畫品格。筆者認為,在美術教學中注重圖像解讀具有如下意義。第一,激發學生的美術鑒賞興趣。圖像解讀有利于更加細致地展現藝術作品,使學生更容易讀懂藝術作品背后的深層含義。由于學生好奇心較強,只有激發他們的探究意識,才能使他們真正融入圖像解讀的過程,獲取更多的專業知識。第二,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信息時代到來,紛繁復雜的圖像信息充斥于人們的生活,圖像解讀能力、美術鑒賞能力逐漸發展成為衡量人才的標準之一。現代美術教學已從單一向復合轉變,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陶冶學生的情操顯得尤為迫切。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圖像解讀能力,也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
民間文化資源在高中美術教學的作用
隨著新課改的逐漸推行,美育成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始受到眾多教育者的重視。在高中美術教學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教師發現僅憑書本中的知識內容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十分困難的,有學者提出將本土文化資源運用于高中美術教學。岳亞鑫在《寧夏文化資源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一文中提出:本土文化資源與高中美術鑒賞教育的結合,對雙方都是有益的。本土文化資源是高中美術鑒賞教育的有效載體,而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也為本土文化資源的推廣傳播開辟了新的路徑,二者相輔相成。和秀谷在《納西族東巴字畫資源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一文中指出:地方文化資源與高中美術教學的結合不僅可以提升高中生的美術素養,而且可以豐富高中美術課程內容,傳承地方美術資源,可以實現高中美術課程改革要求的“要讓學生理解、傳承、熱愛中國優秀藝術的價值和意義”。諸多學者對民間文化資源與高中美術教學的有機結合進行了研究,認為這是一項有效的教學方式。因此,在這樣的趨勢下探索民間文化資源與高中美術教學相結合的路徑,將是一條可行的途徑。
一、民間文化資源運用到高中美術教學中的可行性
1.高中美術教學中現存的問題。目前,高中美術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尋找全新的教學方式是當務之急。首先,初中階段的美術教學存在基礎薄弱的問題,學生的美術學時不足,美術基礎相對薄弱。因此,高中美術課程教學從開始就面臨銜接難的問題。其次,課程設置相對單一。現有的高中美術教學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于美術特長生專門開設的美術專業課程,另一部分則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美術鑒賞課程。對于美術特長生來說,他們在課堂上主要練習繪畫的各種專業技巧,但忽略了提升審美能力;而面向全體學生的美術鑒賞課程則相對空泛,學生難以從美術鑒賞課程中獲取深層次的美術知識。最后,高中美術課時與教材不匹配。高中美術教材的教學大綱要求的總學時在部分學校的實際教學中達不到要求,難以保證足夠的學時。2.民間文化資源的傳承問題。近年來,隨著我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文化資源的價值逐漸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傳統文化與信息時代產生了一些矛盾,某些傳統手工技藝在今天瀕臨消失。不過,自從我國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文化受到了各界的重視。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如今面臨一些問題,學生對于一些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地方的風俗習慣等不夠了解。這是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很多優秀的民間文化與民間傳統技藝都將瀕臨消失,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3.民間文化資源與高中美術的契合之處。文化資源,是相對于自然資源的資源形式,有學者將其定義為人類文化中能夠傳承下來的可以利用的那部分資源與形式。就我國的文化資源來說,悠久的歷史為我們積累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資源,如剪紙、年畫、皮影、民居、刺繡、服飾、印染等,而這些文化資源大都與美術有關,繪畫、雕塑、書法、建筑、工藝等,都屬于美術研究的范疇。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豐富的民間文化是美術教學的鮮明載體。基于美術教學和民間文化二者緊密的聯系,教師應該尋求將二者有機結合的方式,提高高中美術的教學效果,以弘揚民間文化。
二、民間文化資源運用到高中美術教學中的具體路徑
