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護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6 18:17: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優質護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優質護理論文

篇1

1.1合理選擇體檢套餐前臺護士負責為個人體檢者選定體檢套餐,以往是根據年齡、性別、既往史等一般情況為體檢人員制定體檢項目,自實施極致化護理服務以來,進一步考慮體檢人員的健康情況、家族史、個性需求、財政收入情況等因素制定符合其本身需求的體檢項目,突出體現個性化。除了體現個性化還要具備合理化,對于連續多年在我院體檢的體檢人員,護士會根據電子健康檔案,去除不必要的重復性檢查,選擇針對性強的體檢項目,即為體檢人員制定性價比高的體檢套餐。

1.2科學制作體檢單體檢前團檢單位將員工的姓名、年齡、性別、婚否的信息通過電子郵件發送到我院體檢中心的郵箱。不但保證了體檢人員的信息準確無誤,同時便利我們落實工作中的查對制度;體檢導引單的制作需由兩名以上護士查對,方能發放到體檢人員手中。

1.3積極做好體檢前宣教團檢前3d,派專業素質過硬的護士去查體單位做體檢前宣教工作,內容包括我院地理位置、體檢項目及意義、體檢前生活及飲食上的注意事項等等,以確保查體結果科學有效。每天下午培訓導醫護士,落實第2天體檢的單位、人數、體檢項目等內容,每人發放一張導醫路線圖,掌握體檢流程及相關健康教育知識。如有VIP客戶,指定專門的VIP護士提供“一對一”陪檢服務。

2體檢中的關鍵環節

2.1合理設置溫馨指示牌為了加深體檢人員對各科室的分布、體檢流程和注意事項的了解,我們在體檢大廳醒目位置和拐角處設置指示牌,以LED屏幕的形式滾動播放,體檢人員也可以在導醫護士的指導下通過觸摸顯示屏了解到這些信息。

2.2科學處理“瓶頸”環節對于采血、彩超等空腹項目的體檢高峰時段強化管理增設導醫護士,及時引導并合理分流,完成空腹項目及時提供免費早餐,以免發生低血糖、暈厥等現象。遇行動不便的體檢者,或是無人陪伴的老人,主動提供輪椅服務并指派一名護士全程陪同并優先安排檢查。

2.3認真做好體檢中宣教導醫護士或VIP護士在導診的過程中,適時進行健康知識和相關體檢項目的宣教,選擇通俗易懂的語言,使體檢者較檢項目的宣教,選擇通俗易懂的語言,使體檢者較愉悅接受宣教的內容,能以最佳的狀態配合檢查。使用規范語言,向客戶傳遞準確的信息,在體檢過程中多次對體檢人員宣教,對有特殊要求的檢查提前向體檢人員說明,避免因溝通不利而影響檢查的準確性[4]。

3體檢后的延伸服務

3.1建立體檢人員健康檔案利用體檢軟件為體檢人員建立完善的電子健康檔案,包括個人信息、歷年體檢結果,便于體檢人員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進行全面、系統的了解,也便于次年體檢時在體檢項目的選擇上能更加的個性化和合理化。團檢單位,除了個人體檢檔案,還附加一份團體健康綜合報告,以便單位全面掌握員工健康狀況。

3.2設立乙肝疫苗注射聯系卡需要注射乙肝疫苗的體檢人員,注射完第1針后,發放乙肝疫苗注射卡并登記聯系方式,下次注射護士會提前3d通知本人。卡片背面印有注射疫苗后的正常反應及相關注意事項。

3.3嚴格體檢報告管理制度報告打印室選派責任心強的2名護士負責,按照規定3~5個工作日將體檢報告打印出來,確保準確、無誤并分類加鎖放置。團檢報告單個裝訂由單位統一領取;個檢報告憑有效證件領取;不接受電話咨詢結果,保護個人隱私。對于需要郵寄報告的單位或個人,護士建立郵寄登記本并選擇有信譽的快遞公司,盡快將體檢報告寄出。

