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消費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21:46: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三公消費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三公消費論文

篇1

【關鍵詞】立法;三公經費;進步;問題;策略

背景:公開三公經費支出,是一項巨大的社會進步,是接受群眾監督、加強預算管理的開始,萬眾關注。只公開而不對違法違紀行為進行處罰,是難以遏制“三公”浪費的,除了公開預算接受社會輿論監督外,還應通過健全問責制度、將違反財政紀律、揮霍浪費國家錢財的行為納入問責范疇。國務院于2012年7月10日公布了《機關事務管理條例》,條例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首個專門規范機關事務管理活動的行政法規。條例規定:應當按照總額控制、從嚴從緊的原則,采用定員定額方式編制機關運行經費預算,嚴格控制“三公經費”的規模和比例;規范政府采購活動,不得采購奢侈品、購建豪華辦公用房;加強機關資產管理,防止資產閑置浪費,提高使用效益;控制會議數量,加強因公出國(境)管理,保障公務、杜絕浪費、降低成本等。

早至2011年條例征求意見稿公布前,財政部首次公開中央的“三公”總賬,接著便是幾十個中央預算單位各自公開其“三公”分賬,隨后又有北京、上海、陜西等多個省級地方政府公開“三公”賬目……在此基礎之上,國務院法制辦通過條例,明確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機關運行經費支出公開制度”,顯然并不是對此前“三公”話題的一次簡單重復,而是一次根本性的質的飛躍和提升―――不僅將“三公”經費公開的范圍、層次大幅度拓展,而且將“三公”經費公開由一次臨時的行政行為強化為一種普遍、永久性的行政制度,并用法律的形式給予確立。這意味著今后“三公”經費公開將不再限于中央和省級政府,而是適用于全國政府;“三公”經費公開也不再是一種政府可以自由裁量、自主選擇的行政行為,而是一份必須履行、非此不可的行政法律責任。

由此,立法規范極大地填補了原有“三公”披露體系的漏洞,法律的強制性使披露行為不再是“可選”的行為,其作用在于,第一,對手握大量公有資源去向的人民公仆起到了震懾效果,所需承擔的法律后果使之不得不去掂量違規違紀所需付出的代價;第二,披露的范圍的擴大以及要求的細致化(在后文會詳細論述)能加大社會輿論的參與度,為人民監督政府創造了重要平臺,有利于公民意識的覺醒和民主法治的進步。

這一進度標志著“三公”經費管理和披露體系的進步。首先,披露范圍擴大了。意見稿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結合本級政府各部門的工作性質、特點和職責,按照總額控制、從嚴從緊的原則,采取定員定額方式,根據預算定額和開支標準編制機關運行經費預算。其次,提出的要求更細致、準確。第三,公開披露更廣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機關運行經費支出公開制度,定期公布公務接待費、公務用車購置和運行費、因公出國(境)費等經費的預算、決算、績效考評情況。這意味著,今后公眾要求政府披露“三公”經費有了法律依據――但究竟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還要看各地方政府的落實情況,這一點也被我們大創小組成員所注意到,其存在的漏洞與不足引發我們探討更加深入的思考。

在肯定此次歷史性進步之余,我們也必須充分意識到,要想真正實現這種權力法治的強化,目前法律體系中包括公開“三公”經費在內的制度建設仍然只是初步和有限的。一方面,上述這些制度規定本身還需要進一步細化、完善,如“三公”經費應公開到何種程度,是僅僅公布粗略的總體數字,還是細化精確到具體賬目?另一方面,要充分實現定期公布“三公”經費等制度的法治價值,也需其他一些更為基礎性的制度改革予以配套配合,比如確保財政公共性的預算制度改革、維護稅收法定原則的稅制改革等。

此外,我們也能從社會的監督發揮的巨大作用中看出現有條例中對于政府內部監督的缺失。立法規范了披露,卻無法對政府的實際運行產生規范,“三公經費”依舊存在并且耗用巨大,但也是不可缺失的。重要的是補充更加嚴厲的政府內部監管以及懲處細則。比如,紀委巡視日?;{入“三公”規范制度,部門間的監管,上下級的監管,應當明確每一筆花銷的數額,而且應當解釋每一筆花銷的用途,以利公眾判斷其合理性,出現了問題應有相應的條文明確規定懲處力度。

立法規范“三公經費”披露體系的最終作用,還是在于建設“服務型政府”,保證政府的權力在“陽光下”行使,人民的利益得以保障,壓縮或控制龐大的三公經費,我國能有更多地資源投入以解決教育經費不足、民生開支不足、扶貧資金不足、大病救助缺乏、失業救濟缺乏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也會有更多的財力合理地投向涉及民生的公共領域,從而促進社會的公平公正與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三公”經費公開,意義非凡的“第一次”.人民日報.2011.8.3.

[2]公開“三公消費” 時間表是個良好的開端.江南時報(南京).2011.3.10.

[3]三公改革應整體推動.中國.鐘聲.

[4]國家立法嚴控“三公經費”.中國青年報.