1.教學滲透。教師要將民間文化資源融入高中美術教學,了解本地的文化資源。山東省已經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美術項目包括剪紙(高密剪紙、煙臺剪紙等)、泥塑(聶家莊泥塑、惠民泥塑)、面人(曹州面人、曹縣江米人)、柳編(博興柳編、曹縣柳編),以及石雕、木雕、核雕、葫蘆雕刻等。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將學生身邊的這些傳統技藝融入教學。如,《中國美術欣賞》中的第十六講,教師就可以通過給學生播放這些傳統技藝的相關制作視頻,讓學生熟悉并產生興趣。教師要注意在講解這些傳統技藝的同時,向學生傳達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如石雕不同紋飾的寓意,面人的造型代表了什么,藝術品具有怎樣的藝術價值,等等。這些都是民間文化與美術的契合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另外,教師還要拓寬視野,將其他省市的代表性民間美術項目帶入課堂教學,如北京的鼻煙壺內畫、內蒙古的蒙古族刺繡、江蘇的蘇繡、四川的蜀繡,等等。以各省市的刺繡技藝為例,刺繡講求配色、手工技法,教師可以將各省市具有代表性的刺繡技藝整理出來,以課件形式向學生介紹來自不同地區刺繡的不同色彩特點和刺繡針法。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組查閱一種刺繡的具體資料,在下節課上讓各組學生進行展示。在自主學習、自由展示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積極主動地查閱相關資料并將其整合。在此過程中,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刺繡藝術,了解了蘇繡、湘繡、蜀繡、粵繡以及其他門類刺繡的區別,以及錯針繡、亂針繡、網繡、滿地繡等多種刺繡手法,從而快速提升自身的美術素養。以上教學方式主要針對民間文化資源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美術類別,因其都是手工制作技藝,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快速了解。推而廣之,讓學生了解全國各地不同種類的民間文化資源,可以在課堂中營造藝術氛圍,擴大學生的美術鑒賞視野,而不是局限于課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合理運用各種現有的條件,在教學設計中充分考慮學生的感受,在各個教學環節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學生的主體性。2.實地參觀。相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無形的手工技藝,具象的民間文化資源則更好利用。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一般只是給學生展示相關的圖片,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這些藝術原本存在的時空。各地的博物館和各種藝術展覽擁有豐富的古代文物、斑駁的歷史痕跡,包括陶器、玉器、漆器、彩塑以及各個朝代的山水畫、人物畫等,其中的歷史氛圍更能讓學生親身感受古代美術的魅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博物館,聆聽講解員講授這些工藝品的歷史來源與藝術特點。這樣的學習機會較少,學生的印象往往會更加深刻。此外,教師在教授學生如何鑒賞這些古代藝術品時還應留下一些問題,給學生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間。博物館定期會有關于文物或書畫的展覽,教師可以推薦學生去觀看。在觀看展覽的過程中,學生身處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之中,更能感悟其中的奧妙。多參觀各類展覽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藝術鑒賞視野,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在講解園林建筑藝術時,教師要突出南北方園林建筑的差異。如果不能帶領學生實地考察,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制作小模型的方式展現園林的特點。如,北方園林講求格局結構,園中建筑排列嚴謹有序;南方園林則水石相印,布局自由。教師可以將喬家大院與蘇州園林的縮小化模型搬到課堂,讓學生通過直觀觀察了解南北方園林建筑的具體差異,欣賞兩種園林風格的不同魅力。3.組織講座。高中美術的教學目標是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藝術鑒賞能力。對于學生來說,只有教師的指導遠遠不夠,教師在很多方面的知識儲備并不完善。教師可以通過邀請專家舉辦講座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如,教師可以請石雕、木雕、核雕等傳統美術技藝的傳承人,為學生講解技藝的歷史來源、傳承現狀。講座活動不僅可以有效提升美術教學的效果,而且可以讓這些傳統技藝走進校園,讓學生深入了解并產生興趣。這是傳承民間文化的有效方式,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具有重要的作用。除了組織傳統技藝講座,還可以舉辦鑒賞類講座,通過專家的講解,讓學生感受美術的魅力,這比教師在課堂上展示圖片的教學效果更好。4.組建社團。