4結果

我院體檢中心在實際護理服務工作上提出“極致化護理服務”理念以來,優質護理服務質量和體檢人員滿意度于2010—2012年均呈現出逐年提升的趨勢。

5小結

篇2

1.1一般資料

Ⅰ期(T1N1M0,T2bN0M0)40例,Ⅱ期(T1N2M0,T2a/bN1M0,T3N0M0)10例,Ⅲ期(T2a/b-T3N2M0,T3N1M0,T4N0M0)8例,Ⅳ期(T4N1-3M0,T1-3N3M0)4例;觀察組病例選擇:2011年1—7月行胃癌根治術患者60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齡41~78歲,術后置胃管者(非全胃切除)31例,置管時間4~7d,術后置鼻腸管者(全胃切除)29例,置管時間8~13d,腹腔引流管拔管時間7~9d。所選的研究對象中:Ⅰ期(T1N1M0,T2bN0M0)40例,Ⅱ期(T1N2M0,T2a/bN1M0,T3N0M0)8例,Ⅲ期(T2a/b-T3N2M0,T3N1M0,T4N0M0)10例,Ⅳ期(T4N1-3M0,T1-3N3M0)2例。兩組患者均經過常規的術前檢查,排除心腦腎及血液系統方面的手術禁忌,均接受胃癌根治術,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胃癌分期方面均無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即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健康教育。觀察組采用優質護理,即全科護士均進行優質護理和專科疾病知識培訓,每位責任護士負責6~8位患者,實行APN彈性排班,由責任護士對新入院的胃癌患者進行入院評估,再由護士長、責任組長、責任護士根據專科疾病護理常規和患者的疾病特點,制定相應的標準護理計劃,分管護士嚴格按照護理計劃逐步完成胃癌患者圍手術期的安全管理。我們根據本學科專業的需要,將本專業的優質護理模式具體地分為心理護理、呼吸道護理、管道護理、飲食護理、早期活動護理、皮膚護理等六個方面,認真加以實施。具體內容如下。

1.2.1心理護理,主動熱情接待患者,介紹同室病友、住院環境及主管醫師和責任護士;耐心傾聽患者訴說,表達內心的感受;詳細解答其所提出的問題,滿足患者需求,消除其焦慮不安的情緒;向患者講解疾病、手術、預后等相關知識;同時邀請恢復較好的同種手術患者,介紹手術成功的經驗及康復情況,以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說明術前準備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項,以取得患者的配合;術后保持臥位舒適,妥善固定各種引流管,正確使用鎮痛泵,隨時告之疾病的轉歸情況,以減輕焦慮感。

1.2.2呼吸道護理,術前告知患者呼吸道護理的重要性,囑其注意口腔衛生,戒煙酒,教會患者練習深呼吸、有效咳嗽;術后每2h協助更換、叩背,霧化吸入每天2次,指導正確咳嗽排痰,做好口腔護理,并觀察患者呼吸的型態、頻率及SPO2等動態變化和痰液的顏色、性質和量。

1.2.3管道護理,講解放置引流管的目的和意義;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暢,尤其是胃管和營養管,我科采用長約90cm,寬約0.5cm的扁形彈力帶,沿兩側耳廓上方饒頭一周打結固定,并做好胃管和營養管長度的標記和管道標識,加強看護,防止患者因術后躁動和不適而自行拔管;在置管期間,保持患者口腔清潔,并抽取2mL的無菌石蠟油沿胃管管周注入Bid,以減輕咽喉部不適感;觀察引流液的性質、顏色和量,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1.2.4飲食護理,胃癌患者術后易出現營養不良,如處理不當,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我科胃癌根治患者術前均常規放置胃管和復爾凱鼻腸管,手術中將鼻腸管置于吻合口遠端20~25cm處。術后20h開始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即管飼自制的勻漿膳食,如米湯、魚、肉湯、牛奶、營養米粉、蛋白粉、果汁等,溫度為38℃。術后第1天總量為500mL,每次80~100mL,每4h1次;術后第2天總量為1000mL,每次100~150mL,每2h1次;術后第3天總量為1500~2000mL,每次150~200mL,每1h1次。營養不足部分由靜脈補充。術后1周指導患者進食半流質、軟食等,鼓勵患者少食多餐。

1.2.5早期活動,責任護士講解早期活動的重要性,術后麻醉清醒,血壓平穩,取半臥位,每2h翻身活動;術后1d,協助患者坐在床邊;術后2d,鼓勵其下床或在床旁移動;術后3d,扶持患者在室內行走5~10min;以后根據身體耐受情況逐漸增加活動量。

1.2.6皮膚護理,術前充分做好患者的皮膚準備,更換清潔的衣被,及時擦拭汗液;術后建立翻身卡,協助患者翻身及按摩身體長期受壓部位;保持切口周圍皮膚清潔,按時換藥。

1.3觀察指標

胃癌術后患者胃腸功能障礙、墜積性肺炎、切口感染、壓瘡的發生概率。

1.4統計學方法

將所得統計學數據使用SPSS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χ2檢驗,P<0.05則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討論