篇2

【論文摘要】政府采購是政府影響國民經濟的一種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手段。建立規范的政府采購制度是規范政府采購行為。保障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我國應從國情出發,按照國際慣例,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推進我國政府采購制度的建立。

政府采購是政府影響國民經濟的一種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手段。建立規范的政府采購制度是規范政府采購行為,保障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我國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要從自身實際出發,借鑒國外經驗,并根據國際慣例,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政府采購制度。

一、政府采購法律制度亟待建立

政府采購是當今世界各國政府管理社會經濟生活的一種重要手段,它是指各級政府及其所屬部門和機構,為了開展日常財務活動或為公眾提供服務的需要,在財政的監督下,以法定的手段、方法和程序,從市場上購買商品、服務和工程的行為。由于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人們對政府采購的認識不夠全面、深入,使在國內、國際市場上都具有相當規模的我國政府采購,缺乏完善、統一的法律制度規范。

在我國不同地區和部門頒布的政府采購法律文件中。對政府采購的界定、政府采購主體、政府采購包括的內容、管理政府采購的機構等都規定的不盡相同。在其它方面,也存在同樣的差異,因此導致了管理上的混亂和采購上的不規范。建立政府采購法律制度,可以克服上述弊端,統一規范政府采購行為。

由于缺乏統一、完備的政府采購法律制度。各級政府的財政支出各自為政,環節多,單價高,采購方式不規范、不透明,導致盲目采購、重復采購等浪費現象依然存在。盡管在一些地方和部門已頒布實施有關規定,但由于其效力低,內容差異大,也難以發揮其應有的效果。

二、政府采購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則

“三公”原則就是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公開原則是世界各國管理公共支出的一個共同原則.因為政府采購合同是采購機關使用納稅人稅款和其它公共專項投資簽訂的買賣合同。在采購中必須對納稅人以及社會公眾負責。因此。要求政府采購依據的法律、政策、采購項目、合同條件、投標人資格預審和評價投標的標準等都必須對社會公開,以便公眾和檢察、監督機構進行審查、監督。

效率原則也是各國常見的采購原則。效率包括經濟效率和管理效率兩個方面,經濟效率要求政府在采購過程中,能大幅度的節約開支,強化預算約束。有效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實現市場機制與財政政策的最佳結合。

三、政府采購法律制度的功效

政府采購是政府與供應商之間進行的交易。由于政府是市場中的最大消費者。而且政府采購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在競標過程中執行嚴密、透明的“優勝劣汰”機制。所有這些都會調動供應商參與政府采購的積極性,而且能夠促使供應商不斷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或者改善售后服務。以使自己能夠贏得政府這一最大的消費者。所以.供應商競爭能力的提高叉能夠帶動整個國內市場經濟的繁榮昌盛。

四、政府采購法律制度的作用

1.提高供應商的競爭能力

政府采購的方式很多,有公開招標、兩階段招標、尋價采購、單一來源采購等多種方式,其中公開招標是運用最多的一種方式。但不論是采取哪種方式,在政府采購的過程中都要遵循競爭性的原則。通過公開招標采購,政府可以邀請到很多的供應商、承包商或勞務供應者來競標,形成一種有利于政府的買方市場,從而使政府能夠獲得比較價格利益和更優質的產品或服務。因此。各供應商必須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從而在眾多的供應商中嶄露頭角,被政府“相中”。

2.給整個市場經濟注入活力

政府采購必須遵循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這三條原則可以維護供應商的利益.極大地調動供應商的參與熱情,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并帶動整個市場經濟的繁榮。

首先,政府采購遵循公平原則。具體來說,這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競爭主體準人的公平性.即允許所有有興趣的供應商均可參加投標;二是競爭規則的公平性,即資格預審和評標的標準要一致;三是供應商獲取信息的公平性,即所有參與投標的供應商都應平等地從政府那里獲得完全信息。

其次,政府采購遵循公開原則。這一原則主要是通過嚴密的政府采購法律、法規來體現的。由于政府采購的批量大,對經濟的影響也大,所以采購活動的程序、過程一定要體現透明、公平的原則。公開的采購程序一方面具有可預測性,使投標供應商可以計算出他們參加采購活動的代價和風險。從而提出最有利的競爭價格: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內部交易”或“黑箱操作”,從而增強潛在投標商參與采購并中標的信心。

再次,政府采購遵循公正原則。其核心是“標準的統一”。該原則要求采購部門給予所有的供應商相同的待遇。而不應該存在歧視性。它是提高供應商廣泛參與政府采購活動的有效保證。

3.有助于我國產品打入國際市場

這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解釋:一是由于國內政府采購市場的不斷完善,調動了國內供應商的參與積極性,并促進其競爭能力的提高.這種競爭能力的提高有可能使這些供應商步人國際市場;二是從政府采購市場開放的對等性來看.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雙邊或多邊條約的優惠待遇參與國際競爭.使供應商能夠在國際市場上得到更多錘煉的機會.提高國際競爭實力。

從長遠看,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趨勢不可阻擋.政府采購市場的開放也是必然趨勢。雖然我國沒有正式聲明開放政府采購市場,實際上國外供應商早已進入我國政府采購市場。我國政府機關采購商品或服務的領域也早已延伸到國外。