除了上述短期活動,教師還應該在校園中為學生營造學習美術的良好藝術氛圍。高中生的學習壓力較大,教師應該鼓勵和幫助學生在校園中建立各種美術社團,指導學生開展各類美術活動,如國畫、油畫、水彩、書法、雕塑、剪紙等,并邀請一些專業人士指導學生,為喜歡美術的學生創建一個平臺,這也是學生在課業之余的一種放松方式。教師可以定期為學生舉辦校內展覽,讓學生在課外也有展示自己的舞臺。這些美術社團是以民間文化為基礎建立的,在長期接觸中,學生會在其中發現自己喜歡的美術項目,從而為民間文化的傳承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高中美術教學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當前,高中美術教學存在一些問題亟須解決。民間文化資源與高中美術教學之間具有契合之處,因此,教師可以在高中美術教學創新實踐中,嘗試將民間文化資源與日常教學環節有機結合。二者的結合不僅表現在物質和行為層面,而且表現在精神層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保持勇于探索的精神,在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的過程中,完善民間文化資源與高中美術教學的融合之道。
房地產公司網站策劃書
一、網站建設的意義
在互聯網絡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站正成為政府、學校、公司、企業、及團體進行形象展示、信息、業務拓展、客戶服務、內部溝通的重要陣地,他不但具有快捷、無距離及隨時隨地均可更新的特性,更能提供一些互動性的功能,如留言板、會員制、討論區等等,使得網站充滿生氣,讓人倍感親切。傳統媒體就這一點是無法與之相比擬的,可以說網站的快捷、無距離及互動性是其在媒體中脫穎而出的主要因素,在這個背景下,如何將政府現有的管理系統通過統一平臺實現資源的再利用,已經成為政府的當務之急。
政府網站是政府在Internet網上的門戶,是政府機構宣傳和展示自身先進性、代表性、的窗口,是政府對外交流的紐帶和橋梁,同時也是政府領導班子展示個人能力和風采的舞臺。
二、網站欄目
公眾版欄目導航
以下的所有欄目都可以直接點擊直接進入相關頁面。
現代大學公共藝術基礎課程分析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下發的有關公共藝術課程設置的相關文件,進一步了解我省公共藝術基礎課程實施現狀,分別對我省的部分高等院校進行了詳細調研,以發現不足,進而彌補完善來推進我省公共藝術課程體系和課程改革建設。調研涉及近十所高校(包括三所民辦),分為三種方式:問卷、訪談、聽課,具體針對公共藝術課程門類設置、學生上課出勤情況、課程內容、課外實踐、師資狀況、學分設置、課程評價體系等問題進行調研。通過調研發現,自我國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公共藝術教育以來,雖然目前在全國985、211重點高校已經取得顯著的成績,但是在我省才初具規模,仍然在課程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存在著滯后、應付的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程結構重理論輕實踐,缺乏內在邏輯性
根據對我省上述幾所高校的調研發現,我省絕大部分高校公共藝術課程都是有關音樂、美術、攝影、書法、舞蹈、文學六大類,其中85.6%以上的學校都只是理論課程,僅有14.4%的高校真正涉及到藝術實踐(或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切實使學生走出理論課堂走進校樂隊、器樂技能實踐訓練、校合唱隊、校戲劇團、校合唱團等團體,但是在這14.4%中也明顯存在理論課和藝術實踐課比例嚴重失調的現狀。另一方面,課程的內在結構設置缺乏橫向及縱向的邏輯性,97.8%以上的學校都把公共藝術課程規定進了全校通識平臺限選或任選課程中,僅有2.2%的高校把《音樂鑒賞》《美術鑒賞》歸為通識平臺的必修課程,其余六門課程以及更多課程分別為限選課程、任選課程。24.5%的高校是要求在一年級修完教育部規定的2學分,46.4%的高校是每學期滾動開設,29.1%的高校是規定課程分別于春、秋季學期滾動開設。即使在上述97.8%的高校中,無論是以一年修完還是滾動開設的方式,都會造成在選擇稍有難度的任選課時,例如:《交響音樂世界》或《油畫賞析》每班會出現修過《音樂鑒賞》或《美術鑒賞》有知識基礎的一類學生和毫無音樂、美術知識基礎的一類學生,這種每門公共藝術課程開設的平等性,導致了課程缺乏內在的邏輯聯系性,無法滿足不同基礎、不同學科、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層次。
二、教學內容單一性
在對學校文、理、工科學生抽樣聽課中發現,大部分的高校在課堂講授內容上都偏向于對經典音樂、繪畫作品的賞析各時期流派的演進等傳統知識,講授的都是大多是權威性的評論,缺乏引導、啟發學生能動性地學習如何鑒賞“美”的特色課程。另一方面,“因人設課”也是導致教學內容單一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教師的特長來設置教學內容,忽視對學生需求的關注度,涉及領域范圍較窄,缺乏運用實踐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積極審美的能力。最后,缺乏中華民族傳統藝術以及中原地區特色精品課程的開發和建設,甚至有些高校呈現空白的狀態。作為新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既有辱傳承、發展歷史的使命,更使藝術教育與民族民間脫離了最本質的保護和傳承的關系,同時喪失了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三、開設課程門類較少