為加強醫院臨床護理工作,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2010年1月,全國衛生工作會議向衛生系統提出了加強醫院臨床護理工作,落實基礎護理,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優質、滿意的護理服務的要求,并要求各地方結合本地實際情況,認真組織實施《2010年“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方案》。作為基層醫院,我們也積極響應號召,以實現文件提出的中心目標:夯實基礎護理,提高滿意服務。我科(腫瘤外科)根據本專業的特點,結合實際情況,將其具體落實為以下6方面:(1)心理護理;(2)呼吸道護理;(3)管道護理;(4)飲食護理;(5)早期活動;(6)皮膚護理。研究表明,護患比例與患者的安全和疾病的轉歸有著相關性,2011年1月我科進行APN彈性排班,由責任組長負責、責任護士分管患者、低年資護士擔當輔助護士,每位責任護士負責6~8位患者,加強了對胃癌根治術患者的心理、呼吸道、管道、飲食、活動及皮膚等方面的護理,使其順利渡過手術期,有效地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概率,保證了患者安全。兩組對比,結果顯示:觀察組無墜積性肺炎、壓瘡發生;對照組胃腸功能障礙發生率為12.90%、觀察組為1.67%,均通過禁食、胃腸減壓及促進胃腸蠕動藥物應用1周后痊愈;對照組切口感染為14.52%、觀察組為3.67%,加強換藥,切口很快愈合。

3結論

篇3

1.1疼痛評估頻率、方法和目標

1.1.1疼痛評估頻率入院2h內時給予疼痛的評估,(1)中度(≤5)以下疼痛患者2次/d,時間為14:00、6:00(與測體溫同時),分別評估患者6:00~14:00、14:00~6:00期間的疼痛情況,記錄在相應時間內。(2)中度(>5)以上疼痛患者3次/d,時間為14:00、22:00、6:00(與發熱患者測體溫同時),分別評估患者6:00~14:00、2:00~22:00、22:00~6:00期間的疼痛情況,記錄在相應時間內《疼痛評估表》中。當患者鎮痛不滿意、主訴疼痛時,護士及時進行評估,報告醫生,并記錄入《疼痛評估表》中。對于評估疼痛評分≥4分的患者,護士將評估結果報告醫生,由醫生決定處理措施。護士應在醫生給予鎮痛處理后每4小時對患者進行評估1次,直至疼痛評分3分。在治療后及時進行追蹤評估。評估的方法是根據患者的情況、文化背景等選擇合適的疼痛評估的工具,通過患者的主訴主觀評估和護理人員的客觀評估對患者疼痛科學地做出評估。疼痛評估不僅應評估患者靜息狀態,還應綜合評估深呼吸時、咳嗽時、下地行走時以及康復鍛煉時的疼痛和對睡眠的影響程度等。

1.1.2疼痛臨床常用評估方法

1.1.2.1文字描述評分法該法醒目、便于理解,對文化程度低或不識字的人難于應用。

1.1.2.2數字評分法準確簡明,但不能用于沒有數字概念的患兒。

1.1.2.3口頭評分法易理解,表達清楚、準確具體,但易于受文化程度、方言等因素影響。

1.1.2.4視覺模擬評分法簡便易行,但精確度稍差。

1.1.2.5Wong—Baker面部表情評估法直觀真實,沒有文化背景的要求,常用于小兒及表達困難者,但需要觀察者仔細辨識。

1.1.2.6改良面部表情評分法表情、下肢、活動、哭泣可安慰性評分法。多用于4歲或4歲以下幼兒、有先天性認知缺陷或老年人以及無法用其他評測方法的患者。

1.2疼痛處理目標患者疼痛評分≤3分,24h任意程度疼痛頻率3次,24h內需要鎮痛藥物3次,消除患者對手術恐懼及焦慮情緒,術后患者盡早進行無痛功能鍛煉降低術后并發癥。