4.有效防治腐敗

首先,政府采購制度,能克服以往分散購買的弊端??捎行У胤婪豆膊少忣I域的腐敗。政府采購,不僅是一種簡單的消費行為。而且是一種制度。在這種制度下,各種支出納入統一賬戶.受到財政部門全方位監督。它的主要實現形式是招標。這一方式以公平、公正、公開為基礎,通過招標廣告,公開采購信息,使有能力的企業,都有機會參與競爭。

其次.統一的政府采購,特別是公共招標方式.可以依托于法制而明顯地提高政府采購過程的透明度和嚴密性,減少產生“權錢交易”等腐敗行徑的土壤。

篇3

論文關鍵詞 中小企業 思想認識 發展

中小企業量大面廣,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絕對的優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拉動經濟增長、吸納社會就業、推動技術創新、縮小貧富差距等,都是大型企業無法替代的??梢哉f“大企業強國,小企業富民”。僅以浙江省為例,據上一次經濟普查,截止2004年底,浙江擁有各行業中小型企業30.41萬家,資產總量達到35683.81億元,2004年實現營業收入27703.85億元,吸納從業人員1130.71萬人;企業單位數為全省企業單位數的99.6%,資產總量達到82.6%,營業收入達到71.7%,從業人員占到82.7%。以該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為例,2004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上交的稅金總額為3773.83億元,其中,僅中小企業上交稅金總額就達到677.15億元,占了87.5%。但在本次金融危機及經濟蕭條過程中,中小企業受到的影響又最大。2012年上半年,浙江省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實現增加值4059.27億元,12.06%的同比增長,比大型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速低0.21個百分點。全省中小企業發展總體運行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生產與銷售雖然穩定增長,但增速比去年略有回落;二是出口雖然保持較快增速,但占銷售產值的比重在持續削弱;三是經濟運行雖然質量良好,但企業效益提升遭遇“天花板”;四是產業機構雖然調整加速,但整體轉型仍難如人意。上半年主要經濟指標逐月有所回落,中小企業面臨較大經濟增長壓力。中小企業的困難雖然有多方面多層次原因,但認識問題上的缺陷,是影響當前中小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特別是一些影響中小企業發展的觀念改變還沒有完全到位,已成為影響廣大中小企業特別是當前特殊經濟情況下中小企業進一步發展的前置性障礙,需要予以廓清和糾正。

一、中小企業認識問題的理論梳理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思想是行動的指南。中小企業的發展問題,從某種程度和角度上將,其實質是中小企業思想認識問題。特別是在若干重要問題上的理論認識問題,極大地關系著中小企業的興衰成敗。

手工作坊可以說是最古老的“中小企業”。大工業由手工作坊演化發展而來,但迅速替代中小企業,在此過程中,英國出現“手工業淘汰論”,德國歷史學派提出“手工業或小工業沒落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深刻分析到,對剩余價值的追逐必然導致資本的集聚和集中,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前景也做了不容樂觀的估計。19、20世紀之交,大企業發展迅猛,但負面作用也日益顯現;中小企業破產現象頻出,但其重要性日益提升,在這種矛盾交織的情況下,許多理論學家從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互存互補”的角度,論證了中小企業存在的必然性。這些理論包括馬歇爾提出的大中小企業共同構成“生物鏈”、企業經歷“生存——發展——衰亡”生命周期的“生物學理論”;張伯倫、羅賓遜夫人則從“產品差別性”和“市場不完全性”論證了不同規模中小企業存在的可能性與必然性;喬治·施蒂格勒則指出,某行業“最佳經濟規?!笔且粋€區間而非一個點,在這個區間帶內有中小企業存在的廣闊空間。后面的理論,除了“技術創新論”,基本上是在上述理論基礎上的衍生。

我國中小企業的存在理論主要形成于改革開放以后。最開始是“補充論”,認為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是大企業(國營企業)的有益和必要的補充。然后發展到“重要組成部分論”,認為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F在逐漸興起的是“統籌城鄉二元結構論”,認為大量的中小企業(鄉鎮中小企業)在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中發揮了橋梁和紐帶作用。

那么,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到底發揮著什么樣的地位和作用?政府扶持重點應該扶持大企業大集團還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量大面廣均量小,怎么扶持?這些都在相當程度上困繞著政府和社會各界對中小企業的準確認識。這些問題的形成有深刻的歷史淵源,包括“抓大放小”的歷史慣性和中小企業自力更生的“印象后遺癥”,至今影響著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和推進。

二、中小企業認識問題的實踐梳理

兩大問題一直制約著中小企業在實踐中擁有更大舞臺,發揮更大作用。一是“抓大放小”的歷史慣性。改革開放初期改制,提倡“抓大放小”,抓大主要是抓國營大企業,放小也主要是放國營小企業,當時對民營企業還是比較慎重管理的,在相對程度上,民營企業處于“既不被扶持(抓)”,也不被放(放權)的尷尬境地,基本上是“自生自滅”。在本世紀頭十年,“物以稀為貴”,追求“世界500強”“中國500強”“省級500強”“市級上百億”“縣級上10億”等規模經濟的沖動,再一次提升了“抓大放小”的強度,這時,以規模而非所有制“論英雄”,中小企業很難得到扶持優惠;金融危機爆發后,社會各界逐漸統一了對中小企業存在必要性、發展重要性、突破可能性、扶持必然性等的認識,“抓大扶小”成為主旋律。但遺憾的是,一些地方對中小企業的“重視性”與“操作性”脫節。在文件描述中,中小企業的重要性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但真正操作中,有的地方卻自覺或不自覺排斥中小企業,如在地鐵運營中主張因地鐵特殊性而剝奪小企業招標資格,優惠大型連鎖企業等。