房地產網站制作策劃書
一、網站建設的意義
在互聯網絡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站正成為政府、學校、公司、企業、及團體進行形象展示、信息、業務拓展、客戶服務、內部溝通的重要陣地,他不但具有快捷、無距離及隨時隨地均可更新的特性,更能提供一些互動性的功能,如留言板、會員制、討論區等等,使得網站充滿生氣,讓人倍感親切。傳統媒體就這一點是無法與之相比擬的,可以說網站的快捷、無距離及互動性是其在媒體中脫穎而出的主要因素,在這個背景下,如何將政府現有的管理系統通過統一平臺實現資源的再利用,已經成為政府的當務之急。
政府網站是政府在Internet網上的門戶,是政府機構宣傳和展示自身先進性、代表性、的窗口,是政府對外交流的紐帶和橋梁,同時也是政府領導班子展示個人能力和風采的舞臺。
二、網站欄目
公眾版欄目導航
以下的所有欄目都可以直接點擊直接進入相關頁面。
語文課堂中的審美教育途徑研究
摘要:語文課堂的美,首先是指課文美的形式,然后是課文美的內容,美的感情和美的文字等,更包括教學過程的美,這是一種流動的美、過程的美、動態的美。
關鍵詞:朗讀;品味;感受;審美教育
語文是一門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學科,是體現美、呼喚美和創造美的學科。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的全過程都應該貫穿著美的因素。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進行審美教育,賦予學生發現美、創造美、傳遞美的功能,讓他們因美而感動憤悱而升華認知水平。語文課堂的美,首先是指課文美的形式,然后是課文美的內容,美的感情和美的文字等,更包括教學過程的美,這是一種流動的美、過程的美、動態的美。如何拓寬語文課堂中的審美教育的途徑,筆者在教學中做了如下嘗試。
一、朗讀文本,傳達文章之美
我們常用“書聲瑯瑯”來形容校園。毋庸置疑,朗讀———通過聲音來感受課文之美,是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的一種重要方式。語文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毫不夸張地說,朗讀在語文素養的形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朗讀質量的高低、朗讀量積累的多少,直接決定著一個人語文素養的高低。
(一)讓學生在美讀吟誦中體會美
語文教學中美育天地探討
美育,即審美教育,它是培養、提高受教育者對社會及文化藝術作品的美的欣賞、鑒別和創新創造的能力,陶冶情操,提高生活情趣。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一條富于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發展。”任何教育都可以發揮它的美育功能,但提到美育,大家都認為它只是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的事情,把美育與其他科目分開。實際上,語文教學與美育的關系極大。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精品,有著美的成分,閃爍美的光芒。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重視美育滲透,讓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升華人格。教師重視語文教育的工具性和德育功能,美育功能得不到實踐。受現行教育制度影響,語文教學形成教師講、學生練的模式,教材中的篇篇文章被分割成字、詞、句、段,然后轉化成填空、選擇、判斷等題型,而課文整體性喪失了。學生因學習千篇一律、枯燥無味而把語文列為討厭的學科。那么,語文教學中美育的滲透可能性與必要性有多少呢?語文是一門綜合各種美地學科,中學語文教材選用的文章包括各方面的美:自然美,如《天山景物記》《黃山記》《臺灣蝴蝶甲天下》;人性美,如《鄧稼先》《尊嚴》;建筑美,如《我國古代的幾種建筑》《閩中橋梁甲天下》;藝術美,如《在羅丹藝術博物館里》等。它們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審美對象,為實施美育提供了可能性。語文是美的實踐學科。在語文教學中對教材的賞析就是對美的感受和鑒賞。有表情的朗讀,分角色朗讀是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過程,作文教學更是融合了觀察美、體驗美的過程。語文教材中的文章處處閃爍思想美的光芒,對真、善、美的弘揚和禮贊,對假、惡、丑的批判和鞭撻,幫助學生真正認識高尚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語文教學應在語言教學(即工具性)的同時兼顧美育功能,這是語文特征決定的。語文教學應在學生未知的天地中開拓五彩繽紛的美麗世界,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以此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而不是陷于枯燥的字、詞、句訓練,篇章結構的分析的苦海中不能自拔。下面就講一講語文教學中如何具體地滲透美育。