1.3評分標準對兩組患者的滿意度、住院時間、費用和功能康復等方面設計表格進行評分,將評分總合進行比較,總分150分,分數為60分以下的為無效,分數在60~90分為有效。分數大于90分的為顯效。(1)患者滿意度:運用護理部使用的優質護理滿意度調查表進行雙盲評分統計,95%以下不得分,95%以上記1分;(2)住院時間:根據患者達到康復出院的要求出院天數來進行評分統計。住院時間7~10d的記1分,10d以上的不得分;(3)住院費用:根據患者出院的總費用進行評分統計,出院總費用在3.5萬元內的記1分。超過3.5萬元的不得分;(4)功能康復:根據患者術后康復功能的情況進行評分統計。術后第1天下床進行功能鍛煉后無疼痛及傷肢不腫脹者,術后第3天在助步器協助下進行行走功能鍛煉走30m后無疼痛,傷肢不腫脹者記1分。術后第1天,由于疼痛的原因,患者推遲了下床時間或肢體達不到功能鍛煉的要求,從而發生肢體腫脹,以及由于術后第1天下床活動后,肢體疼痛,無法進行有效的功能鍛煉,致傷肢肢體腫脹發生其他并發癥的不得分。(5)疼痛情況按疼痛估量表評估,手術第1~3天疼痛分值在1~3分記1分,4分以上不得分。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的患者滿意度、住院時間、出院總費用、功能康復、疼痛評估等評分及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3.1開展無痛病房的疼痛護理的效果和意義無痛病房就是通過對疼痛管理,科學評估,合理運用多種鎮痛方式。目的是為患者制訂科學、個體化的鎮痛方案,將手術疼痛降低到最低點,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滿意度。疼痛是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和情感經歷,無論是何種性質的疼痛都可能是損傷的一種信號,因此容易引起患者心理學應激和其他負性情緒,例如焦慮、恐懼、嚴重者則可能導致抑郁。此外,疼痛也可以改變患者的活動性、睡眠形態或導致失眠。無痛是患者的基本權利,患者有權享受無痛治療、無痛護理,有權要求醫生護士為他治療護理時給予無痛技術。骨科作為優質護理病房示范病房,有義務為患者提供優質、全面、全程的整體護理,并且一直在工作中探索優質的專科護理發展方向。建立疼痛病房的理念是“一切以患者為中心,解除患者的疼痛”。通過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為患者提供一個無痛的環境,使患者安全、舒適地度過圍手術期和康復期,不僅可以減輕術后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還可以提高患者對手術質量的整體評價,使患者盡早開展康復訓練,降低術后并發癥。骨科95%的患者都存在疼痛,疼痛嚴重影響睡眠質量。患者能夠較輕松地開展一些功能恢復鍛煉,并積極地配合醫生和護士的工作。骨科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術后1d即可進行下床不負重行走鍛煉,由于疼痛的原因,患者推遲了下床的原因,導致增加便秘、墜積性肺炎、褥瘡、關節僵硬等并發癥因素。推廣疼痛的標準化、規范化管理治療,能夠減輕患者的疼痛,進行早期合理的功能鍛煉,在規定的時間達到鍛煉的效果,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康復。同時可以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經濟負擔及醫療資源的使用,從而提高了科室床位使用率,減少夜班醫生護士處理疼痛患者的工作量,且提高夜班護士的工作質量。更重要的是,無痛的管理理念,使醫護工作者能主動地接近患者,關注患者,了解患者,這是更人性化的服務理念。因此提高了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度,促進護患和諧,使專科護理得到發展,創建醫院科室品牌,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達到雙贏的目的。真正達到優質護理的目標即三滿意,患者、政府、醫院滿意。

篇4

1.1一般資料本次研究對象選取2014年1~7月在本院在進行分娩的產婦200例,將所有入選的產婦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例。觀察組中67例為自然分娩,33例為剖宮產;年齡23.2~35.4歲,平均年齡(26.47±5.67)歲。對照組中71例為自然分娩,29例為剖宮產;年齡23.5~36.4歲,平均年齡(26.32±5.07)歲。兩組產婦的年齡、孕期以及分娩類型等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產婦采用常規護理干預,進行常規健康宣教,包括產程配合要點、注意事項及產后哺乳、保健恢復等。觀察組產婦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優質護理干預。具體方法為:①加強溝通和宣傳,在護理過程中要體現人文關懷,產婦入院后,親切對待,主動介紹自己和主管醫生,避免直接呼喊其床號,應以朋友的方式稱呼對方名字,或者以姐妹相稱。向產婦以及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宣傳,介紹在待產以及分娩中需要注意的事項、母乳喂養的好處等,針對產婦個體情況制定相應措施,實施個體化的健康宣教,反復講解示范,與產婦良好互動溝通,產婦提出的問題能及時得到反饋,達到良好溝通效果,增加產婦及家屬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②加強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對于產婦來說醫院是一個陌生的分娩場所,往往會導致產婦出現緊張的心理,護理人員要加強晨晚間的護理,保持病房的整潔干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有針對性的對產婦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以減少產婦的緊張情緒。同時增加專科護理,比如護理、分娩后護理以及會陰護理等,指導產婦做好個人衛生。③加強宣教工作,讓產婦在分娩前了解分娩過程及分娩后的保健要領,做好適應新角色的心理準備,讓其盡量擺脫產前焦慮情緒,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產后現場指導產婦正確的坐立和睡姿、按摩、新生兒喂養及適當撫觸和新生兒護理等事物。④改變排班的制度,簡化護理文書的書寫,根據工作量、患者數量、護士上班意愿等進行有效的排班。護士每天提前0.5h上班,利用早晨查房了解產婦夜間狀況,提出當天的護理重點,將產婦分到相應護理人員,進行動態連續護理,設計簡練的產科模板,包含重要的護理信息,減少護理人員的書寫時間,提高護理效率。⑤建立良好的便民措施,加強安全防范。由于產婦是特殊人群,具有特殊需求,為產婦提供微波爐和電磁爐等,方便家屬為孕婦補充營養,在病房的走廊懸掛新生兒的撫觸防范、沐浴方法等相關知識,便于產婦和家屬學習。同時加強安全防護,巡房時發現安全隱患及時排除,防范意外情況發生。⑥建立激勵機制,將日常護理工作作為護理人員績效考核的一項指標,綜合考核護理人員的工作數量、質量以及產婦的護理滿意度等內容,然后進行績效的最終考核,對于表現好的護理人員,醫院可以設立專門的獎勵機制,提高護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和服務質量。