二是抓中小企業“重點難突出”“成效出得慢”。中小企業量大面廣,容易使人感覺無從抓起,不像大企業一拿就是一重點,掰著手指頭就能“如數家珍”,因此許多官員感覺中小企業“不好抓”。而且抓大企業舉措明確,核心抓投入就行了,思路清晰明了一目了然,“照本宣科”“依葫蘆畫瓢”就行,抓中小企業更需要“結構性減稅”等復雜操作,很“傷腦筋”。加上單個中小企業的產值很小,見效慢,扶持起來不容易出業績,等成績出來說不定早已不在任上,等于是“前任栽樹,后任乘涼”,不像抓大企業見效快,“立竿見影”,政績兌現性強,因此“不愿抓”中小企業。還有部分人認為,大企業技術創新實力更強,以中小企業技術整體一般掩蓋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活力優勢;認為中小企業安全性、環保性、社保方面問題太多,很難治理,因此容易以“管制”的心態去面對中小企業。

目前,中小企業因自身獨有特點及認識誤區,在“船小好調頭”的同時,發展面臨七大風險:一是資金供給風險,包括資金鏈斷裂;互保鏈多米諾骨牌效應;高利貸高發;企業倒閉等;二是外需出口風險,包括人民幣匯率變化的不確定性、外需市場變化的不確定性、出口退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時局變化和自然災害的不確定性;三是資源漲跌風險,包括能源類、資源類、原材料、生活資料價格漲跌多變;四是產業投資風險,包括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技術創新等;五是粗放生產風險,包括高能耗企業節能降耗形勢不容樂觀、高排放企業經營成本快速上升、社會對高污染企業容忍度越來越低;六是法律風險不斷加大,隨著法治國家建設進程加快,法律法規規范化對中小企業的壓力明顯大于大型企業(大型企業甚至普遍得益于法治規范化);七是中小企業創業動能越來越小,收益與付出不成比例的現象并沒有緩解,在新形勢下反而有所擴大,因此,愿意創辦中小企業的人數增長不快,發展中的中小企業愿意專注主業不動搖的也是非常多。這些都急需政府政府跳出理論束縛,打破條條框框,出手、出招幫助化解。三、必須重新認識中小企業的發展問題

目前,“抓大扶小”雖已成為廣泛共識,但重“大”輕“小”的現象依然存在,特別是引導和扶持小企業發展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沿用大企業的扶持手段來扶持中小企業日益行不通。這些都深度影響了中小企業的發展提升。從國際上來看,人均生產總值在5000美元左右這一關口時,能順利實現加速發展的國家和地區,其成功經驗之一就是實行“抓大扶小、兩頭并舉、差別扶持”的政策,在促進大企業繼續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特別是初創型小企業的發展,為本國和地區經濟發展夯實基礎,增加創業活力和經濟增長源,消減經濟全球化浪潮的負面影響。但如果處理不好,將陷入“拉美陷進”。

篇4

政府采購制度作為政府支出管理的重要制度,在西方發達國家已廣為應用。由于政府采購支出所遵循的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和購買支出所達到的規模效益,它的影響已超過單純的財政支出管理,涉及到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以及國內國際經濟合作領域。鑒于此,我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有必要研究和探索,建立既具有中國特色又能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政府采購制度。

一 、我國推行政府采購制度的意義與作用

(一)政府采購與政府采購制度

政府采購(又稱公共采購)是指各級政府為了日常政務活動的開展或者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的需要,按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購買商品和服務的行為。

與一般采購相比,政府采購具有以下特點:

1.采購資金主要表現為政府性資金;

2.采購目的主要是實現政府職能;

3.采購范圍廣、規模大;

4.采購過程要求能夠較充分地體現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

5.采購制度一般是圍繞政府的一定時期的一定目標而制定的,具有較強的政策性。

政府采購制度是指有關政府采購的一系列法規、政策和制度的總稱。其基本內容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政府采購法規:主要表現為各國分別制定的適合本國國情的《政府采購法》,該項法規主要包括:總則、招標、決議、異議及申訴、履約管理、驗收、處罰等內容。

2.政府采購政策:即政府采購的目的,采購權限的劃分,采購調控目標的確立,政府采購的范圍、程序、原則、方式方法,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規定。