一、析文以情發現美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作品,教師應析文以情誘發學生的美感。通過生動的范讀,朗誦誘發美感。作家魏巍說:“直到現在,我還記得蔡云芝老師讀的詩句和音調。”從中可以想到蔡云芝老師讀詩一定很美、很有魅力,所以才能深深打動學生的心,以至于多年以后,學生還能如此深刻的記憶。如果教師能用標準的發音、清晰的吐字、動聽的朗誦、文雅的語言講課,那么課堂就能像和煦的春風一樣吹開學生的心扉,激發他們的閱讀和賞析的興趣,使他們在不自覺之中進入美的境界,受到美感熏陶。例如,中學教材中有很多篇目的詩詞賞析,包括現當代詩歌和古代詩詞。如果教師在講解過程中一味地解釋字詞,勢必給學生種下不愿學習詩歌的種子,讓學生討厭單純的詩歌背誦。教師完全可以通過富于感染力的范讀、朗誦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朗誦中得到審美的愉悅。學生學得滿意,教師教得輕松,師生都感到心情輕松、愉快,語文課堂成為歡樂的課堂。又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我們可以借助優秀播音員的錄音朗誦輔助教學,把《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關西大漢”氣概表現出來。用自身雄渾寬厚、字正腔圓的聲音讀出激昂的感情、磅礴的氣勢,學生從朗誦中被感染,教學效果非常理想。
二、以文感人激發美
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感情處于平等、互相交流的狀態,而美育也是可交流的。讀海倫•凱勒的《給我三天視力》一文時,筆者被作者堅強樂觀、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求知的渴望及真摯的愛心所感染。上課時,筆者深情地向學生講述海倫•凱勒的事跡,當講到海倫•凱勒作為一位盲人、聾人、啞人,仍然淵博的知識、綺麗的想象描繪了假如獲得三天視力后的所見所聞時,學生的眼角濕潤了。于是我們在課堂上進行了熱烈的有關“如何看待生命”的討論,學生的思想在討論中慢慢改變了。
三、寓教于樂深入美
大學語文教學中美育教育探析
【提要】在我國的語文教學中,美育教育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審美素養的高低對學生們日后的方方面面都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高等學校的學生,這就使得大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培養更為重要。但是,縱觀我國美育研究的發展史,關于大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方面的相關文獻、著述屈指可數。此外,諸多高等學府的語文老師認為美育如繁星皓月,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高不可攀,不可捉摸。更有甚者,對美育知之甚少,從而導致大學語文美育培養這條路異常崎嶇。因此,大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
【關鍵詞】大學語文;美育審美
一、審美教育的概念和現狀
(一)概念。“美育”一詞是審美教育的縮寫,簡單來說,就是借助一切美的形式和手段,包括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等,在傳授美的知識和審美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耳濡目染陶冶情操和美化心靈,提高人們對美的認識和鑒賞能力,自覺遵循美的原則,更好地發揮美的創造力。(二)現狀及問題分析。在小學、初中階段,學生處于啟蒙時期,不論是學校還是老師,都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培養較為看重,采用多種形式和手段增強學生對美的認識。然而,一旦進入高等院校,審美教育被多種多樣的專業課程替代,學生無暇顧及美育的培養。與此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4G、5G技術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加深,行業發展更需要專業化的人才。大學教育為解決專業化人才不足的問題,逐步向實用性知識、技能過渡;學生為解決就業問題,在學習中也開始急功近利,重理輕文,急于將知識變為生產力。這都導致了我國大學審美教育的缺失。1.審美教育內容缺乏個性化深度挖掘。在審美素養的培養過程中,老師對學生審美能力培養時,常常通過一些特定內容的認知事件開展,而對教學內容事件又是以感性認知形式體現出來,且是在多種不同的審美教育事件中。在語文教學課堂上,為了分析教學事件感性認知所內隱的理性價值,教師不僅要選擇恰當的審美教育內容,同時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并且要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設置與之對應的情形,引導學生感受、感悟關于審美的認知與內涵價值。但是,由于教師與學生個性迥異,而且審美視角各不相同,方式方法亦多種多樣。當前的審美教學中,老師對審美教學的開發并未做到有針對性地切合教師自身及各個學生審美特點,沒有通過審美內涵與問題展開師生間、同學間的交流與溝通,達不到審美情感的高感受性的教學效果,審美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2.