1.3觀察指標在產婦出院前,由護理部統一制定的滿意度調查表對產婦進行調查,調查表包括:服務態度、專業技能、健康教育、生活護理和病區環境五項內容,滿意度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滿意度,并請產婦及家屬提出相應問題及建議。

1.4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統計,接受優質護理服務的觀察組產婦對于護理的滿意度結果為:非常滿意75例,滿意25例,滿意度為100%,接收普通護理服務的對照組產婦統計結果為:非常滿意30例,滿意50例,不滿意20例,滿意度為80%,兩組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篇5

胃腸道護理:指導患者多下床活動以促進胃腸功能恢復,針對便秘患者,可指導患者日常進行正確排便動作,模擬排便過程,進行膀胱功能訓練以避免尿潴留,指導患者進食低鹽、低脂及高纖維食物。調查方法:護理期間向患者發放我科自行設計的“護理服務滿意度評分表”,主要從技術水平、服務態度、專業問答等方面進行評分(80~100分為滿意,60~80分為較滿意,0~59分為不滿意)。

統計學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7.0進行數據統計,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設檢驗標準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圍術期情況:觀察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腹部傷口愈合耗時及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1),見表1。護理滿意情況:觀察組滿意43例、較滿意14例、不滿意4例,護理滿意度93.44%(57/61);對照組滿意30例、較滿意16例、不滿意11例,護理滿意度80.70%(46/57)。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χ2=4.3180;P<0.05)。

三、討論

近年來,宮頸癌發病率在我國呈逐年上升趨勢,并且發病年齡越來越趨于年輕化,成為嚴重影響婦女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臨床治療宮頸癌通常采用手術切除子宮的方法,隨著宮頸癌根治手術的不斷發展,其在手術操作及手術耗材方面已經較以往有了較大進展,并且臨床以腹腔鏡下進行手術的治療方案也應用越來越廣泛,但患者術前不良心理狀態及對手術認知缺乏,術后飲食、排便及并發癥等仍是困擾臨床婦瘤外科護理人員的一大難題,因此這就要求護理人員不但要掌握對患者圍手術期的管理,更要運用適宜措施對宮頸癌患者施行圍術期護理服務,使患者能夠以最佳的狀態度過圍手術期,這對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緒、促進術后康復及減少術后并發癥十分關鍵。

篇6

1.1心理護理:患者在咨詢時做好心理護理。要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狀況,開展針對性的心理護理。要耐心的回答患者及家屬提出的相關問題,態度要和藹、語言要輕柔,盡量消除患者焦急、緊張、恐慌等不適心理。

1.2環境護理:保持分診臺的清潔,考慮在適當位置擺放少量的鮮花。設置資料取閱處,方便患者和家屬取閱。安放飲水機、座椅等,為患者提供更好的就診等待環境。

1.3健康教育:要做好對患者的健康教育。針對門診分診的護理要求,關鍵是要培育患者的尊醫意識,要根據醫囑安排日常生活和治療,配合醫生治療。同時,總結常見病的預防和治療經驗,促進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

1.4評價指標:使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表就患者對護理滿意狀況進行調查。問卷包括很滿意、滿意和不滿意。滿意率為很滿意和滿意例數與總例數的百分比。

1.5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使用SPSS18.0進行統計學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見表1。觀察組很滿意、滿意和不滿意例數分別有148例、69例和3例,護理滿意率為98.64%。對照組很滿意、滿意和不滿意例數分別為114例、87例和19例,護理滿意率為91.36%。觀察組護理滿意率要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滿意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門診分診護理對于有效引導患者就醫、維持醫院就醫秩序具有重要的意義。門診分診又是最容易發生醫患糾紛的環節。患者如果沒有在分診處獲得滿意的答復,將會助長患者的焦慮情緒,誘發醫患糾紛。因此,強化門診分診的護理對于提升醫院護理質量、促進醫患和諧具有重要意義。我院鑒于門診分診的重要性,強化了以患者為中心的優質服務。并針對門診分診的特點,從導醫、心理、環境到健康教育等多個環節進行了優質護理。從最后的護理實施效果來看,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8.64%,對照組對門診分診的護理滿意度為91.36%。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要高出對照組7個百分點,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從這一個結果來看,以患者為中心的優質護理在門診分診中具有突出的價值,可以有效地促進患者對門診分診護理的滿意度。患者為中心的優質護理反映了當前護理實踐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改善護理質量、實現和諧醫院的突出要求。在以患者為中心的優質護理中,關鍵是要真正地將“患者為中心”貫徹到整個護理實踐中,要從心底關心患者、尊重患者,切實感受患者的心理狀況,做到感同身受。