3.政府采購程序:即有關購買商品或勞務的政府單位采購計劃擬定、審批、采購合同簽訂、價款確定、履約時間、地點、方式和違約責任等方面的規定。

4.政府采購管理:即有關政府采購管理的原則、方式,管理機構、審查機構與仲裁機構的設置,爭議與糾紛的協調與解決等規定。

(二)我國建立政府采購制度的意義與作用

建立和推行政府采購制度在我國還剛剛起步,但政府支出中政府采購行為則一直存在。據有關方面測算,近年,我國政府采購日均量已達20億元,年政府采購總量7200多億元。長期以來,我國的政府采購表現為財政預算分配后各購買實體的分散采購形式。即:由財政部門每年根據預算和各預算單位的用款進度層層下撥經費,各支出單位根據需要自行購買。這與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其中政府對財政資金的使用管理,體現在嚴格的物資審批中。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這種傳統的政府采購行為方式與兩個根本性轉變改革環境存在嚴重的相脫節。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買方市場逐步成長壯大,各購買實體的自主權明顯擴大,政府采購牽涉的范圍更加廣泛;另一方面,適應市場經濟的政府支出管理制度并未建立,財政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機制不力。實際運行中不可避免地造成采購行為不規范;財政支出資金使用效益低下;采購過程以部門或小集團利益為重并引發不同程度的暗箱操作和腐敗行為;弱化政府、財政的宏觀調控能力。

因此,探索、建立政府采購制度是體制轉軌中財政預算支出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而政府機構改革亦要求政府轉變社會經濟管理職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呼喚政府采購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

1.建立政府采購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強化政府宏觀調控的需要。現代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要求以市場為資源配置的主體,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政府實現宏觀調控的兩大政策工具。其中,政府采購制度是財政政策的重要組成。由于政府采購的數量、品種和頻率,影響著財政支出的總量和結構,反映一定時期的財政政策,政府采購制度能夠通過一定的政策調節經濟周期,熨平經濟波動,起到調控國民經濟,總量和結構的作用。同時,政府采購還是政府體現政策意圖,達到一定政策目標的手段。如:政府以市場為紐帶通過帶有政策傾向的政府購買,支持民族產業發展;平衡地區差距;吞吐存貨、平抑物價、維護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益等。

2.建立政府采購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支出管理的客觀要求。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向市場的轉軌,楔入了市場機理和價值規律,追求支出效益最大化是支出管理的根本目標。同時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其管理的方式必須符合法制化和規范化要求。政府采購制度以一系列制度的規定,加強了政府對財政資金由價值形態向實物形態轉變過程的影響。監督和管理,有效地制約和規范了政府購買行為。對于節約財政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加強國有資產管理有重要意義,是健全和完善我國財政政策的重要舉措。客觀上有利于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政府資金分配與使用效率機制,從而達到經濟的規模效益與追求政府支出的邊際效益。

3.建立政府采購制度是我國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壯大民族經濟的必然選擇。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國際經濟一體化趨勢明朗。我國政府于1996年向亞太經合組織提交的單邊行動計劃中明確表示最遲于2020年向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員對等開放政府采購市場。因此,建立和推行我國的政府采購制度時不我待。它有助于我國從國際市場中獲得價廉物美的產品和服務,實現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同時也有助于利用從現在到正式開放政府采購市場的時間差鍛煉和培訓國內企業,逐步適應國際慣例,以開放的姿態迎接國際挑戰。

4.推行政府采購制度是防腐倡廉,整頓財經秩序的重要配套措施。政府采購制度有利于建立一種反腐倡廉機制,使政府采購行為置身于財政、審計、供應商和社會公眾等全方位監督的機制當中,在公開、公正、透明的環境中運作,有效抑制了公共采購當中的各種腐敗現象,有利于維護政府信譽,維護政府官員廉潔奉公的良好形象。

二、政府采購的國際通行做法與啟示

政府采購制度起源于歐洲。從18世紀末開始,西方國家逐步開始實行政府采購制度,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和建立管理機構,政府采購的主體也逐步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向其它公共服務組織擴展,并成為政府干預經濟的一種手段。近一個世蘭己來,政府采購制度是大部分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國家管理政府直接支出的基本方式,且已經推廣到國際貿易領域。世貿組織的《政府采購協議》成為各國加入世貿組織談判的重要文件之一。

(一)國外政府采購制度的通行做法

1.政府采購制度的基本原則和目標。其原則主要有:貨幣價值最大化原則(即實現等價交換、物有所值,以最低的成本投入,盡量滿足全體居民和納稅人的要求);三公(公正、公平、公開)原則;競爭原則(以此激發國內外商家間的充分競爭)。政府采購制度的目標不同歷史時期各不相同。特別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經濟職能內涵的擴大,政府采購成為政府干預經濟、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政府采購的目標更趨多元化,如各國常見的保護民族產業,調節國民經濟運行,促進就業等。

2.政府采購的基本模式。以政府采購的集中程度可分為三種采購模式:集中采購,即由一專門的機構負責本級政府所有采購如香港);分散采購,即有限的物品集中采購,其它物品由各支出部門根據政府有關法規分散采購(如新加坡)。

3.政府采購的方法。主要包括招標采購和非招標采購兩種。其中招標采購所占比例較大,且門檻價較低。它又包括公開招標、選擇性招標、限制性招標幾種。后兩者一般是在特殊情況下使用。如購買現有設備的配套部件、購買專利產品等。非招標采購具體方式靈活,如兩階段采購、詢價采購、競爭性談判采購、單一采購和小額采購等。