教學主體與責任的個性化意識淡漠。審美教育中,要特別突出審美主體的位置,學生主體地位要在審美教育中實現,構建其審美觀念。但是,教師忽略了學生的特殊性,對學生學習自主性的認知不足,忽略了學生主體地位。教師作為審美教育的參與引導者,其自身定位也不明晰,教師常常被主導觀念所控制,忽視學生審美感受和體驗。教師并未做好引導者,沒給學生創造關于審美問題討論的空間,僅關注絕對的對與錯。教師作為引導者,要對學生進行協助引導,但并不是主導學生的學習。3.教育資源選用難。審美教育資源的恰當選擇有助于從多層面刺激學生的審美感受,提高其判斷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語文審美教育資源的選用面臨一定的選擇難度。由于很多教學素材都夾雜著個人主觀看法,例如專家級別的審美觀點,多少都會干擾學生的審美判斷過程與判斷,讓學生缺少了對美的感受與體驗的過程,從而喪失自身的個性審美特點。有的教學資源的表達較為隱晦,無法讓學生感知美,產生共鳴,觸動心靈,陶冶個人情操。所以在海量信息中選擇恰當高效的教學素材,給教學資源的選擇帶來一定的挑戰。
二、大學語文審美教育的探析
(一)將審美知識納入大學語文教材。1.審美教育目標定位。大學語文審美教育的發展方向應該是繼承與發展,在先輩們審美經驗之上加以傳承、創新。大學語文的審美教育要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在時代背景的基礎上發現鮮活的事跡及當下的文學經典著作,從而增強當代社會的審美能力。在大學語文的教授過程中,一定要將美育思想貫穿到學校的整個教學環節中去,利用多種形式與手段,讓教學成為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的一種過程。2.審美教育材料選擇。大學語文在審美教育材料的選擇上既要有積極向上、斗志昂揚的精神,又要與實際相結合;既將經典古文典籍奉若上賓,又要推陳出新,選用當下國內外經典文章。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包含古今大家思想、理論的著作。例如,在荀子的《勸學》一文中提到“學不可以已”“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等傳世佳句。《勸學》一文系統闡述了學習的理論與方法,教導后人學習應持之以恒,恭敬謙卑,廣納細流,博采眾長,最終才能集“德”“行”于一身。這種先秦百家的經典古文綿延百代,至今還深深影響著后世。2)國內外先進文學著作。例如,海明威《老人與海》中提到“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孤獨無助的老人面對遙無邊際的大海,心生的不是怯懦與退縮,而是超越自身極限的昂揚斗志,不拋棄,不放棄,用頑強的意志戰勝磨難,用堅韌的心撐起希望的風帆。《老人與海》可謂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大學語文在審美教育選材上更應將其典藏。(二)增強教師自身的審美素養。1.提高審美感知力。大學語文教師要學會從文章的細微處入手,從跳動的文字、句子中感受美,由字入形,不斷升華,最終領悟到文字更深的內涵所在。審美感知力的高低取決于個人的生活閱歷,大學語文教師要從生活中積累經驗,開拓視野,不斷增加自己的閱歷,提高審美的感知水平,從而在語文教學中帶領學生領略文字的魅力,最終幫助學生提高對美的認知,享受美的愉悅。2.提高審美鑒賞力。審美鑒賞力比審美感知力要高一個層次,指的是對美育對象的判定水平,這也是大學語文教師必備的能力之一。審美鑒賞力一方面要求大學教師擁有一定的美學知識,還必須要有相當程度的審美思想。在授課時,教師應從文章作者審美的角度、思想和方向入手,不斷發掘出文章中作者的審美情感,從而引導學生融入到美的海洋中去。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狀況,分享美,引導學生進入,而不是一味地灌輸、強制。3.提高審美創造力。大學語文教師的審美創造力以個人特殊才華為根,以審美感知力和審美鑒賞力為本,二者相互獨立,缺一不可。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只有持之以恒地學習審美教育的相關知識,時刻奏起美妙的音符,推開學生們的心靈之窗,喚醒孩子們的求知欲和創造力,才能肩負起教書育人的重任。(三)利用中華文化的自身資源。1.挖掘校園文化元素,營造審美文化氛圍。校園審美文化氛圍的構建包括硬件設施和軟文化氛圍。校園審美文化氛圍的軟文化層面是學校的辦學宗旨及整體文化氛圍對師生的影響。學校領導對審美教育的重視程度影響教師教學任務的開展及學生審美體驗的積極性。校園審美文化的硬件設施包括校園建筑的規劃,例如具有中華各民族文化代表性的浮雕、各民族服飾展覽柜、繡球建筑等。這些極具地方特色的中華文化使學生在充滿審美文化的氛圍中進行審美體驗及審美鑒賞,有利于學生在中華文化氛圍中陶冶自身審美情趣。校園審美文化硬件設施另一重要方面是圖書資源的有效供給。學生的閱讀積累是進行審美體驗的源泉,學校圖書資源的有效供給是解決學生看書難問題的主要路徑。圖書資源中除了基本的文學著作外,需增加關于中華文化的圖書,例如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加深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2.開展第二課堂,豐富語文審美體驗。學校重視培養學生語文審美素養,開展學校特色語文審美體驗的第二課堂活動是必要的途徑。各地區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奇山秀水,學校根據語文教學內容舉辦相關的寫作采風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自然之美、同行之樂。