篇7

1.1一般資料

對在我科室接受急癥患者資料進行分析,根據活動時間先后順序分為兩組,對照組(13415例)為我院2010年1月~2012年9月收治的重癥患者;實驗組(11268例)為2012年10月~2014年9月收治的重癥患者,兩組對其治療方案等均完全知情權,實驗均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年齡、病情等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優質護理服務內容具體而下:(1)加強組織領導。對于急癥科而言,醫院領導思想上要引起重視,在開展優質護理服務過程中應該成立相關小組,并設置相應的負責人,不同的員工都有著明確的工作任務,并且定期開展相關活動,找出急癥科感染的根源,切實解決患者的實際問題。(2)更新服務理念轉變服務模式。急癥科相關領導深入貫徹落實“優質護理服務理念”理念,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提高職工的責任感、緊迫感,在服務過程中要善于觀察患者的細微變化,多于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想法,讓患者感受到溫暖,消除恐懼、害怕等心理。活動過程中,急癥科要分組包干,責任到人,讓每一位患者都能夠得到優質的護理。(3)加強護理管理,落實制度職責。優質護理服務過程中要切實加強護理措施,這是降低急癥科感染的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活動開展過程中,一方面要加強監督作用,保證職工能夠根據相關規章、制度等進行護理;另一方面要加強醫護人員基本技能培訓,提高醫護人員的專業技能,讓他們能夠從自身做起,熟練掌握衛生規范,并定期進行環境衛生學監測。(4)增加人員配置,強化基礎護理。重癥科醫護人員要嚴格遵循《住院患者分級護理指導原則》及《基礎護理技術服務規范》加強患者日常護理,加強患者口腔、導尿管等護理,并且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預防患者發生感染。

1.3統計學處理方法

利用SPSS16.0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并進行χ2檢驗,實驗結果采用(x-±s)表示,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本次研究中,活動前急癥科室共收納13425例患者,患者中741例發生感染,感染發生率為5.52%,感染的患者中382例為呼吸道感染,占2.85%;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后,急癥共收納11268例患者,患者中252例發生感染,占2.24%(P<0.05)。

3討論

急癥科是醫院重要的科室,該科室收治的患者病情變化較快,且疾病類型較多,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發生感染,和其他科室相比感染率更高。目前,臨床上對于感染缺乏理想的控制方法,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因此,急癥科室中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方法降低患者感染顯得至關重要。近年來,優質護理服務在急癥科感染中使用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本次研究中,活動前急癥科室共收納13425例患者,患者中741例發生感染,感染發生率為5.52%,感染的患者中382例為呼吸道感染,占2.85%;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后,急癥共收納11268例患者,患者中252例發生感染,占2.24%(P<0.05),這個結果和相關研究結果類似。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看出:重癥科感染率比較高,開展優質服務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開展優質護理過程中應該做到以下幾點,具體如下:(1)急癥科及醫院相關領導要從思想上引起重視,加強急癥科基礎設置配置,為急癥科預防感染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條件。(2)更新服務理念。急癥科接收的病人病情變化比較快,患者如果發生感染將會影響患者預后,要做患者甚至會威脅其生命。醫護人員在護理過程中要改重傳統的服務理念,提高醫護人員主動護理意識,加強相關疾病知識宣傳,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指證,要及時發現患者感染的先兆,對于出現異常患者要立即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處理。(3)加強護理措施。急癥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更多的在病房中度過,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要提高預防感染意識,盡可能減少探訪的次數,切斷患者感染傳播途徑。此外,醫護人員還要加強患者基礎護理,定期為患者洗澡等,避免患者發生壓瘡等并發癥,防止患者發生感染。(4)加強無菌操作。多數急癥科患者都需要進行吸痰、導尿等,醫護人員在操作時必須保證無菌操作,在置管之前、調整輸液裝置等操作過程中都必須要使用抗菌洗手液進行持續洗手,每次持續時間要控制在15s以上。并且患者治療后要做好消毒等措施,每天晚上對患者室內進行消毒、殺菌一次,1次持續時間在30min。

4結語

篇8

1.1調查工具和評價方法

①自行設計問卷: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②焦慮自評量表(SAS)[5]:該量表主要評定老年手術病人有無焦慮癥狀及其頻率,含20個條目的4級評分的自評量表。1分:沒有或很少時間;2分:小部分時間;3分:相當多時間;4分: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焦慮自評量表標準分(各條目得分累積之和×1.25)≥50則認為病人有焦慮情緒。③抑郁自評量表(SDS):該量表主要評定老年手術病人有無抑郁癥狀及其頻率,含20個條目的4級評分的自評量表。1分:沒有或很少時間;2分:小部分時間;3分:相當多時間;4分: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抑郁自評量表標準分(各條目得分累積之和×1.25)≥53則認為病人有抑郁情緒。④病人護理滿意度:采用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來調查病人滿意程度,總分為100,<60分為不滿意,60分~79分為基本滿意,80分~100分為非常滿意。