4.政府采購的管理機構。一般而言,政府采購的管理機構都設在政府財政部門,各自的權限因國而異,因其采購模式的不同而不同。主要職責包括:采購預算編制、制定采購法規、對政府采購事務進行協調和管理、采購統計、采購分析和評估、直接進行采購等。國際上大多數國家又將政策制定機構與政策執行機構分開設置。

5.爭議和仲裁。政府采購仲裁機構可分為由財政部門負責(如:新加坡、韓國等)、獨立的仲裁機構(如:加拿大、日本等)和地方法院負責三類。解決的方式有通過爭端調節的協商解決方式和法律仲裁。

6.有關法律規定。為加強政府采購的管理和監督,各國都備有一整套完整的法律體系(如美國《聯邦政府采購政策辦公室法案》、《聯邦采購條例》、《合同競爭法案》等)。其中各國的基本法規是政府采購法和合同法,同時還配套有大量的相關法規。

篇5

摘要:本文從公辦高校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特點與要求、提供會計信息的內容及載體等方面細化高校會計核算目標,更好地實現“反映受托責任”“決策有用”目標的同時,強化高?!吧鐣熑巍迸c“人才發展,科教興國戰略”長期目標的需要,最終實現高校會計核算目標的精細化與明晰化。

關鍵詞:高校 會計核算目標

會計核算目標是指會計核算活動所需要達到的目的,主要明確誰需要會計信息、需要哪些會計信息、以何種方式提供信息;會計信息使用者應用會計信息應達到的目標等內容。

一、公辦高校會計核算目標定義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目前,公辦高校會計核算目標的定義尚未明確,學術界和實務界通常以《事業單位會計準則》(財政部令[2012]72號)界定的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目標作為高校會計核算目標。這種做法的缺點主要有:一是高校會計核算目標主要以公認的財務會計理論為依據,只注重高校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而沒有重視高校內部不同層次管理者和使用者的會計信息需要,沒有將管理會計的有關理論應用于高校內部管理之中;二是對高校內部會計信息報告的內容、載體、形式、要求探討的較少;三是在滿足外部信息使用者需求時主要是滿足政府機關與機構預算執行、財政收支等信息的需要,而對滿足其他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方面,缺乏規范性要求;四是沒有反映以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為基本目標、業務活動均與提高發展人的體力和智力密切相關的高校的業務特性,沒有反映高校會計目標必須服務于高?;灸繕艘?;五是以所有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共同目標作為高校的會計核算目標,不利于高校會計信息使用者更好地分析高校履行“受托責任”和承擔“社會責任”的情況,進而實現“決策有用”目標。針對高校業務特點的會計核算目標亟需完善。

二、公辦高校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構成及其信息需求

(一)政府機構與部門。政府機構與部門是公辦高校會計信息的最大需求者,需要宏觀管理和決策相關信息。(1)財政部門。公辦高校經費主要來源于財政撥款,財政部門代表國家履行對高校的投資責任,是教育經費的主要撥付者與管理者。所以公辦高校會計信息的最主要需要者是財政部門,它們需要財政預算及其執行情況、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財政收支等信息,高校會計制度要求編制的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表和財政補助收入支出表三張主要報表,就是為了滿足財政部門的信息需求。(2)主管部門。教育主管部門具體實施對高校的管理,其經費的預算與執行、經費撥款與經費項目的審批均與高校直接聯系,主管部門是高校會計信息的直接需求者,凡是與高校經濟活動相關的會計信息,均需報告其教育主管部門。(3)科技管理部門。高校的任務之一是“發展科學技術”,所以高??蒲许椖康慕涃M爭取、使用、管理、效益評價等方面的會計信息便成為科技管理部門的主要需求信息。(4)國有資產管理部門。高校資產的分類、核算、使用和保值增值等會計信息是資產管理部門重點關注的內容。(5)物價管理與監督部門。高校的收費標準、收費項目必須執行國家收費政策與制度,高校不同專業、不同層次、不同項目的收費標準、收費依據必須經過物價管理與監督部門的審批與監管。(6)稅務部門。高校經濟活動中涉及的個人所得稅、營業稅、增值稅及有關附加稅等信息是稅務部門重點關注的會計信息。(7)人事部門。政府人事管理部門負責高校人員編制、工資標準審定、績效工資總額審批等事項,所以高校教職工人員構成、工資總額、離退休生活費等信息是人事部門關心的重要內容。(8)社會保障部門。高校教職工繳納“五險一金”的會計信息,必然是社會保障部門關心的內容。(9)審計部門。為了保障高校經濟活動合法、合理與有效,審計部門需要對高校進行定期與不定期的全面審計,對領導干部進行經濟責任審計和有關專項業務審計等。高校應提供會計信息,以滿足審計需要。(10)統計部門。高校經濟活動是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收入、支出、資產和負債等信息必然與國家宏觀的經濟活動相關,所以高校的會計信息是統計信息的重要組成內容。