此外,教師還需要讓學生進行細致觀察,在情感的互動下進行審美感受,并將學生熟知的中華文化特色作為大學語文審美教育資源,指導學生進行審美體驗。3.開發校本課程,深入審美研究。依托于校本課程有效開展語文審美教育,能夠更好地使學生審美意識與中華文化相結合,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在已有文化的課程資源中,盡量挖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包括其居住的地理環境、民居的變遷、農具的類型、農作物品種的分類和辨別等等。另外,以創世史詩、民間歌謠、民間傳說、民間故事、山歌的形式存在的精神產品也是特有的語文課程資源,可以以活動課程的形式進行開發,也可以作為文學教育的地方品種納入課程內容,落實到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以豐富大學語文課程的文化內涵。針對大學語文審美教育的現狀,開設校本課程,形成學校特色課程,將語文學習與中華文化傳承相結合,使學生在中華文化的氛圍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論科學美及其美感
內容提要本文揭示了人們長期忽視科學美的主要原因,論述了科學美的本質特征:1科學美是來源于自然美,并能為我們理智所領會的一種和諧,科學美的實質在予反映自然界的和諧;2科學美與藝術美一樣建筑于自然美的基礎之上,是美的一種高級形式,是人類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的成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論述了科學美感和科學鑒賞力問題。
關鍵詞科學美和諧美感科學鑒賞力
將美的難以數計的表現形態類分為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似乎已成定論。這種分類忽視了異態紛呈的科學美。在美學教科書中,科學美要么被置于視野之外不予理睬,要么被囊括在社會美中一筆帶過。實際上科學美跟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一樣,是一種相對獨立的審美形態。忽視科學美及對科學美的研究,不能不說是整個美學研究的一大缺憾。
一
科學美是否存在,可能會有人產生疑問。正象在是否存在藝術美的問題上藝術家最有發言權一樣,在是否存在科學美的問題上科學家也最有發言權。很多著名科學家都在各自的科學實踐活動中感受、體驗和發現科學美的存在。古希臘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被譽為“科學史上的藝術品”,少年時代的愛因斯坦和羅素都曾將它作為神奇的藝術品來閱讀欣賞[1]。愛因斯坦曾稱贊玻爾所提出的原子中的電子殼層模型及其定律是“思想領域中最高的音樂神韻”[2],曾驚嘆邁克爾遜———莫雷實驗“所使用方法的精湛”和“實驗本身的優美”[3]。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則被不少科學家譽為物理學中最美的一個理論,玻恩說它“象一個被人遠遠觀賞的藝術作品”[4]。玻爾茲曼曾經把麥克斯韋關于氣體動力學的論文當作神奇壯美的交響樂來欣賞[5]。對近現代科學創造史稍作考察便可以發現科學美的存在。盡管科學家們對科學美的闡述大多是零散的、即興的、缺乏系統的,但他們對科學美的肯定則是不容懷疑的。
如果說科學家體驗到的主要是科學創造本身的美和科學理論蘊涵的美,那么不專門從事科學活動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是感受到物化形態的科學設施和科學產品的美,譬如化學實驗室賞心悅目的各種器具,現代天文臺令人神怡的觀測儀器,火箭發射場氣勢宏大的動力裝置等等。我們在觀賞這些試驗器具、觀測儀器、發射裝置時,會產生類似欣賞音樂、繪畫和其它藝術品時所體驗到的那種愉悅感和美感。只要不采取虛無主義態度,一個對科學(包括理論形態和物化形態)稍有涉獵和接觸的正常人,大概都不會否認科學美的存在和對科學美有過的美感體驗。
文學教育公共選修課教改探索和實踐
在工科院校中,隨著學習專業的不斷細化,學生所接觸的人文課程比較少,導致知識面狹窄,精神平庸化與冷漠化,因此他們迫切需要人文精神教育。文學教育公共選修課程(以下簡稱公選課)在實現文理滲透互補,開拓大學生的知識視野,調節思維方式,激發創造火花,塑造他們的健康人格,培育他們的人文情懷等方面具有其它課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安徽建筑工業學院以土木建筑類專業為特色,土木建筑類專業本身對文學素養有著特殊的需求,它需要把文學教育課程所包含的審美性、人文精神貫注進去,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創造出有品位的建筑藝術作品,因此開設文學教育公選課程非常必要。安徽建筑工業學院自2005年始至現在開設的文學教育公選課程有:大學語文、《紅樓夢》導讀、金庸作品欣賞、文學名著與影視欣賞、影視與當代文學、文學與建筑藝術、走近魯迅、世界經典科幻作品賞析、法國小說欣賞等。這類課程總體上存在一些問題:教學內容比較陳舊,以講授法為主的教學方法容易導致滿堂灌,多年級多專業的大班課堂紀律難以調控,已成為重要的輔助手段的多媒體教學或者體現不出多媒性或者過分追求多媒效果,以寫論文為主的考核方式容易造成抄襲現象體現不出學生的個體差異,等等這些問題造成文學教育公選課整體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和提高。因此有必要對文學教育公選課程的教學進行總結和反思,推動這類課程可持續發展。我們近幾年進行了以下的改革探索。