1.2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討論

本研究發現,觀察組病人焦慮標準分為(41.13±3.58)分、抑郁標準分為(41.14±3.96)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病人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這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考慮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①全程優質護理模式實施做到組織科室護理人員進行業務學習,在開展全程優質護理服務之前,一方面加強了科室護士對全程優質護理理念和精髓的理解,讓護理人員領悟到的全程優質護理理念和精髓貫穿于日常護理過程中,對既往存在的護理缺陷也有更為深刻的認識,能夠有效提升護理質量,另外,一方面加強護理人員手術方面護理知識的培訓,加強護理人員對病人所患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加強護理人員對意外情況的緊急處置能力的培訓和演練,減少因病人無法得到同質化的護理服務而影響本研究的結果。

②全程優質護理模式指導下的護理干預措施做到采用集體講座和個人教育相結合、文字和多媒體及書面與口頭教育相結合、理論講座和實際案例相結合的方式對手術病人進行集中宣教,讓病人對手術室環境、手術,麻醉方法、術中配合方法和注意事項等均有一定的了解,減少病人認識方面差異而導致影響本研究的結果,減少盲目的擔心和恐懼,提高病人護理滿意度。

③全程優質護理模式指導下的護理干預措施很好地運用了共情技術、正性暗示語言的應用、微笑、觸摸等護患溝通技巧,與病人建立更好的護患關系,提高病人護理滿意度。

篇9

(一)在護理過程中

一是應該提供連續、全程、無縫隙的滿意護理,并制定詳細的臨床護理路徑,如健康教育、患者檢查、術前準備、手術的全過程、術后護理、用藥、飲食、出院等,并建立隨訪登記簿,以便出院后跟蹤咨詢。二是對患者注重人文關懷,創建舒適溫馨病房,如使用帶有護欄的病床,鋪設防跌防滑墊等,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減少意外事故的發生。

(二)在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時

一是應遵循量力而行、不可操之過急、過猛的原則,應以“主動鍛煉為主,被動活動為輔”,活動量由小到大,次數由少到多,活動范圍由局部到全身,同時以患者不感覺到過度疲勞和疼痛為宜。二是實施正確指導,及時檢查,防止患者出現肌肉萎縮、骨質疏松、關節僵直及褥瘡等各種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康復保健能力和主動配合治療的積極性,促使骨傷患者早日康復。

二、優質護理的前期工作———護理干預及健康教育

醫護人員,一方面與患者進行語言溝通,就骨折引起的原因、機制及恢復過程,骨折的防治與康復知識,對患者作全面的骨折健康教育,使其在較長時間的治療、康復期內,堅持合理的功能鍛煉,實現重建、提高或恢復骨骼的基本生理功能。詳細講述骨折后,肢體脹痛的規律性、早期功能恢復的要點、功能鍛煉的意義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實施功能鍛煉。另一方面醫護人員還可以進行示范教育,向家屬及患者進行示范性操作,通過示范自身關節的活動情況,使患者更為直觀地獲取功能鍛煉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方法。醫護人員還可以使用書面教育的形式,向患者有針對性地發放健康教育手冊、報刊雜志或告知康復網站等,必要時給予講解。

三、優質護理的關鍵工作———骨折早中晚期的護理

對骨傷患者的治療原則是復位、固定、功能鍛煉。而功能鍛煉,應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它將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的始終。一般情況下,骨傷患者的功能鍛煉可以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各個時期功能恢復的側重點各不相同,但是每個時期的功能鍛煉,必須堅持骨折對位,促進骨折愈合和恢復關節活動功能原則,醫護人員在正確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時,應注意鍛煉的幅度、次數、持重量等,避免防止骨折加重,導致后遺癥發生。

(一)骨折早期(骨折后1一2周)

由于該期患者肢體腫脹明顯,疼痛較重,易發生骨折端再移位。因此,在該期內患者宜進行肌肉伸縮練習,以防止肌力下降和肌肉萎縮或關節粘連等。若是下肢骨折患者,醫護人員要指導患者將患肢抬高,進行足趾鍛煉。其中,如果是短腿石膏患者,則應給予患者膝關節功能鍛煉。如果是長腿石膏患者,則應給予患者骨四頭肌抬高及等長收縮鍛煉。若是上肢骨折患者,應以增強手的功能鍛煉為主,指導患者互相交替地用力握拳與充分伸展五指,若是股骨下1/3骨折者,以防破壞骨折端穩定,應禁止下肢內收活動。在骨折早期,患者還易引起尿潴留,尿潴留易致使患者尿路感染,嚴重者能致患者死亡。因此,要保持患者膀胱正常的代謝功能,就要求給予患者膀胱功能訓練和導尿訓練,應延長患者下地及行走的時間,避免導致患者下肢靜脈血栓。

(二)骨折中期(骨折后3一8周)