(二)高校內部會計信息需求者。高校會計信息是高校內部決策的重要依據與前提,是高校各項活動的綜合反映,高校內部相關部門或人員是會計信息的直接需求者。(1)最高決策機構。目前我國公辦高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院)長負責制,最高決策層為“學校黨委會”和“校長辦公室”,一是全面需要高校財務狀況、事業收支、預算執行情況等會計信息,二是需要:收入分配及福利待遇、獎勵和學生權益信息;財務預算方案、決算及其審計結論信息;重要資產處置、重要辦學資源配置信息;各類重點建設、重要科學技術文化交流與合作、重大合資合作等項目資金來源與使用信息;預算內大額度資金調動和使用、未列入高校年度預算的追加預算和大額度支出、重大捐贈等會計信息,為其正確決策服務。(2)高層決策者。高校校級領導是高校的高層決策者,一是全面需要高校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與支出(費用),財務預算與決算情況信息。二是重點需要自己主管與分管部門、教學院(系)財務預算、項目資金、經費支出進度、成本費用核算等內部管理的會計信息,為管理和控制服務。(3)中層決策者。高校各院系與各職能部門為了完成各自的目標任務,需要高校提供經費支持,他們最關心的是本部門、本院系的包干經費及項目經費的預算及其執行情況。(4)教職工。教職工在履行各自職責的基礎上,重點關注的是高校發展情況、工資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會計信息。主要包括:工資、津貼、職工福利、社會養老、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等會計信息。(5)在校學生。學生是高校生存發展的基礎與前提,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同高校密切相關。學生重點關注的是高校的收費標準、教學與科研投入、本專業本學科經費投入、就業資助、助學獎勵與資助、生活補助、學生福利等方面的會計信息。

(三)相關的企事業單位。高校作為獨立的法人單位,是經濟活動的主體。作為與高校有經濟往來的另外一方必然要了解有關高校的會計信息。(1)財產物資供應與承建單位。高校在資金的使用過程中需要購置教學科研用儀器設備、建造房屋建筑物、采購圖書資料、學生生活用品、后勤服務用品及用具等,需要按照有關規定進行政府采購、招投標等經濟活動,對方單位必然要了解高校的資金實力、項目預算、經濟合同執行等方面的會計信息。(2)合作單位。高校開展聯合辦學、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研結合等經濟合作,是高校做強、做大的必經之路,是實現高校發展目標的必然要求;作為合作單位必須要知曉高校的收支和資金情況、合作項目的資金來源與保障機制等會計信息,以便其正確決策。(3)基金委員會。我國許多知名高校都建立有校友會、教育資助會、專項科研項目等基金,其基金的管理使用情況、效益情況,必然是高校各類基金設立人或機構組織關注的會計信息。(4)科研機構、社會服務組織。高校利用教育資源對外開展科學研究、科技服務、委托培養人才、非學歷培訓等活動,作為合作單位必然需要知道與科技合作相關的資金使用、項目進展等方面的會計信息。

(四)金融機構與組織。高校與金融機構是資金結算關系,金融機構必然是高校會計信息的需求者之一。如:高校資金結算情況;向銀行等金融機構借款,需向銀行提供財務狀況、收入支出、信用評估等會計信息;高校對財產、教職工、學生進行投保,需要向保險公司提供資產狀況、教職工收入情況、學生保費等方面的會計信息。

(五)潛在生源及學生家庭。潛在生源是高校的未來,學生家庭是學生選擇高校最重要的參與者、決策者和經費提供者,他們必然關心高校涉及學生生活學習方面的會計信息。潛在生源是高校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他們需要高校的收費標準、資助獎勵政策、高校的經濟實力等會計信息,以便于正確地選擇學校;學生家庭需要高校收費標準、收費項目、資助標準與獎勵辦法、教學科研投入、辦學實力、國家投資情況等會計信息,便于幫助孩子正確決策。

三、公辦高校會計核算目標的載體與形式

會計核算目標的實現,必須通過一定的載體與形式反映會計信息,實現其目標與目的。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多樣化、所需會計信息的差異化,必然形成會計信息載體的多元化。

(一)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需要的載體與形式。高校對政府等投資者“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高校利益相關者的“經濟決策”信息、高?!吧鐣熑巍钡穆男星闆r、高校在“人才發展,科教興國戰略”中的作用與貢獻情況等會計信息,是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所以會計信息必須符合公認的會計準則要求,其載體與形式必須符合高校會計制度――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報要求,通過會計報表及其附注進行列報與披露。

(二)內部會計信息使用者需要的載體與形式。高校內部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實現“決策有用”,因而其會計信息的載體與形式具有多樣性:(1)最高決策層及校級決策者。高校最高決策層和校級領導要對高校向外報送的財務會計報告負責。他們需要的會計信息載體:一是會計報表及其附注;二是為了滿足高校宏觀決策和內部管理需要,會計信息載體可以是專題報告、收入支出賬戶、項目收支情況、內部成本費用等報告或報表等多種形式。(2)各職能部門及其院系。高校各職能部門與院系具體負責高校某一方面的任務與工作,所以其會計信息的報送形式可以是部門、院系的收入、支出明細賬,專項經費收支明細賬、預算收支進度表等內部責任報表與報告形式。(3)高校教職工。對于教職工需要的個人收入等方面的會計信息,可以利用學校文件形式、教代會專題報告、網絡公示等方式傳遞給教職工。(4)在校學生。對于學生關心的收費標準與項目、獎勵資助規定等會計信息可用管理制度形式下發給學生,并在校內利用宣傳欄、校園網等公示給每位學生。