一、根據課程特點,更新教學內容
安徽建筑工業學院的文學教育公選課一般是30學時,相對短暫的教學學時和教學對象的非專業化決定了文學教育公選課教學內容應與專業課教學內容有所區別,它有較強的靈活性。我們以大綱制定的教學內容為藍本,每學期對教學內容不斷拓展、局部更新,盡可能地將最新的信息和資料帶進課堂,做到經典性和時尚性兼顧。90后的大學生多元化的審美需求和對時尚性表達的偏愛要求教師充分考慮他們的興趣愛好,引領他們鑒賞那些以前教材中、課堂上未被關注的文學樣式,如流行歌曲、網絡文學等,我們把其中適合做教學內容的文學素材引進課堂,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審美趣味,提高鑒賞能力,形成正確的文學閱讀觀。例如:大學語文課程講授白居易的《長恨歌》時,插入當紅男旦李玉剛的“新貴妃醉酒”歌曲,這是一首帶有戲曲風格的歌曲,很多學生都愛聽愛唱,“金雀釵玉搔頭是你給我的禮物,霓裳羽衣曲幾番輪回為你歌舞。劍門關是你對我深深的思念,馬嵬坡下愿為真愛魂斷紅顏。”我們引導學生就這幾句歌詞從原詩里找到相應的表達,并說說各自寫法的妙處。陳洪主編的《大學語文》“導語”中有這樣的話“現代的流行歌曲,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樂府詩”,流行音樂入耳入心,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影視與當代文學課程講到知青題材的小說時,把網絡上紅火的“最溫馨感人的情感讀物”——《山楂樹之戀》推介給學生在線閱讀,讓學生把小說文本和張藝謀執導的同名電影進行比較,思考這部小說所寫的“史上最干凈的愛情”在追求性解放的今天還有沒有價值?法國小說欣賞課程講莫泊桑作品時,把當今流行的《金陵十三釵》和《羊脂球》放在一起閱讀,比較二者表現的“崇高的人道主義”和“救贖的主題”。把古今中外的文學文本、文學文本與影視、文學文本與流行音樂進行參照閱讀闡釋,“可擴展課堂容量,充實教材中一成不變的內容,使得教學對象在文學體驗之路上獲得更多知識”[1]。我們還密切關注當代文壇發展動態,在課堂上及時向學生推介國內的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國外的諾貝爾文學獎、普利策獎等獎項的獲獎作品,保持教學內容的新鮮性,增強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
二、強化主體意識,優化教學方法
目前工科學校公選課基本都是大班(180-220人)上課,講授法為主要教學方法。人們常常將講授法與灌輸式、填鴨式聯系在一起,并把教學的呆板、照本宣科、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看作是講授法帶來的必然結果。其實,造成這些弊病的不是因為使用了講授法,而是運用得不恰當,即方法本身未能與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及環境相協調[2]P269。講授法對教師的表述語言要求較高。90后大學生“他們對圖像化與游戲化的世界相當熟悉,對種種輕巧、有趣的表達非常熱衷,對大話式的網絡語言更是駕輕就熟”[3]。教師講授語言應盡量適應這樣一個教學群體的閱讀風尚和欣賞旨趣,可以適當采用戲仿、戲謔式議論、調侃式轉譯等表述方式,讓閱讀過程變為“悅讀”過程。“在中文教學中,文藝作品的閱讀、有關情景與人物形象的領會”,“均少不了言語直觀”,這就要求“教師講解聲調要有抑揚頓挫,語言應精煉、優美、富有情緒性”[4]P164,加上巧妙剪裁內容、適當制造懸念、適時提出問題、適度穿插花絮,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感情,使課堂充滿活力和吸引力。教師要對講授法不斷改進和創新,并實現與其他教學方法如討論法、自學指導的優化組合,引導學生進入文學情景,獲得美的體驗和人生啟迪。“文學經典作品的闡釋與互動是文學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5]而且對經過十多年應試語文學習的工科院校大學生來說,他們“普遍的要求是在課堂上能夠多參與,希望能和老師一起‘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將自己的認識放在課堂中與大家交流,以便能夠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6]。所以要增強師生互動環節。互動不是形式上的熱熱鬧鬧,而是一種情感、情緒的互動,教師要真正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所有的教學行為都緊緊圍繞學生主體性的思想、觀念、行為、情感的大量高揚,而不是無視甚而壓抑。教學屬于文科教學,“教師提供更多的是認識論上的判斷、機會、視界,以讓文科教學固有的大開大合的教學場,承載大學生真實生活自我解放的性靈之聲”[7]。現代課程理論認為,課程是師生一起探索未知的過程。“在大學階段,教師降低的是認識尊嚴”,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教師要真正放下身段與學生對話交流,實現彼此精神的相遇、心靈的共鳴,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課堂上學生開小差、學生對老師的提問表現冷漠、教師自圓其說的尷尬局面。
三、開放教學空間,豐富教學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