該時期患者病情有所減輕,骨折肢體腫脹已逐漸減輕乃至消失,骨折端亦基本穩定,軟組織損傷逐漸修復,骨痂已經形成,此時應以主動運動為主,逐步恢復骨折部上下關節的活動,防止肌肉萎縮。下肢骨折者可以實施試用雙拐行走鍛煉,患肢負重應循序漸進。上肢骨折者可以實施試提重物的鍛煉,患肢負重逐漸增加。

(三)骨折晚期(骨折后9一13周)

該時期骨折愈合比較牢固,骨關節活動能力基本恢復正常,可以實施對患肢關節的主動屈伸運動和負重鍛煉,在不引起過度疼痛情況下,可以配合關節與肌肉鍛煉進行全身活動,并指導家屬進行輔助按摩。加強肘關節功能鍛煉的同時,要注意腕關節、手及肩部關節的功能鍛煉,對于有活動障礙的關節要進行專業指導與鍛煉,并隨時注意觀察病人各種反應,及時調整功能鍛煉的計劃及運動量,保證功能鍛煉的效果。

四、優質護理的輔助工作———飲食衛生

藥食同源,食物雖作用緩和,但藥物源自食物,對于患者要輔助以食物治療。一般情況下骨傷科患者,應該食用清熱解毒類食物,如苦瓜、西瓜、芹菜等。止血類食物如黃花菜、板栗、茄子等。補血類食物如桑椹、荔枝、黑木耳等。補氣類食物,如牛肉、雞肉、大棗等。利尿消腫類食物,如玉米、冬瓜和鯽魚等。通便類食物如香蕉、菠菜和番茄等。對于牽引術后需要打石膏不便行動的患者,或臥床長期休息者,很容易出現便秘。因此,護理過程中,必須鼓勵患者多吃有利于促進胃腸蠕動的食物。對于有高脂、高血壓和糖尿病癥等患者,應控制高膽固醇和動物脂肪食物的攝入,多進食補血祛疲的食物。

五、護理體會

(一)有利于增強護士與骨傷患者間的溝通、醫生與護士間的配合

指導患者要正視疾病,善于自我保護,了解疾病治療的全過程和可能出現的風險,為骨傷患者制定更好地專科治療、護理方案,指導患者循序漸進地、準確地、適度地、按時地進行功能鍛煉,提高骨傷患者的住院舒適度,調高骨傷患者的住院預期,實現骨傷患者在最短的住院時間內,達到最大限度功能恢復的目的。

(二)有利于增強護士為骨傷患者服務的理念

提高護士積極、主動服務的意識,保證骨傷護理質量,從而深化骨傷優質護理服務的工作內涵,讓骨傷患者得到良好的護理效果,全面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和住院的滿意度。

(三)有利于醫護人員按照嚴密的骨傷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

做到預防為主,讓護理人員嚴格遵循護理過程和護理原則,能有效地增強前瞻性控制行為,避免不必要的骨傷護理缺陷和骨傷護理風險的發生,積極應對并發癥的發生和處理,有效的提高骨傷優質護理的護理質量。

(四)在醫院對骨傷患者實施優質護理

篇10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護理方法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40~69歲,平均(56.0±2.9)歲;病程3~15年,平均(8.4±0.5)年。研究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41~68歲,平均(55.4±2.7)歲;病程4~14年,平均(8.5±0.6)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僅給予常規護理,具體措施包括心理護理、健康教育、飲食指導等。研究組患者行優質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包括以下幾點:①建立優質護理小組:選取資深的護士長與主管護師作為組長,選取護理水平較高的護理人員組成護理小組,保證護患構成比例在1:3~1:4之間,后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要求護理方案涉及住院到出院每一環節護理工作,為患者安排固定的護理人員盡量避免中途更換責任護士。②病房環境護理:改善病房內部環境,盡量營造一種溫馨、舒適的病房氛圍,如有必要添加綠色盆栽或花卉等,保持病房內溫度與濕度,定時通風,保持病房內空氣清新,還要控制好病房內陽光照射的時間與強度。③健康宣教:患者住院后立刻給予健康宣教,著重講述疾病相關知識與治療方法,了解患者心理特點,并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建設協調的護患關系。研究組患者住院期間給予整體化、系統化的護理指導,引導患者控制飲食,增強泡腳、洗頭等基礎護理,改善患者末梢血液循環狀況。將心理護理貫穿到護理各個環節,增強患者治療信心,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協助患者接受治療。

1.3觀察指標:

利用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SAS)對患者焦慮情況進行分析,SAS分值越高表示焦慮程度越嚴重,同時分析患者睡眠質量,定時對患者進行血糖檢測,患者出院時采用我院自行設計的護理滿意度評量表對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評量。

1.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3.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血糖指標、焦慮程度等指標比較:

研究組血糖指標改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且研究組患者焦慮程度明顯輕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患者睡眠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