四、完善公辦高校會計核算目標的思路與設想

(一)完善高校外部信息使用者會計目標的思路與設想。高校對外會計信息報告的主要載體是財務會計報告,主要由會計報表及會計報表附注組成。

1.完善對外會計報表的思路與設想。根據高校會計制度規定,在編制“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表和財政補助收入支出表”三張報表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以下會計報表:3―5年比較資產負債表、比較收入支出表和財政收支表,以反映資產保值增值及高校事業發展情況;收支明細表和財政收支明細表,以反映高校收支構成情況;項目收支明細表,以反映高校專項活動的收支情況;凈資產變動構成明細表,以滿足高校凈資產構成情況的信息需要;重大投資、融資情況明細表,以反映高校投融資基本情況;基本建設投資明細項目報表及資金平衡表,以反映高?;窘ㄔO等長期投資情況;專用基金收支明細表,以反映專用基金增減變化情況;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分析表,以反映國家財政預算執行情況;科研經費收支情況明細表,以反映高校科研能力及科技水平實力;教學經費投資明細表,以反映教學經費投資情況;納稅情況明細表,以反映高校納稅情況;學生獎勵資助支出明細表,以反映高校執行國家資助政策情況;人員經費支出明細表,以反映高校人員支出構成情況;債權債務往來明細表,以反映高校往來款項結算情況;金融機構借款及利息支出情況明細表,以反映高校借款情況;“三公經費”預算執行情況表,以反映高校執行“八項規定”情況;學生、教職工人員結構情況明細表,以反映高校人員情況;校內獨立核算單位收入支出明細表,以反映高校附屬單位收支情況;貨幣資金流量表,以反映高校貨幣資金的來龍去脈;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折舊、攤銷情況明細表,以反映折舊與攤銷情況。

2.完善對外會計報表附注的思路與設想。高校會計制度規定:會計報表附注“至少應當披露九項”內容,但披露的具體要求、詳細程度沒有明確規定;筆者認為對“附注”應參照企業會計準則與制度的相關規定對其披露的內容以表格的方式,將要說明的項目、業務活動、財務狀況的金額變化情況、發生時間、所占比重情況進行表達,做到清晰明了、易于理解。根據高校實際,在附注中至少應增加以下信息內容:政府審計、社會審計或者內部審計結論信息;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依據與方法信息;財務預算編制方法及預算情況信息;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標準及使用年限信息;無形資產攤銷方法、標準、攤銷年限信息;重要的科研、教育事業投資情況信息;高校對財務會計報告可靠性、真實性、合法性、有效性的承諾信息;高校財務會計分析指標信息。

(二)完善高校內部信息使用者會計目標的思路與設想。高校內部會計信息使用者除高校最高決策層及校級領導、財務部門領導需要全面的會計信息之外,其他信息使用者更關心的是某一方面的會計信息,所以高校財務部門除了按照高校會計制度規定向高校最高決策層提供“財務狀況、事業成果、預算執行等有關的會計信息”之外,更應根據其他會計信息的需要,以不同的載體方式提供相應的會計信息:編制內部部門財務預算執行情況表,以反映各部門、各院(系)財務預算執行情況信息;編制項目經費預算執行情況表,以反映教學、科研、基本建設、后勤保障等項目經費執行情況,利用信息化校園載體傳遞給相關人員;編制校內教育、教學成本費用明細表,以滿足校內成本核算需要;利用專題報告和文件等方式將專項的財務預決算信息提供給使用者;以公示或制度規定將有關學生收費項目、標準、資助獎勵信息提供給學生;以教代會、工會會議等形式將有關教職工關心的工資福利等信息提供給教職工。

總之,對內提供會計信息形式、載體和時間應根據一事一策,滿足及時性和決策有用性要求,將管理會計方法應用于實現內部會計目標之中。

(三)強化高校社會責任、發展科學技術會計目標思路與設想。高校會計核算目標,必須滿足相關方面對高校開展社會服務、發展科學技術的信息需要,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提供信息:(1)高?;厩闆r。高校投資主體、法人代表、開辦資金、事業法人證書編號等合法性信息;高校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辦學層次、辦學規模、辦學宗旨、教育形式、決策形式與組織機構等信息;地理位置、占地面積、資產總額、實驗及教學科研設備價值、圖書館藏、師資力量、師生比例、對外交流等信息。(2)高校對社會貢獻信息。參與國家、省市重點科研項目、重點工程情況、科研論文、科研項目數量與質量層次、名牌專業、優勢學科、學術帶頭人、學生就業率及優秀畢業生情況。(3)高校納稅及解決就業信息。高校繳納各種稅費明細情況,安排臨時工人員及支付工資、繳納社會保險基金情況,高校參與社會支教、科技下鄉,承擔義務培訓、教學情況,高校對當地消費貢獻情況等。(4)社會對高校的評價信息。高校綜合排名、社會評價、高校所獲獎勵與榮譽等信息。

總之,隨著高校改革的不斷深入、財政改革與管理的精細化要求不斷提高,高校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高校提供質量更高、時效性更強、反映受托責任、符合決策需要,明確高校社會責任的會計信息。S

參考文獻:

[1]財政部.高等學校會計制度[S].財會[2013]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